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

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

一、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之[1](2019)在《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采用传统生物浸出工艺处理高镁型硫化镍矿的过程中出现的硫酸消耗量大、镁铁杂质大量溶出等问题,以典型的金川高镁型铜镍硫化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MLA矿物组成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宏基因组分类测序等技术手段,对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橄榄石、蛇纹石生物氧化溶解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pH值体系下的生物浸出工艺并进行了初步的工艺条件探索。系统研究了镍黄铁矿生物浸出体系中各组分及参数(H+、Fe3+、温度、浸矿细菌)对镍黄铁矿生物氧化溶解的作用,其中H+可促进Fe-S键和Ni-S键的断裂,Fe3+则可以将低价态的S2-和S22-氧化为Sn2-、S0,浸矿细菌的作用分为再生Fe3+和氧化溶解S0/Sn2-两个方面。镍黄铁矿生物氧化溶解过程中,Fe的溶出速率快于Ni,S的氧化溶解速率最慢,三种元素的迁移途径依次为:(Ni,Fe)9S8→Fe2+→Fe3+→KFe3(SO4)2(OH)6、(Ni,Fe)9S8→NiS→Ni2+、S2-/S22-→Sn2-→S0→SO42-。传统生物浸出体系和高 pH 值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表面吸附的浸矿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传统浸出体系中矿物表面吸附的细菌以硫氧化菌为主,高pH值浸出体系中矿物表面被黄钾铁矾覆盖,因而吸附的铁氧化菌较传统体系更多。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浸出过程中矿物表面生成两种产物层,分别为内层的低价态硫层和外层的黄钾铁矾层。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产物层对镍黄铁矿中镍的浸出均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下可以实现镍黄铁矿中镍的生物浸出。采用收缩核模型研究了生物浸出体系中橄榄石、蛇纹石溶解动力学,分别探索了温度、pH和矿物颗粒粒度对两种矿物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橄榄石、蛇纹石溶解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反应体系pH值,矿物粒度的影响最小。橄榄石中镁的溶解受化学反应控制,反应过程中独立的硅氧四面体缩聚为SiO2并从矿物表面脱落,形成层层逼近的缩核过程;蛇纹石中镁的溶解受内扩散控制,反应过程中硅酸盐骨架难以被破坏,在矿物表面出现产物层,阻碍反应的进一步发生。通过对橄榄石、蛇纹石的溶解动力学研究发现,在高pH值体系下进行生物浸出可以很好的抑制橄榄石、蛇纹石中镁的溶解。初步探索了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加酸量对矿石中镁铁溶出的影响极大,而磨矿细度对有价金属的溶出速率影响最大。采用响应曲面法获得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磨矿细度-200目72.11%,加酸量300 kg/t,矿浆浓度5%,接种量12.88%,在该条件下验证实验得出主要金属浸出率为:Ni 89.43%,Co 84.07%,Cu 36.78%,镁溶出率49.19%,溶液总Fe浓度0.20 g/L。对比传统体系和高pH值体系下的生物浸出发现,在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下,矿石中镍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了81.70%和77.78%,而硫酸消耗由598 kg/t(矿石)降低至352.83 kg/t(矿石),镁溶出率由66.53%降低至23.54%,在低酸耗低镁铁溶出的前提下实现了镍钴的高效浸出。

赵钰,董颖博,林海[2](2019)在《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开发利用我国大量堆存的有色金属矿尾矿中的有价金属矿物,溶出有毒金属元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减少污染方面,微生物浸出技术是一项最有前途的技术。为了系统展示微生物浸矿技术的进展,从直接浸矿、间接浸矿、原电池效应和胞外聚合物(EPS)作用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理;从浸矿菌种和外界因素(包括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方面总结了影响浸矿效果的关键技术;并对尾矿预处理、诱变育种、使用催化剂等措施在强化浸出效果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尾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金庆,严群,梁长利,罗仙平[3](2015)在《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镍矿的有效方法之一。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浸矿菌、浸出机理、浸出工艺及影响因素等。介绍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常用菌种以及近年来开发的高效浸矿菌;论述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作用机制,即硫化镍矿微生物浸出是在直接和间接共同作用下被氧化溶解,同时也存在"原电池效应"引起的电化学氧化作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培养基、矿浆温度、矿浆p H值、矿浆浓度、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低品位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影响;指出今后应从细菌培育、微生物代谢、浸出强化技术以及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开展低品位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技术研究。

杨晓龙,温建康,武彪[4](2012)在《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提出铜镍多金属硫化矿是目前产镍的主要矿物,这些含镍硫化矿物很容易被细菌侵蚀,对于生物浸出铜镍硫化矿,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实现了规模化的工业实践。介绍了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的主要矿床类型、分布规律和矿物组成特征,并从矿物晶体结构、热力学、电化学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铜镍硫化矿中主要矿物物化性质的差异,总结了铜镍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的现状。当前,生物浸出铜镍多金属硫化矿还有很多机制和工艺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高性能浸铜、浸镍菌种的选育驯化;浸出铜镍硫化矿过程的微观机制分析以及常规生物浸出工艺存在的各种问题。未来铜镍矿生物浸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方面:高效菌种选育、微观机制研究、新工艺开发。对于常规生物浸出铜镍硫化矿工艺,所得浸出液成分复杂,杂质含量较高,给萃取分离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文提出了复杂铜镍硫化矿生物选择性浸出的新思路,有助于解决复杂生物浸出液中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目前,该工艺还处在实验阶段,要实现其工业化应用还需要更广泛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艺实践。

陈家武[5](2012)在《嗜热金属硫叶菌浸出碳质镍钼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含有多种金属、多种矿物成分的胶态碳质镍钼矿,通常用高温焙烧的方法冶炼。而氧化焙烧不仅高耗能,且污染严重,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采用化学浸出法浸出镍钼矿也有不少尝试,但效果很有限,且成本很高。近十年来,微生物冶金技术开始应用于硫化矿的浸出,在硫化铜矿等多种矿物取得了成功,有的还进行了规模化生产。对于钼矿的生物浸出,也有许多探索性研究,但都局限于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常温菌的常规浸出研究。以往研究发现,钼对常温细菌产生很强的毒性,导致浸出效果很差。为了解决浸出过程中的钼中毒问题,本研究采用对钼具有一定耐受性的古生嗜热菌---金属硫叶菌作为浸矿菌种,对镍钼矿进行了多种情形下的摇瓶浸出,然后结合膜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将矿在MBR系统中进行浸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金属硫叶菌在一定程度的驯化后,该菌对钼的耐受能力可以达到接近400mg/L,对镍的耐受浓度可以达到950mg/L左右。有较强的氧化亚铁的能力,也有能将元素硫氧化成硫酸的能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浸出碳质复杂镍钼矿的嗜热古生菌种。2、镍钼矿的无菌浸出和有菌浸出有明显差别,后者的镍和钼的浸出率比前者高许多,分别达到91.78%和65.98%(而无菌浸出时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为77.64%和50.19%)。对浸出过程中有菌和无菌浸样的矿物进行表面电镜观察,发现无菌浸出的矿物表面很光滑,而细菌浸出的矿粒表面存在大量的细菌活动的“腐蚀坑”,说明细菌对矿物的浸出是表面腐蚀作用。此外,嗜热金属硫叶菌和中温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镍钼矿的浸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前者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3.17%和73.52%,高于后者的67.34%和38.36%。3.在用透析袋将细菌与矿物隔离的浸出实验中发现,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为75.86%和54.69%,而同等条件下非透析处理的镍、钼浸出率则达到95.30%和63.46%。可见金属硫叶菌对镍钼矿的浸出过程中,细菌与矿物的接触是必要的。通过细菌与矿物的接触,细菌将矿物周围的SO氧化成SO42-而将硫膜不断清除,从而消除了Fe3+、Fe2+进出矿物表面的障碍。在浸出过程中,细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浸出液中的Fe2+不断地氧化成Fe3+,而Fe3+是镍钼矿的重要浸出剂。4、实验表明,Fe3+是镍钼矿的重要氧化剂,但并非Fe3+浓度越高,镍钼矿的镍和钼浸出率越高。当浸出液中的Fe3+浓度超过4.0g/L之后,浸出率不再升高。这表明,在一定Fe3+浓度范围内,矿物镍和钼的浸出率除受到浸出液Fe3+浓度的影响外,还受到电位以及矿物的原电池效应的影响。由于浸出液的电位不高(500mv左右),加上矿物中钼与矿物中铜等金属离子形成原电池,因此,钼的浸出率较低,浸出速度也相对较慢。5、矿浆浓度、pH、矿物粒径、细菌接种量等因素对镍钼矿中镍和钼的浸出率影响较大。矿浆浓度与浸出率呈负相关;浸出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初始pH=2时,浸出效果最好;矿物粒径越小,镍和钼的浸出率越高;细菌接种量有一个最佳点,以10%(v/v)接种量的浸矿效果最好。较好的细菌浸矿条件为:温度65℃,接种量为10%,初始pH=2,矿物粒径0.048mm,矿浆浓度5g·L-。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为99.97%和85.29%。6、进行了金属硫叶菌对低品位辉钼矿的浸出。在相同的浸出条件,辉钼矿比镍钼矿的浸出效果差得多。这可能是由于镍钼矿含有更多的硫、铁及碳等有利于细菌浸出的元素以及镍钼矿的特殊结构有关。说明金属硫叶菌更适合镍钼矿的浸出。7、通过MBR对镍钼矿的浸出发现,以超滤系统膜的截留作用使钼离开浸出液而细菌留下,可以控制浸出液的钼浓度和保持细菌浓度。当温度65℃,pH=2,矿浆浓度达到10%时,浸出时间20d,浸出过程中用MBR将浸出液的钼控制在接近395mg/L,此条件下镍和钼浸出率分别达到了79.57%和56.23%,比同等条件下的柱浸效果好。说明在较高钼浓度下采用MBR浸出是有利的。但钼浓度分别控制在≤160mg/L、≤250mg/L、≤300mg/L、≤350mg/L)的较低水平时,镍和钼的浸出率均不理想,因为低水平钼的控制,超滤走的浸出液量较大,导致其中Fe3+的损失而影响了镍和钼的浸出率。当浸出液钼浓度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时,采用MBR是不合适的。8、为了达到既能控制浸出液中钼浓度又能保留其中的Fe3+,进行了MBR与离子交换结合的细菌浸出实验,将超滤后的浸出液经离子交换吸附钼后再返回浸出体系。但实验发现,树脂吸附钼也能部分吸附Fe3+,因此,在超滤-离子交换处理浸出液时,浸出液的处理量较大时,同样出现浸出液中的Fe3+损失问题,即造成Fe3+被吸附而离开浸出体系,从而影响浸出率。实验发现,将35%、18%和10%的浸出液经超滤-离子交换处理时,10%的处理量产生了较好的浸出效果。对镍钼矿的细菌浸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热力学分析。探明了细菌浸出过程中镍和钼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以及Fe3+/Fe2+变化情况。并利用该矿物相关热力学关系式绘制了Ni,Mo-S-H2O pH-电位图。上述研究工作,对低品位矿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白静,温建康,黄松涛,武彪,姚国成[6](2012)在《不同成矿条件下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中国不同地质成因铜矿床的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中国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矽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和沉积岩型铜矿床。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自己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条件下的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针对不同类型铜矿中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研究现状,将其浸出行为与地质成矿成因相联系。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本质是一个电化学腐蚀过程,因此浸出体系的电位以及矿样中黄铜矿的嵌布特征对浸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对于铜镍硫化物而言,在浸出过程中发生原电池反应,镍黄铁矿优先浸出,而黄铜矿被阴极保护,但是提高温度对黄铜矿浸出速率有显着影响。斑岩型铜矿的黄铜矿最难以浸出,矽卡岩型由于与斑岩型地质成因相似,因此与其具有相似的浸出行为。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黄铜矿最易浸出。此外,还探讨了不同成矿条件下黄铜矿浸出差异与晶体结构和铜、铁的分部价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确定不同成矿条件与黄铜矿中铜、铁的价态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浸出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赵思佳,翁毅,肖超[7](2011)在《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括了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机理并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工艺以及工业化应用实例,指出了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工艺的发展方向。

王军[8](2011)在《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大型铜矿少,铜矿资源以低品位铜矿石为主,因此急需对我国的低品位铜矿资源开展高效加工利用,以缓解我国铜工业长期依赖进口的矛盾。本研究针对广东梅州玉水铜矿的低品位铜矿,开展了浸矿细菌选育及浸矿微生物组合的研究、硫化铜矿矿物和矿石的实验室摇瓶和柱浸试验、万吨级矿石的矿井下生物堆浸工业试验和原生硫化铜矿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对七地典型矿物硫化矿进行生物浸出试验,并在赞比亚谦比希铜矿成功开展生物冶金的工业应用。(1)通过对七个矿区AMD样品分离筛选鉴定后获得7株A.f菌,矿区生态环境决定富集物的微生物多样性,获得的7株A.f菌进入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平台保藏。研究温度、pH值、接种量、铜离子和铁离子对A.f菌的生长和氧化活性的影响。获得3株高效的A.f菌,其氧化铁和硫性能良好。设计共培养体系的混合培养基,通过对七个矿区AMD的富集物混合培养,获得的四个菌群组合,其氧化亚铁和硫的性能良好。总结归纳浸矿微生物选育的基本技术流程和浸矿菌种组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利用获得的浸矿微生物进行摇瓶浸出,黄铜矿中温菌浸出率不高,最高浸出率仅为54.25%。斑铜矿中温菌浸出率高,最高浸出率为77.55%。研究温度、接种浓度、pH值和矿浆浓度对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浸出效率的影响。黄铜矿斑铜矿混合矿铜浸出效率较高,最高浸出率为86.25%。微生物组合浸出原矿可行,原矿最佳浸出条件是:温度为30℃,矿浆浓度为10%,接种浓度为5%,矿物粒度为一0.074mm粒级90%以上,转速为170rad/s,溶液pH值=2.0,最佳的铜浸出率为95.63%。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矿物和矿石浸出过程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成分的变化。(3)通过开发研制出小型和大型柱浸系统,进行低品位硫化铜矿石微生物柱浸多因素耦合的研究。小型柱浸试验可以得出条件试验的基本参数,获得菌种组合的最佳浸出试验条件。大型柱浸半工业试验装置是有效的半工业试验设备,铜矿石大型柱浸的最佳条件是:预浸溶液pH值为0.8,矿石粒度范围为+5-15mm,温度为35℃,喷淋强度为15L/h·m2,选用菌种组合3,每天采用空压机充气2h,此条件下反应300天,铜矿石的浸出率为85.56%,每吨矿石酸耗为158kg。形成低品位铜矿微生物高效浸出新技术原型,获得较好的浸出效率,结果可以为工业设计提供有效的工艺参数依据,并为工业试验提供基本试验参数。(4)梅州玉水低品位铜矿石生物冶金万吨级浸出试验表明,矿井下工业堆浸试验成功,生产指标良好,330天铜浸出率为80.45%。开发低品位铜矿微生物高效浸出新技术原型。在工业规模上运用群落基因芯片检测浸矿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规律。(5)运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黄铜矿和斑铜矿在微生物作用下的电化学行为,揭示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氧化过程中的许多中间反应,并且伴随多种中间产物的生成。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下发生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中间产物,黄铜矿和斑铜矿的大致氧化过程是:CuFeS2→Cu9FeS16→Cu5FeS4→Cu2S→Cu1.92S→Cu1.6S→CuS→S0→SO42-。H+参与了矿物氧化过程的部分反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体系pH的下降,有利于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氧化分解;浸矿细菌的加入有利于黄铜矿的斑铜矿的氧化分解,不同浸矿菌的作用效果不同,不同浸矿菌组合的作用也不同。亚铁离子对黄铜矿和斑铜矿氧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在加入亚铁离子的基础上加入铁离子,更加促进了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氧化。氯离子的加入,可以加强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氧化分解。在酸性条件(pH=2.0)下,对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氧化促进作用按强弱顺序排列是:混合菌+氯离子>氯离子>混合菌>无菌。(6)针对7个矿区产地矿石,进行生物浸出的实验室半工业试验研究,100kg规模以上柱浸试验,反应95天,大冶矿石铜的浸出率达到75.63%。反应307天,新疆乌恰矿石铜的浸出率达到87.22%;反应315天,中卫矿石铜的浸出率达到83.03%。180kg规模柱浸试验,反应326天,多宝山矿石铜的浸出率达到15.47%。20kg规模柱浸试验,反应240天,哈密矿石矿石铜、镍、钻的浸出率为分别为92.56%,66.01%和85.03%。150kg规模柱浸试验,柱浸反应350天,金川矿石中金属元素镍、钴、铜、铁和镁的浸出率分别为88.62%,82.15%,56.39%,39.36%和55.69%。从铜矿物组成物相角度分析,原生型铜矿生物浸出效率低,工业化难度大,次生型铜矿容易实施,低钙镁的铜镍钴硫化矿适合产业化。在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应用生物冶金技术,60万吨矿石生物堆浸2个月内铜浸出率达到50%,铜产量提高了20%,酸耗降低35%以上。

熊学权[9](2010)在《硫化镍铜矿浸出体系中菌群组成及浸出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利用中温嗜酸菌(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浸出各种金属硫化矿,是工业化处理贫矿、尾矿及难选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并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得浸矿细菌,本研究从云南某铜矿的酸性废坑水(AMD)中分离到一株短杆状菌株,经16S RNA鉴定分析,该菌株属于氧化亚铁硫杆菌,命名为ynxd-1。本论文重点研究了ynxd-1生长特性,确定该菌株适宜的pH值为1.8~2.5,最适生长温度为30℃。以黄铜矿矿浆作为培养基对该菌株进行驯化,并测定其对Fe2+氧化能力,经过72h后,对Fe2+氧化率达到了98.2%,具备了浸矿的生理能力。ynxd-1菌株对低品位硫化镍铜矿的浸出效果显着,浸出28d后,镍的浸出率为56.4%,而没有接入yndx-1菌株的对照浸出率只有15.7%。为了从酸性废坑水获得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本论文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将酸性废坑水的富集培养温度设定为30℃、富集培养基的pH值设定为1.5至2.0,富集培养液中的菌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培养温度设定为37℃,培养基的pH值设定为0.6至1.0,培养液中的菌体形态为弧状、S状、波浪状,从形态特征上可初步认定为富集培养获得了钩端螺旋菌的菌群。为了比较单一菌株和混合菌群的浸矿效果,论文利用ynxd-1菌株、ynxd-1菌株和钩端螺旋菌菌群组成的混合菌群分别对低品位硫化镍铜矿进行摇瓶浸出实验,测定出各个阶段的浸出率,结果表明,经过28天的浸出,单独接菌yndx-1和接接种混合菌群体系对镍的浸出率分别为56.4%和62.4%。为了考察浸矿过程中菌群结构的组成变化及其与浸出率之间的关系。论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混合菌群摇瓶浸出低品位硫化镍铜矿体系中菌群组成进行定性观察。结果表明,在浸出前期,浸出率增加缓慢,主要是酸对矿物的溶解,细菌处于适应期,细菌对矿物的浸出作用不大;在浸出中期,浸出率急剧增加,短杆状菌体逐渐增多,细菌生长处于对数增长期,细菌对矿物的浸出贡献较大,ynxd-1菌株是这一阶段的优势种群;在浸出后期,浸出液中各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ynxd-1菌株生长受到抑制,数量减少,形体变小,逐步变得弱势,但钩端螺旋菌群明显增多,逐渐演变成优势种群,对矿物的进一步浸出发挥作用。FISH技术有助于监控浸矿体系中微生物的菌群变化,优化种群结构,为提高浸出率奠定基础。

赵健存[10](2010)在《L-cysteine对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浸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进一步了解极端嗜热古菌对不同硫化矿的生物浸出,以及L-半胱氨酸(L-cysteine)对极端嗜热古菌浸出硫化矿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了L-半胱氨酸对硫化矿表面性质以及A.manzaensis和混合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的影响,同时采用DGGE-PCR方法分析了混合极端嗜热古菌浸出硫化矿过程中体系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与L-cysteine结合前后的镍铜硫化矿表面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的检测,发现L-半胱氨酸通过氨基,羧基和巯基与镍铜硫化矿发生了化学特异性吸附,并且L-半胱氨酸量的多少会引起镍铜硫化矿的表面Zeta电位发生不同的变化。A.manzaensis在浸出镍铜硫化矿过程中,L-半胱氨酸可以加速A.manzaensis对镍铜硫化矿的的浸出,提高金属浸出率。在镍铜硫化矿浓度为2%的条件下,0.2g/L浓度的L-cysteine对A.manzaensis浸出镍铜硫化矿有最大的促进作用,过多的L-cysteine不利于A.manzaensis浸出镍铜硫化矿。L-半胱氨酸同样可以提高A.manzaensis、A.brierleyi、M. sedula、S. metallicus对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的浸出率,而且会影响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浸出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镍铜硫化矿浸出体系在没有L-半胱氨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浸矿初期,体系中优势菌群为Msedula、S. metallicus,在浸矿后期,A.manzaensis在体系中所占比例有所升高,体系中优势菌群变为S. metallicus和A.manzaensis, A. brierleyi只在浸矿初期和最后阶段少量存在。而当在镍铜硫化矿浸出体系加入L-半胱氨酸后,在浸矿初期,体系中优势菌群为A.manzaensis、M. sedula、S. metallicus, A.brierleyi仅少量存在;在浸矿后期优势菌群只有A.manzaensis和S. metallicus, M. sedula和A.brierleyi仅少量存在。在没有L-半胱氨酸的条件下,A.manzaensis、A.brierleyi、M. sedula、S. metallicus四种菌混合浸出黄铜矿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S. metallicus和A.manzaensis。M. sedula在浸矿过程中少量存在,只是在后期稍有提高。L-半胱氨酸的加入使黄铜矿的生物浸出微生物体系相对保持稳定。其中A.manzaensis在浸矿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从第四天起A.manzaensis在体系中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50%左右,在浸矿结束时,一度占到了67.2%,M. sedula在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维持在16%-36%之间,而S. metallicus在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25%之间。

二、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论文提纲范文)

(1)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镍资源储量及工业应用现状
        1.1.1 镍金属及其应用
        1.1.2 镍资源储量及分布现状
        1.1.3 硫化镍矿传统处理工艺现状
        1.1.4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技术
    1.2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技术应用现状
        1.2.1 硫化镍矿生物搅拌浸出应用现状
        1.2.2 硫化镍矿生物堆浸应用现状
    1.3 高镁型硫化镍矿中的典型矿物
        1.3.1 镍黄铁矿
        1.3.2 黄铜矿
        1.3.3 磁黄铁矿
        1.3.4 橄榄石
        1.3.5 蛇纹石
    1.4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研究进展
        1.4.1 浸矿菌种选育
        1.4.2 镍黄铁矿生物浸出机理研究
        1.4.3 硫化镍矿浸出工艺研究
        1.4.4 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论文的课题来源
2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原矿石
        2.1.2 纯矿物
        2.1.3 菌种及培养基
        2.1.4 实验药剂
        2.1.5 恒pH值反应装置
    2.2 实验研究方法
        2.2.1 摇瓶浸出实验
        2.2.2 搅拌浸出实验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高镁型硫化镍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引言
    3.2 矿样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矿石的化学组成
        3.3.2 矿石的物质组成
        3.3.3 矿石中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3.3.4 矿物相互间连生关系及解离程度
        3.3.5 铁、镁、硫元素分布及其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3.4 小结
4 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氧化溶解机理研究
    4.1 镍黄铁矿溶解过程中各组分行为规律
        4.1.1 氢离子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2 三价铁离子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3 温度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4 不同浸出体系下镍黄铁矿生物浸出
        4.1.5 细菌接触作用对镍黄铁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4.2 镍黄铁矿溶解过程中产物层分析
        4.2.1 矿物表面的含镍物质
        4.2.2 矿物表面的含铁物质
        4.2.3 矿物表面的硫层
    4.3 不同体系下浸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3.1 浸矿细菌多样性分析
        4.3.2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4.4 小结
5 高镁型硫化镍矿中典型脉石矿物生物浸出过程中溶出机制研究
    5.1 动力学模型
    5.2 实验方法及参数
    5.3 生物浸出体系中橄榄石溶出特性研究
        5.3.1 温度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2 pH值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3 矿物粒度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4 橄榄石中镁溶出动力学研究
        5.3.5 浸出过程中产物分析
    5.4 生物浸出体系中蛇纹石溶出特性研究
        5.4.1 温度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2 pH值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3 矿物粒度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4 蛇纹石中镁溶出动力学研究
        5.4.5 浸出过程中产物分析
    5.5 橄榄石/蛇纹石溶出机制分析
    5.6 小结
6 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
    6.1 单一因素对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6.1.1 磨矿细度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2 加酸量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3 矿浆浓度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4 接种量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2 响应面法优化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
        6.2.1 建立模型
        6.2.2 基于镍浸出率的分析
        6.2.3 基于铜浸出率的分析
        6.2.4 基于钴浸出率的分析
        6.2.5 基于镁溶出率的分析
        6.2.6 基于溶液中总铁浓度的分析
        6.2.7 工艺条件优化与验证
        6.2.8 制约金属溶出的主要条件
    6.3 高镁型硫化镍矿高pH值生物浸出工艺
        6.3.1 非生物浸出实验
        6.3.2 生物浸出实验
    6.4 浸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6.4.1 浸矿细菌多样性分析
        6.4.2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
    1.1 直接浸出机理
    1.2 间接浸出机理
    1.3 原电池效应
    1.4 胞外聚合物(EPS)作用
2 微生物浸出的核心技术
    2.1 浸矿菌种
    2.2 外界因素
        2.2.1 温度
        2.2.2 pH值
        2.2.3 氧化还原电位
        2.2.4 营养物质
3 微生物浸出的强化措施
    3.1 尾矿预处理
    3.2 诱变育种
    3.3 催化剂
    3.4 其他强化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3)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镍矿浸出微生物研究
2 硫化镍矿生物浸出作用机制
    2.1 微生物直接作用机制
    2.2 微生物间接作用机制
    2.3 微生物复合作用机制
    2.4 微生物浸出电化学机理
3 硫化镍矿生物浸出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4 微生物浸矿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1 培养基
    4.2 矿浆温度
    4.3 矿浆p H值
    4.4 矿浆浓度
    4.5 表面活性剂
5 结论与展望

(4)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铜镍多金属硫化矿主要矿物特征
2 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
    2.1 铜镍多金属硫化矿浸矿菌种选育
    2.2 硫化铜镍矿生物浸出研究
        2.2.1 硫化铜镍矿生物浸出机制研究
        2.2.2 硫化铜镍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现状
    2.3 铜镍多金属硫化矿主要矿物生物浸出现状
        2.3.1 镍黄铁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
        2.3.2 黄铜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
3 生物选择性浸出硫化铜镍矿新工艺
    3.1 硫化铜镍矿电子结构
    3.2 热力学性质
    3.3 电化学性质
4 生物浸出硫化铜镍矿发展趋势
    (1) 高性能菌种选育
    (2) 微观机制研究
    (3) 开发新工艺
5 结语

(5)嗜热金属硫叶菌浸出碳质镍钼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镍钼资源概述
        1.1.1 镍钼资源储量及分布
        1.1.2 镍钼矿资源、分布及其结构特点
        1.1.3 镍和钼的用途及资源利用现状
    1.2 生物冶金
    1.3 嗜热微生物冶金
        1.3.1 嗜热菌及特性
        1.3.2 常温菌、中等嗜热菌、耐高温菌浸矿的特点
        1.3.3 高温嗜热菌浸矿研究
        1.3.4 嗜热菌浸矿存在的问题
    1.4 含钼矿石的细菌浸出
    1.5 本研究课题浸矿细菌的选择
    1.6 细菌浸矿方式的发展及膜生物反应器在细菌浸矿中的应用
        1.6.1 膜技术及其应用
        1.6.2 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的结合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浸矿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金属硫叶菌(S.metallicus)的培养
        2.2.2 金属硫叶菌(S.metallicus)的形态特征描述
        2.2.3 金属硫叶菌(S.metallicus)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的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金属硫叶菌的形态特征
        2.3.2 细菌耐钼能力
        2.3.3 细菌耐镍能力
        2.3.4 细菌氧化元素硫的能力
        2.3.5 细菌氧化亚铁的能力
        2.3.6 pH与菌株生长的关系
        2.3.7 金属硫叶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2.3.8 最适酵母(YE)浸出物浓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镍钼矿的摇瓶细菌浸出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操作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硫化镍铝矿在无菌与有菌条件下的摇瓶浸出
        3.3.2 以不同能源物质培养驯化细菌的浸矿结果
        3.3.3 镍铝矿浸出渣的XRD及主要化合物分布
        3.3.4 无菌与有菌组浸出矿物表面的变化
        3.3.5 几种控制条件下的摇瓶浸出
        3.3.6 细菌浸出镍铝矿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因素对金属硫叶菌浸出镍钼矿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Fe~(3+)浓度对镍钼矿细菌浸出的影响
        4.3.2 浸出液的电位及其对细菌浸出的影响
        4.3.3 不同矿浆浓度对细菌浸出的影响
        4.3.4 不同pH对细菌浸出的影响
        4.3.5 不同矿物粒径对细菌浸出的影响
        4.3.6 不同接种量和细菌浓度对浸出的影响
        4.3.7 细菌的吸附作用及其对矿物浸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辉钼矿的细菌浸出
    5.1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各组浸出液中钼浓度变化及浸出率
        5.2.2 各组总铁离子浓度和电位的变化
        5.2.3 辉钼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膜生物反应器(MBR)浸出镍钼矿
    6.1 前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浸出液中溶氧的测定
        6.2.2 膜生物反应器浸出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柱浸
        6.3.2 膜生物反应器(MBR)浸出镍钼矿的结果
        6.3.3 MBR膜污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BR(膜生物反应器)结合离子交换法的浸出
    7.1 前言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1 浸出液中相关离子的存在形式及络合情况
        7.3.2 浸出液中Fe(SO_4)2~-络离子的浓度
        7.3.3 超滤-离子交换处理量与浸出率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金属硫叶菌浸出镍铝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方法
        8.2.1 浸出液中的Fe~(2+)和Fe~(3+)离子浓度的测定
        8.2.2 (Ni,Mo)-S-H_2O系pH-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8.3 镍钼矿细菌浸出的动力学分析
    8.4 镍钼矿细菌浸出的热力学分析
        8.4.1 (Ni,Mo)-S-H_2O系pH-电位图
        8.4.2 (Ni,Mo)-S-H_2O系pH-电位图的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不同成矿条件下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铜矿床成矿条件及微生物浸出的研究概况
    1.1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其微生物浸出
    1.2 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其微生物浸出
    1.3 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其微生物浸出
    1.4 火山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其微生物浸出
    1.5 沉积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其微生物浸出
2 讨 论
3 结 语

(7)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镍钴资源综述
2 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机理
    2.1 细菌浸出机理
        2.1.1 细菌直接作用机理
        2.1.2 细菌间接作用机理
        2.1.3 细菌浸矿复合作用理论
    2.2 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机理研究现状
3 镍钴硫化矿物生物浸出工艺条件研究
    3.1 国外镍钴硫化矿物生物浸出工艺条件研究
    3.2 国内镍钴硫化矿物生物浸出工艺条件研究
    3.3 镍钴硫化矿物生物浸出的工业应用
4 讨 论

(8)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冶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1.1.1 铜锌镍钴金属矿物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1.2 微生物冶金的历史
        1.1.3 微生物冶金的现状
        1.1.4 微生物冶金的未来
    1.2 浸矿微生物及其选育
        1.2.1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
        1.2.2 浸矿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1.2.3 浸矿微生物的生物学
    1.3 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理论
        1.3.1 微生物冶金的生物和化学反应
        1.3.2 微生物冶金的经典机理
        1.3.3 微生物冶金新的作用模式
    1.4 微生物冶金的工艺与技术
        1.4.1 微生物冶金技术的工艺流程
        1.4.2 微生物冶金技术的影响因素
        1.4.3 铜矿的微生物冶金
        1.4.4 金矿的微生物冶金
        1.4.5 其他金属矿物的微生物冶金
    1.5 关于本论文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3 研究获得以下课题的资助
第2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矿物及矿石原料
        2.1.2 浸矿微生物
        2.1.3 培养基
        2.1.4 氧化滴定曲线试剂
        2.1.7 试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亚铁和硫氧化活性测定
        2.2.3 活性菌体计数
        2.2.4 生理生化特性
        2.2.5 矿石的浸出
        2.2.6 电化学测试
        2.2.7 X-射线衍射
        2.2.8 浸出液混合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2.9 摇瓶浸出
        2.2.10 柱浸试验
        2.2.11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12 能谱分析
        2.2.13 pH值的测定
        2.2.14 基因芯片测试
    2.3 化学试剂及生物试剂
第3章 浸矿微生物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3.1 浸矿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及采样
        3.1.1 七个典型矿区的自然条件
        3.1.2 AMD样品的化学分析
    3.2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选育及生理特性研究
        3.2.1 A.f菌的分离及纯化
        3.2.2 A.f菌的生理特性
        3.2.3 A.f菌选育的方法和原则
    3.3 浸矿微生物组合的选育及生理特性研究
        3.3.1 菌种组合的驯化和筛选
        3.3.2 菌种组合的生理特性
        3.3.3 菌种组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生硫化铜纯矿物和原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研究
    4.1 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4.1.1 黄铜矿的A.f菌浸出
        4.1.2 黄铜矿浸出过程的SEM-EDAX分析
    4.2 斑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4.2.1 斑铜矿的A.f菌浸出
        4.2.2 斑铜矿浸出过程的SEM-EDAX分析
        4.2.3 黄铜矿和斑铜矿混合矿的浸出
    4.3 原矿石的微生物浸出
        4.3.1 原矿石的A.f菌浸出
        4.3.2 原矿石的菌种组合浸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品位硫化铜矿石微生物柱浸多因素耦合的研究
    5.1 小型柱浸的多因素耦合研究
        5.1.1 预浸溶液pH值的影响
        5.1.2 矿石粒度的影响
        5.1.3 温度的影响
        5.1.4 喷淋强度的影响
        5.1.5 菌种组合的影响
    5.2 大型微生物柱浸设备的开发
        5.2.1 大型柱浸设备基本特点
        5.2.2 柱浸设备的整体方案设计
    5.3 大型柱浸的优化条件浸出
        5.3.1 充气制度的确定
        5.3.2 最优条件浸出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品位铜矿石微生物高效浸出技术的工程应用
    6.1 玉水铜矿矿山条件及铜矿石性质分析
        6.1.1 矿山条件
        6.1.2 铜矿石性质
    6.2 堆浸工业试验总体方案设计
        6.2.1 堆场选取及基础条件
        6.2.2 堆场设计
        6.2.3 其他工程配套条件
    6.3 低品位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6.3.1 浸矿微生物的扩大培养
        6.3.2 小堆浸出
        6.3.3 大堆浸出过程主要参数的测定
        6.3.4 大堆浸出过程微生物种群变化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生物作用下黄铜矿和斑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7.1 黄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7.1.1 pH值对黄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1.2 浸矿微生物对黄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1.3 亚铁离子和铜离子对黄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1.4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对黄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1.5 氯离子对黄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2 斑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7.2.1 pH值对斑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2.2 浸矿微生物对斑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2.3 亚铁离子和铜离子对斑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2.4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对斑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2.5 氯离子对斑铜矿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原生硫化铜矿微生物高效浸出技术的推广应用
    8.1 次生型硫化铜矿石的微生物浸出
        8.1.1 新疆乌恰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1.2 宁夏中卫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2 原生型硫化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2.1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2.2 湖北大冶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2.3 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8.3 铜镍钴硫化矿的微生物浸出
        8.3.1 新疆哈密铜镍矿的微生物浸出
        8.3.2 甘肃金川铜镍钴矿的微生物浸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绩

(9)硫化镍铜矿浸出体系中菌群组成及浸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序言
    1.1 生物浸出概念
    1.2 生物浸出简史
    1.3 生物浸出工业应用国内外现状
    1.4 生物冶金中存在的问题
    1.5 浸矿微生物
        1.5.1 中温菌(Acidophile mesophilic microorganisms)
        1.5.2 中等嗜热菌(Moderate acidophile thermophile microorganisms)
        1.5.3 嗜热菌(Extreme acidophile thermophile microorganisms)
    1.6 细菌浸矿机理
        1.6.1 直接浸出机理
        1.6.2 间接浸出机理
    1.7 浸矿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7.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7.2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技术
        1.7.3 群落基因组芯片
        1.7.4 PCR-RFLP方法
        1.7.5 PCR-SSCP方法
        1.7.6 实时定量PCR法
        1.7.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钩端螺旋菌属的分离
    2.1 样品来源
    2.2 仪器
    2.3 试剂
    2.4 培养基
    2.5 实验方法
        2.5.1 菌株富集培养和分离
        2.5.2 温度和pH值对菌株ynxd-1生长的影响
        2.5.3 不同温度和pH值对钩端螺旋菌属的影响
        2.5.4 菌株的保藏及复苏
        2.5.5 菌株ynxd-1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6 结果
        2.6.1 菌株ynxd-1的分离及菌体形态特征
        2.6.2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6.3 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6.4 温度及PH值对钩端菌属的影响
        2.6.5 菌株的保藏及复苏
        2.6.6 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2.7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株ynxd-1及混合菌株对低品位硫化镍铜矿中镍的浸出效果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矿样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氧化活性测定
        3.2.2 浸矿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富集得到的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及 GenusLeptospirillum荧光原位杂交初步实验
    4.1 材料
    4.2 仪器
    4.3 试剂配制
    4.4 实验方法
        4.4.1 探针溶液配制
        4.4.2 杂交液配制
        4.4.3 洗脱液配制
        4.4.4 载玻片处理
        4.4.5 阴性、阳性对照及探针特异性实验设计
        4.4.6 实验过程
    4.6 实验结果
        4.6.1 阴性对照结果
        4.6.2 阳性对照结果
        4.6.3 ynxd-1菌株及混合菌的杂交结果
        4.6.4 钩端螺旋菌群杂交结果
    4.7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FISH技术分析浸矿体系菌群结构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矿样
    5.2 方法
        5.2.1 菌株ynxd-1和钩端螺旋菌的混合菌对低品位硫化镍铜矿的浸出
        5.2.2 浸出率的测定
        5.2.3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5d 取样杂交结果
        5.3.2 1Od取样杂交结果
        5.3.3 15d取样杂交结果
        5.3.4 20d取样杂交结果
        5.3.5 25d取样杂交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主要试剂及其设备

(10)L-cysteine对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浸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冶金技术
    1.2 冶金微生物
        1.2.1 中温浸矿微生物(Mesophile)
        1.2.2 中等嗜热浸矿微生物(Moderate thermophile)
        1.2.3 极端嗜热浸矿微生物(Extreme thermophile)
    1.3 极端嗜热浸矿微生物在生物冶金中的优势以及应用
    1.4 微生物冶金的强化浸出措施
        1.4.1 生物学方法
        1.4.2 物理学方法
        1.4.3 化学方法
    1.5 微生物生态学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5.1 微生物生态学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意义
        1.5.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浸矿微生物生态的国内外进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2.1.2 培养基成分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矿样
    2.2 研究方法-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2.2.1 菌体收集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2.2.3 DGGE-PCR的扩增
        2.2.4 DGGE试剂的准备
        2.2.5 DGGE胶的制备
        2.2.6 DGGE电泳
        2.2.7 DGGE胶的染色(EB染色法)
        2.2.8 条带分析及DNA回收
        2.2.9 DGGE图谱的分析
    2.3 分析方法
        2.3.1 Zeta电位测定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3.3 元素含量及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2.3.4 显微计数,pH值测定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3.5 矿样及其浸出渣的成分分析
第三章 L-半胱氨酸对A.manzaensis浸出镍铜硫化矿的影响
    3.1 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浓度的L-半胱氨酸对镍铜硫化矿浸出的影响
        3.2.2 矿渣XRD分析
        3.2.3 Zeta电位测定结果
        3.2.4 FTIR测定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4.1 实验条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L-半胱氨酸对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的影响
        4.2.2 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的矿渣的XRD分析
        4.2.3 DGGE条件优化
        4.2.4 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黄铜矿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5.1 实验条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L-半胱氨酸对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2.2 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黄铜矿的矿渣的XRD分析
        5.2.3 混合嗜热古菌浸出黄铜矿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 已(待)发表论文情况
    二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三 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

四、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论文参考文献)

  • [1]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D]. 孙建之.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9(08)
  • [2]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J]. 赵钰,董颖博,林海. 金属矿山, 2019(11)
  • [3]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J]. 王金庆,严群,梁长利,罗仙平. 金属矿山, 2015(08)
  • [4]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及进展[J]. 杨晓龙,温建康,武彪. 稀有金属, 2012(05)
  • [5]嗜热金属硫叶菌浸出碳质镍钼矿的研究[D]. 陈家武. 中南大学, 2012(03)
  • [6]不同成矿条件下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研究概况[J]. 白静,温建康,黄松涛,武彪,姚国成. 稀有金属, 2012(04)
  • [7]镍钴硫化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J]. 赵思佳,翁毅,肖超. 湖南有色金属, 2011(06)
  • [8]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的研究与应用[D]. 王军. 中南大学, 2011(04)
  • [9]硫化镍铜矿浸出体系中菌群组成及浸出效果研究[D]. 熊学权.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10]L-cysteine对极端嗜热古菌浸出镍铜硫化矿和黄铜矿浸出影响研究[D]. 赵健存.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硫杆菌浸出低品位镍铜硫化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