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断想(论文文献综述)

鲁静静[1](2021)在《《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文中提出20世界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席卷开来,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膨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促进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提供了物质前提,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理论和制度环境。全球经济逐渐走向金融化虚拟化,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日渐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造成资本主义实体经济萎缩,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并诱发了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虚拟经济危机的产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虚拟经济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遵循“理论阐释——问题聚焦——现实解答”的思维逻辑,以《资本论》中的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为理论基础,对虚拟经济进行概念界定和逻辑框架构建,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学理阐释,最后,针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提出了相关意见。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构成了本文对于虚拟经济以及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形式出发,按照从商品到货币,从货币到资本、从资本到信用、再从信用到虚拟资本的路径,对虚拟资本展开了研究。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发展了虚拟资本理论。论文以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为遵循,对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究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论文聚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社会现实,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的本质进行分析。在时代变迁中,无论是实体经济危机,还是虚拟经济危机,究其根源,仍旧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论文对其发展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

钱俊[2](2021)在《席勒的“崇高”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席勒的崇高思想在美学思想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地位,重构了崇高思想的体系。席勒崇高思想集中体现在《秀美与尊严》《审美教育书简》两本着作当中。受康德思想的影响,席勒将自由和道德纳入到崇高思想当中,并创造性的对崇高思想做出了新的划分,同时又将崇高思想与艺术和审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康德崇高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实现人性完满是席勒崇高思想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崇高与美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必由之路。席勒认为美的艺术能够细腻人的情感,而崇高艺术能够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因此只有当崇高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在一个个体身上出现的时候才是完满的人性的实现。这样一来席勒就将崇高放到了与美相同的地位,并与美享有共同的自由本质。席勒将艺术和审美教育与崇高结合起来,他认为艺术在崇高的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能够平衡美和崇高的能力,艺术的崇高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更能呈现人的精神自由和理性力量,并能更好的运用想象力。崇高对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崇高美会使我们忘记尊严,审美教育变为完整的条件就是要在美之外加上崇高。此外,道德是席勒崇高思想的表现,席勒认为通过崇高我们走出了感性世界,达到自由精神的彼岸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席勒的崇高思想联系艺术、审美教育和道德观念对后世马克思思想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孙静[4](2020)在《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唯物史观是中学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的灵魂,也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将唯物史观贯彻于历史知识讲授当中,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这个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本文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探究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分析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素养的概念,理清唯物史观同其他史观的关系,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达成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对《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过程中培养唯物史观素养的策略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一般性策略。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从基本概念着手,对唯物史观内涵及唯物史观素养重要性及唯物史观与其它“史观”的关系进行阐释。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围绕《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考察唯物史观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章仍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基于以上分析,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诸方面进行设计和分析。试图在依据高中生认知特点及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两个方面总结在本课程中达成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目标的途径。第三部份也就是第四章将讨论引向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一般性策略。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导向并与其他诸素养相互促进,根据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特点合理布局等几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的落实唯物史观素养并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张冬[5](2020)在《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文中提出“北大荒文学”既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地理、人文内涵的区域文学现象,又是深度参与共和国文学发生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简言之,北大荒文学既在空间意义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历史意义上毫无疑问地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生成性要素。建国不久,十万转业官兵刚下战场即开赴北大荒,从战争到建设,这本身就带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天辟地的象征意味;而此后北大荒社会主义大农场的建设,经过与其同步的文学生产的形象加工,迅速成为全国人民想象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资源。新时期伊始,北大荒文学又以知青文学等别样的姿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变革和思想革新,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书写。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大转型中,北大荒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沉寂下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走向深化阶段,更为复杂的历史语境和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使人们对于文学的社会使命与自身品格,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经验,都展开了更为辩证和富有历史性的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径,如何应对当下文学和文化变局中的难题,如何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尤其是新时期以前的三十年文学经验及其变革,俨然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及其理论研究的紧要课题。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走出相对窄闭的纯文学迷思,在社会结构中重新理解和建构文学的历史功能和人文价值。毫无疑问,新世纪以来文学生产的巨变,尤其是网络文学以及更多新媒介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明白地告诉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格局已经或正在展开,在新的互联网媒介资本已经占据大部文学市场份额,而新的总体性前景未明的时刻,重新回顾、梳理北大荒的文学生产,分析、反思这一带有明确总体性意识的文学生态,自然就具有浓厚的当下性。北大荒文学生产是由人民群众的文艺实践推进,并得到社会主义大农场这一典型社会主义集体倡导和推动的文学事业,简言之,是典型的带有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质的人民文学的生产。就此来说,始终内在于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北大荒文学,以其与民族文化、国家发展路径及命运的息息相关,以其制度探索和话语实践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构建的紧密关联,而在当下显示出重要的参照意义。论文第一章从总体上简要缕述了北大荒的人文历史特征,阐明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以此来阐明北大荒文学生产的历史与人文基质。作为论文写作的理论方法,文学生产相关理论的梳理也在这一部分进行了简要回溯,基于这一理论出发点,本文阐明了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概念内涵及其性质。论文第二章从北大荒时空场域的社会主义想象及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意象与意向性展开,指出北大荒文学生产是通过将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图景化、意象化,以“解放”“平等”“开创”的社会主义想象完成自身的意向表达,并由此而参与特定社会关系形态的书写和塑造。着重强调北大荒文学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提出北大荒文学的社会主义想象与书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探索的文学生产制度性实践的意义。论文第三章着重从制度设计、媒介、社团与文艺活动几个层面,对北大荒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生产制度实践的探索与经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分析。论文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学政策、规划、制度入手,整理分析了各类相关的报刊杂志,并对涉及文学社团的组建、征文、研讨等各类文学活动的历史文献进行了考察,以更清晰、更全面地总结北大荒文学生产,为进一步分析北大荒文学生产的主体、内容、自身定位、艺术传播以及潜在问题等奠定基础。论文第四章探讨了北大荒作家群体不同构成部分在文学实践中身份意识的调整、转换和认同,对作家队伍的来源、性质以及生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揭示出北大荒作家队伍结构肌理的复杂性,指出了老作家的分化与移位、新作者的成长与培养,同时阐述了群众作者群体的生成和壮大。北大荒文学的作家群虽有内部分殊,但更有意识与记忆的共相。论文第五章从具体的文学文本出发,寻绎北大荒文学作品社会主义想象与话语实践的表征方式,论述北大荒文学生产语境下的作家和作品特征。着重阐述北大荒文学作品将客观现实和观念现实揉合到文学生产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以此为基础,北大荒文学作品展开了它的三重面相,即客观现实与观念现实的互文、独特伦理风物的外化和意识形态的美学生产。论文第六章在总结社会主义阶段性完成及北大荒文学生产经验与成果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北大荒文学生产在不同时代特别是后革命时代的坚守与重生的语境中面临的现状,指出潜流化的现实,并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北大荒文学生产置于多元现代性的语境之中,探索其在失位和复位之间寻求突围的途径。

张晓雪[6](2020)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舆论社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李普曼、考夫卡、卢因等人开始,有关“场”或“场域”的概念就与舆论研究密切相关。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被公认为是场域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将场域理论运用到媒介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此外,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等相关理论也对舆论研究具有很大帮助。场域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相结合,可以用来分析舆论对于社会可能产生的重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舆论场域中诸多因素发生变化,舆论在国家、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的变革性作用越来越强烈。伴随着这种变化,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表达现象,开始逐步突破原有的影响范围,对社会形态产生建构作用,舆论社会作为一种舆论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渐趋产生。参考丹尼尔·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界定,本文拟定了中国舆论社会形成的指标体系,结合这一指标体系,考证了舆论社会在我国形成的时间节点。其后,就中国舆论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舆论社会的运行机制、舆论社会的关系结构和舆论社会中的舆论治理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并为舆论社会勾画了一幅未来图景,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舆论社会形成的指标体系舆论社会在学理上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形态的形成势必要符合一系列的指标特征,并通过这些指标特征与舆论社会形成之前的社会产生明显区隔。本文参照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界定,为我国舆论社会的形成制定了一个指标体系,分别是:(1)舆论结构:从“宣传”到“沟通”,即从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宣传框架”转向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沟通框架”;(2)舆论主体:从“单元”到“多元”,即舆论场域中的话语权由以往的“精英化”逐步转向“平民化”,全员凭借技术手段普遍参与成为新的主体特征;(3)舆论影响:从“社会反映”到“社会建构”,即舆论以其特有的生产链条和运行机制,重构着社会的组织、圈层以及交往方式,舆论成为社会的鲜明标签;(4)舆论效能:从“周期应用”到“全程赋能”,即舆论赋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全程性动力,舆论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经常性手段。在明确了指标体系后,本文从这些指标形成的时间去考证,最终提出中国于2015-2016年间正式进入了舆论社会。2.舆论社会的核心要素舆论社会的核心要素包括舆论社会形成过程中的舆论场域要素以及舆论社会形成后的构成要素。舆论社会的形成与舆论场域的变迁密不可分,场域中的要素变化成为舆论社会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舆论社会在现实社会中一旦形成,它自身又会包含许多现实要素。经过梳理,本文从技术变革、商业资本、信息要素等三方面来探讨场域要素变迁与舆论社会的形成,并勾画出各要素与舆论社会形成之间的密切关系。3.舆论社会的运行机制作为一种亚文化社会形态,舆论社会与其他宏观社会形态相比,同样具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一个社会形态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舆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不例外。媒介技术是舆论社会中的核心生产力,与作为舆论社会生产关系存在的媒介关系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舆论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主客交流,构成了舆论社会的运行机制。4.舆论社会中的关系结构舆论社会由媒介连接在一起,又不以媒介的某一端为中心,这种由媒介开始,但又不完全以媒介为中心的去中心化发散式的关系,成为舆论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典型特征。关系意味着权力,关系意味着地位。此时,媒介赋权在由媒介延伸开来的各种关系组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与之前布迪厄场域理论中资本的力量不谋而合。据此,本文用舆论场域中媒介赋权的视角来审视舆论社会中的媒介与媒介、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发现其与前舆论社会相比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5.舆论社会中的舆论治理舆论治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作为一个正式的治理概念加以推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有关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决议中,仍然将舆论治理具体化为舆论引导机制加以论述。但是,在学术层面,舆论治理早已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特别是在网络场域中,探讨网络舆论治理的文章也有很多。舆论社会中,围绕舆论社会治理重提舆论治理,似乎更有必要,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本文将舆论治理视为舆论社会的治理手段,将其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其他手段相比较,并提出了“舆论治理”与“治理舆论”在主客体、出现时间、治理手段和治理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此外,针对各级融媒体中心作为舆论社会中舆论治理的创新性实体机构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例,阐述了构建基层主流舆论场对于促进基层舆论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6.舆论社会的未来图景舆论社会已经到来,从构成要素到运行机制,从关系结构到舆论治理,舆论社会的轮廓逐步清晰。未来舆论社会究竟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本文将结合业界和学界专家对于未来舆论发展、技术发展、社会发展等几方面的预测,结合未来舆论场域可能出现的变化,试着勾画一幅舆论社会的未来图景。具体来说,本文认为未来舆论社会将在四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分别是智能传播将成为舆论社会的主要特征,扁平化机制将主导舆论社会的运行,“身体在场”成为舆论社会关系结构的新方向,舆论治理将进入国家核心治理体系。

晁毅臻[7](2019)在《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邓州心意六合拳诞生的历史久远,是我国心意六合拳流派的重要支脉,这一支脉以枪法为根基的训练体系完整并客观的保留了古传心意六合拳的功法精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将邓州心意六合拳这种古朴的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邓州心意六合拳及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从邓州心意六合拳的源流、传承历史及其现状的调查入手,并结合笔者习练此拳近十年的体悟,对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结论显示:1.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清初山西平阳府蒲州诸冯里宗村人氏姬际可所创,后由姬际可传至河南洛阳人马学礼,马学礼艺成回归河南后,将此拳传于河南南阳府人张志诚,张志诚以大阿訇之职在邓州市清真南寺任教40余年,并在此传拳授艺,至此,心意六合拳在邓州落地生根。2.邓州心意六合拳保持着心意拳的古典练法和原始体系,严格按照六艺做身法,枪法化拳法的原则进行训练,六艺是最基本的功法,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训练人体的十二筋经,整个拳法的本质是训练人使用冷兵器的能力。3.邓州心意六合拳在传承的历史过程中,人文地理环境和伊斯兰文化都对其传承产生了影响,过去的传承较为保守。4.经过调研考证,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支脉有:邓州心意六合拳(非家传)、状元马氏家传心意六合拳、白氏家传心意六合拳、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唐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及姬氏家传心意六合拳。5.马雷石先生在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历史过程中率先在邓州本地公开传拳,打破了过去保守、封闭的传承方式。6.邓州心意六合拳在当下的传承主要由邓州市武术协会、本地武馆及本地学校三个组织和机构开展。邓州心意六合拳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冷兵器的淘汰及现代化生活元素的冲击。2.本地经济基础的薄弱。3.本地政府扶持力度的不足。4.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局限。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邓州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策略,旨在更好的发展邓州心意六合拳,对策如下:1.构建以枪术实战为特色的发展体系。2.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发展体系。3.构建以武医融合为目标的发展体系。4.构建以政府扶持为后盾的发展体系。

肖静[8](2019)在《柳冠中设计观念研究(1985-1989)》文中研究表明柳冠中,1984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一直为人师表,努力建立中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它的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并培养了大量的教学和设计精英和专业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柳冠中在1985年至1989年所产生的并依然对当今设计有影响的观念主要有:1.“设计是创造一种合理的使用的方式”的观念,2.“共生美学观”的概念,3.“设计与文化”的概念。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理解。探讨这些观念引发的对当代设计的思考。梳理1985年至1989年国内设计界的背景,从建立中国工业设计部门到结束多年的设计学习和思考,再到国内“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两个辩论,无不体现了国内设计界对“设计”本质的追问以及对工业设计的激情与期望。柳冠中当时提出的“设计是一种合理的生活(生存)方式”,在设计的理解上是一种哲学思考。在这一时期,“设计文化”的概念被柳冠中被提出,他认为就当代结构核心而言,任何时代的文化形式都是基于这个时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现实,并将当代设计文化视为设计文化。意味着当代设计承担起把握低熵有控发展未来的重任。把1985年作为节点,比较在设计界观念中,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柳冠中的这些观念和其他观点有哪些相似和交叉之处。分析柳冠中的设计观念(1985-1989)对于中国设计的影响。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柳冠中设计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设计的意义,最后总结柳冠中设计观念对当代的启示。结合当前中国设计的现状,挖掘柳冠中设计观念的价值及其设计研究对现代设计研究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柳冠中设计观念(1985-1989),探讨他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工业设计的初期的内容与发展,以及与我国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在中国设计基础理论研究上,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王妍[9](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仝冠军,蔡长虹[10](2017)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原出版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陈原的出版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精神与战略思维,对出版规模的认识与实践,对图书品质的坚持和强调,以及开放的心态与强烈的市场意识。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出版业仍具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断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断想(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重要概念辨析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理论延续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
        一、从商品到货币
        二、从货币到资本
        三、从资本到信用
        四、从信用到虚拟资本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延续
        一、金融资本的提出:拉法格
        二、金融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希法亭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列宁
第二章 虚拟经济逻辑框架及其影响
    第一节 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及逻辑框架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虚拟经济的基本特性
        三、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
    第二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实之争:定性的分析
        二、与时俱进:定量的思量
    第三节 虚拟经济的双重影响
        一、虚拟经济的正面影响
        二、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
第三章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及对我国的经济启示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一、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虚拟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第二节 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探究
        二、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危机本质
    第三节 合理把握虚拟经济双刃剑
        一、“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发展现状与原因
        二、“脱虚向实”——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席勒的“崇高”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席勒崇高思想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崇高的源起
    一、朗吉努斯的崇高思想
    二、伯克的崇高理论
    三、康德的崇高思想
        (一)康德崇高思想的内涵
        (二)康德崇高思想对席勒的影响
第三章 席勒崇高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十八世纪德国社会状态
    二、个体生存状态的“碎片化”
        (一)理想中的完整生存状态
        (二)现实社会中的碎片化生存状态
第四章 席勒的崇高思想在其美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席勒美学体系与崇高
    二、审美教育思想与崇高
第五章 席勒崇高思想内涵
    一、崇高与道德
        (一)崇高的划分
        (二)崇高与道德
    二、崇高与艺术
        (一)崇高与讽刺诗
        (二)崇高与悲剧
        (三)崇高艺术的审美功能
    三、崇高与实现人性完整
第六章 席勒崇高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一、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审美教育方面
        (二)民族精神的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物史观及唯物史观素养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内涵
    第二节 唯物史观素养
        一、培养唯物史观素养的重要性
        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史观
第二章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案例与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已有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堂导入设计
        二、教学方法分析
        三、问题设置分析
    第二节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学生已经能够逐步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二、学生能够从感性到理性逐层分析问题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多维度评价
第三章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与唯物史观素养培养
    第一节 以唯物史观素养培养为前提设置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
        四、以唯物史观素养为前提制定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流程中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
    第三节 教学评价中体现唯物史观养成与反馈
        一、对于学生掌握史实的教学评价
        二、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能力养成的评价
第四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唯物史观素养的几点原则
    第一节 积极发挥唯物史观统领作用,与其他核心素养相互促进
        一、发挥唯物史观的统领作用
        二、与其他核心素养相辅相成
    第二节 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一、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占据优势地位
        二、学生思维自我监控和反思的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位,真正贯彻唯物史观素养
    第三节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内容特点合理布局,达成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目标
        一、如何确定与把握关键问题
        二、提炼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学习主题
        三、在教学评价中考察唯物史观的掌握情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术价值、应用前景
        (一)对北大荒文学的总体性研究
        (二)对北大荒文学的微观研究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三、论文基本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开发北大荒与北大荒文学生产
    第一节 开发北大荒:历史与社会的透视
        (一)北大荒的人文历史特征
        (二)北大荒开发的阶段进程
        (三)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作为生产的北大荒文学
        (一)文学作为生产
        (二)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概念内涵
        (三)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性质
第二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与社会主义想象
    第一节 解放、平等与开创:北大荒时空场域内的社会主义想象
        (一)革命的浪漫理想与解放的激情
        (二)集体劳动与身份平等
        (三)面向未来的新世界
    第二节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意象与意向性
        (一)文学的意象化与意向性
        (二)北大荒文学的现实意象与社会意向
第三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制度性实践
    第一节 制度设计的党性原则与去专业化写作
    第二节 报刊杂志与文学生产空间的开辟
        (一)《北大荒文艺》与北大荒文学的军旅气质
        (二)《北大仓文艺》与文学作品的文化空间
        (三)生产与生活的战歌:《农垦报》的文学副刊
    第三节 群众性文艺活动与北大荒精神认同
        (一)群众创作氛围的形成
        (二)北大荒气质与北大荒精神
    第四节 文学生产与集体主义的生成
第四章 北大荒作家群体的结构生成
    第一节 结构肌理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一)北大荒作家队伍的人员构成
        (二)作家队伍的结构重塑
        (三)两个时期的作家队伍生产
    第二节 分殊与共相:新老作家的发展曲线
        (一)老作家的改造与移位
        (二)文学生产制度下的新作家养成
        (三)共相:意识与记忆的共同体
    第三节 群众作者队伍与新型文学生产
        (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学生产方式
        (二)与时事政策相呼应的文学生产
        (三)与农场群众性文艺活动结合的生成方式
第五章 现实与浪漫:北大荒文学作品的三重面相
    第一节 客观现实与观念现实的互文
        (一)互文性概念的内涵
        (二)北大荒文学互文性的表征与价值
    第二节 独特伦理风物的外化:人物、结构与风格
        (一)塑造与记录:把捉“时代新人”的典型元素
        (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三)追求崇高:北大荒文学生产的美学风格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美学生产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生产
        (二)北大荒文学:美学产品的意识形态规定性
第六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经验、潜流与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想象的阶段性完成
        (一)新社会个体自觉的文学塑造
        (二)社会主义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时代效应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制度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潜流与暗礁:北大荒文学生产经验中的局限
        (一)过度依赖特殊的历史语境
        (二)平白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刻板的政治宣传
    第四节 后革命时代的坚守与重生
        (一)后革命时代的新问题
        (二)突围与重生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舆论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西方学界中的场域理论与舆论研究
        二、中国近代以来舆论变迁及观点简述
        三、中国当代舆论场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场域视角下的社会舆论和舆论社会
        一、社会舆论:作为社会现象的舆论存在
        二、舆论社会:作为社会形态的舆论存在
        三、舆论社会形成的指标体系
        四、舆论社会形成的时间考证
第二章 舆论社会的核心要素
    第一节 技术变革:舆论社会形成中的动力源
        一、技术进步对于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技术要素对于舆论社会的建构意义
    第二节 商业资本:舆论社会形成中的筹码作用
        一、商业资本与社会舆论的相生相悖
        二、舆论社会形成中的商业资本
    第三节 信息要素:舆论社会形成中的内容贡献
        一、舆论场域中的信息内容及其呈现
        二、舆论社会形成中的作品变迁
    第四节 制度要素:舆论社会形成中的机制规约
        一、政治制度对于舆论场域的普遍性约束
        二、中国舆论社会机制规约的独特性
第三章 舆论社会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舆论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舆论社会中核心生产力的存在
        二、舆论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存在
    第二节 舆论社会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治理中的舆论社会运行
        二、舆论社会中的客体主体化
        三、主客交流中的社会运行
        四、舆论场域与其他场域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舆论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第一节 舆论社会中媒介与媒介的关系
        一、舆论社会中的媒介间共生
        二、舆论社会中的媒介间竞争
    第二节 舆论社会中媒介与人的关系
        一、作为主/客体的“人”与媒介的关系
        二、作为媒介的“人”与媒介的关系
    第三节 舆论社会中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一、生存空间转换:社会对于媒介的包容性表现
        二、社会治理构建:媒介对于社会的功能性表现
    第四节 舆论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分析
        一、人:舆论社会中的权力中枢角色
        二、媒介:权力结构中的中继与传导角色
        三、社会:权力传导的接收与消化角色
第五章 舆论社会中的舆论治理
    第一节 舆论治理:舆论社会的治理手段
        一、舆论治理的地位及其协作关系
        二、“舆论治理”与“治理舆论”的差异化辨析
    第二节 融媒体中心:舆论治理的实体支撑
        一、融媒体中心在舆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二、构建主流舆论场实现舆论治理的底层支撑
第六章 舆论社会的未来图景
    一、智能传播将成为舆论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扁平化机制将主导舆论社会的运行
    三、“身体在场”成为舆论社会关系结构的新方向
    四、舆论治理将进入国家核心治理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1.1.2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邓州心意六合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4 本研究符合《意见》精神
    1.2 选题意义
        1.2.1 对我国心意六合拳的整体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1.2.2 对当下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保护和帮助
        1.2.3 整理查证邓州心意六合拳的文献资料
        1.2.4 为同类的武术拳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1.3.1 重点
        1.3.2 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心意六合拳、邓州心意六合拳及回族武术方面的文献综述
    2.2 武术传承方面的文献综述
    2.3 武术发展方面的文献综述
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实地考察法
        3.3.3 访谈法
        3.3.4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概况
        4.1.1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源流
        4.1.1.1 心意六合拳源于姬际可所创
        4.1.1.2 邓州心意六合拳源于张志诚所传
        4.1.1.3 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的支脉较多
        4.1.2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地域和人文环境
        4.1.3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特点及价值
        4.1.3.1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4.1.3.2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价值
        4.1.4 六艺做身法,枪法化拳法的技术体系
    4.2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
        4.2.1 伊斯兰文化对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的影响
        4.2.1.1 伊斯兰文化简介
        4.2.1.2 伊斯兰文化对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起到良好监督和约束作用
        4.2.1.3 邓州心意六合拳在传承的历史中以穆斯林为主
        4.2.2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方式
        4.2.2.1 较为保守的师徒传承
        4.2.2.2 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传承
        4.2.2.3 较为稳定的地缘传承
        4.2.2.4 具有宗教文化的教门传承
        4.2.3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脉络
        4.2.3.1 邓州心意六合拳(非家传)
        4.2.3.2 状元马氏家传心意六合拳
        4.2.3.3 白氏家传心意六合拳
        4.2.3.4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
        4.2.3.5 唐氏家传心意六合拳
        4.2.3.6 姬氏家传心意六合拳(非张志诚所传支脉)
        4.2.4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
        4.2.4.1 马雷石先生对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现状的影响
        4.2.4.2 邓州市武术协会传承现状
        4.2.4.3 邓州本地武馆传承现状
        4.2.4.4 邓州本地学校传承现状
    4.3 邓州心意六合拳发展的制约因素
        4.3.1 冷兵器的淘汰及现代化生活元素的冲击
        4.3.2 本地经济基础的薄弱
        4.3.3 本地政府扶持力度的不足
        4.3.4 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局限
    4.4 邓州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策略
        4.4.1 构建以枪术实战为特色的发展体系
        4.4.2 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发展体系
        4.4.3 构建以武医融合为目标的发展体系
        4.4.4 构建以政府扶持为后盾的发展体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1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2 研究成果
9 附件

(8)柳冠中设计观念研究(1985-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课题背景,基本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文献综述
        1.1.3 本课题的基本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基本范畴、主要方法及思路
        1.2.1 论文研究的基本范畴及思路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
    2.1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背景
        2.1.1 “美育救国”的影响
        2.1.2 “科教兴国”的影响
    2.2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设计发展状况
        2.2.1 “工艺美术”的复兴
        2.2.2 “工业设计“的兴起
第三章 柳冠中的设计观念分析(1985-1989)
    3.1 柳冠中设计观念的影响因素—德国设计
    3.2 “使用方式说”
        3.2.1 “合理的”的定义
        3.2.2 “使用”的定义
        3.2.3 “方式”的定义
        3.2.4 小结
    3.3 设计文化观
        3.3.1 文化的定义
        3.3.2 工业设计的文化内涵
        3.3.3 文化的多样与设计的创新
        3.3.4 小结
    3.4 “共生”美学观
        3.4.1 “共生”这一术语的使用
        3.4.2 美学的定义
        3.4.3 共生美学观的内涵
        3.4.4 小结
第四章 柳冠中设计观念与设计界共同关注的三个方面(1985-1989)
    4.1 传统与文化的关系
    4.2 美学的问题
    4.3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之辩
第五章 结论
    5.1 柳冠中设计观念的影响
        5.1.1 对工业设计开端的影响
        5.1.2 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影响
    5.2 对中国现代设计的意义
    5.3 对设计研究的启示
    5.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9)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一、注重“双基”目标
        二、关照学情差异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新时期陈原出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精神与战略思维
二、日出一书:多出书, 出好书
三、品质至上
四、开放心态与市场意识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断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论》视域中的虚拟经济[D]. 鲁静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2]席勒的“崇高”思想研究[D]. 钱俊.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D]. 孙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5]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D]. 张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舆论社会研究[D]. 张晓雪. 山东大学, 2020(01)
  • [7]邓州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研究[D]. 晁毅臻. 成都体育学院, 2019(01)
  • [8]柳冠中设计观念研究(1985-1989)[D]. 肖静.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10]改革开放新时期陈原出版思想研究[J]. 仝冠军,蔡长虹.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03)

标签:;  ;  ;  ;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