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一、一起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黄甜,刘爱聪,吴波青,刘鑫,韩亚,刘永华,岳太科[1](2022)在《云南省德宏州某市疑似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云南省德宏州某市1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确定事件波及的范围,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表现、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食物。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病例160例,罹患率为26.02%(160/615),主要临床表现以为腹泻、白细胞升高、呕吐、恶心、腹痛为主。发病潜伏期最短2 h,最长28 h,平均(10.89±5.09)h,流行病学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进食青笋拌烧肉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9,95%CI:3.26~52.54)。16份样品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2份患者肛拭子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另一患者肛拭子检出潘氏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烧肉中检出潘氏变形杆菌,其余样品致病菌均未检出。【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判断本次事件为疑似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当地食品卫生的监管,明确医疗机构收治食源性疾病患者时的采样权责任,确保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避免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王晓燕,蒋兴海,李明东,赵晓红[2](2021)在《1起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污染肉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在青岛市黄岛区4个家庭中发生相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提供借鉴。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血清凝集滴度实验等方法,对16例食物中毒患者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对烤鸡架加工点和代售店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和检测,根据此事件致病菌调查结果分析其预防策略。结果 2020年10月23日黄岛区4个家庭中发生相似食物中毒事件,涉及午餐和晚餐、16例食物中毒患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热、头痛头晕等症状;采集8名患者肛拭子,烤鸡架加工点器具涂抹样品9份,烤鸡架代售店保温箱涂抹样品4份,剩余烤鸡架样品5份,其中有2份样品仅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有6份样品仅检出了奇异变形杆菌,有7份样品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与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此事件的发生与食品的加工、存放、销售环境等存在一定联系。

王艳玲[3](2020)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增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病原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本文对部分细菌的相关特性、致病因素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中毒症状进行了综述,为查找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类型、污染源提供依据。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实际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常见病原菌,应采集大量样品,根据中毒症状、可疑食品、流行病学数据等进行针对性的病原菌检测,及时找出污染源,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李慧芳[4](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指出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洁玉[5](2019)在《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胚蛋制品是人们喜食的传统营养食品,但在鸡胚孵化过程中,由于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胚蛋及其制品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了解鸡胚蛋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提高鸡胚的健康存活率及孵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鸡胚蛋制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1、为探究鸡胚蛋污染病原菌情况,采集91枚病死鸡胚蛋,解剖胚体,从肝脏分离细菌、培养,观察菌落菌体形态,提取分离株DNA,经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与相近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鸡胚蛋外观有裂痕或粪便污染物等,解剖发现皮下有胶冻状物、肝脏呈土黄色、卵黄吸收不良。从鸡胚蛋内共分离鉴定出86株细菌,污染率为59.3%(54/91),混合污染率为42.6%(23/54)。鉴定出11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占比为37.2%(32/86)、粪肠球菌为26.7%(23/86)、志贺氏菌为9.3%(8/86)、阴沟肠杆菌为5.8%(5/86)、博得特氏菌为4.7%(4/86)、沙门氏菌为4.7%(4/8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3/86)、鲍氏不动杆菌为3.5%(3/86)、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为2.3%(2/86)、Massilia alkalitolerans为1.2%(1/86)和铜绿假单胞菌为1.2%(1/86)。这些表明病死鸡胚的污染较高,涉及多种病原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这为鸡胚蛋制品的安全生产与监测提供依据。2、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大肠杆菌的方法,根据大肠杆菌fimC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3、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粪肠球菌的方法,根据粪肠球菌sodA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粪肠球菌的检测。4、针对鸡胚蛋主要污染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建立了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经鸡胚蛋样品试验,大肠杆菌产物的Tm值为85.6℃86℃,粪肠球菌产物的Tm值为83.9℃84℃,且与其他菌无交叉反应;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较小,重复性好;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检测限均为101 CFU/mL。说明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靠,一次反应同时检测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可用于鸡胚蛋制品的检测。

倪锡河,阮峰,张雪宝,林新天,张楚东,萧松建,陈龙,罗伏亮,曾茹阳[6](2018)在《一起疑似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

朱蕾[7](2017)在《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为提出合理建议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病人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对照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判定为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出台农村自办家宴食品安全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农村食物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石於友,刘宁,宋聪,李美荃,李华春,赵德宏,杨永军,姚俊[8](2015)在《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隶属于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Proteus)成员之一,其余3个成员分别是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产黏变形杆菌(P.myxofaciens)和潘尼变形杆菌(P.penneri),普通变形杆菌是变形杆菌属的代表菌种〔1〕。普通变形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0.40.8μm)×(1.0

石晓路[9](2016)在《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是一种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但该菌已知的毒力基因与腹泻关系尚不明确,如何引起腹泻尚无定论。目前国外针对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菌株中,对耐药研究较为多,但对奇异变形杆菌致腹泻的相关机制研究,Pubmed收录的论文很少。我们在部分食物中毒事件中,从病人腹泻标本和剩余食品中都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未分离到其他致病菌。同一批次分离株皆具有相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感染小鼠后能造成腹泻或死亡。而从健康人群与外环境分离的菌株不引起小鼠出现以上症状,其PFGE图谱间差异较大。由此提出假设,除了已知的毒力基因外,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基因组中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特异的毒力因子,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围绕以上线索,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获得仅存在于致腹泻菌株中的特异基因;(3)在致腹泻菌株C02011中新发现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毒力岛编码基因virBl-11基本特性分析;(4)构建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virB9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鉴定其基本属性;(5)黏附和侵袭实验敏感细胞株的筛选,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6)体外比较野生株C02011、virB9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水平;(7)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实验;(8)明确virB9基因是否影响奇异变形杆菌对小鼠的致病能力。(9)特异基因的荧光PCR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菌株筛查。方法与结果:一、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特征1、选择6株奇异变形杆菌作为实验研究菌株,包括2株标准菌株:ATCC29906和HI4320;2株食物中毒分离株和2株健康人群和外环境拭子分离株。2、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和分子特征,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生化特征基本相同,且均具有常见的毒力基因ureC、rsmA、 hpmA和zapA。说明这些基因没有特异性,不能区分致病菌株和非致病菌株。3、利用PFGE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分子分型,同一起食物中毒分离株(病人标本和剩余食品分离株)的PFGE图谱一致,说明可能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4、发现奇异变形杆菌中分别存在着1-3个不同大小的质粒。最大的质粒为10100bp左右,在所有菌株中普遍存在。而C05028和C02034中都存在着一个2683bp的小质粒,有四个开放读码框,其中645bp的qnrD基因为喹诺酮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一致,可见该质粒与菌株的耐药性相关。5、环境分离菌株C02034携带的质粒最多(3个),其耐药性也最强,对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p-内酰胺类青霉素等均为耐药,由此推论其携带的另2个质粒也可能编码耐药基因,有待进一步验证。6、研究表明,凭借传统的生化分析及常见的毒力基因鉴定不能区分菌株的来源,无法确定是食物中毒菌株还是健康人群自身携带(或外环境中存在)的菌株;但PFGE和质粒分析可区分菌株来源。本研究还发现了奇异变形杆菌菌株中普遍存在的质粒,为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及致病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奇异变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1、为了进一步明确致腹泻菌株中的特异基因,收集了2株典型的致腹泻菌株(C05028和C02011),与1株健康人分离株(B02005)及1株外环境对照株(C02034)一起进行全基因组测序。2、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了仅存在于食物中毒株而非致病菌株中不存在的特异基因有7个,其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有些编码溶血素,有些编码DNA核苷酸转移酶或糖基转移酶,有些是与真核细胞结合相关的转录调控原件,具体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为本研究首次发现,未见相关文献报道。3、在食物中毒分离株C02011中还发现了编码Ⅳ型分泌系统(T4SS)的特异基因,在奇异变形杆菌中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是本课题组在食物中毒株中的首次发现。三、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基本特性分析针对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的11个基因virB1-virBll,通过同源比对、蛋白质功能域、三维结构预测、进化树、点阵图、基因结构预测、基因岛结构分析等,研究了整体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的进化关系。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T4SS主要的成分是:裂解糖基转移酶(VirB1),能量转移(VirB3-4, VirB11),融合通道(VirB2, VirB5-VirB10,脂蛋白),以及细胞黏附(VirB3-4)。结论:T4SS所有的11个基因在蛋白质和核苷酸水平上与肺炎克雷伯菌PMK1和大肠埃希菌ECOR31的T4SS基因高度相似,但与8株已测序的奇异变形杆菌菌株的核苷酸不存在同源。因此可以推断:该基因岛是近期从与其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微生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水平转移而来的。而这个事件至少发生在奇异变形杆菌C02011从其他奇异变形杆菌菌株分化之后。四、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virB9基因敲除及特性分析为了研究virB基因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中的相关功能,选择编码分泌系统融合通道的virB9作为研究对象,构建virB9基因敲除株Pmi/AvirB9。利用基因同源重组的原理,通过自杀质粒PCVD442及中间宿主SM10λpir,成功构建了缺失virB9基因的突变株。并构建携带有virB9基因的Pmi/△virB9回补株,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营养丰富条件下,C02011及Pmil△virB菌体的菌落形成和生长能力、生化反应并无显着差异。因而突变株适用于研究该基因对感染相关毒力的影响。五、黏附和侵袭实验敏感细胞株的筛选,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与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进行体外研究,分别比对奇异变形杆菌C02011(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和B02005(健康人粪便分离株)对细胞的侵袭性与黏附性,选择确定合适的细胞实验模型。结果显示,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C02011对Lovo、Caco-2细胞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健康人粪便分离株B02005对Lovo、 Caco-2细胞黏附性弱,两菌株间的黏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实验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两菌株对Lovo和Caco-2细胞的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证实分离自食物中毒伴腹泻症状病人的呕吐物中的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具有很强的黏附力和侵袭力,在引起人和动物肠道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宜于研究奇异变形杆菌对其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六、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体外模型采用Lovo单层细胞,与野生株C02011的黏附率相比,Pmil△virB9黏附Lovo单层细胞能力显着降低,二者黏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庆大霉素保护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在侵袭水平上也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二者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il△virB9转化入回补质粒后,突变株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基本得到恢复。七、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实验为了证明部分奇异变形杆菌的确能够引起腹泻并具有不同的毒力,并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6株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小鼠,观察粪便性状及小鼠死亡情况。在经口灌胃实验中,所有菌株均未引起小鼠死亡,但食物中毒分离株引起小鼠粪便形状改变。腹腔注射实验中,7小时后,从腹泻病人呕吐物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作用的小鼠全部死亡,且小鼠的粪便稀软,小鼠的大肠切片染色结果也证实了病理改变。而从健康人群粪便及外环境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作用的小鼠未死亡,且小鼠形态活力都正常。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的小鼠腹泻模型,为后续毒力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较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证明了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毒力比健康人群及外环境分离株的毒力强,能引起小鼠腹泻甚至死亡,造成大肠的病理学改变。八、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小鼠的致病能力为研究确认virB9基因的功能,在已建立好的小鼠动物模型上进行体内试验,分别采用C02011野生株、virB9基因敲除株及回补株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动物后的腹泻症状及病理改变,鉴别比较三者的致病能力差异。实验结果证明:C02011野生株和回补株的毒力比virB9基因敲除株的毒力强,能引起小鼠腹泻,导致肠组织含水量增多,与生理盐水对照株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7764,P=0.0193),并能造成大肠的病理学改变。virB9基因敲除株未能引起小鼠腹泻,肠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对照株无统计学差异(t=0.2979,P=0.7783)。说明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小鼠的致病能力。但大肠的病理切片显示仍有一定的炎性反应,说明virB9基因不是该菌株的唯一的毒力基因,缺失virB9的敲除株仍具备一定的侵袭小鼠肠组织的毒力。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九、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在新发现的特异的毒力因子基础上,通过PCR筛查选取了4个在食物中毒菌株中普遍存在的毒力基因作为靶基因,采用相同标签辅助-无引物二聚体(Hand, Homo-Tag Assisted Non-Dimer)系统与改良分子信标荧光探针,建立1管同时检测奇异变形杆菌4种毒力基因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所建立的针对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可广泛用于食物中毒或食品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区分正常人群携带株(外环境污染菌株)和致腹泻菌株,简化和完善现有的国标诊断方法,节省人力物力,满足食物中毒快速准确的诊断和传染来源追踪,减少误判和漏检,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统计学分析: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动物实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a=0.05。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论:引起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与健康人群及外环境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对分析,发现了仅存在于致腹泻菌株中的一些特异的毒力基因,尤其是发现了存在于腹泻伴呕吐的食物中毒病人分离株C02011中存在着Ⅳ型分泌系统(T4SS)。该T4SS所有的11个基因(virB1-11)在蛋白质和核苷酸水平上与肺炎克雷伯菌PMK1和大肠埃希菌ECOR31的T4SS高度相似,但与8株已测序的奇异变形杆菌菌株的核苷酸不存在同源。因此推断:该基因岛是近期从与其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微生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水平转移而来的。而这个事件至少发生在奇异变形杆菌C02011从其他奇异变形杆菌菌株分化之后。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C02011对Lovo、Caco-2细胞均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和侵袭性,健康人粪便分离株B02005对Lovo、 Caco-2细胞黏附性和侵袭性弱,两菌株间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结肠癌细胞(Lovo)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宜于研究奇异变形杆菌对其的黏附和侵袭能力。通过基因敲除构建的virB9基因缺失株对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力下降,对小鼠的致病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推论T4SS系统是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特异毒力因子,该毒力岛在与真核生物的黏附和侵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人体产生腹泻和呕吐的决定性因子。构成T4SS系统的其他几个组成基因的功能将是我们后续研究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李汝期,明儒成[10](2014)在《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后,疾控机构根据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及检验,来分析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全过程。

二、一起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德宏州某市疑似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及质控
        1.2.1 病例定义
        1.2.2 病例搜索
        1.2.3 病例对照研究
        1.2.4 流行病学调查
        1.2.5 病原学检测
        1.2.6 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卫生学调查
    2.3 实验室检测
    2.4 事件判定
3 讨论

(2)1起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污染肉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2 病例定义
    1.3 方法
        1.3.1 病例搜索
        1.3.2 可疑餐次和食物调查
        1.3.3 现场卫生学调查
        1.3.4 实验室检测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时间分布
        2.1.2 临床症状
        2.1.3 可疑食物进食情况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2.2.1 A加工点基本情况
        2.2.2 可疑食物加工过程及运送过程
        2.2.3 B代售店基本情况
        2.2.4 可疑食物销售方式
    2.3 实验室检测
        2.3.1 采集样品
        2.3.2 样品检验
        2.3.3 血清学检查
3 讨论

(3)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门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
2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3 志贺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
4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5 结语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5)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2 鸡胚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 鸡胚蛋致病菌的研究及流行情况
    1.4 鸡胚蛋中常见的致病菌
        1.4.1 大肠杆菌
        1.4.2 粪肠球菌
        1.4.3 志贺氏菌
        1.4.4 沙门氏菌
        1.4.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检测方法
        1.5.2 免疫学方法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4 生物传感器技术
        1.5.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鸡胚蛋污染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污染样品与菌株
        2.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备
        2.2.2 细菌培养
        2.2.3 细菌分离纯化
        2.2.4 菌落菌体观察
        2.2.5 模板DNA提取
        2.2.6 分离株的PCR扩增
        2.2.7 分离株序列测定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鸡胚蛋大体观察
        2.3.2 分离株PCR扩增结果
        2.3.3 分离株鉴定
        2.3.4 分离株鉴定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大肠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大肠杆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3.2.3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3.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3.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3.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3.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3.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3.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3.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3.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3.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粪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粪肠球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4.2.3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4.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4.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4.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4.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4.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4.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4.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4.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4.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4.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4.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5.2.3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5.2.4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5.2.5 鸡胚蛋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5.3.2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5.3.3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5.3.4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6)一起疑似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流行概况和临床表现
        2.2.2 时间分布
        2.2.3 空间分布
        2.2.4 人群分布
    2.3 相关因素调查
        2.3.1 可疑餐次
        2.3.2 病例对照研究
        2.3.3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2.3.4 卫生学调查
    2.4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7)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基本情况
    1.2 病例搜索
    1.3 病例情况
    1.4 潜伏期及共同食物史
2 现场卫生学调查
    2.1 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
    2.2 食品加工情况
    2.3 样品采集
    2.4 检测结果
3 讨论

(8)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1.3 病毒检测
    1.4 实验动物
    1.5 细菌分离鉴定
    1.6 小白鼠致病性实验
    1.7 本动物致病性实验
    1.8 药敏实验
2 结果
    2.1 病毒检测结果
    2.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3 小白鼠致病性实验
    2.4 本动物致病性实验
    2.5 药敏实验结果
3 讨论

(9)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代表菌株的选取及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奇异变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基本特性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virB9基因敲除及特性分析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virB9缺失对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对细胞的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七章 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C02011野生株、virB9基因敲除株及回补株动物实验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九章 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英文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1 患者基本信息
    1.2 主要体症
    1.3
2 采集样本
3 直接抹片检查
4
5 确定了细菌的培养方向后, 对各个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包括:选择培养基、主要生化反应、应用的先进仪器等) 分述如下:
    5.1 沙门氏菌
    5.2 志贺氏菌
    5.3 变形杆菌
    5.4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
    5.5 副溶血弧菌
    5.6 金黄色葡萄球菌
    5.7 蜡样芽孢杆菌
    5.8 产气荚膜梭菌
    5.9 肉毒梭菌
    5.1 0 耶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5.1 1 肠球菌
    5.1 2 气单胞菌
    5.1 3 空肠弯曲菌
    5.1 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5.1 5 白假丝酵母菌
    5.16链球菌

四、一起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德宏州某市疑似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黄甜,刘爱聪,吴波青,刘鑫,韩亚,刘永华,岳太科. 上海预防医学, 2022(02)
  • [2]1起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污染肉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 王晓燕,蒋兴海,李明东,赵晓红. 预防医学论坛, 2021(11)
  • [3]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J]. 王艳玲.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5)
  • [4]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D]. 刘洁玉.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一起疑似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J]. 倪锡河,阮峰,张雪宝,林新天,张楚东,萧松建,陈龙,罗伏亮,曾茹阳. 华南预防医学, 2018(04)
  • [7]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J]. 朱蕾. 江苏预防医学, 2017(02)
  • [8]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 石於友,刘宁,宋聪,李美荃,李华春,赵德宏,杨永军,姚俊.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06)
  • [9]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D]. 石晓路.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10]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及检验[J]. 李汝期,明儒成.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4(05)

标签:;  ;  ;  ;  ;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