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

一、辽宁省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齐静威[1](2021)在《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松辽流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缓慢,松辽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导致用水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无疑加剧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松辽流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是松辽流域的主要用水方式,本文选择农业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确定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以松辽流域中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为5个子研究区,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进行区域效应评估,具体分析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后粮食产量和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这些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松辽流域概况及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单位GDP耗水量、污水处理率、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采用TOPSIS法对2019年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现状年松辽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差异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的省份为黑龙江省,综合评价值为0.52,其中对该省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为水资源子系统,其次为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小。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38、0.22。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的省份为河北省、辽宁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13、0.12,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3)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因子分析,在14个评价指标中,人均GDP上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是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大的主要影响因子,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 COD入河量以及万元GDP NH3-N入河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表明指标量上升,水资源承载力反而减小。(4)将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粮食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动,作为相关子研究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该研究区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结果表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后,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在粮食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小值出现在河北省;在耕地类型与面积变化方面,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面积有所减少。(5)针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优化配置结果,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来看,需要发展新兴节水技术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子系统来看,需要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向雁[2](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胡宁[3](2020)在《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东北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早所以带来了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从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东北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出现了很多不适,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发展也开始逐渐放缓。国家适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重现了生机和活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转型发展比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同时出现了城镇化发展缓慢,人才外流的现象。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比较多,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2013年国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当中之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到1957年为快速启动阶段,1958年到1965年为剧烈波动阶段,1966年到1978年为倒退阶段,1979年到2002年为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为速度放缓阶段。具有这样几个问题,包括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优,效率不高;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得出东北地区必须要走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生态城镇化是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对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政策基础、人口与社会因素、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经济与产业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方法建立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把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分为三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得出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再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预测,认为生态城镇化是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打通城市群交通网络,整合城市群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包括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郝迪[4](2019)在《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文中认为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辽宁省有广泛的种植,从玉米生产水足迹的视角出发,探讨玉米生产用水效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结果可为辽宁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文基于CROPWAT8.0和水足迹计算理论对辽宁省1992-2015年玉米生产水足迹进行量化,利用典型年法分析了不同水文年型下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对玉米生产水足迹、产量和种植面积的质心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运用显着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玉米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运用K-means聚类、分层聚类和模糊C均值聚类3种方法分别对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水足迹进行空间聚类,针对聚类结果提出了辽宁省各区域玉米生产水足迹的控制策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文年型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差异明显。玉米绿水生产水足迹丰水年条件下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北部地区;平水年阜新最低(0.43m3·kg-1),朝阳最高(0.81m3·kg-1);枯水年葫芦岛最低(0.36 m3·kg-1),朝阳(0.75 m3·kg-1)最高。玉米蓝水足迹在丰水年变化不剧烈,营口最高(0.25 m3·kg-1),盘锦(0.21 m3·kg-1)、葫芦岛(0.12 m3·kg-1)次之,其余地区更低但相差不大;平水年与丰水年相比,各地区的蓝水足迹全部下降;枯水年与平水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玉米蓝水足迹有所下降(除沈阳、阜新、铁岭上涨外);枯水年与丰水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玉米蓝水足迹有所上升(盘锦除外)。(2)全省多年平均玉米水足迹总量为1.109m3·kg-1,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比例分别为47.4%、19.4%和33.2%;从多年来看,辽宁玉米主产区的绿水、蓝水(除锦州外)和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其中,沈阳、朝阳绿水足迹呈显着下降趋势,分别为0.11m3·kg-1·10a-1、0.14m3·kg-1·10a-1。在各水文年型下,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均以绿水为主,灰水第二。(3)不同水文年型下玉米的水足迹质心、不同时段的产量和播种面积质心有明显的迁移规律。蓝水足迹质心丰水年到平水年向西北迁移27.90km,平水年到枯水年向东北迁移37.24km;绿水足迹和总水足迹质心迁移趋势大致相同,丰水年到平水年向西偏南迁移,平水年到枯水年向东北迁移。时段内(1992-2003年,2004-2015年)的玉米单产质心向西偏南移动,播种面积质心向西偏北移动;年总产的质心向西偏南方向移动,迁移距离为20.35km。(4)玉米生产水足迹主要受气象、地理因子、生产要素和灌溉水平影响。降水量、单位面积产量是玉米生产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降雨量主要是通过湿润度对玉米水足迹变化产生影响。肥料因子、地理因子、种植结构因子主要通过单位面积产量对玉米水足迹产生影响。(5)基于玉米生产水足迹采用K-means聚类、分层聚类法、模糊C均值聚类3种方法的分类结果,可将辽宁分为五个区域,I绿水满足—综合发展区(鞍山、抚顺、本溪、丹东)、II高生产水足迹—保护发展区(大连、营口、葫芦岛、盘锦)、III低生产水足迹—重点发展区(沈阳、铁岭)、IV蓝水依赖—优化发展区(阜新、锦州、朝阳)、V较高生产水足迹—适度发展区(辽阳),每个区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玉米生产发展和农业用水策略。

仓萍萍[5](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赵徐畅[6](2019)在《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国内关于绿色发展政策的研究有了飞跃进步,但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研究仍是空白,本文试着从企业的视角出发,研究辽宁省与企业绿色发展有关的全部相关政策,通过共词分析法,将繁多复杂的政策文本通过科学处理,形成直观的政策构成,以明确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构成和发展趋势,为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和政策参考。本文通过对大量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研究的阅读,立足绿色发展理论、政策文本研究理论,通过文本挖掘和共词分析法对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构成要素展开研究。首先从中国知网上搜集了目前国内关于绿色发展相关研究的6718篇文献,总结出与国内绿色发展政策相关的34个聚焦关键词作为政策检索词。在北大法宝、汇法网、辽宁省政府网等网站上对34个关键词检索得到12602条政策检索结果,对政策筛选后,得到辽宁省省级层面发布的与企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文献共有553篇,构建了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研究的初始政策集。通过文本挖掘,得到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的关键词,利用共词分析法,结合Bibexcel、UCIENT、KHcoder软件,建立共词矩阵,进行小团体聚类分析,识别出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由生态与环境保护、节能、新产能、绿色经济、污染治理、税收六个政策主题群构成,结合辽宁省发展现状,发现政策的构成符合辽宁省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但绿色消费、绿色就业、绿色投资类政策主题群相对缺失,还需加强政策内容的完备性和体系的健全性。

王嘉策[7](2019)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多,加之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加重,导致东北地区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特别是人口比较密集、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况。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解决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实现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关键。本文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合理的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最后采用改进Critic修正G1评价模型和协调发展指数,对2007—2016年间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为东北地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付娆[8](2018)在《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缓解地区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逐步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关系的命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及不合理的使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这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研究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能够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形成与水资源系统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论文在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及适度水平理论方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以辽宁省及沈阳市分别作为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该地区水资源自然状况、水资源供需及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人口、经济、水资源供需方面的数据预测,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的适度承载水平。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测算获得了辽宁省水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上限水平。基于辽宁省2003年的人口、水资源供给量、需水量等数据,利用常规的回归预测方法,对人口、水资源供给和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合理设定参数,通过指标内部逻辑关系计算辽宁省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和农业的承载能力,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上限水平,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承载力上限分别为3027.7万人、90779.6×108元和1304.4×103ha。研究确定了辽宁省及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适度水平。通过2003-2014年辽宁省及沈阳市人口、水资源供给量、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综合灌溉定额、人均用水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年经济收入数值参数的设定,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测算辽宁省及沈阳市2003-2030年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力。经计算,2030年辽宁省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水平分别为2292.4万人、90961.7×108元和1191.9×103ha;沈阳市水资源对人口、工业、农业的适度承载能力分别为795.4万人、8501.3×108元和300.1×103ha。对比分析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水平、适度水平及现实水平的差距,明确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从开源节流和管理体制完善几个方面提出完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李春雨[9](2018)在《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环境、社会、经济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未来水污染物排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区域发展规划和水环境管理的角度,确定水环境承载力十分迫切和必要。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该研究范围内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工具。提出适合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分配任务,科学合理地分配水环境容量至行政区县,对辽宁省各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及数量进行了污染物负荷分析,进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分配值,采取“压力—状态—响应”的框架模型建立辽宁省各行政区县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粗糙集方法简化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最终得到辽宁省各行政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简洁、明了地反映出辽宁省各行政区县的水环境承载情况。重点关注辽宁省内水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应用多目标优化法计算并预测2020年、2025年以及2030年地区的水环境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最大经济量与最小COD污染物排放量。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辽河、浑河、太子河干流以及一级支流采用水质模型计算,2015年辽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环境容量为65603.91 t/a,浑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为62004.76 t/a,太子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为55717.88 t/a。三大河流中COD水环境容量的数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辽河>浑河>太子河。(2)选取人口、GDP和现状排污负荷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构建水环境容量分配模型,实现水环境容量由三大河流向行政区县分配的目标,分配结果呈现出在行政版图中心区域水环境容量偏多,周边区域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水环境容量超过10000 t/a地区有辽中县、铁西区以及辽阳县,分别是18336.25 t/a,12743.19t/a、10585.53 t/a;水环境容量最少的地区是大石桥市,仅为78.30 t/a。(3)对2015年辽宁省各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及数量进行统计与核算。2015年辽宁省三大河流内41个主要行政区,有75%的地区COD污染物排放量超过10000t,其中COD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是盘山县,为85908.52t;整体来看,辽宁省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多,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同时,应加大对面源污染物的控制。(4)基于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值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对辽宁省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水环境承载力(COD)非常低的地区有昌图县和彰武县,分别为0.1990、0.1283,这两个地区水环境已经崩溃;水环境承载力在0.2~0.4之间的有开原市、调兵山市、铁岭县、明山区等地区,这些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较弱,水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处于严重的非协调的脆弱状态。(5)选取水环境承载力弱的铁岭市昌图县、阜新市彰武县以及沈阳市大东区,依据地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可以得到:2015年昌图县优化的GDP和城镇化率为191.93亿元、26.86%,预计到2030年,GDP和城镇化率达到528亿元、55%。彰武县以及大东区的GDP和人口从2015年到2030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增速变缓。

陈鑫[10](2018)在《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40余年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巨大。但是辽宁长期沿用是以资源开采和工业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与此同时,付出了惨痛“代价”。地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使辽宁长期面临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目标、增长目标,与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两难困境。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和战略经济资源,虽然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电价、油价等要素价格正在逐步理顺,但水资源因长期以来的政策性低价格,其价格改革推进缓慢。辽宁省于2000年以来也逐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但改革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制定水资源价格方面,政府还存在与市场边界不明晰,“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导致价格体系不完善、定价机制不顺畅、价格水平不合理等问题,水价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对辽宁省城市水价改革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水资源、水资源价值及相关概念和公共物品定价理论、产权理论、现代水价理论等有关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剖析了辽宁省现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价格总水平偏低、价格结构体系不完善、价格形成过程不合理、政府投资不足、水务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缓慢。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水的非完全商品属性和城市供水行业的网络垄断属性、辽宁长期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投资模式单一、政府定价机制不灵活、配套改革滞后等。通过研究,针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与国外代表性城市伦敦、新加坡水价管理的成功经验的比较,指出借鉴意义,从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目标、原则和思路、改革方案设想、配套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和管理城市水资源价格、推进相关改革提出参考,为国内其他省份或城市的水价改革提供借鉴。

二、辽宁省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2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2 研究方法
3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核算
    3.1 松辽流域用水总量承载状况
        3.1.1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1.2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分析
    3.2 水功能区达标率状况
    3.3 污染物入河量状况
        3.3.1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3.2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分析
    3.4 水资源承载综合状况
        3.4.1 综合评价标准
        3.4.2 综合评价判别
    3.5 本章小结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4.2.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5.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求解
    5.2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各子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5.2.2 各子区优化后粮食产量
        5.2.3 各区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5.3 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3.1 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5.3.2 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5.3.3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城镇化相关的实证研究
        1.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2.4 生态城市的研究
        1.2.5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概念辨析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生态城镇化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发展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与点轴系统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2.2.6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3.1 生态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3.1.1 适度集聚性
        3.1.2 系统性
        3.1.3 产业特色性
        3.1.4 动态性
        3.1.5 生态性
        3.1.6 人本性
    3.2 生态城镇化的要素构成
        3.2.1 人口子系统
        3.2.2 生态子系统
        3.2.3 产业子系统
    3.3 生态城镇化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
        3.3.1 人口子系统与产业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2 产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3 人口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
        4.1.1 东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启动阶段(1949—1957年)
        4.1.2 东北地区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1965 年)
        4.1.3 东北地区城镇化倒退阶段(1966—1978年)
        4.1.4 东北地区城镇化再次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年)
        4.1.5 东北地区城镇化放缓阶段(2003 至今)
    4.2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城镇化质量不优,效率不高
        4.2.2 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
        4.2.3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过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2 缺乏创新的黑土地域文化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3 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4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因素分析
    5.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5.2 人口与社会因素
        5.2.1 基础设施条件
        5.2.2 社会保障条件
        5.2.3 科技与文化条件
    5.3 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
        5.3.1 自然资源条件
        5.3.2 生态环境条件
    5.4 经济与产业因素
        5.4.1 农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2 工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3 第三产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6.1 模型方法选择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原始数据选取
        6.2.2 因子分析优化指标体系
        6.2.3 熵权法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构建
    6.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
    6.4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4.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7.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7.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7.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7.2 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模型数据的来源
    7.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7.3.1 确定模型系统边界
        7.3.2 系统动力学SD流图
        7.3.3 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
        7.3.4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结果及优化调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8.1 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
        8.1.1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8.1.2 打通城市群的交通网络
        8.1.3 整合城市群的资源
        8.1.4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8.1.5 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
    8.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1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8.2.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2.3 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
    8.3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统筹发展
        8.3.1 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镇化提供土壤
        8.3.2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特色农业
        8.3.3 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
        8.3.4 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产业链
    8.4 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
        8.4.1 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
        8.4.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足迹理论的提出
        1.3.2 水足迹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与水资源现状
        2.1.2 玉米生产状况
        2.1.3 研究区域划分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2.1 技术路线
        2.2.2 水足迹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2.3.1 玉米生产及气象数据
        2.3.2 作物数据
第三章 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
    3.1 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变化规律
        3.1.1 辽宁省不同水文年型玉米水足迹空间分布
        3.1.2 辽宁省各地区不同水文年型下玉米生产水足迹特征分析
    3.2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水足迹年际变化特征
        3.2.1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1992-2015年水足迹年际变化
        3.2.2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绿水、蓝水足迹趋势分析
    3.3 辽宁省不同水文年型玉米水足迹和产量质心迁移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1.1 玉米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4.1.2 玉米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4.2 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聚类特征
        4.2.1 主成分分析
        4.2.2 空间聚类方法
        4.2.3 空间聚类结果
        4.2.4 空间聚类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6)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发展理论
    2.2 绿色发展政策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政策界定
        2.2.2 绿色发展政策文献综述
    2.3 政策文本相关文献综述
        2.3.1 政策文本概念界定
        2.3.2 政策文本文献综述
    2.4 共词分析法文献综述
        2.4.1 共词分析法
        2.4.2 共词分析文献综述
3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集的构建
    3.1 本章脉络
        3.1.1 本章思路
        3.1.2 方法选择
    3.2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检索标准的确定
        3.2.1 检索关键词的来源
        3.2.2 检索关键词的整理
    3.3 政策检索及政策集构建
    3.4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概览分析
        3.4.1 按政策发布机构分类
        3.4.2 按政策发布时间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研究
    4.1 本章研究脉络
        4.1.1 本章思路
        4.1.2 方法选择
    4.2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文本处理
        4.2.1 关键词提取
        4.2.2 关键词词频统计
    4.3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文本表示及可视化
        4.3.1 共词矩阵的构建
        4.3.2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网络可视化
    4.4 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分析
        4.4.1 政策间联系紧密度分析
        4.4.2 政策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4.4.3 政策关键词小团体识别与聚类分析
    4.5 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R型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
        1.3.2 改进Critic修正G1 赋权方法
        1.3.3 协调发展指数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况
    2.1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2 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
        2.2.1 水资源总量现状
        2.2.2 人均水资源现状
        2.2.3 人均废水排放量
    2.3 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2.4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5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第3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3.1.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3.1.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原则
        3.2.1 准则层设置原则
        3.2.2 指标层选取原则
    3.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3.3.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海选
        3.3.2 数据标准化
        3.3.3 R型聚类分析
        3.3.4 因子分析
    3.4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4.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3.4.2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4章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4.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建立思路
    4.2 改进Critic修正G1 赋权评价模型建立方法
    4.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4.3.1 综合发展指数
        4.3.2 耦合发展指数
        4.3.3 协调发展指数
    4.4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4.4.1 数据来源
        4.4.2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4.5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
        4.5.1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对比分析
        4.5.2 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分析
第5章 结论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海选指标
作者简历
后记

(8)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体系
        1.3.1 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
        1.3.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机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2.1 辽宁省水资源状况
        2.1.1 河流水系
        2.1.2 降水量
        2.1.3 水资源量
        2.1.4 水质
    2.2 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2.3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状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失衡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4.2 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持续
        2.4.3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4.4 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1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选择
    3.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3.2.1 线性规划模型
        3.2.2 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LP模型
    3.3 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的实证分析
        3.3.1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3.3.2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3.3.3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1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预测
        4.1.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上限预测
        4.1.2 辽宁省水资源经济承载力上限预测
    4.2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
    4.3 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5.1 开源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1.1 通过海水淡化增加水资源供给
        5.1.2 增加雨水收集,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
        5.1.3 变污为宝,促进污水资源化
        5.1.4 推行虚拟水战略,间接增加水资源供给
    5.2 节流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2.1 优化产业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5.2.2 避免地下水过度开发,增强水资源循环能力
        5.2.3 完善技术水平,助力水资源节约
    5.3 管理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5.3.1 加大调节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5.3.2 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推进水功能区划分
        5.3.3 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5.3.4 强化水资源管理法规宣传,形成水资源节约的全民共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水环境容量理论与方法
        2.1.1 水环境容量概念
        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
        2.1.3 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2.1.4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水质模型
        2.1.5 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
    2.2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2.1 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2.2 水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2.2.3 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2.4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3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研究
    3.1 辽宁省三大河流的水资源及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水资源及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环境容量计算流程
        3.2.1 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3.2.2 河流控制单元的划分
        3.2.3 河流分段与水域概化
        3.2.4 设计条件的确定
    3.3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一以辽河为例
        3.3.1 干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3.3.2 一级支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3.4 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汇总
    3.5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分配
        3.5.1 水环境容量分配指标体系的确定
        3.5.2 水环境分配模型的建立
        3.5.3 水环境容量分配指标权重的确定
        3.5.4 控制单元内综合分配权重的确定
        3.5.5 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分配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主要区县的污染物核定
    4.1 污染物核定
        4.1.1 农田污染源
        4.1.2 畜禽养殖污染源
        4.1.3 工业污染源
        4.1.4 城市径流污染源
        4.1.5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
        4.1.6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源
    4.2 三大河流主要区县污染物汇总
第5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主要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5.1 理论方法
        5.1.1 PSR评价模型
        5.1.2 粗糙集属性约分方法
        5.1.3 熵值法
    5.2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5.2.1 水环境承载力PSR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水环境承载力PSR评价指标体系约简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2.4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5.3 多目标优化水环境承载力
        5.3.1 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方法
        5.3.2 主要决策变量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5.3.3 多目标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5.3.4 多目标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表

(10)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 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实证分析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
        (一) 提出了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五个阶段
        (二) 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案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水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二) 水资源价值的概念和内涵
        (三) 水资源价值的相关概念
        (四) 城市供水价格的概念及构成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产权理论
        (三) 现代水价理论
第三章 辽宁省水资源及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基本情况
    一、辽宁省水资源概况
        (一) 辽宁省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二)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情况
    二、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 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及管理体制现状
    三、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供水价格总水平偏低,现行水价仍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
        (二) 城市供水价格结构体系尚不完善,分级水量及阶梯价格尚未调整到位
        (三) 水价形成过程不尽合理
        (四) 政府投资不足,城市供水设备落后,管网老化,影响水价合理制定
        (五) 水务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缺乏市场竞争,行政干预过多,企业内生动力不足
    四、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一) 水的非完全商品属性和城市供水行业的网络垄断属性
        (二) 辽宁长期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
        (三) 投资模式单一,引入竞争力不足
        (四) 政府定价机制不灵活,行政性配置手段过多
        (五) 配套改革滞后
第四章 国外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经验借鉴:以伦敦、新加坡为例
    一、代表性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概况
        (一) 英国伦敦
        (二) 新加坡
    二、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一) 以伦敦、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城市水价制度比较分析
        (二) 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进一步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目标
        (二)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原则
        (三)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案的设想
        (一) 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
        (二) 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三)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
    三、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配套保障措施
        (一)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力度和监管力度
        (二) 全面实行成本公开
        (三) 在建设投资方面引入市场机制
        (四) 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五)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与公众参与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辽宁省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D]. 齐静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 胡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4]辽宁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D]. 郝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辽宁省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构成研究[D]. 赵徐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王嘉策.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8]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适度水平研究[D]. 付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D]. 李春雨. 东北大学, 2018(02)
  • [10]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D]. 陈鑫. 东北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