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一、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霞,刘洪波,胡佳,李沿江,向珊,赵春梅,陈煦[1](2021)在《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8、MCP-1)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60例符合标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康复训练)、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0.034、-1.254、-0.081,P=0.973、0.215、0.936);治疗后组内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6.446、-7.388、8.983,P=0.000、0.000、0.000;对照组t=-2.896、-2.179、3.349,P=0.007、0.038、0.002);治疗后,治疗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数值的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1、2.595、-2.716,P=0.039、0.012、0.009)。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18、MCP-1)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1.927、0.763、-0.956,P=0.059、0.448、0.343);治疗后组内比较,TNF-α、IL-18和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59.243、4.925、20.050,P=0.000、0.000、0.000;对照组t=12.548、6.838、10.208,P=0.000、0.000、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18和MC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5.184、2.234、-4.214,P=0.000、0.029、0.000)。结论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肠道菌群,并具有抑制血清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郑君圣[2](2021)在《电揿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电揿针和运动疗法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结合普通的康复性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电揿针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刚入组时、干预后的30 d、60d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第60天、90天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FM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揿针能够使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得到改善,有推广的价值。

肖敏,周海英,刘莉[3](2021)在《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偏瘫综合训练和针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躯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偏瘫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血清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水平及其比值(T/P)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70.00%,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下肢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PGI2在治疗后水平发生明显上升,而两组TXA2和T/P在治疗后其水平则发生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PGI2、TXA2和T/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显着。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在临床具有较好疗效,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躯体运动功能,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冯启敏,余小碧,黄丽君,张楚文[4](2021)在《程序化管理模式结合NRS2002评估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HAMD、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程序化管理模式结合NRS2002评估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HAMD、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施行程序化管理模式并结合NRS2002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HAMD、NIH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NIH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诊治中出现高血糖2例(3.33%)、腹泻5例(8.33%),总并发症7例(16.67%);对照组患者诊治中出现高血糖6例(10.00%)、腹泻12例(20.00%),肺炎3例(3.33%)、应激性溃疡1例(1.67%)等并发症,总并发症22例(36.67%)。结论程序化管理模式结合NRS2002评估应用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对HAMD、NIHSS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且能降低并发症概率。

张明秋,卢凤娟[5](2021)在《眼针眶区带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眼针眶区带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普通针灸失眠治疗,观察组给予眼针眶区带针治疗,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康复情况、HAMA、PSQI评分以及不良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生命体征进行比较可知: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体温和呼吸的影响不大,而观察组心率、NBP、收缩压、舒张压临床数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2.31±0.51)分、PSQI评分(10.95±0.53)分低于对照组HAMA评分(4.43±0.12)分、PSQI评分(12.38±2.38)分,且SSRS评分(29.41±1.12)分高于对照组(27.21±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况晕针,疼痛,滞针和血肿异常的发生情况(共10例,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5.0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共22例,不良情况发生率为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5)。结论将眼针眶区带针用于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显着,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临床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情况。

王姿懿[6](2021)在《腹针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石锴,李红杏[7](2021)在《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运动康复疗法。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指标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赫其[8](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陶然[9](2021)在《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确立中风病“脑肠同调”治疗思路,通过数据挖掘确定“头针+腹针”针刺方案,并观察其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IL-1 0、IL-1β、LP S含量的影响,部分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中头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取穴位、针法等信息,以统计方法分析。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中腹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将穴位、经脉等信息提取到数据库中,并使用Apriori等数据挖掘相关算法总结归纳。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 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 5例。以数据挖掘结果为治疗方法,治疗组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关元、气海、中脘、下脘、滑肉门、外陵,对照组选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两组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进行测评;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10、IL-1β及LPS含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计纳入1 53项头针临床研究数据,其中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颞后斜线、顶中线、足运感区是目前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头穴分区。2.共计纳入7 6项腹针临床研究,其中关元、气海、中脘、下脘(引气归元),滑肉门、外陵(腹四关)是目前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穴位(区)。3.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确立了中风病“头针+腹针”针刺方案,即双侧顶颞前斜线、关元、气海、中脘、下脘、滑肉门、外陵。4.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运动功能障碍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胃肠功能障碍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6.两组患者血清IL-1 0、IL-1β、LP S含量比较:治疗后两组经过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上调血清IL-1 0水平、下调血清IL-1β、L P S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4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脑肠同调”治疗思路适用于中风病的针刺治疗。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国际标准化头针方案》顶颞前斜线是中风病头针治疗的常用头针选穴,在改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确切。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腹针治疗中风病常用穴位(区)为关元、气海、中脘、下脘(引气归元),滑肉门、外陵(腹四关),在改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确切。4.“头针+腹针”针刺方案能够提高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IL-10表达,下调IL-1β、LP S表达有关。

江澜[10](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二、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肠道菌群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3.1 肠道菌群检测
        3.2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比较
    2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讨 论

(2)电揿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
3 讨论

(3)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偏瘫综合训练
        1.2.2 针灸治疗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FMA评分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和SSQOL评分
    2.4 血清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5)眼针眶区带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PSQI、SSRS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情况发生指标比较
3 讨论

(7)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2.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2.3 两组生活能力比较
3 讨论

(8)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6 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传统中医疗法
    2 现代康复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风病“脑肠同调”治疗思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1 “脑肠同调”治疗的中医基础
        1.1 脑-肠结构的联系
        1.2 脑-肠生理、病理的影响
    2 “脑肠同调”治疗的西医基础
        2.1 脑肠轴概念及作用机制
        2.2 肠内菌群代谢产物及相关炎性因子
    3 “脑肠同调”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3.1 中药复方
        3.2 体针
        3.3 头针
        3.4 腹针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风病头针选穴规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提取
        1.6 数据预处理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头穴选穴(区)频次
        2.3 针法选用频次
        2.4 针刺治疗方式频次
    3 数据分析
        3.1 常用选区分析
        3.2 常用针法分析
        3.3 针刺治疗方式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风病腹针选穴规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提取
        1.6 数据预处理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数据处理
    3 数据分析
        3.1 选穴应用频次分析
        3.2 选穴所属经脉分析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地区分布
    4 小结
第四部分 头针结合腹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肠道功能及血清IL-10、IL-1β、LPS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Fugl- Meyer运动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胃肠症状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血清IL-1β含量比较
        2.8 两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比较
        2.9 两组患者血清LPS含量比较
        2.10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针刺方案中的应用
        2.1 数据挖掘技术常用分析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领域中的应用
        2.3 数据挖掘技术在脑卒中针刺治疗中的应用
    3 头针结合腹针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3.1 运动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3.2 评价运动功能量表的选择
    4 头针结合腹针对中风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4.1 中风后胃肠功能的改变
        4.2 改善胃肠功能能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4.3 治疗前后胃肠功能对比
    5 头针结合腹针对中风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5.1 中风与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
        5.2 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
    6 头针结合腹针对中风后血清LPS的影响
        6.1 中风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的关系
        6.2 治疗前后血清LPS的变化
结论
本实验创新点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四、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赵红霞,刘洪波,胡佳,李沿江,向珊,赵春梅,陈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1(10)
  • [2]电揿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 郑君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20)
  • [3]偏瘫综合训练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肖敏,周海英,刘莉.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4]程序化管理模式结合NRS2002评估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HAMD、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J]. 冯启敏,余小碧,黄丽君,张楚文.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4)
  • [5]眼针眶区带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应用[J]. 张明秋,卢凤娟. 中外医疗, 2021(19)
  • [6]腹针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 王姿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7]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石锴,李红杏. 当代医学, 2021(18)
  • [8]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陶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