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士译本及其“公民道德七字经典”

七十士译本及其“公民道德七字经典”

一、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论文文献综述)

赵魁昱[1](2014)在《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被称作是众德之本、众善之源,它不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而且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展开的起点,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政治都围绕着其展开,对维护传统家庭、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孝道是古代自然农耕经济下的产物,其核心内容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爱敬。人们由爱敬父母,而进一步爱敬他人,将这种爱敬的情感推广到家庭、朋友邻里之间乃至社会上。然而在孝道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爱敬之情被封建文人利用并不断的加工改造,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枷锁,同时也形成了孝道思理论体系想良莠兼有的情况,在历史上造成过消极影响,被后世,尤其是近代广为诟病和批判,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社会孝道意识淡化的现象,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从其本质上来讲,传统孝道仍然有其优秀的伦理道德教育作用,通过对传统孝道的全面分析,批判的继承传统孝道,剔除其封建专制的一面,克服其自身缺陷,实现其现代转换,其内涵和规范对于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和谐家庭成员关系,稳定和凝聚家庭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助力。

黄健美[2](2011)在《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文中提出李平书是上海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人物。他生活在衰败的清朝与动荡的民国时期,其时中西碰撞、外患内忧、新旧递嬗。李平书是许多历史事件参与者,甚至是代表性人物,包括参与遂溪界务、领导上海地方自治、参加上海辛亥光复。他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主要活动在上海,涉足官界、商界、学界。通过对李平书生平活动、思想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经历的那段中国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上海社会,深入理解一个亦官、亦商、亦儒的社会转型时期士绅的复杂生活。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龙门书院时期的李平书,简述李平书作为龙门书院弟子所学、所行以及家庭背景等内容,勾勒出其传统士绅的形象。第二章广东十年,通过李平书在广东担任过陆丰、新宁、遂溪三任县令时留下的一百多个文牍,解读其活动。在这个阶段,他秉持原则,实现了早年的一些想法,加上周致、慎密、圆融的办事作风,与官、绅、民各方的关系都算融洽,初步展现出“办事才”的特点,其行政成绩得到多方肯定。第三章地方自治时期的李平书,通过阐述李平书与地方自治的关系,肯定其开创性的功绩。地方自治运动是上海这个特殊城市的时代产物,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李平书是这一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07年,李平书创办自治机关报——《上海周报》,他的发刊词《论过去之上海、论今日之上海、论未来之上海》绘制出一幅自治的蓝图,十年期满,实现者十之八九。1923至1927年是上海地方自治的恢复时期,李平书于1924年2月接任市公所总董,直至去世。除了规划自治进程,他的知人善任、统筹协调,且于市政工程、中医药行业等,均显成绩。其间,他参与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与地方势力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同盟会追求的革命目标和地方势力追求的地方平稳过渡,两者获得均衡发展。在这次合作中,李平书以地方自治机构总董、商团武装会长、预备立宪公会会董等身份成为地方势力的首席代表,成为中部同盟会“沟通士绅,联络商团”光复方针的关键。革命派与地方势力的联合是时势使然,但是,在反清目标推进的过程中,两派始终有各自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坚守。上海建立沪军都督府后,陈其美出任都督时,对都督职责作了公开的自我限定,这是两派合作与博弈的内在张力的体现,也反衬出地方势力强势的一面。李平书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江苏省民政司司长,同时被陈其美委任为江南制造总局总理,约经半年,淡出各项政务。1913年,李平书仍旧支持革命党反击袁世凯,后因革命失败避走日本。就革命目标而言,在辛亥革命的合作中,革命派起着主导作用。地方势力在1913年显现出保守地方利益而抛弃革命的一面,然而就保守地方利益,追求社会稳定的目标而言,他们的立场是1911年的延续。第四章书画鉴藏,李平书是民国时期着名书画鉴藏家,本章论述李平书在组织书画鉴赏活动、弘扬国粹等方面的贡献。他曾会同书画界友人联合倡议反对鉴藏者秘而不宣,组织展览、集会与交流。出于同样的目的,1913年赴日本参加东京书画赛会,还多次请柯罗版技师印刷字画,以飨同好。他晚年构筑的昆山梅园成为延续书画交流的极好载体,每当梅花盛开,友朋雅集,他们既共赏美景,还可以欣赏李平书的收藏。鉴藏与筑园,两者在精神、思维、情感等方面具有同构性,反映出李平书不凡的审美修养、生活情趣与道德追求。最后是结语,通过比较来综述作为上海地方士绅的李平书的特点。

孙哲[3](2010)在《小学生读经教育现状探析 ——以北京府学小学为个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读经潮”作为一种对时代呼声的回应随之兴起,古老的文化和经典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读经”从一开始的民间行为逐渐升温,直至今日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儿童读经教育无疑是这一现象的重要代表。本文在理论上通过对儿童读经争论的整理和分析,对儿童读经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进行探讨,在实践上以北京府学小学的读经教育校本课程为个案,对其读经教育开展的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丰富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为我国当前儿童读经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调查法中使用了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其中个案选择的是北京府学小学,文献法包括前人研究的文献资料、个案学校文献、会议记录和读经出版物的收集;访谈的对象主要有四类群体,一是个案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二是负责读经教学的老师,三是接受读经教育的小学生,四是学生家长;问卷法主要用于个案学校三、四年级的学生,收集学生对读经教育的态度,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期待等方面的信息;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个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读经教学、学生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与记录。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来自各方的有关读经的争论进行梳理,在赞同的观点中总结出儿童读经的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在质疑声中分析儿童读经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儿童读经的背景和儿童特点的分析指出目前应当探讨的不是“读不读经”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经”的问题;第二章,以北京府学小学的读经教育校本课程为个案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读经课程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师资状况、评价方式及读经教育的成效;第三章,对当前小学生读经教育特点进行探析,通过分析个案学校开展读经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折射出当前小学生读经教育的特点,最后,根据个案的研究得到小学生读经教育的启示,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读经教材的评审与规范,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做好经典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读经与辅助活动配合,突出隐性课程的作用,家校结合促进经典教育的渗透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小学生读经教育的良性发展。

张士闪[4](2005)在《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章竹马”是山东昌邑地区西小章村在年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活动。该村马氏家族以历史记忆为工具,借助于一年一度跑竹马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尊重秩序与推崇强悍的文化,其目的在于强化家族文化的内部认同,谋求与外部社区的融合。本文由术语说明表与俗语说明表、绪言、正文四章、结语四部分组成。术语说明表与俗语说明表:术语表是对本文语境中使用的部分术语予以限定性说明,以免产生误解;俗语表是对西小章村部分习用俗语予以简要阐释,以便利于对该村落文化的理解。绪论:介绍了本选题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关于广泛意义上的乡民艺术研究予以回顾,交待田野研究的大致路径及资料的获得。鉴于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表演文本与村落语境的关系,依据笔者的研究策略与论文结构,对于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传统予以梳理借鉴。第一章“村落生活常景”:从村落时空内社会生活材料出发,做出最基本的村落民俗志描述,并试图以此揭示村落内部的“文化的语法”、凸显这一村落个案的典型意义。同时,本章所描述的村落内部其他知识形态,不仅构成了小章竹马文本的语境,而且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第二章“信仰的体系”:鉴于本文所选择的单姓家族村的特殊性,使得对村落信仰体系的描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深描”。本章以1996年该村族谱续修、祠堂重建与竹马翻新这“三件大事”为坐标,描述了“家族”在村落生活中隆重出场的过程,与神鬼精怪信仰的式微状况。并将之视为国家权力从乡土社会回缩的背景下,村落传统自治资源的再造与复兴。第三章“村落变迁中的竹马叙事”:本章将小章竹马的演出场域分为家族内演与应邀外演两种,对由此形成的各种表演文本予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非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展现其演出过程,而是关注其中对于村落语境具有意义的部分。如从小章竹马文本中形式元素的变化考察村落语境在其中的投射,该文本的反复巡演过程中的意义生成等。第四章“热孙的艺术”:本章从西小章人的祠堂授艺、武德教化、竹马组织活动等生活事实出发,分析其中对于村民人格理想的塑造与“热孙”这一民间权威的形成过程。热孙强调竹马活动中的“家族在场”,并以不断地言说使之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村落共识。或者说,小章竹马之所以成为村落标志性文化,是村民利用村落传统表达其意志情感的表现,也是热孙利用该村历史文化资源与运作民意的结果。

李人庆[5](2002)在《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文中研究说明

二、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论文提纲范文)

(1)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2 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辩证分析
    2.1 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2.1.1 孝道的产生
        2.1.2 孝道的演变
    2.2 传统孝道的内涵
        2.2.1 祖先祭祀
        2.2.2 养亲尊亲
        2.2.3 传宗接代
        2.2.4 光宗耀祖
        2.2.5 移孝作忠
    2.3 孝道内涵的辩证分析
3 传统孝道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关系
    3.1 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
    3.2 家庭美德建设是践行孝道的前提
    3.3 践行孝道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
        3.3.1 孝道是维系家庭的纽带
        3.3.2 孝道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3.4 孝道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4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困境
    4.1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困境
        4.1.1 孝道观念的淡漠
        4.1.2 养老问题突出
    4.2 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美德建设中遇到困境的原因
        4.2.1 传统文化的断层
        4.2.2 孝道教育的缺失
        4.2.3 家庭结构的变化
        4.2.4 西方文化的影响
5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现代转换
    5.1 传统孝道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5.1.1 传统孝道的自身缺陷
        5.1.2 历史条件的改变
    5.2 孝道转换的原则
        5.2.1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5.2.2 坚持回归家庭伦理的原则
    5.3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现代转换途径
        5.3.1 重视孝道的家庭教育
        5.3.2 普及孝道的学校教育
        5.3.3 增强孝道的社会保障
6 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
    6.1 孝道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素养
    6.2 孝道有助和谐代际关系
    6.3 孝道有助于和谐家庭关系
    6.4 孝道有助于和睦邻里关系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动态
    三. 相关研究、资料与思路
第一章 龙门书院时期的李平书
    第一节 家庭背景
    第二节 肄业龙门书院
第二章 广东十年
    第一节 陆丰、新宁
    第二节 署理遂溪
    小结
第三章 地方自治时期的李平书
    第一节 自治的开创者
    第二节 李平书的实业活动
    第三节 应对辛亥革命
    小结
第四章 书画鉴藏
结语
附录一: 李平书铜像考
附录二: 李平书六篇序文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谢辞

(3)小学生读经教育现状探析 ——以北京府学小学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读经教育的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读经"的争论
    第一节 争论的主要观点
        一、赞同的观点
        二、质疑的观点
    第二节 对争论的回应
        一、读经热潮的兴起具有合理性
        二、中小学需要开展读经教育
        三、读经教育的开展应当符合当代儿童的特点
第二章 府学小学的读经教育实践
    第一节 府学小学概况
    第二节 府学小学以校本课程推进读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读经课程目标的确立
        二、读经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读经课程实施过程
        四、读经课程的师资
        五、读经课程的评价
    第三节 读经教育的成效
        一、教师的感受
        二、学生的感受
        三、家长的感受
第三章 北京府学小学读经教育的分析与启示
    第一节 府学小学开展读经教育的优势
        一、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环境教育的力量
        三、学校的有效推进策略
        四、善于利用和整合优质资源
        五、社会的关注
    第二节 府学小学读经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匮乏问题
        二、教育过程计划性不强问题
        三、读经教育认知方面的问题
        四、"读经"与实际行动分离问题
    第三节 北京府学小学读经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读经教材的评审与规范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做好经典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
        三、读经与辅助活动配合突出隐性课程的作用
        四、家校结合促进经典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的思索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术语说明表
俗语说明表
第一章 村落生活常景
    第一节 村落的空间
        一、潍河边的村落
        二、村落的历史变迁
        三、村落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家支关系与人情往来
        一、大支下与二支下
        二、分家与养老
        三、时间制度
        四、红事白事与礼仪的编织
    小结
第二章 信仰的体系
    第一节 传统神圣空间的衰弱与重建
        一、阴阳两界的互酬
        二、传统神庙的衰弱
        三、家户中的神只
        四、安抚鬼魂与安置精怪:村落社区的局部失序与整顿
        五、神灵权威的散落与多元
    第二节 关于家族的集体记忆
        一、祭祖时空的重新建构
        二、祭祖仪式与权力分配
        三、传说:关于先祖的选择与想像
    小结
第三章 村落变迁中的竹马叙事
    第一节 竹马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由巫具到戏具的“竹竿子”
        二、古文献记载中的竹马游戏
        三、竹马舞与竹马戏
    第二节 小章竹马的表演文本
        一、关于竹马来源的阐释
        二、小章竹马演出文本中的叙事系统
        三、对于竹马表演形式元素的集体记忆
    小结
第四章 热(Rē)孙的艺术
    第一节 家族技艺
        一、祠堂习武
        二、武术叙事
    第二节 热孙的村落
        一、表演自己的小章竹马
        二、今年小章不跑马
        三、通联中的智慧与欢愉
        四、村落里的人物:热孙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

四、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D]. 赵魁昱.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
  • [2]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D]. 黄健美. 复旦大学, 2011(12)
  • [3]小学生读经教育现状探析 ——以北京府学小学为个案的研究[D]. 孙哲.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4]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D]. 张士闪. 北京师范大学, 2005(02)
  • [5]七旬老人和他的“公民道德七字经”[J]. 李人庆. 今日农村, 2002(12)

标签:;  ;  ;  ;  ;  

七十士译本及其“公民道德七字经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