一、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雷秀旺,耿春香,朱延华,陈春生[1](2021)在《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用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痛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至2018年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镇痛,对照组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观察2组产妇在术后3 h、6 h、12 h、36 h及48 h产妇宫缩疼痛NRS评分、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产后母乳喂养情况、下地时间、镇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产妇宫缩疼痛评分、母乳喂养率、产后下地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能够提供完善的镇痛效果,使产妇尽早泌乳和下地活动,促进术后康复,不增加术后镇痛并发症。
扶超,胡渤,周扬,周巧梅,郄文斌,艾娟,蔡俊强,屠伟峰[2](2021)在《比较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与慢性疼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加静脉自控镇痛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7月1月择期行胸外科手术(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60例, 年龄18~65岁, 随机分为全程硬膜外镇痛组(硬膜外组)和单次硬膜外阻滞加静脉自控镇痛组(静脉组), 各组30例。两组在术前均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 并给予0.125%罗哌卡因加0.5 μg/ml舒芬太尼共8 ml, 术中间断以同样浓度药物维持。硬膜外组在关闭胸膜前连接硬膜外镇痛泵(0.125%罗哌卡因437.5 mg加0.5 μg/ml舒芬太尼175 μg,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350 ml), 静脉组关闭胸膜前拔出硬膜外导管连接PCIA泵(1.5 μg/ml舒芬太尼300 μg,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200 ml)。记录术后3、6、12、24、48、72 h各时点急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PONV)例数、镇静评分、补救镇痛药物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术后2、4、6个月内伤口慢性疼痛和伤口感觉异常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中共50例患者符合要求, 其中男37例, 女13例。硬膜外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和术后6、12、24 h活动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P均<0.05)。硬膜外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和术后6、12、24、48 h活动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均高于静脉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伤口感觉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2 h内, 静脉组补救镇痛3例(12.5%), 硬膜外组补救镇痛6例(23.1%),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硬膜外组补救药物曲马多的需求量明显低于静脉组[(120.0±34.6) mg比(212.5±44.1) mg, P=0.016]。静脉组PONV者8例(33.3%), 硬膜外组PONV者8例(30.8%),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观察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全程硬膜外镇痛与单次硬膜外阻滞加术后PCIA镇痛相比虽然不能降低胸外科术后慢性疼痛和伤口感觉异常的发生率, 但能降低术后急性疼痛评分, 同时降低术后72 h内的补救镇痛药物需求量, 使更多的患者享受无痛。
曾莹吟,刘珊珊,刘理军,蔡铁良,胡宏强[3](2021)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患者66例, 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Ⅰ组(25例)、Ⅱ组(21例)和Ⅲ组(20例)。Ⅰ组年龄(72.54±3.35)岁, Ⅱ组年龄(72.65±3.43)岁, Ⅲ组年龄(71.46±4.56)岁。Ⅰ、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 对Ⅰ组注入0.100%罗哌卡因, 对Ⅱ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 Ⅲ组为单纯静脉麻醉患者。对比3组老年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力评定分数、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的数据变化。结果在最大变化率上, Ⅰ组患者MAP、HR分别为(27.9±9.9)%、(24.8±8.1)%, 均显着低于Ⅱ组(35.6±8.6)%、(27.5±9.1)%及Ⅲ组(43.9±12.3)%、(44.8±1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8±0.43)分、(1.5±0.36)分, 均低于Ⅲ组(5.3±0.72)分, Ⅰ、Ⅲ组患者Bromage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2/25)、14.28%(3/21), 明显低于Ⅲ组60.00%(12/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清醒、手术结束至气管拔管时间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Ⅲ组患者手术结束至肌力恢复时间明显小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Ⅱ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女性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有良好的临床效应;在术中不仅更易维持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更有利于恢复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 促进患者康复。
刘剑,李跃祥[4](2021)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择期行硬膜外麻醉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选用罗哌卡因麻醉方案,试验组选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方案,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术后心率和血压水平,以及麻醉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到达T12、T10及最高平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0.5 h时镇静程度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分娩镇痛评分(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5、10、15、20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心率及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中使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方案,可获得更理想的镇痛程度和镇静效果,且明显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麻醉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更高。
陈智灵,罗晨,赵康佳,沈玲,胡三莲[5](2021)在《2种镇痛方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数据库4个中文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 5个国外数据库中有关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半随机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CT)和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S)。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语言为中文及英文。3名研究人员严格依据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并提取研究类型、样本量、年龄、术中麻醉方式、术后镇痛药物、结局指标等有效数据录入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13篇RCT、6篇CCT、1篇CCS,共计1 615例患者,其中硬膜外镇痛813例,静脉镇痛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患者相比,硬膜外镇痛患者术后6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显着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显着缩短、肠梗阻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在术后6 h、24 h、48 h的镇痛效果更佳,可有效缩短其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肠梗阻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6](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穆东亮,薛铖,安彬,王东信[7](2021)在《硬膜外阻滞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状态的关系: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硬膜外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epidural-general anesthesia, EGA)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远期生存状态,次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病例匹配。术后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 test;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麻醉方式及其他变量对患者远期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对26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随访,其中GA组166例,EGA组9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12.1)岁,平均生存时间为47.2(95%CI 45.7~48.7)个月。在倾向性评分前,EGA组患者死亡率为16.9%(28/166),而GA组死亡率为9.2%(9/9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GA和EGA组共有87对匹配病例。EGA组死亡率低于GA组死亡率(5.7%vs.16.1%,HR=0.34,95%CI 0.12~0.96,P=0.041),平均生存时间长于GA组患者(50.3个月vs. 42.9个月,P=0.032),术后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8.0%vs.16.4%,P=0.044)。多因素Cox风险模型显示围术期使用硬膜外阻滞是降低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之一(HR=0.33,95%CI 0.12~0.91,P=0.032),而年龄(HR=1.04,95%CI 1.00~1.09,P=0.046)和术前淋巴结转移(HR=2.92,95%CI 1.16~7.36,P=0.023)分别是增加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组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延长,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张轩铭,张哲,吕松岑[8](2021)在《围手术期临床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术中、术后的疼痛控制不佳是影响手术患者住院过程满意度和身心恢复的重要因素。目前围手术期疼痛控制主要包括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硬膜外麻醉,静脉、口服给药及肌肉注射止痛药物和新兴亚甲蓝镇痛等多种方法,但是各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局限性。作者就围手术期临床常用镇痛治疗作一综述。
杨燕青,何海娟,汪小丹[9](2021)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拟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PCEA组(H组)和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PCEA组(S组),每组各30例。H组:氢吗啡酮10μg/mL+罗哌卡因1.25 mg/mL;S组:舒芬太尼0.3μg/mL+罗哌卡因1.25 mg/mL。给药方案:负荷剂量为6 m L,维持剂量4 mL/h,自控剂量每次5 mL,锁时30 min。记录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记录术后48 h内PCEA的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并计算D1/D2,以评价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镇痛补救情况,并计算镇痛补救率。结果 H组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较S组低(P <0.05)。H组术后48 h内PCEA的D1、D2和镇痛补救率明显低于S组(P <0.05),D1/D2和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S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4、8、12、24和48 h的改良Bromage分级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PCEA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且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满意度更高。
徐茂华[10](2021)在《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既往研究证明: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优于单一的静脉镇痛,但其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对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静脉镇痛与“金标准”硬膜外镇痛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择期接受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46~73岁,体重51~76Kg,ASA分级I~II级。排除标准: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局麻药物过敏、穿刺部位感染或解剖结构异常、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有精神疾病或其他不能配合穿刺者。本研究经日照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A组)和硬膜外镇痛组(B组),每组30例(n=30)。两组患者入室后行ECG、SPO2、PETCO2、脉搏心率检测,在局麻下行桡动脉有创测压,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中心静脉通路。麻醉诱导前A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在竖脊肌与T8横突之间注入0.25%罗哌卡因注射液25 ml,相同方法行对侧竖脊肌阻滞,15~20 min后测麻醉平面;B组于麻醉诱导前于T8-T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麻醉诱导: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 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2mg/kg序惯诱导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设置吸入氧浓度60%、流量2L/min、潮气量6~8ml/kg、频率10~12次/分通气,根据PETCO2适时调整呼吸参数。麻醉维持:七氟烷吸入维持,瑞芬太尼0.1ug/(kg·min)、苯磺顺阿曲库铵0.1mg/(kg·h)持续泵注。术中根据麻醉深度监测值(BIS)适时调整药物泵注速度,维持BIS值45~55之间,根据镇痛需要加用舒芬太尼。手术结束顺序停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七氟烷、瑞芬太尼,等待患者苏醒拔管。A组患者术毕连接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舒芬太尼100u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自控镇痛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B组于手术结束前半小时硬膜外给予2mg吗啡注射液,术后连接PCE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0.2%罗哌卡因+0.04mg/ml吗啡,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自控镇痛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术后2h、6h、8h、12h、24h患者静息及运动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将疼痛从0~10分为十一级:0分代表没有疼痛,10分代表剧痛。让患者根据自身对疼痛的感受从0~10之间选取一个级别代表自己所承受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的不良反应(低血压、尿潴留、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1分代表不满意;2分代表基本满意;3分代表满意;4分代表非常满意)。研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VAS评分比较(2h、6h、8h、12h、24h)A组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A组低血压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皮肤瘙痒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能取得与其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2、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双侧竖脊平面肌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
二、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论文提纲范文)
(1)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用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麻醉方法: |
1.3.2 镇痛方式 |
1.3.2.1 试验组: |
1.3.2.2 对照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产妇宫缩时NRS疼痛评分、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 |
2.2 2组产妇母乳喂养和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
2.3 2组产妇术后镇痛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4)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及术后心率、血压水平比较 |
2.3 两组麻醉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5)2种镇痛方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
2.3.1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6 h VAS的影响 |
2.3.2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 VAS的影响 |
2.3.3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48 h VAS的影响 |
2.4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的影响 |
2.5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
2.6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的影响 |
2.7 2种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6)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7)硬膜外阻滞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状态的关系: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研究设计 |
1.3 麻醉与术后镇痛 |
1.4 术后随访 |
1.5 资料收集 |
1.6 主要和次要观察终点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入组情况 |
2.2 主要研究终点 |
2.3 次要研究终点 |
2.4 倾向性评分分析 |
2.5 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 |
3 讨论 |
(8)围手术期临床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镇痛方法的应用 |
1.1 股神经阻滞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
1.2 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
1.3 硬膜外阻滞在手术中镇痛的应用 |
1.3.1硬膜外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 |
1.3.2硬膜外镇痛泵在手术后的应用 |
1.4 口服及肌肉注射镇痛药物在手术后的应用 |
1.5 静脉镇痛在手术后的应用 |
2 亚甲蓝在手术后镇痛的辅助应用 |
3 小结 |
(9)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麻醉方法 |
1.4 术后镇痛 |
1.5 观察指标 |
1.6 评分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和麻醉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改良Bromage分级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PCEA相关指标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试验分组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麻醉药物及主要仪器设备 |
2.1 麻醉及术中用药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3 试验方案 |
3.1 麻醉前准备 |
3.2 ESPB、CSEA及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 |
3.3 术后镇痛方案 |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4.1 患者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 |
4.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3 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4 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硬膜外麻醉术后的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 [1]硬膜外间隙脉冲输注技术用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观察[J]. 雷秀旺,耿春香,朱延华,陈春生. 河北医药, 2021(24)
- [2]比较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与慢性疼痛的影响[J]. 扶超,胡渤,周扬,周巧梅,郄文斌,艾娟,蔡俊强,屠伟峰.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6)
- [3]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J]. 曾莹吟,刘珊珊,刘理军,蔡铁良,胡宏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2)
- [4]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J]. 刘剑,李跃祥. 医疗装备, 2021(18)
- [5]2种镇痛方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陈智灵,罗晨,赵康佳,沈玲,胡三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10)
- [6]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7]硬膜外阻滞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状态的关系: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J]. 穆东亮,薛铖,安彬,王东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8]围手术期临床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J]. 张轩铭,张哲,吕松岑. 现代医学, 2021(07)
- [9]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J]. 杨燕青,何海娟,汪小丹.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7)
- [10]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D]. 徐茂华. 青岛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