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

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

一、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孟瑜[1](2021)在《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行业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变化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作为专业化的施工企业,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煤炭建设新增项目减少、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问题制约、高端人才匮乏等多重背景下,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梳理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SM建设集团为例,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明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解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作用和影响因素,梳理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为研究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2)分析了SM建设集团经营现状及发展环境。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市场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 SM建设集团的经营现状;运用PES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竞争力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建设集团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为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奠定基础。(3)制定了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构建了基于AHP和模糊评价法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集团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制定了以SO战略为核心,同时结合ST、WO和WT战略的集团发展战略,包括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市场拓展、公司上市和智能化发展五个方面,并从思路、目标和措施三个维度阐述了集团的发展战略。(4)制定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从企业治理能力、品牌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驱动策略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为建设集团实施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提出的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可以为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为煤炭建设行业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赵永斌[2](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李开坤[3](2021)在《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低阶煤具有含水量高、挥发分高等特点,直接燃烧浪费了大量的富氢组分且污染环境。基于热解的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可提取煤中的高附加值组分,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目前低阶煤存在的综采过程中碎煤比例大,现有热解工艺焦油产率不高且含尘量较高等问题,浙江大学提出了以半焦为热载体的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技术,通过流化床煤热解炉和循环流化床半焦加热炉的有机结合,实现大规模碎煤颗粒的热解分级转化,获得高产率焦油和高品质煤气。分级转化产品用途广泛,焦油可通过加氢工艺制取轻质液体燃料,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赖逐年增长的能源风险。半焦可用于大容量煤粉锅炉的混合燃烧或生产型煤用于供暖,也可通过水焦浆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气,实现热解半焦的高效低污染利用。高品质热解煤气可用于制取替代天然气或合成化工产品。通过不同利用方案的灵活组合,实现低阶煤资源的梯级利用。目前,焦热载体对流化床热解产物分布和影响规律的认识尚不充分,同时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缺乏深入、可靠的评估,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和系统流程模拟,为焦热载体条件下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参考。首先,以我国典型低阶煤-新疆润北煤为原料,在小型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不同热解温度(500-800oC)、不同热载体(石英砂、焦热载体:原煤=1:1、2:1、3:1和5:1)以及模拟热解气气氛下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获得了焦热载体条件下温度、热载体种类及比例和热解气气氛对煤流化床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热载体的半焦在流化床热解过程中影响煤颗粒的加热过程,对热解一次反应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煤中酚类的析出和裂解、羧基的裂解和焦油中重质组分的分解,从而提高焦油和煤气产率,降低半焦产率。中低温时焦热载体的裂解促进作用更为显着,而较高温度时高温裂解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焦载体条件下的半焦拥有更为发达的孔隙结构,但燃烧性能变差。随着焦载体添加比例的增加,煤气产率逐渐增加,而焦油产率先增加后降低,在添加比例为2:1时达到峰值;半焦产率则逐渐降低。焦热载体条件下CH4产率的增加来源于煤中脂肪族结构,而H2和CO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焦油中酚类的分解和大分子物质的缩聚。研究发现作为热载体的半焦具有一定的固硫作用。焦载体添加比例从1:1增加到5:1,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焦油品质提升,焦油中的酚类分解为芳烃类物质。热解气气氛下,焦载体对CH4和CO2重整的催化作用以及H2对热解的促进作用使得半焦产率低于惰性气氛,而焦油和热解水产率相对较高。然后在1MWt双流化床试验装置上开展了两种煤样不同热解温度(580oC、630oC和680oC)的中试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煤样均适合于双流化床热解工艺,热解炉和循环流化床半焦加热炉之间的物料循环正常,系统运行稳定。热解炉运行温度能够通过调节双炉之间的物料循环量以及燃烧加热炉的炉温来控制。两种煤样在630oC时焦油产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0.84%和13.27%,均超过格金干馏分析的90%。研究工况下,煤气品质较高,组分中CH4含量丰富,体积占比约为35%-40%,CO和H2体积份额在25%-35%之间。焦油组分中沥青质占比40-50%,提高热解温度可以促进沥青质和饱和烃的裂解,生成芳香烃和其他非烃类物质。热解炉二级旋风飞灰比电阻满足高温静电除尘运行要求,实际工业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布置高温电除尘以获得更高品质的油气。在试验研究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双炉运行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热解产品的品质调控,进一步验证了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技术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是示范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调控经验。利用Aspen Plus,构建并模拟了耦合2×660MW超超临界半焦煤粉炉发电的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在模拟方案中,半焦送入煤粉锅炉发电单元通过超超临界参数蒸汽发电,焦油提酚后采用非均相悬浮床加氢工艺合成石脑油和柴油,所需的H2全部来自于煤气深加工环节,热解废水送入酚氨回收单元。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特点设计了三套不同的煤气深加工路线。在方案A中,煤气首先经过Selexol单元脱硫净化,净化后的煤气送入甲烷水蒸气重整单元,经变压吸附单元提取焦油加氢所需的H2后用于合成甲醇,重整所需热量通过燃烧甲醇合成单元和焦油加氢单元的尾气提供;在方案B中,将部分净化后煤气送入甲烷水蒸气重整单元,与未重整净化煤气混合后进入CO变换单元,经变压吸附单元先后脱除CO2、提取CH4和H2,其中H2全部用于焦油加氢,此方案重整热量来自提H2后尾气与焦油加氢尾气的燃烧。方案C则需要燃烧部分煤气提供重整热量,剩余煤气经重整、变换、脱除CO2后,利用变压吸附技术提取H2,除用于焦油加氢外全部作为产品输出。针对三套方案的技术路线,开展了全流程系统模拟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并与超超临界发电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学性能参数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双流化床热解系统给煤量为628t/h的情况下,三套方案均可产出10.33t/h粗酚、24.80t/h石脑油和31.46t/h的柴油。同时,方案A还可联产甲醇65.34t/h和净发电1314.48MW,火用效率为51.15%;方案B联产替代天然气(Synthetic Natural Gas,SNG)35699.12Nm3/h,供电约1445.86MW,火用效率为51.98%;而联产17.60t/h H2和净发电量为1292.73MW的方案C拥有最高的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56.33%和53.99%,比同等规模的超超临界电厂分别高出10.51和11.19个百分点。三种多联产方案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不大,其中方案C略高(约69.23亿元人民币),比超超临界电厂投资约高21亿元人民币。方案A、B和C的税后内部收益率分别为23.24%、21.83%、29.52%,均高于超超临界电厂的17.56%。其中方案C的投资回报期最短,为5.06年(静态)和5.74年(动态),经济效益优势最为明显。从抗风险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三套多联产方案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年运行时间和原料煤采购价格。当年运行时间骤减和煤炭价格上涨时,三套方案仍然具有较为可观的财务状况,其中方案C收益率的变化幅度最小,抗风险能力最强。三套方案在能量利用效率、经济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市场前景好、产品方案设计灵活。

康旭华[4](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指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天琳[6](2021)在《JL煤矿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2016年国家下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文件要求,煤炭行业去产能既是国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顺应市场形势开展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冀中能源集团JL煤矿是一家煤炭资源型企业,已开采多年并自建洗选厂。JL煤矿生产商品煤品质好,经济效益良好,但面临着2021年煤矿资源枯竭、即将停止开采的不利情况。企业亦有非煤业务布局,拥有一家钙系列产品加工公司、JX宾馆、JM矿泉水厂等非煤业务,正积极引入数控加工中心及配套铸造厂项目。JL煤矿的业务种类较多,涉及多个行业,经营状况各有区别。面对目前多板块业务共同经营的局面,JL煤矿公司现行的企业战略已不能满足其发展。亟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开展谋划战略转型研究分析,找到适合资源枯竭型企业战略转型方案。本文根据企业战略转型、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以文献参考和分析数据为基础,将冀中能源集团JL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企业各个业务发展现状展开分析,详细研究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为后续制定战略转型方案的研究基础。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JL煤矿的业务战略发展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所有业务分为问题类、明星类、现金牛类、瘦狗类业务。再结合JL煤矿的资源和能力支持,为其战略转型制定出方向和四大类业务相应发展对策:建议将数控加工中心、铸造厂及钙业公司转变为JL煤矿公司的主营业务,加大对其投资和支持力度,将钙业公司转变为现金牛业务。对煤炭开采业务采取闲置设备处置,盘活资源。闭井后的矿坑回填修复,作为旅游景观与武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公司将煤炭业务管理重心向洗煤厂倾斜,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其效益。JX宾馆寻找机会向当地旅游资源靠拢,采取部分外包,提高经营效率。将JM水厂整体打包出租或出售。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实施战略转型的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以及制度保障措施。本文作者期望为JL煤矿停采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点思路,并为其他处于相似境地的煤矿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培超[7](2021)在《某煤矿恢复建设项目投资管控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行业投资具有资金数额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在此背景下,煤炭行业的不良投资会给国家与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包袱和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提升煤炭行业的投资管控能力不仅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对于煤矿缓建后恢复建设项目的研究,旨在提高大中型煤矿恢复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能力、为类似煤矿恢复建设项目提供投资管控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高煤炭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也为煤炭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提供方法;以及总结一些该项目中国家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素,为类似项目的决策实施给予参考和依据。本文以某煤矿恢复建设项目为例,通过研究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煤矿宏观建设情况,尤其针对停缓建煤矿的政策和实际建设情况进行着重研究,同时采用数据统计法分析了近十年的煤炭市场经济情况,结合煤矿生产建设项目自身的实际问题,找出了大中型煤矿缓建的具体原因。通过分析现有政策条例得到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对煤矿建设项目倾斜、行业准入政策可行、市场渠道得到扩宽,基于政策、经济、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认为项目恢复建设具有宏观因素的可行性;通过计算得到静态投资回收期税前为9.58年;动态投资回收期税前为13.67年;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5.1%;净现值税前98716.2万元;静态和动态盈亏分析中QBEP分别为243.4、282.7万吨,PBEP分别为285.9、292.8元,CVBEP分别为143.2、176.3元;主要敏感性分析指标的影响力大小,单位产品价格>年经营成本>投资额,分析了缓建煤矿恢复建设经济可行性。基于建设项目缓建期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项目建设期间的资金管理、控制项目建设期间工程建设规模、保障项目建设期间安全投入、优化项目建设期间人员配置等具体的投资管控对策。综合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已投资成本、恢复建设生产经营成本以及投产后经济效益,得到建设项目的已投资成本为282563.17万元、项目达到300万吨/年原煤产量后年单位经营成本为94.55元/吨,总成本212.33元/吨;项目生产期内年平均利润总额42904.91万元,年平均税后利润32178.68万元。针对恢复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建立高质量管理团队、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和探索建成后新型矿井运营模式等优化措施来综合保障项目恢复建设后的平稳运营。

司传煜[8](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刘鹏[9](2020)在《基于MC法(Monte Carlo method)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影响着经济成长和科技提升,一直以来通过煤矿企业投资、增加其供给量是改善国内外煤炭供求关系的常用有效途径。然而因投资规模大、因素复杂、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的存在导致风险巨大,直接制约了煤矿项目投资的运作。为了提高煤矿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效果,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本文结合煤矿企业投资项目的特点,对煤矿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有方向性的风险控制方法,以期为煤矿企业提供一个投资风险识别到投资风险控制的完整体系。本文对煤矿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国内外煤矿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估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选择净现值指标,建立适合于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模型,通过蒙特卡洛法以煤矿企业投资风险综合评估为基础,建立了投资风险指标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仿真模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Python语言编程,对评价过程实现蒙特卡洛模拟,求得项目经营风险变量区间、项目可行性评估和项目盈利控制间,从而验证本文所设计的风险评价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煤矿企业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以净现值作为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评价指标,将蒙特卡洛法引入到煤炭行业,借助大量的重复运算模拟出趋近于真实的结果。(2)求得了随机风险变量的分布函数。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来统计和分析数据,获得精确的分布函数,并通过P-P、Q-Q检验三个风险变量的分布,为蒙特卡洛仿真模拟提供了精确的风险变量分布区间。(3)蒙特卡洛法使风险评估定量化。使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通过绘制三种风险变量的累积概率分布图,对产量、煤价和成本之间的最大概率分布进行了验证,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的可参照性。(4)针对风险因素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对A煤矿工程的主要投资风险,提出了针对煤炭价格变动的风险、施工质量的风险、环境破坏的风险、安全生产的风险、招标的风险、内部管理缺乏制度规范的风险相应控制措施与方法。图[20]表[3]参[92]

张璐[10](2020)在《曹妃甸港区L煤码头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各种能源类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大量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而相较于东部和西南沿海地区,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轻重工业较少,人口密集程度也小,所以东部和西南沿海地区对煤炭的需求更大。所以如何将煤炭从北到南输送、从西到东输送,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北煤南运成为我国煤炭运输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曹妃甸港在环渤海经济圈正对出海口的位置上,地处唐山市最南端沿海地区,在煤炭运输港口中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引入风险评价理论,对曹妃甸煤炭码头项目的风险进行了模糊分析评价。首先,介绍项目的条件背景,建设现状。港口建设项目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巨大的投资规模和很高的投资风险等特点。因此在对港口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上便从市场风险、政策与环境风险、融资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这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识别。其次,根据曹妃甸港口的实际情况与风险因素分析识别的结果,对曹妃甸L煤码头项目的风险进行层次划分,设置两级指标,配合建立风评体系。再次,更深一步对项目风险程度进行评估,综合项目的基本情况给出合理研究方案,进行专家评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分析项目建设中存有的各项风险指数,最终根据分析的指数标准得到结果。最后,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各个影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再通过从上述中的五个角度进行深层次风险分析,阐述对各风险的控制。对本次论文中进行的所有研究工作做最终汇总可以取到一个结论,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给出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二、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
        2.1.3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
    2.2 煤炭建筑施工发展战略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2.2.1 发展战略的特点
        2.2.2 发展战略的作用
        2.2.3 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2.2.4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2.3.4 战略联盟
3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管理
        3.1.3 业务经营
        3.1.4 市场开发
        3.1.5 科技创新
        3.1.6 人才队伍
    3.2 SM建设集团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环境
    3.3 SM建设集团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3.5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
    3.4 SM建设集团SWOT分析
        3.4.1 主要优势分析
        3.4.2 主要劣势分析
        3.4.3 主要机遇分析
        3.4.4 主要威胁分析
4 SM建设集团战略选择及发展战略制定
    4.1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4.1.1 影响因素构建
        4.1.2 影响因素评价
        4.1.3 战略选择模型
    4.2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2.1 影响因素评价
        4.2.2 发展战略选择
    4.3 建设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4.3.1 战略制定原则
        4.3.2 总体战略思路
        4.3.3 总体战略目标
        4.3.4 主要发展战略
    4.4 建设集团主要发展战略内容
        4.4.1 集团治理战略
        4.4.2 业务发展战略
        4.4.3 市场拓展战略
        4.4.4 公司上市战略
        4.4.5 智能化发展战略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企业治理能力保障
    5.2 品牌文化建设保障
    5.3 对外交流合作保障
    5.4 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5.5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
    5.6 创新驱动策略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SM建设集团中高层访谈提纲
附录二:SM建设集团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中国能源背景
    1.2 中国低阶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2.1 低阶煤资源概况
        1.2.2 低阶煤利用现状
    1.3 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
        1.3.1 技术背景
        1.3.2 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
2 焦热载体条件下煤热解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2.1 焦热载体条件下煤热解多联产技术
        2.1.1 浙江大学的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工艺
        2.1.2 大连理工大学的DG工艺
        2.1.3 德国的LR工艺
        2.1.4 俄罗斯的ETCH-175 工艺
    2.2 半焦对煤热解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3 Aspen Plus在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2.4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2.4.1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2.4.2 本文研究内容
3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参数的确定
        3.1.4 实验操作流程
    3.2 测试分析设备及方法
        3.2.1 产物产率计算
        3.2.2 煤和半焦的工业元素分析
        3.2.3 焦油组分分析
        3.2.4 半焦表面官能团分析
        3.2.5 半焦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3.2.6 半焦燃烧特性分析
4 焦热载体条件下低阶煤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4.1 焦热载体条件下温度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1.1 前言
        4.1.2 对热解产物产率特性的影响
        4.1.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1.4 对半焦组成的影响
        4.1.5 对半焦结构的影响
        4.1.6 对半焦比表面积的影响
        4.1.7 对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
        4.1.8 对焦油性质的影响
    4.2 焦热载体与原煤比例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2.1 前言
        4.2.2 对热解产物产率特性的影响
        4.2.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2.4 对半焦组成的影响
        4.2.5 对半焦结构的影响
        4.2.6 对半焦比表面积的影响
        4.2.7 对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
        4.2.8 对焦油性质的影响
    4.3 焦热载体(3:1)条件下模拟热解气气氛对流化床热解的影响
        4.3.1 前言
        4.3.2 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4.3.3 对煤气组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1MWt双流化床低阶煤热解分级转化联产焦油半焦煤气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煤种
        5.2.4 样品分析
        5.2.5 试验工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煤气产率和组成特性
        5.3.2 焦油产率和组成特性
        5.3.3 半焦组成特性
        5.3.4 热解炉飞灰特性
        5.3.5 半焦燃烧加热炉底渣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双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Aspen Plus模拟和技术经济分析
    6.1 前言
    6.2 双流化床热解耦合粉煤炉电力、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多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6.2.1 方案介绍
        6.2.2 双流化床热解半焦加热分级转化单元
        6.2.3 半焦煤粉炉发电单元
        6.2.4 气体净化单元
        6.2.5 焦油加氢单元
        6.2.6 蒸汽甲烷重整单元
        6.2.7 CO变换单元
        6.2.8 变压吸附单元
        6.2.9 甲醇合成单元
        6.2.10 废水处理单元
    6.3 计算方法
        6.3.1 常规组分的能量和火用计算
        6.3.2 煤的能量和火用计算
        6.3.3 系统效率计算
        6.3.4 经济性指标
        6.3.5 基本假设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方案A:联产甲醇、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4.2 方案B:联产SNG、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4.3 方案C:联产H_2、电力和液体燃料系统的模拟结果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6.5 不同方案技术经济性结果对比
        6.5.1 不同方案的产品能量分布
        6.5.2 年运行时间和煤炭价格对方案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教育经历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4)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6)JL煤矿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转型的相关概念
    2.2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
    2.3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基本模式
    2.4 业务转型的分析工具
        2.4.1 波士顿咨询集团法
3 企业发展现状
    3.1 煤炭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1 JL煤矿煤炭资源现状
        3.1.2 JL煤矿所处外部环境
        3.1.3 JL煤矿及煤炭洗选销售收入分析
    3.2 非煤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控加工中心及零部件制造项目现状
        3.2.2 钙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现状
        3.2.3 JX宾馆现状
        3.2.4 JM矿泉水厂现状
    3.3 JL煤矿战略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JL煤矿煤炭战略存在的问题
        3.3.2 JL煤矿非煤战略存在的问题
4 JL煤矿企业战略分析
    4.1 JL煤矿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分析
        4.1.1 问题类业务
        4.1.2 明星类业务
        4.1.3 现金牛类业务
        4.1.4 瘦狗类业务
    4.2 JL煤矿资源和能力支持分析
        4.2.1 产业发展能力分析
        4.2.2 资金资源分析
        4.2.3 人力资源分析
        4.2.4 技术资源分析
        4.2.5 运行制度分析
5 JL煤矿战略转型方案
    5.1 战略转型的方向
    5.2 JL煤矿战略转型对策
        5.2.1 问题类业务的发展对策
        5.2.2 明星类业务的发展对策
        5.2.3 现金牛类业务的发展对策
        5.2.4 瘦狗类业务的发展对策
    5.3 JL煤矿战略转型实施保障
        5.3.1 JL煤矿战略转型的资金保障
        5.3.2 JL煤矿战略转型的技术保障
        5.3.3 JL煤矿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源保障
        5.3.4 JL煤矿战略转型的制度保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某煤矿恢复建设项目投资管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煤矿缓建主要问题分析
    2.1 大中型煤矿缓建项目概况
        2.1.1 近年来我国煤矿建设概况
        2.1.2 缓建煤矿建设概况
        2.1.3 研究对象煤矿缓建概况
    2.2 政策原因
    2.3 市场原因
    2.4 建设实际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项目投资建设前景分析
    3.1 产业政策分析
    3.2 行业准入分析
    3.3 投资经济指标分析
    3.4 投资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项目建设期间管控措施
    4.1 加强项目建设期间资金管理
    4.2 控制项目缓建期间工程建设
    4.3 保障项目建设期间安全投入
    4.4 优化项目建设期间人员配置
    4.5 本章小结
5.项目投产后的管控对策
    5.1 生产经营分析
        5.1.1 项目前期成本分析
        5.1.2 生产经营成本分析
        5.1.3 达产经济效益分析
        5.1.4 综合评价
    5.2 工期管理策略
    5.3 项目管理策略
        5.3.1 建立高质量的管理团队
        5.3.2 创新项目经营管理方式
        5.3.3 探索新型矿井运行模式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一)南非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欧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9)基于MC法(Monte Carlo method)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2.1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的概念
    2.2 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方法
        2.2.1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2.2.2 决策树法
        2.2.3 专家调查法
        2.2.4 故障树分析法
    2.3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评价理论
        2.3.1 净现值分析理论
        2.3.2 AHP分析法
3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体系
    3.1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模型的建立
        3.1.1 投资项目风险评估内容
        3.1.2 风险因素的抓取
        3.1.3 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模型
    3.2 MC法在煤矿企业风险控制中的运用
        3.2.1 MC法在煤矿企业风险控制中的分析步骤
        3.2.2 蒙特卡洛法的优越性
    3.3 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3.3.1 产量Q变量分布
        3.3.2 成本C变量分布
        3.3.3 售价P变量分布
4 MC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MC仿真模拟运行
        4.2.1 仿真实验流程
        4.2.2 MC仿真实验编程
    4.3 MC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3.1 风险因子的累计概率分布
    4.4 小结
5 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5.1 引言
    5.2 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5.3 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曹妃甸港区L煤码头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港口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理论概述
    2.1 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风险的特点
    2.2 港口项目投资特点及投资风险特征
        2.2.1 港口项目投资特点
        2.2.2 港口项目投资风险特征
    2.3 风险评价理论概述
        2.3.1 风险评价
        2.3.2 风险评价的原则
        2.3.3 风险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曹妃甸港L煤码头项目概况及投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 曹妃甸港L煤码头项目简介
    3.2 港口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3.2.1 市场风险
        3.2.2 政策与环境风险
        3.2.3 融资风险
        3.2.4 运营风险
        3.2.5 管理风险
    3.3 建立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曹妃甸港L煤码头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4.1 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1.1 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1.2 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 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模糊评价方法概述
        4.2.2 模糊评价步骤
    4.3 项目市场风险投资风险评价
        4.3.1 项目市场风险概述
        4.3.2 项目市场风险评价
    4.4 项目政策与环境风险投资风险评价
        4.4.1 项目政策与环境风险概述
        4.4.2 项目政策与环境风险评价
    4.5 项目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评价
        4.5.1 项目融资风险概述
        4.5.2 项目融资风险评价
    4.6 项目运营风险投资风险评价
        4.6.1 项目运营风险概述
        4.6.2 项目运营风险评价
    4.7 项目管理风险投资风险评价
        4.7.1 项目管理风险概述
        4.7.2 项目管理风险评价
    4.8 项目投资风险总体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曹妃甸港L煤码头项目投资风险控制
    5.1 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分析
    5.2 市场风险控制
    5.3 政策与环境风险控制
    5.4 融资风险控制
    5.5 运营风险控制
    5.6 管理风险控制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D]. 孟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3]焦热载体条件下双流化床煤热解联产焦油半焦煤气技术的研究[D]. 李开坤. 浙江大学, 2021(01)
  • [4]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JL煤矿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杨天琳.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7]某煤矿恢复建设项目投资管控及对策研究[D]. 刘培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9]基于MC法(Monte Carlo method)A煤矿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D]. 刘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10]曹妃甸港区L煤码头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 张璐. 燕山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煤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