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蜕皮变态的内分泌调节

家蚕蜕皮变态的内分泌调节

一、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峰[1](2020)在《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蛋白血症是一种循环血液系统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的重大代谢疾病,临床多见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血管肉瘤病、代谢性酸中毒、肾病,以及腹膜炎、慢性淋巴瘤、腹腔脓肿和线虫感染等疾病的并发症。由于临床很难区分高蛋白血症与原发疾病或感染对机体的影响,已有的报道仅限于对血液理化性质影响等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比较高蛋白血症与低蛋白血症、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常见代谢疾病的基础数据差异,缺乏对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高蛋白血症疾病动物模型与建模方法,高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治疗药物开发一直停滞不前。因此,亟需开发出可靠的高蛋白血症动物模型和建模方法。为此,本文在本研究室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特色的无脊椎模式动物家蚕,重建了高蛋白血症动物模型,调查了高血浆蛋白浓度(PPC)对血液代谢以及血液系统先天免疫的影响,评估了高PPC对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的重塑发育的损害及影响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高PPC对生殖毒性这一机体长期影响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蛋白血症疾病模型的重建基于研究室已有的工作基础,通过封堵家蚕成熟幼虫的吐丝孔,阻止丝腺中的丝蛋白质向体外分泌,进一步利用变态发育过程中丝腺的退化解离过程,使丝腺内的大量丝蛋白质快速释放到循环系统,导致血浆蛋白浓度(PPC)水平极速升高,并持续高于对照家蚕7倍以内,构建出致死率从0%至100%可控的不同程度的家蚕高蛋白血症疾病模型。高PPC导致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化蛹变态异常,重症模型最终全部死亡。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家蚕的PPC逐渐升高,但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无统计意义的显着变化。表明重建了无原发症影响、PPC水平可控的高蛋白血症家蚕模型(AM)。(2)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淋巴代谢的影响血淋巴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高PPC引起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包括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整合分析发现,糖酵解途径、脂质代谢、TCA循环以及尿素循环等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氨基酸代谢出现整体上调的现象,多种重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等都显着升高。糖代谢也出现了上调,但脂质代谢和TCA循环出现了下调的现象,尿素循环产生的尿素含量也显着降低。显示高PPC促进了氨基酸代谢,但却降低了机体整体的代谢水平。(3)高血浆蛋白浓度影响家蚕血液系统先天免疫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的转录组学免疫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高PPC导致了参与先天免疫应答的抗菌肽(AMPs),及其调控NF-κB信号途径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进一步血浆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高PPC提高了血淋巴对E.coli的抗菌活性,但却抑制了对S.aureus的抗菌活性。高PPC诱导血细胞和脂肪体中6种类型的AMPs基因m RNA水平显着上调,其中血细胞中的defensin基因m RNA水平在建模处理后192 h比CK组升高了2300倍。而AMPs的上调表达,则是受到NF-κB信号中Toll途径和Imd途径的调控。高PPC导致血淋巴中循环血细胞的类型出现显着变化,其中承担免疫功能的颗粒细胞在血细胞总数中的比例升高了1倍左右。高PPC还通过抑制酚氧化酶原PPO1、PPO2的m RNA表达,进而抑制了PO活性,降低血淋巴的黑化免疫作用。(4)高血浆蛋白浓度影响代谢组织脂肪体的重塑发育以代谢和解毒组织脂肪体(FB)为对象,以幼虫化蛹变态过程脂肪体形态和功能重塑发育为靶标的调查结果显示,高PPC阻碍了FB的重塑再生发育过程,重塑过程延迟了48 h以上。致病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PPC通过减弱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减弱FB组织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作用,阻止变态发育期FB重塑再生;同时高PPC诱发了FB组织氧化应激压力增大、氨基酸转化功能紊乱。建模处理后补充内分泌蜕皮激素的活性物质20-羟基蜕皮酮,能够有效拯救高PPC诱导的FB组织受阻的重塑再生过程,并且蜕皮激素作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Bm Ec R和Bm E74A、组织解离相关酶基因Bm Cat B和细胞自噬凋亡信号途径相关基因Bm Atg6、Bm Atg8和Bm Dronc的m RNA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5)高血浆蛋白浓度对生殖发育的影响高PPC对家蚕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殖发育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PPC显着降低了雌性家蚕产卵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高PPC抑制了雄性精巢和雌性卵巢的发育,包括生殖腺系数降低、发育延迟。同时,生精囊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雄性生殖腺经历过高蛋白血淋巴环境后,即使脱离了高PPC环境,高PPC对后期生精囊的发育依然有显着不良影响,并对家蚕生殖腺具有毒性累积和毒性滞后效应。致病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PPC抑制了FB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并通过降低20-羟基蜕皮酮受体Ec R和E74信号作用途径,阻碍了Vg的转运;同时高PPC诱导了雌性卵巢组织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作用,降低了Vg受体Vg R的表达,阻碍了卵黄蛋白的吸收,进而影响了卵巢的发育。

李雨[2](2020)在《在蛋白水平和0位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水平探索昆虫变态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昆虫起源于距今约4.8亿年的奥陶纪,得益于其广泛的适应性,直到今天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生物类群。这种适应性与昆虫的“变态”密切相关。变态,指幼体发育为成体时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对完全变态类昆虫来说,其幼虫移动性低但取食能力强,成虫移动性高利于传播和繁殖,这种生活史扩大了昆虫的生活范围,促进了其数量增多和广泛分布。不同的发育阶段之间由不同性质的蜕皮分隔开来,那么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蜕皮后昆虫是进入幼虫的下一个龄期,还是起始变态呢?现有研究表明,昆虫变态过程受到多种激素的协同调控。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通过核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与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USP)形成转录复合体诱导下游基因转录从而起始蜕皮过程,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存在与否决定蜕皮的性质。JH存在时,20E引起幼虫龄期间的蜕皮。当幼虫不断生长达到“临界体重”时,JH浓度降低或消失,此时,一些变态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如Broad(Br)等响应20E信号开始转录,并诱导变态相关转录因子表达,从而起始变态过程。这些研究阐述了激素调节昆虫蜕皮变态的基本框架,但作用机制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还有什么分子参与蜕皮变态过程仍需进一步鉴定。此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水平,而由于进入变态期的昆虫不吃少动,细胞营养状态发生变化,由营养代谢中间产物提供共价修饰基团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状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O位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是一种与葡萄糖代谢密切相关的翻译后修饰,可以通过修饰转录因子、激酶等参与多种生理过程,但其在昆虫变态过程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O-GlcNAc修饰是一个快速可逆的过程,糖基的添加和去除分别由β-N-乙酰葡萄糖胺糖基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OGT)和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水解酶(O-GlcNAcase,OGA)负责。OGT和OGA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从蛋白水平进一步鉴定参与蜕皮变态的分子,并在O-GlcNAc修饰水平探索变态的分子机制。鳞翅目昆虫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也是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一类昆虫,我们选取鳞翅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cotton bollworm)为材料研究变态过程,既有助于基础研究,也能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靶标。在蛋白水平,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分别鉴定了 5龄幼虫蜕皮期与取食期、6龄幼虫变态蜕皮期与取食期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参与棉铃虫幼虫蜕皮和变态蜕皮的蛋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幼虫蜕皮和变态蜕皮过程中上调的蛋白均在氨基糖代谢通路中有所富集。一方面表明这与参与新旧表皮更替的几丁质代谢相关,另一方面提示我们由氨基糖代谢通路提供修饰基团的O-GlcNAc修饰水平可能有所变化,并与蜕皮变态过程相关。此外,幼虫蜕皮期上调的蛋白还在脂质转运过程有所富集,而变态蜕皮期上调的蛋白主要与蛋白质分解代谢以及气味结合等过程相关,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决定蜕皮的性质。在O-GlcNAc修饰水平,实验结果显示:棉铃虫末龄幼虫变态期总蛋白的O-GlcNAc修饰状态与取食期存在显着差异;O-GlcNAc修饰可通过抑制20E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昆虫变态发生;此外,负责水解O-GlcNAc基团的糖苷酶OGA可被20E通过其核受体EcRB1在变态期诱导上调。综上,本研究在蛋白水平进一步鉴定了参与幼虫蜕皮和变态蜕皮的蛋白;在翻译后修饰水平阐述了 O-GlcNAc修饰可通过抑制蜕皮激素信号途径从而抑制昆虫变态的发生,为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

宋筱倩[3](2020)在《促前胸腺肽PTTH在斜纹夜蛾雌性生殖行为调控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因其寄主范围广、食量大、繁殖力强而极易爆发成灾,往往给农林业造成重大损失。昆虫激素控制着昆虫发育和繁殖的基本方面,研究昆虫激素既能了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生命运行机制的了解,又能在此过程中筛选基因作为病虫害防治的备选。促胸腺激素(PTTH)是一种能够刺激家蚕幼虫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的脑神经肽,在多种昆虫中均有报道发现。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表明,在交配前后,PTTH mRNA表达差异显着,且PTTH mRNA在鳞翅目成虫脑内存在高表达,说明了PTTH可能参与调控斜纹夜蛾的生殖行为,目前其在生殖上的功能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扩增了斜纹夜蛾PTTH mRNA,使用荧光定量方法分析PTTH在整个生命周期和成虫期的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并用细菌介导的RNAi沉默PTTH基因,观察干扰后对成虫的召唤、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的影响以研究PTTH在生殖过程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斜纹夜蛾PTTH mRNA编码227个氨基酸,其中前2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与同属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的相似度为84.5%,与同属鳞翅目的家蚕的相似度为58.7%。用18个物种的PTTH m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分类学一致。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TTH在斜纹夜蛾整个生命周期均有表达,在卵期的表达量最高,四、五龄幼虫表达量较低,从末龄幼虫至蛹期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过去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PTTH与昆虫的蜕皮变态相关,但卵期与低龄幼虫的高表达应该使PTTH的功能进行重新评估。成虫头、卵巢、翅、足、肠、胸等组织均能检测到PTTH mRNA,头部和卵巢表达量最高,其余组织表达量较低,这也暗示了PTTH在成虫期参与或调控着昆虫的生殖行为。本研究构建了以PTTH为靶基因的细菌介导的RNAi体系。通过饲喂表达PTTH dsRNA的大肠杆菌显着干扰了PTTH基因的表达,干扰效率达到了75%。喂食后蛹期与成虫期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但化蛹与羽化时间提前。在所观察的四个人工夜间,PTTH基因被干扰后的斜纹夜蛾的交配率显着下降。且雌蛾PTTH基因被干扰后,与之配对的雄蛾的行为受到影响,发生求偶行为的雄蛾比例达到100%,且显着增加了第一个人工夜间的求偶次数,被干扰的雌蛾召唤率与召唤次数也有所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寿命均为7 d左右,干扰PTTH基因并没有影响斜纹夜蛾的寿命。同时经非参数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雌平均产卵数没有显着改变,所观察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代孵化率均为98%以上,说明PTTH基因并没有影响斜纹夜蛾的后代孵化率。本研究首次通过RNAi及行为观察发现PTTH在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深了对该脑神经肽在功能多样性方面的认识,并为害虫防治新方法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分子靶标。

郭梦佩[4](2019)在《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昆虫生长与发育受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协同调控。转录因子BR-C是昆虫20E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作用因子之一。研究表明,BR-C是20E的初级应答基因,主要在昆虫幼虫期蜕皮和幼虫向蛹转变时发挥作用。目前,关于昆虫BR-C对20E信号的传导作用及BR-C的翻译后磷酸化修饰对其转录调控活性的影响已研究得较为清楚。但是,有关BR-C直接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的鉴定研究相对薄弱,目前已知的少数几个靶基因主要包括表皮蛋白基因和卵黄蛋白原基因。因此,鉴定昆虫BR-C的新靶基因,无疑将有助于解析BR-C的新功能及分子作用网络。本研究中,我们以家蚕BR-C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家蚕BR-C的新靶标基因进行了筛选,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系统分析了BR-C对新靶标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初步探索了新靶标基因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ChIP-seq筛选我们采用ChIP-seq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筛选家蚕BR-C的潜在下游靶基因。根据ChIP-seq技术原理,我们将过表达家蚕BR-C的家蚕BmE细胞固定并通过超声破碎法将细胞基因组打断至200-1,000 bp大小的DNA片段,再利用BR-C特异性抗体沉淀BR-C与基因组DNA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最后回收基因组DNA片段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序列数据显示,我们在家蚕BR-C的免疫沉淀产物中共获得16,477,790 raw reads和16,455,296 clean reads,在未进行BR-C免疫沉淀的input对照组中共获得16,297,532 raw reads和16,281,588 clean reads(NCBI accession number:PRJNA518741)。通过与对照组比较,我们在BR-C免疫沉淀物中共鉴定到1,006个特异性ChIP peaks。其中,63%的ChIP peak定位于基因间区,15%定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 kb的启动子区,18%和3%分别定位于内含子和外显子区,其余的则定位于基因下游。应用MEME Suite程序对家蚕BR-C的ChIP peaks所对应且含BR-C结合基序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共富集到5条BR-C结合序列。基于Tomtom程序分析发现,定位于启动子区或者非启动子区的BR-C结合序列与部分锌指转录因子的识别序列类似。进一步的基因组比对发现,家蚕BR-C的1,006个ChIP peak在基因组上与829个蛋白编码基因关联。GO富集分析显示,这829个基因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参与生物合成、物质代谢、核糖体生物发生、发育进程、自噬、细胞通讯和蛋白质折叠等生物学过程;在分子功能方面,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催化活性、结合和结构组成等。2.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鉴于转录因子一般是通过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特异基序来启动靶基因的转录,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潜在启动子区含家蚕BR-C的ChIP peak的基因。结果显示,829个基因中有133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BR-C ChIP peak。由于BR-C主要在昆虫变态发育期高表达,我们进一步利用家蚕变态发育期间脂肪体的转录组数据对这133个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有76个基因在家蚕变态期脂肪体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有25个基因在家蚕变态发育期间的表达变化趋势与BR-C的一致,包括核受体HR96基因(BMgn010782)、保幼激素酯酶基因(JHE,BMgn000776)和鸟苷酸环化酶基因(GC-α1,BMgn009300)等。进一步的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家蚕变态发育期的脂肪体中,HR96和GC-α1与BR-C的表达特征一致,均在预蛹期高表达,而JHE的表达则在上簇初期最高;在翅原基中,HR96、GC-α1、JHE与BR-C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我们推测HR96、GC-α1和JHE是家蚕BR-C的下游靶基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家蚕BR-C对下游潜在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特性与活性影响。根据靶基因启动子区BR-C ChIP peak的位置及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ChIP-PCR实验及凝胶阻滞分析(EMSA),结果证明BR-C可与HR96、GC-α1和JHE基因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我们进一步克隆了这3个基因的启动子并在家蚕BmE细胞中开展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BR-C过表达显着上调HR96和GC-α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但不影响JHE启动子的活性;当删除HR96和GC-α1启动子区BR-C的结合位点时,BR-C丧失了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以上结果表明,BR-C转录因子通过与HR96和GC-α1基因启动子区的直接结合来促进其转录表达。3.家蚕BR-C靶基因HR96的功能初探我们利用瞬时RNAi实验探究了家蚕BR-C下游靶基因HR96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根据RNAi的实验原理,我们针对家蚕BR-C和HR96基因设计合成了特异的双链RNA,分别在上簇时期注射家蚕。qRT-PCR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双链RNA后24h,BR-C和HR96的mRNA水平均显着下调,表明靶基因的瞬时RNAi得以实现;与作为对照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的RNAi相比,BR-C基因的RNAi抑制了HR96基因的mRNA转录表达,表明HR96确实是BR-C的下游靶标基因。进一步的表型分析显示,BR-C和HR96基因的RNAi导致家蚕在幼虫上簇期死亡或化蛹异常而死亡,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1.54%和47.82%。考虑到HR96与脂代谢有关,我们继而通过尼罗红(Nile Red)染色实验分析了BR-C和HR96基因RNAi对家蚕变态发育时期脂代谢的影响,发现BR-C和HR96基因RNAi后脂肪体细胞内的脂滴变小和减少。综合分析表明,家蚕BR-C转录因子通过与靶基因HR96启动子的直接结合来促进HR96的转录表达,进而调节家蚕变态发育时期的脂代谢过程。

汪羚[5](2019)在《家蚕感染BmCPV过程中调控激素水平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危害蚕业的主要病原之一,随着家蚕与病毒基因组序列相继测序完成,作为鳞翅目模式昆虫的家蚕,自然也成为研究昆虫与病原感染相互作用的生物模型。为了筛选抗BmCPV病毒的基因和蛋白,前期实验室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DGE)和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对家蚕中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多个激素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在感染BmCPV后出现差异表达。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是变态昆虫体内的两大激素,协同调控家蚕的蜕皮与变态。本论文研究激素与病毒之间是否存在互作关系及研究激素调控在家蚕抗病毒过程中发挥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1)家蚕感染BmCPV后血淋巴中激素滴度的测定;(2)筛选家蚕感染BmCPV后激素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3)激素调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如下:1、家蚕感染BmCPV后血淋巴中激素滴度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紫外(HPLC-UV)联用法,检测家蚕在感染BmCPV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淋巴中20E和JHⅢ的滴度。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淋巴中的20E平均浓度是1.0916μg/mL,实验组平均浓度是0.3926μg/mL,感染了BmCPV的家蚕血淋巴中20E的浓度约为正常家蚕的1/3,表明BmCPV病毒感染降低了家蚕体内蜕皮激素的浓度,阻碍了蜕皮激素在体内的表达。JHⅢ由于浓度太低,未能检测到。2、家蚕感染BmCPV后激素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激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与家蚕感染BmCPV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预测这些基因通过何种信号途径抵御病原,发挥分子免疫机制。结果发现五龄家蚕经口感染BmCPV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20E合成途径中的基因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PTTH)、Cyp450家族酶、Neverland(Nvd)、3脱氢蜕皮激素-3β-还原酶(3-dehydroecdysone-3β-reductase,3DE-3β-reductase)先下调后上调表达。20E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家蚕感染BmCPV后初期的下调表达,使家蚕体内20E合成减少,72 hpi家蚕血淋巴中20E的滴度低于正常家蚕。家蚕感染BmCPV中后期,20E合成途径中的PTTH、Cyp315A1、Cyp314A1、Nvd上调表达,代谢途径中基因下调表达,使家蚕体内20E滴度上升,推测参与细胞凋亡发挥抗病毒作用。20E信号通路中基因Ecdysone receptor(EcR-A)、Ultraspicacle(USP)、Broad-complex(Br-C)、Nuclear hormone receptor(E75)的下调表达,阻碍20E的级联反应,使蜕皮时间延迟。JH合成途径以上调表达为主,代谢途径中基因保幼激素酯酶(JH esterase,JHE)、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 epoxide hydrolase,JHEH)主要下调表达,推测病毒感染过程中JH浓度升高,延长幼虫期,推迟就眠时间。信号通路途径中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 binding protein,JHBP)、Krüppel homolog 1(Kr-h1)总体上调表达。这些激素调控相关基因在BmCPV感染家蚕后差异表达,在家蚕抵御BmCPV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了免疫分子调控途径。3、新基因FAMeT-2的鉴定与功能分析FAMeT-2(BGIBMGA002314)是JH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家蚕感染BmCPV中后期,无论从mRNA转录还是蛋白质组学方面,FAMeT-2在家蚕中肠都上调表达,因此对FAMeT-2进一步进行研究。通过定量PCR对FAMeT-2基因进行组织差异性分析发现,FAMeT-2在家蚕中肠中高表达。对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有保守结构域DM9,可以特异性识别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通过Imd信号通路参与先天免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FAMeT-2,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得到了一个27 kDa的目标蛋白;合成FAMeT-2的siRNA,构建pIZT-FAMeT-2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到家蚕BmN细胞,干扰或过表达FAMeT-2成功后,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模板,定量PCR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情况。RNA干扰FAMeT-2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下调表达,免疫通路PGRP-LB上调表达;过表达FAMeT-2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上调表达,PGRP-LB下调表达。说明FAMeT-2表达量的变化不仅对细胞的代谢、增殖产生影响;而且可能通过调控PGRP-LB识别并降解肽聚糖,间接参与家蚕的免疫调控过程。综上所述,BmCPV病毒感染影响家蚕体内激素正常合成、代谢,造成激素调控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出现差异表达。FAMeT-2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细胞增殖;通过PGRP-LB特异性识别降解肽聚糖,在Imd信号通路参与先天免疫,其在BmCPV感染后的上调表达是否参与了家蚕的抗BmCPV防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病毒感染与宿主激素调控机制之间的关系,也将为深入了解家蚕激素调控相关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和抗病毒防御机制提供有力依据。

张天镭[6](2019)在《昆虫JH信号转录因子Kr-h1抑制20E合成的分子机制及20E对蛋白合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昆虫的生长与发育主要受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与活性蜕皮激素即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的协同调控,而这种调控作用是基于二者的滴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来实现。JH滴度高峰出现在幼虫每个龄期的初期,负责维持幼虫生长。幼虫每个龄期末出现高浓度20E,并引起幼虫蜕皮的发生;在幼虫末龄后期至羽化成蛾前没有JH合成,预蛹期和蛹发育中期出现的高浓度20E分别引起化蛹和化蛾变态蜕皮。JH和20E滴度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此消彼长的变化及功能上的拮抗,暗示了JH对20E的合成可能具有抑制作用。探究JH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Krüppel-homolog 1(Kr-h1)对20E合成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完善昆虫内分泌激素的相互调控网络。在昆虫幼虫向蛹的转变过程中,20E作用于靶组织器官并引发细胞凋亡或组织重建,从而完成幼虫到蛹的转变。脂肪体是20E的靶组织之一,也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和营养贮存的主要场所,并进行着活跃的蛋白合成。目前,关于昆虫20E对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调控仍不清晰。探究20E对昆虫变态发育期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影响,有助于揭示20E的新功能。本研究旨在以果蝇和家蚕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种实验方法,在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探究JH能否直接作用于前胸腺(Prothoracic gland,PG),并如何通过其信号途径关键分子Kr-h1来抑制20E合成,以及20E对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JH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Kr-h1对20E合成抑制作用1)JH类似物处理延迟果蝇和家蚕化蛹并抑制20E合成和20E合成酶基因转录我们用JH类似物(JHM)对果蝇和家蚕进行处理,导致幼虫延迟化蛹并降低20E滴度。用JHM处理离体培养的果蝇和家蚕的20E合成器官PG,则能显着抑制20E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表明JH能直接作用于PG来抑制20E合成酶基因转录。2)J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Kr-h1在果蝇和家蚕20E合成器官PG中表达我们进一步发现家蚕和果蝇PG中的JH信号转导通路基因BmKr-h1的表达在幼虫龄期前期表达量高而末期降低,这与20E合成途径的限速酶DmSpok基因的表达模式完全相反。Kr-h1的表达模式与JH滴度的变化模式吻合但与20E的滴度变化模式相反,暗示了Kr-h1是介导JH抑制20E合成的关键分子。3)果蝇PG中DmKr-h1表达的改变影响化蛹、20E的合成及20E合成酶表达为探究PG中的Kr-h1对20E合成的影响,我们在果蝇PG特异的Phm-Gal4对PG中特异性干涉DmKr-h1,结果导致果蝇化蛹提前,20E的滴度增加,脂肪体中20E应答基因DmE75B的表达水平上调,PG中20E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升高。此外,DmKr-h1杂合突变降低果蝇PG中的DmKr-h1水平导致了同样的结果。然而,在PG中特异性过表达DmKr-h1则导致果蝇幼虫发育阻滞在二龄时期,不能蜕皮也不能再继续向前发育;不仅如此,20E合成被显着抑制,导致脂肪体中DmE75B和PG中20E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下降;添食20E或20E前体的Ecdysone,则可以挽救50%DmKr-h1过表达所导致的发育缺陷。4)果蝇PG中的Kr-h1表达改变不影响细胞核内复制我们还发现在果蝇PG中特异性干涉或过表达DmKr-h1及DmKr-h1突变并不影响PG细胞中的DNA复制过程。但在产卵96h时,DmKr-h1过表达导致PG变小;添食20E则能恢复了PG器官的大小,表明PG中过表达DmKr-h1所导致的器官变小是由于缺乏20E合成所引起的全身性生长受阻引起的。综合分析上述结果表明,JH可以直接作用于20E合成器官PG并通过其信号转导关键分子Kr-h1来抑制20E合成酶基因转录,进而抑制20E的合成。2.Kr-h1抑制20E合成酶基因转录的分子调控机制1)Kr-h1抑制果蝇和家蚕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为探究了锌指转录因子Kr-h1抑制20E合成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我们克隆了果蝇和家蚕20E合成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并发现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内包含潜在KBS的核心基序GACCTNNNA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显示,JHM的诱导处理或者Kr-h1过表达均降低了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2)Kr-h1通过KBS抑制DmSpok/BmSpo启动子活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当KBS存在时,果蝇DmKr-h1过表达能显着抑制DmSpok启动子片段的活性;当近端KBS被截掉后,DmKr-h1过表达对DmSpok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消失;突变或删除果蝇DmSpok启动子近端的KBS后,DmKr-h1对DmSpok启动子的抑制作用也消失。同样,将家蚕BmSpo启动子近端的KBS进行突变和删除,BmSpo启动子的活性不再受BmKr-h1的抑制。这说明DmSpok/BmSpo启动子区的KBS是Kr-h1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基序。3)Kr-h1与KBS直接结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PCR(ChIP-PCR)实验表明DmKr-h1能够与DmSpok启动子上包含KBS元件的DNA片段结合;且BmKr-h1能够与BmSpo启动子上包含KBS元件的DNA片段结合。同时我们分别原核表达并纯化了重组DmKr-h1和BmKr-h1具有活性的上清蛋白,并针对KBS的DNA序列设计生物素标记探针开展了凝胶阻滞实验(EMSA),结果表明纯化的重组DmKr-h1蛋白能够与DmSpok启动子区近端的KBS直接结合。同样地,EMSA实验也证明家蚕BmKr-h1也能直接结合到BmSpo启动子区近端的KBS。4)Kr-h1诱导DmSpok/BmSpo启动子区发生DNA甲基化我们通过重亚硫酸盐测序实验发现,果蝇S2细胞中过表达DmKr-h1导致DmSpok启动上KBS附近的胞嘧啶发生甲基化,但用DNA甲基化抑制剂Aza处理则恢复了非甲基化水平;被DmKr-h1/BmKr-h1抑制的DmSpok/BmSpo启动子的活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以上结果表明,Kr-h1通过直接结合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KBS并诱导启动子区DNA发生甲基化来抑制20E合成酶基因的转录。3.20E对昆虫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1)20E抑制昆虫脂肪体中的蛋白合成水平昆虫脂肪体是蛋白合成和能量代谢的关键场所。我们建立了基于嘌呤霉素法分析果蝇和家蚕脂肪体及细胞中蛋白合成水平的方法体系。进一步的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果蝇和家蚕幼虫向蛹转变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脂肪体中蛋白合成水平逐渐降低。此外,20E能在细胞与组织水平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水平;在果蝇脂肪体中对20E受体EcR基因进行显性负调控则增加蛋白合成水平。2)20E抑制昆虫脂肪体中的核糖体水平核糖体的数量是蛋白合成水平强度的标识,且核糖体RNA(rRNA)的量占总RNA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检测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18S rRNA的表达水平发现,果蝇和家蚕脂肪体中18S rRNA的数量在预蛹期显着降低;派诺宁染色结果表明总RNA的信号在三龄初期最高,且核仁中rRNA的信号最强,但随后下降,预蛹期降至最低。同样,20E在细胞与组织水平降低了18S rRNA的表达。反之,在果蝇脂肪体中显性负调控EcR的表达,则明显增加18S rRNA表达和总RNA的量。3)20E处理使昆虫脂肪体细胞的核仁变小核仁是核糖体生成的关键场所,核仁大小与rRNA的生成以及蛋白合成紧密相关。我们观察到果蝇脂肪体细胞核中20E受体EcR的表达随幼虫向预蛹的变态发育逐渐增加,而核仁的大小在预蛹期显着减小。此外,20E处理使脂肪体细胞中核仁的变小;但在果蝇脂肪体中对EcR基因的表达进行显性负调控,则增加脂肪体细胞的核仁大小。以上结果初步表明,20E可通过影响脂肪体中的细胞核仁的大小和核糖体的生成水平来抑制蛋白合成。

程小瑜[7](2019)在《微量啶虫脒引起家蚕生殖障碍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家蚕(Bombyx mori)为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模式昆虫,距今已有8500余年的驯养历史。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其生长发育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蛾)4个阶段。蚕蛾的产卵量为500粒左右,影响产卵量多少的因素主要有品种特性、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等。亚致死剂量的化学农药添食后,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产卵性能。啶虫脒(acetamiprid)与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其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氯化烟酰亚胺类杀虫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家蚕接触到亚致死剂量啶虫脒后,其产卵量显着下降,影响蚕种产业的发展。家蚕造卵主要受到两种内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调节。为研究啶虫脒影响家蚕产卵和激素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家蚕添食亚致死剂量的啶虫脒(0.01 mg/L),研究了性腺表征病理变化、产卵性能、卵巢相关基因转录和激素代谢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微量啶虫脒在家蚕体内的代谢特征为了研究家蚕食下微量啶虫脒后,在其体内的残留量变化特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了家蚕在微量啶虫脒暴露不同时间后在血淋巴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啶虫脒含量在添食后24 h达到最高值(2.278 μg/mL),到48 h缓慢下降至平稳的区间内,最终在96 h下降至最小值(0.477 μg/mL)。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暴露后,家蚕对其残留量存在富集的现象,对家蚕可能存在慢性毒害作用。2.微量啶虫脒对家蚕生长及生殖的影响为研究微量啶虫脒对家蚕个体造成的毒性损伤,给家蚕连续添食带有微量啶虫脒的桑叶并观察其表征变化。结果表明,啶虫脒暴露48 h后,处理组表现出轻微的中毒症状,表现为食桑缓慢,体重平均下降8.65%,存活率为99.0%;96 h后,出现拒食现象,体重较对照组下降7.67%,存活率为98%;120 h存活率下降为94%。啶虫脒处理组雌性蛹体明显小于对照组,并且出现部分半蜕皮蛹。全茧量是对照组的82.43%。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对家蚕有轻微的毒害作用,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微量啶虫脒处理96 h,生殖腺指数(GSI)与对照组相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雄性降低了 2.31%,雌性降低9.38%。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阻碍了家蚕生殖腺的生长发育,且对雌蛾影响较大,解剖发现卵巢管的发育受到影响。处理组的产卵量平均减少了 197粒;单粒卵重减少0.52 mg,不受精率增加8%。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暴露影响了家蚕卵巢的发育,导致产卵数的减少。3.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卵巢的损伤为了研究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卵巢组织的损伤,采用病理切片及电镜技术,观察了家蚕卵巢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病理切片分析表明,啶虫脒处理后卵巢生殖细胞的发育明显慢于对照组,卵巢内卵母细胞明显减少,空泡增多。啶虫脒暴露后家蚕卵巢内卵原细胞较多,初期成熟的卵细胞相对较少。电镜结果显示,微量啶虫脒暴露后卵巢管内具有未退化完全的滋养细胞以及发育不成熟的卵母细胞;卵泡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不均匀。以上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会造成卵巢组织损伤,影响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4.微量啶虫脒对卵巢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为了研究卵巢发育相关基因在微量啶虫脒处理后的转录特征,对卵巢发育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添食微量啶虫脒96 h后,Vg、Ovo、Otu、Sxl-S和Sxl-L的转录水平均呈下调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调了 0.71、0.77、0.47、0.67和0.88倍。表明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卵巢造成损伤,抑制了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5.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内激素水平的影响为了研究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内激素代谢的影响,用qRT-PCR和ELISA法检测了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在家蚕体内的含量变化。qRT-PCR结果显示,微量啶虫脒处理96 h后蜕皮激素相关基因EcR的表达量下调了 0.46倍,而保幼激素相关基因JHBP2的转录水平上调了 1.36倍。ELISA结果表明,对照组家蚕蜕皮激素含量在24 h-96 h时间段内呈升高趋势,且在96 h含量达到最高值2.084 U/mg prot。微量啶虫脒暴露72 h后蜕皮激素含量上升至最高值1.770 U/mg prot,在96 h含量降低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啶虫脒处理24 h后保幼激素含量低于对照组(1.849 U/mg prot),在96 h上升至一定范围内且较对照组高。激素水平与基因转录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微量啶虫脒处理对家蚕内激素产生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家蚕对啶虫脒具有富集作用,引起卵巢损伤;同时,啶虫脒处理还会引起内激素代谢异常,影响家蚕卵巢的发育,导致产卵量下降。本文为研究啶虫脒引起昆虫生殖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斯琴[8](2017)在《浅绿二翅蜉形态、生态、发育和系统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文中研究说明蜉蝣是一类独特且极具价值的水生昆虫,具有一系列祖征与独征。其中,其原变态类发育过程极为引人注目,即其生活史包括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其后两个阶段都能在陆地上或空中生活,都有翅能飞,即蜉蝣成虫期具有两个能飞的龄期。然而,对于原变态的起源和演化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理论,有必要从分子水平进行验证。二翅蜉属(Cloeon)隶属于蜉蝣目(Ephemeroptera)四节蜉科(Baetidae)。该类蜉蝣:(1)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池塘、水潭等静水水域中;(2)成稚虫形态变化明显,生活史在蜉蝣目中极具代表性;(3)易采集,生存力强,可在室内饲养、观察。故本研究选取较易采到的浅绿二翅蜉(Cloeon viridulum)作为实验材料,探究蜉蝣目原变态的特殊性及亚成虫的存在意义。本研究不仅对浅绿二翅蜉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且应用mRNA和线粒体DNA序列探讨其系统发育地位和原变态的变化过程,希望能给蜉蝣研究提供新线索和思路,明确蜉蝣目在有翅昆虫中的地位、原变态发育与其它类型发育过程的关系。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浅绿二翅蜉Cloeon viridulum形态描记和确认浅绿二翅蜉由Navas于1931年根据在上海采集到的雌性亚成虫(正模)而建立,后再无相关报道,且原始描述十分简略,只配有一幅粗略的翅脉图,并未提及稚虫。我们通过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采集的二翅蜉属标本,并对比保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博物馆(Museo de Zoologia del Ayuntamiento,Barcelona,Spain)中雌性标本(副模),重新确定了浅绿二翅蜉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并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鉴定,为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浅绿二翅蜉生活史观察及与生态因子关系拟合我们通过野外采集、观察和室内饲养,基本明确了浅绿二翅蜉的生活史过程,特别是羽化和蜕皮过程、时间等。并通过计数和测量浅绿二翅蜉生活的自然水体(南京师范大学采月湖)的温度,记录了在自然条件下该种的生活史过程以及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室内,我们采用不同温度梯度(15℃、20℃、25℃、30℃)对其进行饲养,并间隔12h(12h、24h、36h、48h、60h、72h)计数及测量各时间段4种热休克蛋白(HSP40、HSP60、HSP70和HSP90)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浅绿二翅蜉在15℃时存活率最高,且热休克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最小,这与所测得自然条件(湖水温度为18℃时)下的状况基本一致。3.浅绿二翅蜉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的转录表达分析本研究还提供了首个蜉蝣目物种的转录组信息。实验选用浅绿二翅蜉的4个不同发育阶段(幼年稚虫、成熟稚虫、亚成虫及成虫),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采用从头(de novo)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共得到88Gb的原始序列、81185条高质量转录本(transcript)以及5376个潜在的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的分子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龄期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几个关键的基因本体(GO)、真核生物直系同源蛋白簇(KOG)类别,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中。此外,我们还验证了一些与变态发育相关的潜在基因,如MHC,Vg,Met,Sd,EcR-A,Wg,BR-C和En等。根据这些差异基因的数量及其变化模式,我们初步推测蜉蝣的原变态发育模式更接近于不完全变态类型,而较完全变态发育类型更远。然而,一些在变态发育中的关键基因及通路(如与翅发育、激素和几丁质的合成有关的基因等),仅在蜉蝣的亚成虫阶段才表达或在该阶段表达量有明显升高。这与其它昆虫都不一致。综合分子、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可见,从成熟稚虫到亚成虫的羽化是蜉蝣生活史中最关键的时期,亚成虫阶段仅是蜉蝣成虫阶段的一个龄期。4.浅绿二翅蜉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及分析我们采用转录组数据组装+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的方法,测定了浅绿二翅蜉线粒体的全基因组序列。经与其它4种蜉蝣线粒体序列比对,确定了其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全长和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I-Ⅲ,ND1,ND3-6,ND4L,Cyt b)、16个tRNA基因及1个rRNA基因。本研究还利用本研究组首次获得的3种蜉蝣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及从GenBank下载的48种节肢动物(其中12种蜉蝣,2种十足目昆虫作为外群)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别使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分析。两种结果都显示蜉蝣目为单系群,然而蜉蝣目在有翅昆虫中的地位却不一致。但综合半翅目的分类地位以及贝叶斯法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我们认为贝叶斯法所得到的结果更令人信服。该结果显示,在有翅昆虫中,蜉蝣目首先分出。从发育类型来看,该结果似乎支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发育假说,即原变态虽然与不完全变态更为相似,但具有自身特点。这个结论与从浅绿二翅蜉转录组中差异基因表达状况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汝玉涛,王勇,周敬林,王德意,马月月,姜义仁,高清,秦利[9](2017)在《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在柞蚕发育过程及激素诱导后的表达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昆虫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介导蜕皮激素信号,起始包括转录因子表达在内的蜕皮级联反应,从而使昆虫进入蜕皮和变态等生命过程。克隆了柞蚕的2个蜕皮激素受体相关基因,命名为Ap EcRB1(Gen Bank登录号:KY411159)和Ap USP1(Gen Bank登录号:KY411160)。2个基因的ORF序列全长分别为1 758 bp、1 401 bp,编码585个、466个氨基酸。半定量RT-PCR检测这2个基因除在柞蚕幼虫血淋巴中不表达之外,在其他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丝腺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2个基因在幼虫蜕皮前及化蛹前后呈现大幅度上调表达的规律。注射20-羟基蜕皮甾酮(20E)诱导启动滞育蛹的发育,结果诱导组的滞育蛹经过17 d羽化,比对照组滞育蛹提早羽化。滞育蛹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注射20E后均明显下降,其中Ap EcRB1在蛹发育后期的12 d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羽化前期其表达量急剧上升,蛹发育16 d(羽化前1 d)达到最高;Ap USP1基因的表达量从注射后8 d开始升高,至16 d时达到最高。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柞蚕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信息。

李晓童,时连根[10](2016)在《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神经肽是一类由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用于调节生物胞间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其信号分子的膜定位、相应胞内信使的激活以及一系列级联反应的引发,是由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分子来完成的。神经肽及其受体能够调控昆虫的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家蚕Bombyx mori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物种,是昆虫生长发育与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型。特别是家蚕基因组测序完成后,越来越多的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被鉴定,并发现其在家蚕的生长发育、取食消化、蜕皮、滞育、繁殖、吐丝结茧等各种生理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家蚕重要神经肽的种类及其对家蚕取食消化、蜕皮变态、生殖发育等的调控作用,探讨了神经肽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而激活细胞内ERK、TOR等下游信号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昆虫神经肽及其受体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以此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的研究,促进蚕丝产业的发展。

二、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代谢性疾病
        1.1.1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1.1.2 血液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疾病
        1.1.3 代谢性疾病对免疫的影响
        1.1.4 代谢疾病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1.1.5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疾病的应用
        1.2 代谢疾病模型
        1.2.1 疾病动物模型
        1.2.2 实验动物替代
        1.3 模式动物家蚕医学实验动物替代研究进展
        1.3.1 家蚕作为实验动物替代的优势和特色
        1.3.2 家蚕药物毒理模型
        1.3.3 家蚕代谢疾病模型
    2 论文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蛋白血症家蚕疾病模型的重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高血浆蛋白浓度家蚕建模方法
        1.3 20-羟基蜕皮酮(20E)拯救实验
        1.4 家蚕变态发育和生命力调查
        1.5 血浆蛋白浓度(PPC)的测定
        1.6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淋巴代谢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样本准备
        1.3 GC-MS/LC-MS测定
        1.4 色谱-质谱条件
    2 结果
        2.1 建模处理后48H高蛋白血症对家蚕血淋巴代谢影响
        2.2 建模处理后96H高蛋白血症对家蚕血淋巴代谢影响
        2.3 高蛋白血症模型家蚕血淋巴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高蛋白血症模型家蚕血淋巴整体代谢途径变化
        3.2 血浆蛋白浓度升高对家蚕有毒害作用
第四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血液系统先天免疫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家蚕脂肪体和血淋巴的提取
        1.3 家蚕脂肪体/血淋巴总RNA的提取
        1.4 RNA反转录
        1.5 基因表达分析
        1.6 酚氧化酶活测定及黑化调查
        1.7 血细胞吞噬作用实验
        1.8 抗菌活性实验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PPC影响家蚕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2.2 高PPC影响血淋巴的抗菌活性
        2.3. 抗菌肽(AMPs)的表达受NF-κB信号调控
        2.4 高PPC诱导家蚕血细胞吞噬作用变化
        2.5 高PPC影响家蚕血淋巴的黑化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3.1 高PPC通过NF-κB信号途径调控家蚕先天免疫
        3.2 高PPC抑制家蚕黑化作用
第五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脂肪体重塑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脂肪体解离与重塑的形态观察
        1.3 免疫组织化学
        1.4 基因表达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高蛋白血症阻碍家蚕脂肪体重塑
        2.2 外源性20E对高蛋白血症诱导的脂肪体重塑受阻的影响
        2.3 外源20E对高蛋白血症家蚕脂肪体重塑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脂肪体重塑受抑制
        3.2 内分泌激素拯救有效
    4 结论
第六章 高血浆蛋白浓度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生殖调查
        1.3 性腺发育的调查
        1.4 精子发育调查
        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1.6 荧光定量PCR
        1.7 活性氧(ROS)染色
        1.8 HE染色
        1.9 TUNEL染色和MDC染色
    2 结果
        2.1 高蛋白血症影响了家蚕的生殖发育
        2.2 高蛋白血症影响了雌性家蚕卵黄蛋白的合成与转运
        2.3 高蛋白血症诱导家蚕性腺程序性死亡发生增加
    3 讨论
        3.1 高蛋白血症的生殖毒性表现出性别差异
        3.2 高蛋白血症通过影响家蚕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发育
    4 结论
第七章 综合结论
    1 综合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资助项目
附录
致谢

(2)在蛋白水平和0位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水平探索昆虫变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概述
    2 研究背景
        2.1 变态是昆虫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
        2.2 变态的分子机制
        2.2.1 激素是调控昆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
        2.2.2 临界体重是控制昆虫变态的检查点
        2.2.3 某些阶段特异性基因具有变态开关的功能
        2.2.4 蜕皮时钟是昆虫变态的计时器
        2.3 变态分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3.1 参与变态的分子需进一步鉴定
        2.3.2 在翻译后修饰水平对变态机制的研究较少
    3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非标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昆虫变态蜕皮与幼虫蜕皮的异同
    1 引言
    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五龄幼虫取食、蜕皮和六龄幼虫取食、蜕皮时期的形态差异
        3.2 幼虫蜕皮和变态蜕皮差异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3.3 GO富集分析注释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3.4 KEGG通路分析
        3.5 PRM验证分析
    4 讨论
        4.1 在幼虫蜕皮和变态蜕皮过程中上调的蛋白均在氨基糖代谢通路中富集
        4.2 变态蜕皮阶段上调的蛋白富集在分解代谢过程
        4.3 幼虫蜕皮与变态蜕皮过程中的差异蛋白可能参与蜕皮性质决定
第三章 20E上调OGA解除O-GlcNAc修饰对昆虫变态的抑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变态期总蛋白的O-GlcNAc修饰水平与取食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3.2 敲降糖苷酶OGA维持O-GlcNAc修饰抑制了昆虫变态发育
        3.3 O-GlcNAc修饰阻碍了变态过程中的组织水解和重建
        3.4 O-GlcNAc修饰抑制20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3.5 糖苷酶OGA在蜕皮变态期高表达,并且可被20E在转录水平诱导上调
        3.6 20E通过EcRB1上调OGA的表达
    4 讨论
        4.1 O-GlcNAc修饰抑制昆虫变态的提前发生
        4.2 20E在转录水平诱导OGA的表达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总结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促前胸腺肽PTTH在斜纹夜蛾雌性生殖行为调控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斜纹夜蛾简介
        1.1.1 斜纹夜蛾形态学特征
        1.1.2 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
        1.1.3 斜纹夜蛾危害特征及控制
    1.2 昆虫生殖行为介绍
        1.2.1 昆虫的生殖行为
    1.3 RNA干扰技术简介及在昆虫上的应用
        1.3.1 RNA干扰技术简介
        1.3.2 RNAi作用机制
        1.3.3 RNAi技术的特点与方法
    1.4 促前胸腺肽(PTTH)基因介绍
        1.4.1 PTTH的来源与认识
        1.4.2 PTTH的表达、合成、分泌与功能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器具与仪器设备
        2.1.2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斜纹夜蛾的饲养与收集
        2.2.1 卵的收集与幼虫的饲养
        2.2.2 蛹的收集与成虫的饲养
    2.3 PTTH基因的mRNA序列的获取与分析
        2.3.1 RNA提取及c DNA的合成
        2.3.2 PTTH基因的克隆
    2.4 荧光定量检测PTTH基因在斜纹夜蛾中的表达
        2.4.1 斜纹夜蛾样品收集
        2.4.2 不同样品的RNA提取与c DNA制备
        2.4.3 荧光定量检测表达情况
    2.5 RNAi体系的构建和干扰
        2.5.1 RNAi体系的构建
        2.5.2 诱导大肠杆菌表达dsRNA
        2.5.3 喂食表达dsRNA的大肠杆菌
        2.5.4 交配活动与生殖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3 结果与分析
    3.1 促前胸腺肽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蛋白预测
    3.2 PTTH基因的时空表达
        3.2.1 PTTH在斜纹夜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
        3.2.2 PTTH在成虫不同组织间的表达
        3.2.3 PTTH在未交配与交配雌蛾间的差异表达
    3.3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3.3.1 RNAi体系的构建与干扰效率分析
        3.3.2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体重、寿命的影响
        3.3.3 PTTH基因对斜纹夜蛾化蛹、羽化时间的影响
        3.3.4 PTTH基因对生殖活动的影响
4 讨论
    4.1 PTTH基因的分子特征与蛋白结构
    4.2 PTTH基因的时空表达
    4.3 PTTH基因的功能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BR-C转录因子介导20E和 JH的信号转导
    1.2 昆虫BR-C转录因子的功能
    1.3 昆虫BR-C转录因子下游靶基因的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
        1.3.1 昆虫BR-C转录因子下游靶基因的鉴定研究
        1.3.2 昆虫BR-C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调节其转录调控活性
    1.4 ChIP-seq原理与应用
        1.4.1 ChIP-seq的原理
        1.4.2 ChIP-seq的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ChIP-seq筛选
        2.2.2 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
        2.2.3 家蚕BR-C靶基因HR96 的功能初探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ChIP-seq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BR-C转录因子ChIP-seq的样品检测
        3.2.2 家蚕BR-C转录因子ChIP-seq数据质量统计分析
        3.2.3 家蚕BR-C转录因子ChIP peak的基因组分布及Motif鉴定
        3.2.4 家蚕BR-C潜在靶基因的GO注释
    3.3 讨论
第4章 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4.1.4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分析
        4.2.2 家蚕BR-C候选靶基因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2.3 家蚕BR-C与候选靶基因启动子的直接结合
        4.2.4 家蚕BR-C促进候选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
    4.3 讨论
第5章 家蚕BR-C靶基因HR96 的功能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3 主要溶液配制
        5.1.4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家蚕BR-C与 HR96 基因的RNAi
        5.2.2 家蚕BR-C和 HR96 基因RNAi导致化蛹异常
        5.2.3 家蚕BR-C和 HR96 基因RNAi影响脂代谢过程
    5.3 讨论
第6章 综合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5)家蚕感染BmCPV过程中调控激素水平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说明
激素相关英文缩写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BmCPV
        1.1.2 BmCPV的侵染过程
        1.1.3 BmCPV的危害
        1.1.4 家蚕抗BmCPV的研究进展
    1.2 昆虫的免疫调控
        1.2.1 昆虫的先天免疫
        1.2.2 昆虫的激素调节
    1.3 昆虫激素在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3.1 昆虫激素在抗病原微生物中的研究
        1.3.2 昆虫激素在抗病毒中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家蚕感染BmCPV后血淋巴中激素滴度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家蚕品系及病毒接种
        2.3.2 实验材料的前期处理
        2.3.3 HPLC法测激素浓度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蜕皮激素含量测定
        2.4.2 保幼激素含量测定
    2.5 本章讨论
第3章 家蚕感染BmCPV后调控20E和 JH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病原接种与取材
        3.3.2 Trizol法提取总RNA
        3.3.3 反转录反应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家蚕染病情况确认
        3.4.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4.3 蜕皮激素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3.4.4 保幼激素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3.5 本章讨论
第4章 FAMeT-2 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FAMeT-2 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4.3.2 FAMeT-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FAMeT-2 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3.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4.3.5 FAMeT-2的RNAi
        4.3.6 FAMeT-2 的过表达
    4.4 结果与分析
        4.4.1 FAMeT-2 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4.4.2 FAMeT-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3 FAMeT-2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4.4 FAMeT-2 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4.4.5 FAMeT-2的RNAi分析
        4.4.6 FAMeT-2 的过表达分析
    4.5 本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昆虫JH信号转录因子Kr-h1抑制20E合成的分子机制及20E对蛋白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变态发育
    1.2 昆虫20E信号通路
        1.2.1 20E的生物合成
        1.2.2 20E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调控
        1.2.3 20E的转运
        1.2.4 20E的信号转导
    1.3 昆虫JH信号通路
        1.3.1 JH滴度的周期性变化
        1.3.2 JH的信号传导
        1.3.3 JH信号转录因子Kr-h1
    1.4 蛋白合成的调控
        1.4.1 蛋白合成过程
        1.4.2 核糖体RNA
        1.4.3 蛋白合成的调控机制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JH信号转录因子Kr-h1 对昆虫20E合成的抑制作用
        2.2.2 Kr-h1 抑制昆虫20E合成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2.2.3 20E对昆虫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影响
第三章 JH信号转录因子Kr-h1 对昆虫20E合成的抑制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主要溶液配制
        3.2.2 处女蝇的收集与果蝇杂交
        3.2.3 RNA提取
        3.2.4 cDNA反转录
        3.2.5 RT-PCR
        3.2.6 Q-PCR
        3.2.7 探针的制备
        3.2.8 原位杂交
        3.2.9 免疫荧光
        3.2.10 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noassay,EIA)
        3.2.11 EdU染色
    3.3 实验结果
        3.3.1 JH类似物处理延迟果蝇和家蚕化蛹时间并抑制20E合成
        3.3.2 JH类似物处理抑制果蝇和家蚕PG中20E合成酶基因的转录
        3.3.3 果蝇和家蚕Kr-h1和20E合成酶基因在PG中的表达模式
        3.3.4 果蝇PG中 DmKr-h1 表达的改变影响发育进程及20E合成
        3.3.5 果蝇PG中特异过表达Dm Kr-h1 对发育及20E合成的影响
        3.3.6 添食Ecdysone或20E挽救PG中过表达DmKr-h1 所导致的表型
        3.3.7 果蝇PG中的Kr-h1 表达改变不影响细胞核内复制
    3.4 讨论
第四章 Kr-h1 抑制昆虫20E合成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主要溶液配制
        4.2.2 细胞培养
        4.2.3 Western Blot
        4.2.4 荧光素酶活活性分析
        4.2.5 凝胶阻滞分析(EMSA)
        4.2.5.1 溶液配制及制备活性胶
        4.2.5.2 探针制备与结合反应
        4.2.5.3 电泳
        4.2.5.4 电泳的结合反应转移到尼龙膜
        4.2.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4.2.7 Bisulfite分析DNA甲基化水平
    4.3 实验结果
        4.3.1 果蝇和家蚕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上存在Kr-h1 结合位点KBS
        4.3.2 JHM处理和Kr-h1 过表达抑制果蝇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活性
        4.3.3 JHM处理和Kr-h1 过表达抑制家蚕20E合成酶基因启动子活性
        4.3.4 Kr-h1 通过KBS抑制Dm Spok/BmSpo启动子活性
        4.3.5 ChIP-PCR实验表明Kr-h1与KBS直接结合
        4.3.6 EMSA实验表明Kr-h1与KBS直接结合
        4.3.7 Kr-h1 诱导Dmspok/BmSpo启动子区发生DNA甲基化
    4.4 讨论
第五章 20E对昆虫脂肪体中蛋白合成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1 嘌呤霉素处理
        5.2.2 荧光原位杂交
    5.3 实验结果
        5.3.1 用嘌呤霉素检测果蝇和家蚕蛋白合成水平
        5.3.2 脂肪体中蛋白合成水平在变态发育期的动态变化
        5.3.3 20E抑制脂肪体中的蛋白合成
        5.3.4 20E抑制脂肪体中的核糖体水平
        5.3.5 20E减小脂肪体中核仁的大小
    5.4 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引物附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7)微量啶虫脒引起家蚕生殖障碍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的主要内容
    4.研究意义
    5.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烟碱类杀虫剂对昆虫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
        1.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
        2.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3.烟碱类杀虫剂对昆虫毒性的研究
    第二节 影响昆虫生殖发育的因素
        1.家蚕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影响昆虫生殖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 微量啶虫脒在桑叶及家蚕体内的残留情况
    第一节 微量啶虫脒在家蚕体内的代谢特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可行性检验
        3.2 微量啶虫脒在家蚕血淋巴中的残留特征
        4.讨论
第三章 微量啶虫脒对雌性家蚕生殖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卵巢的毒性损伤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微量啶虫脒暴露后家蚕幼虫生长及存活率统计
        3.2 微量啶虫脒对家蚕生殖腺发育的影响
        3.3 微量啶虫脒对家蚕产卵能力的影响
        3.4 家蚕卵巢组织病理学评估
        3.5 家蚕卵巢细胞亚显微结构评估
        4.讨论
        4.1 微量啶虫脒能够使家蚕出现轻微中毒现象
        4.2 微量啶虫脒暴露影响家蚕的产卵功能及卵巢发育
    第二节 微量啶虫脒对家蚕卵巢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微量啶虫脒暴露后家蚕卵巢发育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4.讨论
第四章 微量啶虫脒对家蚕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微量啶虫脒处理后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3.2 微量啶虫脒处理后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含量变化
    4.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浅绿二翅蜉形态、生态、发育和系统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蜉蝣简介
        1.1.1 主要原始特征及独特性状
        1.1.2 蜉蝣亚成虫作用推测
        1.1.3 浅绿二翅蜉
    1.2 生态观察
    1.3 昆虫变态发育的研究进展
        1.3.1 变态发育的研究进展
        1.3.2 翅发育的研究进展
    1.4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1.4.1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1.4.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1.4.3 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
        1.4.4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1.4.5 线粒体基因组重排机制
        1.4.6 蛋白编码基因的特征
        1.4.7 线粒体基因组在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8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技术和方法发展
第二章 浅绿二翅蜉鉴定及形态描述
    2.1 引言
        2.1.1 浅绿二翅蜉研究现状
        2.1.2 卵的研究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器具及试剂
        2.2.3 研究方法
    2.3 二翅蜉亚科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
    2.5 浅绿二翅蜉种类描述与鉴定
        2.5.2 检视标本
        2.5.3 讨论
第三章 浅绿二翅蜉的生态观察和实验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工具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4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浅绿二翅蜉生活史及羽化过程
        3.3.2 浅绿二翅蜉对环境的适应特性
        3.3.3 环境因子对浅绿二翅蜉的影响
第四章 浅绿二翅蜉不同龄期的转录组数据及分析
    4.1 转录组测序研究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3 样本的抽提与转录组测序
        4.2.4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预处理和Trinity拼接
        4.2.5 基因功能注释
        4.2.6 基因表达定量
        4.2.7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4.3 测序及分析结果
        4.3.1 转录组测序及拼接分析
        4.3.2 转录组测序功能注释和分类
        4.3.3 不同发育时期转录本表达量变化分析
        4.3.4 qRT-PCR验证
    4.4 讨论
        4.4.1 幼年稚虫组VS成年稚虫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4.4.2 成年稚虫组VS亚成虫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4.4.3 亚成虫组VS成虫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4.4.4 原变态发育相关的重要差异基因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浅绿二翅蜉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及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浅绿二翅蜉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组结构和顺序
        5.3.2 碱基组成情况分析
        5.3.3 基因间隔和重叠
    5.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初步探讨原变态发育的系统发生地位
        5.4.1 数据的选择
        5.4.2 序列比对与数据集选择
        5.4.3 数据集划分子集
        5.4.4 系统发生分析
        5.4.5 节肢动物的异构序列内部分歧
        5.4.6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在柞蚕发育过程及激素诱导后的表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1.2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
    1.3 柞蚕EcR和US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1.4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1.5 柞蚕EcR和USP基因组织表达的半定量RT-PCR检测
    1.6 柞蚕发育过程中EcR和USP基因表达的qRT-PCR检测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柞蚕EcR和US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特征
    2.2 Ap EcRB1和Ap USP1蛋白的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
        2.2.1 同源序列比对
        2.2.2 系统进化分析
    2.3 Ap EcRB1和Ap USP1基因的组织表达谱
    2.4 幼虫蜕皮及化蛹过程Ap EcRB1和Ap USP1基因的表达变化
    2.5 蜕皮激素诱导滞育蛹羽化过程Ap EcRB1和Ap USP1基因的表达变化
3 讨论

(10)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种类
2 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生理功能
    2.1 在家蚕取食与消化中的调控作用
    2.2 在家蚕蜕皮与变态中的调控作用
    2.3 在家蚕生殖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2.4 在家蚕中的其他调控作用
3 家蚕神经肽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4 小结与展望

四、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诱导的高蛋白血症无脊椎动物疾病模型及其病理影响研究[D]. 王永峰. 苏州大学, 2020
  • [2]在蛋白水平和0位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水平探索昆虫变态的分子机制[D]. 李雨. 山东大学, 2020
  • [3]促前胸腺肽PTTH在斜纹夜蛾雌性生殖行为调控中的功能研究[D]. 宋筱倩. 云南大学, 2020(08)
  • [4]家蚕BR-C新靶标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探[D]. 郭梦佩. 西南大学, 2019(01)
  • [5]家蚕感染BmCPV过程中调控激素水平相关基因的研究[D]. 汪羚.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6]昆虫JH信号转录因子Kr-h1抑制20E合成的分子机制及20E对蛋白合成的影响[D]. 张天镭. 西南大学, 2019(01)
  • [7]微量啶虫脒引起家蚕生殖障碍的作用机制[D]. 程小瑜. 苏州大学, 2019(04)
  • [8]浅绿二翅蜉形态、生态、发育和系统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D]. 斯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
  • [9]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在柞蚕发育过程及激素诱导后的表达模式[J]. 汝玉涛,王勇,周敬林,王德意,马月月,姜义仁,高清,秦利. 蚕业科学, 2017(04)
  • [10]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J]. 李晓童,时连根. 昆虫学报, 2016(07)

标签:;  ;  ;  ;  ;  

家蚕蜕皮变态的内分泌调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