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测定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

硫测定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

一、定硫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1](2021)在《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蒜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兼具独特风味和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功能。本研究针对冷冻蒜米及即食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生成及变化开展研究,对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烫漂预处理改善冷冻蒜米品质,并通过改变烫漂条件(烫漂-破碎顺序、温度、时间)保证蒜泥加工品质。探究不同加工参数对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质地和颜色品质的影响,从酶活性、微观结构、水分分布状态等方面揭示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另外,探究不同内外源因素(p H、温度、浓度、溶液种类、酚类及氨基酸类物质)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以阐明大蒜加工过程中内外源因素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形成和保持的作用机理。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质构仪分析大蒜质构品质,色差仪分析大蒜颜色指标,低场核磁(LF-NMR)用于分析大蒜水分分布状态,扫描电镜(SEM)和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大蒜微观结构。主要结果如下:1.大蒜中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成分大蒜因独特的辛辣风味而闻名,这些风味成分主要由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HPLC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大蒜破碎后风味物质主要为大蒜素(5.59±0.26 mg g-1)和大蒜素的降解产物阿霍烯((E/Z)-ajoene,1.68±0.05 mg g-1),其次为环状硫醚(2-乙烯基-2,4-2H-l,3-二噻烯和3-乙烯基-3,4-2H-1,2-二噻烯,0.54±0.05 mg g-1),二烯丙基二硫醚(0.14±0.01 mg g-1)和二烯丙基三硫醚(0.22±0.02 mg g-1)含量最低。HPLC可同时监测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是鲜蒜特征风味物质准确测定的可靠分析手段。2.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首先探究了不同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情况和过氧化物酶灭活情况,确定烫漂预处理强度。在80°C烫漂≤60 s,90°C烫漂≤45 s和100°C烫漂≤45 s的处理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与未烫漂大蒜相比无显着性降低(P>0.05),将烫漂时间延长15~30 s,不同温度处理组中的大蒜素损失率均显着升高。另外,为保证过氧化物酶的灭活效果,将烫漂预处理温度设定为100°C进行进一步探究。100°C烫漂预处理45 s、60 s和80 s的冷冻大蒜与新鲜大蒜相比,大蒜素保留率分别为91.24%、27.51%和8.65%,过氧化物酶失活率为81.83%、92.84%和95.28%。且与直接冷冻样品相比,烫漂后冷冻蒜米褐变指数减小49.97%以上,100°C烫漂45 s硬度提升48.01%,而烫漂60 s和80 s冷冻大蒜的硬度与直接冷冻无显着性差异(P>0.05)。果胶酶酶活性、水分分布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烫漂使细胞内自由水向细胞间隙扩散,烫漂45 s果胶甲酯酶未完全失活,对质构有一定改善作用;而烫漂60 s和80 s果胶甲酯酶完全失活,果胶发生热解聚,并在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体积膨胀引起细胞组织损伤,造成质地软化。因此,在冷冻蒜米加工时加入烫漂预处理,并严格控制烫漂强度是保证鲜蒜风味品质和改善理化品质的有效手段。3.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不同烫漂-破碎顺序影响蒜泥加工过程中大蒜细胞的破损方式,导致不同的酶促和非酶反应。先破碎后烫漂的处理组中大蒜素含量随烫漂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先烫漂处理组中大蒜素在75°C和85°C烫漂5 min,95°C烫漂2 min时未显着降低(P>0.05),而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烫漂5~10 min),其含量迅速减少29.56%、90.63%和94.79%。进一步探究上述不同破碎顺序和烫漂条件的处理组中大蒜素降解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所有处理组中随着大蒜素的降解,线形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三硫醚)含量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含量显着降低,挥发性硫化物总量减少。此外,先烫漂组中蒜氨酸酶活与大蒜素含量变化相一致:75°C和85°C烫漂10 min,95°C烫漂5 min处理后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失活,表明蒜氨酸酶活是影响先烫漂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先破碎组由于烫漂前大蒜素已经生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产生在烫漂过程中不受蒜氨酸酶活性控制。微观结构和颜色分析表明先破碎组蒜泥出现大量具有破碎边缘细胞簇,细胞破碎程度较大,蒜泥发生严重绿变,与对照组色差在12.08~24.75。而先烫漂处理组蒜泥细胞保持较好完整性,与对照组色差在2.12~8.42,有助于保持蒜泥颜色品质。综上所述,采用先烫漂后破碎的加工顺序,适度烫漂,可有效防止蒜泥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和颜色品质劣变。4.大蒜素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降解规律溶液种类、温度和p H值是影响大蒜素稳定性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大蒜素在不同溶液中降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别,大蒜素在水中稳定性>其在甲醇、乙醇、乙腈溶液中稳定性>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二氯甲烷和乙醚)中稳定性。大蒜素降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且大蒜素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大蒜素的降解过程符合二次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7)。在蒜泥和大蒜素水溶液中,大蒜素在酸性条件(p H 3.0~6.0)下比其在碱性条件下(p H 7.0~10.0)稳定;对于大蒜素降解产物,在碱性条件下,大蒜素水溶液中各挥发性降解产物均增加,而蒜泥中只有线形硫醚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均减小。说明蒜泥中成分复杂,存在内源性物质影响此类物质的变化过程。因此,进一步探究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的影响,芹菜素、杨梅素、槲皮素对大蒜素稳定性无显着性(P>0.05)影响,但氧化为醌型后可提高大蒜素的稳定性(P<0.05)。精氨酸和赖氨酸对大蒜素具有消减作用,并且增加线性硫醚含量,是潜在参与大蒜素降解的内源性物质。探究大蒜素和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变化规律,为大蒜制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调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刘平香[2](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营养成分丰富,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蒜种植范围广,栽培品种多。但目前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含量水平及差异尚不清晰,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变化趋势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的靶向和非靶向检测方法,然后基于建立的方法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营养品质特征差异以及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大蒜的科学种植生产及加工消费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大蒜鳞芽中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同时测定的UHPLC-MS/MS靶向检测方法;除Met外,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大蒜其它4个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中特征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同时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非靶向分析的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方法,该方法可对大蒜中部分代谢物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对我国6个省份共242份大蒜样品中的Allicin、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及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蒜中Alliin、Methiin、GSAC和Arg的含量相对最高;我国南北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省份之间大蒜鳞茎中的含硫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Trp、GABA、SMC、Tyr、Arg和Thr是6个省份大蒜间主要的差异代谢物。该结果可为大蒜的品种选育提供评价依据和材料基础,同时为大蒜深加工产品原料的选择提供指导。对山东(金蒜3号、金蒜4号和金乡白皮)和黑龙江(阿城紫皮)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的代谢通路及物质累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蒜其它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生长过程中的代谢轮廓进行了表征,从而分析代谢物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与转运规律,进一步为大蒜鳞芽品质的形成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山东省3个不同品种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物质累积模式较为一致,但与黑龙江大蒜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含硫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合成与转化通路较为活跃,是大蒜鳞茎质量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蒜鳞茎发育初期,代谢物在大蒜植株的地上部分大量合成,同时运输至鳞茎中用于鳞茎的发育膨大;当大蒜叶片开始萎凋时,γ-谷氨酰肽等大量代谢物由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等组织转运至鳞茎中进行贮藏。此外,通过OPLS回归模型,可基于大蒜农艺形态特征对不同生长期鳞芽中功能性成分的含量进行预测。该结果为大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并为大蒜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新思路。对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OPLS回归模型对大蒜在冷库中的贮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大蒜在生理休眠期结束后开始发芽,由于GTP酶活性的提高,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发生分解代谢反应,生成相应的游离氨基酸类化合物,该趋势与生长过程中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变化趋势相反。在低温贮藏环境下,大蒜进入强制休眠期,低温抑制了大蒜内芽的生长,代谢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SMC、Phe和Gln共3个指示性代谢物可用于大蒜贮藏时间的预测和评估。该结果为大蒜的科学合理贮藏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不同贮藏阶段大蒜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有益信息。

周洁[3](2020)在《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构建及抑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蒜油是一种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防癌、保护肝脏、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挥发油,在医药、功能性食品及农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大蒜油功能成分复杂、稳定性欠佳、保存成本高,使其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受到限制。为此,本文将大蒜油制备成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GO-SMEDD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抑菌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GO-SMEDDS 的制备。通过原辅料相溶性考察、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和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出液体GO-SMEDDS的配方为IPP:大蒜油:EL-35:1,2-丙二醇=3:3:10:4。液体GO-SMEDDS为泛橙光的透明液体。采用固体吸附法制备固体GO-SMEDDS,通过粉末流动性考察,得出固体GO-SMEDDS配方为硅酸钙:液体GO-SMEDDS=1:2。固体GO-SMEDDS为乳白色粉末。2、GO-SMEDDS的质量评价。用粒度和电位测量仪、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对GO-SMEDDS进行形貌观察,测得液体GO-SMEDDS的浊点为70°℃,自乳化后微乳粒径为29.683±0.247 nm,PDI为0.1797±0.006,自乳化时间为59.8 s,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固体GO-SMEDDS在扫描电镜下为互相聚集的块状物,复水后粒径为51.233±1.215 nm,PDI为0.588±0.09,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大小与粒径数值一致。用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观察GO-SMEDDS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红外图谱显示大蒜油自微乳化后,其特征峰消失,说明大蒜油被包埋形成SMEDDS,且物理吸附法不会破坏SMEDDS形成的液滴。通过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GO-SMEDDS的大蒜素含量,以冷热循环稳定性实验、影响因素稳定性实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GO-SMEDDS的稳定性,实验证明,冷热循环不会导致液体GO-SMEDDS分层,但会降低大蒜素含量;高温和光照对GO-SMEDDS的大蒜素皆有影响,成品应在温度≤25℃下避光储存;在室温下放置6个月的GO-SMEDDS未出现分层,且大蒜素含量均高于同等浓度的大蒜油;说明SMEDDS技术能够增强大蒜油的稳定性。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中发现,消化液对大蒜油中的大蒜素有一定的影响,且SMEDDS技术能够有效减弱该影响;采用反向透析法考察了GO-SMEDDS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并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如下:大蒜油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累积释放率为0.7%和0.5%,液体 GO-SMEDDS 为 20.03%和 5.26%,固体 GO-SMEDDS 为 12.07%和 3.91%,表明SMEDDS极大增加了大蒜油的释放率;大蒜油的体外释放曲线符合Retger-peppas 方程,液体 GO-SMEDDS 与 Retger-peppas 方程拟合程度高,固体GO-SMEDDS体外释放符合Gompertz一级方程。3、GO-SMEDDS的抑菌研究。采用纸片法和比浊法研究GO-SMEDDS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酿酒酵母菌的抑菌效果,发现大蒜油对这6种菌均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具体抑制效果为真菌(白色念珠菌和酿酒酵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液体GO-SMEDDS的抑菌效果与GO相近,固体GO-SMEDDS的抑菌效果稍弱于大蒜油和液体GO-SMEDD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液电导率变化、菌液转氨酶含量等方法,从细胞膜(壁)的渗透性对液体GO-SMEDDS对细菌的抑菌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发现液体GO-SMEDDS作用于细菌后,先毁坏细胞壁,导致细胞变形、碱性磷酸酶酶泄露,再使细胞膜选择透过性减弱,致使电导率和转氨酶活力升高,从而影响细胞多肽和蛋白质代谢的正常降解与合成,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陶子乐滔[4](2020)在《大蒜素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机理与调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大蒜素是发现于大蒜中,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有机硫化物。我国的大蒜产量与消费量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在大蒜加工与消费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含高浓度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废弃物。其中,餐饮活动产生的餐厨垃圾,以及利用生物法处置大蒜深加工企业生产废水所形成的剩余污泥,均含有高浓度的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众多学者以及工程实践青睐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对餐厨垃圾以及剩余污泥进行安全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处置。当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作为污染物,存在于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系统中时,该体系资源化产物的生产是否受到影响及其机理仅有极少的文献进行了报道。因此,本研究工作利用序批式反应器,在35±1℃以及p H为7.0±0.2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在以餐厨垃圾、剩余污泥以及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分别作为反应底质构建的厌氧消化体系中,影响资源化产物生产的机理。同时,利用多种预处理方式考察调控含大蒜素的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生产资源化产物的可行性;并利用经济效益分析评估各预处理方式在工程应用上的潜力。首先,本研究工作考察了不同餐厨垃圾组分进行厌氧消化形成挥发性短链脂肪酸(Volatile short-chain fatty acids,VFAs),氢气和甲烷的差异;并在该体系中添加不同剂量以及不同形成方式的大蒜素,探讨VFAs、氢气和甲烷在该体系中的形成受大蒜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餐厨垃圾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形成VFAs、氢气和甲烷的产率有显着差异;并且,一定剂量梯度的新鲜大蒜形成的大蒜素,虽然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体系中VFAs、氢气和甲烷的产率具有抑制作用,但其相关性较差。并通过考察大蒜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体系中有机物水解、酸化、甲烷化的影响,以及体系中功能酶相对活性,初步揭示了大蒜素抑制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生产VFAs、氢气和甲烷的机理。实验结果说明:餐厨垃圾中存在一定剂量大蒜素时,有机质的溶出和水解受到促进;但是,大蒜素促进VFAs组分中丙酸的积累,显着抑制乙酸和丁酸的积累;同时,“乙酸营养型”和“氢营养型”甲烷生产代谢途径被极显着抑制;并且,含大蒜素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体系中,甲烷生产功能酶F420和Co M的相对活性仅有0.08~1.04%。之后,本研究工作选定二烯丙基硫醚(DAS)、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三种大蒜素降解产物,探讨了在剩余污泥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此几种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生产资源化产物的影响。通过分析体系中VFAs、氢气和甲烷的产率,厌氧消化各阶段模型底物的降解规律以及细胞完整性等,初步探明大蒜素降解产物抑制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形成VFAs、氢气和甲烷的机理。实验结果说明:大蒜素降解产物在剩余污泥甲烷化阶段中,对模型底物的降解率抑制显着,高剂量(2.0 m L)DAS、DADS和DATS实验组中乙酸钠降解率分别仅有7.93±2.11%、7.74±2.02%和7.70±2.02%;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细胞完整性有负面影响,各高剂量(2.0 m L)大蒜素降解产物实验组反应器中LDH和DNA的浓度分别是CK组的111.67±5.03%、112.77±3.68%和118.13±2.61%。随后,本研究工作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探究了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资源化产物生产的影响,该体系溶解、水解阶段中有机质以及氮、磷的释放规律,COD在该体系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二氧化硫的释放行为,功能酶相对活性,细胞完整性以及该体系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揭示了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抑制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生产VFAs、氢气和甲烷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显着抑制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VFAs、氢气和甲烷的形成,其最大抑制率分别可以达到50.48%、68.66%和92.29%;并且,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存在使VFAs组分中丙酸的比例显着提高,其最大比例可以达到46.57±3.73%;但是,与单独厌氧消化体系的抑制作用相比,厌氧共消化体系VFAs、氢气和甲烷的产率均有一定提高;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使厌氧共消化体系中的COD流入了硫化氢;并且,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胁迫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往硫化物还原体系以及有能力与该体系竞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化。最后,本研究工作考察了多种预处理方式对含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甲烷生产的恢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热预处理、碱预处理和热-碱联合预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含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厌氧共消化体系的甲烷产率,其中热-碱联合预处理效果最佳;而电磁场刺激技术对对该体系甲烷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其对无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厌氧共消化体系甲烷产率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热-碱联合预处理是最适宜含大蒜素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工程应用的预处理技术。本研究工作通过探究大蒜素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过程的影响,揭示大蒜素抑制该体系VFAs、氢气和甲烷生产的作用机理;初步考察了多种预处理技术调控大蒜素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影响的可行性;为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工程应用的精细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杨亮[5](2019)在《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蒜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分离分析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等成分的相关方法并应用于食品与药物分析,为高效完成大蒜辣素分析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为消费者合理选择大蒜食用方式和有效购买大蒜制品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完善大蒜质量分析和监控体系及大蒜复合制剂的合理用药提供实践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UPLC建立了一种以羟苯乙酯为替代对照品,快速测定鲜蒜中大蒜辣素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溶液(30:7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流速:0.3 m L/min,进样量:1μL,柱温:30℃。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大蒜辣素与羟苯乙酯在4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不同条件下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8.8-100.9%,定量下限为1.73~2.03 mg/kg,与HPLC法相比,分析时间明显缩短,分析效率更高,外标法与替代对照品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解决了因大蒜辣素对照品不稳定而测定困难的问题,极大地缩短了样品测定时间,为开发利用药用大蒜植物资源和完善药用大蒜质量分析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2)基于HPLC建立了一种以羟苯乙酯为替代对照品,同时检测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3种功效成分的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流速:1.0 m L/min,柱温24℃。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流动相组成、洗脱方式、检测波长及柱温等参数,可使包括羟苯乙酯在内的4种物质在64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并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不同条件下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8.5%~103.3%,定量下限为2.5~10.0 mg/kg。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HPLC同时检测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3种功效成分的替代对照品法,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大蒜制品的检测。(3)基于HPLC及UPLC-MS/MS研究大蒜辣素在体内与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相关性以及肠溶微丸中蒜氨酸在体内生成大蒜辣素的可能性及转化率。HPLC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别以乙腈-水(53∶47)、(65∶3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柱温:25℃,流速分别为:1 m L/min、1.2 m L/min。UPLC-MS/MS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Waters ICQUITY UPLC?BEH,100×2.1 mm,1.7μm),柱温:40℃,流速:0.15 m L/min,进样量:2μl,流动相: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质谱离子化方式:ESI+,离子极性:正离子;毛细管电压:2 KV;锥孔电压:22 V;源温度:150℃;脱溶温度:350℃;氩气流速:50 L/Hr;氮气流速:600 L/Hr。大鼠灌胃给药大蒜辣素后,在大鼠血浆中未检测到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灌胃给药相同蒜氨酸含量的蒜氨酸溶液和大蒜肠溶微丸溶液后,分别测得两种药物中蒜氨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肠溶微丸中约有34%的蒜氨酸被直接吸收,另有约66%的蒜氨酸在体内被转化。给药蒜氨酸溶液或大蒜肠溶微丸,在血浆中均未发现硫化氢相对于内源性硫化氢有明显增加,进一步给药24 h后测定大鼠组织中硫化氢水平,发现给药组的组织内的硫化氢水平普遍高于空白组,各组硫化氢水平的总体趋势为:大蒜肠溶微丸组>蒜氨酸溶液组>空白组。建立了用于定性测定大鼠血浆中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HPLC方法和定量测定体内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硫化氢的UPLC-MS/MS方法;无法通过追踪测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含量而间接研究大蒜辣素的体内代谢过程;肠溶微丸中66%的蒜氨酸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可能是先被蒜酶催化生成大蒜辣素,再经过一系列反应代谢为硫化氢。

郭媛丽[6](2019)在《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大蒜(Allium sativum)属于百合科葱属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大蒜在采后仍然进行着强烈的呼吸作用,造成鲜蒜组织内营养的消耗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使果实软化、褐变和腐烂等,影响着大蒜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研究大蒜的保鲜技术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采用硅窗气调膜包装鲜蒜探究其保鲜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臭氧保鲜技术(10.72 mg/m3的臭氧,持续通入5 h)和防腐保鲜烟剂(按冷库容积的5 g/m3,熏蒸4 h)研究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并建立大蒜素的测定方法。结论如下:1.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比例、柱温、流速、检测条件、样品的提取条件。得到了测定大蒜素最优的液相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85:15(V:V),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14 nm。并求得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三硫醚的回归方程为y=0.0008x+6.1853和y=5E-05x+4.7477,R2为0.9982,0.9994呈现良好线性关系。2.通过硅窗气调膜处理鲜蒜发现它能够有效的延缓鲜蒜呼吸强度、失水率的上升以及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色度等的下降和主要香气物质的释放量。提高了鲜蒜POD、SOD、CAT的活性,减缓了PPO的活性。在贮藏期90 d时,硅窗气调膜组的POD活性比CK组高6.95%,SOD活性比CK组高4.97%。增强了鲜蒜清除过氧化氢能力,减少了其对鲜蒜细胞的伤害,延缓了褐变的产生和氧化衰老。3.通过用硅窗气调膜的基础上结合臭氧和防腐保鲜烟剂探究其对鲜蒜的保鲜效果。得出4组处理中,硅窗气调膜结合浓度为10.72 mg/m3的臭氧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够有效的减缓鲜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营养物质的的下降。在贮藏150 d时主要营养成分可溶性固形物为33.9%、可滴定酸为0.24%、VC为3.85 mg/100 g、大蒜素为3.798 mg/g。有效提高了POD、SOD、CAT等活性,减缓鲜蒜中主要香气物质的释放和大蒜素含量的下降,最鲜蒜有很好的保鲜效果。

王加祥[7](2016)在《大蒜加工废水中大蒜素的回收利用》文中指出脱水蒜片是大蒜加工的重要产品之一,对于出口创汇,稳定我国的大蒜价格,保障大蒜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脱水蒜片年加工量约30万吨,其中出口16.4万吨。现行生产中每生产1吨的脱水蒜片,需消耗3040吨的水,废水中的大蒜多糖,蒜氨酸,大蒜素约占新鲜大蒜的一半左右,是大蒜加工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如果不对大蒜废水进行处理直接排放,会引起水质中的COD数值升高,不仅污染了水质,还大量的浪费了大蒜废水中的有用物质。本文对有机溶剂萃取法萃取大蒜废水中的大蒜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合工业生产中大蒜废水中大蒜素回收与利用的最佳有机溶剂体系,并且改进了大蒜废水中对大蒜素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溶剂动态吸附大蒜素的工艺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四种有机溶剂,分别是石油醚,正己烷,正丁醇和大豆油,通过研究不同的大蒜与去离子水比、不同的溶剂体积与大蒜废水比和不同的萃取时间对大蒜废水中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石油醚对废水中大蒜素的萃取效率最高。2.在大蒜废水的前期处理中,使用氨水调节大蒜废水的pH值到8.0至8.5之间,加入氯化钙对大蒜废水进行去果胶处理,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有机溶剂萃取时杂质对滴定结果的影响。3.通过对石油醚动态吸附大蒜废水中大蒜素工艺的研究,确定了在石油醚体积与大蒜废水比是1:4,截留次数是3次,流速是200 mL/s时,石油醚动态吸附大蒜素的效率最高。

刘莹[8](2014)在《大蒜素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Allium Sutivun L.)为葱科葱属植物,其蒜氨酸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反应产生的大蒜素,是大蒜抑菌的主要成分,其含量也成为评价大蒜功效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大蒜素稳定性差、易分解,标准品不易制备,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大蒜素测定方法。本论文分析比较了大蒜素的不同测定方法,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的色谱检测条件和方法。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改进了硝酸汞测定大蒜素含量的方法,确定样品中乙醚的最佳处理方式为挥干样品的最仕回溶剂为乙醇;改进了定硫法测定大蒜素含量的方法,确定利用乙醚对蒜泥进行前处理,浓硝酸的最佳添加量为4mL,溶液的适宜pH为2.0左右。2.建立了蒜氨酸分离纯化及转化生成大蒜素的方法。使用0.5mo1/L氨水洗脱蒜氨酸,10%(m/v)PEG8000沉淀蒜氨酸酶,大蒜素酶解反应条件为:温度为35。C,时间为0.5h,添加L-半胱氨酸可控制酶促反应进程。3.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的方法,测定条件为:甲醇:水=1:9(V/V),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214nm,蒜氨酸在4-128μg/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39%,RSD为1.5%(n=9),方法检出限为0.247mg/kg。4.平均相对误差比较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定硫法、硝酸汞法的测定准确度高;用HPLC法进行校正后的定硫法和硝酸汞法可用于大蒜素测定。

魏旻晖[9](2012)在《大蒜素类化合物的制备与抑菌研究》文中指出大蒜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一些硫化丙烯类化合物,俗称为大蒜素(Allitridum)。我们可以从大蒜中提取或者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合成来获得这一类化合物。本人对大蒜中大蒜素的提取、大蒜素的化学合成、大蒜素的抑菌效果以及大蒜素衍生物的合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蒜中大蒜素的研究。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声波装置的提取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采用探针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工作间歇比3:1,超声功率500W,超声波作用时间50min,液料比4:1,提取率在79%以上。(2)分别采用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以及过硫化钠相转移催化法进行了超声辅助合成大蒜素的研究。得到了成分较复杂的合成大蒜素A以及二烯丙基二硫含量占90%以上的合成大蒜素B。并通过实验分别确定了两种合成方法的最优条件。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的最优合成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氯丙烯与硫代硫酸钠摩尔比1.00:1.20,反应温度45℃,超声波作用时间40min,反应时间2.5h,粗产率在83%以上。如果过硫化钠相转移催化法中引入了超声波辅助,就不需要加入相转移催化剂。最优合成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超声作用时间50min,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40。C,氯丙烯与硫化钠的摩尔比为1:0.7,产率在72%以上。(3)分别对天然提取的大蒜素、合成大蒜素A、合成大蒜素B进行了抑菌实验。实验证明三种大蒜素都对曲霉、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四种常见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合成大蒜素B进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实验,认为合成大蒜素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酵母菌的MIC均为1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mg/mL。而对根霉孢子的抑菌实验发现,1mg/mL浓度的合成大蒜素B能够使根霉孢子的萌发率降低33.33%。当合成大蒜素B的浓度达到2mg/mL,就能够完全抑制根霉孢子生长。(4)此外,通过超声波辅助过硫化钠法又合成了八种大蒜素类化合物,并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物质大都与大蒜素一样具有抑菌作用。

蒋丽琴,郭晓[10](2011)在《大蒜中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中有效成分主要为大蒜素和蒜氨酸,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另外还有一些技术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作为辅助手段,使大蒜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更为完善。

二、定硫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硫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概述
        1.1.1 大蒜的化学组分
        1.1.2 大蒜重要生理功能
    1.2 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研究进展
        1.2.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制备方法
        1.2.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检测方法
    1.3 大蒜加工研究进展
        1.3.1 冷冻蒜米加工研究进展
        1.3.2 即食蒜泥加工研究进展
    1.4 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及控制措施
        1.4.1 大蒜加工过程中褐变反应
        1.4.2 大蒜加工过程中的绿变反应
        1.4.3 大蒜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损失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合成与分离鉴定
        2.4.2 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品质影响
        2.4.3 烫漂处理对蒜泥品质影响
        2.4.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分离及分析
        3.1.1 大蒜素合成条件的探究
        3.1.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鉴定
        3.1.3 GC-MS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4 HPLC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5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2.1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规律
        3.2.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3.2.3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颜色的变化
        3.2.4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规律
        3.2.5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质构品质的变化
        3.2.6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3 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3.1 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
        3.3.2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氨酸酶活的变化
        3.3.3 蒜泥加工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3.3.4 蒜泥加工过程中多酚和抗氧化性的变化
        3.3.5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泥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3.4.1 不同溶液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
        3.4.2 浓度和温度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3.4.3 pH对大蒜素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3.4.4 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中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
    4.2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的影响
    4.3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影响
    4.4 大蒜素稳定性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内外源因素
5 主要创新点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蒜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大蒜中的特征成分及检测方法
        1.2.1 风味前体物质
        1.2.2 风味物质
        1.2.3 其它特征性成分
    1.3 大蒜中特征成分的合成转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3.1 生物合成
        1.3.2 转运规律
        1.3.3 影响因素
    1.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1.4.1 代谢组学技术简介
        1.4.2 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蒜中28种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预处理及前处理
        2.2.4 仪器条件
        2.2.5 方法学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仪器及前处理条件优化
        2.3.2 线性关系、LOD和 LOQ
        2.3.3 回收率、精密度和基质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采集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硫化合物及游离氨基酸总体含量水平
        3.3.2 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
        3.3.3 多元数据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方法
        4.2.3 检测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鉴定与结构解析
        4.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4.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4.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蒜不同组织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样品采集方法
        5.2.3 检测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5.3.2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5.3.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物质的累积、分配与转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样品采集方法
        6.2.3 检测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VID和水分含量变化
        6.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6.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6.3.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
        6.3.5 大蒜鳞茎贮藏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大蒜中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7.2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的差异
    7.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7.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3)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构建及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蒜油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活性成分
        1.1.3 活性功效
    1.2 自微乳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SMEDDS的组成
        1.2.2 SMEDDS的制备及筛选优化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构建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方法
        2.2.1 液体GO-SMEDDS的制备
        2.2.2 固体GO-SMEDDS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
        2.3.1 液体GO-SMEDDS
        2.3.2 固体GO-SMEDDS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质量评价
    3.1 试剂与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设备
    3.2 方法
        3.2.1 形貌观察
        3.2.2 粒径及透射电镜观察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大蒜素的检测
        3.2.5 稳定性实验
        3.2.6 体外消化释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态
        3.3.2 粒径及透射电镜观察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大蒜素的测定
        3.3.5 稳定性实验
        3.3.6 体外模拟消化
        3.3.7 体外模拟释放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抑菌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菌种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菌悬液的配制
        4.2.2 抑菌圈的测定
        4.2.3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4.2.4 抑菌机制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圈
        4.3.2 MIC和MBC
        4.3.3 抑菌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蒜素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机理与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蒜素的研究现状
        1.1.1 大蒜素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1.1.2 大蒜素的来源、含量及其部分降解产物
        1.1.3 含大蒜素的废水、固废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1.2 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剩余污泥现状及研究进展
        1.2.2 餐厨垃圾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剩余污泥联合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联合厌氧消化体系操作条件研究进展
        1.3.2 污染物对联合厌氧消化体系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及装置
    2.2 分析方法
        2.2.1 常规分析项目
        2.2.2 其他分析项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蒜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来源大蒜素对各类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资源回收的影响
        3.3.2 大蒜素对餐厨垃圾中有机物水解过程的影响
        3.3.3 大蒜素对餐厨垃圾酸化阶段的影响
        3.3.4 大蒜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甲烷的影响
        3.3.5 大蒜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功能酶相对活性的影响
        3.3.6 大蒜素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降解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资源化产物的影响
        4.3.2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溶解、水解阶段的影响
        4.3.3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酸化阶段的影响
        4.3.4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甲烷化阶段的影响
        4.3.5 大蒜素降解产物在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降解过程
        4.3.6 大蒜素降解产物对厌氧消化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共消化系统形成资源化产物的影响
        5.3.2 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共消化过程中溶解、水解阶段的影响
        5.3.3 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共消化体系COD平衡的影响
        5.3.4 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共消化功能酶相对活性的影响
        5.3.5 厌氧共消化体系中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5.3.6 厌氧共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受大蒜素胁迫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控技术对含大蒜素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热预处理对含大蒜素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6.3.2 碱预处理对含大蒜素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6.3.3 热-碱联合预处理对含大蒜素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6.3.4 外加电磁场对含大蒜素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
        6.3.5 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6.3.6 不同调控技术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蒜
    1.2 大蒜的活性作用
    1.3 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
        1.3.1 蒜氨酸(Alliin)
        1.3.2 蒜酶(Alliinase)
        1.3.3 大蒜辣素(Allicin)
        1.3.4 二烯丙基三硫醚(Allitrid)
        1.3.5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 disulfide)
        1.3.6 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
        1.3.7 硫化氢
    1.4 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检测方法
        1.4.1 大蒜辣素
        1.4.2 二烯丙基三硫醚及其它硫醚化合物
    1.5 大蒜辣素体内代谢研究
    1.6 蒜氨酸体内代谢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大蒜辣素UPLC替代对照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实际样品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色谱条件
        2.1.4 鲜蒜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2.2.3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2.2.4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2.2.5 重复性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考察
        2.2.8 相对保留时间校正因子的测定
        2.2.9 样品测定
    2.3 小结
3 基于HPLC同时测定大蒜及其制品中三种功效成分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3 色谱条件
        3.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3.2.3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3.2.4 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考察
        3.2.5 相对保留时间校正因子的测定
        3.2.6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3.2.7 实际样品分析
    3.3 小结
4 大蒜肠溶制剂在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1.2 溶液的制备
        4.1.3 动物实验
        4.1.4 样品前处理
        4.1.5 色谱、质谱条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UPLC-MS-MS方法学验证
        4.2.2 样品测定
        4.2.3 组织样品中H_2S测定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鲜蒜种植业发展现状
        1.1.1 大蒜的营养价值
        1.1.2 大蒜种植业发展现状
    1.2 大蒜的采后生理特性
    1.3 大蒜贮藏保鲜技术
        1.3.1 物理贮藏方法
        1.3.2 化学贮藏方法
    1.4 大蒜贮藏现状
    1.5 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1 臭氧保鲜剂
        1.5.2 1-MCP保鲜剂
        1.5.3 果蔬防腐保鲜烟雾剂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7.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方法的建立
        1.7.2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1.7.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液的制备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样品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2.3.2 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2.3.3 方法学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窗气调膜处理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呼吸强度的影响
        3.2.2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硬度的影响
        3.2.3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失水率的影响
        3.2.4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VC含量的影响
        3.2.5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2.6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可滴定酸的影响
        3.2.7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色差变化的影响
        3.2.8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9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2.10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11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3.2.12 硅窗膜处理对鲜蒜主要香气物质的影响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呼吸强度的影响
        4.2.2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失重率的影响
        4.2.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硬度的影响
        4.2.4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2.5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可滴定酸的影响
        4.2.6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色差的影响
        4.2.7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VC含量的影响
        4.2.8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POD的影响
        4.2.9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CAT的影响
        4.2.10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SOD的影响
        4.2.11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PPO的影响
        4.2.12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主要香气成分的影响
        4.2.1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中大蒜素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大蒜加工废水中大蒜素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简介
        1.1.1 大蒜的化学成分
        1.1.2 大蒜的功能作用
        1.1.3 大蒜的综合开发利用
    1.2 大蒜素
        1.2.1 大蒜素的形成
        1.2.2 大蒜素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1.2.3 大蒜素的功能作用
        1.2.4 大蒜素的提取方法
        1.2.5 国内外大蒜素的检测方法
        1.2.6 大蒜素的开发应用现状
    1.3 大蒜加工废水的研究现状
        1.3.1 大蒜加工废水的来源
        1.3.2 大蒜废水的特点
        1.3.3 大蒜废水处理现状及意义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大蒜素的测定方法
        2.3.2 大蒜素的硝酸汞测定方法
        2.3.3 大蒜素的定硫法测定
        2.3.4 硝酸汞测定方法的改进
        2.3.5 高效有机溶剂体系的筛选
        2.3.6 石油醚动态吸附体系
    2.4 脱水蒜片的工艺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定硫法与硝酸汞滴定法的比较
    3.2 硝酸汞滴定法的改进
    3.3 筛选高效有机溶剂体系
        3.3.1 不同比例的废水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3.2 溶剂与大蒜废水比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3.3 萃取时间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4 石油醚高效萃取体系
        3.4.1 溶剂与大蒜废水比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4.2 截留次数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4.3 流速对大蒜素萃取效果的影响
    3.5 石油醚高效萃取体系的正交试验
4 讨论
    4.1 有机溶剂的筛选原则
    4.2 大蒜废水的处理
    4.3 大蒜废水回收物质的开发利用
5 结论
    5.1 定硫法与硝酸汞滴定法的选择
    5.2 筛选高效溶剂体系
    5.3 大蒜素提取回收最优工艺的确定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蒜素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
        1.1.1 大蒜概述
        1.1.2 大蒜的化学成分
        1.1.3 国内外大蒜产业现状
    1.2 大蒜素
        1.2.1 大蒜素的形成
        1.2.2 大蒜素的性质及稳定性
        1.2.3 大蒜素的生理功效
    1.3 蒜氨酸与蒜氨酸酶
        1.3.1 蒜氨酸的性质
        1.3.2 蒜氨酸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1.3.3 蒜氨酸酶的性质
        1.3.4 蒜氨酸酶的提取与分离
    1.4 国内外大蒜素的提取工艺
        1.4.1 水蒸气蒸馏
        1.4.2 溶剂萃取法
        1.4.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5 国内外大蒜素的检测方法
        1.5.1 定硫法
        1.5.2 硝酸汞滴定法
        1.5.3 色谱法
        1.5.4 生物检测法
        1.5.5 分光光度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大蒜素的硝酸汞测定方法
        2.4.2 大蒜素的定硫测定方法
        2.4.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蒜氨酸
        2.4.4 蒜氨酸的提取、分离、纯化
        2.4.5 蒜氨酸酶的提取、粗分离及酶活测定
        2.4.6 蒜氨酸酶解实验
        2.4.7 大蒜素含量的测定
        2.4.8 不同测定方法的分析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硝酸汞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
        3.1.1 硝酸汞法中乙醚处理方式的确定
        3.1.2 硝酸汞法中最佳回溶剂的确定
    3.2 定硫法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
        3.2.1 定硫法中乙醚处理方式的确定
        3.2.2 定硫法中浓硝酸添加量的确定
        3.2.3 定硫法中溶液酸碱度的确定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间接测定大蒜素含量方法的研究结果
        3.3.1 蒜氨酸的全波长扫描图谱
        3.3.2 蒜氨酸的精密度、添加回收率实验
        3.3.3 洗脱蒜氨酸的氨水浓度的选择
        3.3.4 蒜氨酸酶的粗分离
        3.3.5 蒜氨酸最佳酶解条件的确定
        3.3.6 大蒜素含量的测定
    3.4 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
        3.4.1 不同测定方法下同一产地的大蒜素含量
        3.4.2 不同方法测定下不同产地的大蒜素含量
4 讨论
    4.1 硝酸汞测定方法
    4.2 定硫法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蒜素类化合物的制备与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大蒜素的提取
    1.2 大蒜素的人工合成
    1.3 超声波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1.4 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1 超声波的作用原理
        1.4.2 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3 超声波反应器
    1.5 大蒜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1.6 大蒜素的抑菌研究
    1.7 大蒜素衍生物的合成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天然大蒜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天然大蒜素提取工艺流程
        2.2.2 天然大蒜素提取方法对照实验
        2.2.3 定硫法检测天然大蒜素提取率
        2.2.4 单因素优化实验
        2.2.5 最优条件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大蒜中大蒜素的含量
        2.3.2 常温浸提法提取大蒜素的提取率
        2.3.3 超声提取温度对大蒜素提取率的影响
        2.3.4 超声作用时间对大蒜素提取率的影响
        2.3.5 液料比对大蒜素提取率的影响
        2.3.6 超声功率对大蒜素提取率的影响
        2.3.7 超声作用间歇比对大蒜素提取率的影响
        2.3.8 最优条件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蒜素类化合物的超声波辅助合成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超声波辅助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合成大蒜素
        3.2.2 超声波辅助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大蒜素
        3.2.3 超声波辅助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单因素优化条件实验
        3.2.4 超声波辅助相转移催化法单因索优化条件实验
        3.2.5 超声波辅助下两种方法的最优条件重复实验
        3.2.6 超声波辅助合成几种硫醚类化合物的实验
        3.2.7 产率的计算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合成大蒜素的对照实验结果
        3.3.2 超声波辅助硫代硫酸钠-硫化钠法实验结果
        3.3.3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大蒜素的对照实验结果
        3.3.4 超声波辅助相转移催化法实验结果
        3.3.5 超声波辅助几种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实验结果
    3.4 产品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蒜素类化合物的抑菌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材料与菌种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蒜素稀释液及培养基的准备
        4.2.2 琼脂扩散实验(涂布打孔法)
        4.2.3 琼脂扩散实验(混菌打孔法)
        4.2.4 液基稀释法测定合成大蒜素B最小抑菌浓度MIC
        4.2.5 液基稀释法检测合成大蒜素B对根霉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4.2.6 其它大蒜素类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组分的大蒜素对曲霉的抑菌作用对比
        4.3.2 不同组分的大蒜素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对比
        4.3.3 不同组分的大蒜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对比
        4.3.4 不同组分的大蒜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对比
        4.3.5 合成大蒜素B的MIC测定
        4.3.6 合成大蒜素B对根霉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4.3.7 八种大蒜素类化合物的抑菌实验(MIC)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生物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蒜中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1 色谱法
        1.1.1 气相色谱法
        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3 色谱联用
        1.1.4 薄层色谱 (TCL) 法
    1.2 定硫法
    1.3 生物检测法
    1.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2 应用前景

四、定硫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D]. 刘平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大蒜油自微乳化系统的构建及抑菌研究[D]. 周洁. 南昌大学, 2020(01)
  • [4]大蒜素对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的影响机理与调控技术[D]. 陶子乐滔. 湖南大学, 2020(02)
  • [5]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杨亮.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D]. 郭媛丽.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大蒜加工废水中大蒜素的回收利用[D]. 王加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大蒜素测定方法研究[D]. 刘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2)
  • [9]大蒜素类化合物的制备与抑菌研究[D]. 魏旻晖.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10]大蒜中有效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蒋丽琴,郭晓. 食品工程, 2011(03)

标签:;  ;  ;  ;  ;  

硫测定法测定大蒜中大蒜素含量及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