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前馈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

基于DSP的前馈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

一、基于DSP的前馈式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松楠[1](2021)在《基于改进型FxLMS算法的管道主动噪声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活噪声与工业噪声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加大。长期处于噪声的环境中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的降低噪声污染成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传统的被动降噪方法,对中低频噪声的消除作用不大,要想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需要增加噪声吸收系统的体积。主动噪声控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降噪手段,针对中低频噪声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并且具有体积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对主动噪声控制领域的兴趣。本文致力于降低新风系统管道(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中由风机所产生的中低频噪声,故以管道声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传统主动噪声控制方法中由于步长固定导致的稳定性与收敛速度始终处于矛盾状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正切函数的变步长最小均方误差算法,设计并完成了一款基于ARM平台的主动噪声控制器,通过仿真与实验对噪声控制系统的降噪效果进行了测试。首先,论文介绍了主动噪声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研究维纳(Wiener)滤波器和误差平面的搜索方法,引出了以有限长单位冲击响应(FIR)滤波器结构为基础的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的原理,并对LMS算法中自适应参数的更新过程进行了推导。然后,根据以上基础介绍了滤波x最小均方误差算法(FxLMS)算法的自适应迭代流程和次路径建模方法。文中研究了导致自适应滤波算法稳定性变差和收敛速度变慢的原因,通过对经典的可变步长最小均方误差(VSS-LMS)算法进行公式推导,分析了对算法收敛速度和降噪性能的原因。由此,提出了一种使用反正切函数的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随后,针对管道噪声中的噪声源进行研究,分析了由轴流风机所产生噪声的频率特性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建模。还对管道对声波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使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其次,文中设计了一个以STM32F746处理器为核心的自适应主动噪声控制硬件平台并实现与PC机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分析功能。设计包括参考麦克风和误差麦克风的类型选择与电路设计,主控制板的类型选择与电路设计,功率放大器的类型选择与设计。并最终实现主动噪声控制算法在硬件平台上的运行。最后,论文将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硬软件与改进算法相结合,进行了功能和算法的验证。文中在电脑端使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记录与分析,与其他的VSS-LMS算法的降噪性能与收敛速度进行了对比。通过将论文提出的改进方法与其他四种主动噪声控制算法进行对比,说明改进算法对于收敛速度和降噪效果具有明显的改善,并以此为依据对目前取得的成果和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吴佳伟[2](2021)在《通风管道噪声的主被动复合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通风管道遍布于大型建筑的各个角落,其工作时通常伴随着机械风机和气流流动的噪声,这些宽带噪声强度过大,尤其低频噪声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针对管道中的噪声,目前常用的降噪方式是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Control,PNC),即采用吸声结构和材料对管道结构做一定的改进,使通过的噪声得到一部分衰减。但是,被动降噪存在针对低频噪声效果有限、设备体积过大、成本过高的缺点。所幸的是,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ontrol,ANC)可以弥补这些缺点,能够以小微体积的设备消除低频噪声。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降噪效果,本课题采用将主动降噪与被动降噪相结合的方式,以期望降低全频段的噪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依据管道声场理论,设计了一种被动降噪消声器结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消声器能够有效地衰减噪声的中高频部分,并且被动消声器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声反馈现象,从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为了降低通风管道中气流对参考和误差传声器采集信号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内芯结构,将传声器置于吸声体内芯中,实际测试表明可以获取准确有效的噪声信号。并给出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参考和误差传声器布放应遵循的准则。针对前馈控制系统的声反馈问题,除了前述被动消声器之外,还在算法上进一步抑制声反馈的影响,选择了在实际工程中运行更稳定的反馈中和泄漏Fx LMS算法。论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主被动结合系统的性能,实验表明系统中的被动消声部分从500Hz开始对噪声有一定的衰减,在无风的静态实验环境下,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在100-250Hz频段能达到最大20d B左右的降噪量,并随着频率的增大效果逐渐减小。在有风的动态实验环境下,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行,在100-250Hz的频段达到了10d B左右的降噪效果。

桂文华[3](2021)在《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因此使得噪声污染加剧。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无处不在的噪声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噪声控制技术是削弱和消除噪声的重要方法,因为传统的无源噪声控制技术无法应对低频噪声问题,有源噪声控制技术成为了解决中低频噪声的有效途径。现今的有源噪声控制产品大多是针对管道和佩戴耳机的人耳等特殊场景,对于一些应用性广泛的三维场景的降噪产品还不多。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有源噪声控制的原理出发,通过对典型结构和算法的分析,针对三维空间的局部区域有源噪声控制做了相关研究。为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采用离线辨识的方法估计次级通道的相关参数;以平衡算法的稳态误差与收敛速度为目的,通过归纳现有的三种变步长算法,总结出了基于特定函数的相关变步长算法的改进特性;针对一些实际场景中,误差传声器无法贴耳安放的问题,本文结合虚拟传声器技术对三维空间中局部有源噪声控制做了相关仿真试验,验证当误差传声器远离人耳一定距离时,是否还能实现以人耳为目标区域进行降噪;为了深入研究三维空间的有源降噪,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以DSP为核心的三维空间中局部双通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系统基于达到最优降噪效果为目的,根据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对声信号的采集、处理与输出的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完成了传声器、扬声器和音频编解码器的选型,以及滤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和功放电路的设计,此外还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为验证本系统对中低频噪声的实际降噪效果,设计了室内三维空间的单频和双频噪声控制试验,使用测量仪器对距离耳朵3cm、5cm、8cm和10cm处降噪前后的声信号进行采集,对比前后的声场声压级变化,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单频噪声控制试验中,测得的最大降噪量出现在距离耳朵5cm处,频率为850Hz时,最大值为13.95d B;双频噪声控制试验中,测得的最大降噪量出现在距离耳朵10cm处,频率为250&450Hz时,最大值为20.40d B。该试验表明,本文设计的三维空间的局部双通道有源控制系统能在一定的局部区域获得明显的降噪效果,为以后的三维空间有源降噪提供了参考,对降低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做出了努力。

沈铖武[4](2021)在《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保证车载导弹打击精度,在发射前,需要通过定向准直测量设备对弹上棱镜的方位角进行测量,从而确定导弹的初始发射方位角度。目前国产车载导弹配套的定向准直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测量设备必须放置在具有独立基座的光学测量平台上。独立基座与载车分离,以防止载车振动对定向准直测量设备的测量精度产生影响。设备的展开作业操作难度大、作业时间长,因此严重影响了装备的机动性能。随着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对定向准直测量设备进行隔振处理,从而使其能够摆脱对独立平台的依赖,实现与载车固连状态下的稳定测量,将极大地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针对载车振动主要集中在低频段的特点,本文选择主动隔振方案,进行对载车振动的隔离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理论分析了振动对陀螺仪测量稳定性和自准直测量的影响,建立了单级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车载测量平台主动隔振系统的总体方案。2.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载车振动的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对经验模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模态混叠现象进行聚合经验模态分解,分解后模态混叠并未得到有效抑制。针对复杂信号的模态混叠现象,本文提出噪声延展聚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载车振动进行分解,使分解过程中的模态混叠得到了有效抑制。3.通过运动方程建立了单级主动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模型,通过理论建模和实验建模两种方式对VT-300电磁作动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建立该电磁作动器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频率、幅值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模糊PID控制下的主动隔振效果仿真。4.设计了嵌入式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采用TMS320VC33作为处理芯片,将A/D、D/A、I2C等数字接口电路都集成在一个高密度FPGA芯片内。通过直接存储器存取数据,使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同时进行,简化了电路,提高了系统集成度。5.完成主动隔振样机的制作,在实验室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主动隔振后,传递到作动器输出端面的振动衰减了21.3d B,寻北仪的定向误差为138″,自准直仪的测量不受振动影响。本文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隔振控制,为实现定向准直测量设备与载车固连状态下的稳定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光电测量设备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摆脱了对独立支撑平台的依赖,提高了装备的机动性,对装备整体性能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段珂钊[5](2020)在《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使得汽车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是能够行驶,乘坐的舒适性已经变成购车时的关注点之一。控制车内的噪声能够有效地提升乘坐舒适性,常见的如使用隔音材料、降噪轮胎等降噪技术属于被动降噪,被动降噪在一定程度上显着地抑制了车内噪声,但对低频噪声的控制能力不足是其主要缺陷。为了有效处理低频噪声控制不足的缺陷,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由此受到普遍注视和应用。本文围绕主动噪声控制设备的布置对降噪效果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依据驾驶室模型的声学仿真情况,在实验室内建立主动噪声控制试验平台,探索最合适的设备布置方案。首先在声学原理、控制系统类型和自适应滤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采用前馈式自适应主动降噪系统结构。对LMS算法和滤波-x LMS算法进行了推算,并对两种算法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剖析。运用Matlab软件对LMS、Fx LMS以及Fx LMS算法中次级通道估计进行了仿真运算,筛选出合适的滤波阶数和收敛因子。其次明确了探究控制系统设备布置方式的意义,运用ANSYS软件对汽车简易驾驶室模型进行了声学仿真,得到了车内声模态的分布图。以第八阶声模态分布为参考,在简易驾驶室模型中选取了四组典型位置设置声源进行空间声学仿真,得到了不同的空间声响结果。以密闭环境内声势能最小化为原则,结合车内声模态分布情况得出了控制系统设备布置的基本规律,为进行试验提供了有效参考。最后在实验室内完成了主动噪声控制试验平台的建立,并说明了试验平台中的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及功能。运用该试验平台进行了主动降噪试验,先以单频正弦噪声作为初级声源,探索出较为合适的三种布置方式,结合不同车型分析了三种方式实际运用的可行性。然后,针对1000 rmin/、1800 rmin/、2500 rmin/、2800 rmin/四种转速工况下的发动机噪声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三种布置方式对不同发动机转速噪声都能达到8d B以上的降噪效果。

宋文汉[6](2020)在《矿用通风机进气口噪声主动控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通风机的相关技术研究领域中,通风机的噪声控制作为其中的一项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难度。矿井下通风机在运行时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对井下造成噪声污染的同时严重影响井下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矿井通风机的噪声问题也是通风机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通风机的噪声进行有效控制意义重大。通风机的噪声控制方式主要分为被动噪声控制和主动噪声控制,在通风机降噪问题上采用被动噪声控制的方式较为普遍,但是此方式对通风机产生的低频噪声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且需要消耗空间增加吸声材料、增大产品体积,同时会对通风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主动降噪技术实现方法虽然复杂,但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低频噪声,且不需要改变通风机自身结构,因此设计通风机主动降噪的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通风机进气口噪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通风机的噪声特性和主要噪声来源,研究了相关的声学基础理论。为了实现通风机主动降噪系统,理论分析并选取了LSM算法作为主动降噪系统算法,进行了主动降噪系统的硬件设计,基于对降噪空间分割简化的思想和通风机管道噪声主动控制模型,本文设计了三组用来控制通风机进气口噪声的反馈式主动降噪单元和主动降噪组。通过Virtual.Lab Acoustics声学仿真软件对文中设计的主动降噪单元和主动降噪组进行了声场模拟,得出了初级声场和被降噪后声场的声压分布情况,同时验证了信号接收器和次级声源布放位置的可行性,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探究了主动降噪组对通风系统的阻力影响。通过对各组主动降噪单元和主动降噪组的横向纵向对比以及研究表明,各组主动降噪单元和主动降噪组对均对通风机进气口噪声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将信号采集装置放置于管道外侧挖孔处,能够准确的采集到噪声信号,噪声源和被采集点的声压差值不超过3d B。各组主动降噪组和主动降噪单元两者的降噪效率基本持平,其中管径为100mm外侧扬声器主动降噪设备对500Hz以下的低频噪声降噪效果显着,平均降噪量达到13d B左右,由于主动降噪组的多管道式设计,在风速小于4m/s时,主动降噪组的结构对通风机的风压影响比较小,有一定工程应用前景。

谷飞鸿[7](2020)在《基于宽窄带混合控制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内由动力系统、轮胎等引发的中低频噪声已成为司乘人员感知率最高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问题之一,受到了车企及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针对车内中低频噪声的主动控制也成为NVH领域的核心难题。车内噪声具有典型的宽窄带混合特性,经典的车辆主动噪声控制算法通常仅考虑对车内窄带阶次噪声或宽带噪声的单独控制,较少考虑二者的协同控制。因此,为同时实现车内宽窄带噪声的有效抑制,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宽窄带混合控制算法的车辆主动噪声控制(ANC)技术。在分析现有主动噪声控制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型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算法,该算法包含基于声反馈消除的信号分离子系统,基于陷波延时LMS算法的窄带ANC子系统以及基于限幅归一化FxLMS算法的宽带ANC子系统。其中,在信号分离子系统中引入了声反馈消除技术,可消除主动噪声控制过程中参考传声器所采集的反馈声,进而保障系统的降噪性能;采用陷波延时LMS算法作为窄带ANC子系统的核心算法,从理论上规避了次级通路系数与参考信号的卷积运算,大幅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对于宽带ANC子系统,拓展提出了限幅归一化FxLMS(Th-NFxLMS)算法,该改进算法可保障控制系统在高声压级脉冲噪声干扰下的稳定性。为验证所提算法的综合表现,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仿真平台,并通过对模拟宽窄带混合噪声及实车采集噪声的仿真降噪,初步验证了所提混合算法的有效性。其次,针对主动噪声控制中的声通路辨识问题,本文基于MATLAB/GUI平台开发了适用于次级通路及声反馈通路辨识及分析的ANC应用软件,该软件采用幅值均方相干分析法(MSC)与功率谱对标法(PSD)进行声通路辨识精度分析,可从频域视角更为直观地展示不同频率分量下的辨识精度。最后,基于所开发的ANC硬件系统,在实验室场景中针对采集的车内噪声进行了离线主动噪声控制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ANC系统对于发动机的二阶、四阶等阶次噪声以及除发动机阶次外的宽频带噪声均具有较显着的控制效果。主动噪声控制后,发动机阶次噪声最高降低16.6 dB,目标噪声的线性总声压级优化了6.0-9.9 dB,A计权总声压级优化了3.0-7.1 dB(A)。此外,为更好地验证ANC系统在实车噪声主动控制中的表现,本文针对车辆在空挡下发动机转速为2100 r/min的稳态工况以及车辆70 km/h均速行驶工况进行了实车噪声主动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发动机阶次噪声降噪效果显着,降噪量为9.6-14.1 dB;车内目标噪声的总声压级有较为明显地改善,其中线性总声压级最高降低了4.3 dB,A计权总声压级最高降低了2.1 dB(A)。综合而言,本文所提出改进型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算法对于车内噪声的主动抑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帅[8](2020)在《主动隔振系统电磁作动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工程中,振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被动隔振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限制了隔振器的隔振效果。主动隔振系统与被动隔振系统相比,主动隔振系统对振动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具有更好的隔振能力。载车的发动机的振动会导致车载光电精密测量仪器的基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仪器测量精度变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应用主动隔振技术,对主动隔振系统中的电磁作动器,进行了控制方法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简述了电磁作动器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电磁场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磁作动器的工作原理和隔振原理。根据本文所用的电磁作动器的结构以及电磁理论,建立了电磁作动器的数学模型。对整个主动隔振系统进行力学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电磁作动器的数学模型建立整个主动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基于建立的主动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对主动隔振系统进行了控制研究。在不同频率的振源扰动下,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下,系统的隔振效果都能达到90%以上,隔振效果较好。相较于PID控制,在模糊PID的控制下,系统到达稳定的时间较少,且稳定效果优于PID控制。然后,考虑到主动隔振系统实际工作时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本文进行了主动隔振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滑模变结构控制能够很好的克服不确定干扰对主动隔振系统的影响,隔振效果良好。最后,基于主动隔振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了电磁作动器的数字控制器。以德州仪器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VC33作为主控芯片设计DSP控制器,配以FPGA为实验台的振动信号采集模块,在该实验平台上进行了PID控制算法的应用研究,效果良好。

章月新[9](2019)在《封闭空间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人造成干扰的声音。在国防航空领域,一些舱室内噪声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操作环境,噪声诱发的结构振动还可能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传统降噪方法对低频噪声抑制效果不佳,主动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凭借良好的低频降噪性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系统搭建、实验验证三方面研究并改进ANC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经典多通道ANC系统的结构、原理、滤波-x最小均方(filtered-x LMS,FxLMS)算法。针对本文研究的FIR结构的双通道ANC系统,推导一种新的双通道变步长FxLMS(variable step-size FxLMS,VSS-FxLMS)算法并仿真。仿真表明,新算法收敛速度和稳态性能整体上优于传统算法,在步长因子初值取相对较大或较小值时表现更加突出。(2)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多通道ANC系统控制器。硬件上,以TMS320C6747核心板为基础设计外围电路,包含有噪声信号采集模块和次级噪声输出模块。软件上实现控制器底层驱动编写,包括多通道音频缓冲串口McASP、SPI通信协议、DMA传输等部分。在上述平台上分别移植双通道经典算法和双通道VSS-FxLMS算法。(3)对经典双通道ANC系统与单通道ANC系统进行实验,实验结论表明在封闭空间中双通道系统在降噪范围,降噪量,平整度上都比单通道系统更具有效性。(4)对经典双通道ANC系统与双通道VSS-FxLMS系统进行实验,分别取三种不同步长因子初值。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可以兼顾收敛速度和稳态性能,在步长因子取相对较大或较小值时表现尤为突出,与仿真保持一致。(5)上述实验结果包含大量高频噪声。分析其成因,改进双通道VSS-FxLMS算法。改进后的系统在步长因子初值取值较大或适中时能有效降低高频分量,多降噪1-3dB。但是当步长因子初值极小时,系统失效。改进后的新算法实际中的降噪效果有赖于参数的合理调节。本文对ANC系统的降噪原理、系统实现及算法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佐以大量实验结果分析,为设计一款性能良好的多通道主动噪声控制器提供一定的参考。

朱建辉[10](2019)在《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体控制阀作为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决定整个系统的性能,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高响应、高精度与高可靠性的流体伺服控制技术已然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能够克服传统伺服阀的缺陷,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快速、抗污染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等显着优势,对其性能的提升也会促进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因而对单级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高性能的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为目标,通过系统方案设计、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控制技术和磁阻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等方面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按开关阀模式和伺服阀模式工作,实现高响应和高精度的流体流量、压力等参数的调节。在详细分析系统特点与功能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方案设计,搭建了由系统控制器、功率驱动电路、系统执行器、系统传感器组成的整体框架,并进行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为后续的模型建立和仿真打下基础。(2)建立了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包含了电路子系统、机械子系统、磁场子系统和流体子系统相互耦合的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下搭建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详细分析了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后续控制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最后搭建了系统的电流环和位置环双闭环控制结构,进而为电磁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性能研究和控制方案奠定基础。(3)为了满足系统对高精度和低成本要求的直线位移测试,研究了磁阻式位移传感器,基于磁阻原理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磁阻式直线位移传感器。针对电磁直线执行器存在瞬变大电流引起的电磁干扰等问题,提出一种差动方式的双磁阻位移传感器应用方案。在Ansoft软件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为传感器偏置磁钢的布置和选取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仿真与试验确定了合适的传感器位置、磁钢几何参数及安装位置等,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对所设计的传感器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测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测试所设计的传感器性能,满足了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对直线位移的检测要求。(4)针对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快速响应和高精度要求,研究了基于逆系统+增益调度PI的连续升程的复合控制方法。利用逆系统的快速响应特性和增益调度PI的精准性优势,采用分段控制,并增加过渡过程。在远离目标位置时,采用逆系统控制,在接近目标位置时,切换为PI控制,并采用模糊切换规则进行控制算法的自动切换,实现了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在设定的升程内任意位置的控制目标,同时保证一定的控制精度。(5)完成了基于全格式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在建立不依赖系统参数的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特征参量的辨识算法和控制算法的在线交互进行实现了应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自适应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数学模型,仿真模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计算存在干扰和负载力下系统的响应。最后在搭建的试验测试平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实现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不同升程而不需要改变控制参数,算法的自适应性强,稳态误差小,响应速度高。

二、基于DSP的前馈式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的前馈式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型FxLMS算法的管道主动噪声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难点
        1.3.1 对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进行的改进
        1.3.2 对通风管道中的噪声源和管道声学特性进行的建模与分析
        1.3.3 主动噪声控制器的设计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主动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2.1 主动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
    2.2 主动噪声系统的组成
    2.3 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2.3.1 维纳滤波器
        2.3.2 特征分析与性能表面
        2.3.3 搜索方法
    2.4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反正切函数的FxLMS算法优化
    3.1 FxLMS算法的基本原理
    3.2 影响LMS算法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3.3 可变步长FxLMS算法
    3.4 改进型FxLMS算法
        3.4.1 参数a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3.4.2 参数b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3.4.3 参数c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3.4.4 改进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3.4.5 改进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管道噪声特性分析
    4.1 管道噪声的基本概念
    4.2 轴流风机噪声特性分析
    4.3 管道声波传输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主动噪声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主动噪声控制器的选型与硬件设计
        5.1.2 麦克风选择与电路设计
        5.1.3 音频编解码器与功率放大器的选型与硬件设计
    5.2 软件系统设计
        5.2.1 USB通信与I2S通信
        5.2.2 音频编解码器配置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介绍
    6.2 仿真及实验参数设置
    6.3 实验成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通风管道噪声的主被动复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管道声场理论
        2.2.1 基本物理量
        2.2.2 管道截止频率
        2.2.3 平面波干涉原理
    2.3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理论
        2.3.1 系统概述
        2.3.2 系统结构
        2.3.3 算法介绍
    2.4 被动噪声控制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少声反馈的被动消声器的设计
    3.1 引言
    3.2 被动消声器的结构设计与降噪量
    3.3 被动消声器的防风性能
    3.4 声反馈效应
        3.4.1 存在声反馈的系统结构
        3.4.2 被动消声器对反馈路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主动噪声控制系统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算法结构
        4.2.1 次级路径建模
        4.2.2 泄漏滤波-x LMS算法
        4.2.3 反馈中和算法
    4.3 参考传声器和误差传声器的布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硬件结构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静态实验
        5.3.2 动态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有源噪声控制理论
    §2.1 有源噪声控制原理
    §2.2 室内空间声场特性
    §2.3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2.3.1 前馈式控制系统
        §2.3.2 反馈式控制系统
        §2.3.3 混合式控制系统
        §2.3.4 多通道控制系统
    §2.4 虚拟传感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源噪声控制算法研究
    §3.1 自适应滤波器
    §3.2 有源噪声控制算法
        §3.2.1 最速下降算法
        §3.2.2 LMS算法
        §3.2.3 NLMS算法
        §3.2.4 Fx LMS算法
    §3.3 次级通道辨识
        §3.3.1 在线辨识
        §3.3.2 离线辨识
        §3.3.3 离线辨识结果
    §3.4 变步长方法研究
        §3.4.1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
        §3.4.2 基于抽样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
        §3.4.3 基于箕舌线的变步LMS长算法
        §3.4.4 结合相邻的两个误差对箕舌线变步长LMS算法研究
        §3.4.5 对基于特定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传声器技术的研究
    4.1 结合虚拟传声器的有源噪声控制问题分析
    §4.2 结合虚拟传声器有源噪声控制
        §4.2.1 一阶差分预测法
        §4.2.2 虚拟传声器配置法
        §4.2.3 远程传声器技术
    §4.3 结合虚拟传声器的有源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源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
    §5.1 硬件设计
        §5.1.1 传声器选型及信号调理电路
        §5.1.2 扬声器选型及功率放大电路
        §5.1.3 MCU与音频编解码器的选型
    §5.2 软件设计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结果
        §5.4.1 单频噪声控制试验
        §5.4.2 双频噪声控制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定向准直技术
        1.1.2 隔振技术
    1.2 国内外主动隔振技术研究与应用
        1.2.1 主动隔振技术的研究
        1.2.2 主动隔振技术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总体方案
    2.1 车载平台振动影响分析
        2.1.1 振动对陀螺仪的影响
        2.1.2 振动对自准直测量的影响
    2.2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总体方案
        2.2.1 单通道前馈控制
        2.2.2 单通道反馈控制
        2.2.3 基于前馈反馈的主动隔振系统方案
    2.3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
        2.3.1 载车振动的频谱特性分析
        2.3.2 作动器的特性分析及建模
        2.3.3 控制器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平台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3.1 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
    3.2 经验模态分解的基本理论
    3.3 模态混叠与聚合经验模态分解
    3.4 噪声延展聚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提出
    3.5 载车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建模
    4.1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
    4.2 VT-300 电磁作动器
    4.3 VT-300 电磁作动器理论建模
    4.4 VT-300 电磁作动器实验建模
        4.4.1 滞回特性
        4.4.2 动态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隔振控制器设计与控制仿真
    5.1 控制器功能需求
    5.2 控制器设计
        5.2.1 总体功能实现
        5.2.2 加速度计信号调理
        5.2.3 振动信号采样
        5.2.4 驱动信号转换
        5.2.5 驱动信号调理
        5.2.6 数据处理
    5.3 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5.3.1 模糊PID控制
        5.3.2 模糊PID控制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实验
    6.1 隔振效果评价方法
    6.2 主动隔振系统实验平台构建
    6.3 实验结果
        6.3.1 主动隔振效果测试
        6.3.2 定向准直测量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完成的研究工作
    7.2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技术运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主动噪声控制原理
    2.1 声学原理
        2.1.1 声学参量
        2.1.2 声波叠加
    2.2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类型
        2.2.1 前馈式控制系统
        2.2.2 反馈式控制系统
    2.3 自适应滤波器
        2.3.1 维纳滤波原理
        2.3.2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
    2.4 自适应算法
        2.4.1 LMS算法简介
        2.4.2 LMS算法性能分析
    2.5 FxLMS算法
        2.5.1 FxLMS算法简介
        2.5.2 FxLMS算法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算法仿真及分析
    3.1 单通道LMS算法仿真分析
    3.2 次级通道建模与仿真
        3.2.1 次级通道建模方式
        3.2.2 次级通道仿真分析
    3.3 FxLMS算法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噪设备布置策略研究
    4.1 设备布置研究意义
    4.2 空间声势能最小化
    4.3 车内声模态仿真分析
    4.4 主动噪声控制设备布置的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噪声控制试验及分析
    5.1 试验平台整体结构方案
    5.2 搭建控制系统试验平台
        5.2.1 试验平台硬件选取
        5.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 单频噪声试验
    5.4 发动机噪声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矿用通风机进气口噪声主动控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主动降噪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风机降噪技术国内外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动噪声控制理论与算法及分析
    2.1 主动噪声控制基本原理和其系统构成
        2.1.1 主动噪声控制基本原理
        2.1.2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分类
    2.2 矿用通风机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声场相关理论
        2.3.1 干涉相消原理
        2.3.2 管道截止频率
    2.4 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
        2.4.1 FIR自适应滤波器
        2.4.2 LMS算法
        2.4.3 NLMS算法
        2.4.4 RLS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动降噪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动降噪硬件系统
    3.2 信号处理模块
    3.3 前置噪声处理模块
        3.3.1 前置放大电路
        3.3.2 抗混叠滤波电路
        3.3.3 A/D转换电路
    3.4 后置噪声处理模块
        3.4.1 D/A转换电路
        3.4.2 平滑滤波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噪声模拟理论与模拟方法
    4.1 噪声模拟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理论
        4.1.1 有限元法及其基本理论
        4.1.2 边界元法及其基本理论
    4.2 LMS Virtual Lab简介
    4.3 声学计算的基本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机进气口噪声主动控制仿真研究
    5.1 通风机主要噪声特性
    5.2 通风机进气口噪声控制单元设计
        5.2.1 主动降噪模型的建立
        5.2.2 主动降噪模型的网格划分
        5.2.3 测量场点位置设置
    5.3 噪声数值模拟与结果
        5.3.1 主动降噪单元初级声场声压计算
        5.3.2 导入次级声源的主动降噪单元声场声压计算
        5.3.3 主动降噪组初级声场声压计算
        5.3.4 导入次级声源的主动降噪组声场声压计算
    5.4 通风机进风降噪段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5.4.1 物理模型
        5.4.2 边界条件及控制方程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基于宽窄带混合控制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历程
        1.2.2 车内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主动噪声控制基础理论
    2.1 声波相消理论
    2.2 自适应滤波理论
        2.2.1 FIR滤波器构造及原理
        2.2.2 自适应滤波LMS算法
    2.3 ANC系统基本结构
        2.3.1 前馈与反馈ANC系统
        2.3.2 单通道与多通道ANC系统
        2.3.3 宽带与窄带ANC系统
    2.4 次级通路辨识理论及方法
        2.4.1 次级通路辨识模型
        2.4.2 次级通路辨识精度分析
    2.5 声反馈消除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动噪声控制改进算法
    3.1 经典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1.1 陷波FxLMS算法
        3.1.2 基于声反馈消除的Fx LMS算法
    3.2 经典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3 改进型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3.1 基于声反馈消除的信号分离子系统
        3.3.2 基于陷波延时LMS的窄带ANC子系统
        3.3.3 含脉冲限幅归一化算法的宽带ANC子系统
    3.4 算法计算复杂度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噪声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4.1 窄带ANC子系统主动控制仿真验证
    4.2 宽带ANC子系统主动控制仿真验证
    4.3 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算法仿真验证
    4.4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仿真分析
        4.4.1 车内目标噪声采集试验
        4.4.2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内主动噪声控制试验验证
    5.1 车内主动噪声控制平台搭建
        5.1.1 主动噪声控制硬件系统
        5.1.2 ANC算法程序
        5.1.3 ANC应用软件
    5.2 车内噪声离线主动控制试验
        5.2.1 ANC硬件系统布置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实车主动噪声控制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主动隔振系统电磁作动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主动隔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隔振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主动隔振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电磁作动器的电磁理论
        2.2.1 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
        2.2.2 麦克斯韦方程组
    2.3 电磁作动器工作原理与结构
        2.3.1 电磁作动器工作原理
        2.3.2 电磁作动器结构
    2.4 电磁作动器磁路分析
        2.4.1 磁感应强度
        2.4.2 电磁力与电感
    2.5 双向电磁作动器力学模型
    2.6 主动隔振系统模型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PID的主动隔振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3.1 PID控制介绍
    3.2 模糊PID控制
        3.2.1 模糊控制器
        3.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3 主动隔振系统的模糊PID控制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主动隔振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滑模变结构控制
    4.3 主动隔振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4.4 实验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隔振实验平台数字控制器设计
    5.1 实验装置介绍
        5.1.1 实验振动台
        5.1.2 功率放大器
        5.1.3 加速度传感器
    5.2 主动隔振实验台数字控制器设计
        5.2.1 信号采集模块
        5.2.2 DSP控制模块
        5.2.3 DSP最小系统设计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5.3 主动隔振实验台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封闭空间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有源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通道有源降噪理论基础
    2.1 多通道系统结构概述
    2.2 前馈系统与自适应算法
        2.2.1 自适应滤波算法
        2.2.2 FxLMS算法
        2.2.3 次级通道
        2.2.4 含自激的多通道FxLMS算法
        2.2.5 含自激的多通道VSS-Fx LMS算法
    2.3 系统仿真与分析
        2.3.1 含自激的多通道FxLMS算法仿真
        2.3.2 含自激的多通道VSS-Fx LMS算法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动噪声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主动噪声控制器硬件系统
    3.2 TMS320C6747 核心板
    3.3 噪声采集模块
        3.3.1 噪声采集及前置放大电路
        3.3.2 抗混叠低通滤波电路
        3.3.3 模数转换电路
    3.4 次级噪声输出模块
        3.4.1 数模转换电路
        3.4.2 平滑滤波电路
    3.5 实验硬件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噪声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控制器底层驱动配置
        4.1.1 SPI模块
        4.1.2 McASP模块
        4.1.3 EDMA3 模块
    4.2 芯片驱动编写
        4.2.1 模数转换模块
        4.2.2 数模转换模块
    4.3 多通道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噪声控制器实验
    5.1 实验方案概述
    5.2 基于传统FxLMS算法的有源降噪实验
        5.2.1单频降噪实验
        5.2.2 窄带降噪实验
    5.3 基于多通道VSS-Fx LMS算法的ANC实验
        5.3.1 单频降噪实验
        5.3.2 窄带降噪实验
    5.4基于改进的多通道VSS-Fx LMS算法的ANC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阀用电-机转换装置的研究
        1.2.2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研究进展
        1.2.3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控制调节技术
    1.3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2 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实现
    2.1 系统功能分析与结构
        2.1.1 系统功能
        2.1.2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 系统性能要求
    2.2 系统控制器
        2.2.1 微控制器选型
        2.2.2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2.2.3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2.3 系统执行器
        2.3.1 执行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3.2 执行器性能
        2.3.3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4 系统传感器
        2.4.1 电流传感器
        2.4.2 位移传感器
        2.4.3 流量传感器
    2.5 本章小结
3 流体控制阀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分析
    3.1 系统基本模型
        3.1.1 电路子系统
        3.1.2 磁场子系统
        3.1.3 机械子系统
        3.1.4 流体子系统
    3.2 控制系统结构与建模
        3.2.1 电流环模型
        3.2.2 位置环模型
    3.3 系统仿真与参数影响
        3.3.1 运动质量
        3.3.2 线圈电阻
        3.3.3 驱动电压
        3.3.4 阀盘直径
        3.3.5 供气压力
        3.3.6 喷射脉宽
    3.4 流量特性研究
        3.4.1 流场仿真
        3.4.2 不同升程下的流量仿真与试验
        3.4.3 不同压差下的流量仿真与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差动式磁阻位移传感器的研究
    4.1 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概述
        4.1.1 磁阻式位移传感器的原理
        4.1.2 基于磁阻原理的传感器KMZ60的功能
    4.2 偏置磁场的仿真
        4.2.1 磁钢的选取和分析
        4.2.2 磁钢的位置与磁场角度的仿真
        4.2.3 不同布置位置的磁场强度仿真
        4.2.4 磁阻式传感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4.3 差动式磁阻位移传感器的研究
        4.3.1 差动式磁阻位移传感器的方案和原理
        4.3.2 干扰磁场的分析
        4.3.3 电磁直线执行器对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4.4 磁阻式位移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测试
        4.4.1 试验方案
        4.4.2 静态测试
        4.4.3 动态测试
        4.4.4 磁阻位移传感器的标定
    4.5 本章小结
5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升程控制研究
    5.1 直接驱动流体控制阀的连续升程控制方案
    5.2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逆系统算法设计
        5.2.1 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5.2.2 具有鲁棒性的控制器设计
    5.3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PID算法设计
        5.3.1 PID原理
        5.3.2 增量式PID算法
        5.3.3 算法的改进
        5.3.4 增益调度控制算法
        5.3.5 复合控制算法的切换
    5.4 仿真与试验研究
        5.4.1 开关阀模式下的仿真与试验
        5.4.2 不同升程下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5.4.3 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试验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6.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概述
    6.2 理论基础
    6.3 仿真模型
        6.3.1 电磁直线执行器的非线性模型
        6.3.2 Matlab/Simulink模型框架
    6.4 仿真结果
        6.4.1 连续升程的仿真
        6.4.2 不同目标位置的阶跃响应
        6.4.3 系统在空载和负载下的仿真研究
        6.4.4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仿真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固定升程3mm的试验结果
        6.5.2 对任意升程的试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四、基于DSP的前馈式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型FxLMS算法的管道主动噪声控制方法[D]. 杨松楠.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通风管道噪声的主被动复合控制[D]. 吴佳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D]. 桂文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D]. 沈铖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5]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分析[D]. 段珂钊.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1)
  • [6]矿用通风机进气口噪声主动控制仿真研究[D]. 宋文汉.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基于宽窄带混合控制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研究[D]. 谷飞鸿.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主动隔振系统电磁作动器控制方法研究[D]. 张帅.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封闭空间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章月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电磁直线执行器直接驱动的流体控制阀系统的研究[D]. 朱建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于DSP的前馈线性功率放大器及其自适应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