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

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

一、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相应[1](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文中指出目的:汇总近十年国内外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在脑卒中高血压管理方面的需求;整合前两部分的结果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中青年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方案。方法:本研究通过首先系统检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相关文献,对证据进行提取后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接着结合医、护、患三方的高血压管理需求拟定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初稿。最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终版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流程。结果:1.检索文献2612篇,纳入21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14篇、专家共识4篇和系统评价3篇。证据汇总形成评估、治疗、康复、延续护理4方面32项证据;质性访谈发现医护人员对中青年脑卒中高血压的管理存在知识、医患合作、增加关注及管理方案4个方面的需求;患者则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3方面的支持。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评估、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与管理流程。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需医护患共同参与,从多方面进行管理。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目前科学性强,可行性高,但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

赵梦璐[2](2021)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调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1.选取未返岗和已返岗的中青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讨其主要特征,归纳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为下一步的量性调查研究提供依据。2.对未返岗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和已返岗患者的工作维持度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其影响因素,分别构建预测模型,为早期风险识别及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协助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以及维持在职时的良好身心状态。方法研究包括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两部分1.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访谈对象,了解患者重返工作前准备和重返工作后维持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归纳和提炼访谈资料,为下一步的量性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青岛市内两家三甲医院共4个院区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未返岗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和已返岗患者的工作维持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重返工作准备度量表、改良版Barthel指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脑卒中病耻感量表、脑卒中知识问卷、医疗相关社会支持量表;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变量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获取截断值,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进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14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以下结果:促进因素为(1)完善的支持系统(家庭正向引导、专业性支持、雇佣方支持、社会认可),(2)疾病防控知识知晓(生活方式改善、危险因素控制、病情监测);阻碍因素为(1)疾病羞耻感(标签化歧视、社会孤立、躯体残障羞耻),(2)机体功能受损(认知功能受损、身体活动受限)。2.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1)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各维度分布由高至低依次是意向阶段89人(36.93%),行动准备-自我评估阶段75人(31.12%),前意向40人(16.60%),行动准备-行动37人(15.35%)。处于“行动准备-自我评估”、“行动准备-行动”高准备度阶段者112人(46.47%),重返工作准备度水平有待提高。(2)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工作性质、接受职业康复治疗、日常活动能力、患慢性病数量、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以及脑卒中知识水平在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职业康复治疗、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性质、日常活动能力、脑卒中知识水平、实际性支持、讯息与情绪性支持、情感性支持以及精神支持为保护性因素(P<0.05);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慢性病数量、社会交往病耻感、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病耻感为危险性因素(P<0.05)。(3)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预测模型为Y=11X1+22X2-40X3-9X4+6X5+X6-2X7-2X8-X9+3X10+2X11+2X12+4X13(Y=未返岗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X1=工作性质;X2=接受职业康复治疗;X3=轻度认知功能损害;X4=患慢性病数量;X5=日常活动能力;X6=脑卒中知识;X7=躯体障碍;X8=社会交往;X9=自我感受;X10=实际性支持;X11=讯息与情绪性支持;X12=情感性支持;X13=精神支持)。模型效果评价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0.946~0.983),预测效能良好,截断值确定临界分值为153分,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度良好(χ2=0.589,P>0.05)。3.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维持度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1)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现状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中处于主动维持阶段150人(64.10%),不确定维持阶段84人(35.90%),工作维持度水平较高。(2)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服用药物种类、患慢性病数量、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病耻感各维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及讯息与情绪性支持、社会互动性合作支持、情感性支持、精神支持维度得分及脑卒中知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高、脑卒中知识水平、讯息与情绪性支持、精神支持为保护性因素(P<0.05);多重用药、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社会互动性合作支持、躯体障碍病耻感为危险性因素(P<0.05)。(3)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预测模型构建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预测模型为Y=11X1+21X2+57X3-22X4+X5-X6+3X7+X8(Y=已返岗患者工作维持度;X1=文化程度;X2=性别;X3=服用药物种类;X4=轻度认知功能损害;X5=讯息与情绪性支持;X6=社会互动性合作支持;X7=精神支持;X8=脑卒中知识)。模型效果评价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0.677~0.821),预测效能良好,截断值确定临界分值为27分,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度良好(χ2=13.295,P>0.05)。结论1.研究中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维持度水平尚可,但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有待提高。2.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和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维持度的影响因素涵盖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心理学层面以及社会支持层面;初步构建预测模型,检验模型预测效能较高,拟合度良好。3.本研究认为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社会关系改善,可提高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准备度和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维持度。

蔡亚秀[3](2021)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防控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刻不容缓。然而,中青年人群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存在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严重等危险因素。既往研究中,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受试群体缺少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尚不明确健康教育在该人群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积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及预实验确定干预功能与干预技术,形成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采用类实验平行对照设计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浙江省丽水市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接受60~120分钟/次,共2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每月1次,60~120分钟/次,共4次的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健康行为能力(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同时,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评价该健康教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BCW理论为基础,结合适宜的干预功能和干预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可行性较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126名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被纳入到本研究中,中途退出9名,失访3名,最终完成健康教育者114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7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依从率为93.65%,对照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时处理措施维度和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HPLP-Ⅱ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行为能力:SRAHP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RAHP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SRAHP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院前延迟意向:院前延迟意向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症状程度判断、习惯反应样式、促进就医因素、阻碍就医因素、就医决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症状警觉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提高个体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并且干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参与度较高。此干预项目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及评价体系,可在社区基层医疗层面推广应用。

刘成志[4](2021)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和复发率。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共4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90岁),并采集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TOAST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对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对比中青年脑梗死以LAA为主(31.0%),其他依次为SAA(22.5%)、SOE(16.3%)、SUE(15.8%)、CE(14.4%)。老年组梗死以LAA为主,占36.9%,其他依次为CE(29.9%)、SAA(14.2%)、SOE(10.3%)、SUE(8.7%)。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SAA(22.5%)、SOE(16.3%)、SUE(15.8%)比例较高,LAA(31.0%)、CE(29.9%)比例较低(X2=23.82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与老年组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性与中青年组女性患者相比较,男性吸烟(76.9%)、饮酒(39.5%)比例高于女性(χ2=1375.408、3694.279,P=0.000、0.000),肥胖(10.3%)比例低于女性(χ2=2069.6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相比女性患者,男性吸烟(76.9%)、饮酒(76.9%)比例高于女性(χ2=85.642、29.999,P=0.000、0.000),房颤(76.9%)比例低于女性(χ2=4.92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青年与老年影响因素差异性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患者吸烟(42.4%)、饮酒(23.7%)比例较高(χ2=6.341、9.009,P=0.012、0.003),高血压(54.8%)、冠心病(9.6%)、房颤(0.6%)、颈动脉斑块(57.6%)比例较低(χ2=5.846、8.756、4.669、12.655,P=0.016、0.003、0.03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影响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0.436、1.518、2.162、1.931,P=0.001、0.044、0.013、0.002)。结论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但均以LAA占比最高。2.吸烟、饮酒是中青年患者重要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重要影响因素;且男性人群吸烟、饮酒比例均高于女性。3.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杜诣深[5](2021)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纵向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作为最主要的卒中类型,逐渐对中青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形成了重大威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一种正向的心理结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PTG的实现是曲折的,且由于群体异质性,PTG可能有不同类型的的发展轨迹,但当前鲜有研究报道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PTG状况及发展轨迹。目的探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PTG水平及发展轨迹,探究不同时期PTG及不同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运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Barthel指数评分表(Barthel Index,B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CERQ)等对163例在新乡某三所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T0)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其发病后1个月(T1)、3个月(T2)、6个月(T3)进行随访。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Friedman检验,采用Mplus7.0统计软件构建潜在类别增长模型(LCGM),探索患者PTG发展轨迹。结果1.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0、T1、T2、T3四个时期PTGI得分为(56.48±17.45)分、(59.00±16.20)分、(57.17±17.08)分、(56.79±18.99)分,四个时期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2,P=0.176)。2.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PTG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急性期,个人卒中史、关注计划和积极关注是PTG的影响因素(P<0.05);在发病后1个月,工作状况、关注计划和T1CESD是PTG的影响因素(P<0.05);在发病后3个月,T2CESD是PTG的影响因素(P<0.05);在发病后6个月,T3CESD和积极重新评价是PTG影响因素(P<0.05)。3.潜在类别增长模型结果表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G轨迹有两种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中度稳定成长型和低成长下降型(适配指标结果:AIC=4399.51,BIC=4428.49,a BIC=4396.86,Entropy=0.872,PLMR=0.019,PBLRT<0.001)。4.中度稳定成长型和低成长下降型患者关注计划[8(6,9)vs.6(4,8),Z=-2.118,P<0.05]、积极重新评价[8(6,8)vs.8(6,8),Z=-2.003,P<0.05]、T2CESD[4(4,10)vs.8(4,13),Z=2.563,P<0.05]和T3CESD[6(3,8)vs.7(4,11),Z=2.368,P<0.05]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G处于中等水平,从急性期到发病后6个月的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有两种潜在类别,分别是中度稳定成长型和低成长下降型。2.抑郁和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G的影响因素。

陈霞[6](2020)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疾病心理弹性模型为指导,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8月12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22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简版(CD-RISC-10)、家庭关怀度量表(APGA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Herth希望量表(HHI)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资料录入,SPSS 22.0进行资料分析。不同人口学及疾病特征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中的年龄、合并症种类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家庭关怀度各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NIHSS评分、m RS评分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各维度、希望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探讨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得分为(28.34±8.36)分,其中力量性维度得分为(14.63±4.42)分,坚韧性维度得分为(13.71±4.35)分。(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和居住状态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亲密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回避应对、面对应对、希望与心理弹性均呈正相关(P<0.05)。疾病不确定感、屈服应对与心理弹性均呈负相关(P<0.05)。(3)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引入人口学资料中的在职、家庭人均月收入后,R2为0.078;引入家庭保护性因素中的适应度、家庭支持和个体危险性因素中的回避应对和屈服应对后,R2增加0.242;引入个体保护性因素的面对应对和希望后,R2增加0.054。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适应度和希望,共解释心理弹性33.9%的变异量。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处于中低水平,有待提高。(2)适应度、希望是影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3)医护人员应通过有效干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应早期评估患者家庭角色分工,协助完成角色转变,提高家庭应对水平;同时应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帮助确立合理的治疗和康复目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庞晨晨[7](2020)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为提升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医务人员制定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践行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和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HBS-SP)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7%。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积极心理资本、健康行为得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现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为(115.79±18.29),处于中等水平。将每个维度得分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四个维度平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乐观(30.25±4.25)、自我效能(31.69±6.13)、希望(27.45±5.67)、韧性(26.41±5.89)。(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总分为(43.47±4.43),其中面对应对得分(18.14±4.90)、回避应对得分(16.65±2.46)、屈服应对得分(8.68±2.89)。(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总分为(66.82±7.2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从高至低依次为:服药(3.55±0.36)、烟酒(3.48±0.59)、营养(2.81±0.35)、指令(2.65±0.46)、运动(2.04±0.51)、健康责任(1.97±0.55)。(4)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合并慢性病种类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病程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0.522,p<0.01);面对应对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0.546,p<0.01),回避应对、屈服应对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r=-0.163,p<0.05;r=-0.361,p<0.01);积极心理资本与面对应对呈正相关(r=0.699,p<0.01),与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呈负相关(r=-0.486,p<0.01;r=-0.645,p<0.01)。(6)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效能、希望、面对应对、屈服应对是健康行为的预测因子,共同解释健康行为总变异的52.3%。结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合并慢性病种类是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倾向于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病程是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水平呈正相关,积极心理资本越高的患者,其健康行为水平越高;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践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患者越倾向于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

时银平[8](2020)在《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以头颈部疼痛、霍纳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颅神经麻痹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为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无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CAD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动脉血管内血液通过破损撕裂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在血管内膜与中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或者在中膜与外膜之间形成瘤样扩张,从而引起脑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病学结果显示,在各个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AD所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比例约占2%,特别是在15-49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AD所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则高达15%。CAD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和颈内动脉系统夹层,根据夹层累及头颈部动脉血管部位的不同,我们将CAD分为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和颅外动脉夹层(ex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EAD)。既往报道中,颅外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较高,且在欧洲人群中较多见,而颅内动脉夹层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关于颅外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而由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经验的限制,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率较低,关于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了解较少,例如头颈部轻微创伤史可能只是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而没有研究证实其是否为颅内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因为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将颅内动脉夹层与颅外动脉夹层作为整体研究,然而关于颅内动脉夹层和颅外动脉夹层在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面差异的研究较少,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颅内外动脉夹层两者之间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不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头颈部动脉夹层病例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特征,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夹层与颅外动脉夹层两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的不同,为临床医师诊断以及治疗头颈部动脉夹层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诊治的CAD患者265例,根据夹层累及部位不同,分为颅内动脉夹层组160例和颅外动脉夹层组105例,收集这些病例的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夹层和颅外动脉夹层两组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65例CAD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1±13.0)岁,EAD组105例和IAD组160例,其中男性187例,占所有患者的70.6%。颈内动脉夹层100例,椎动脉夹层116例。105例EAD患者中,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最常见,占79.0%(83/105),其次是颅外段椎动脉夹层占15.2%(16/105),颅外段合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夹层4例,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160例IAD患者中,颅内段椎动脉夹层最常见,占62.5%(100/160),其次是基底动脉夹层,占18.1(29/160),颅内段颈内动脉夹层17例,大脑中动脉夹层11例,大脑后动脉夹层1例,小脑前下动脉夹层1例,颅内段合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夹层1例。2.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与EAD组相比,IAD组患者更易出现头痛症状(58.8%vs 15.5%,P=0.002)、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76.3%vs 40.0%,P<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HISS评分平均分较高(2.5±3.9分vs 1.4±2.8分,P=0.012),且夹层平均诊断时间较长(9.6±6.1天vs 8.2±2.8天,P=0.026);而EAD组较IAD组患者更易出现搏动性耳鸣症状(24.8%vs 12.5%,P=0.021)、霍纳综合征(9.5%vs 2.5%,P=0.012)、多发夹层(20.0%vs 5.0%,P<0.001)、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9.0%vs45.0%,P=0.025),且更易累及前循环(60.0%vs 20.0%,P<0.001)。3.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分析与EAD组相比,IAD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大(51.1±13.6 vs 46.1±11.5,P=0.02);而EAD组较IAD组多有头颈部轻微创伤史(57.1%vs 26.3%,P<0.001)。4.颅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与椎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组较颈内动脉夹层组患者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89.0%vs 58.8%,P<0.001),且更易出现头痛症状(77.0%vs 35.3%,P=0.006);而颅内段颈内动脉夹层组较椎动脉夹层组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76.5%vs 37.0%,P=0.002)。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组较颈内动脉夹层组患者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68.8%vs 33.7%,P=0.009)。结论:1.颅外动脉夹层较颅内动脉夹层更易出现霍纳综合征、搏动性耳鸣、多发夹层,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累及前循环,且多合并头颈部轻微创伤史。2.颅内动脉夹层较颅外动脉夹层更易出现头痛症状、易形成夹层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更重,平均发病年龄较大,诊断所需时间较长。3.颅外段椎动脉夹层较颈内动脉夹层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颅内段椎动脉夹层较颈内动脉夹层更易出现头痛症状及形成夹层动脉瘤,而颈内动脉夹层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郭亚雯[9](2020)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引入工作能力支持量表(The Work-ability Support Scale,WSS),结合我国文化背景进行汉化、修订,并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检验信效度;(2)应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A部分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3)应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B部分探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是否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双人直译-回译法将量表转化为中文版本。跨文化调适由原作者咨询、专家咨询、认知性访谈、课题组讨论四步骤进行。信效度检验阶段选取郑州市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辖社区内的403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和IBM SPSS AMO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目一总分相关分析法与临界比法对WSS条目项目分析。效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法(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包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α系数)和评定者间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第二部分:便利选取郑州市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辖社区内不同于研究第一部分的214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Rankin量表、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用频数、构成比做统计描述;重返工作能力、相关因素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人口学、疾病及工作相关资料的患者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差异,以患者重返工作能力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此外,为进一步分析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是否重返工作这一结局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自变量,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P<0.05)。结果第一部分:中文版WSS包括A(16个条目)和B(12个条目)两个部分。量表A部分共提取公因子3个,共同解释67.747%的总变异量,B部分3个公因子共解释56.056%的总变异量。量表除条目B8以外,其他条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P<0.01)。量表所有条目的决断值均达到3.0(P<0.001)。A、B部分的S-CVI分别为0.94和0.9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载荷较好,A部分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之比(χ2/df)=1.716,标准均方根残差(SRMR)=0.0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09,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73,相对拟合指数(CFI)=0.966,常规拟合指数(NFI)=0.92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59;B部分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之比(χ2/df)=1.885,标准均方根残差(SRMR)=0.057,拟合优度指数(GFI)=0.933,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94,相对拟合指数(CFI)=0.928,常规拟合指数(NFI)=0.863,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65。除去条目B10、B8,其他条目的kappa系数均>0.60(P<0.01);中文版 WSS 的 A部分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32,各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 0.862~0.910。B 部分 Cronbach’sα 系数为 0.766,各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 0.645~0.803。第二部分: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能力支持量表A部分的生理维度得分为(20.07±6.07)分,思考与沟通维度得分(20.47±7.86)分,社交与行为维度得分(23.72±9.1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残疾程度、卒中类型是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18.8%变异量;②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发生次数、卒中类型是思考与沟通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29.3%变异量;③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发生次数、患病时长是社交与行为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17.6%变异量。已重返工作的患者有52例(24.3%),未重返工作的有162例(75.7%)。影响其重返工作结局的因素包括: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OR=0.907,95%CI:0.850~0.968,P<0.05)、工作意愿(OR=1.776,95%CI:1.037~3.042,P<0.05)、信心(OR=2.886,95%CI:1.560~5.341,P<0.05)等个人因素,职业类型(OR=4.261,95%CI:1.283~14.154,P<0.05)、雇主因素(OR=2.251,95%CI:1.244~4.072,P<0.05)等工作因素,以及亲友支持(OR=1.758,95%CI:1.029~3.004,P<0.05)的家庭因素。结论(1)经汉化及文化调适的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WSS)包括生理、思考与沟通、社交与行为三个维度,经检测后的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评估我国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及重返工作相关因素。(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包括身体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类型及次数、患病时长等。(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率有待提高,是否重返工作受到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工作意愿、信心,工作因素包括职业类型、雇主相关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亲友支持。

朱义如[10](2020)在《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抑郁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自我感受负担及抑郁水平的现状及三者间关系。2.探讨智谋训练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抑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3月对河南省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首次发病住院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使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智谋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使用SPSS 21.0及AMO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及分析。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组别间智谋、抑郁情绪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差异;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对脑卒中患者智谋、抑郁情绪与自我感受负担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通过AMOS 22.0软件采用Bootstrap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2.研究选择河南省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首次发病住院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5月~2019年8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9月~2019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智谋训练干预。研究工具仍采用前期调查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智谋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χ2检验校正公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比较以及干预前后两组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智谋量表得分为(87.90±6.11)分,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得分为(24.04±4.72)分,抑郁情况得分(12.67±5.67)分;在不同年龄、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分组中,智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感受负担得分在不同年龄、家庭月收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情况得分在不同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智谋总分及各维度与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P<0.01),智谋总分及各维度与抑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与抑郁情况总分及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智谋可能在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智谋的中介作用,且自我感受负担对智谋的直接效应为0.220,智谋对抑郁情况的直接效应为0.340,自我感受负担对抑郁情况的直接效应为0.400,自我感受负担对抑郁情况的间接效应为 0.076,占总效应的 15.96%(0.076/0.476)。4.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智谋总得分、个人智谋及社会智谋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智谋总得分、个人智谋及社会智谋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身体负担维度及情感负担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身体负担维度及情感负担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后,干预组脑卒中患者抑郁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水平得分与自我感受负担及抑郁呈负相关,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智谋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通过智谋训练可以提高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智谋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降低自我感受负担,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二、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第一部分:拟定YMASP高血压管理初稿
    第二部分:确定YMASP高血压管理终稿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调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4 理论基础
    5 技术路线图
(一)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访谈对象
        1.1 访谈对象纳入标准
        1.2 访谈对象排除标准
        1.3 抽样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资料整理和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要求
    结果
        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2.1 促进因素-完善的支持系统
        2.2 促进因素-疾病防控知识知晓
        2.3 阻碍因素-疾病羞耻感
        2.4 阻碍因素-机体功能受损
    讨论
        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与维持的影响因素
        1.1 促进因素
        1.2 阻碍因素
        2 对策及建议
        2.1 提高患者疾病防控知识知晓水平,平衡重返工作与疾病控制
        2.2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驱动返岗进程
        2.3 改善疾病羞耻感,重视心理护理
        3 小结
(二)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的量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调查流程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1.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1.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2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
        2.1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
        2.2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单因素分析
        2.3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
        3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调查及预测模型构建
        3.1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现状
        3.2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单因素分析
        3.3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
    讨论
        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现状
        1.1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有待提高
        1.2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水平较高
        2 未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层面―工作性质对未返岗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影响
        2.2 疾病相关资料层面―职业康复治疗、日常活动能力ADL、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慢性病数量对未返岗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影响
        2.3 脑卒中病耻感与未返岗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关系
        2.4 社会支持与未返岗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关系
        3 已返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人口学资料层面―性别、文化程度对已返岗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影响
        3.2 疾病相关资料层面―多重用药、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对已返岗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影响
        3.3 脑卒中知识水平与已返岗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关系
        3.4 社会支持与已返岗患者工作维持度的关系
        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的预测模型
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1.1.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日益凸显
        1.1.3 中青年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范畴及危险因素
        1.2.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
        1.2.3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
        1.2.4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7.1 中青年
        1.7.2 心血管事件
        1.7.3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
        1.7.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1.7.5 健康行为能力
        1.7.6 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
        2.1.1 健康教育方案依托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轮理论
        2.1.2 干预方案构建
        2.1.3 确立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2.2 第二部分:验证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分组方法
    2.3 干预内容及方法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测量工具
        2.4.2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4.3 研究次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5 资料收集的步骤
        2.5.1 收集原则
        2.5.2 收集方法
        2.5.3 收集内容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干预阶段
        2.6.3 数据处理阶段
    2.7 资料分析
        2.7.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7.2 两组研究对象各变量基线水平比较
        2.7.3 干预效果评价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行为方式资料
        3.1.3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研究指标的基线比较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研究院前延迟意向比较
    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3.1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3.2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的效果评价
        3.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
        3.3.4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影响的效果评价
        3.3.5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4.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
    4.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可促进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4.4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能力
    4.5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4.6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4.7 本研究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中青年脑梗死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常见英文缩写
附录 B 伦理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依据
    3 研究假设
    4 操作性定义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纵向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创伤后成长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特征
    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水平
    3.3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比较
    3.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家庭、社会、疾病相关、个体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3.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样本代表性
    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分析
    4.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问卷
    附录三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行为研究现状
        1.2.2 积极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1.2.3 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青年脑卒中
        1.3.2 积极心理资本
        1.3.3 应对方式
        1.3.4 健康行为
    1.4 理论基础
        1.4.1 积极心理学理论(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1.4.2 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c Model)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研究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
    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3.2.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3.2.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单因素分析
    3.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
        3.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3.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
        3.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现状
        3.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3.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6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
        4.2.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4.2.2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
    4.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
        4.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4.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
        4.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现状
        4.4.2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4.5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6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7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的启发
        4.7.1 探索并制定中青年脑卒中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措施
        4.7.2 促进中青年脑卒中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
    4.8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4.8.1 创新性
        4.8.2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8)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发病人群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1.2 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意义重大
        1.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评估有待完善
        1.4 重返工作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依据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使用授权
        2.2 翻译与回译
        2.3 文化调适
        2.4 倍效度检验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汉化及文化调适结果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3 项目分析结果
        3.4 内容效度结果
        3.5 结构效度结果
        3.6 信度结果
        3.7 评分细则
    4 讨论
        4.1 量表汉化及文化调适过程科学严谨
        4.2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条目鉴别度较好
        4.3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效度良好
        4.4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信度良好
        4.5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应用前景
    5 小结
第二部分 工作能力支持量表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及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及影响因素
        3.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结局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亟待关注
        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
        4.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现况不容乐观
        4.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对开展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干预的启示
    5 小结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抑郁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自我感受负担及抑郁现状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工具
        2.1.3 资料收集
        2.1.4 统计学处理
        2.1.5 伦理原则
        2.1.6 质量控制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水平现状
        2.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智谋与自我感受负担、抑郁水平比较
        2.2.4 患者智谋、自我感受负担及抑郁的相关性
        2.2.5 智谋作为中介变量的探索性分析
        2.2.6 智谋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
    2.3 研究讨论
        2.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自我感受负担、抑郁现状
        2.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与自我感受负担及抑郁的相关性
        2.3.3 中介作用的检验
3 智谋训练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1.4 资料收集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2 干预前后两组脑卒中患者智谋水平比较
        3.2.3 干预前后两组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比较
        3.2.4 干预前后两组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比较
    3.3 研究讨论
        3.3.1 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智谋水平的影响
        3.3.2 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3.3.3 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
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4.1 研究的创新性
    4.2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智谋及智谋训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构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方案[D]. 陈相应.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和维持度调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D]. 赵梦璐. 青岛大学, 2021
  • [3]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蔡亚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成志.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纵向研究[D]. 杜诣深.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庞晨晨. 河南大学, 2020(02)
  • [8]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时银平. 郑州大学, 2020(02)
  • [9]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郭亚雯.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智谋训练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抑郁的效果评价[D]. 朱义如.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