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

一、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滕智子,刘通义,戴秀兰,孙井泉,魏俊,林波[1](2022)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文中提出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原料,以质量比为2∶1过硫酸钾和无水亚硫酸钠为引发体系,在高矿化度的条件下采用水分散聚合的方式制备出阴离子型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利用FT-IR及SEM等表征手段对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为14%、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质量分数为3.5%、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8%时,体系的增黏能力最好,且溶解性和稳定性良好。

唐田甜[2](2020)在《大掺量粉煤灰矿用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早强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旨在针对瓦斯抽采过程中封孔材料的性能缺陷问题,通过以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基封孔材料中的部分水泥,再通过添加多种外加剂来激发矿物掺合料活性,实现矿物掺合料的有效利用以及封孔材料的性能改善,达到满足瓦斯抽采过程中使用的封孔材料的封孔要求的目的。选用废弃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大量取代水泥基封孔材料中“基”的部分—水泥。在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基封孔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最优复合早强剂和适量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实现“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各项性能的改性,达到增强“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各项性能、满足日益上升的井下封孔需求以及实现废弃粉煤灰的有效利用等目的。论文首先研究了大掺量粉煤灰对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的取代会对水泥基封孔材料的各项性能产生很大影响。虽然随着粉煤灰取代量的增加封孔材料的流动性能会逐渐优化,但是封孔材料的其它各项性能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封孔材料的早强性能以及凝结时间。考虑到井下封孔性能要求,选用粉煤灰取代量为50%,此时的封孔材料1D、3D、7D、14D、28D强度分别为3.999MPa、6.513MPa、10.408MPa、14.832MPa、21.259MPa,流动度为 122mm,初凝时间为443min,终凝时间为485min。接着在粉煤灰掺入量对封孔材料的性能影响实验基础上,通过抗压强度测试、流动度测试、凝结时间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热重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从力学、物理和微观结构这三个角度,研究氟铝酸钙、氢氧化钙、硫酸锂以及三乙醇胺单掺对“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各项性能影响并获得其最优掺量。结果表明,以上四种早强剂均能激发粉煤灰活性,有效促进“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各项性能提升。其中氟铝酸钙的最优掺量为1.5%左右,氢氧化钙的最优掺量为0.5%左右,硫酸锂的最优掺量为0.1%左右,三乙醇胺的最优掺量为0.1%左右。其1D、3D、7D抗压强度值分别相对基准组M上升了 58.1%、50.8%、33.1%,52.2%、48.9%、21.8%,29.7%、17.9%、21.1%和60.4%、39.7%、38.3%。最后,基于上述单掺实验,本文将不同早强剂最优掺量进行递进复配后掺入“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中,研究其协同作用对粉煤灰的激发效果以及对“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性能改善效果。最终结果表明,最佳复配方案为“50%粉煤灰+50%水泥+0.075%聚羧酸减水剂+0.1%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0.5%氢氧化钙+0.1%硫酸锂+0.1%三乙醇胺。此时对粉煤灰活性激发最好,对“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性能改善最佳,其1D、3D、7D的抗压强度值分别相对基准组M上升了 152.5%、115.4%、75.8%。复合早强剂对“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性能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其某一组分的单掺对“粉煤灰—水泥”封孔材料的性能改善。图[50]表[20]参[81]

代红光,赵志浩,师兰[3](2020)在《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缩醛》文中指出制备了交联的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测定了PAMPS的硫元素含量和H+密度,用示差扫描量热仪测定了高吸水树脂PAMPS所吸收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量。以PAMPS为催化剂和吸水剂,未使用苯等共沸除水剂的条件下,芳香醛和邻二醇反应,合成了缩醛。与传统催化剂酸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相比较,PAMPS的用量少、催化产物产率更高。PAMPS易与反应物分离,可回收重复利用。测定了PAMPS作为催化剂在反应中吸收的醛、醇、缩醛和水的量。PAMPS易吸附邻二醇和水,吸附的醛和缩醛的量很少。不同条件下,PAMPS吸附的水与未吸附水比值越大,越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产率越高。阐明了催化过程。芳香醛与1,2-丙二醇反应生成的缩醛顺反异构体的比例由1H NMR测定,反式结构量多于顺式结构。

蒲蕾[4](2020)在《分区响应、底物通道可变的印迹聚合物串联反应器设计及可调制的催化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催化是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石,发展新功能催化剂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实际催化过程多涉及串联催化过程,然而目前串联催化剂不仅涉及不同组份间的相互干扰,且无法实现可调制的催化作用,从而无法满足实际催化作用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催化发展的现状,模仿部分生命作用过程,设计一系列具有温度响应的串联聚合物反应器(即具有部分生物功能的催化剂)。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为实现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反应,本文受叶片气孔的启发,将分区催化引入反应器的设计,合成出分区响应的串联催化反应器。该聚合物反应器像植物叶片气孔一样,可使聚合物通道随温度变化,巧妙设计响应的温度区间,使聚合物反应器实现从单步到串联再到单步的反应切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的串联催化反应,受生物酶催化作用的启发,将分子印迹技术融入到智能反应器的设计中来,巧妙避免不同底物的竞争,从而使反应器在低温与高温区域分别进行不同的串联反应。此外,为迎合实际催化过程的复杂性,本文还设计了开关可换向的新概念串联反应器。研究以新型温度响应材料为基础,融入串联催化作用的控制机制,发展出了开关可换向的新概念智能反应器。该反应器在低温区域可进行串联催化,在高温区域不进行反应,从而为发展智能串联聚合物反应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基于以上设计,本文考虚实际过程的复杂性,其涉及的串联/非串联过程、分区催化、开关换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以仿生设计方法为基础,现实了分区响应、底物通道可变聚合物串联反应器设计,并阐明了其原理,为智能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智能催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期基础。

赵志浩[5](2020)在《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杂环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测定了不同交联度的PAMPS中的H+密度和硫元素含量。以其为非均相催化剂,于乙醇溶液中,吲哚与苯亚甲基苯乙酮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β-吲哚酮。系统研究了 PAMPS的交联度、粒径、用量等对于反应的催化效果的影响。该反应操作简便,催化剂价廉易得,对环境友好,并可回收使用。所得β-吲哚酮产率67%~93%。PAMPS电离出的H+起催化剂的作用。以PAMPS为催化剂和吸水剂,用于缩醛化反应。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 PAMPS的硫元素含量、用滴定法测定其H+密度、用示差扫描量热仪测定了高吸水树脂PAMPS所吸收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量。以PAMPS为催化剂和吸水剂,未使用甲苯等共沸除水剂的条件下,芳香醛和邻二醇反应,合成了缩醛。与传统催化剂离子交换树脂相比较,PAMPS的用量少、催化效果更好。PAMPS易与反应物分离,可回收重复利用。用气相色谱测定了 PAMPS作为催化剂在反应中吸收的醛、醇、缩醛的量。用Karl Fischer试剂滴定测定了 PAMPS催化反应时吸附水的量。PAMPS极性较大,易吸附邻二醇和水,吸附的醛和缩醛的量很少。不同条件下,PAMPS吸附的水与未吸附水比值越大,越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产率越高。以PMAPS与Fe(OH)3为原料制备了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铁(PFAMPS),以PFAMPS为催化剂,催化醛、乙酰乙酸乙酯和尿素(或硫脲)发生Biginelli反应,合成3,4-二氢嘧啶酮。对比了 PFAMPS、纤维素磺酸铁、淀粉磺酸铁、木质素磺酸铁和732阳离子交换树脂铁盐的催化效果,其中,PFAMPS的催化效果最好。以返滴定的方法测定PFAMPS的Fe3+含量。PFAMPS作为催化剂易与反应混合物分离,并且可回收重复使用,催化效果无明显降低。所得3,4-二氢嘧啶酮产率为70%~86%。产物经1H NMR鉴定。

吴科霖[6](2020)在《AMPS系电敏水凝胶作正渗透汲取剂的脱盐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渗透(FO)是一种自发的膜分离过程,与反渗透(RO)相比,具有能耗低,膜污染轻等优点,在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污泥浓缩脱水、农田灌溉、食品加工和发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然而,获得具有较高渗透压、低反向溶质扩散、易再生且能耗低的汲取剂是推动FO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智能水凝胶是一种可吸收大量水分子但不溶于水的三维网络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并且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如温度,p H,光,磁场,压力或电场)可发生可逆的收缩—溶胀。这些特性可使之用于设计新型正渗透汲取剂。由于电场刺激方式容易控制且易于应用,可实现汲取剂快速的再生并降低能耗,本文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基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电场敏感水凝胶并考察其作为正渗透汲取剂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和AMPS为单体制备一种电场敏感水凝胶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DMAM-co-AMPS))作为新型正渗透汲取剂。对水凝胶的化学结构、形貌、溶胀性、机械性能以及含水状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在外加接触电场下的响应行为及机理,并考察了水凝胶汲取剂在正渗透过程中的水通量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水凝胶平衡溶胀度为532 g/g,且溶胀过程符合Fickian型扩散规律。在外加接触电场刺激下,凝胶表现出明显、可逆的消溶胀性,且凝胶脱水率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这可能与凝胶体系内的电渗透过程以及电化学反应有关。以2 g/L Na Cl为原料液,该水凝胶用作FO工艺汲取剂时1 h产生的平均水通量为1.81 LMH,,并在15 V电压刺激下获得水回收率为67.7%。(2)为提高水凝胶的溶胀性,以丙烯酰胺(AM)和AMPS为共聚单体,制备一系列不同单体配比的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酰胺)(P(AMPS-co-AM))水凝胶。通过SEM,FT-IR,DSC表征了水凝胶的形态,化学结构,溶胀性和含水状态。研究了其在外加接触电场下的响应行为及机理,并考察了水凝胶汲取剂在正渗透过程中的水通量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P(DMAM-co-AMPS),P(AMPS-co-AM)具有更高的溶胀度,用作FO汲取剂时能够产生2.76 LMH的水通量(原料液为2 g/L Na Cl溶液),在15 V电场作用下,40 min内获得约71%的水回收率。(3)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具有半互穿网络(Semi-IPN)结构的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水凝胶P(AMPS-g-AM)/PAA。半互穿网络的构建使凝胶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性能。同时通过引入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进一步增强凝胶的亲水性和电敏特性,从而提高正渗透性能。结果表明,与纯P(AMPS-g-AM)相比,P(AMPS-g-AM)/PAA具有更高的溶胀度,且在相同电压刺激下,正渗透汲水溶胀后的P(AMPS-g-AM)/PAA脱水速率更快,获得水回收率是前者的1.43倍。

夏振[7](2020)在《“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催化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制约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智能可控的催化作用过程是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多数催化作用过程涉及到反应中间物多,反应步骤复杂等问题,因此对待这些反应通常需要控制催化过程,以期实现高选择性催化、催化作用过程可控制及自调节、底物自分类催化等所需的催化作用过程。然而,由于缺乏简单有效的催化反应器设计和研究,想要实现精细可控、可调节的催化作用过程,很难依靠目前的催化剂设计和制备技术。因此,本文针对智能可调制,可调控的串联催化反应器的设计合成做了以下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设计了具有自控串联催化能力的双层聚合物催化反应器来实现可调制的串联催化作用过程,每一层独立负责串联催化的一个过程。聚合物反应器的第一层是具有“流动域”的形状记忆温敏层,利用聚合物分子侧链的流动性来实现反应器通道的打开与关闭。在低温下由于分子侧链处于“冻结”状态,因此能够阻止反应底物进入反应器,而在高温下,形状记忆聚合物侧链的流动性增强,反应器通道呈“打开”状态,参与反应的底物可以进入反应器与酸性位点接触,从而水解生成中间产物。反应器的第二层为封装了金属纳米粒子的印迹聚合物层,印迹模板为中间产物,所以只有反应的中间产物才能够进入印迹层发生后续反应。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反应物的自控串联催化过程,为实现可调制的催化反应过程提供了机会。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将分子印迹技术和“流动域”形状记忆聚合物结合起来,发展出“选择性/非选择性”换向的串联催化反应器。该反应器是在形状记忆聚合物中导入分子印迹的热敏性网络结构。采用两种催化底物(NPA和BNPC)来进行催化测试对照。在低温时,印迹结构只充许模板分子NPA进入反应器(而BNPC则不能进入反应器),故与酸性位点及封装的金属纳米粒子接触后可有效进行水解-还原反应。相较之下,在高温时,反应器的“流动域”链段的流动使印迹通道遭到破坏,反应器呈现“非选择性”状态。此时NPA与BNPC均可以进入反应器进行水解-还原反应。以这种方式,通过温度为调节手段,实现了“选择性/非选择性”换向的串联催化过程。本文第三部分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两个分子印迹聚合物层来实现串联反应过程的可调制作用,其目的是将水解和还原两个过程进行有效分离,从而使催化反应的控制更易于操作。反应器由两层构成,第一层为酸性层,第二层即中间体印迹的分子印迹层,金属纳米粒子被包埋在印迹层中。以这种方式,使底物的水解和还原两个过程在两个独立的层中分开进行,从而在充许“选择性”与“非选择性”切换的同时,更有利于串联催化过程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本文丰富了串联催化剂的种类,为串联催化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使涉及到多组分的复杂反应过程的可调制与可调节变得可能。

刘振兴[8](2020)在《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浅层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勘探开发的重点逐渐转向深井和超深井。降失水剂作为三大油井水泥添加剂之一,其在有效控制水泥浆的滤失水量、保证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降失水剂产品是丙烯酰胺类的,这类降失水剂含有的酰胺基团在高温和强碱的环境下易发生水解和脱吸附,造成水泥浆滤失水量的不可控,进而导致降失水剂耐高温抗盐性差、适用范围较窄以及与其它的水泥添加剂配伍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降失水剂存在的问题,在本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共聚物进行分子结构设计,选用含有特征官能团的化合物(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衣康酸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主要合成单体,引入新型长侧链含羟基化合物-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降失水剂。通过对合成共聚物的各种反应条件的详细考察,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制备得到了抗高温耐盐降失水剂LX-1。对降失水剂LX-1进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单体都成功参加了聚合反应,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降失水剂分子量大小和分子量分布范围,测试结果为:Mn=2.9×104,PDI=10.603,表明降失水剂LX-1有适中的分子量以及较宽的分子量分布。通过对降失水剂LX-1进行热重测试表征,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降失水剂LX-1在286℃以前不会发生明显的降解,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温性。对降失水剂LX-1的水泥浆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90℃条件下,3%降失水剂LX-1含量的淡水水泥浆的静态API滤失水量为34mL;温度适用范围宽,在30~210℃温度范围内都具备良好的控制滤失水的能力;抗盐性能优良,在半饱和盐水和饱和盐水中的水泥浆中,加入适量的降失水剂LX-1能够有效控制体系的滤失水量;流变性能优良,降失水剂LX-1的加入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水泥浆的流动度以及流动度保持性,有效改善水泥浆的流变性能;对水泥石前期的抗压强度略有影响,后期的抗压强度发展正常;稠化曲线平稳,没有出现“包芯”和“鼓包”的现象,体系稳定性高,应用前景良好。

孙江河[9](2020)在《稠油开采用高分子降黏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文中提出石油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稠油资源以其分布较为集中、储量十分丰富的特点在石油工业生产中的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合成了两类具有表面活性的可聚合单体,一类是含有苯环结构的芳香族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另一类是含有长链烷基的脂肪族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再将这两类单体分别与其他亲水性单体发生胶束共聚,得到了所研究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两亲性高分子降黏剂。其次对于合成出的两亲性高分子降黏剂进行合成条件优化,优化结果表明:(1)二叔丁基酚类两亲性聚合物PAADn(n=10、15和20)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总单体浓度为20wt%,其中三种单体的质量比为AM:AMPS:DPnAA(n=10、15和20)=77:20:3,实验引发温度为10℃,APS的用量为0.15%,NaHSO3的用量为0.15%,AIBA的用量为0.02%,SDS的用量为1.5%。(2)十三烷氧基类两亲性聚合物13PAACx(x=12.5、15和17.5)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总单体浓度为20wt%,其中三种单体的质量比为AM:AMPS:13Cx AA(x=12.5、15和17.5)=77.5:20:2.5,实验引发温度为10℃,APS的用量为0.12%,NaHSO3的用量为0.12%,AIBA的用量为0.02%,SDS的用量为2%。最后进行两亲性高分子降黏剂的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二叔丁基酚类共聚物PAADn(n=10、15和20)与十三烷氧基类共聚物13PAACx(x=12.5、15和17.5)对于水相具有良好的增稠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耐温抗盐抗剪切性能。聚合物水溶液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较低水平,且与稠油的平均接触角较小,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这两类共聚物对于稠油均具有一定的乳化降黏效果,其中二叔丁基酚类聚合物PAAD10的降黏率可达82.6%。十三烷氧基类聚合物13PAAC15的降黏率高达90.8%,具有优异的稠油降黏性能。同时,对于乳化降黏机理也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刘旭慧[10](2019)在《磺酸型聚合物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文中认为吡咯是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中,参与生命活动,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细菌、抗氧化和抗真菌等作用。因此,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使用Paal-Knorr反应合成N-取代吡咯,Paal-Knorr反应的催化剂研究较多,可以是质子酸、Lewis酸、固体酸等。这些催化剂存在诸多缺点,例如,价格昂贵、有毒、不可回收、后处理复杂等。本文开发可回收、易分离、环境友好催化剂,使得合成更加符合绿色化学要求。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以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为非均相催化剂,催化伯胺和2,5-己二酮发生Paal-Knorr反应,合成N-取代吡咯。N-取代吡咯产率为87%-97%。PAMPS易与反应混合物分离,可回收循环利用。PAMPS含有磺酸基,电离出的H+起催化作用;同时PAMPS是高吸水树脂,Paal-Knorr反应生成的水被PAMPS吸收,拉动反应正向进行。PAMPS的催化效果优于732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以造纸废料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了木质素磺酸。木质素磺酸与Fe(OH)3反应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铁。分别以木质素磺酸、木质素磺酸铁为非均相催化剂,催化伯胺和2,5-己二酮,发生Paal-Knorr反应,合成N-取代吡咯。木质素磺酸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产率为52%-97%;木质素磺酸铁催化合成的N-取代吡咯产率为82%-97%。木质素磺酸和木质素磺酸铁均易于反应混合物分离,可回收循环利用。木质素磺酸电离出的H+起催化作用;木质素磺酸铁电离出的Fe3+起催化作用。Paal-Knorr反应是亲核反应,伯胺的亲核能力越强,反应速率越快,N-取代吡咯的产率越高。这三种催化剂都是磺酸型高分子固体催化剂,为非均相催化剂,廉价易得、环境友好、易和反应混合物分离、可回收循环利用、反应操作简便。

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PAM水包水乳液的制备
        1.2.2 FT-IR测试
        1.2.3 电镜分析测试
        1.2.4 增黏能力测试
        1.2.5 溶解性能测试
        1.2.6 稳定性测试
2 影响因子的优化
    2.1 正交试验
    2.2 丙烯酰胺单体质量分数的优化
    2.3 阴离子单体质量分数的优化
    2.4 分散剂质量分数的优化
    2.5 pH的优化
3 水包水乳液性能的研究
    3.1 分子结构的分析
    3.2 分子空间结构分析
    3.3 稳定性分析
    3.4 增黏能力分析
    3.5 溶解能力分析
4 结论

(2)大掺量粉煤灰矿用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早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早强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机早强剂
        1.2.2 有机早强剂
    1.3 粉煤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粉煤灰简述
        1.3.2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实验方法与材料
    2.1 实验材料的选取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测试试样的制备
        2.3.2 力学性能的测定方法
        2.3.3 物理性能的测定方法
        2.3.4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
3 无机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材料的选择及实验方法
        3.1.1 粉煤灰掺量的选取
        3.1.2 无机早强剂的选取
    3.2 氟铝酸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
        3.2.1 氟铝酸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3.2.2 氟铝酸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
        3.2.3 氟铝酸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微观结构影响
        3.2.4 小结
    3.3 氢氧化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
        3.3.1 氢氧化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3.3.2 氢氧化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
        3.3.3 氢氧化钙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微观结构影响
        3.3.4 小结
    3.4 硫酸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
        3.4.1 硫酸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3.4.2 硫酸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
        3.4.3 硫酸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微观结构影响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有机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
    4.1 材料的选择及实验方法
    4.2 三乙醇胺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
        4.2.1 三乙醇胺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4.2.2 三乙醇胺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
        4.2.3 三乙醇胺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微观结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无机—有机早强剂复配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
    5.1 材料的选择及实验方法
    5.2 复合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性能影响
        5.2.1 复合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力学性能影响
        5.2.2 复合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
        5.2.3 复合早强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水泥的微观结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缩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的制备
        1.2.2 强酸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
        1.2.3 红外光谱
        1.2.4 H+密度测定
        1.2.5 硫元素分析
        1.2.6 差式扫描量热(DSC)
        1.2.7 Karl Fischer滴定法测水含量
        1.2.8 1H NMR谱
        1.2.9 缩醛化反应
        1.2.10 气相色谱
    1.3 产物的表征数据
2 结果和讨论
    2.1 PAMPS的表征
        2.1.1 PAMPS红外光谱
        2.1.2 硫元素含量和H+密度
        2.1.3 PAMPS吸收水的状态
    2.2 缩醛化反应
        2.2.1 PAMPS结合水能力对于3a产率的影响
        2.2.2 PAMPS用量对于3a产率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对于3a产率的影响
        2.2.4 7%PAMPS和强酸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ACER)催化效果比较
        2.2.5 PAMPS的回收循环利用
        2.2.6 底物的拓展
3 结论

(4)分区响应、底物通道可变的印迹聚合物串联反应器设计及可调制的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催化作用及串联催化
    1.2 催化常用活性组分
        1.2.1 金属纳米粒子
        1.2.2 有机活性催化位点
    1.3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
        1.3.1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作用机理
        1.3.2 常见温度响应型水凝胶的应用
    1.4 分子印迹技术
        1.4.1 温敏型分子印迹水凝胶制备原理
        1.4.2 分子印迹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5 聚合物催化反应器
        1.5.1 聚合物催化反应器现状
        1.5.2 目前聚合物催化反应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1.6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分区响应的串联催化聚合物反应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催化反应器的制备
        2.2.4 催化反应器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TFMA-PAM相互作用表征及最优化
        2.3.2 物理性能表征
        2.3.3 聚合物反应器温度响应行为
        2.3.4 程序升温脱附
        2.3.5 催化测试
        2.3.6 底物结合和分区接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道可变的串联反应器设计与自选择催化能力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反应器的制备
        3.2.4 催化反应器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印迹模板洗脱
        3.3.2 物理性能测试
        3.3.3 程序升温脱附
        3.3.4 聚合物反应器温度响应行为
        3.3.5 催化测试
        3.3.6 底物结合和分区接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响应N,N-二乙基-2-丙烯酰胺聚合物串联反应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催化反应器的制备
        4.2.4 催化反应器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理性能测试
        4.3.2 聚合物反应器温度响应行为
        4.3.3 程序升温脱附
        4.3.4 催化测试
        4.3.5 底物结合和分区接纳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的会议

(5)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杂环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应用
    1.2 β-吲哚酮的合成进展
        1.2.1 质子酸催化合成β-吲哚酮
        1.2.2 Lewis酸催化合成β-吲哚酮
        1.2.3 其他方法催化合成β -吲哚酮
    1.3 缩醛的合成进展
        1.3.1 质子酸催化合成缩醛
        1.3.2 Lewis酸催化合成缩醛
        1.3.3 其他催化剂合成缩醛
    1.4 3,4-二氢嘧啶酮的合成进展
        1.4.1 质子酸催化合成3,4-二氢嘧啶酮
        1.4.2 Lewis酸催化合成3,4-二氢嘧啶酮
        1.4.3 其他催化剂合成3,4-二氢嘧啶酮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PAMPS催化合成β-吲哚酮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AMPS的合成
        2.3.2 催化剂中H~+密度的测定
        2.3.3 催化剂中硫含量测定
        2.3.4 回收PAMPS的活化处理
        2.3.5 β-吲哚酮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AMPS元素分析
        2.4.2 PAMPS的催化性能
        2.4.3 PAMPS的活化处理
        2.4.4 反应条件优化
        2.4.5 PAMPS催化合成β-吲哚酮
    2.5 小结
3 PAMPS作为吸水剂与催化剂合成缩醛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强酸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
        3.3.2 红外光谱
        3.3.3 硫元素分析
        3.3.4 差式扫描量热(DSC)
        3.3.5 Karl Fischer滴定法测水含量
        3.3.6 ~1H NMR谱
        3.3.7 气相色谱
        3.3.8 缩醛化反应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MPS红外光谱
        3.4.2 硫元素含量和H~+密度
        3.4.3 PAMPS吸收水的状态
        3.4.4 PAMPS结合水能力对于缩醛产率的影响
        3.4.5 PAMPS用量对于缩醛产率的影响
        3.4.6 反应温度对于缩醛产率的影响
        3.4.7 PAMPS7M和ACER催化效果比较
        3.4.8 PAMPS的回收重复利用
        3.4.9 芳香醛与邻二醇的反应
    3.5 小结
4 PFAMPS催化合成3,4-二氢嘧啶酮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PFAMPS的合成
        4.3.2 催化剂中Fe~(3+)含量的测定
        4.3.3 其他催化剂的合成
        4.3.4 3,4-二氢嘧啶酮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FAMPS红外谱图
        4.4.2 磺酸型催化剂催化合成DHPM
        4.4.3 PFAMPS催化合成DHPM
        4.4.4 底物的拓展
    4.5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AMPS系电敏水凝胶作正渗透汲取剂的脱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正渗透基本原理
    1.2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
        1.2.1 海水与咸水淡化
        1.2.2 废水处理
        1.2.3 食品工业
    1.3 正渗透技术面临的挑战
        1.3.1 浓差极化
        1.3.2 膜污染
        1.3.3 反向溶质扩散
    1.4 正渗透汲取剂的研究进展
    1.5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1.5.1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5.2 环境敏感水凝胶
    1.6 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电敏性水凝胶的制备
        2.2.1 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co-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DMAM-co-AMPS))的制备
        2.2.2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酰胺)(P(AMPS-co-AM))的制备
        2.2.3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半互穿网络水凝胶(P(AMPS-g-AM)/PAA)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3 机械性能
        2.3.4 差示扫描热量法(DSC)
    2.4 凝胶溶胀性能测定
        2.4.1 平衡溶胀率(ESR)
        2.4.2 溶胀动力学
    2.5 电刺激脱水及再溶胀性能测定
    2.6 正渗透水通量性能测定
    2.7 脱水与再生性能测定
第三章 P(DMAM-co-AMPS)水凝胶汲取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P(DMAM-co-AMPS)水凝胶的表征
        3.2.1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3 机械性能
        3.2.4 P(DMAM-co-AMPS)溶胀动力学
        3.2.5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DSC)
    3.3 电刺激脱水及再溶胀性能
    3.4 正渗透水通量
    3.5 脱水与再生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MPS-co-AM)水凝胶汲取剂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P(AMPS-co-AM)水凝胶的表征
        4.2.1 扫描电镜分析(SEM)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2.3 P(AMPS-co-AM)的平衡溶胀率(ESR)
        4.2.4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DSC)
    4.3 电刺激脱水及再溶胀性能
    4.4 电刺激脱水机理
    4.5 正渗透水通量
    4.6 脱水与再生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互穿网络(P(AMPS-g-AM)/PAA)水凝胶汲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5.1 引言
    5.2 P(AMPS-g-AM)/PAA水凝胶的表征
        5.2.1 扫描电镜分析(SEM)
        5.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2.3 半互穿网络(semi-IPN)水凝胶溶胀动力学
        5.2.4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DSC)
    5.3 电刺激脱水性能
    5.4 正渗透水通量
    5.5 脱水与再生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催化反应器活性组分
        1.2.1 金属纳米粒子
        1.2.2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3 有机活性组分
    1.3 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催化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1.3.1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机理
        1.3.2 “流动域”聚合物概念的引入
        1.3.3 形状记忆聚合物常见的功能及其应用
    1.4 分子印迹技术在催化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1.4.1 分子印迹聚合物
        1.4.2 分子印迹技术在催化中的应用
    1.5 串联催化反应器及其应用
        1.5.1 串联催化反应器的概念
        1.5.2 串联催化反应器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本文研究意义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控串联双层催化反应器及自控催化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清单
        2.2.2 实验仪器
        2.2.3 反应器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表征
        2.3.2 程序升温脱附
        2.3.3 热敏相变行为(DLS)
        2.3.4 催化性能(转化率)测试
        2.3.5 电化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TIR表征
        2.4.2 TEM表征
        2.4.3 SPR共振带
        2.4.4 数码照片与EDS表征
        2.4.5 程序升温脱附
        2.4.6 形状记忆效应和热敏转变
        2.4.7 “开关”可控的串联催化作用
        2.4.8 动态结合力和可控通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选择性/非选择性”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控串联催化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清单
        3.2.2 实验仪器
        3.2.3 聚合物反应器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2 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固体紫外(SPR)
        3.3.3 动态光散射分析(DLS)
        3.3.4 电化学测试反应器温敏相变行为
        3.3.5 催化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TIR表征
        3.4.2 TEM表征
        3.4.3 扫描电镜及等离子共振表征
        3.4.4 EDS表征
        3.4.5 热敏性响应性能
        3.4.6 “选择性/非选择性”换向的催化作用
        3.4.7 动态键合行为和底物的分类通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印迹“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串联催化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清单
        4.2.2 实验仪器
        4.2.3 聚合物反应器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2 TEM与XRD表征
        4.3.3 程序升温脱附(TPD)
        4.3.4 热敏相变行为(DLS)
        4.3.5 电化学(CV)测试
        4.3.6 换向催化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TIR分析
        4.4.2 TEM与XRD表征
        4.4.3 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
        4.4.4 聚合物反应器的粒径分析以及电化学表征
        4.4.5 换向催化能力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固井及油井水泥概述
        1.1.1 固井
        1.1.2 油井水泥及其水化过程
    1.2 油井水泥外加剂
    1.3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
        1.3.1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作用
        1.3.2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控制失水量的作用机理
    1.4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4.1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进展
        1.4.2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降失水剂LX-1的表征
        2.2.1 降失水剂LX-1的纯化
        2.2.2 降失水剂LX-1的红外光谱分析
        2.2.3 降失水剂LX-1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2.4 降失水剂LX-1的耐热性能表征
        2.2.5 降失水剂LX-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2.3 降失水剂LX-1的应用性能测试
        2.3.1 水泥浆的制备
        2.3.2 水泥浆的失水测试
        2.3.3 水泥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2.3.4 水泥浆的流动度测试
        2.3.5 水泥浆的稠化性能测试
        2.3.6 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测试
        2.3.7 水泥浆水化热测试
        2.3.8 水泥颗粒表面ZETA电位测试
        2.3.9 水泥滤饼对降失水剂LX-1的吸附量测试
        2.3.10 水泥滤饼微观形貌的观测
第3章 降失水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1 降失水剂的制备
        3.1.1 降失水剂合成单体的选择
        3.1.2 降失水剂聚合方法确定
        3.1.3 降失水剂的合成
    3.2 降失水剂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3.2.1 单体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2.2 溶液pH值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2.3 引发剂的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2.5 体系的固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 降失水剂LX-1结构表征
        3.3.1 降失水剂LX-1红外光谱分析
        3.3.2 降失水剂LX-1核磁共振分析
        3.3.3 降失水剂LX-1热失重分析
        3.3.4 降失水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失水剂LX-1应用性能评价及其作用机理探究
    4.1 降失水剂LX-1应用性能评价
        4.1.1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滤失水量的影响
        4.1.2 降失水剂LX-1抗高温性能分析
        4.1.3 降失水剂LX-1耐盐性能分析
        4.1.4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1.5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流动度的影响
        4.1.6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4.1.7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4.1.8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稠化性能的影响
    4.2 降失水剂LX-1的作用机理探究
        4.2.1 水泥滤饼的总有机碳吸附量测试
        4.2.2 水泥颗粒的Zeta电位测试
        4.2.3 水泥滤饼的扫描电镜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稠油开采用高分子降黏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概述
        1.2.1 稠油的基本性质
        1.2.2 热采法
        1.2.3 化学驱
        1.2.4 其他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方法
    1.3 两亲性聚合物概述
        1.3.1 两亲性聚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1.3.2 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1.4 论文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二叔丁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合成
    2.3 十三烷氧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
    2.4 二叔丁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DPn AA)的合成
    2.5 二叔丁基酚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DPn AA)的结构表征
    2.6 十三烷氧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13Cx AA)的合成
    2.7 十三烷氧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13Cx AA)的结构表征
    2.8 小结
3 两亲性高分子降黏剂的合成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二叔丁基酚类共聚物(PAAD_n)的合成和讨论
        3.2.1 二叔丁基酚类共聚物(PAAD_n)的合成
        3.2.2 二叔丁基酚类共聚物(PAAD_n)的结构表征
        3.2.3 聚合反应条件对PAAD_n黏均分子量的影响
        3.2.4 PAAD_n特性黏数及黏均分子量的测定
    3.3 十三烷氧基类共聚物(13PAAC_x)的合成和讨论
        3.3.1 十三烷氧基类共聚物(13PAAC_x)的合成
        3.3.2 十三烷氧基类共聚物(13PAAC_x)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反应条件对13PAAC_x黏均分子量的影响
        3.3.4 13 PAAC_x特性黏数及黏均分子量的测定
    3.4 小结
4 两亲性高分子降黏剂的性能评价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用模拟盐水的配制
    4.3 对照组二元共聚物P(AM/AMPS)的合成
    4.4 二叔丁基酚类共聚物(PAAD_n)的性能测试
        4.4.1 PAAD_n溶液对水相的增稠作用
        4.4.2 温度对PAAD_n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4.3 盐对PAAD_n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4.4 剪切速率对PAAD_n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4.5 PAAD_n溶液的界面张力测试
        4.4.6 PAAD_n溶液的润湿性能测试
        4.4.7 PAAD_n溶液的乳化降黏性能测试
    4.5 十三烷氧基类共聚物(13PAAC_x)的性能测试
        4.5.1 13 PAAC_x溶液对水相的增稠作用
        4.5.2 温度对13PAAC_x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5.3 盐对13PAAC_x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5.4 剪切速率对13PAAC_x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5.5 13 PAAC_x溶液的界面张力测试
        4.5.6 13 PAAC_x溶液的润湿性能测试
        4.5.7 13 PAAC_x溶液的乳化降黏性能测试
    4.6 小结
5 稠油乳化降黏机理研究
    5.1 乳化降黏机理分析
    5.2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磺酸型聚合物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N-取代吡咯的合成进展
        1.1.1 质子酸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1.1.2 Lewis酸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1.1.3 固体酸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1.1.4 其他方法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1.2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
        1.2.1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
        1.2.2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的应用
    1.3 木质素磺酸及其盐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横酸(PAMPS)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AMPS的制备
        2.3.2 实验步骤
        2.3.3 催化剂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催化剂H~+密度、溶胀率(SR)分析
        2.4.2 不同交联度的PAMPS硫元素测定
        2.4.3 不同交联度PAMPS催化合成2,5-二甲基-1-苯基吡咯
        2.4.4 7%PAMPS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2.4.5 催化剂的回收实验
        2.4.6 取代基对于N-取代吡咯产率的影响
    2.5 小结
3 木质素磺酸(LSA)及木质素磺酸铁(FLS)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木质素磺酸(LSA)的制备及活化
        3.3.2 木质素磺酸铁(FLS)的制备及活化
        3.3.3 实验步骤
        3.3.4 催化剂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木质素磺酸(LSA)中H~+密度的测定
        3.4.2 木质素磺酸铁(FLS)中Fe~(3+)含量的滴定
        3.4.3 木质素磺酸(LSA)和木质素磺酸铁(FLS)硫元素分析
        3.4.4 木质素磺酸(LSA)和木质素磺酸铁(FLS)的红外表征
        3.4.5 催化剂的用量实验
        3.4.6 催化剂的回收实验
        3.4.7 取代基对于N-取代吡咯产率的影响
    3.5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J]. 滕智子,刘通义,戴秀兰,孙井泉,魏俊,林波. 现代化工, 2022(02)
  • [2]大掺量粉煤灰矿用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早强性能研究[D]. 唐田甜.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3]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缩醛[J]. 代红光,赵志浩,师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6)
  • [4]分区响应、底物通道可变的印迹聚合物串联反应器设计及可调制的催化作用研究[D]. 蒲蕾. 江苏大学, 2020(02)
  • [5]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催化合成杂环化合物[D]. 赵志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AMPS系电敏水凝胶作正渗透汲取剂的脱盐性能研究[D]. 吴科霖. 广州大学, 2020(02)
  • [7]“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D]. 夏振. 江苏大学, 2020(02)
  • [8]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D]. 刘振兴. 天津大学, 2020(02)
  • [9]稠油开采用高分子降黏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D]. 孙江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磺酸型聚合物催化合成N-取代吡咯[D]. 刘旭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