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的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的探讨

一、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桂[1](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稳定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及民族独立自主的战略问题。2004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我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背景下,粮食生产量、进口量、粮食储备量“三量齐增”现象显着。经中央经济会议定调,从2016年开始在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库存首当其冲。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如粮食库存量开始下降、粮食产量由上升趋势变为稳定甚至于小幅下降。但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中美农业国内支持争端、中美农产品关税配额争端案等国际因素推动而加快。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去掉巨额库存,但是也要保障合理的库存,以应对市场风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加强储备粮的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是我国政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首先界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口粮)、粮食储备等概念,总结了市场失灵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粮食安全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及国际因素对其推动作用,论证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求政府在粮食储备的目标调整、数量优化、管理安全等方面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然后,在分析粮食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储备模型,并重点测算口粮储备规模;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提出了加强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粮食储备规模预警的等级进行了系统的划分,根据不同预警等级建立了相应粮食储备规模模型,并结合粮食储备规模模型计算出该预警等级粮食储备量的区间值。出于粮食生产的年度波动性和粮食消费的相对稳定性,构建一套完备的粮食储备规模预警等级机制,有助于决策部门对粮食储备的吞吐做更科学的决策动作,达到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从而实现粮食储备安全目标的重要手段。

耿仲钟[2](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林玉娟[3](2013)在《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文中认为21世纪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全球发生不少灾难,如中国2008年初的大风雪等,不仅对经济、交通、民生带来影响,也为其生态与粮食生产带来许多负面的冲击。而中国是全球粮食需求最多的国家,也是最重视农业的国家,因此2008年在恶劣气候下所造成的影响比其它国家来得小。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工业化的成长,各项污染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增加在2007年已达全世界最大,最近随着气候变迁对各国的冲击,以及碳权等议题逐渐引起国际的重视,因此建立有关气候变迁的中国气候政策模型更形重要。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并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需求面主要以ACDS模型建立中国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在供给面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农作物与畜产供需模型而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进一步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生产、消费、价格之影响与冲击,进行提出对未来粮食供需预测结果与建议。本研究特别以中国27个省级数据,建立包含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八中农畜产品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主要是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预测与仿真分析。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特别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将各省级资料汇整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主要研究结果皆以省级资料呈现,并就六个地区分类进行区域性分析。在中国现在地区性差异甚大的情况下,本模型可以提供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分析,以兹参考。2.在需求面特别利用ACDS模型建立结合农作物与畜产品的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国人对农作与畜产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ACDS模型可针对不同农作或畜产品,透过模型建立起对农作、畜产替代或互补关系的一系列弹性等分析,据以探讨需求结构的变化。3.本研究在供给面则将气温纳入供给函数中,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并透过模型预测在维持现行气候持续上升下,提出对粮食(包含农作与畜产)未来十年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等预测结果。并利用模型进行政策模拟,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与零售价格之影响与冲击,据以提供政策建议,以兹参考。本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稻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显示稻米为一正常财,其弹性值为0.033。小麦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符合经济理论。且其数值之绝对值均大于一。而小麦需求支出弹性较大,为0.910。各省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除了上海、青海之外,其余省分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而玉米的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是一正常财,其值为0.498。各省大豆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且受到大豆主要用做饲料粮使用下各省弹性值皆近似,约在0.703左右。2.各省猪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仅山西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小于一。其余26个省市猪肉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由于受到猪肉价格、农产品价格指数之交互影响而呈现为正值。各省羊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然其数值绝对值均大于一,非常富有弹性。而羊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弹性值小于一外,其余省份皆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各省牛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负值,其中浙江、广东、广西、河北、上海、山东、贵州弹性绝对值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而牛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为小于一外,其余省份均为大于一,富有弹性。各省鸡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正值,而鸡蛋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且数值不大。3.预测稻米、小麦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然因需求量受到每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库存量渐减,供需虽暂时平衡却充满着危机。另以各地区来看,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稻米属于余粮地区,而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仍属于缺粮地区,各地区有显着的差异性存在。国内小麦库存量维持在350万吨上下。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地区有缺粮外,其余地区多呈现余粮。小麦库存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增加幅度不大,亦显示小麦产业属于供需均衡态势,每年库存量维持一定。玉米库存量由2011年的169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192万吨。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玉米为缺粮地区外,其余地区为余粮地区。大豆产量仅占国内需求不到四分之一,且不足缺额由2011年4,552万吨持续扩大至2020年的4,676万吨,大豆大量仰赖着进口值得持续注意。4.预测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供需均衡方面,猪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猪肉,然进口量预测维持稳定。羊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羊肉,进口量预测由2011年的14万吨扩大至2020年的45万吨。牛肉供需还算平衡,预测未来仅须少量约6万吨的进口。预测未来10年鸡蛋供需仍持续维持平衡状态。5.发展低碳农业—施以有机肥,对中国大陆各地区农畜业仅会产生价格上涨的些许压力,若当局可以控制价格的小幅上涨,不但可以达到低碳农业的目的,对农民而言亦可增加所得。另一方面若将因低碳农业致减少生产的部分采用进口饲料粮的方式替代,不但可同时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亦可维持国内物价稳定,终能兼顾粮食安全目标。因此在气候变迁影响下,持续发展低碳农业为可行的策略之一。6.研究结果显示,在气候变迁下促使低温愈低、高温愈高的气温变异增加下,若发展低碳农业为基准下,推行农作物施以有机肥,可能使得农作物产量减少,在此条件下,本研究模拟产量减少对需求、库存与价格的影响,可能造成价格有些微的上涨,但幅度不大,应在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气温的上涨2度C,对农畜产的影响就较减产5%与10%的幅度都来得大,又随着温度上升各地区的差异性增加,影响效果的差异性也增加,因此对于气候对农畜产品各地区的影响研究,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说明了本研究在分地区、分产品并考虑气温因素研究对学术界与农经界的贡献。本论文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政策建议,第一部分系传统粮食安全的概念所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总量管制稳定粮食耕地面积的土地政策、针对农业新科技需求的劳动政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政策以及调整化肥转向有机肥的肥料政策与进出口政策。第二部分系针对两岸暨区域发展之决策部门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专注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第三部份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建议未来可增列其它重要农畜产品,例如园艺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如鸡肉)等,以使整个需求体系更加完善。在供给面,也建议多考虑其它气候因素,如土壤、湿度、降雨量等因子纳入模型中,俾使供需体系更臻完善。

矫健[4](2012)在《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更是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采取多元化调控政策以稳定国内市场。特别是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在减免农业税基础上,实施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四补贴”等政策,配合进出口、储备和竞价销售等一系列措施,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对鼓励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和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正逐步形成。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科学完备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相比,中国粮食市场领域调控措施尚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支农政策投入规模有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控措施有待改进以及部分WTO规定的绿箱和蓝箱政策还尚未应用等问题依旧存在。同时,作为弱势产业,粮食市场面对的内外环境依旧严峻。人工、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不断弱化各项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灌溉等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限制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国内需求结构转变,国外部分转基因品种低价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大豆和玉米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动荡、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影响日益加深。为此,根据WTO《农业协定》相关规则,系统研究分析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测算黄箱、绿箱政策支持总量、8.5%的政策空间使用情况,以及财政支农政策效率值,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调控体系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粮食市场调控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政策实施情况;三是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个品种进行案例分析,回顾政策实施细则,评价措施效果;四是回顾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加入WTO时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所作出的减让承诺;五是根据WTO规定及支农政策分类,测算黄箱和绿箱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所剩政策实施空间;六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主要调控政策效率情况和发展趋势;七是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调控政策历程、主要措施及调整趋势。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第二,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第三,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第四,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第五,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提出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二是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三是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四是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七是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肖文兴[5](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贾驰[6](2012)在《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农业问题一直被政府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所关注。现有的关于农业国际化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分析和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如何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如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宏观分析层面,而对属于微观层级的农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其实,农业国际化对我国农业的宏观影响是通过微观农业问题传递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拟以农户生产效率这一微观农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户生产效率提升的路径以及由此引致的生产能力和进出口能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农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制约我国农户生产效率提升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关税、农业生产技术、国内外市场需求、农户数量、农产品经营模式等。从理论上来考察,我们可以把农户生产效率看成是以上各因素的函数。就提升农户生产效率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而论,WTO的制度安排要求我国降低农产品关税和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这一制度安排在规定着我国农业市场必须应对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同时,也要求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必须在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先进技术和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然而,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难以成为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的事实,制约着农户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分析农户生产效率提升的路径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低下,农户缺乏整体的竞争能力,如何在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尽快提高农户生产效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认为,这个问题可在理论逻辑的框架内分解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目:一是如何测度农户的生产效率,它要求定量分析农户生产效率,并根据效率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分解影响效率因素的基础条件及其作用机制;二是农业国际化会在哪些方面系统地提升或降低农户的生产效率,它要求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农户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的研究打下基础;三是梳理对农户生产效率发生影响的众多因素,分析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农户生产效率;四是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战略引导农业步入具有潜在相对优势的发展之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农户生产效率的研究分为省际层面、农作物层面和农户层面来展开。本文首先总结了现有文献对农户及农户模型、农业国际化的阐述和释义,归纳了农业及农户生产效率的计量分析方法以及影响农户生产效率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制定了一套较严谨的实证研究思路;继之,在重点分析农业国际化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之路径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以上三个层面的农户生产效率;再继之,运用回归模型分别对省际层面、农作物层面和农户层面的农户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分析制约农户生产效率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实证检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提升农户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政策建议。客观地讲,本文结合农业开放大背景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分析,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研究的尝试。它有可能产生的创新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提升的基本路径;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实证分析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并从省际层面、农作物层面以及农户的微观层面三个角度具体测度了农户生产效率的水平以及变动;3.通过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析了我国现阶段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户效率的一些症结性问题。诚然,影响农户生产效率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分析的内容,它在宏观层面上还涉及到政府各项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安排,如何把农户生产效率放置于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框架来进行研究,应成为本文后续研究的课题。

尤晓林[7](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宗义湘[8](2006)在《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三农”问题依然严峻,集中表现在农业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发展落后。而且加入WTO后短短三年,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因此,调整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通过评估加入WTO前后农业支持水平和支持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为政府优化农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1.采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比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加入WTO前后,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2.采用OECD政策评价方法评估我国农业支持水平。重点评估农业支持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一般公共服务的支持水平、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水平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3.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从政策目标实现的角度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研究。4.在理论依据、经验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优化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水平明显增加。2002-2004年,农业支持总水平(TSE)平均值接近3000亿元。其中,一般服务支持水平(GSSE)的快速增加是造成TSE增加的主要原因,GSSE占TSE的2/3左右;生产者支持水平(PSE)超过1000亿元。但是,农业收入中源于政策的作用(%PSE)还不足4%,而且农村居民人均获得的支持量和每公顷耕地面积获得的支持量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农业支持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在PSE中,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在60%以上,新农业政策尤其是农业税减免政策对预算支持的增加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农业政策对不同产品生产者的支持程度有明显差异。农作物产品的支持水平高于畜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支持水平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倾向农产品支持水平高于出口倾向农产品。 从具体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均具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农中,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资金管理存在诸多不足,致使财政支农政策没有很好实现农业政策目标。农民和干部对新农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认识具有偏差。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我国在加入WTO后实施了“三补”和减免乃至废除农业税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倾向。但是,我国支持政策在立法、支持方向、支持品种范围、支持方式等方面还与国际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

金赛美[9](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何忠伟[10](2005)在《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了反哺农业的政策,农业补贴就是一国政府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可以说,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把“补贴”视为农业政策的核心,视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最直接、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新一轮WTO谈判难点还在农业补贴问题。从中国农业来看,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中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在世贸规则下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农业补贴实施的方式和效果,使其真正起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世贸规则和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补贴的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瓶颈”,找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提出中肯实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上述思路,在界定农业补贴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探索研究: 一是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不同农业补贴措施都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然而发达国家却乐此不疲,于是从产业特性、社会分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和中国国情等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归纳和总结农业补贴的理论内涵,为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再次面临一个新关口,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破解“三农”难题。 三是对不同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支出少,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小;我国农业补贴措施少、效率低下,对农业影响的程度低;还有许多补贴政策需要完善和健全;农民得到补贴的利益不明显。 四是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定性分析。认为,有效的农业补贴机制为农户提供长期激励并实现纳什均衡。因此,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实施与监督机制,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并且在法律上建立农户对农地的永久使用权,开放农地租赁、转让市场,从而在法律上使农户树立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期激励机制。同时,详细分析了中国“绿

二、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研究方面
        1.2.2 实证研究方面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2 粮食(口粮)
        2.1.3 粮食安全
        2.1.4 粮食储备
        2.1.5 粮食储备主体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粮食安全理论
第3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粮食储备的影响
    3.1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国际压力推动
        3.2.1 中美农业国内支持争端案
        3.2.2 中美农产品关税配额争端案
        3.2.3 中美农业贸易争端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
    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粮食储备影响情况分析
        3.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分析
        3.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粮食储备关系
        3.3.3 粮食储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求加强粮食储备
第4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粮食储备模型构建
    4.1 粮食储备影响因素
        4.1.1 政府对农业补贴的政策目标
        4.1.2 国内粮食生产情况
        4.1.3 我国粮食产需及贸易情况
        4.1.4 国际市场波动与国际贸易政策及战争因素
    4.2 粮食储备规模模型构建
        4.2.1 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
        4.2.2 粮食储备的成本收益模型
        4.2.3 粮食储备的波动指数模型
    4.3 我国粮食储备规模预警等级模型的确定及储备规模测算
        4.3.1 我国粮食储备规模预警等级模型的确定
        4.3.2 粮食储备预警等级模型下基本口粮的储备规模测算
        4.3.3 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对策建议
        5.2.1 完善粮食储备储备制度,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5.2.2 健全粮食储备收储制度,强化粮食储备管理
        5.2.3 深化粮食储备保障机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5.2.4 建立粮食储备预警等级,细化预警处置机制
        5.2.5 健全适应国际规则的粮食补贴制度,有效利用补贴空间
        5.2.6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促进国际资源利用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3)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气候变迁对环境的冲击
        1.1.2 气候变迁对农畜业的影响
        1.1.3 消费结构改变
        1.1.4 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 研究范围与名词定义
        1.4.1 研究范围
        1.4.2 名词定义
    1.5 预期结果与研究限制
        1.5.1 预期结果
        1.5.2 研究限制
2 文献回顾
    2.1 中国粮食问题之文献回顾
        2.1.1 有关粮食安全问题之研究
        2.1.2 有关粮食供需问题
        2.1.3 关于粮食政策与制度方面
        2.1.4 有关贸易与WTO问题
    2.2 农业政策模型之文献回顾
        2.2.1 台湾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2 国际上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3 中国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4 农业政策评述
    2.3 气候模型之文献回顾
3 农产品供需理论基础
    3.1 农产品供给理论特性
    3.2 农产品需求理论特性
        3.2.1 需求法则
        3.2.2 恩格尔定律
    3.3 中国主要农畜产品供需现况
        3.3.1 主食类—稻米、小麦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2 杂粮类—米、豆类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和鸡蛋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4 研究方法
    4.1 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4.2 供需模型理论基础
        4.2.1 几近完整需求体系理论基础
        4.2.2 供给部份之理论与假设
        4.2.3 实证模型的建立
    4.3 供给方程式设定
    4.4 数据范围与种类
        4.4.1 原始资料
        4.4.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4.4.3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4.5 模型估计与统计检定
5 需求体系设定与估计结果
    5.1 中国农产品几近完整需求体系
        5.1.1 主食类:稻米、小麦
        5.1.2 杂粮类:玉米、大豆
        5.1.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鸡蛋
    5.2 需求体系估计结果与涵义探讨
        5.2.1 数据说明与处理
        5.2.2 需求体系估计
    5.3 需求弹性推估结果与分析
6 农作物供给模型估计结果
    6.1 稻米模型之估计结果
    6.2 小麦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3 米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4 大豆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 畜产供需模型估计结果
    7.1 猪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2 羊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3 牛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4 鸡蛋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8 中国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1 中国农作物供需10年预测
        8.1.1 稻米产业基准预测
        8.1.2 小麦产业基准预测
        8.1.3 米产业基准预测
        8.1.4 大豆产业基准预测
    8.2 中国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2.1 猪肉产业基准预测
        8.2.2 羊肉产业基准预测
        8.2.3 牛肉产业基准预测
        8.2.4 鸡蛋产业基准预测
9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政策仿真
    9.1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外生变量设定
        9.1.1 数据范围与种类
        9.1.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9.2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低碳政策仿真
        9.2.1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9.2.2 模拟结果说明
    9.3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气候变迁仿真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1.1 农畜产品需求弹性
        10.1.2 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10.1.3 低碳农业政策模拟
        10.1.4 气候变异政策模拟
    10.2 建议
        10.2.1 粮食安全政策建议
        10.2.2 两岸暨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10.2.3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因素推动粮价持续上行
        1.1.2 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薄弱
        1.1.3 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粮农收入偏低
        1.1.4 粮食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加大
        1.1.5 市场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粮食生产是基础,关系国计民生
        1.2.2 产业相对弱质,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1.2.3 生产潜力下降,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1.2.4 需求增加,结构矛盾凸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概念及历程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
        2.1.2 市场调控
        2.1.3 粮食市场调控
    2.2 粮食市场调控的历程回顾
        2.2.1 自由购销体制时期(1949-1952)
        2.2.2 高度集中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
        2.2.3 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7)
        2.2.4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过渡时期(1998-2003)
        2.2.5 2004 年至今
    2.3 2004 年以来主要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2.3.1 生产性调控政策
        2.3.2 流通性调控政策
        2.3.3 收入性调控政策
        2.3.4 贸易调控政策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市场调控政策案例分析
    3.1 稻米
        3.1.1 稻米产业现状
        3.1.2 稻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2 小麦
        3.2.1 小麦产业现状
        3.2.2 小麦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3 玉米
        3.3.1 玉米产业现状
        3.3.2 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4 大豆
        3.4.1 我国和世界大豆产业现状
        3.4.2 大豆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5 小结
第四章 WTO 规则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1 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成果
        4.1.1 谈判进程
        4.1.2 谈判主要内容
        4.1.3 阶段性成果
        4.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停滞的原因
    4.2 中国加入 WTO 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及政策调整
        4.2.1 市场准入
        4.2.2 出口补贴
        4.2.3 国内支持
    4.3 WTO 规则体系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3.1 黄箱政策
        4.3.2 绿箱政策
        4.3.3 支持总量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率分析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5.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
    5.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支农政策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
    5.3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效率分析
        5.3.1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5.3.2 结果分析
        5.3.3 中国粮食产业支持政策的改进途径
    5.4 小结
第六章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的国际比较
    6.1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
        6.1.1 补贴政策
        6.1.2 粮食储备管理政策
        6.1.3 贸易政策
        6.1.4 信息服务政策
        6.1.5 评述
        6.1.6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2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
        6.2.1 价格支持政策
        6.2.2 补贴政策
        6.2.3 贸易政策
        6.2.4 评述
        6.2.5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3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
        6.3.1 价格管理政策
        6.3.2 补贴政策
        6.3.3 粮食流通管理政策
        6.3.4 粮食储备政策
        6.3.5 贸易政策
        6.3.6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4 WTO 规则下世界各国粮食市场调控发展趋势
        6.4.1 通过立法巩固粮食生产重要地位
        6.4.2 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基础作用
        6.4.3 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过渡
        6.4.4 调控政策由“黄箱”向“蓝箱”、“绿箱”转变
        6.4.5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粮食供需
        6.4.6 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7.1.2 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
        7.1.3 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
        7.1.4 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7.1.5 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
    7.2 对策建议
        7.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
        7.2.2 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
        7.2.3 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
        7.2.4 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
        7.2.5 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
        7.2.6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7.2.7 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际化及其对农户的挑战
        1.1.2 农户如何适应以WTO为基础的大市场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数据来源
    1.5 主要创新点
2 农业国际化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2.1 农户与农户模型
        2.1.1 农户的类型
        2.1.2 农户的特征
        2.1.3 农户模型的起源
        2.1.4 农户模型类型的划分
        2.1.5 农户模型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2.2 农业国际化
        2.2.1 农业国际化的基本原理
        2.2.2 贸易壁垒与农业国际化
    2.3 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
        2.3.1 知识扩散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3.2 市场竞争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3.3 资源优化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3.4 技术进步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4 农业国际化经营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4.1 经营模式的创新: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
        2.4.2 流通模式的创新:借助电子商务提高效率
        2.4.3 生产方式的创新:体力劳动向机械化方式转变
    2.5 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业制度变迁与农户生产效率提升
        2.5.1 农业经营组织国际化:公司制模式是核心
        2.5.2 农业经营规则国际化:贸易协议和质量体系是关键
    2.6 本章小结
3 WTO环境下的我国农业国际化
    3.1 WTO对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影响
    3.2 加入WTO前后我国农产品生产及竞争力情况
        3.2.1 加入WTO前后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比较
        3.2.2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农户生产效率测度:非参数方法—DEA
    4.2 农户生产效率测度
        4.2.1 基于省际层面的效率计算
        4.2.2 基于农作物层面的效率计算
        4.2.3 基于农户层面的效率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开放与农户生产效率:基于省际层面的效率分析
    5.1 数据选取及回归模型
    5.2 回归结果
    5.3 区域农业开放政策与农户生产效率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与农户生产效率:基于农作物层面的效率分析
    6.1 数据选取及回归模型
    6.2 回归结果
    6.3 农作物“开放弹性”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开放与农户生产效率:基于农户层面的效率分析
    7.1 数据选取及回归模型
    7.2 回归结果
    7.3 开放性农户扶持政策与农户生产效率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8.2 政策建议
        8.2.1 宏观经济政策支持
        8.2.2 农业经营政策支持
        8.2.3 农户素质提升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相关研究回顾
    1.5 相关概念说明与界定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7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农业支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效应
    2.1 农业支持理论基础
    2.2 农业支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3 农业支持的贸易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
    2.4 农业支持的国内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农业支持政策评估方法和模型
    3.1 贸易政策对于农业支持水平的评估模型
    3.2 国内支持政策对于农业支持水平的评估方法
    3.3 农业支持政策综合效果的评估方法及模型
    3.4 OECD和 WTO农业支持政策评估方法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实践及支持水平
    4.1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
    4.2 欧盟农业支持政策
    4.3 日本农业支持政策
    4.4 印度农业支持政策
    4.5 小结
第五章 加入 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目标与工具
    5.1 加入 WTO前后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演变
    5.2 加入 WTO前后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5.3 加入 WTO前后农产品贸易政策演变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评估:农业支持水平和结构
    6.1 政策分类与政策含义
    6.2 农产品覆盖范围与数据处理
    6.3 农业支持政策对国民经济影响评估
    6.4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评估
    6.5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村公共服务支持水平评估
    6.6 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评估
    6.7 新农业政策对农业支持水平敏感性评估
    6.8 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者支持水平比较
    6.9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7.1 从农民收入视角分析农业支持政策绩效
    7.2 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农业支持政策绩效
    7.3 新农业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7.4 贸易政策实施效果定量研究
    7.5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10)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农业补贴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1.7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补贴的含义与类型
    2.2 农业补贴的经济效应
    2.3 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
    2.4 世贸组织有关农业补贴的规则与中国的权利
    2.5 结论
第三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分析
    3.1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3.2 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农业面对不宽松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
    3.4 新一轮世界农业贸易谈判困难重重,农业补贴得不到较好解决
    3.5 中国加入WTO有关农业的承诺及引发的政策改革
    3.6 结论
第四章 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
    4.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概况
    4.2 中外农业补贴的主要措施比较
    4.3 中外农产品补贴方式的比较
    4.4 中外农民直接补贴的比较
    4.5 结论
第五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定性分析
    5.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5.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博弈分析
    5.3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评价
    5.4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分析
    5.5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趋势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6.1 农业补贴政策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6.2 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政策影响农业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6.3 农业生产要素补贴政策调整影响播种面积的实证分析
    6.4 生产要素补贴政策影响农业产量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与模式分析
    7.1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化分析
    7.2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的理论与模式分析
    7.3 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7.4 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直接补贴的比较分析
    7.5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的案例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7.6 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方向
    7.7 结论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持农业的效率分析
    8.1 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基本情况
    8.2 中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实证分析
    8.3 财政支农效率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8.4 实现2015年农业发展目标对财政投入的需求预测
    8.5 结论
第九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构建
    9.1 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9.2 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9.3 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系统
    9.4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与细化
    9.5 农业补贴政策的近期与中期重点
    9.6 结论
第十章 提高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10.1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10.2 建立农业补贴的长效机制
    10.3 进一步完善粮食政策,保障粮食安全
    10.4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系统,加强金融支持
    10.5 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10.6 加强农业和农村救助体系建设
    10.7 要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创新
    10.8 创新与构建中国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研究[D]. 李桂.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D]. 林玉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4]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矫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研究[D]. 贾驰. 浙江大学, 2012(08)
  • [7]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8]加入WTO前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评估及政策效果研究[D]. 宗义湘.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9]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10]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D]. 何忠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湖南大豆生产发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