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浮车桥垂直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

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浮车桥垂直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

一、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悬浮车/桥垂向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1](2020)在《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引起的轨排-桥梁结构振动响应分析》文中指出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是磁浮交通的研究重点,也是实际工程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轨排-桥梁结构的振动特性对结构服役性能、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中低速车桥耦合动力对轨排-桥梁振动特性和结构运营维护的影响也有工程价值。本文以中低速磁浮工程线路为研究背景,结合轨排-桥梁结构的现场试验和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轨排-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了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性能,探究了列车运行下轨排-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中低速磁浮轨排振动特性试验研究以实际工程线路为研究背景,开展了模态锤击试验和实车测试。研究显示,在锚固螺栓拧紧时F轨自振频率分布在70Hz-120Hz之间;锚固螺栓的松动使得F轨第一阶垂向自振频率由73.40Hz下降到69.84Hz;锚固螺栓松动导致钢轨枕第一阶垂向自振频率由79.44Hz降低到64.33Hz;当空载列车以70km/h通过轨排结构时,锚固螺栓的松动使得F轨垂向加速度由约4m/s2增加到约5m/s2。锚固螺栓的松动放大了F轨的振动,更使轨排结构的动力响应增大。(2)轨排-桥梁结构振动特性分析依据线路工程结构,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轨排-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轨排-桥梁结构的振动特性得到:锚固螺栓拧紧情况下,桥梁结构的一、二阶垂向自振频率分别为4.801Hz和17.878Hz;锚固螺栓松动使得轨排一阶垂向自振频率由46.431Hz下降为36.926Hz;松动的锚固螺栓使轨排的敏感频率由45.82Hz降低到36.28Hz;外侧F轨的响应频率较内侧低41.41%;外侧轨排结构对低频荷载更加敏感。(3)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中低速磁浮车桥结构特点,综合多刚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控制理论建立了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车桥状态空间方程,研究得到:单个电磁铁电磁力模拟为4个最能反应车辆电磁力分布情况;随着简支梁一阶自振频率的降低,简支梁动力响应和悬浮间隙的波动越大;较轻车(23t)相比,磁浮列车以重车(35t)通过简支梁时简支梁的动力响应增大;随着车速增加,车辆、桥梁和控制系统的振动响应呈增长趋势。(4)列车运行对轨排-桥梁振动特性分析结合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分析了列车作用下轨排-桥梁结构的振动特征,研究得到:F轨在12m跨中位置较简支梁24m跨中位置更能反应F轨振动特性;随着F轨接缝刚度减小,接缝处振动位移和加速度增大;车辆经过时,外侧F轨较内侧F轨垂向位移平均增加22.53%;随着车辆荷载自上至下的传递,箱梁的动力响应在整体桥梁系统动力中最小;随着锚固螺栓刚度的降低,F轨振动明显加剧,但下部承轨梁、简支箱梁动力响应变化不大,轨排吸收了车辆带来的荷载冲击能量。

蔡文涛[2](2020)在《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高速磁浮轨道梁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磁浮上海线的运营速度达到了430km/h,并成功运营十多年,表明高速磁浮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和商业化运营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组网的高速铁路最高安全运营速度上限一般在350 km/h以下,为了弥补轮轨交通这个速度限制上的缺憾,并填补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之间客运速度的空白。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磁浮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开展了时速600km/h以上的高速磁浮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随着磁浮车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各种新的力学问题都接踵而至,磁浮车与轨道梁体系的动力耦合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高速磁浮轨道梁体系是保证车辆安全运营的基础,其相关技术是亟待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运用动力耦合的分析手段,仿真分析磁浮车辆、轨道梁以及其它相关结构的动力响应,获得其变化规律对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发和商业化运营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基于跨平台耦合分析框架,针对高速磁浮的竖向和横向耦合振动问题,对高速磁浮的动力耦合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性的研究;基于5刚体30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考虑剪切影响的Timoshenko空间梁单元模型,建立了磁浮空间耦合分析模型。本文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基于SIMPACK、ANSYS、SIMULINK三个软件搭建了跨平台的耦合分析框架,提出了多平台联合耦合仿真分析的计算方法,通过分别建立磁浮车辆、桥梁和控制器三个子系统,搭建了车辆-控制器-轨道梁耦合响应分析模型。(2)以单磁铁控制器分析为基础,基于电磁悬浮控制理论,建立了基于位置-速度-加速度状态反馈的PID磁浮控制器,并根据悬浮控制系统特性,给出了控制器基于状态反馈参数变化的一般规律,把该控制器成功应用到了垂向和横向的磁浮间隙控制当中。(3)基于建立的车辆-控制器-轨道梁耦合分析框架和计算模型,仿真分析了磁浮车辆通过单跨简支梁、双跨连续梁以及三跨连续梁等典型梁跨工况的竖向动态响应,并作了比较和验证性分析。基于仿真分析结果,研究了车速、轨道梁刚度、轨道梁质量、车体质量、二系悬挂、桥墩参振和跨度比等参数对于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4)分析了磁浮系统在横向激励下的振动响应问题。仿真分析了磁浮车辆在轨道不平顺、曲线行驶以及横向风荷载作用下的车桥动力耦合响应,并对磁浮轨道梁体系在横向激励作用下的耦合振动进行了多参数分析,得到了一些具有工程指导意义的结论。

鲍玉龙[3](2019)在《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风环境下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单轨交通型式,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以其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等诸多优点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悬挂式单轨列车置于底部开口的轨道梁下方行驶,其运行方式、导向原理和轮轨接触关系均不同于传统的铁路列车-轨道-桥梁系统,而且悬挂式单轨线路曲线半径较小,所处地形复杂多异,侧向风作用下桥梁的风致振动及列车的行车安全性问题成为了目前城市单轨交通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围绕风环境下悬挂式单轨列车运行性能及曲线行车安全性等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悬挂式单轨列车结构特点,充分考虑了橡胶轮胎的侧偏特性和导向轮机理,建立了34个自由度的悬挂式单轨列车动力学模型。根据走行轮胎的压缩变形及导向轮面接触简化模型,研究了悬挂式单轨列车与桥梁间的几何和力学耦合关系,推导了走行系统和导向系统与桥梁结构的相互作用力方程。同时,借鉴公路不平度谱和美国六级不平顺谱对悬挂式单轨线路的轨道不平顺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地,基于柔性体耦合方法,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列车-双线桥梁系统耦合模型,讨论了车速、轮胎刚度和列车编组等多种因素对双车对开时桥上列车的运行性能和桥梁动力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2)建立了风-悬挂式单轨列车-桥梁系统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采用谱解法模拟了悬挂式单轨桥梁的横桥向和竖向脉动风场,通过模拟点脉动风速时程的功率谱函数及相关函数与相应的目标值对比,验证了脉动风时程样本的可靠性。基于固定点风谱获得了作用在悬挂式单轨列车上的脉动风速时程样本,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列车分别位于迎风侧和背风侧轨道梁时风对桥梁和车辆的气动力作用,模拟了作用在桥梁和移动车辆上的静风力和抖振力时程曲线。(3)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悬挂式单轨列车在侧风环境下双车交会前后车辆和桥梁气动绕流的变化,探讨了作用在列车上的风荷载发生突变现象的原因,并采用风洞试验测试了双车交会时车辆和桥梁的气动力系数,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间接验证了CFD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围绕侧向风作用下双车交会过程对悬挂式单轨列车的行车安全性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双车交会过程存在风荷载突变效应,对背风侧车辆的横向振动响应起到控制作用;脉动风的存在极大加剧了迎风侧车辆振动响应;平均风速大小对背风侧车辆的加速度响应影响较大,对桥梁竖向位移影响有限。(4)针对悬挂式单轨曲线线路,探讨了缓和曲线长度和曲线超高等线路参数的设计,建立了曲线桥梁结构。基于曲线桥梁的局部坐标系和整体坐标系的变换关系,实现了悬挂式单轨列车-曲线桥梁系统的耦合振动分析,研究了不同超高、车速、预导向力、曲线半径等因素对车桥耦合振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悬挂式单轨列车通过曲线桥梁时,车体前转向架所受的摇头力矩方向与沿桥梁行驶转动方向一致,后转向架形成与前转向架相反的摇头力矩,以实现列车良好的通过曲线桥梁段;车辆限界的设置不用考虑曲线超高的影响;车速是影响悬挂式单轨车辆通过曲线桥梁行车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设置合理的预导向力大小;随着曲线半径越大,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越好。(5)针对小曲率半径桥梁,基于斜风分解法,研究探讨了考虑曲线桥梁和车辆与来流风向存在风偏角下的风-车-曲线桥梁系统耦合振动问题,分析了不同来流风向、曲线超高、车速和脉动风等因素对曲线桥梁及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倪萍,许超超,何军,滕念管[4](2019)在《超高速磁浮车-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文中指出针对超高速磁浮车-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轨道梁有限单元模型和磁浮力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模型的分析方法。为提高计算效率,整体耦合系统以磁浮力为界,分为车辆和轨道梁2个子系统,车-梁之间的振动耦合则通过PID控制器计算的磁浮力来完成。组成耦合系统的子系统分别采用振型分解法和四阶龙格库塔法计算其振动响应。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超高速磁浮车桥耦合振动特性,使用Mathematica编程进行超高速磁悬浮车-轨道梁的耦合振动分析,得到运行速度为600km/h的车辆和轨道梁的动力响应。研究成果可为超高速磁浮轨道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王洪帝[5](2019)在《基于悬浮力特性的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系统垂向振动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超导体在磁场中的悬浮现象为轨道交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具有无源自稳定、原理简单可靠、环保等优势,在未来轨道交通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基于试验线的研究正在同步展开。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动力学研究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为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工程化做出参考。本文从研究块材的悬浮力特性入手,对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系统的垂向振动响应展开仿真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首先提出了一种双指数函数的悬浮力数学模型,该模型忽略了高温超导块材与永磁轨道之间作用的磁滞现象,和实测数据具有相当高的还原度,通过实验分析对其在工程仿真计算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该悬浮力数学模型是下一步仿真计算的基础。然后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技术,利用Universal Mechanism(UM)-ANSYS联合仿真建立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轨道梁耦合模型,车辆参数来自于实验样车,桥梁参数基于HSST中低速磁悬浮系统。利用UM的自定义控制悬浮力控制模块,对高温超导块材和永磁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有效模拟。该工作搭建起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仿真计算的平台。基于以上工作,当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在简支轨道梁上运行时,研究了列车运行速度、桥梁跨度、二系悬挂参数等对磁悬浮车-桥系统垂向振动响应的影响。重点考察了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轨道梁最大垂向挠度、杜瓦悬浮间隙、平稳性指标、轨道梁振动加速度等动力学响应。分析表明中低速时磁悬浮车-桥系统对参数变化不太敏感,且各项响应值良好。高速时需要对二系悬挂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以达到车辆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的目的。且当磁悬浮通过大跨度桥梁时,需要控制其车速。这些结论都可以作为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进一步工程化的参考。针对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从杜瓦悬浮力性能变化和个别杜瓦失效等情况做了分析说明。杜瓦悬浮力下降和个别杜瓦失效都是行车的不利因素,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动力学响应因此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车辆运行状态不会因此变得特别恶劣,这展现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对故障的包容性,有利于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推广。同时杜瓦悬浮性能提升会使车辆动力学响应变得良好,特别是高速情况下该现象会更明显,提高杜瓦悬浮性能,是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李彦兴[6](2019)在《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YBa2Cu3O7-x磁通钉扎特性的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具有无源自稳定、原理简单可靠、悬浮力大、环境友好等优势,应用前景广泛。围绕轨道交通技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建成多条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线并开展了大量服役性能等基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具备中低速、高速甚至超高速运行的潜力。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正处于走出实验室、面向工程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关键阶段,探索其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十分迫切。由于磁悬浮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对其技术经济性及应用前景有重要影响,及时开展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动力学对该技术的长足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围绕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与轨道梁的耦合振动,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改进现有的悬浮力、导向力模型,建立了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二维磁轨关系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高温超导块材运动时的悬浮高度、横向位移、振动速度对悬浮力和导向力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得到,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悬浮力、导向力分别与实验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度。(二)建立了沿永磁轨道纵向移动的15自由度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建立轨道梁动力学模型并用模态叠加法进行求解,基于Matlab软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程序具有显示实时进度、后处理等功能。(三)利用上述动力学模型和仿真程序,研究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以300 km/h的速度通过混凝土轨道梁时的动力响应,此时车辆和轨道梁的响应均满足设计规范限值。进一步分析了二系悬挂垂向刚度、轨道梁跨度、车辆运行速度对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针对文中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型,提出二系悬挂垂向刚度建议值为100kN/m,桥梁跨度建议值为25 m。此外,发现车辆运行速度对轨道梁响应影响较大,当磁浮车辆以800 km/h速度运行时,轨道梁垂向振动加速度超出设计规范限值。(四)采用德国低干扰轨道谱,分析了随机激扰下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高低不平顺激扰对轨道梁响应基本没有影响,但对车辆垂向振动的影响较大;方向不平顺激扰对轨道梁和车辆的横向振动都有影响,且对车辆的影响更甚。采用Sperling指数评估了车辆的平稳性,在高低不平顺和方向不平顺的共同激扰下,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在100800 km/h速度域内的横向、垂向平稳性指标均小于2.5,都属于“优”等级,由此可见,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具备高速运行的能力。

谢昆佑[7](2019)在《基于UM和ANSYS联合仿真的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的日益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迅猛,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传统轮轨列车带来的振动与噪声问题日益凸显,对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低速磁浮轨道交通以其更强的爬坡能力、更低的噪声、更环保、乘坐舒适、对地形要求低等特点应运而生,在未来城市中短距离运输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有两条中低速磁浮运营线,即长沙磁浮快线和北京磁悬浮示范线,多条磁浮试验线、商业线或处于设计筹备阶段,亦或是施工阶段,中低速磁浮轨道交通正迎来建设高潮。本文以清远市磁浮旅游专线为背景,开展了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梁耦合振动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联合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UM和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理论做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UM和ANSYS联合仿真的难点和关键点,并列出了详细的技术流程图。(2)基于Symbolic符号法和浮动参照系分别建立了列车的运动方程和桥梁在多体系统中的运动方程。详细介绍了电磁悬浮的设计原理。通过三角级数法模拟了轨道不平顺的时域样本。(3)联合ANSYS和UM建立了包括51自由度车辆模型的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梁耦合振动模型,随后结合前期课题组开展的桥梁动载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结合已有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介绍了规范限值并提出了参考的动力学评价指标。(4)对清远市磁浮专线25m单线简支梁进行了耦合振动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参数分析,讨论了车速、车重、梁高和二系悬挂垂向刚度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相应设计提供借鉴。

张宇生[8](2019)在《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仿真分析》文中指出中低速磁浮交通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新势力近几年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尽管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其应用阶段也暴露了很多工程难题,车岔耦合振动正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其发生在车辆慢速通过或静悬于道岔梁时,是影响常导磁浮交通运行可靠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开展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研究,揭示车岔耦合振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介绍了中低速磁浮道岔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本文以清远磁浮旅游示范线中低速磁浮道岔主动梁为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中低速磁浮道岔梁模型,分别开展了两台车和三台车支撑方式下刚性约束、弹性约束磁浮道岔主动梁的有限元模态分析,以及生产车间内道岔主动梁自振频率的测试分析,结合现场自振频率实测结果,确定了适应道岔主动梁的合理约束方式,验证了道岔主动梁模型的合理性。其次,建立了包含主动悬浮控制的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分布式协同仿真分析平台,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车辆以30km/h低速通过道岔梁时的动力学响应,分析得到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梁耦合振动响应的基本特征。最后,研究了行车速度、二系悬挂刚度、道岔梁结构阻尼、道岔梁刚度等主要参数对磁浮车辆-道岔耦合系统振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车体、悬浮架和梁体的加速度响应基本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车辆低速通过道岔时车岔耦合振动更为强烈;空气弹簧垂向刚度主要影响车体的振动,空簧垂向刚度越大车体的垂向加速度越小,对悬浮架的影响较为微弱,对道岔梁系统的振动响应几乎没有影响;随着道岔结构阻尼比的增大,道岔梁体的振动响应随之减小,两者之间呈负相关,道岔阻尼对道岔梁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影响作为显着,钢结构道岔阻尼过小是低速时车岔耦合振动剧烈的主要原因之一;车辆系统和道岔梁系统的响应幅值基本都随着道岔梁刚度的增长而减小,在两台车支撑、低刚度条件下,磁浮车辆-道岔-控制系统在9Hz左右发生了较强烈的共振,针对这一共振现象,提出了提高道岔梁刚度和质量、增加道岔阻尼和改进悬浮控制参数的减振建议。

章佳文[9](2019)在《真空管道交通系统车辆、管道与支撑梁耦合振动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对于高速交通发展有重要意义,欧美等国家开始重视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发展。我国对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研发起步晚,但是也被提上了国家战略的日程。我国计划于2035年建成第一条真空管道交通线路,这意味着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研究需要投入更多。而真空交通系统的车辆、管道和支撑梁的耦合振动研究将直接影响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及技术经济性,因此耦合振动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为深入研究真空管道车辆与管道-支撑梁之间的垂向耦合动力和横向动力学的作用规律,本文首先对真空管道车辆气动悬架系统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出气动悬架系统需要增加二系悬挂。以此为基础建立10自由度的二系气动悬挂垂向车辆模型,推导出完整车辆的车辆与管道-支撑梁耦合振动模型的运动平衡方程。将真空管道车辆模型与管道-支撑梁模型的自由度通过气膜间隙耦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的系统运动方程组。求解中选用计算车桥耦合振动的数值分析方法中精度较高而且计算速度较快的Newmark法,并结合它的计算特点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对耦合振动方程进行分离迭代求解出车辆与管道-支撑梁的垂向加速和垂向加速度等动力学参数。真空管道车辆作为一种新型高速交通工具,迄今还没有商业运营线。但磁悬浮列车与真空管道车辆同属于无接触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具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除单一地研究真空管道车辆垂向耦合特性之外,还对两者的动力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真空管道车辆与管道-支撑梁的垂向耦合动力学研究中,对比分析了磁浮车辆在两跨梁上的动态响应。为了适应数值仿真的需要,在建模时根据研究的重点问题对模型有相应的假设和简化,本文将管道和支撑梁进行整体考虑,通过带二系悬挂的气浮悬架和车辆与管道-支撑梁振动模型对真空管道车辆垂向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将其特性与磁悬浮车辆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真空管道列车的车体和管道-支撑梁的垂向动力响应满足要求,其结果小于德国ICE高速车辆舒适度以及管道-支撑梁垂向参数限制,而当车速大于500km/h的高速运行条件时,真空管道相比于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与管道垂直响应更小,系统更为平稳。在管道和支撑梁的单独研究中,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管道和支撑梁模型,对比分析了管道和支撑梁的自振特性,结果表明自振频率集中于418Hz之间,在500km/h速度对应的线路不平顺波长为0.5520m的围内的线路不平顺控制能基本满足车辆平稳性要求。最后以hyplerloop真空管道车辆及其运行线路为对象,对真空管道车辆在曲线上的横向动态特性进行研究。本文的真空管道车辆研究将为后续的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将为优化配置车辆和管道的动力学参数、低了线路成本以及提高真空管道车辆安全性和良好的舒适性提供参考。

倪萍[10](2019)在《基于PID控制器的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在推进高速磁浮交通的发展。时速600公里以上的新一代高速磁浮振动响应为前沿研究领域。随着速度的明显提高,磁浮车辆-轨道梁振动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新一代高速磁浮系统对轨道梁的振动响应有更高的要求。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分析是轨道结构设计和车辆悬浮控制的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方法。本文针对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轨道梁有限单元模型和磁浮力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模型的分析方法。将整个耦合系统以磁浮力为界,分为车辆和轨道梁两个子系统,车辆-轨道梁之间的耦合振动通过PID控制器计算的磁浮力来完成,采用振型分解法和四阶龙格库塔法计算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文中使用Mathematica编制耦合振动分析程序,研究磁浮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并通过对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提出一种基于轨道梁有限单元模型和磁浮力PID控制器模型的分析方法。将磁浮车辆和轨道梁分开建模,通过PID控制磁浮力实现车辆-轨道梁之间振动耦合,并编制车桥耦合振动程序;2、采用编制的车桥耦合振动程序,分析时速600公里磁浮车辆通过简支轨道梁和双跨连续梁的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响应;3、为适应今后磁浮线路的需要,分析磁浮车辆通过三跨连续梁的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响应;4、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研究磁浮车辆速度、车桥质量比、轨道结构刚度和跨度等参数对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的影响。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采用磁浮车辆和轨道梁分开建模、通过PID控制磁浮力实现车辆-轨道梁之间振动耦合的分析方法,能完整反映整个磁浮系统的车辆-轨道梁主动电磁耦合关系,能计算得到磁浮系统的振动响应,并有效分析其他结构形式轨道梁的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本文的研究工作对磁浮轨道结构的振动分析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悬浮车/桥垂向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悬浮车/桥垂向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引起的轨排-桥梁结构振动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中低速磁浮发展现状
        1.2.2 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1.2.3 轨道梁试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轨排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2.1 现场工程情况
    2.2 轨排模态测试
        2.2.1 测点选取
        2.2.2 测试结果
    2.3 轨排动力测试
        2.3.1 测试概况
        2.3.2 测试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轨排-桥梁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3.1 轨排-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
        3.1.1 工程线路结构与参数
        3.1.2 有限元模型
    3.2 轨排-桥梁自振分析
        3.2.1 梁模态特性分析
        3.2.2 轨排-桥梁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3.3 谐响应分析
        3.3.1 导纳与谐响应分析
        3.3.2 轨排-桥梁谐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
    4.1 电磁控制系统作用关系
        4.1.1 电磁铁物理方程
        4.1.2 状态反馈及观测器设置
        4.1.3 悬浮控制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2 中低速磁浮车桥耦合动力模型
        4.2.1 磁浮车辆模型
        4.2.2 桥梁系统模型
        4.2.3 连续分布电磁力的等效处理
        4.2.4 磁浮轨道不平顺
        4.2.5 车桥耦合状态空间方程
    4.3 中低速磁浮车桥方程数值求解
        4.3.1 龙格-库塔法数值求解
        4.3.2 仿真分析程序的编制
    4.4 车过桥相互作用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简支梁频率
        4.4.2 车辆重量
        4.4.3 行车速度
    4.5 本章小结
5 列车运行对轨排-桥梁振动特性分析
    5.1 轨排-桥梁振动特性计算
        5.1.1 计算方法
        5.1.2 有限元模型验证
    5.2 轨排-桥梁振动特性分析
        5.2.1 F轨动力响应
        5.2.2 F轨接缝刚度
        5.2.3 内外侧F轨动力响应对比
        5.2.4 承轨梁与箱梁动力响应对比
        5.2.5 锚固螺栓刚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2)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高速磁浮轨道梁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磁浮交通简介
        1.1.2 发展历史
        1.1.3 磁浮交通的优势
        1.1.4 目前磁浮交通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1.2 磁浮交通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概况
        1.2.1 磁浮控制的发展
        1.2.2 磁浮车-桥耦合理论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桥耦合的振动分析原理和方法
    2.1 车辆计算原理
        2.1.1 磁浮车辆模型
        2.1.2 车体各部件受力方程
    2.2 悬浮控制器
        2.2.1 电磁铁模型
        2.2.2 控制器模型
    2.3 轨道梁体系计算原理
        2.3.1 梁体运动微分方程
        2.3.2 铁木辛柯梁单元在移动力作用下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浮车辆-轨道梁体系耦合振动模型建模
    3.1 建模软件简介
        3.1.1 SIMPACK软件介绍
        3.1.2 ANSYS软件介绍
        3.1.3 MATLAB/SIMULINK介绍
    3.2 车辆系统建模
        3.2.1 SIMPACK中实现磁浮列车无轮对特性
        3.2.2 车体和悬浮转向架的搭建
        3.2.3 磁浮电磁铁的建模
        3.2.4 整车车体模型
    3.3 磁浮控制系统建模
    3.4 轨道梁体系系统建模
    3.5 耦合系统模型与控制方程
    3.6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磁浮竖向耦合体系振动响应分析
    4.1 简支梁磁浮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分析
        4.1.1 车桥耦合响应分析
        4.1.2 参数化分析
    4.2 双跨连续梁磁浮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分析
        4.2.1 车桥耦合响应分析
    4.3 三跨连续梁磁浮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分析
        4.3.1 车桥耦合响应分析
        4.3.2 三跨连续梁跨度比影响
    4.4 竖曲线磁浮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4.4.1 磁浮竖曲线
        4.4.2 高速磁浮竖曲线最小半径
        4.4.3 竖曲线磁浮耦合力学性能分析
        4.4.5 竖曲线参数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磁浮横向耦合振动体系响应分析
    5.1 轨道不平顺对横向耦合振动体系响应分析
        5.1.1 轨道不平顺
        5.1.2 轨道不平顺下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5.2 平曲线响应分析
        5.2.1 高速磁浮平曲线最小半径
        5.2.2 平曲线下磁浮耦合力学性能分析
        5.2.3 平曲线参数化分析
    5.3 风荷载对横向耦合振动体系响应分析
        5.3.1 风荷载的施加方法
        5.3.2 车体六分力
        5.3.3 参数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录用的论文
致谢

(3)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风环境下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简介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概述
        1.3.1 车-桥耦合系统振动
        1.3.2 风-车-桥耦合系统振动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1.4.1 选题的意义和必要性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悬挂式单轨列车-桥梁系统分析模型
    2.1 概述
    2.2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
        2.2.2 SIMPACK多体动力学分析
    2.3 悬挂式单轨列车动力学模型
        2.3.1 悬挂式单轨列车构造形式
        2.3.2 车辆拓扑结构图
        2.3.3 列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4 悬挂式单轨列车的自振特性分析
    2.4 桥梁结构动力学模型
    2.5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
        2.5.1 多体动力学系统和有限元模型的联合仿真
        2.5.2 刚柔耦合分析方法
    2.6 车辆-桥梁轮轨相互作用力
        2.6.1 走行轮竖向力
        2.6.2 走行轮纵向和侧向滑移力
        2.6.3 导向轮横向导向力
    2.7 轨面不平度的模拟
        2.7.1 公路路面不平度
        2.7.2 美国六级谱不平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悬挂式单轨列车-直线桥梁耦合振动研究
    3.1 概述
    3.2 悬挂式单轨列车及桥梁响应评价标准
        3.2.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3.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
        3.2.3 桥梁动力响应评价标准
        3.2.4 悬挂式单轨列车和桥梁评价指标参考值
    3.3 悬挂式单轨直线桥梁动力学分析模型
    3.4 正常运营下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3.5 双车对开时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分析
        3.5.1 车辆速度的影响
        3.5.2 轮胎刚度的影响
        3.5.3 列车编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环境下悬挂式单轨列车-桥梁耦合振动研究
    4.1 概述
    4.2 风场模拟
        4.2.1 脉动风场模拟
        4.2.2 车辆脉动风场
    4.3 作用在车辆和桥梁上的风荷载
    4.4 车-桥系统气动系数
    4.5 风-车-桥耦合模型的实现
    4.6 单线行车下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挂式单轨双车交会的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5.1 概述
    5.2 车辆和桥梁的气动力系数
        5.2.1 CFD分析模型
        5.2.2 风洞试验验证
    5.3 双车交会下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5.3.1 仅考虑平均风的情况
        5.3.2 考虑平均风和脉动风的情况
    5.4 不同风速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悬挂式单轨曲线桥梁的行车安全性研究
    6.1 概述
    6.2 曲线线路参数设计
        6.2.1 曲线超高和限速
        6.2.2 缓和曲线
    6.3 曲线桥梁模型及动力特性
    6.4 曲梁坐标系转化
        6.4.1 桥梁横向响应
        6.4.2 车辆横向响应
    6.5 列车-曲线桥梁耦合振动分析
        6.5.1 不同超高的影响
        6.5.2 列车速度的影响
        6.5.3 不同预导向力的影响
        6.5.4 曲线半径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悬挂式单轨风-车-曲线桥梁耦合振动研究
    7.1 概述
    7.2 作用在车辆和桥梁上的风荷载
        7.2.1 风场模拟
        7.2.2 风洞试验
        7.2.3 斜风的分解
    7.3 风-列车-曲线桥梁耦合振动分析
        7.3.1 仅考虑平均风的情况
        7.3.2 考虑平均风和脉动风的情况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悬浮力特性的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系统垂向振动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悬浮技术发展情况综述
        1.1.1 常导电磁悬浮技术
        1.1.2 低温超导电动磁悬浮技术
        1.1.3 高温超导钉扎磁悬浮技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常导磁悬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高温超导磁悬浮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目标
第2章 悬浮力特性研究
    2.1 高温超导体的基本性质及其悬浮原理
    2.2 悬浮力模型综述
        2.2.1 磁滞效应的本质
        2.2.2 悬浮力数学模型参考
    2.3 用于仿真分析的悬浮力数学模型
        2.3.1 悬浮数学模型的提出
        2.3.2 悬浮力模型评价
    2.4 悬浮力数学模型适用性实验
        2.4.1 实验目的
        2.4.2 实验平台及实验流程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单自由度验证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模型建模及仿真平台
    3.1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模型
    3.2 轨道梁模型
    3.3 动力学统一方程
    3.4 仿真环境
        3.4.1 刚柔耦合动力学技术
        3.4.2 Universal Mechanism(UM)动力学仿真平台
    3.5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在UM中的实现
        3.5.1 车辆模型拓扑结构
        3.5.2 桥梁结构
        3.5.3 悬浮力的模拟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对车桥耦合作用的影响
    4.1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系统
        4.1.1 实验样车仿真参数
        4.1.2 基频和过车频率
        4.1.3 支座安装刚度对轨道梁挠度的影响
        4.1.4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响应评价标准
    4.2 高温超导磁浮车系统动态响应仿真分析
        4.2.1 轨道梁响应
        4.2.2 列车振动响应
        4.2.3 杜瓦响应
        4.2.4 小节
    4.3 简支轨道梁跨度对车轨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
        4.3.1 轨道梁响应
        4.3.2 列车响应
        4.3.3 杜瓦响应
        4.3.4 小节
    4.4 二系悬挂对车轨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
        4.4.1 轨道梁响应
        4.4.2 列车响应
        4.4.3 杜瓦响应
        4.4.4 小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殊工况下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5.1 杜瓦悬浮力变化时的动力学响应
        5.1.1 分析意义
        5.1.2 杜瓦悬浮力变化时车桥耦合响应
    5.2 杜瓦失效时的动力学响应
        5.2.1 分析意义
        5.2.2 杜瓦失效情况下车桥耦合响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悬浮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1.2.1 常导磁悬浮列车动力学研究
        1.2.2 高温超导磁悬浮系统动力学研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二维磁轨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磁轨关系数学模型研究综述
        2.1.1 悬浮力数学模型
        2.1.2 导向力数学模型
    2.2 二维磁轨关系数学模型
        2.2.1 悬浮力与导向力的实验测试
        2.2.2 悬浮力和导向力数学模型的提出
    2.3 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
    3.1 车/轨耦合动力学研究方法
    3.2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动力学模型
    3.3 轨道梁动力学模型
    3.4 数值仿真程序开发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振动响应
    4.1 车辆/轨道梁动态响应
        4.1.1 混凝土简支梁动态响应
        4.1.2 车辆系统动态响应
    4.2 二系悬挂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4.3 跨度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4.4 车速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随机不平顺对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5.1 永磁轨道轨道不平顺
        5.1.1 轨道不平顺表征方法
        5.1.2 轨道不平顺空间样本的数值模拟方法
    5.2 轨道随机不平顺下车/桥动态响应
        5.2.1 轨道梁随机振动响应
        5.2.2 车辆系统随机振动响应
    5.3 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运行平稳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UM和ANSYS联合仿真的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浮交通系统简介
        1.1.1 磁浮交通系统概况
        1.1.2 磁浮交通系统发展历程
    1.2 磁浮车-桥耦合振动的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联合仿真理论和关键技术
    2.1 联合仿真软件简介
    2.2 软件系统的理论基础
    2.3 ANSYS和 UM联合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浮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原理
    3.1 车辆计算原理
    3.2 电磁悬浮设计原理
        3.2.1 位移/速度/加速度反馈
        3.2.2 单电磁铁控制模型
        3.2.3 导向控制原理
    3.3 桥梁计算原理
    3.4 系统激励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模型及验证
    4.1 模型建立
        4.1.1 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
        4.1.2 列车模型的建立
        4.1.3 简支梁模型建立
    4.2 模型验证
        4.2.1 工程概况
        4.2.2 自振特性分析
        4.2.3 数值对比
    4.3 动力学性能评定指标
        4.3.1 车桥动力性能标准
        4.3.2 桥梁评价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梁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自振特性分析
    5.3 耦合振动分析
    5.4 参数分析
        5.4.1 车速
        5.4.2 车重
        5.4.3 梁高
        5.4.4 二系垂向悬挂刚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磁浮交通技术概况
        1.2.1 国外磁浮技术发展概述
        1.2.2 国内磁浮技术发展概述
    1.3 磁悬浮车桥(车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和目标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中低速磁浮道岔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中低速磁浮道岔工作原理
    2.2 中低速磁浮道岔的分类
    2.3 中低速磁浮道岔系统主要结构
        2.3.1 驱动装置
        2.3.2 锁定装置
        2.3.3 角平分过渡装置
        2.3.4 支撑台车
        2.3.5 刚结构梁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浮道岔主动梁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
    3.1 中低速磁浮道岔主动梁有限元建模
    3.2 磁浮道岔主动梁自由模态分析
    3.3 清远磁浮线道岔梁自振频率测试
        3.3.1 测试方法与测点布置
        3.3.2 垂向自振频率测试结果
        3.3.3 横向自振频率测试结果
    3.4 道岔主动梁约束模态分析
        3.4.1 两种约束条件下三台车道岔梁模态分析
        3.4.2 两种约束条件下两台车道岔梁模态分析
        3.4.3 两种约束条件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分析模型
    4.1 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
    4.2 电磁悬浮控制模型
        4.2.1 单电磁铁悬浮开环模型
        4.2.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电磁悬浮控制
    4.3 道岔梁动力学模型
    4.4 耦合器工作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响应特征
    5.1 道岔主动梁变形与振动响应
    5.2 中低速磁浮车辆系统响应
        5.2.1 车体的动力学响应
        5.2.2 悬浮架的动力学响应
        5.2.3 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参数影响分析
    6.1 行车速度对车辆-道岔梁耦合振动的影响
    6.2 二系悬挂刚度对车辆-道岔梁耦合振动的影响
    6.3 道岔梁结构阻尼对车辆-道岔梁耦合振动的影响
    6.4 道岔梁刚度对车辆-道岔梁耦合振动的影响
    6.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9)真空管道交通系统车辆、管道与支撑梁耦合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真空管道交通发展概况
        1.1.2 真空管道交通的特点
        1.1.3 真空管道交通的研究意义
    1.2 真空管道交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真空管道交通发展概况
        1.2.2 国内真空管道交通发展概况
        1.2.3 车桥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真空管道车辆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2.1 移动质量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2.2 单跨简支梁动力学方程
    2.3 两跨连续管道的动力学方程
    2.4 单气动悬浮装置与管道动力学分析
        2.4.1 单气动悬浮装置与管道动力学方程
        2.4.2 二系悬挂车体垂向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与管道-支撑梁耦合振动分析
    3.1 NEWMARK积分法和龙格-库塔法的比较
        3.1.1 Newmark积分法
        3.1.2 龙格—库塔法
        3.1.3 单气动悬浮装置实际算例分析
    3.2 连续分布气浮力等效处理方法
    3.3 真空管道车辆与磁悬浮车辆耦合振动比较
        3.3.1 十自由度管道车辆动力学
        3.3.2 管道-支撑梁动力学方程
        3.3.3 真空管道车辆耦合系统的计算方法
        3.3.4 垂向动力学分析
    3.4 真空管道车辆横向动态响应
        3.4.1 车体受力分析
        3.4.2 车体横向动态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与支撑梁振动特性分析
    4.1 管道与支撑梁有限元模型
    4.2 管道与支撑梁仿真分析
    4.3 真空管道几何不平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线线路上车辆系统动态响应
    5.1 曲线线路上真空管道车辆动态响应
    5.2 曲线线路上真空管道车辆坐标系的定义
    5.3 曲线线路上乘客的舒适度
    5.4 真空管道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动态响应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PID控制器的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1.1 磁浮交通系统简介
        1.1.2 轮轨系统和磁浮交通系统的比较
        1.1.3 磁浮交通系统技术的发展历史
        1.1.4 磁浮交通系统的优势
    1.2 磁浮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综述
        1.2.1 磁浮交通系统车桥耦合振动的特点
        1.2.2 磁浮交通系统车桥耦合振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分析原理和方法
    2.1 磁浮系统的简介
    2.2 竖向耦合振动系统模型建立及求解
        2.2.1 磁浮车辆计算模型
        2.2.2 磁浮轨道梁计算模型
        2.2.3 电磁铁系统计算模型
        2.2.4 悬浮控制器计算模型
        2.2.5 竖向耦合振动系统模型求解
    2.3 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程序编写框架
        1、主程序流程
        2、电磁铁系统及控制器模块
        3、轨道梁模块
        4、磁浮车辆模块
    2.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简支和双跨连续梁的磁浮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3.1 简支梁的振动响应
        3.1.1 简支梁的力学模型
        3.1.2 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3.1.3 不同参数下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
    3.2 双跨连续梁的振动响应
        3.2.1 双跨连续梁的力学模型
        3.2.2 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3.2.3 不同参数下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跨连续梁的磁浮车桥竖向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4.1 三跨连续梁的力学模型
    4.2 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4.3 不同参数下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悬浮车/桥垂向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引起的轨排-桥梁结构振动响应分析[D]. 孙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高速磁浮轨道梁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D]. 蔡文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风环境下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 鲍玉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4]超高速磁浮车-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分析[J]. 倪萍,许超超,何军,滕念管.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6)
  • [5]基于悬浮力特性的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系统垂向振动响应研究[D]. 王洪帝.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6]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D]. 李彦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UM和ANSYS联合仿真的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D]. 谢昆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中低速磁浮车辆—道岔主动梁耦合振动仿真分析[D]. 张宇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真空管道交通系统车辆、管道与支撑梁耦合振动研究[D]. 章佳文.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基于PID控制器的磁浮车辆—轨道梁竖向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研究[D]. 倪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不同轨道梁模型对磁浮车桥垂直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