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钙污泥制备超细碳酸钙

碳化钙污泥制备超细碳酸钙

一、电石泥制备超微碳酸钙(论文文献综述)

马卓慧[1](2021)在《钢渣/电石渣矿化固定CO2及钢渣脱除SO2协同提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矿化固定作为CO2减排的一种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钢渣是一种富含碱性物质的钙基工业固废,是一种廉价的固定CO2、脱除SO2的重要原料。利用钢渣进行固碳和脱硫,不仅可以达到“以废治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价值。本论文针对钙基工业固废钢渣成分复杂、结晶度高、固碳率偏低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通过超音速蒸汽流超微粉碎和固废复配的方式提高固碳率的技术思路,明确了超音速蒸汽磨活化的机理,阐明了固废复配提高固碳率的机制,揭示了钢渣中除Ca元素以外其它共存元素对固碳率的影响机制,探究了钢渣代替石灰石用于火电厂烟气湿法脱硫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脱硫产物硅胶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超音速蒸汽磨粉碎的钢渣/电石渣复配体系矿化固定CO2的产物特性。结果表明,钢渣经超音速蒸汽磨活化后,除可以使钢渣粒径减小从而增大其比表面积以外,还可以使C2S、C3S结晶度降低,有利于Ca元素溶出。将钢渣和电石渣复配后用于矿化固定CO2,当m SS:m CS分别为1:9、3:7、5:5、7:3和9:1时,同理论固碳量相比,复配体系的固碳量分别增加了8.0%、4.8%、4.9%、2.4%、0.9%。即复配体系用于矿化固定CO2具有协同效应。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为55°C,搅拌速度为380 rpm,反应时间为0.5 h,钢渣粒度越小,固碳率越高。然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单一的钢渣、电石渣体系和钢渣/电石渣复配体系采用了p H值在线监测,使用XRD、XRF、LSA、FT-IR、SEM-EDX和TGA对原材料和矿化产物的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钢渣与电石渣复配后矿化固定CO2具有协同作用,矿化速率加快,矿化效率提高。当钢渣与电石渣的质量比为1:1时,矿化速率和效率分别提高19.0%和23.1%。复配体系的矿化产物首先覆盖在钢渣表面,可有效避免电石渣颗粒表面被产物Ca CO3覆盖,有利于提高电石渣的矿化率和矿化效率。此外,XRD、TGA和FT-IR表明电石渣矿化产物中存在未反应的Ca(OH)2,而钢渣和电石渣复合体系的产物中则没有。这进一步表明复配体系固碳率增高,二者复配具有协同效应。(2)研究了钢渣中Fe/Si/Mg/Al对CaO矿化固定CO2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CaO为基准,依据XRF对钢渣化学组成的分析结果,将Fe2O3,Fe3O4,Si O2,Mg O和Al2O3逐个添加,分别组成二元、三元、四元和五元体系。分别研究了这些氧化物对CaO矿化固定CO2速率和矿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CaO相比,CaO+Fe2O3,CaO+Fe3O4,CaO+Si O2,CaO+Mg O和CaO+Al2O3体系的碳矿化反应速率分别增加了5.5%,13.2%,13.2%,6.9%和8.5%。CaO+Fe2O3,CaO+Fe3O4,CaO+Mg O,CaO+Al2O3体系中CaO的矿化效率分别提高了3.6%,4.3%,10.1%和1.2%。在CaO和Fe2O3、Fe3O4、Mg O、Al2O3之间分别发现了协同效应。CaO+Si O2体系中CaO的矿化效率降低了2.4%。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矿化产物Ca CO3表现出异位分散,覆盖在Fe2O3,Fe3O4,Mg O和Al2O3的表面,有效地避免了原位聚集,从而使CaO有更多的活性表面暴露,这提高了矿化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如Fe2O3,Fe3O4和Mg O,以及两性氧化物,如氧Al2O3,能够促进CaO和CO2的矿化反应,而酸性氧化物,如Si O2,能够抑制矿化反应。CaO+Fe2O3+Si O2、CaO+Fe2O3+Mg O、CaO+Fe2O3+Al2O3、CaO+Si O2+Al2O3和CaO+Mg O+Al2O3体系的矿化反应速率均加快,反应速率增加率分别为16.0%、5.3%、11.6%、15.0%和10.3%,CaO+Si O2+Mg O体系反应速率降低了7.4%。CaO+Fe2O3+Mg O、CaO+Si O2+Mg O、CaO+Si O2+Al2O3和CaO+Mg O+Al2O3中的矿化效率分别增加了9.0%、15.4%、1.8%和13.8%。而CaO+Fe2O3+Si O2和CaO+Fe2O3+Al2O3的矿化效率分别减少了1.2%和1.3%。CaO+Fe2O3+Si O2+Mg O、CaO+Fe2O3+Si O2+Al2O3、CaO+Fe2O3+Mg O+Al2O3和CaO+Si O2+Mg O+Al2O3中,除CaO+Fe2O3+Si O2+Al2O3体系外,其它三个复配体系的矿化速率和单纯CaO体系的矿化速率几乎相等。CaO+Fe2O3+Si O2+Al2O3体系的速率增加率为17.1%。CaO+Fe2O3+Si O2+Mg O、CaO+Fe2O3+Mg O+Al2O3和CaO+Si O2+Mg O+Al2O3体系的矿化效率分别增加了15.8%、10.4%和11.5%。CaO+Fe2O3+Si O2+Al2O3体系的矿化效率减少了2.9%。五元体系矿化速率和纯CaO体系一致,矿化效率增加了2.8%。(3)研究了钢渣脱除SO2联产硅胶的有关特性,在脱除SO2和减排CO2的同时,还可以联产高附加值的硅胶,并对硅胶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本研究中,D50为3.15μm的钢渣被用于脱除SO2。结果表明,当固液比为1:10,反应温度为室温,SO2和O2混合气的通气速度为0.8 m L/min,搅拌速度为800 rpm的条件下,每吨钢渣可以脱除406.7 kg SO2,减排CO2 279.6 kg,节约石灰石635.5 kg。硅胶的产率为5.1%。脱硫产物主要为Ca SO4·2H2O,Ca SO4·0.5H2O,Ca SO3·0.5H2O,Ca SO3·0.5H2O和硅胶。硅胶用于吸附亚甲基蓝,当硅胶用量为30 mg,反应温度为20℃,亚甲基蓝的p H值为6.00,搅拌时间为0.5 h,亚甲基蓝的起始浓度为0.02 mg/m L,硅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8.4%。吸附符合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亚甲基蓝在硅胶上的吸附驱动力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硅胶和亚甲基蓝分子之间可能存在静电引力和氢键力两种作用力,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力是静电引力。

刘强[2](2021)在《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需求量在不断扩长,人造石材凭借其表面平整光滑、美观、耐用、可塑性强等许多优势,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里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其中,固废基人造石材也已经异军突起,但作为新型的建筑材料,现有固废基人造石材在生产技术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固废掺比偏低、掺入有机助剂和粘结剂制作成本较高和产品强度和耐候性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等,这是制约固废人造石产业应用的技术瓶颈。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主要进行了固废基人造石材的成型与养护工艺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具体见下:(1)以全固废复合粉为原料制备人造石试块,首先进行了成型压力和物料量(试块厚度)对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范围为20MPa-60MPa的条件下,随成型压力增加,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增大,但成型压力增加初期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增加幅度较大,后期增幅较小。成型压力从20MPa增加至50MPa期间,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的增幅较大,平均增幅分别约为11.5%和2.9%,而成型压力从50MPa增至60MPa时,试块抗压强度和密度的增幅较小,分别约为3.5%和1.4%。成型压力升高有利于物料压实,从而提高试块的强度和密实度,但压力过高,不仅提高试块强度的幅度有限,而且压制设备要求高、能耗高,从经济性和试块强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本实验条件下的成型压力可优先选用50MPa,对应试块热水养护1天、3天和7天的抗压强度分别为47MPa、58MPa和67MPa。在相同成型压力50MPa条件下,一次成型物料量为75g、100g和125g时,对应试块厚度为17.5mm、23.5mm和30mm,对应1天抗压强度为47.2MPa、35.0MPa和29.5MPa,厚度越厚,对应试块1天强度越低。(2)选择以全固废复合粉为原料制备胶凝试块,通过添加其他组分(纤维、矿棉、炉渣)和使用有机溶剂(苯丙乳液、环氧树脂)两种方式提高制品的抗压强度,为后期人造大理石的制备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添加一定量纤维、矿棉和炉渣有利于提高试块后期强度,但对试块早期强度不利。添加0.5%的纤维、0.5%的矿棉和30%炉渣时,试块的7天强度分别提高了22.5%、7.5%和15.2%,但1天强度却分别降低了13.7%、15.4%和17.8%。加入5%以内的苯丙乳液,试块的1天强度降低明显,7天强度略微降低,建议工业不使用;加入2%以内的环氧树脂,试块的1天强度降低约22.5%,7天强度增加约11.3%。与空白样(无添加样)相比,加钢丝网对试块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对应试块1d、3d、7d抗压强度分别达49.1MPa、64.5MPa和95MPa,增幅分别为4%、21.1%和41.6%。在加钢丝网与0.5%纤维复合,试块抗压强度进一步升高,对应试块1d、3d、7d抗压强度分别达57.1MPa、73.4MPa和110MPa,上升幅度约为21%、37.7%和63.9%。(3)主要探究养护制度对固废基人造石材胶凝试块的强度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试块养护3天后,养护龄期相同时,试块强度为:自然养护<水热养护<自然养护+热水养护<水热养护+热水养护;采用“水热养护+热水养护”的养护制度,可获得28d强度达145.5MPa的固废基高强试块,满足优质天然石材的强度指标(MU100),表明工业固废可制备优质人造石材。其中,在不同养护条件下,就28d而言,水热养护对应试块比自然养护增幅176%,而经热水养护的试块比水热养护的试块又增幅15.6%。蒸压养护对比自然养护,强度增幅62%,但对比热水养护,试块强度下降幅度为96%。与蒸压养护相比,70℃热水养护1天、3天和7天强度分别达90%、152.5%和188.9%,热水养护较蒸压养护具有明显优势。(4)以山西利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粉煤灰砖生产系统开展工业应用研究实验。电石渣作为生石灰的一种替代品,以煤粉炉灰和流化床灰分别与电石渣进行复配,外掺脱硫石膏进行固废免烧砖的制备。结果表明,蒸压养护中,当电石渣配比为30%时,达到较好的胶凝效果;其中,煤粉炉灰的效果优于流化床灰的效果,满足生产要求,达到MU25强度等级。经热水养护后,流化床灰和煤粉炉灰的抗压强度得到很大的改善;与蒸压相比,煤粉炉灰抗压强度增幅近60%,而流化床灰抗压强度增幅达175%,甚至超过MU25强度等级,达到39MPa。这为流化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利途径。

黄红蓝[3](2021)在《多源工业废弃物协同固化煤气化细渣和电解锰渣中重金属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生活进行,产生的不同来源的固体废物数量日益增多。在西北工业体系中,煤化工和电解锰产业占据重要地位。煤化工和电解锰产业固废产生量巨大,但煤气化渣、电解锰渣的主要处理方式仍为堆存和填埋。西北生态环境脆弱,若大量工业固废不经处理的排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产生积累性重金属污染危害,对于土壤、地下水及空气产生持续污染,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近年来,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重金属污染物富集与固化机制一直是相应学科研究的热点。虽然科学界在重金属固化和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仍然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主要原因是应用成本高、针对污染控制过程的基础研究不足和技术集成不够。一些被实验证实性能优越的固化药剂和处理技术选用原料大都是一些昂贵的化学试剂,难于形成工业化生产与应用。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要求,固废的处理迫在眉睫,首要的问题是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安全堆存,然后逐步实现生态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加速碳酸盐化过程是二氧化碳与无机材料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热稳定的不溶性物质,从而吸收二氧化碳并且能降低痕量金属的浸出性,利用加速碳酸盐化固化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还能吸收在利用化石燃料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阻止其释放到大气。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变化和造成了环境问题。本论文利用浸出试验、理化特性、热分解特性研究分析了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电石渣的重金属危害和碳酸盐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电石渣、煤气化工艺尾气协同固化煤气化细渣和电解锰渣中重金属的思路。首先系统探究了在碳酸盐化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混合气体通入流速、反应时间、水固比对电石渣重金属浸出的影响;其次在电解锰渣中添加电石渣,研究了在碳酸盐化时电石渣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混合气体通入流速、反应时间对固化电解锰渣重金属浸出的影响;并且通过XRD、TG-DSC、FT-IR分析了碳酸盐化前后材料的相变,通过SEM-EDS和BSE分析了碳酸盐化后产物的孔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变化。初步探究分析加速碳酸盐化固化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重金属的机理。结果表明,电石渣是适合碳酸盐化的工业碱渣,而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不适合单独碳酸盐化。在煤气化细渣和电解锰渣中添加电石渣并通入煤气化工艺尾气加速碳酸盐化,与原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相比,渗滤液pH值变化至6~9范围内,碳酸盐增加,渗滤液中的大部分微量金属(镍、锰、铅、锌、镉)去除率达到了99%,其它重金属也在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主要原因是因为:电石渣为盐化提供OH-和Ca2+,碱性环境下能够使重金属沉降,同时固体废物渣可起到“晶核”作用,Ca2+被CO2盐化生成的碳酸钙也能填充空隙使孔径尺寸减小,进一步包覆固体废物,阻止重金属进一步浸出;利用锅炉尾气的高温和较高浓度CO2,提高碳酸盐化反应的速率,促进碳酸盐化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为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电石渣综合无害化处理及二氧化碳固存开辟了新途径。本无害化处理采取的条件相对温和,原料都为工业废弃物,达到“以废治废”节约资源的目的。工艺简单,极具工业化前景。

段思宇[4](2020)在《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典型的的大宗工业废弃物,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量的排放和堆存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利用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制备无机胶凝材料以替代部分水泥用于工业生产,不仅可以促进工业固废的大规模处置,同时可以实现水泥减产降耗、节约成本等目的。本文采用超音速蒸汽粉碎机对粉煤灰和钢渣进行超微粉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探讨了粉煤灰、钢渣的超微粉化作用机理和其对胶凝材料的增强作用机制。同时选用所制备的钢渣超微粉、粉煤灰超微粉为主要胶凝材料,脱硫石膏微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和活性激发剂,设计一种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SS-FA-DG)全固废三元胶凝体系,对此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反应机理、反应过程进行了重点研究。并通过养护条件优化、强化碳化实验,进一步提升了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SS-FA-DG全固废三元胶凝体系在高性能免烧透水砖方面的工程应用。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了流化床粉煤灰(CFBFA)和煤粉炉粉煤灰(PCFA)在超微粉磨前后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粉煤灰的超微粉化不仅使得其比表面积的增加,而且导致了粉煤灰中硅铝酸盐矿物的结晶度和阴离子聚合度的降低。对粉煤灰-水泥胶凝试块的性能研究表明,粉煤灰超微粉比粉煤灰原灰更有利于水泥胶凝试块抗压强度的提升,尤其是早期抗压强度的发展。胶凝试块的吸水率和热失重的研究表明,粉煤灰超微粉提高了胶凝试块的密实度,且提高了试块中C-S-H的含量。与PCFA相比,CFBFA中硅铝酸盐矿物的阴离子聚合度较低,CFBFA更有利于提升水泥试块的前期抗压强度,而PCFA玻璃体中的活性SiO2和Al2O3在反应过程中缓慢释放,更加有利于提升试块的后期抗压强度。(2)详细研究了超音速蒸汽粉碎机对钢渣的超微粉碎特性。结果表明,钢渣经过超微粉碎后,被分级收集可以获得不同粒度的钢渣超微粉,其中颗粒较小的钢渣超微粉,颗粒富集较多CaO和SiO2,且其阴离子聚合度也较低,晶体尺寸较小,活性较高,更加适合用于胶凝材料的制备。研究了钢渣超微粉对粉煤灰-水泥胶凝试块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钢渣超微粉替代部分水泥使粉煤灰-水泥二元胶凝体系转变为粉煤灰-钢渣-水泥三元胶凝体系,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抗冻性和耐磨性都得到大幅提高。(3)以抗压强度为主要指标,考察了钢渣,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三种固废的协同胶凝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胶凝体系的协同效应大小为:三元体系>二元体系(钢渣-粉煤灰)>一元体系(钢渣)。采用钢渣超微粉:粉煤灰超微粉:脱硫石膏微粉为70:20:10的配比制备全固废胶凝试块,试块抗压强度较高(28天抗压强度为39.6MPa),耐水性较好(软化系数为1.09)。对胶凝试块的SEM、XRD和TGA分析表明,粉煤灰-钢渣-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协同效应为,钢渣自身具有自胶凝特性;粉煤灰促进了钢渣的二次水化反应,生成更多的C-S-H凝胶;脱硫石膏参与体系反应,生成钙矾石晶体,针杆状的钙矾石晶体与C-S-H凝胶交错生长,形成致密网络状结构,降低试块孔隙率,优化试块整体结构,并且脱硫石膏对粉煤灰起到活性激发作用,加深了反应程度,增加了试块中C-S-H含量,同时也促进水化产物中高钙硅比(c/s)水化硅酸钙向低c/s水化硅酸钙的转化,因此提高了胶凝试块的力学性能。(4)研究了SS-FA-DG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并考察温度对其反应动力学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SS-FA-DG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钢渣水解,体系液相中出现OH-和Ca2+;第二阶段,粉煤灰的活性Al、Si在OH-的刺激下开始溶出,在溶液中形成H2SiO42-与H2AlO3-;第三反应阶段,液相中H2SiO42-、H2AlO3-与SO42-、Ca2+发生反应生成C-S-H和钙矾石等产物,胶凝试块开始硬化,并产生一定的抗压强度。第四阶段,C-S-H大量生成,同时大量消耗Ca(OH)2,C-S-H开始成核、结晶。第五阶段,C-S-H和钙矾石晶体在胶凝材料内部不断扩散、相互生长,形成网络状结构,使胶凝试块更加密实,抗压强度快速发展。养护温度的提升可以缩短SS-FA-DG复合胶凝体系各阶段的反应时间,加速水化反应速度。同时,温度的提升使水化产物的聚合度增加,提高水化程度,增加了C-S-H的生成量,使得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更高。(5)对SS-FA-DG全固废三元胶凝体系的养护制度进行优化研究。实验发现,在湿热+蒸压复合养护条件下,SS-FA-DG三元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在较短的养护时间(<4天)内达到了35.8MPa,符合国标MU35的强度要求。XRD,FT-IR和TGA分析表明,湿热养护有利于胶凝试块中C-S-H的快速生成,而蒸压养护则促进了C-S-H向托勃莫来石晶体的转化。SEM分析表明C-S-H胶凝与托勃莫来石晶体互相链接,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更加致密的微观结构,从而使得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较高。对养护完成后的胶凝试块进行强化碳化实验,结果表明,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进一步增长约19.6%,这主要是因为微纳米级碳酸钙填充孔隙,使凝胶块更致密。强化碳化后,胶凝试块的质量增加了1.95%,说明其自身质量的1.95%的CO2被吸收。(6)采用自主开发的“机械造孔-静压成型”新技术,以SS-FA-DG复合微粉为胶凝材料,以矿渣为骨料,骨胶比为6:4,水灰比为0.2,采用梯度蒸压养护制度,制备高性能免烧透水砖。结果显示,所制备透水砖各项性能均满足或超过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透水砖产品在山西太钢集团进行了中试生产,并对中试产品在山西襄垣进行实地铺设,经过一年的使用发现,本课题所研制免烧透水砖的长期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前景。

任国宏,廖洪强,高宏宇,闫志华,程芳琴[5](2019)在《粉煤灰-电石渣制浆矿化的固碳增强特性》文中指出为实现工业烟气中CO2矿化固定减排与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的协同效应,本工作研究了粉煤灰-电石渣制浆矿化的固碳增强特性。实验考察了电石渣配比、养护温度以及矿化反应时间对胶凝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石渣配比为30%和养护温度为60℃时,可获得3 d强度较优的胶凝试块。在电石渣配比为20%~50%之间,获得试块最佳强度的矿化反应时间随电石渣配比增大出现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当电石渣配比达40%和矿化时间达50 min时,对应试块的3 d强度最高,较不矿化反应时的强度提高了82.1%。胶凝试块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浆体碳化反应30 min后,胶凝试块中的氢氧化钙衍射峰完全消失,伴随明显的CaCO3衍射峰出现。TGA测试结果表明,矿化后所得胶凝试块出现明显的CaCO3分解失重峰。电石渣配比分别为20%、30%、40%时,获得最佳3 d强度的试块中Ca(OH)2的存留率分别为75.6%、68.4%和64.8%,碳化度分别为7.9%、5.7%和10.2%,对应每吨胶凝试块可矿化固定CO2的量分别为7 kg、13 kg和31 kg。

雷旭[6](2019)在《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疏水涂层具有自清洁的特性,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针对当前超疏水涂层制备方法复杂、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使用的问题,采用超细粉煤灰(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电石渣)、硅烷偶联剂为主要原料,通过喷涂法制备硅烷改性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研究了不同配方对涂层疏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到最佳配方,并将其应用于泡沫混凝土及浇筑模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超细粉煤灰、硅烷偶联剂、乙醇为原料,将粉煤灰颗粒加入至溶有硅烷偶联剂的乙醇溶液,再将其超声20 min后得到硅烷改性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研究了粉煤灰表面接枝不同疏水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及其添加量和粉煤灰添加量对涂层疏水效果的影响,优选出使涂层疏水效果最好的硅烷偶联剂及其添加量和粉煤灰添加量。结果表明在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甲基氯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等五种硅烷偶联剂中,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表面能最低,在50 mL的乙醇中其最佳添加量2%,超细粉煤灰添加量为5 g,涂层水的接触角为154.34°,达到超疏水要求。通过FTIR、SEM-EDS、AFM等表征手段对超疏水涂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及粗糙度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涂层的超疏水原理。FTIR、SEM-EDS和AFM测试结果表面氟硅烷成功接枝到粉煤灰的表面,涂层粉煤灰颗粒之间的空隙与粉煤灰颗粒表面微小的突起共同形成微纳米的粗糙结构使得涂层超疏水,表面均方粗糙度为237 nm,由Cassie理论计算得出水在涂层表面接触面积百分数1)=18.87%,空气垫层的面积百分数为81.13%,进一步说明涂层表面形成与荷叶相似的微纳米结构。所制备的涂层具有优异的超疏水特性,并且实现了粉煤灰的综合应用。(2)以超细粉煤灰-氢氧化钙/电石渣-二氧化碳、硅烷偶联剂、乙醇为原料,先将粉煤灰、氢氧化钙/电石渣加入水中搅拌均匀,通入二氧化碳进行碳酸化反应制得碳化粉煤灰颗粒,再将其加入至氟硅烷的乙醇溶液中制得碳化粉煤灰基超疏水涂料。考察了一定量的粉煤灰与氢氧化钙混合物的碳化程度(不同碳化时间)制得的碳化粉煤灰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和氢氧化钙混合物(总量为20 g,两者1:1混合)的最佳碳化时间为10 min制得碳化粉煤灰颗粒,再将其5 g加入至氟硅烷添加量为0.1%的50 mL乙醇溶液中,制得涂层水的接触角为156.4°;另外,碳化时间来决定生成的碳化颗粒的程度不太准确,则再考察了氢氧化钙(电石渣)与粉煤灰不同比例的混合物碳化反应完全后碳化产物对涂层的疏水性的影响,氢氧化钙/电石渣最佳添加量为5%时涂层水的接触角均大于150°,在满足疏水要求的条件下既更好确定了碳化程度又处理了电石渣。相比氟硅烷改性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碳化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中氟硅烷的添加量由2%降低至0.1%,大幅降低了成本。通过SEM和AFM分析得出碳化后粉煤灰颗粒表面分布着碳酸钙颗粒形成大的突起,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涂层满足Cassie理论。所制备的涂层疏水性能优异,碳化粉煤灰给构造超疏水粗糙表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方法。(3)在泡沫混凝土试块表面涂刷粉煤灰基防水涂料作为底涂,实干后再喷涂超疏水涂层作为表涂,该复合涂层明显降低了试块的吸水率,具有良好的防水特性;在混凝土浇筑模具表面喷涂聚酯-环氧混合型涂料为底涂,再喷涂超疏水涂层为表涂,经烘干、高温固化后制得易脱模涂层,对其进行脱模测试,使用十次后试板仍能轻松脱模,涂层表面无明显变化,仍具有超疏水的效果。这为超疏水涂层增加了新的应用前景。本文制备的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具有疏水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弥补了目前超疏水涂层的不足,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李颂萍[7](2019)在《电石与二氧化碳或碳酸盐通过机械化学反应制备新型含氧炔碳材料》文中提出电石是一种重要的煤化工产品,在农业、冶金、有机合成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电石下游产品比较单一,其加工利用以合成乙炔路线为主,污染严重、能耗高、产品价值低。因此,寻找电石高值化利用路线,对拓展电石的利用和电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石是一种重要的碳源,电石衍生碳材料(CCDCs)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机械化学在材料合成和非均相反应方面获得广泛研究,具有独特优势。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电石的机械化学反应制备新型碳材料,实现电石的高值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通过电石与二氧化碳和三种碳酸盐(CaCO3、NaHCO3、Na2CO3)的机械化学反应,制备了四种含氧炔碳材料(OACM-1~OACM-4),探究了四种反应物的活性以及球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利用XR、Raman、XPS、SEM、TEM、BET等方法对所得碳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并测试了其吸附脱硫、脱汞性能。考察了 800℃煅烧处理过程对OACM-3其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四种含氧炔碳材料,均富含炔基和含氧基团;四种原料与电石的反应活性次序为CO2>CaCO3>NaHCO3>Na2CO3,该次序与其碱性次序刚好相反。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产物收率逐渐变大,反应程度逐渐加深。经800℃煅烧和KOH处理后,OACM-3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提高到原来的4倍以上,石墨化程度增大。OACM-3具有最佳吸附性能,其对模型油中DBT的饱和吸附量达17.2mg-S·g-1,对水中Hg2+的饱和吸附量481.5 mg-Hg·g-1,是目前最好的汞吸附剂。

叶浩[8](2019)在《复合改良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工程性质及微观机理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膨胀土是一种以亲水性矿物为基本矿物成分的高塑性黏土,对干湿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开裂的特性,给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对膨胀土进行改良,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是工程建设亟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以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铁尾矿细砂改良膨胀土工程性质及微观机理》(1608085 MD81)为依托,结合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合肥市宁国路与九华山路交口的某工地基坑的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业废料铁尾矿砂和电石渣改良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以及膨胀力与黏粒含量相关性较高,且都是随着黏粒含量增加而不断增加。对于塑限和有荷膨胀率,与黏粒含量相关性较低。(2)在干湿循环过程中,试样的膨胀量、自由膨胀率、膨胀力以及液限和塑性指数都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循环次数为7次时达到阈值,而有荷膨胀率和塑限的变化为相反的趋势。(3)龄期为14d的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减小幅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过10次干湿循环后,无侧限抗压强度趋于稳定。对于养护龄期为28d的试样,强度和压缩系数都是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慢慢减小的趋势,并从试样微观结构的角度验证了此规律。(4)铁尾矿砂-电石渣复合改良膨胀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压缩系数的演变规律都可以采用指数函数来表示,且该函数与试样初始条件和循环次数有关。这些函数模拟了季节变化对该类改良土的影响,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对膨胀特性、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系数和界限含水率的研究表明,αCCS为10%可以确定为铁尾矿砂和电石渣复合改良膨胀土的最优掺渣率。(6)对试样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试样微观结构中孔隙以及团粒变化情况与宏观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一致。

马林凤[9](2018)在《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文中认为电石渣是一种工业废渣,一般为化工厂利用电石水解生产乙炔时产生的废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本文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可实现电石渣-氧化钙-电石-电石渣的电石渣闭路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为电石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对实验原料电石渣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电石渣中钙元素的含量最高,为91.476 m%;当温度在110℃左右、435480℃及630770℃时,该电石渣出现较为明显的失重。实验测得该电石渣中自由水的含量约为2.62 m%。其次,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加热方式及样品铺展程度4个因素对利用电石渣制备活性氧化钙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总体上看,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不同煅烧温度条件下,煅烧时间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呈现出较复杂的影响;当煅烧温度低于900℃时,采用箱式炉程序升温煅烧电石渣样品后所得产物氧化钙的活性度较高;当煅烧相同质量的电石渣样品时,电石渣的铺展程度越大,实验产物的活性度就越高,但其对实验产物活性的影响不如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那么显着。最后,采用响应面法对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得知当煅烧温度为887.5℃、煅烧时间为1.285 h时,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最高,且在此煅烧条件下,进行放大实验,测得实验产物中氧化钙的活性为377.3 mL,此产物为高活性氧化钙。本文对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电石渣的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偰南杰,曹建新,高传平,林倩[10](2015)在《反应温度对电石渣合成纳米碳酸钙形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电石渣的附加值,在未使用晶型诱导剂的情况下,研究反应温度对电石渣合成纳米碳酸钙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8℃时,分别生成板片状和类球状方解石型碳酸钙;温度为10、80℃时,分别生成球状球霰石型碳酸钙和针状文石型碳酸钙,且球状、类球状和针状碳酸钙纳米颗粒的平均颗粒粒径分别为90、70、80 nm。

二、电石泥制备超微碳酸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石泥制备超微碳酸钙(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电石渣矿化固定CO2及钢渣脱除SO2协同提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碱性工业固废矿化固定CO_2研究进展
        1.2.1 高炉渣矿化固定CO_2
        1.2.2 粉煤灰矿化固定CO_2
        1.2.3 电石渣矿化固定CO_2
        1.2.4 脱硫石膏矿化固定CO_2
    1.3 钢渣矿化固定CO_2研究进展
        1.3.1 钢渣的产量、性质
        1.3.2 钢渣的分类
        1.3.3 钢渣矿化固定CO_2文献综述
    1.4 钢渣脱硫
    1.5 超音速蒸汽磨粉碎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钢渣/电石渣复配矿化固定CO_2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钢渣超微粉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表征
        2.2.5 矿化效率的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料理化特性表征
        2.3.2 不同粒径钢渣超微粉特性分析
        2.3.3 超音速蒸汽磨活化钢渣流程
        2.3.4 复配体系固碳反应条件优化
        2.3.5 固碳产物表征
        2.3.6 钢渣/电石渣复配矿化固定CO_2协同机制
        2.3.7 CaCO_3在浆液中结晶过程机理分析
        2.3.8 复配体系固碳率与文献值对比
        2.3.9 工业化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中Fe/Si/Mg/Al对CaO矿化固定CO_2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表征
        3.2.4 CaO矿化效率的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元体系矿化反应过程中t-pH值分析
        3.3.2 二元体系矿化效率
        3.3.3 二元体系产物分析表征
        3.3.4 三元体系矿化反应过程中t-pH值分析
        3.3.5 三元体系矿化固碳率
        3.3.6 三元体系产物分析表征
        3.3.7 四元体系矿化反应过程中t-pH值分析
        3.3.8 四元体系矿化固碳率
        3.3.9 四元体系产物分析表征
        3.3.10 五元复配体系矿化反应过程中t-pH值分析
        3.3.11 五元复配体系矿化反应矿化效率
        3.3.12 五元体系产物分析表征
        3.3.13 共存元素对CaO矿化固定CO_2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脱除SO_2协同提取硅胶及硅胶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硫速率
        4.3.2 钢渣脱硫效率
        4.3.3 硅胶产率
        4.3.4 脱硫固相产物分析表征
        4.3.5 硅胶的分析表征
        4.3.6 脱硫机理探讨
        4.3.7 硅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条件优化
        4.3.8 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
        4.3.9 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
        4.3.10 硅胶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法

(2)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人造石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人造石的发展现状
        1.2.2 人造石的研究现状
    1.3 工业固废利用现状
        1.3.1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3.2 钢渣的利用现状
        1.3.3 炉渣的利用现状
        1.3.4 电石渣的利用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固废基复合超微粉
        2.1.2 粉煤灰
        2.1.3 电石渣
        2.1.4 水泥
        2.1.5 煤矸石
    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所用设备和仪器
    2.4 制品性能测定方法及表征方法
        2.4.1 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2.4.2 表征方法
第三章 成型压力与物料量对试块强度影响
    3.1 成型压力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3.2 成型物料量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强掺合料对试块强度影响
    4.1 添加玻璃纤维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2 添加矿棉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3 添加炉渣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4 添加有机溶剂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4.1 添加苯丙乳液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4.2 添加环氧树脂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5 炉渣与环氧树脂复合添加料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6 钢丝网对试块强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护制度对试块强度的影响规律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自然养护和水热养护
        5.2.2 热水养护
        5.2.3 蒸压养护
    5.3 试块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应用试验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三元体系蒸压养护
        6.2.2 四元体系蒸压养护
        6.2.3 三元体系热水养护
        6.2.4 煤矸石在水泥、电石渣中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多源工业废弃物协同固化煤气化细渣和电解锰渣中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煤气化工艺及煤气化渣的产生
        1.1.2 煤气化渣的危害
        1.1.3 电解锰工艺及电解锰渣的产生
        1.1.4 电解锰渣的危害
        1.1.5 电石工艺及电石渣的产生
        1.1.6 电石渣的危害
        1.1.7 加速碳酸盐化处理固体废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气化细渣
        1.2.2 电解锰渣
        1.2.3 电石渣
        1.2.4 加速碳酸盐化
    1.3 研究的方案与意义
第二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含水率测定方法
        2.3.2 样品成分分析方法
        2.3.3 样品溶样试验
        2.3.4 浸出试验方法
        2.3.5 碳酸盐含量测试方法
        2.3.6 加速碳酸盐化试验
    2.4 分析方法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F-SEM-EDS)分析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4 X射线荧光(XRF)分析
        2.4.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BET)分析
第三章 不同来源固废的碳酸盐化研究
    3.1 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及电石渣的物理特性分析
        3.1.1 表观形态
        3.1.2 孔结构分析
    3.2 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及电石渣的化学特性分析
        3.2.1 含水率测定
        3.2.2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最大CO_2吸收量
        3.2.3 痕量重金属含量
        3.2.4 矿物组成
        3.2.5 微观结构
    3.3 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及电石渣的热分解特性
    3.4 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及电石渣的重金属浸出含量
    3.5 碳酸盐化固化煤气化细渣、电解锰渣重金属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石渣、煤气化工艺尾气协同固化煤气化细渣重金属的研究
    4.1 加速碳酸盐化固化电石渣重金属的研究
        4.1.1 正交试验
        4.1.2 多参数对电石渣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规律
        4.1.3 电石渣固化产物的表征
    4.2 电石渣、煤气化工艺尾气固化煤气化细渣中重金属的研究
        4.2.1 试验过程
        4.2.2 加速碳酸盐化对重金属浸出含量的影响
        4.2.3 XRD、FTIR分析产物是否生成碳酸盐
        4.2.4 TG-DSC分析CO_2吸收量
        4.2.5 SEM-EDS分析微观形貌变化
        4.2.6 BET分析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石渣、煤气化工艺尾气协同固化电解锰渣中重金属的研究
    5.1 多参数对电解锰渣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规律
        5.1.1 正交试验过程
        5.1.2 结果与讨论
    5.2 温度、压力、流量、反应时间对电解锰渣中Mn浸出率的影响
        5.2.1 反应温度
        5.2.2 混合气体流速
        5.2.3 反应压力
        5.2.4 反应时间
    5.3 电解锰渣固化产物的表征
        5.3.1 表观形态的变化
        5.3.2 XRD分析矿物相变化
        5.3.3 FTIR分析是否产生碳酸盐
        5.3.4 SEM-EDS分析微观形貌变化
        5.3.5 孔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特性及其胶凝材料化研究
        1.2.1 粉煤灰的产生及特性
        1.2.2 粉煤灰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钢渣特性及其胶凝材料化研究
        1.3.1 钢渣的产生及特性
        1.3.2 钢渣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脱硫石膏在复合胶凝材料中的作用
        1.4.1 脱硫石膏的产生及特性
        1.4.2 脱硫石膏在复合胶凝材料中的作用
    1.5 超微粉磨技术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的超微粉磨特性及对水泥胶凝体系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粉煤灰超微粉的特性研究
        2.2.2 粉煤灰-水泥胶凝试块的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的超微粉磨特性及对粉煤灰-水泥胶凝体系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钢渣超微粉的特性研究
        3.2.2 粉煤灰-钢渣-水泥胶凝试块的特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协同效应和水化特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抗压强度
        4.2.2 吸水率和耐水性
        4.2.3 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4.2.4 水化产物的SEM/EDS分析
        4.2.5 水化产物的TGA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动力学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浆体的pH值
        5.2.2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胶凝试块抗压强度的发展
        5.2.3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胶凝试块化学键的演变
        5.2.4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胶凝试块物相组成的演变
        5.2.5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胶凝试块的水化程度
        5.2.6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养护优化和碳化增强实验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养护条件对胶凝试块的特性影响
        6.2.2 胶凝试块的碳化和强化碳化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应用初探
    7.1 “机械造孔-静压成型”制备新型高性能透水砖新技术
    7.2 透水砖模具设计
    7.3 透水砖制备及性能检测
        7.3.1 透水砖的制备
        7.3.2 性能测试
    7.4 透水砖中试生产示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粉煤灰-电石渣制浆矿化的固碳增强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1.3 原料及产物表征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料的XRD分析
    2.2 电石渣/粉煤灰配比对胶凝试块3 d抗压强度的影响
    2.3 养护温度对胶凝试块3 d抗压强度的影响
    2.4 电石渣配比及矿化反应时间对胶凝试块3 d强度的影响
    2.5 胶凝试块的XRD分析
    2.6 胶凝试块的TGA分析
3 结论

(6)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疏水涂料的研究现状
        1.1.1 超疏水概念
        1.1.2 超疏水理论模型
        1.1.3 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
        1.1.4 超疏水涂料的应用
    1.2 粉煤灰应用于涂料的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粉煤灰基涂料柔韧性测试方法
        2.3.2 粉煤灰基涂料耐冲击性测试方法
        2.3.3 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2.3.4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方法
        2.3.5 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4 表征分析方法
        2.4.1 化学组分分析方法
        2.4.2 粒径分析检测方法
        2.4.3 涂层XRD分析表征方法
        2.4.4 微观形貌观测方法
        2.4.5 涂层红外分析表征方法
        2.4.6 涂层润湿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2.4.7 涂层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
        2.4.8 热重分析仪表征方法
第三章 氟硅烷改性粉煤灰超疏水涂层的研究
    3.1 粉煤灰的特性分析
    3.2 超疏水涂层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超细粉煤灰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2 氟硅烷添加量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3 粉煤灰添加量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4 粉煤灰表面的成分表征分析
        3.3.5 粉煤灰超疏水涂层的疏水原理
        3.3.6 涂层表面粗糙度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化粉煤灰超疏水涂层的研究
    4.1 碳化粉煤灰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碳化时间对粉煤灰碳化程度的影响
        4.2.2 氢氧化钙添加量对碳化粉煤灰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4.2.3 电石渣添加量对碳化粉煤灰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4.2.4 涂层表面粗糙度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5.1 实验方法
        5.1.1 超疏水涂层用于泡沫混凝土的实验方法
        5.1.2 超疏水涂层用于浇筑模具的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涂层用于泡沫混凝土的实验结果
        5.2.2 涂层用于浇筑模具的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电石与二氧化碳或碳酸盐通过机械化学反应制备新型含氧炔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石的研究背景
        1.1.1 电石的性质
        1.1.2 电石的应用现状
        1.1.3 电石反应活性的限制因素
    1.2 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碳材料的分类
        1.2.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碳材料的应用
    1.3 机械化学概况
        1.3.1 机械化学背景及原理
        1.3.2 机械化学的应用
        1.3.3 机械球磨制备碳材料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试剂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测定
        2.2.1 含硫模型油的配制及模型油中硫含量的测定
        2.2.2 汞标准液的配制及水溶液中微量汞离子的测定
    2.3 本文测试方法简介
        2.3.1 拉曼分析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3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7 快速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含氧炔碳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含氧炔碳材料的制备
        3.2.3 球磨时间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氧化碳及碳酸盐和电石的反应活性
        3.3.2 含氧炔碳材料的表征分析
        3.3.3 球磨时间对反应程度的影响探究
        3.3.4 含氧炔碳材料的煅烧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含氧炔碳材料的脱汞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脱汞吸附实验及脱汞吸附量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新型含氧炔碳材料的脱汞性能
        4.3.2 溶液pH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4.3.3 碳材料的脱汞吸附等温线
        4.3.4 碳材料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含氧炔碳材料的脱硫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脱硫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含氧炔碳材料对DBT的吸附性能
        5.3.2 含氧炔碳材料的脱硫吸附等温线
        5.3.3 碳材料煅烧前后脱硫性能对比
        5.3.4 含氧炔碳材料的再生及重复利用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8)复合改良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工程性质及微观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1.2.2 改良膨胀土的研究现状
        1.2.3 铁尾矿砂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2.4 电石渣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结构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的特性
        2.1.1 膨胀土的基本性质
        2.1.2 铁尾矿砂的基本性质
        2.1.3 电石渣的基本性质
    2.2 试验方案
        2.2.1 膨胀土的改良方案
        2.2.2 制样及养护
        2.2.3 干湿循环过程
    2.3 试验内容
        2.3.1 击实试验
        2.3.2 颗粒分析试验
        2.3.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3.4 膨胀特性试验
        2.3.5 无侧限抗压强度
        2.3.6 固结试验
        2.3.7 淋滤试验
        2.3.8 X射线衍射试验(XRD)、压汞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改良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3.1 概述
    3.2 击实试验
    3.3 颗粒分析试验
        3.3.1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黏粒含量统计
    3.4 膨胀特性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4.1 自由膨胀率试验
        3.4.2 膨胀力试验
        3.4.3 有荷膨胀率试验
    3.5 界限含水率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水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复合改良膨胀土性能变化规律
    4.1 概述
    4.2 膨胀特性
        4.2.1 膨胀变形量
        4.2.2 自由膨胀率试验
        4.2.3 膨胀力试验
        4.2.4 有荷膨胀率试验
    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4 压缩系数
    4.5 界限含水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复合改良膨胀土微观机理解释
    5.1 概述
    5.2 压汞试验
        5.2.1 试验原理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扫描电镜试验
        5.3.1 试验原理
        5.3.2 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9)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电石渣
        1.1.1 电石渣的产生
        1.1.2 电石渣的物化性能
    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
        1.2.1 作为燃煤固硫剂
        1.2.2 生产碳化砖
        1.2.3 生产水泥、路基原料
        1.2.4 生产化工产品
        1.2.5 处理废气、废水
    1.3 利用电石渣制备活性氧化钙技术
        1.3.1 利用电石渣制备氧化钙技术的现状
        1.3.2 相关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
        1.3.3 利用电石渣代替石灰石制备活性氧化钙的可行性分析
    1.4 氧化钙活性的检测方法
        1.4.1 盐酸滴定法
        1.4.2 热活性法
        1.4.3 温升速率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目标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实验方案
    2.3 电石渣的元素及热重分析
        2.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3.2 热重分析
    2.4 石灰活性度的测定
        2.4.1 石灰活性度的测定方法
        2.4.2 改进的石灰活性度测定方法
        2.4.3 4mol/L盐酸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2.5 响应面法及Design-Expert软件
        2.5.1 响应面法的数学模型
        2.5.2 响应面法的实验设计步骤
        2.5.3 Design-Expert软件的响应面法设计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实验
    3.1 电石渣中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3.2 煅烧条件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1 煅烧温度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2 煅烧时间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3 加热方式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2.4 样品铺展程度对实验产物中氧化钙活性度的影响
    3.3 不同煅烧条件下实验的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条件优化
    4.1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煅烧工艺条件优化
        4.1.1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4.1.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响应面实验结果
    4.2 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放大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产物分析
    5.1 实验产物的XRF分析
    5.2 实验产物的品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反应温度对电石渣合成纳米碳酸钙形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与试剂
    1.2 不同形貌纳米碳酸钙的制备
    1.3 样品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温度对纳米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2.2 纳米碳酸钙的性能
3 结论

四、电石泥制备超微碳酸钙(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电石渣矿化固定CO2及钢渣脱除SO2协同提硅研究[D]. 马卓慧. 山西大学, 2021
  • [2]固废基人造石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强. 山西大学, 2021(12)
  • [3]多源工业废弃物协同固化煤气化细渣和电解锰渣中重金属的研究[D]. 黄红蓝. 宁夏大学, 2021
  • [4]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机制及应用研究[D]. 段思宇. 山西大学, 2020(12)
  • [5]粉煤灰-电石渣制浆矿化的固碳增强特性[J]. 任国宏,廖洪强,高宏宇,闫志华,程芳琴. 材料导报, 2019(21)
  • [6]粉煤灰基超疏水涂层的研究[D]. 雷旭. 山西大学, 2019(01)
  • [7]电石与二氧化碳或碳酸盐通过机械化学反应制备新型含氧炔碳材料[D]. 李颂萍.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复合改良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工程性质及微观机理试验研究[D]. 叶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利用电石渣制备高活性氧化钙的研究[D]. 马林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反应温度对电石渣合成纳米碳酸钙形貌的影响[J]. 偰南杰,曹建新,高传平,林倩. 中国粉体技术, 2015(01)

标签:;  ;  ;  ;  ;  

碳化钙污泥制备超细碳酸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