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

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

一、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兴[1](2019)在《低杂散微波频率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频率合成和锁相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在雷达、电子测量仪器等领域应用广泛,对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带宽更宽、相位噪声和杂散更低、频率步进更小、变频时间更短、频带内的输出功率可控和输出功率波动小等。本文基于锁相频率合成技术、有源倍频技术和开关滤波阵结构研究了一种0.046GHz低杂散宽带微波频率源,并研究平衡式有源二倍频器模块实现612GHz的频率扩展。本文介绍了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基于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水平,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频率源的研究成果。对系统中采用的锁相环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环路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频率源杂散、相位噪声特性,并介绍比较了几种宽带、超宽带频率扩展技术,最后分析了双极晶体管有源倍频各工作状态的倍频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锁相频率合成技术、有源倍频技术和开关滤波阵结构的系统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可行性分析;根据系统指标合理选择各子电路的器件,并对各子电路进行设计、仿真、加工并调试,验证各子电路的正确性。将系统各子电路集成,进行合理的PCB版图设计和系统调试,基本实现了系统指标。0.046GHz低杂散微波频率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0.046GHz内相位噪声优于-87dBc/Hz@10kHz;频率步进为10MHz;大多数频点近端杂散抑制度大于65dB(极少数频点处的近端杂散抑制度大于55dB);谐波杂散抑制度大于50dB;输出功率大于9.6dBm;功率波动为?2.5dB;可调输出功率调谐范围为10dB。作为频率扩展电路,612GHz平衡式有源二倍频器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为0dBm时,输出功率大于-2.5dBm,基波抑制度大于25dB,三次谐波抑制度大于30dB,可以实现频率扩展要求。

李畅游[2](2016)在《6-18GHz T/R组件及幅相一致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T/R组件的设计是相控阵研制中的关键技术,要满足6-18GHz超宽带布置且二维扫描状态下最高工作频率不出栅瓣的要求,T/R组件的小型化是必然选择。本文基于LTCC多层基板和多芯片组装技术设计了一个工作在6-18GHz,输出功率达到34dBm,收发共用移相器芯片,尺寸可达到工程化应用水平的T/R组件。本文根据T/R组件技术指标要求,论证了组件的整体方案,通过计算和优化得到了各个组成电路需要达到的性能,选择了合适芯片并研究了组件结构实现,分析了组件工艺实现的重难点,最终得到组件实物,并给出了实测结果。其中发射通道由驱动放大器、大功率合成网络、功率放大器等部分组成;接收通道主要由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数控衰减器等组成;组件接收和发射共享移相器,采用分时工作方式,通过单刀双掷开关切换来实现;功能模块是通过传输线进行互联的MMIC芯片,采用多芯片组装技术,减少了芯片数量,减小了整个组件的尺寸。本论文通过建立S参数模型研究了各组成电路参数对T/R组件幅相一致性性能的影响及敏感度分析,研究了功率合成网络和多层电路板对幅度相位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在调试、装配过程中如何保证T/R组件的幅相一致性指标。本论文研究了微波多芯片组装(MCM)模块设计、微波多层布线MCM结构设计的难点,完成了宽带单元MCM结构的微型、集成化电路设计。本文采用宽带功率合成技术,实现T/R组件的大功率输出,同时探索解决T/R组件的工作效率过低导致的微波功率单元热耗问题。

曹存文[3](2013)在《Ku波段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设计》文中提出本文针对Ku波段发射机功放的线性度需求,设计了一种应用于Ku波段功率放大器的自适应模拟预失真系统。设计中对模拟预失真器各个模块进行仿真、设计和硬件实现,实现功放的线性化。首先研究了Ku波段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的设计方案,对预失真器的各部分电路方案进行选择设计,包括Ku波段开环模拟预失真器的结构,三阶交调发生器结构和下变频检测电路结构,分析预失真器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自适应算法。然后进行电路设计、器件选型和硬件测试,利用ADS仿真工具对电路进行联合仿真,辅助进行PCB和腔体的设计,对设计的开环预失真器和下变频检波电路进行加工测试,得到开环预失真器对功放非线性的改善。最后根据电路调试效果设计包含自适应算法在内的软件控制程序,实现对预失真系统的控制,自适应的改善功放非线性特性,并对功放预失真效果进行测试。经过测试,开环预失真器对P1dB=23.7dBm的功放在输入双音信号中心频率14GHz时,实现6dB的改善,随着频率的增大,改善效果变差。对P1dB=41.2dBm的功放进行改善时,在输入中心频率14GHz处,可实现最大3dB的改善。通过调节放大器的栅压,结合预失真器的调节,达到6dB的改善。失真信号检测电路能够实现对功放输出信号的下变频检测,检波器输出电压随着输入信号功率的大小呈线性变化。自适应算法控制程序控制预失真器对P1dB=23.7dBm的功放进行改善,可以实现在1414.5GHz频带功放非线性都有较好的改善,经过回退之后的最优改善效果达到11dB,预失真器改善效果相对开环系统稳定。

赵辉[4](2006)在《叠加合成非线性放大16QAM高速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数字调制技术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卫星数传系统大多采用QPSK调制方式,但是QPSK频谱利用率只有2b/s/Hz。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有限的频带资源日益拥挤,成了应用“瓶颈”。16QAM频谱利用率是QPSK的2倍,但是采用常规的正交调幅法得到的16QAM调制信号是非恒定包络,必须采用线性功率放大器,这样功放只能工作在非饱和状态,效率很低,造成航天器上宝贵能源的浪费,也加重了航天器能源供应系统的压力。国际上只有INTELSAT组织在卫星通信中进行过16QAM数传试验,他们采用的也是常规的线性放大16QAM调制技术,并且数传速率不高。 为了改进16QAM以适用于卫星通信领域,本文深入研究了一种非常规的叠加法合成16QAM的方法。不同于常规的正交调幅法16QAM调制,叠加法的原理是用两个经过饱和功率放大的QPSK信号在功率合成器中相叠加合成出大信号的16QAM,这样就不需要再进行功率放大。这种叠加法16QAM命名为NLA-16QAM,它不仅具有高频谱利用率,而且可采用饱和功率放大器,有效利用航天器上宝贵的能源。这种工作在L波段的NLA-16QAM调制器,在保证矢量幅度误差(EVM)小于8.59%时,最高码速率超过200Mb/s。 同时本文以NLA-16QAM扩展出一系列改进后的叠加法NLA-16SQAM、IJF-NLA-16QAM、IJF-NLA-16SOAM等调制技术。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第一个方面,主要研究了QPSK/SQPSK高速调制技术。为了产生NLA-16QAM/SQAM信号,我们研制了高性能的QPSK/SQPSK高速调制系统,比较了高速QPSK和SQPSK在技术实现和性能上的异同;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实验测试结果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第二个方面,研究如何用两路QPSK高速调制信号叠加合成NLA-16QAM信号。首先将一路串行数据流经串并转换分成4路并行数据流,形成两对I、Q信号;将每对I、Q信号由绝对码转换成相对码后,送往各自的QPSK调制器,产生的两路QPSK输出信号分别经各自的饱和放大器放大后,功率电平相差6dB,再经功率合成器合成后就得到16QAM信号。文中同时也研究了SQPSK调制信号叠加合成NLA-16SQAM信号,并比较了NLA-16QAM和NLA-16SQAM在技术实现和性能上的异同;根据实验测试结果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第三个方面,研究了宽带微波信号放大器、微带大功率合成器、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锁相频率综合器、升余弦脉冲成型滤波器等辅助系统。使本文研究课题具有一个完整发射机系统的雏形。 据资料查询,未发现世界上有高码速率(>100Mb/s)的可采用饱和放大的16QAM调制方式的卫星高速数传系统实际应用。可以预见,一旦本文介绍的

胡波雄[5](2007)在《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技术及在SAR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微波功率放大器在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中起着将低功率电平的线性调频信号无失真地放大至系统所要求的功率电平的功能。与单载波或多载波通信系统的功率放大相比,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与线性调频信号的特殊性,放大线性调频信号必然会引入一些与SAR系统有关的特有问题。本论文从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在SAR系统中应用的角度上,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包括偏置电路设计技术、稳定性设计技术、匹配网络设计技术、线性化设计技术以及热、电磁兼容和放大器腔体结构设计技术。众所周知,单个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尚不能达到SAR系统发射功率要求,因此,本论文介绍了为满足SAR系统发射功率要求的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合成技术。包括有二进制功率合成技术、并馈功率合成技术、串馈功率合成技术以及混合式功率合成技术。验证功率放大器是否达到设计指标,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利用仪表对指标进行逐一测试,因此,论文给出了与SAR系统密切相关的功率放大器的关键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其中包含了脉冲相位线性度的测试、脉冲相位噪声的测试,脉间噪声的测试、载波相位偏差以及热态输出驻波等指标的测试。论文以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设计电路的实际为出发点,从电路原理上分析了产生关键技术指标失真的根源,给出了其相关失真函数表达式,定量地分析了各失真量对SAR系统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压缩的影响,并对某些技术参数提出了减小失真的措施或方法。

赵正平[6](2018)在《固态微波电子学的新进展》文中指出固态微波电子学是现代电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基础材料已由第一代半导体Si和Ge、第二代半导体GaAs和InP,发展到第三代半导体GaN和SiC,石墨烯和金刚石等C基新材料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其加工工艺的尺寸也已进入纳米尺度,其工作频率已达到1 THz,应用的频率可覆盖微波毫米波到太赫兹。目前固态微波电子学呈多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共同发展的格局。综述了具有代表性的11类固态器件(RF CMOS,SiGe BiCMOS,RF LDMOS,RF MEMS,GaAs PHEMT,GaAs MHEMT,InP HEMT,InP HBT,GaN/SiC HEMT,GFET和金刚石FET)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有关固态微波电子学的应用需求、技术特点、设计拓扑、关键技术突破和测试结果,分析了当前固态微波电子学总的发展趋势和11类固态微波器件的发展特点和定位。最后介绍了采用3D异构集成技术的射频微系统的最新进展,指出射频微系统是发展下一代射频系统的关键技术。

钱进[7](2007)在《TD-SCDMA基站射频接收机性能分析》文中指出自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出现以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继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如TACS和AMPS等)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如GSM和cdmaONE等)之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正步入人们的生活。3G主要采用CDMA(码分多址)技术,其主流标准有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由于TD-SCDMA技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通信系统,所以TD-SCDMA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3G标准。作者参与研究了TD-SCDMA基站,并重点分析了TD-SCDMA基站的接收机性能。收发通道模块(TRXB)是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基站乃至整个系统网络的正常运作。本文根据3GPP关于TD-SCDMA基站一致性协议,对基站收发系统中TRXB模块接收部分的噪声系数、1-dB压缩点、单音阻塞、三阶互调、选择性、传导杂散等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1、从理论分析、数学推导、图形示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各项性能指标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了基站接收部分的各项性能。2、从工程角度提出了接收机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注意事项,并根据这些测试方法对基站进行了测试,给出了测试结果。3、根据各项技术性能的原理、基站的测试结果以及ADS仿真结果,总结了改善性能指标的方法。本文不但有利于TD-SCDMA基站接收机的性能提高,还为其它类型接收机的性能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杂散微波频率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
    1.2 频率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频率源相关基础理论
    2.1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
        2.1.1 锁相环的基本结构
        2.1.2 鉴相器
        2.1.3 环路滤波器
        2.1.4 压控振荡器
    2.2 锁相环的相位噪声和杂散分析
        2.2.1 锁相环的相位噪声
        2.2.2 锁相环的杂散
    2.3 宽带、超宽带信号频率扩展技术
        2.3.1 PLL+倍频扩展频带技术
        2.3.2 YIG调谐振荡器
        2.3.3 DDS+PLL扩展频带技术
    2.4 有源倍频器
        2.4.1 A类倍频器
        2.4.2 C类倍频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0.04~6GHz低杂散微波频率源
    3.1 系统方案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3.1.1 相关器件的选择
        3.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1.3 系统噪声及杂散分析
    3.2 0.04~6GHz频率源
        3.2.1 小数分频PLL电路仿真及实验研究
        3.2.2 滤波器仿真
        3.2.3 4.4~6GHz有源二倍频器仿真及实验研究
        3.2.4 开关电路实现及实验研究
        3.2.5 0.04~6GHz频率源实验研究
    3.3 均衡放大链路
        3.3.1 均衡放大链路仿真
        3.3.2 均衡放大链路实验研究
        3.3.3 0.04~6GHz频率源和均衡放大链路整体电路实验研究
    3.4 开关滤波阵
        3.4.1 开关滤波阵滤波器仿真
        3.4.2 开关滤波阵滤波器实验研究
    3.5 系统电源
    3.6 0.04~6GHz低杂散微波频率源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12GHz平衡式有源二倍频器
    4.1 无源巴伦
    4.2 功率合成器
    4.3 6~12GHz平衡式有源二倍频器
        4.3.1 单管有源倍频器
        4.3.2 6~12GHz平衡式有源倍频电路整体仿真
    4.4 6~12GHz平衡式有源二倍频器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6-18GHz T/R组件及幅相一致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T/R组件的预分析
        1.3.1 性能要求
        1.3.2 类型分析
        1.3.3 可行性分析
        1.3.4 T/R组件的工作原理
        1.3.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方案设计
    2.1 设计指标要求
    2.2 T/R组件的方案选择
        2.2.1 发射支路的设计方案
        2.2.2 接收支路的方案设计
    2.3 电源及信号综合控制
        2.3.1 T/R组件的电源及电源工作时序
        2.3.2 T/R组件的控制关系
3 T/R组件的设计与器件选择
    3.1 模块化设计
    3.2 主要电性能综合统筹设计
    3.3 计算机辅助设计
    3.4 器件选择
        3.4.1 接收支路
        3.4.2 发射支路
4 T/R组件幅相一致性的实现方法
    4.1 T/R组件幅相一致敏感性分析
        4.1.1 T/R组件等效模型
    4.2 采用多芯片组装(MCM)技术和多层微波陶瓷基片技术[39]
        4.2.1 高温共烧陶瓷(HTCC)多层基板技术
        4.2.2 低温共烧陶瓷(LTCC)多层基板技术
        4.2.3 HTCC技术与LTCC技术的比较
        4.2.4 共烧陶瓷多层基板电路的布局
        4.2.5 共烧陶瓷多层基板电路设计的仿真工具
        4.2.6 键合互连线分析
    4.3 宽带大功率合成技术
        4.3.1 实际条件下的合成效率
        4.3.2 大功率合成对T/R组件幅相一致性的影响
    4.4 电磁兼容技术
        4.4.1 腔体效应
        4.4.2 电源完整性及T/R组件与外部电磁兼容
        4.4.3 收发隔离设计
    4.5 高精度复合腔体加工技术
    4.6 幅相测试及调试过程控制
        4.6.1 幅相测试误差控制
        4.6.2 幅相调试一致性控制
5 实物及测试
    5.1 测试方法介绍
    5.2 T/R组件接收、发射增益、驻波的测试
    5.3 T/R组件S参数、幅相一致性、衰减及收发隔离度的测试
        5.3.1 发射状态下S参数以及幅相一致性、衰减性能的测试
        5.3.2 接收状态下S参数以及幅相一致性和衰减性能的测试
    5.4 T/R组件噪声系数的测试
    5.5 T/R组件实物及测试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Ku波段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研究的意义
    1.2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方案分析
    2.1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设计分析
    2.2 开环模拟预失真器结构分析
        2.2.1 Ku 波段模拟预失真器结构分析
        2.2.2 三阶交调发生器结构
        2.2.3 失真信号调节电路
    2.3 模拟预失真器的自适应方案分析
第三章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1 开环模拟预失真器设计
        3.1.1 耦合器设计
        3.1.2 功率合成器设计
        3.1.3 三阶交调发生器设计
        3.1.4 可控衰减器
        3.1.5 可控移相器
        3.1.6 增益放大器
        3.1.7 开环模拟预失真器的 ADS 仿真
    3.2 功放输出失真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3.2.1 锁相环电路
        3.2.2 混频器
        3.2.3 滤波器
        3.2.4 链路增益模块
        3.2.5 检波部分
        3.2.6 下变频检波链路 PCB 设计
    3.3 预失真器控制电路设计
        3.3.1 单片机选择
        3.3.2 数字电位器
        3.3.3 接口电路
        3.3.4 控制电路 PCB 设计
    3.4 电路整体设计
第四章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软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预失真器控制程序
    4.2 下变频检波输出信号采集检测程序
    4.3 模拟预失真器自适应控制程序
        4.3.1 控制程序初始设置
        4.3.2 信号检测和参数更新
第五章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预失真器测试原理
        5.1.1 预失真器预失真原理
        5.1.2 模拟预失真器测试原理框图
        5.1.3 测试方法及步骤
        5.1.4 测试中注意事项
    5.2 开环模拟预失真器预失真测试
        5.2.1 交调信号发生器调试
        5.2.2 功率放大器Ⅰ预失真改善测试
        5.2.3 功率放大器Ⅱ测试
    5.3 功放输出失真信号检测电路测试
        5.3.1 锁相环测试
        5.3.2 下变频检波链路测试
    5.4 功放自适应算法程序测试
        5.4.1 自适应预失真器对功放Ⅰ预失真测试平台
        5.4.2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的宽带特性
        5.4.3 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的功率特性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测试数据总结
    6.2 工作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叠加合成非线性放大16QAM高速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创新内容
    1.4 NLA-16QAM/SQAM高速调制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在卫星高速数传方面的研究情况
    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2.1.1 美国陆地(LAND)卫星系列
        2.1.2 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
        2.1.3 加拿大Radarsat卫星
    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2.2.1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CBERS-1
        2.2.2 西安504所300Mb/s卫星高速数传系统
    2.3 结论
第三章 调制和解调的相关理论
    3.1 二相相移键控
        3.1.1 绝对二相相移键控(BPSK)
        3.1.2 差分二相相移键控(DBPSK)
    3.2 四相相移键控
        3.2.1 绝对四相相移键控(QPSK)
        3.2.2 差分四相相移键控(DQPSK)
        3.2.3 交错四相相移键控(SQPSK)
    3.3 正交幅度调制
        3.3.1 QAM的原理
        3.3.2 QAM的解调
        3.3.3 QAM的抗噪声性能
第四章 高速PCB设计理论
    4.1 信号完整性理论
        4.1.1 信号反射的形成
        4.1.2 典型的传输线端接策略
        4.1.3 多负载的端接
        4.1.4 不同工艺器件的端接策略
        4.1.5 串扰分析
        4.1.5.1 串扰的产生
        4.1.5.2 串扰的特性
        4.1.5.3 减小串扰的办法
    4.2 时序分析理论
        4.2.1 时序分析理论基本概念
        4.2.2 共同时钟系统的时序约束条件
        4.2.3 源同步时序系统的时序约束条件
    4.3 EMC设计
        4.3.1 高速数字电路产生的主要噪声源
        4.3.2 高速数字电路的EMC设计方法
    4.4 高速数字电路的EDA仿真
        4.4.1 EDA仿真工具
        4.4.2 IBIS模型
    4.5 电源完整性
第五章 叠加法合成NLA-16QAM调制的方案
    5.1 叠加法合成NLA-16QAM的基本原理
    5.Z NLA-16QAM的差分编码研究
        5.2.1 自然2进制配置差分编码研究
        5.2.2 格雷配置差分编码研究
        5.2.3 本方案采用的差分编码
    5.3 微波直接调制方式
    5.4 叠加法合成NLA-16QAM调制器的原理框图
    5.5 叠加法合成 NLA-16SQAM调制器的原理框图
    5.6 叠加法合成IJF-LA-16QAM/SQAM调制器的原理框图
    5.7 NLA-16QAM/SQAM的解调方案
第六章 高速 QPSK/SQPSK调制
    6.1 高速数字器件的选择
    6.2 模拟调制器的选择
    6.3 矢量信号分析仪VSA89600
    6.4 QPSK
        6.4.1 QPSK调制方案
        6.4.2 串并转换电路
        6.4.3 QPSK差分编码电路
        6.4.4 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6.4.4.1 时序分析
        6.4.4.2 准备IBIS库文件
        6.4.4.3 布线前信号完整性分析
        6.4.4.4 布线后信号完整性分析
        6.4.4.5 EMC优化仿真
        6.4.4.6 干扰仿真
        6.4.5 高速数字信号的SI测试方法及分析
        6.4.6 QPSK的测试与分析
    6.5 SQPSK
        6.5.1 SQPSK调制方案
        6.5.2 SQPSK差分编码电路
        6.5.3 SQPSK的测试与性能分析
    6.6 QPSK与SQPSK的性能比较
第七章 高速NLA-16QAM/SQAM调制
    7.1 宽带微波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7.1.1 宽带小信号放大器理论
        7.1.2 宽带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7.1.2.1 设计指标
        7.1.2.2 仿真优化
        7.1.3 小结
    7.2 功率合成器设计
        7.2.1 功分器原理
        7.2.2 仿真优化
        7.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7.3 NLA-16QAM
        7.3.1 NLA-16QAM的实现
        7.3.2 NLA-16QAM的性能分析
    7.4 NLA-165QAM
        7.4.1 NLA-165QAM的实现
        7.4.2 NLA-165QAM的性能分析
    7.5 NLA-16QAM与NLA-165QAM的不同
    7.6 电路板设计要点
        7.6.1 高速数字电路多层板设计
        7.6.2 微波电路板的设计
第八章 辅助系统的研制
    8.1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
        8.1.1 m序列原理
        8.1.2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方案
        8.1.3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的实现
        8.1.4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最高可靠工作速度分析
        8.1.5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性能测试
    8.2 L波段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
        8.2.1 频率源简介
        8.2.2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2.3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基本原理
        8.2.4 SP8855E简介
        8.2.4.1 功能描述
        8.2.4.2 SP8855E的组成原理
        8.2.5 压控振荡器(VCO)
        8.2.6 环路滤波器设计
        8.2.7 锁相频率合成器电路原理图
        8.2.8 性能测试与分析
        8.2.9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要点
        8.2.10 频率合成技术展望
    8.3 脉冲成型滤波器
        8.3.1 脉冲成型滤波器原理
        8.3.2 脉冲成型滤波器的设计
        8.3.3 脉冲成型滤波器的响应
第九章 未来的卫星通信调制方式探讨
    9.1 IJF-SQPSK
    9.2 FQPSK
    9.3 8PSK
    9.4 8QAM
    9.5 星型16QAM
    9.6 OFDM
    9.7 更高进制的QAM调制
    9.8 网格编码调制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测试结果附图
    1. QPSK
    2. SQPSK
    3. NLA-16QAM
    4. NLA-165QAM
    5. 高速伪随机码发生器
    6. L波段锁相频率综合器
    7. 功率合成器
    8. 设备实物图

(5)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技术及在SAR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及其技术的发展
    1.2 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在SAR系统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技术
    2.1 偏置电路设计技术
        2.1.1 双极性晶体管(BJT)偏置电路设计
        2.1.2 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MESFET)偏置电路设计
        2.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偏置电路设计
    2.2 稳定性设计技术
        2.2.1 稳定性判断
        2.2.2 改善稳定性措施
    2.3 线性化设计技术
        2.3.1 功率回退技术
        2.3.2 负反馈线性化技术
        2.3.3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2.3.4 前馈线性化技术
    2.4 阻抗匹配技术
        2.4.1 窄带匹配技术
        2.4.2 宽带匹配技术
    2.5 热、电磁兼容性和结构设计
        2.5.1 热设计
        2.5.2 电磁兼容性设计
        2.5.3 结构设计
第三章 功率合成技术
    3.1 基本的功率合成单元
        3.1.1 平行线耦合器作为功率合成器
        3.1.2 分支线耦合器作为功率合成器
        3.1.3 混合环作为功率合成器
        3.1.4 WILKINSON同相功率合成器
        3.1.5 两节耦合器作为功率合成器
    3.2 功率合成类型与方法
        3.2.1 二进制功率合成
        3.2.2 多路并馈功率合成
        3.2.3 多路串馈功率合成
        3.2.4 混合式功率合成
第四章 功率放大器的测试技术
    4.1 脉冲相位线性度的测试
        4.1.1 脉冲相位的频域测量方法
        4.1.2 脉冲相位的时域测量方法
    4.2 脉冲噪声的测试
        4.2.1 脉内相位噪声的定义
        4.2.2 脉间噪声谱密度的定义
        4.2.3 功率放大器相位噪声产生的机理
        4.2.4 脉冲相位噪声的测试
        4.2.5 脉间噪声谱的测试
    4.3 单位时间内,载波的相位偏差
    4.4 脉冲热态输出驻波的测试
    4.5 功率放大器的集成测试技术
第五章 功率放大器在SAR系统中的应用
    5.1 功率放大器的时域指标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1.1 脉冲顶降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1.2 上升/下降时间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1.3 单位时间,载波相位偏差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2 功率放大器的频域指标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2.1 带内功率起伏与线性相位误差及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5.2.2 带外抑制对Chirp信号压缩的影响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固态微波电子学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RF CMOS, Si Ge Bi CMOS, RF LDMOS和RF MEMS
    1.1 RF CMOS
    1.2 Si Ge Bi CMOS
    1.3 RF LDMOS
    1.4 RF MEMS
2 Ga As PHEMT, Ga As MHEMT, In P HEMT和In P HBT
    2.1 Ga As PHEMT
    2.2 Ga As MHEMT
    2.3 In P HEMT
    2.4 In P HBT

(7)TD-SCDMA基站射频接收机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TD-SCDMA 系统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1.2 TD-SCDMA 技术特点
    1.3 TD-SCDMA 网络结构
    1.4 TD-SCDMA 物理层
    1.5 基站一般结构
    1.6 基站的射频一致性测试规范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噪声系数
    2.1 基站接收灵敏度
    2.2 噪声系数定义
    2.3 级联系统的噪声系数
    2.4 基站的噪声系数
    2.5 基站 TRXB 模块噪声系数的测量
        2.5.1 精确测试噪声系数的注意事项
        2.5.2 基站噪声系数的测试结果
    2.6 减小基站噪声系数的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dB 压缩点
    3.1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3.2 1dB 压缩点
    3.3 基站 TRXB 模块接收通道的 1dB 压缩点
    3.4 基站 TRXB 模块 1dB 压缩点的测试
    3.5 提高基站接收通道 1dB 压缩点的方法
    3.6 1dB 压缩点的 ADS 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音阻塞
    4.1 阻塞干扰的原理
        4.1.1 非线性
        4.1.2 动态不足
        4.1.3 噪声系数恶化
    4.2 单音阻塞的测试结果
    4.3 减少阻塞干扰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阶互调
    5.1 三阶交截点
    5.2 IP3 的级联
    5.3 基站 TRXB 模块的 IP3
    5.4 基站 IP3 的测试
    5.5 三阶互调产物的测试注意事项
    5.6 改善互调干扰的一些方法
    5.7 三阶互调的 ADS 仿真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选择性
    6.1 基站接收机的邻道选择性
    6.2 滤波器特性
        6.2.1 滤波器的选择性
        6.2.2 滤波器的群时延特性
        6.2.3 基站 TRXB 模块的中频滤波器
    6.3 基站接收通道的选择性和群时延测试
        6.3.1 基站 TRXB 模块接收通道的选择性测试
        6.3.2 基站 TRXB 模块接收通道的群时延测试
    6.4 邻道选择性的提高和群时延的降低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杂散
    7.1 基站的杂散响应
    7.2 杂散响应的测试
    7.3 减少杂散响应的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杂散微波频率源技术研究[D]. 李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2]6-18GHz T/R组件及幅相一致性技术研究[D]. 李畅游.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Ku波段自适应模拟预失真器设计[D]. 曹存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4]叠加合成非线性放大16QAM高速调制技术的研究[D]. 赵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6(09)
  • [5]微波固体功率放大器技术及在SAR系统中的应用[D]. 胡波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7(10)
  • [6]固态微波电子学的新进展[J]. 赵正平. 半导体技术, 2018(01)
  • [7]TD-SCDMA基站射频接收机性能分析[D]. 钱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均衡器、衰减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