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可疑=可疑”

来自“可疑=可疑”

一、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论文文献综述)

徐同文[1](2016)在《论“狐疑”不是连绵词》文中认为"狐疑"一词是典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关于"狐疑"的构词理据,在学界历来存有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训释,认为"狐疑"即是"像狐狸一样疑虑","狐疑"是一个偏正式复合词。另一种观点是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出"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之后流行起来的,认为"狐疑"是一个连绵词,不可分开训释。本文试从分析"一声之转"的内涵、连绵词的产生和特点、"狐疑"与"嫌疑"的语法特点、"嫌疑"不是连绵词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观点做进一步深入探讨,并通过文化索义这一重要的训诂方法展开具体分析。认为"狐疑"不是连绵词,而是一个偏正式复合词。

尧娟妮[2](2016)在《“疑”系词的历史演变考察及相关问题》文中认为本文以历时文献语料为线索,对各个时期“疑”系词的语料进行分析,考察“疑”系词的语义和句法组合的历史发展以及对“疑”系词中一些个例做历时追踪,探讨它们的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及机制。1引言,主要介绍“疑”系词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意义。目前,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疑”系词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很少,本文旨在能够对“疑”系词的演变发展以及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描写和解释,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2从历时层面上考察“疑”系词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的语料,对各个时期“疑”系词的义项进行分类说明,归纳它的义项主要有以下几类:(1)迟疑、犹豫不决(2)猜疑、不相信(3)惊恐、畏惧(4)不能断定的、不能解决的(5)问题、无知状态(6)迷惑、惑乱(7)类似、好像。分析“疑”系词的句法组合的用法,并对其用法及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统计“疑”系词各个时期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由此可以发现古代汉语以及延续至今的“疑”的组合主要是与动词、形容词、名词搭配。3主要从历时层面考察“无疑”“质疑”“置疑”“怀疑”在语义、句法的演变发展特点,探讨它们演变的机制和动因。4结语部分对第2、3章主体部分作简要总结。

胡玉龙[3](2003)在《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有这样一句话:“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文下给“狐疑”作了注解: “疑惑,犹豫。这个词由‘狐性多疑’而来。”前面的解释是对的,后面说“由‘狐性多疑’而来”,笔者不敢苟同。

胡玉龙[4](2002)在《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文中研究说明 《葫芦僧判葫芦案》中有这样一句话:"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文下给"狐疑"作了注解:"[狐疑]疑惑,犹豫。这个词由‘狐性多疑’而来。"前面解释是对的。后面说"由‘狐性多疑’而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实,说"狐疑"由"狐性多疑"而来的这种歪解由来已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解释"狐疑"说:"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

二、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论文提纲范文)

(2)“疑”系词的历史演变考察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疑”系词的界定
    1.2“疑”系词的研究概况
        1.2.1 散见于语法着作和词典中的“疑”系词语研究相关陈述
        1.2.2 期刊论文中的“疑”系词研究
    1.3 研究目标、重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疑”系词的历时演变考察(上)
    2.1 先秦两汉时期“疑”系词概况
        2.1.1 先秦两汉时期“疑”系词语义
        2.1.2 先秦两汉“疑”系词的句法形式
        2.1.3 先秦两汉时期“疑”的组合情况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疑”系词概况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疑”系词语义
        2.2.2 魏晋六朝“疑”系词句法形式
        2.2.3 魏晋南北朝“疑”系词组合情况
    2.3 隋唐五代时期的“疑”系词概况
        2.3.1 隋唐时期“疑”系词语义
        2.3.2 隋唐五代谓语动词“疑”“疑X”“X疑”的句法形式
        2.3.3 隋唐五代时期“疑”系词组合情况
3“疑”系词的历时演变考察(下)
    3.1 宋元明清时期的“疑”系词概况
        3.1.1 宋元明清时期“疑”语义
        3.1.2 宋元明清时期“疑”系词句法形式.
        3.1.3 宋元明清时期“疑”系词组合情况
    3.2 近现代“疑”系词概况
        3.2.1 近现代“疑”系词语义
        3.2.2 近现代时期“疑”系词句法形式
        3.2.3 近现代时期“疑”系词组合情况
4“疑”系词的个例历时演变考察
    4.1“无疑”历时演变特点
        4.1.1 先秦两汉时期“无疑”的语义与句法分析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疑”的语义与句法分析
        4.1.3 隋唐时期“无疑”的语义与句法分析
        4.1.4 宋元明清时期“无疑”句法、语义分析
        4.1.5 近现代时期“无疑”句法、语义分析
        4.1.6“无疑”具有副词功能的演变条件和机制
    4.2“质疑”与“置疑”的历时演变特点
        4.2.1 先秦两汉时期“质疑”与“置疑”的演变特点
        4.2.2 魏晋南北朝时期“质疑”与“置疑”的演变特点
        4.2.3 隋唐五代时期“质疑”与“置疑”的演变特点
        4.2.4 宋元明清时期“质疑”与“置疑”的演变特点
        4.2.5 近现代时期时期“质疑”与“置疑”的演变特点
    4.3“怀疑”的历时演变特点和相关问题
        4.3.1 先秦两汉“怀疑”的语义、句法分析
        4.3.2 魏晋南北朝“怀疑”的语义、句法分析
        4.3.3 隋唐时期“怀疑”的语义、句法分析
        4.3.4 宋元时期“怀疑”语义、句法分析
        4.3.5 明清时期“怀疑”语义、句法分析
        4.3.6 近现代“怀疑”语义、句法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狐疑”不是连绵词[J]. 徐同文. 文学教育(下), 2016(09)
  • [2]“疑”系词的历史演变考察及相关问题[D]. 尧娟妮.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3]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J]. 胡玉龙. 语文知识, 2003(01)
  • [4]由“狐疑=狐性多疑”说开去[J]. 胡玉龙. 语文月刊, 2002(04)

标签:;  ;  

来自“可疑=可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