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现象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秦章鑫[1](2021)在《恩施州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以近十年典型案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子玮[2](2021)在《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广东省东莞市的经济高速增长,外来人口激增,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其中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断攀升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2013年广东省团委提出了东莞市作为全省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试点城市,探索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东莞市H镇共青团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初见成效,但在参与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方面的研究对降低重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为H镇党委政府掌握重点青少年的动态、规律,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决策思考。本文以东莞市H镇共青团的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社会整合及支持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东莞市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参与预防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研究,对东莞市H镇共青团的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提出改进对策。本文通过对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梳理,分析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研究得出共青团的参与预防工作的机制和各种措施,能有效降低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社会的稳定,为党委政府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为H镇对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践研究的推动提供绵薄之力。

纪若玲[3](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周蔚[4](2021)在《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浙江金华市小X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背景下,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的形势愈发严峻。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年龄的下限不断突破,犯罪成因以及目的愈益多样,无需与受害人接触即可实施犯罪。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是一类特殊的问题群体,司法机关对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的处置措施大多以保护主义为原则,即认为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的处置,应当采取教罚并重,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结合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社工为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心理、教育和发展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其进行考察、保护、帮教和矫正,实现司法程序到社会化帮教的无缝衔接,有助于观护帮教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结合金华市J区检察院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实践经验,在认知行为理论、再社会化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小X开展个案帮教工作。通过前期访谈与测量发现,观护帮教对象存在社会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网络认知有所偏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家庭关系紧张、朋友正向支持力量薄弱等问题,社工运用专业个案工作方法,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探寻出观护帮教对象涉罪的深层原因,即亲子关系差导致的家庭沟通不畅、欠缺法律意识以及社会不良网络观念的诱导等。社工从观护帮教对象的问题入手,对帮教对象及其父母开展了八次观护帮教服务,包括进行规则教育和法制教育、自我控制力训练、改变帮教对象对网络的偏差认知、修复家庭亲子关系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最终,在社工帮助下,观护帮教对象改善了家庭亲子关系,获得了良性朋辈群体关系,提升了观护帮教对象自身的能力,实现了帮教对象的个人发展,并帮助了帮教对象顺利渡过考察期。

陈阳[5](2021)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犯罪形势较为严峻,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国司法制度注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采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由专业社会组织力量承担,通过观护帮教使其能够顺利回归社会。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需求,结合涉罪未成年人的特点,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改变其弱势的状态,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J市J检察院处于观护帮教期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发现涉罪未成年人普遍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人层面普遍存在负面情绪困扰;自我效能感偏低;缺乏自信心和人生目标;自我认知不明确、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第二,人际关系层面主要存在家庭关系不和谐;朋辈群体关系困境等。第三,社会层面主要存在社会参与减少、社会排斥等问题。根据其问题,个人层面,服务对象需要缓解心理焦虑,树立人生目标、纠正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挖掘自身优势,提升自我效能感、学习法律知识,遵守帮教期规则;人际关系层面,需要加强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及朋辈群体关系;社会层面,需要去标签,增加社会参与。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增能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及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在检察院组织配合下,筛选6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系列小组活动,挖掘自身优势,提升个人能力,增强自身抗逆力,培养自信自立的性格特征。并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表达沟通能力,妥善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反思并控制自我行为,建立社会责任感。本次小组活动提高他们适应并利用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降低他们再次犯罪的概率,促进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发展,进一步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从小组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及小组成员的转变状况来看,该结果证明小组工作能够有效帮助涉罪未成年人从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增能,改变其弱势地位,挖掘其自我优势,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实现社会融入。论文结合笔者的服务实践,概括社工介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钟磊[6](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提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朱瑞东[7](2021)在《亲子依恋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校园欺凌行为是全球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一种蓄意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具有反复性、持续性的特点,伤害手段多样且难以被人察觉,给广大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肉体以及精神伤害。探讨这一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找出此类行为的保护性因子与危险性因子,有助于从一定意义上铲除其暴力滋生的温床,建立长效的保护体系,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一方面伴随着与父母的情感疏离,要求独立。一方面渴望从同伴的身上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与认同。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淡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的出现,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内部行动模式促使了校园欺凌这类越轨行为的诞生。但是过往的心理学范式无法解释部分未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青少年也会参与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同样也无法解释部分缺乏父母关爱与教导的青少年仍然能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团结友爱,较少违反社会规范的现象。青少年群体容易在与越轨同伴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习得越轨的技术与态度,进而自身也参与到越轨行为的实施中。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可能是诱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子与近端因素。父母教育期望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最直接、最显着。学习过程中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以及对未来人生成就的期盼提升了青少年从事越轨行为的成本,从而对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进行控制。父母教育期望可能是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子。因此,本文尝试整合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学年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在对核心变量为缺失值的个案进行均值替换之后,共获得有效个案数9146个。运用SPSS20.0与PROCESS3.3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试图探讨亲子依恋、越轨同伴交往、父母教育期望、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在控制变量上的差异性。越轨同伴交往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亲子依恋水平与青少年的校园欺凌行为水平呈显着负相关。(2)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在亲子依恋水平与校园欺凌行为水平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3)父母教育期望在亲子依恋水平与越轨同伴交往的关系中发挥着调节效应。父母教育期望越高,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就越难通过提升越轨同伴交往水平来诱发校园欺凌行为。(4)在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沟通对亲子依恋的贡献程度比父母监管对亲子依恋的贡献程度更大。(5)在性别的差异性分析中,男生相比女生有更高的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并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女生相比男生则拥有更高的亲子依恋水平,更高的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居住地的差异性分析中,居住外地的青少年相比居住本地的青少年有更高越轨同伴交往水平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独生子女的差异性分析中,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高的亲子依恋水平,更高的父母教育期望。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则有更高的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并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个体心理异常诱发的越轨行为,同时也是越轨同伴交往、社会联结薄弱等外部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上也需要更关注家庭教育期望这一保护性因子的影响作用。

王瑞山[8](2021)在《2020年我国犯罪学研究述评》文中指出2020年犯罪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犯罪治理立法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但是,整体上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衡,部分成果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犯罪学研究需要全方位加强、多学科参与,补齐犯罪学本体研究、犯罪被害人研究、犯罪生物学研究、犯罪防控评估研究、比较犯罪学研究、历史犯罪学研究等"短板",突出环境犯罪学研究、犯罪趋势研究、不同群体青少年犯罪研究、网络犯罪及新技术新行业犯罪研究等重点,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犯罪学研究质量。

马凯文[9](2021)在《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后备力量。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改革与发展的迅速推进伴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适应以及价值观念、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社会行为、社会规范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调查分析、查阅案例等实证研究,分析其犯罪原因,梳理当前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境,提出构建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进而对本文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如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协同治理理论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接下来以问题为导向,以寻求事实真相为原则,从中卫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地研究法查阅案件数据并对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访谈法获取准确的基础分析数据,以更好地研究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并为提出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还走访了检察院,拘留所,法院等部门进行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对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通过现状、面临困境及原因的研究提出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构建:主要从外部环境、转变理念、共同参与、互动联通、运行机制五个维度进行阐释,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机制、信任机制,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共同促进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工作开展。

殷浩田[10](2021)在《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基于S市12名罪错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的民主多元化,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越轨事件频发,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越轨升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些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历程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越轨升级轨迹?为深入研究此问题,本研究以结构化理论为基础,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12名罪错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将这些罪错青少年的越轨升级轨迹作为研究主线,关注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互动过程,重点探析罪错青少年越轨形成和升级的演变过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些启示。研究发现,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的行动性生成经历了萌芽期、试探期、发展期和定型期四个阶段。在萌芽期,影响青少年越轨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是“被留守的童年经验”和“疏离的亲子关系”,为弥补权威性资源的缺位,行动者通过反思性监控的行动满足本体安全感,多数行动者已普遍偶有偏差行为,另外“亲密的发小玩伴”更容易催生成长后期“协同作案”的可能,这为越轨升级埋下了祸根,导致越轨行动不断增加。在试探期,影响青少年越轨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是父母“拙劣的管教方式”、“不良的师生关系”以及“厮混的朋辈友伴”,在反思性监控下获得“解放天性,爱玩叛逆”的自我认知,并导致其叛逆丛生,不良行为续增。在发展期,影响青少年越轨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弱约束的家庭监管”、“失功能的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的交友圈”,在反思性监控下获得“挑战权威,自我中心”的自我认知,并导致其严重不良及违法行为增生。在定型期,影响青少年越轨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反弹的管教态度”、“讲义气的交友文化”以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反思性监控下获得“冲动盲从,意识淡薄”的自我认知,并导致其触犯《刑法》,铸成大错。越轨升级作为社会结构与青少年个体行动之间的社会实践方式,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受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双重互动的影响,逐渐从偶有偏差行为、不良行为续增、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增生到最后的犯罪行为这一轨迹不断升级。穿梭在不同环境中的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迹象,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发现,本文提出了阻断青少年越轨升级的社会工作服务建议:提前介入高风险家庭、及时阻断不良行为、严密监控严重不良行为、积极参与司法处遇、协助进行认知辅导等,希冀社会工作成为改变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的重要途径。

二、青少年犯罪现象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犯罪现象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重点青少年
        2.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
        3.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
    (二)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2.社会整合理论及支持理论
        3.犯罪社会学理论
二、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现实考察
    (一)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概况
        1.H镇共青团及其重点青少年群体概况
        2.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与原因
        3.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启动
    (二)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职责与参与机制
        1.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职责
        2.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参与机制
    (三)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具体措施
        1.针对性地开展违法犯罪预防工作
        2.扎实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
        3.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4.全面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主要成效
三、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存在的问题
        1.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没有正式的法律依据
        2.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对共青团的支持力度不够
        3.共青团组织建设不够健全
        4.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工作难以落实
    (二)问题成因
        1.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2.共青团的沟通能力不足
        3.无法有效整合各种机制和社会资源
        4.重点青少年群体思想多元化对共青团参与预防工作形成冲击
四、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法律依据
        1.完善相关法律
        2.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
    (二)统筹建立专门的机构明确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1.建立H镇预防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门管理机构
        2.明确横向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三)探索组织建设新载体扩大共青团组织的参与面
        1.扩大团的基层组织参与面
        2.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
    (四)完善共青团组织保障推进预防重点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3)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三、相关成果评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二、中等职业学校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六、访谈实施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浙江金华市小X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行为的研究
        2.2.2 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涉网络犯罪观护帮教对象状况及需求评估
    3.1 观护帮教对象基本情况
    3.2 接案
        3.2.1 接案前期的合适成年人到场
        3.2.2 接案前期面谈准备
        3.2.3 建立专业关系
    3.3 观护帮教对象问题预估及需求分析
        3.3.1 观护帮教对象问题预估
        3.3.2 观护帮教对象需求分析
    3.4 观护帮教对象涉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3.4.1 个人原因
        3.4.2 家庭原因
        3.4.3 社会原因
    3.5 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5.1 个案介入的必要性
        3.5.2 个案介入的可行性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实务过程
    4.1 介入计划
        4.1.1 制定观护帮教目标
        4.1.2 帮教方法和内容安排
    4.2 实施过程
        4.2.1 危机干预阶段
        4.2.2 提升社会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4.2.3 改变对网络的偏差认知
        4.2.4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4.2.5 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
        4.2.6 修复家庭关系
        4.2.7 获得朋友的正向支持
        4.2.8 巩固个案效果
    4.3 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4 实践反思
        4.4.1 社工系统介入的关键性
        4.4.2 社工较难触及家庭深层次的问题
        4.4.3 社工在观护帮教过程中缺乏专业督导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自我控制量表
    附录3 个案服务效果评估表
    附录4 个案服务意见收集表
致谢

(5)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量表法
        1.4.3 访谈法
        1.4.4 观察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涉罪未成年人
        2.1.2 观护帮教
    2.2 理论基础
        2.2.1 增能理论
        2.2.2 认知行为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研究
        2.3.2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2.3.3 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2.3.4 观护帮教的模式研究
        2.3.5 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2.3.6 文献述评
3 J检察院观护帮教对象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3.1 项目背景
    3.2 观护帮教对象问题分析
        3.2.1 个人层面
        3.2.2 人际关系层面
        3.2.3 社会参与层面
    3.3 需求评估
        3.3.1 个人层面
        3.3.2 人际关系层面
        3.3.3 社会层面
    3.4 小组工作介入观护帮教对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4.1 必要性
        3.4.2 可行性
4 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小组工作实务过程及评估
    4.1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4.1.1 小组活动背景
        4.1.2 小组活动目标
        4.1.3 小组成员的筛选
        4.1.4 小组计划
    4.2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及分析
        4.2.1 小组初期:成员初识和规则教育
        4.2.2 小组中期:增能赋权
        4.2.3 小组后期:巩固成果及处理离别情绪
    4.3 小组工作介入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4 反思
        4.4.1 对工作方法反思
        4.4.2 对小组活动设计的反思
        4.4.3 对服务过程的反思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升专业能力,扩大司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5.2.2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5.2.3 制定明确标准,保障服务经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7)亲子依恋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校园欺凌行为
        一 校园欺凌概念
        二 校园欺凌测量
    第二节 亲子依恋
        一 亲子依恋概念
        二 亲子依恋的测量
    第三节 越轨同伴交往
        一 越轨同伴交往概念
        二 越轨同伴交往的测量
    第四节 父母教育期望
        一 父母教育期望概念
        二 父母教育期望的测量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 依恋理论
        二 社会控制理论
        三 差异交往理论
    第六节 核心变量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 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
        二 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
        三 父母教育期望的调节作用
    第七节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工具
        一 亲子依恋量表质量检验与信度
        二 越轨同伴交往量表质量检验与信度
        三 校园欺凌行为的测量
        四 父母教育期望的测量
    第三节 变量测量的效度以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一 变量测量的效度
        二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第四节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核心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 核心变量的性别差异
        二 核心变量的独生子女差异
        三 核心变量的家庭居住本外地差异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越轨同伴交往在亲子依恋与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一 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沟通与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二 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监管与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第五节 父母教育期望的调节效应
        一 父母教育期望在父母监管维度下的调节效应
        二 父母教育期望在父母沟通维度下的调节效应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对策
    第一节 结果讨论
        一 核心变量的人口学特征
        二 亲子依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三 越轨同伴交往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影响
        四 父母教育期望的调节效应
        五 理论假设的检验结果
    第二节 对策
        一 家庭层面
        二 学校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三节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2020年我国犯罪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样本选择及其结构形态
    (一)样本选择
    (二)样本构成特征
二、关于犯罪学本体的研究
    (一)中国犯罪学知识体系的完善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
三、关于犯罪现象的研究
    (一)犯罪现象结构要素的分析
    (二)犯罪趋势与犯罪预测研究
四、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
五、关于犯罪对策的研究
六、总结和讨论
    (一)2020年犯罪学研究的总结
    (二)犯罪学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七、结语

(9)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未成年人犯罪
        2.1.2 协同治理
        2.1.3 协同治理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3.1 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分析
        3.1.1 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态势
        3.1.2 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口结构
        3.1.3 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类型
        3.1.4 中卫市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3.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
        3.2.1 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3.2.2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缺失
        3.2.3 学校教育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3.2.4 社会大环境影响
    3.3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工作现状
        3.3.1 公众防范意识有所提高
        3.3.2 政府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3.3.3 工作队伍有所扩充
        3.3.4 运行模式探索仍在初级阶段
第四章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困境及成因分析
    4.1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困境
        4.1.1 协同治理观念不统一
        4.1.2 协同治理主体单一
        4.1.3 协同治理中各主体间互动性不高
        4.1.4 协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4.2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困境成因
        4.2.1 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4.2.2 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4.2.3 社会宣传效果不理想
第五章 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5.1 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环境
    5.2 转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的观念
    5.3 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5.3.1 政府引领协同
        5.3.2 家庭预防协同
        5.3.3 学校防范协同
        5.3.4 社会参与协同
        5.3.5 司法辅助协同
    5.4 加强各主体间的互动联通
    5.5 构建各主体间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5.5.1 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的法律框架
        5.5.2 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协作机制
        5.5.3 完善多元主体互动信任机制
        5.5.4 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基于S市12名罪错青少年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群体特征研究
        1.3.2 青少年越轨和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1.3.3 青少年越轨历程或轨迹研究
        1.3.4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理论研究
        1.3.5 社会工作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研究
        1.3.6 已有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的选取
        1.5.2 研究对象的抽样
        1.5.3 资料收集方法
        1.5.4 资料分析方法
        1.5.5 研究伦理
第2章 “我本不坏”:青少年越轨的萌芽期
    2.1 青少年越轨萌芽期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2.1.1 被留守的童年经验
        2.1.2 疏离的亲子关系
        2.1.3 亲密的发小玩伴
    2.2 萌芽期反思性监控下的自我认知:听话才是乖小孩?
    2.3 越轨萌芽的行动:正常上学的日子,偶有偏差行为
    2.4 小结
第3章 “忤逆反叛”:青少年越轨的试探期
    3.1 青少年越轨试探期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3.1.1 拙劣的管教方式
        3.1.2 不良的师生关系
        3.1.3 厮混的朋辈友伴
    3.2 试探期反思性监控下的自我认知:解放天性,爱玩叛逆
    3.3 越轨试探的行动:叛逆丛生,不良行为续增
    3.4 小结
第4章 “无法无天”:青少年越轨的发展期
    4.1 青少年越轨发展期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4.1.1 弱约束的家庭监管
        4.1.2 失功能的学校教育
        4.1.3 不良的交友圈
    4.2 发展期反思性监控下的自我认知:挑战权威,自我中心
    4.3 越轨发展的行动:严重不良及违法行为增生
    4.4 小结
第5章 “铸成大错”:青少年越轨的定型期
    5.1 青少年越轨定型期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5.1.1 反弹的管教态度
        5.1.2 讲义气的交友文化
        5.1.3 复杂的工作环境
    5.2 定型期反思性监控下的自我认知:冲动盲从,意识淡薄
    5.3 越轨定型的行动:触犯《刑法》,铸成大错
    5.4 小结
第6章 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的行动性生成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1 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的行动性生成
        6.1.1 青少年越轨升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
        6.1.2 青少年越轨升级的个体行动
        6.1.3 青少年越轨升级的行动性生成
        6.1.4 研究发现
    6.2 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启示
        6.2.1 提前介入高风险家庭
        6.2.2 及时阻断不良行为
        6.2.3 严密监控严重不良行为
        6.2.4 积极参与司法处遇
        6.2.5 协助进行认知辅导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越轨升级: 一种社会结构与青少年个体行动之间的社会实践方式
    7.2 相关讨论与反思
        7.2.1 关于越轨青少年行为轨迹研究的讨论
        7.2.2 社会工作:改变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的重要途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青少年访谈提纲

四、青少年犯罪现象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施州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以近十年典型案例为例[D]. 秦章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D]. 郭子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涉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个案介入研究 ——以浙江金华市小X为例[D]. 周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陈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亲子依恋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D]. 朱瑞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2020年我国犯罪学研究述评[J]. 王瑞山. 犯罪研究, 2021(02)
  • [9]中卫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 马凯文. 兰州大学, 2021(12)
  • [10]罪错青少年越轨升级轨迹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基于S市12名罪错青少年的深度访谈[D]. 殷浩田.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