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采暖系统与热源设备与室内外系统平衡调节的关系

热水采暖系统与热源设备与室内外系统平衡调节的关系

一、热水供暖系统的平衡调节与热源设备和室内外系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康美华[1](2021)在《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民生工程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出台了适宜当地的清洁供暖政策,大力开展清洁能源供暖试点研究项目。同时,北方农村居民建筑仍存在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热量流失严重,因此,对北方典型城市北京市农村居住建筑提出一种应用太阳能与空气能互补的清洁供热方式,在替代传统散煤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太阳能资源,从而达到降低供暖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清洁供暖政策以及房间供暖需求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运用De ST-H软件对典型农宅进行能耗模拟,得出在推动农村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中,可选择外墙、门窗和屋顶中1~3项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对不同节能改造方案的改造费用、运行费用、费用年值进行最小值对比,并结合节能率要求,是优先进行北向外墙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与更换节能门窗,经济条件允许的可进行屋面保温。其次,在北京延庆地区搭建了一套用于农村居民供暖和生活热水用的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以研究系统能效。基于对供热机组的冬季供暖实时监测,得出不同室外温度下太阳能集热系统平均效率、供热系统效率、太阳能保证率、供水温度等性能参数。最后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组合系统营造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节点处温度场的分布,同时对组合系统的节能、环保、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不仅应包含利用清洁能源实现“无煤化”,还应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保温改善。为优化系统效率,在北京地区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进行供热采暖技术是可行的,为系统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李康莹[2](2021)在《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供热系统的运行调控多是以人工为主,没有明确的供热策略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制定符合供热系统的运行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满足用户需求,从获得用户耗热量和供热设备调控进行研究,提出准确反映用户情况的耗热量方法和供热设备自主调整的控制策略。将运行策略应用到工程中进行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往年进行比较,验证供热策略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介绍供热策略中用户耗热量及设备自主调控的方法。详细阐释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方法的理论内容。在供热系统运行调控过程中,将测量的参数直接传输到需要调整参数的供热设备处,计算供热设备调整的参数值,实现该设备自身参数调整,提高供热设备的反应速率,缩短供热调控的滞后时间。制定水蓄热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将上述研究提出的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以及供热设备自主调控应用到供热系统中,制定符合水蓄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的供热策略。进行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的工程试验。按照制定的运行策略,完成供热系统的改造实现水蓄热在供热系统的使用,并进行工程试验,测量、记录试验数据。在对试验条件的影响下,与往年供热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此供热运行策略的可行性、效益性以及适应性。

程梦凡[3](2021)在《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属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该系统温度和湿度分别由不同的系统独立控制,相比于传统的空调系统能节约不少能耗,并且能够营造更好的室内环境,这些优点使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毛细辐射空调末端与冷热源及新风系统之间有很多的组合方式,本文使用EnergyPlus对毛细辐射末端结合不同冷热源及不同新风系统的空调系统进行全年动态能耗模拟,并对其中相对节能的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本文以某居民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SketchUp和Openstudio建立建筑模型,对比分析该建筑模型应用于夏热冬冷地区(以南京为例)和寒冷地区(以北京为例)时,采用不同空调系统的能耗情况。采用的三种空调系统方案为:1)单冷源系统:标准地源热泵+换热器+毛细管辐射末端+水冷新风机;2)双冷源系统:高温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末端+标准地源热泵+水冷新风机;3)直膨式新风机系统:高温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末端+直膨式新风机。模拟得出,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双冷源系统比单冷源系统节能17.38%,每平米建筑一年可节约10.79kWh,直膨式新风机系统比单冷源系统与双冷源系统分别节能18.29%、1.09%,每平米建筑一年可分别节约11.35kWh和0.56kWh。对于寒冷地区,双冷源系统比单冷源系统节能12.81%,每平米建筑一年可节约8.27kWh,直膨式新风机系统比单冷源系统与双冷源系统分别节能15.81%、3.43%,每平米建筑一年可分别节约10.21kWh和1.93kWh。此外,三个系统应用于寒冷地区时的建筑全年能耗均高于夏热冬冷地区。根据模拟结果,对夏热冬冷地区直膨式新风机系统进行了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模拟辐射板不同供水温度和新风不同送风温度对系统能耗的影响。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提高辐射板冷水供水温度能降低系统全年能耗,但不宜过度提高水温,否则易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影响人体热舒适性;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冬季辐射板热水供水温度能降低系统全年能耗;冬季新风送风温度增加时,系统全年能耗降低。

袁杨[4](2020)在《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地源热泵作为一种高能效低污染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得到推广。夏热冬冷地区(如西南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存在土壤取放热不平衡的现象,大多采用复合式系统。由此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包括分析建筑负荷、设计冷热源系统,机组选型、设计机组群控方案、设计地下换热器,评估系统性能等。本文针对广安地区某产业园区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应用开展研究。该项目包括36栋建筑,供冷供热面积246391m2,卫生热水供热面积48729m2。本文(1)搜集建筑参数和用户信息,模拟计算用户空调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2)研究文献,设计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的冷热源系统;(3)参考土壤热响应报告参数,设计地下换热器方案;(4)建立地下换热器土壤传热模型;(5)提出解决用户冷热不平衡问题的机组群控方案;(6)基于地下换热器模型对冷热源系统性能和群控方案进行快速模拟检验。本文采用以EnergyPlus为内核的Designbuilder软件建模并模拟用户全年逐时冷热负荷。空调夏季高峰负荷18448.79KW夏季累计总负荷8913979.51KWH;冬季高峰负荷9095.20KW冬季总负荷5871218.79KWH,冬夏负荷不衡率为34.13%。全年生活热水热负荷为1849462.92KWH。本文提出“热回收土壤源热泵机组+土壤源热泵机组+冷水机组”的复合系统方案。选用3台2900KW(制冷功率)/3100KW(制热功率)地源热泵机组,1台960KW(制冷功率)/1020KW(制热功率)全热回收地源热泵机组,4台2200KW(制冷功率)冷水机组;1台290KW(制热功率)高温地源热泵热水机组。基于此提出3种机组群控方案:(1)群控方案一为夏季优先开启地源热泵机组承担夏季负荷,全部热泵机组满负荷后开启冷水机组承担剩余负荷,冬季负荷全部由地源热泵机组承担。(2)群控方案二为夏季不大于960KW负荷全部由全热回收地源热泵机组承担,高于960KW的负荷地源热泵机组承担50%其余负荷由冷水机组承担,冬季负荷全部由地源热泵机组承担。(3)群控方案三机组运行的前4年运行规则与方案一相同,从第5年开始在过渡季节(3、4、5、10月)将冷却塔与地下换热器管群相连,在冷却塔出水温度与钻孔壁温温差大于1℃的时刻开启冷却塔为土壤降温。参考土壤热响应实验和群控方案下的最大机组负荷设计了三种群控方案对应的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群控方案一地下换热器方案:钻孔数目230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二地下换热器方案:钻孔数目230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三地下换热器方案:分区一钻孔数目50个,分区二钻孔数目2250个,钻孔深度100m,孔间距6m。为了模拟系统长期运行的性能,提出了竖直U型管地下换热器的一维有限元数值传热模型,输入参数为钻孔逐时负荷和钻孔逐时流量,输出参数为钻孔逐时土壤温度分布、钻孔逐时进出水温。与TRNSYS比较表明全年范围两者计算结果绝对偏差的最大差值不超过1℃,52.85%情况下偏差在0.2℃以下,约80%的情况偏差在0.6℃以下。可认为本模型的全年模拟准确性与TRNSYS相当。该模型全年计算时间约13min,能够快速得到结果,适合进行多方案长期性能预测。根据地下换热器模型提出用于检验群控方案及对应地下换热器方案的“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其输入参数为:全年逐时机组负荷,逐时冷冻水流量、逐时冷却水流量、初始热泵机组蒸发器侧出口水温,钻孔初始出口水温、地下换热器参数(钻孔数、孔间距、孔深、钻孔热物性参数)。输出参数为钻孔吸放热量、钻孔进出水温、钻孔土壤温度分布。使用“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检验和优化三种群控方案的地下换热器方案:群控方案一在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吸热量5339716.8KWH;累计释热量9485923.95KWH,全年地下侧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43.70%。机组连续运行到第12年时钻孔最高出口水温为32℃,热泵机组无法正常运行。提出优化的群控方案:孔数3000个,孔深100m,孔间距6m。群控方案一在优化的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吸热量5243887.61KWH;累计释热量9457476.67KWH,全年地下侧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44.55%。连续运行30年钻孔最高出口水温为31.60℃,机组可连续运行30年群控方案二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全年累计放热量5394108.23KWH;累计吸热量5243896.20KWH。全年累计冷热量不平衡率约为2.78%,冷热平衡状况较好。机组连续运行30年中地下换热器的最高出水温为23.5℃,机组可以连续运行30年。群控方案三在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地下换热器单孔平均制冷季节放热量为4111.95KWH,制热季节单孔平均吸热量为2042.09KWH,回灌季节单孔吸热量随回灌年份逐渐增多,平均单孔吸热量为2612.12KWH。运行到第25年地下换热器出水温度32.11℃,该方案可以保障机组连续运行25年。提出优化的地下换热器方案为:用于5#高温热水热泵机组的换热的钻孔数:50个,用于1#4#地源热泵机组工作及冷水回灌措施的钻孔数:2500个,孔间距6m,钻孔深度100m。群控方案三在优化的换热器方案下模拟结果为:制冷季节单孔负荷为4099.62KWH,制热季节单孔负荷为2005.44KWH。回灌季节单孔吸热量随回灌年份逐渐增涨,平均单孔吸热量为2454.84KWH。机组运行30年中最高钻孔出口水温30.91℃。该方案可以保证系统连续运行30年。由于本文是对广安地区某项目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因此仅从系统能否长期运行的角度考虑建议在第3章的冷热源配置下采用以下三种方案。(1)群控方案一,及地下换热器方案:3000个钻孔,孔深100m,孔间距6m;(2)群控方案二,及地下换热器方案:2300个钻孔,孔深100m,孔间距6m;(3)群控方案三及地下换热器方案:分区一钻孔数50个,分区二钻孔数2500个,孔深100m,孔间距6m;模拟研究说明:调整地下换热器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系统土壤侧吸放热不平衡的问题,但可以缓解地温水温的增长趋势保证系统连续运行30年。调整群控方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解决系统土壤侧吸放热不平衡的问题。总之,本文计算了项目冷热负荷,研究了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配置,提出了三种机组群控方案,建立了地下换热器传热的快速计算模型,设计了地下换热器方案,通过对系统130年动态模拟得到可长期运行的群控方案及地下换热器方案。本文工作对冬冷夏热地区采用地源热泵复合系统优化设计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程珊珊[5](2020)在《基于电、煤锅炉联合供暖的弃风消纳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传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能源应用及其并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能源转型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和配置、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能源和电力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随着近年来风电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渗透率不断提高,受电网传输能力限制以及火电和热电机组调节裕度限制,系统灵活性大幅下降,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现象。特别是我国风电集中、电源结构单一、可灵活快速调节系统的电源又少的“三北”地区,在冬季供暖季,电热耦合约束限制了电网调峰能力,弃风现象更为严重。针对此问题,为提高弃风消纳水平,本文开展了蓄热式电锅炉和燃煤锅炉联合供暖协调运行消纳弃风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的供暖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电进行供热的热特性和机理,结合东北某地区电网公司负荷和风电预测数据研究建立了弃风电量计算模型,进一步建立了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电的能量转换模型,通过建立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电供热模型和燃煤锅炉模型,计算同等热量下燃煤锅炉煤耗,建立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供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模型。然后,对蓄热式电锅炉和煤锅炉联合供暖消纳弃风的优化调度模型进行研究。选定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调度目标函数,根据电热供暖系统特性,确定蓄热式电锅炉和燃煤锅炉协调运行约束条件,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建立的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仿真对比分析蓄热式电锅炉在不同运行方式、不同容量下的弃风消纳效果、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以此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将集中供热管网和建筑物的热惯性考虑到系统优化问题中,研究考虑热惯性的蓄热式电锅炉和燃煤锅炉运行策略。建立热网和采暖建筑物热惯性模型,根据是否利用蓄热式电锅炉和是否考虑利用系统热惯性设置不同的分析场景,结合储热环节对模型在调度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热惯性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供热管网和建筑物热惯性的引入对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以及风电消纳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蓄热式电锅炉对风电消纳的积极作用。

李红燕[6](2020)在《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酒店建筑在各个城市大量增加,对于酒店建筑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酒店建筑供热负荷特性进行分析,进而选取南京某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供热负荷率的基础上,以热源方案优化、输送系统优化等方面作为主要研究优化内容,并分别从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供热系统的改造效益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对四个酒店的供热负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负荷率与室外空气温度、酒店入住率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选取南京某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对该酒店采暖季热负荷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负荷率为90%以上、75%~90%、50%~75%、25%~50%及低于25%的采暖天数分别为:8天、22天、24天、41天、15天,占比分别为7.3%、20%、21.8%、37.3%、13.6%,低负荷运行占采暖季比重大。基于此,计算得到该酒店改造部分总空调采暖热负荷和热水负荷分别为1854.8kW、611kW;从热源方案优缺点、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效率、经济性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确定适用于酒店改造项目的最优热源方案为小水容量的模块化燃气锅炉,选用2台EB-4000C满足客房供暖需求,选用8台BTS-338直接供应客房热水的需求,并对锅炉房进行改造,较改造前锅炉用地面积节约用地87%。其次,通过输配系统方案对比,选择了能较好适应其间歇热需求特点的二级泵系统,通过水力计算得到二次侧、一次侧水系统总的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分别为:91kPa、41.9kPa。一次侧采用一炉一泵式系统,其单台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分别为:47.33m3/h、9.2mH2O;二次侧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分别为:181.0m3/h、14.7mH2O,选择两台循环水泵,一用一备。最后,从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三个方面对该酒店建筑供热系统的改造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提出了酒店建筑供热能耗占用指标(Rc),调研并采集采暖季(11月至3月)中酒店锅炉房改造前后燃气耗量,统计计算得到采暖期各月酒店建筑供热能耗占用指标,并计算得到锅炉房改造优化后该供热能耗占用指标降低的百分比,即节能率,11月、12月、1月、2月、3月,通过改造优化锅炉房的节能率分别为31.6%、23.7%、22.1%、22.2%、29.1%,平均节能25.8%,节能效果明显;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评价指标分析对比改造前后供热系统的经济性,供暖系统改造总投资额73.4万元,改造后所节约的年运行成本17.9万元,投资回收期仅4.1年,经济性可行;供热系统经改造后,采暖月的燃气耗量平均降低22.6%。比传统燃气锅炉的NOx排放量平均值降低62.5%。

屈博艺[7](2020)在《基于热舒适度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评价与控制优化》文中指出室内热舒适性与节能性在住宅采暖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在满足人体对热舒适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供暖能耗的最小化,是民用建筑采暖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寒冷地区地区农村居民的热感觉修正了PMV(预测平均投票数)。并基于室内热舒适性,对系统建立了不同的室内温度范围和控制运行模式。利用能耗、系统效率、运行成本和PMV对系统进行了评价,优化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节能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日耗电量增加86.23%时,PMV增加1.09。当PMV维持在-0.03和+0.26之间时,间歇运行的日电耗比连续运行低14.97%。当水箱水温控制在40℃时,日耗电量比50℃时降低41.84%,PMV能保持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提出了当室外日平均温度为0℃时,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是间歇运行,室内温度控制在14-16℃,水箱水温控制在38℃。为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控制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有效提高热泵制热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应在民用建筑的采暖设计初期根据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选择适用经济的供热设备。本文基于热舒适度设置了不同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运行模式,修正了不同舒适度下的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以期得到更为合理的空气源热泵配置。测量得知当室内温度设置为14-16℃时,全天地暖供热负荷为70.92MW,计算得到的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为41.04W/m2,相比于室内温度设置为20-22℃时减少了48.19%。间歇运行的全天地暖供热负荷为60.78MW,此时的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为35.18W/m2,比连续运行模式的热负荷降低了40.18%。对于目前多元化发展的供暖系统热源,如何选择合理适用、经济环保的供暖方案,避免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损失、热量供应不足等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修正后利用室内热舒适度评价、经济评价、能源降耗、环境效益,对燃煤、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供暖、燃气壁挂炉、直接电采暖五种常用的寒冷地区农户供暖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空气源热泵在“煤改电”工程中的可行性。比较中的农户供暖面积为120m2。结果表明舒适度最好的供暖末端系统为地板辐射采暖。在地板辐射采暖中,费用年值较低的两种采暖方式为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分别为3626和3095元/年。对于农户来说,将传统散煤燃烧的采暖方式改造后,静态投资回收期较短的三种采暖方式为空气源热泵,燃煤炉和太阳能,分别为5.2,6.1和6.9年。对于社会实际的能源降耗来说,燃气炉和空气源热泵节约的折合用电煤耗最多,分别为4165和2767 kg/年,节约环境成本分别为1594和1211元/年。在综合了以上四种评价后,得出结论:空气源热泵联合低温辐射地板采暖的方式是我国寒冷地区农户最佳的采暖方式。优化容量匹配和运行模式后的空气源供热系统,相对于传统散煤燃烧采暖可降低农户的年采暖费用2521元,减少社会实际年取暖费用3128元,减少年环境成本1211元。

陈聪[8](2019)在《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文中指出区域供冷供热被认为是一种可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用以应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所呈现的区域化特点的大型系统。在为某一区域建筑群进行供冷供热的项目规划中,准确的负荷预测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冷热源方案设计是项目规划的核心与难点,对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及综合性评价是方案决策前的重要一步。本文以扬州新城西区某商务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建筑物空调系统的冷热负荷预测、冷热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运用DeST软件对区域内的8栋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和全年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得到了各类建筑以及整个区域的负荷特性。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参数、室内设计指标、作息模式、和空调运行时间的不同致使各类建筑拥有不同的负荷特性。区域全年最大冷负荷为28.58MW(冷指标为172W/m2),最大热负荷10.972MW(热指标为66W/m2)。低负荷率(0~25%)所占运行时段最长,分别为供冷季和供暖季的52%和77%。各建筑中,剧院全年冷、热负荷及冷指标最大,音乐厅热指标最大。对区域周边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后发现,河、湖水源及天然气相比其余能源具有安全、稳定、丰富的特点,可作为本项目可靠的资源条件。而在各冷热源组合中,对蓄能技术、热泵技术和冷热电三联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为区域带来稳定节能高效清洁的供能方式。以冰蓄冷结合燃气锅炉、水源热泵结合水蓄能和冷热电三联供这三种方案为研究对象,对冰蓄冷与水蓄能系统通过计算最优蓄冷率和对三联供系统采用了“以部分热定电”的策略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各方案的初投资、运行费用及运行能耗。对各方案的各项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等价统一年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方案二经济性最优。方案三在当量煤、一次能源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结果中数据最优。通过(?)分析法对各方案的烟效率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显示,方案三的热力学经济性最优。最后利用层次一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按隶属度大小排序,方案二>方案三>方案一。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水源热泵结合水蓄能为本项目最优方案。

刘群[9](2019)在《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商业建筑迅猛发展,大量高能耗建筑的产生造成社会能源消耗量和经济成本大幅提升。随着建筑中空调系统形式的日新月异,变风量、热回收、全新风、新能源系统等各不相同的空调系统应酝而生,其能源消耗占到了建筑总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从能源的合理利用及经济角度分析,节能降耗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关注点。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的负荷模拟及空调系统冷热源的选型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同时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分析机组能效等级的选取原则;对比市政热源及燃气锅炉的使用情况及运行成本;根据混合式系统中的一次回风系统[17]、冬季新风及补风机组的运行方案以及整体风平衡系统的设计情况来分析研究整个商业项目的运行及节能情况。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负荷模拟为实现经济与节能的核心基础数据;通过方案比选来提高冷站全年综合效率(EER)为设备选择的必要条件,对热源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多种外部条件,不可盲目按照设计参数确定设计方案;在空调系统设计过中,变新风比为空调全年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节能运行方式,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风量平衡分析,可避免由于风机(或水泵)选型偏大导致的水系统处于大流量、小温差运行工况,从而提高风机(或水泵)运行效率和冷(热)量输送效率;为保证严寒地区冬季新风机组、补风机组的正常运行,采用增加预热盘管及管道式循环泵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以及后期的运营成本,从而实现设备的经济与节能运行。

邹芳睿[10](2019)在《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文中认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可实现在满足制冷和采暖需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避免使用传统化石能源。探索适用于寒冷地区气候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对该地区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巨大。本文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示范项目,形成一套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以及成套技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本文基于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细致梳理,并将研究结果在示范项目进行检验。文章按照“研究背景——发展情况——基本参数——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全球能源危机及我国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的背景,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建设的需求,阐述研究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意义,调研了国内外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领域的研究概况,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发展情况,介绍了北美“超绝热房”、欧洲“建筑能效提升路径”等建筑节能发展情况及其对德国、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比中德标准内的关键指标,明确了被动房标准进行本地化研究的方向,为第三部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为基本参数,明确了影响建筑能耗的首要因素即室内热舒适度的界定。在室内热舒适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天津生态城居民夏季热适应性特征,将空调负荷计算温度的起算点提高到28℃,相对湿度提高到70%;为了避免由于热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舒适,在室内热舒适度指标中,增加温度不保证率以及相对湿度不保证率的要求。第四部分为设计理论。基于天津市热舒适度指标,构建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快速计算模型,可以实现在方案设计前期快速判断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能耗目标要求,能够较直观地得出各个参数对能耗的影响,为建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同时,文章基于能耗快速计算模型,探究多目标协同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建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提供理性思维逻辑和设计前期的技术依据。第五部分为设计方法。提出方案设计、优化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多专业协同的流程控制系统,并对设计方法进行了优化。相比于常规节能建筑设计,本文在方案设计阶段从节能和成本两个层面建立了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之间关系,同时提出了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初步设计方法以及施工图细部设计方法,实现了从定量模拟计算到定性设计方法的转化落实,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性能科学决策与设计创新的目的。第六部分为案例分析,结合天津生态城公屋二期示范项目将第四、五部分的研究成果与实际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充分结合,以此检验所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归纳提炼文章的结论并提出了该方向后续研究的一些设想。

二、热水供暖系统的平衡调节与热源设备和室内外系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水供暖系统的平衡调节与热源设备和室内外系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清洁供暖的发展
        1.2.2 节能改造的发展现状
        1.2.3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农村住宅现状研究
    2.1 环境条件
        2.1.1 气候特征
        2.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2.2 居住建筑概况
    2.3 清洁供暖政策
    2.4 农宅供暖需求
        2.4.1 农宅居民的行为模式
        2.4.2 功能房间的采暖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EST软件的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分析
    3.1 围护结构热性能改善
        3.1.1 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要性
        3.1.2 农宅围护结构热性能指标
    3.2 典型农宅分析
        3.2.1 建筑概况
        3.2.2 节能改造模拟方案
        3.2.3 能耗分析
        3.2.4 经济性分析
    3.3 环保效益分析
    3.4 农宅围护结构保温改造技术
        3.4.1 外墙保温改造技术
        3.4.2 门窗保温改造技术
        3.4.3 屋顶保温改造技术
        3.4.4 经济型农宅改造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
    4.1 供暖系统设计
        4.1.1 空气源热泵
        4.1.2 太阳能集热系统
        4.1.3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4.2 供暖系统实验
        4.2.1 实验系统简介
        4.2.2 实验系统组成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机组运行性能
        4.3.2 系统运行效率
        4.3.3 太阳能保证率
        4.3.4 耗电量
    4.4 系统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效益分析
    5.1 室内热环境
        5.1.1 建立模型
        5.1.2 结果分析
    5.2 效益评价
        5.2.1 节能效益
        5.2.2 环保效益
        5.2.3 经济效益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研究现状
        1.2.2 供热系统调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供热运行调控方法研究
    2.1 用户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2.2 供热调控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应用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用户室内参数
    3.3 工程应用研究设备
    3.4 供热系统运行方案
        3.4.1 电锅炉供热模式
        3.4.2 电锅边蓄边供的供热模式
        3.4.3 蓄热水箱供热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测量参数
        4.2.1 温度测量
        4.2.2 压力测量
        4.2.3 流量测量
        4.2.4 室内测温仪表
        4.2.5 其他仪器安装
    4.3 试验概况
    4.4 试验工程建设
    4.5 试验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
    5.1 供热试验数据分析
    5.2 电锅炉仅供热阶段
    5.3 电锅炉边蓄边供阶段
    5.4 蓄热水箱供热阶段
    5.5 试验总结
    5.6 试验结果分析
        5.6.1 试验条件对比说明
        5.6.2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3)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辐射空调系统
        1.2.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点
        1.2.2 毛细管辐射空调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双冷源”系统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模拟方法及模型建立
    2.1 能耗模拟的方法
        2.1.1 简易计算法
        2.1.2 动态能耗模拟法
    2.2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2.2.1 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2.2.2 常用的能耗模拟软件
        2.2.3 EnergyPlus介绍
    2.3 建筑概况
    2.4 模型建立
    2.5 空调负荷计算
        2.5.1 室外空气设计参数
        2.5.2 室内设计参数
        2.5.3 人员、设备、灯光相关参数
        2.5.4 负荷计算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系统的建立及模拟参数的设置
    3.1 空调系统方案及其建立
        3.1.1 方案一(单冷源系统)的系统建立
        3.1.2 方案二(双冷源)的系统建立
        3.1.3 方案三(直膨式新风机系统)的系统建立
        3.1.4 空气环路部分的系统建立
    3.2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3.2.1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所参考的标准
        3.2.2 气象数据、时间表的设置、控制器的设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4.1 南京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1.1 不同冷源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1.2 不同新风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2 北京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2.1 不同冷源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2.2 不同新风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3 不同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南京地区毛细辐射+直膨式新风系统的节能及优化
    5.1 辐射板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5.1.1 夏季顶板毛细管的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5.1.2 冬季顶板毛细管的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5.2 冬季送风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热失衡问题
    1.3 地下换热器土壤传热模型
    1.4 热泵机组数学模型建立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建筑负荷计算
    2.1 工程概况
    2.2 室内外参数分析
        2.2.1 空调室外设计参数
        2.2.2 空调建筑面积统计
        2.2.3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2.2.4 电器、照明负荷
        2.2.5 使用时间设定
    2.3 空调负荷计算
        2.3.1 DesignBuilder软件介绍
        2.3.2 DesignBuilder模型建立
        2.3.3 计算公式
        2.3.4 负荷模拟计算
    2.4 小结
3 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设计及群控方案设计
    3.1 空调机组设计及选型
    3.2 生活热水设备设计选型
        3.2.1 水箱选型
        3.2.2 热泵机组选型
    3.3 水泵选型计算
    3.4 冷却塔选型
    3.5 群控方案
        3.5.1 群控方案一
        3.5.2 群控方案二
        3.5.3 群控方案三:非运行季节冷水回灌
    3.6 小结
4 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
    4.1 地下换热器初步方案设计流程
    4.2 土壤侧负荷计算
    4.3 钻孔设计
        4.3.1 岩土参数
        4.3.2 钻孔参数
    4.4 小结
5 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计算模型
    5.1 动态COP计算法
    5.2 U型管地下换热器传热计算模型
        5.2.1 物理数学模型
        5.2.2 岩土温度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
        5.2.3 水温计算模型
        5.2.4 两种算法流程
        5.2.5 验证
    5.3 热泵-地下换热器耦合算法
    5.4 小结
6 地下换热器方案检验及优化
    6.1 检验及优化流程
    6.2 群控方案1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2.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2.2 优化地下换热器方案
    6.3 群控方案2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3.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4 群控方案3地下换热器方案模拟分析
        6.4.1 初始地下换热器方案
        6.4.2 优化地下换热器方案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电、煤锅炉联合供暖的弃风消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消纳的研究现状
        1.2.2 风电供暖研究现状
        1.2.3 电热联合系统参与风电消纳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主要内容章节安排
第2章 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供暖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蓄热式电锅炉“电-热”运行分析
        2.2.1 电锅炉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
        2.2.2 蓄热罐工作原理与热特性分析
        2.2.3 蓄热式电锅炉“电-热”特性分析
    2.3 蓄热式电锅炉消纳弃风机理
        2.3.1 弃风特性分析
        2.3.2 蓄热罐电锅炉消纳风电机理
        2.3.3 蓄热式电锅炉消纳风电供热模型
    2.4 蓄热式电锅炉消纳风电供暖效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热式电锅炉和燃煤锅炉联合供暖协调调度研究
    3.1 引言
    3.2 电、煤锅炉协调调度优化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粒子群模型求解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条件
        3.4.2 蓄热式电锅炉运行方式不同的消纳弃风效果对比分析
        3.4.3 经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热惯性的电、煤锅炉联合运行场景分析
    4.1 引言
    4.2 热网和采暖建筑物热惯性建模
        4.2.1 热力系统结构
        4.2.2 集中供热管网的热惯性模型
        4.2.3 采暖建筑物的热惯性模型
    4.3 场景设置
    4.4 算例分析
        4.4.1 系统数据描述
        4.4.2 运行策略场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酒店类建筑的能耗现状
        1.2.2 小水容量的模块锅炉的应用现状
        1.2.3 热水输配系统能耗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2 酒店类建筑供热负荷特性分析
    2.1 酒店客房热负荷的组成
    2.2 影响酒店建筑热负荷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 室外气候因素对酒店热负荷的影响
        2.2.2 酒店入住率对酒店热负荷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酒店建筑热源方案优化分析
    3.1 工程概况及供热负荷计算
        3.1.1 气候条件
        3.1.2 空调热负荷计算
        3.1.3 热水负荷计算
    3.2 热源方案优化
        3.2.1 热源设备选型
        3.2.2 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效率对比
        3.2.3 经济性对比
    3.3 锅炉房改造
    3.4 本章小结
4 酒店建筑供热输送系统优化分析
    4.1 供热输送系统方案选择
        4.1.1 一级泵系统
        4.1.2 二级泵系统
    4.2 供热系统水力计算
    4.3 循环水泵的选择
        4.3.1 一次侧循环水泵的选择
        4.3.2 二次侧循环水泵的选择
    4.4 供热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4.4.1 解耦管
        4.4.2 系统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酒店建筑供热系统改造效益分析
    5.1 供热系统改造的节能效益评价
        5.1.1 酒店建筑供热能耗评价方法
        5.1.2 供热系统改造后能效分析
    5.2 供热系统改造的经济性评价
        5.2.1 供热系统改造初投资IC
        5.2.2 供热系统的运行费用C
        5.2.3 计算结果
    5.3 供热系统改造的环境效益评价
    5.4 供热系统改造的应用前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热舒适度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评价与控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空气源热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室内热舒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不同采暖方式对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评价指标
    2.1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
        2.1.1 实验系统
        2.1.2 室内空间的测点布置
        2.1.3 围护结构的温度测点布置
    2.2 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模式
        2.2.1 制热模式及控制
        2.2.2 除霜模式及控制
        2.2.3 防冻保护模式及控制
    2.3 系统评价指标
        2.3.1 室内热环境评价
        2.3.2 经济效益评价
        2.3.3 能源降耗评价
        2.3.4 环境效益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室内热舒适度的系统节能优化
    3.1 系统控制模式
    3.2 热舒适度对节能的影响
    3.3 基于热舒适度的太阳辐射对节能的影响
    3.4 节能对热舒适度的影响
    3.5 控制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热舒适度和节能性的供暖系统容量匹配
    4.1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供热分析
    4.2 基于热舒适度和节能性的热泵容量优化选择
        4.2.1 地板供热受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影响
        4.2.2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的优化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采暖方式的舒适度和经济性分析
    5.1 供暖方式介绍
    5.2 各供暖方式评价分析
        5.2.1 不同供暖末端的舒适度分析
        5.2.2 经济效益分析
        5.2.3 能源降耗分析
        5.2.4 环境效益分析
    5.3 综合比较
    5.4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供能新模式—区域供冷供热
    1.3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外应用现状
        1.3.2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应用现状
    1.4 区域供冷供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负荷预测的研究现状
        1.4.2 冷热源方案分析评价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建筑全年负荷模拟
    2.1 项目概况
    2.2 能源价格
    2.3 气象参数及气候特点
    2.4 供冷季、供暖季的确定
    2.5 区域各建筑全年负荷模拟
        2.5.1 负荷模拟软件—DeST
        2.5.2 酒店全年负荷模拟
        2.5.3 剧院全年负荷模拟
        2.5.4 会展中心全年负荷模拟
        2.5.5 双博馆全年负荷模拟
        2.5.6 文化艺术中心全年负荷模拟
    2.6 区域全年负荷模拟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介绍及选择
    3.1 周边资源条件分析
        3.1.1 可再生能源
        3.1.2 常规能源
        3.1.3 能源站资源评价结论
    3.2 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的分类
    3.3 冰蓄冷系统结合燃气锅炉方案
        3.3.1 冰蓄冷系统最优方案的确定
        3.3.2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3.3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4 水源热泵+水蓄能+电锅炉(备用)
        3.4.1 水源热泵方案可行性分析
        3.4.2 水蓄能系统最优方案的确定
        3.4.3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4.4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5 燃气冷热电三联产+调峰机组
        3.5.1 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的确定
        3.5.2 冷热源设备选型及初投资计算
        3.5.3 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热源方案综合评价
    4.1 经济性分析
    4.2 能效及污染排放分析
    4.3 (?)分析法
    4.4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冰蓄冷动态生命周期总费用与蓄冷率关系
附录2 水蓄能动态生命周期总费用与蓄冷率关系
附表1-1 冰蓄冷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2 冰蓄冷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3 冰蓄冷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1-4 冰蓄冷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1 燃气锅炉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2 燃气锅炉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3 燃气锅炉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2-4 燃气锅炉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1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2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3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3-4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1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2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3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4-4 水源热泵+水蓄热系统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5-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10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7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50%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附表6-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冬季25%负荷天数时运行费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项目

(9)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商业建筑负荷模拟及冷热源选型分析
    2.1 负荷模拟
        2.1.1 商业建筑空调负荷计算特点
        2.1.2 空调负荷模拟实例
    2.2 冷热源选型分析
        2.2.1 空调系统冷、热源概况
        2.2.2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的原则
        2.2.3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指标体系的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冷源实例分析对比
    3.1 项目概况及基础数据统计
    3.2 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对比与经济分析
        3.2.1 一级能效冷水机组选型方案分析对比
        3.2.2 二级能效冷水机组数据分析
        3.2.3 2×700RT离心机组+2×395RT螺杆机组搭配策略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热源实例分析对比
    4.1 采暖系统方案概述
    4.2 市政热水和燃气热水锅炉方案技术经济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空调风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5.1 全年工况分区
    5.2 新风及补风机组冬季运行方案
        5.2.1 预热盘管及管道循环泵控制逻辑
        5.2.2 预热盘管材料选型要点
    5.3 中庭风量平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暖与能源危机
        1.1.2 我国能源短缺及环境问题的困境
    1.2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与实践进展
        1.4.1 国外研究历程及学术进展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理论与发展
    2.1 北美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理论与发展
    2.2 欧洲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理论与发展
    2.3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理论与发展
        2.3.1 我国传统民居蕴含的被动式设计理念
        2.3.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2.3.3 德国“被动房”经验的影响
    2.4 被动房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2.4.1 中德建筑节能标准对比
        2.4.2 中德被动房设计指标对比
        2.4.3 建筑气密性指标对比
    2.5 小结
第3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热舒适度界定
    3.1 问题提出
        3.1.1 热舒适度的起源
        3.1.2 我国关于热舒适度的相关研究
    3.2 基于热适应性的寒冷地区室内热舒适度合理性分析
        3.2.1 热舒适度区间模拟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2.2 高温高湿气候下的热舒适性研究
        3.2.3 寒冷地区居民热适应性研究——以天津生态城为例
    3.3 被动式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室内热舒适度测试与验证
        3.3.1 无负荷条件下热舒适度测试
        3.3.2 有负荷条件能耗及热舒适度测试
    3.4 基于热适应性下的室内热舒适度与能耗的关系
第4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量化设计理论研究
    4.1 被动房能耗计算方法概述
    4.2 快速计算模型的搭建
        4.2.1 建筑散热部分分析
        4.2.2 风渗透散热损失(建筑气密性分析)
        4.2.3 新风换热损失
        4.2.4 太阳辐射得热(或透射)部分分析
        4.2.5 室内得热部分分析
        4.2.6 热桥分析
        4.2.7 供暖总能耗计算模型
        4.2.8 空调总能耗计算模型
    4.3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指标体系建立
        4.3.1 环境舒适度指标
        4.3.2 围护结构关键部位指标
        4.3.3 通风热交换指标
        4.3.4 建筑形体指标
        4.3.5 能耗指标
    4.4 基于计算模型的设计要素敏感性分析
        4.4.1 最不利取值分析
        4.4.2 中间值分析
        4.4.3 最有利取值分析
    4.5 指标体系与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
第5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5.1 方案设计
        5.1.1 气候适应性分析
        5.1.2 场地优化设计
        5.1.3 单体优化设计
    5.2 优化设计
        5.2.1 保温材料
        5.2.2 外窗
        5.2.3 遮阳
        5.2.4 新风热回收机组
        5.2.5 技术经济曲线分析
    5.3 初步设计
        5.3.1 无热桥设计方法
        5.3.2 门窗优化与遮阳设计
        5.3.3 混合通风设计方法
        5.3.4 气密层设计及优化
        5.3.5 一体化设计
    5.4 施工图设计
        5.4.1 热桥界定与计算
        5.4.2 无热桥细部设计
        5.4.3 气密性构造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实践与验证
    6.1 方案设计
        6.1.1 场地优化设计
        6.1.2 建筑平面布局优化
        6.1.3 快速计算模型的应用
        6.1.4 设计要素敏感性校核
    6.2 初步设计
        6.2.1 保温层优化设计
        6.2.2 气密层优化设计
        6.2.3 门窗优化与遮阳设计
        6.2.4 一体化设计
    6.3 能耗性能模拟
        6.3.1 气候参数
        6.3.2 建筑分区
        6.3.3 Design PH建模
        6.3.4 输入参数
        6.3.5 快速计算模型与能耗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4 施工图深化设计
        6.4.1 墙体细部设计
        6.4.2 屋面细部设计
        6.4.3 楼板细部设计
        6.4.4 底板细部设计
        6.4.5 窗细部设计
    6.5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样板间测试与验证
        6.5.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
        6.5.2 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
        6.5.3 新风热回收机组测试
        6.5.4 耗电量测试
        6.5.5 检测结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研究价值
    7.2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方法的构建
    7.3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热水供暖系统的平衡调节与热源设备和室内外系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D]. 康美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D]. 李康莹.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3]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D]. 程梦凡. 东华大学, 2021(01)
  • [4]广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D]. 袁杨. 西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电、煤锅炉联合供暖的弃风消纳策略研究[D]. 程珊珊.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小水容量模块锅炉在酒店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D]. 李红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热舒适度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评价与控制优化[D]. 屈博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8]扬州某商务区区域能源站冷热源方案优化设计及综合性分析[D]. 陈聪. 扬州大学, 2019(06)
  • [9]严寒地区商业项目空调系统节能与经济性分析[D]. 刘群.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6)
  • [10]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 邹芳睿.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热水采暖系统与热源设备与室内外系统平衡调节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