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的联系方式及其应用

论语篇的联系方式及其应用

一、论语篇的联结手段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翔[1](2021)在《Social Bonding in Diplomac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英汉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霍姆斯·马库斯与惠勒·尼古拉斯共同撰写的论文Social Bonding in Diplomacy,属外交学文本。论文主要介绍人为因素对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外交社会纽带。文本中出现大量概念隐喻及抽象表述。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对原文本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外交学类文本的翻译策略。首先,运用等译、换译及创译三种策略分析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其次,通过转译为动词、转译为形象性词语、增译范畴词和增译具体词语四种策略探究文本中的抽象表述。最后,采用转译为名词、转译为同义词、转译为下义词和增译省略词语四种策略剖析文本中的词汇衔接。这篇论文有助于国内外交学学者了解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为外交学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相丽[2](2021)在《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通过对比分析备考HSK六级留学生缩写语篇和母语者缩写语篇,探索二者在衔接手段选用上的表现差异。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并综述衔接和六级写作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目的是从认知视角分析留学生衔接手段选用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二章为理论依据。本文理论依据包括信息结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为本文划分语篇信息提供依据。认知语言学为本文论述视角,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留学生缩写写作的衔接技能。第三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划分语篇信息将便于研究论述,同时,也有利于分析叙事型语篇的共同特点以及缩写原文特点,并为留学生缩写提供有益建议。第四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母语者与留学生语篇衔接手段表现,本文发现衔接手段选用与认知参照点有关。第五章为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从认知视角出发为留学生衔接手段的选用和缩写写作能力的提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张佳奇[3](2021)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梳理了网络语言研究、当代话语分析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进行了交代;论述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标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本章基于网络群体交流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分布情况,建立“群域”概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群域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媒介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其本身的技术导航及功能设置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引导和人际互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群域中的话语交互由情景语境的触发产生,群域情景语境和话语意义之间存在一个属于话语参与者的“认知中介”,情景语境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程度与“话语基调”中成员间的“相熟度”共变,并决定“个体化”的允准程度,决定“供用特征”的潜在语义是否被触发。虚拟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高,倾向于显示易于辨识的个人风格。现实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低,话语组织受现实身份的制约,更倾向遵守现实语境的交际语用规则。本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尝试提出群域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揭示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群体话语交互情况,并提出其在语法、语用维度可探索的空间。第三章“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本章主要讨论了群域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轮”以及话语组织单位“序列”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特点,并将群域话轮、序列与传统口语交际进行差异对比。本章将“群域话轮”定义为:包括多模态符号和媒介功能形式的上传一次所显示的内容。将“群域话轮”分为文本话轮、多模态话轮和界面功能话轮。结合群域交际中存在的一些独立的、可描述的普遍话语行为惯例作重点观察,将依照惯例进行组构的话语行为过程视为“序列”,并对“问答”“追补”“修补”“重复”四种主要话语行为序列进行语料观察和论述,从而探究群域话轮和序列特点。群域话轮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模态种类及模态组合的复杂表义情况;话轮呈现出不完整的会话结构;话轮很多情景中为非自然序列;在句法选择上,有明显的场景适应性。口语交际与群域交际中的话轮在性质、范畴和句法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交际和群域交际中序列的差异主要则体现在序列的“邻接性”关系方面。第四章“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本章吸收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群域话语分析系统“表达层”的语篇型式,对三种主要群域话语类型的篇章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概括其篇章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立足于描写和解释篇章的生成过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将话语文本的考察与主体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探索群域交际中的网络结构特征,观察话语如何参与和改变社会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群域话语模式的语篇规律。基于议程设置蕴含媒介预设的元功能的认识,本章吸收“Ge M模型”对三种群域的议程设置进行建模。这种“元认知”提供了一种语义上的衔接结构,这一“衔接结构”在群体交际中是公众在篇章层面理解、认同的基础,是语篇内部元素之间建立语义关系的参考和连贯的规则。研究表明:即时通信类群是“关系衔接”篇章,以人际为基础展开语篇的互动。信息交互类群为“话题衔接”篇章,呈现子话题分层现象。视频直播类群为“内容衔接”篇章,随着内容的推进,相应的评价话语产生,在语义层面发生篇章衔接。第五章“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着眼于不同类型群域话语系统内部,考察具体语篇中立场构建和交际互动的若干语义、语用现象。重点对新闻事件涉及的群域评价中各方立场建构、意见协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进行探讨。重点吸收互动语言学范式的相关理论对群域立场建构和人际互动问题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典型个案从动态视角对群域中互动语篇中的立场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研讨,主要着眼于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区域”、微信朋友圈、群体互动的留言区三个重点交互场景开展研究。本章概括了群域信息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主要句法、语用策略,总结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的语用规则及人际语用功能。具体来看,朋友圈中的“认同”是在复杂的线上交互中通过建构增加或强化“自我属性”的动态过程,网络平台为个人自我构建社会认同提供重要语境条件。本章由观察“否定”和“肯定”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进一步探究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第六章“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本章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联,探讨修辞伦理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如何。本章就群域话语交际中的修辞伦理问题进行类型概括,并探讨相应类型的生成动因与监管的伦理对策,进一步提出与群域交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为下一步网络群域话语语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七章“群域话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应用”,本章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群域话语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方面,主要从新媒体话语的系统构建、多模态修辞学及网络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探索三大方面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预测和监督方法;有利于推进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建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陈述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结论包括:群域话语功能分析框架的提出;“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群域话轮的界定及与传统话轮的差异问题;群域语篇型式的概括;群域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问题;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扩展语料观察的规模。进一步关注新兴话语形式和范畴的对应规律、主要语篇型式在群域中的句法功能表现,深入探究“个体化”如何在群体中“汇流”“演化”等问题。

李英豪[4](2021)在《交互式媒体技术在线上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线上学习的需求持续增加、“汉语热”不断升温。同时,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线上汉语学习的需求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育的“三教”问题、在线教育的师生互动割裂问题、线上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交互式媒体技术,以线上中文教学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如何将交互式媒体技术应用在线上汉语词汇教学资源的制作中,同时尝试运用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解决目前国际汉语教育存在的有关“三教”以及线上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线上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线上教学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是:1.线上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直接运用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3.线上教学资源开发仍然沿用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4.没有利用新技术、新形式进行线上教学。接着,基于交互式媒体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汉语教学领域中,运用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的理论依据和优势。在第三章中,本文对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的完整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最后在第四章中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1.对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软件、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2.从素材准备到整理发布,对交互式媒体教学资源的整个开发过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明确了Premiere Pro、Photoshop、Storyline等十余种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协同方式。3.描述了在研究过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案。为更深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提出了建议。

杨洁[5](2020)在《篇章语言学视角下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篇章语言学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研究汉语的语言学理论,如今普遍运用于外语教学。篇章语言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宏观全面的理解课文,给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现阶段对外汉语课程普遍是通过“字本位”、“句本位”等进行研究和展开教学,从点到面,培养留学生掌握字词、语法等知识,较为忽视篇章的整体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字词的熟悉度已经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阅读能力必是大势所趋。篇章语言学理论正符合对外汉语阅读课创新教学的理念,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阅读课需要这样的理论来丰富教学研究。本文以对外汉语典型专项课程——阅读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篇章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研究。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篇章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是否适用于阅读课教学,研究它运用于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的可行性,分别对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内容展开教学研究分析,探索其应用于教学的具体方式;其次,以《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为例,采用图表分析统计法分析教材篇目中的篇章主题、篇章类型与篇章模式、衔接手段和主位推进模式等篇章现象,寻找阅读课教学与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契合点,分析以篇章语言学理论为教学支撑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实验调查法与对比分析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并对教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篇章语言学理论应用于阅读课教学中的效果。

陈京娜[6](2020)在《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学生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的能力,引导学生写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和内容完整的文章。但是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遣词造句和语法使用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忽略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作文存在条理不清晰、表达不连贯等问题。语篇衔接理论涵盖了系统的衔接机制,包括了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信息结构、主位结构、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是实现语篇内部连贯的重要条件。将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衔接意识、运用衔接策略的能力及写作水平。此类研究主要应用于高中和大学的写作课堂中,较少应用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本研究将语篇衔接理论作为依据,选取厦门市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和四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实验法),探究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在初中英语写作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如何?(2)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宏观组织结构和微观组织结构构建有何影响?(3)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4)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有哪些具体实施策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关注作文中的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忽视语篇衔接,学生作文存在思路混乱和连贯性差等问题,写作总体水平不高。实验教学之后,实验班学生作文的宏观组织结构中,各段落主题之间、语篇内所有句子之间的信息流动合理,多数相关变量的分数与控制班有显着差异;微观组织结构中,实验班学生能较多并正确地使用形式衔接,相邻句子间的语义相关性也有所提高,多数相关变量的分数同样与控制班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证明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作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有明显改善,写作成绩得到显着提高。最后,本研究针对整合阅读和写作、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发挥评价促学的作用、利用批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反馈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巴丹[7](2018)在《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评注性副词是副词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较之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受到学界更为热烈的关注。但从总体上看,以往研究多局限在单句内部,重点从主观化、语法化和情态范畴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对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的研究则相对单薄,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散的单个副词、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关联副词”的研究。而对于整个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全面、系统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为指导,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植根于现代汉语副词的事实,对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进行系统性与专题性、多层次与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从单纯的句子层面扩展到复杂的篇章层面,采取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总结归纳与演绎推理、静态描写与动态呈现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中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有十二章,前三章从总体层面论述了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功能与相关现象:确定了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和研究范围;总结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论述了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趋势,揭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与语法化、人际互动以及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探讨副词与连词、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阐释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进而展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演化逐层渐进的风貌,揭示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与其它连接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差异。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第四到十二章共九章,分别选取“最好、确实、似乎、自然、反而、敢情、反正、只好、无怪乎”等九个评注性副词进行篇章衔接功能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涵盖了六种衔接类型,包括解注关系、增补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转折关系等。此外,通过对语义相近的副词进行辨析,将副词的个案研究范围延伸到“迟早、高低、好歹、横竖、死活、早晚、左右、管情、当然、反倒、无怪、难怪、怪不得”等十三个评注性副词。以期通过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前三章的理论认识,达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提升和个案描写相佐证、典型副词与同类副词相比较的研究目的。对汉语中具有衔接功能的副词从句法分布与语义关系、衔接功能与情态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最后的结语对全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进一步反思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赵梦雪[8](2017)在《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执政期间,曾三次被《时代》周刊推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而普京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力离不开其发表的政治语篇。正是借助政治语篇,普京的政治意图得以表达,其政治目的得以实现。本文通过整合普京政治语篇中语言材料的形式构造,进而整合出政治语篇的主题思想,分析出了普京在政治语篇中试图传递的政治意图,进而探究了普京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当我们把语篇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时,其研究方法不同于语篇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应考虑到语篇全文层面具有的范畴,诸如:语篇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整体性等范畴。而从整合的视角研究这些语篇范畴,有助于语篇接受者更深刻地解读语篇主题思想,剖析语篇作者创作意图及情感态度。对语篇进行全方位的整合研究,除了其宏观全文层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其微观的小句层面。在这一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在句子层面总结出的丰富衔接机制对语篇的整合研究更有借鉴意义。语篇衔接是谋篇的意义概念。衔接不仅能够在内部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整合成一个语篇,同时还能够把语篇与语境相结合,所以语篇衔接不仅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也包括语篇与语境相联系的机制。连贯且完整的语篇不仅要自身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符合语境,即要在语境中行使其适当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也考虑到了将语篇与语境联整合起来的语域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中明确了本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本论文研究任务、选题价值及新意、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和论文结构等。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中重点回顾了语篇整合、语篇的范畴理论及系统功能思想的研究成果,探究了从多层级研究研究语篇整合的可行性。第二章从宏观视角对语篇全文层面的信息性、情态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它们与语篇整合之间的关联。第三章从微观视角重点分析了语篇与系统功能视阈下的衔接及语域之间的关联。第四章采用举例法及语料库分析法重点探讨了语篇整合的形式表达手段。第五章借助语料库手段等研究了语篇整合的语义实施手段。结束语部分总结了语篇范畴理论和系统功能思想如何在整合思想的统领下应用于语篇分析,同时基于形式和语义整合手段的结果总结出了普京的领袖形象。

赵耿林[9](2016)在《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文中认为语义缺省是一种特殊的省略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语义空位。话语意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缺省阐释的理论,语义缺省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义缺省研究是在前人的语义省略、语用省略、缺省预设、含义理论、缺省语义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语义缺省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理论之中。语义缺省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对缺省意义的识解过程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意义阐释过程与人类的后台认知有关,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缺省部位的填补问题,很少对其认知过程做出描述。有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义缺省的认知过程进行模拟和阐释。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什么?二是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三是语义缺省应该遵循什么认知原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探讨了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提出了认知拓扑观的研究路径。狭义上说,语言拓扑性主要是指空间图式中物体所表现出来与形状无关、与大小无关、与距离无关的特征。广义上说,语言的拓扑性除了拓扑不变量的性质外,还具有拓扑连通性和拓扑连续性。本研究基于拓扑学的的三大拓扑性质,将认知语言学与拓扑学结合起来,把认知拓扑观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拓扑等价观、认知拓扑连通观和认知拓扑连续观。认知拓扑等价观主要体现在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之中。根据概念拓扑同化机制,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语言都具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拓扑属性,人们正是根据这种拓扑等价的属性来划分范畴的,有着共同拓扑性质的事物即为同一范畴。根据隐喻理论的恒定假设,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必须保留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即意象图式结构。一方面,源域空间与目标域空间之间有着共同的拓扑性质或拓扑结构,这是隐喻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其拓扑性质和拓扑结构得以保留,这是人们理解隐喻的基础。认知拓扑连通观将框架、脚本、图式、icm和心理空间等认知模型看作是心理拓扑空间,不仅心理拓扑空间内部元素之间是相互连通的,而且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通过映射和投射等方式建立连通关系,因此,语言可以看作是由连通的网络组成的拓扑空间。认知拓扑连通观可以解释“表面上不连贯的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为什么能被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一现象。语义缺省会导致语篇从表面上看起来不连贯,但人们仍然能将表面上不连贯的语篇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是由于人们的心智连贯性在起作用。我们在理解语义缺省的语篇时,心智连贯性表现为人类认知拓扑结构的连通性,只要语言表达中语义缺省的程度不破坏认知结构本身的拓扑连通性,部分语言信息的缺失,不会影响语言的整体理解,由此,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基于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认知拓扑连通观还可以解释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过程,语言表达的不完备只是形式上的不连通,不代表理解上的不连通,因为人类具有将缺失的图形组织成完整的图形(即格式塔)的认知能力,同样地,也可以将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格式塔。认知拓扑连续观认为语言拓扑空间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可以将语言看作为连续统,认知拓扑连续观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连续统的观点是相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反对形式语言学的模块论,认为不应对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做严格的区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和百科知识并无太大的区别。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百科观”和“词汇-语法连续统”体现了语言的连续性思想,和认知拓扑连续观是相吻合的。第二,本文将缺省意义的阐释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基于认知拓扑观和认知整合观,结合前人提出的整合模型的优点和特点,构建了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作为分析语义缺省和语篇连贯的认知机制。该认知模式包括“激活-连通-整合”三个子过程,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激活观、连通观、整合观和拓扑观统一到一个认知模式中。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被用于描述缺省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语言表达的显性信息激活相应的心理拓扑空间、空间元素以及空间拓扑结构,显性信息和激活的隐形信息形成连通的网络,然后被整合成一个识解格式塔,该格式塔是一个认知拓扑完型结构,一个语篇格式塔,这意味着含有语义缺省的不连贯的语篇实现了语篇的连贯。第三,本研究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的意图性认知原则的基础上,区分了语义缺省的发话人原则和受话人原则,并提出了四个认知原则,包括突显原则、守恒原则、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一方面,在话语表达和语义缺省的运用阶段,发话人必须遵守突显原则,突出交际中最有用的新信息,而对受话人已知道的信息隐去不说,使其处于语义缺省的状态;此外,发话人还需要考虑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多,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少,相反,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少,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多,即遵守守恒原则。另一方面,在话语理解和缺省意义的阐释阶段,受话人在激活、连通和整合的认知过程中需要遵守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其阐释的语义内容应和发话人的真正意图建立最佳关联,以理解发话人所传递的准确含义。本论文将拓扑学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中,提出了认知拓扑观,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对跨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其他的语言学的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认知拓扑观的理论框架下,揭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和构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这为语义缺省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丰富了语义缺省研究的内容。本文将语义缺省研究提升到语篇分析的高度,将其归为话语意义阐释理论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描述,体现了语义缺省研究对语篇分析的重要意义。

段红[10](2014)在《基于情绪心理空间的语篇理解与连贯研究 ——一种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文中提出语篇情绪意义在语篇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入揭示阅读者在理解语篇情绪时头脑内部的具体认知加工过程和特征,不仅对解释语言作品具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传统文学分析把语篇情绪意义视作修辞效果,是艺术化表达的结果,并不关心理解的内部过程。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又将之视作直接的解读或者推理,并视获取命题信息为理解的结果。认知诗学的研究指出语篇情绪理解引起的是读者实在的情绪反应,并指出它将反过来影响语篇的加工理解,还指出了阅读者的自我概念和情绪经验在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现象的内部过程没有得到深入具体的探讨。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mental spaces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简称MSCI)对描述和解释在线意义构建有极强针对性。近来,运用MSCI对诗歌、小说、超长交际文本的研究不断涌现,对语篇解释做出大量贡献。但是正如Freeman(2006)指出,MSCI对语篇情绪的描述和解释还处于空白。本研究尝试运用MSCI的理论体系解答两个问题:第一,语篇情绪意义的理解涉及怎样的在线过程?第二,这些过程如何影响语篇的心智连贯?研究首先在认知科学的新近发展基础上对情绪进行了情节化界定。根据情绪情节模型分析了情绪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与心智成分以及这些心智成分之间的认知关系。然后以多个语篇实料分析了语篇理解的在线意义构建过程。其中根据情绪意义理解所依赖的心智机制的不同对语篇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区分了几种不同的情绪心理空间。尤其是分析了语篇情绪在线理解中涉及的概念整合过程,包括这概念整合过程中的选择性投射等认知操作和关键关系的本质。接下来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实验主要考察在不同情绪提示条件下,对相同文字描述的理解是否会产生系统差异,从而为语篇情绪理解的概念整合过程提供实证依据。最后通过多个语篇段落分析了语篇情绪意义在线构建所形成的情绪心理空间之间的链接和嵌套关系以及其中的概念整合过程,比较了由情绪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过程形成的语篇心智连贯与由时空、因果等传统连贯因素所形成的结构在形态和过程上的不同,并尝试对语篇的中观和宏观结构进行情绪视角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语篇情绪的理解过程都必然包含通过激活长时记忆从而构建起经验空间,经验空间再和字面叙事空间融合形成合成空间的概念整合过程。合成空间中从不包含情绪唤起到包含情绪唤起成分体现了语篇情绪理解的体验性。“事件认知—情绪”关系,“情绪—后果行为”关系,“情绪—认知色彩”关系和情绪对比关系是情绪理解过程中概念整合的关键关系。这些关键关系是认知和情绪的不同交互作用机制。这些机制是情绪心理空间的组合、完善和细化等操作的具体认知机制,它们使语篇情绪意义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效果。第二,“事件认知—情绪”关系、“情绪—后果行为”关系、“情绪—认知色彩”关系以及情绪对比关系(通过链接的或者嵌套的情绪心理空间)将语篇中的情绪信息(经常在字面外构建)和丰富的叙事描述内容自然衔接在一起,并且常常能通过这些关系跨接多处相关内容中的人物、场景、事件等。情绪意义在这些联结中发挥参照、一致、统领、推理和整合等功能。在宏观水平上,语篇局部在线加工所激活的情绪能够对语篇信息实现压缩、概括、标记以及编排等功能,形成语篇的宏观主题印象和提纲结构。情绪心理空间关系形成的语篇连贯是不同于时间、空间、逻辑、对比或类比等一般认知因素的新的连贯关系和结构系统。这一连贯系统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主导性和语篇全局心智表征的认知情绪交互完形性。总的来说,本研究以情绪唤起和认知加工的整合关系解释语篇情绪的具体意义,形成情绪理解的整合观;在对情绪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区分了“事件认知—情绪”关系、“情绪—后果行为”关系、“情绪—认知色彩”关系、情绪对比关系,形成了统一的分析框架,以此框架对情绪语篇的在线理解和连贯关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有效分析;指出语篇情绪理解过程中必然包含概念整合过程,这一概念整合使情绪得以体验化理解,并通过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实现理解的完形化:以情绪心理空间的视角解释了语篇连贯,揭示了情绪语篇的隐性、深层次、高阶和整合的独立连贯系统。通过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研究扩展了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畴,丰富了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并尝试运用实证方法为概念整合分析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局限在于主要以静态语篇为研究对象,没有对话语交互实行分析;此外,所分析的语言材料以中文为主,没有形成多语言的对比。未来研究应该深入交际话语分析和跨文化对比。

二、论语篇的联结手段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篇的联结手段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Social Bonding in Diplomac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内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一)国外着作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二)国内着作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翻译工具准备
        二、平行文本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者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一、等译
        二、换译
        三、创译
    第二节 抽象表述的翻译策略
        一、转译为动词
        二、转译为形象性词语
        三、增译范畴词
        四、增译具体词语
    第三节 词汇衔接的翻译策略
        一、转译为名词
        二、转译为同义词
        三、转译为下义词
        四、增译省略词语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2)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HSK六级写作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HSK考试介绍
        1.3.2 HSK考试缩写写作要求
        1.3.3 HSK考试缩写评分标准
        1.3.4 小结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依据
    2.1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2.1.1 当前空间语篇(CDS)
        2.1.2 认知参照点原则(CRP)
        2.1.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与突显原则(Salience)
        2.1.4 原型范畴化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2.2 信息结构理论
        2.2.1 信息结构理论概述
        2.2.2 与语篇研究相关的信息结构理论
        2.2.3 本文语篇研究信息结构划分依据
3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1 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
    3.2 本文对信息结构的划分
    3.3 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3.1 原文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3.2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4 “信息点”对比——以Y01为例
        3.4.1 “信息点”划分依据
        3.4.2 原文语篇“信息点”表现——以Y01为例
        3.4.3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点”表现
4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1 本文对衔接手段的分类
    4.2 原文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2.1 原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2.2 原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2.3 原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3 母语者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3.1 母语者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表现
        4.3.2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3.3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4 留学生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4.1 留学生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4.2 留学生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4.3 留学生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5 母语者与留学生衔接手段表现对比分析
5 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教学建议
    5.1 培养语篇意识
    5.2 认知参照点的确定与转换
    5.3 正确认识衔接手段
    5.4 强化考试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3)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研究
        (二)当代话语分析研究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
    四、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功能语篇分析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
    五、本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取向
        (二)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
    一、“新媒体群域”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一)“新媒体群域”释义
        (二)以媒介划分的群域交际类型
    二、新媒体群域话语系统功能分析
        (一)群域话语系统的语境层
        (二)群域话语系统的内容层
        (三)群域话语系统的表达层
        (四)群域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
    一、“群域话轮”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界相关分析
        (二)“群域话轮”的含义
        (三)“群域话轮”的类型及特点
    二、群域交际中的序列
        (一)序列的类型
        (二)序列的特征
    三、与传统话轮、序列的异同
        (一)话轮上的异同
        (二)序列上的异同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
    一、什么是群域语篇型式
    二、群域语篇的“议程设置”模型
        (一)群域版式结构建模
        (二)群域媒介“议程设置”与文本意义的关联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群域语篇型式探究
        (一)在线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群域语篇型式的研究设计
    四、群域语篇型式的主要特征
        (一)“度值”与语篇结构序列
        (二)个体选择与语篇集群行为的趋同和趋异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
    一、“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群域立场表达的常用手段及功能
        (一)人际隐喻
        (二)即时转喻
        (三)指称与互文
        (四)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五)语气与情态表达
    三、群域立场表达的主要媒介场景及策略、语用取效
        (一)群域新闻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
        (二)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者身份与立场建构策略
        (三)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及语用规约
    一、修辞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群域话语违背修辞伦理的常见问题
    三、修辞伦理问题的成因与伦理对策
        (一)修辞问题的成因
        (二)伦理对策
    四、群域交际修辞的语用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域话语研究理论的多领域发展及应用
    一、理论的多领域发展
    二、现实应用
        (一)有利于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的深入
        (二)有利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系统构建,推进国家话语生态建设
        (三)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察视角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新媒体群域话语的系统功能框架
        (二)探究了“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
        (三)界定了“群域话轮”的概念
        (四)概括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模式及功能
        (五)归纳了群域立场表达常用的句法、语用策略
        (六)探索了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
        (七)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
    二、不足与期待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交互式媒体技术在线上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用户的增长
        1.1.2 学习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在线学习需求的增长
        1.1.3 全球中文学习需求的增长
        1.1.4 现阶段在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5 交互式媒体在线上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动态
        1.2.1 研究综述
        1.2.2 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案例分析法
        1.5.2 经验总结法
        1.5.3 观察法
2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情境认知理论
    2.3 认知负荷理论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5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6 人机交互理论
3 词汇教学资源设计
    3.1 交互式媒体在线上词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3.2 软件需求
        3.2.1 开发平台
        3.2.2 辅助软件
    3.3 硬件需求
        3.3.1 素材采集硬件
        3.3.2 素材编辑硬件
        3.3.3 场景硬件
    3.4 基本开发流程
        3.4.1 资源设计
        3.4.2 逻辑选择
        3.4.3 结构和界面设计
        3.4.4 素材制备
        3.4.5 编辑与发布
    3.5 设计案例
        3.5.1 词汇一组的设计
        3.5.2 词汇二组的设计
        3.5.3 词汇三组的设计
        3.5.4 整合与发布
4 回顾与展望
    4.1 回顾
        4.1.1 应用中体现的优势
        4.1.2 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4.2 总结与展望
        4.2.1 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的建议
        4.2.2 交互视频技术在线上教学课堂中其他教学模块的应用
        4.2.3 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5)篇章语言学视角下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篇章语言学理论概述
    第二节 汉语篇章语言学研究综述
第二章 篇章语言学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教学现状
    第二节 基于篇章语言学理论的教学分析
    第三节 中级汉语阅读课篇章教学研究与设想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篇章功能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篇章类型与功能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语篇衔接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主述结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篇章语言学理论下中级阅读课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教学实验设计
    第二节 教学案例设计
    第三节 教学效果测试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6)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2.1.1 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索
        2.1.2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
    2.2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
        2.2.1 语篇衔接理论的概念界定
        2.2.2 国外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
        2.2.3 国内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
    2.3 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语篇衔接机制
    3.1 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
        3.1.1 及物性结构
        3.1.2 信息结构
        3.1.3 主位结构
        3.1.4 语气结构
    3.2 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
        3.2.1 指称
        3.2.2 替代
        3.2.3 省略
        3.2.4 连接
        3.2.5 词汇衔接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方法
        4.4.1 问卷调查法
        4.4.2 访谈法
        4.4.3 实验法
    4.5 研究工具
        4.5.1 问卷调查表
        4.5.2 英语测试卷
        4.5.3 批改网
        4.5.4 SPSS24
        4.5.5 Coh-Metrix3.0
第5章 语篇衔接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5.1 实施策略
        5.1.1 写作前感知语篇的衔接机制
        5.1.2 写作中训练衔接机制运用的能力
        5.1.3 写作后师生评改与反馈
    5.2 课堂教学实践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问卷数据分析
        6.1.1 实验前问卷数据分析
        6.1.2 实验后问卷数据分析
    6.2 访谈数据分析
        6.2.1 实验前访谈分析
        6.2.2 实验后访谈分析
    6.3 英语作文组织结构分析
        6.3.1 实验前英语作文宏观组织结构分析
        6.3.2 实验前英语作文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6.3.3 实验后英语作文宏观组织结构分析
        6.3.4 实验后英语作文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6.4 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6.4.1 实验前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6.4.2 实验后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6.4.3 实验前后英语写作成绩变化分析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与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7)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与任务
    0.2 研究现状与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 相关概念的梳理
    0.5 研究语料和体例
第一章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与研究范围
    1.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界定标准
        1.1.1 双重性
        1.1.2 隐含性
        1.1.3 居前性
        1.1.4 建构性
        1.1.5 独立性
    1.2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范围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2.1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的性质
    2.2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
        2.2.1 解注关系
        2.2.2 增补关系
        2.2.3 选择关系
        2.2.4 因果关系
        2.2.5 条件关系
        2.2.6 转折关系
        2.2.7 让步关系
    2.3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方式
        2.3.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2.3.2 连续使用与配合使用
        2.3.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2.3.4 跨句衔接与跨段衔接
        2.3.5 间隔衔接与紧邻衔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
    3.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影响因素
        3.1.1 语法化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1.1 评注性副词自身的语法化
        3.1.1.2 评注性副词系统的语法化
        3.1.1.3 评注性副词的去范畴化
        3.1.2 篇章结构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2.1 完形结构与表层结构
        3.1.2.2 核心层次与扩展层次
        3.1.2.3 篇章组块与信息重心
        3.1.3 人际功能与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1 主观性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2 情态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2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发展
        3.2.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与联系
        3.2.1.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3.2.1.2 副词演化为连词的机制
        3.2.2 副词与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
        3.2.3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
        3.2.3.1 句位变迁
        3.2.3.2 配合共现
        3.2.3.3 语用类推
        3.2.3.4 语境吸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好”的追补性衔接功能及其语篇模式
    4.1 引言
    4.2 追补性衔接功能
        4.2.1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界定
        4.2.2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类型
        4.2.2.1 承接性追补
        4.2.2.2 解注性追补
        4.2.2.3 递进性追补
    4.3 语义背景与语境类型
        4.3.1 语义背景
        4.3.1.1 对必然事实的追补
        4.3.1.2 对已然事实的追补
        4.3.1.3 对虚拟事实的追补
        4.3.2 语境类型
        4.3.2.1 在目的复句中的运用
        4.3.2.2 在因果复句中的运用
        4.3.2.3 在假设复句中的运用
        4.3.2.4 在多重复句中的运用
    4.4 衔接功能的性质与启示
        4.4.1 衔接功能的性质
        4.4.2 篇章研究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口语中“确实”的话语衔接功能
    5.1 引言
    5.2 话语功能
        5.2.1 延续话题
        5.2.2 应答功能
        5.2.3 话题前景化
        5.2.4 拟对话功能
    5.3 人际策略
        5.3.1 礼貌原则
        5.3.2 话语指向
        5.3.3 话轮持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1 引言
    6.2 句法功能与共现成分
        6.2.1 组合与分布
        6.2.2 共现与连用
    6.3 肯定性用法
    6.4 否定性用法
        6.4.1 肯定与否定的判别
        6.4.2 无标式否定性用法
        6.4.2.1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6.4.2.2 有界量与无界量
        6.4.3 否定性用法的成因
        6.4.3.1 从显化预设到否定预设
        6.4.3.2 从对比转折到预设否定
    6.5 篇章衔接与语篇特征
        6.5.1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5.1.1 递进型推测
        6.5.1.2 预转型推测
        6.5.1.3 解注型推测
        6.5.2 从语用情况看“似乎”的语篇特征
        6.5.2.1 承启结构与语篇层次
        6.5.2.2 衔接强度与典型程度
        6.5.2.3 言者立场与代言立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确认到容让:副词“自然”的衔接功能
    7.1 引言
    7.2 衔接方式和衔接类型
        7.2.1 衔接方式
        7.2.1.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7.2.1.2 连续使用与组配使用
        7.2.1.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7.2.2 衔接类型
        7.2.2.1 因果性衔接关系
        7.2.2.2 追补性衔接关系
        7.2.2.3 让步性衔接关系
    7.3 衔接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7.3.1 情态范畴与衔接功能
        7.3.2 信息结构与语篇结构
        7.3.3 语境诱发与信息转换
    7.4 “自然”与“当然”的辨析
        7.4.1 句法特征的差异
        7.4.2 语义基础的差异
        7.4.3 话语功能的差异
        7.4.4 语气强度的差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反而”的篇章语义结构与衔接功能
    8.1 引言
    8.2 语义结构与语用特征
        8.2.1 语义基础与反预期特征
        8.2.2 语义特征与意象图式
        8.2.2.1 对照性对比
        8.2.2.2 相对性对比
        8.2.2.3 矛盾性对比
        8.2.2.4 参照性对比
    8.3 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8.3.1 衔接类型
        8.3.1.1 反转性转折
        8.3.1.2 反递性转折
        8.3.1.3 假设性转折
        8.3.2 衔接方式
        8.3.2.1 间隔衔接
        8.3.2.2 紧邻衔接
    8.4 “反而”与“反倒”的语篇差异
        8.4.1 语义特征与对比类型
        8.4.2 衔接类型与衔接频度
        8.4.3 主观情态与语体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敢情”的反预期用法及其篇章衔接功能
    9.1 引言
    9.2 句法表现和句子类型
        9.2.1 句法搭配与居前连用
        9.2.2 句法位置与连接成分
        9.2.3 句子类型与统计分析
    9.3 反预期用法
        9.3.1 反预期要素的分析
        9.3.2 反预期标记的产生
        9.3.3 反预期类型的特征
    9.4 主观化与衔接功能
        9.4.1 “敢情”的主观化
        9.4.2 应答功能与衔接功能
        9.4.2.1 认同性应答功能
        9.4.2.2 衔接类型
    9.5 “敢情”与“管情”的纠葛
        9.5.1 成词先后
        9.5.2 语音相近
        9.5.3 语义相通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只好”篇章功能的形成及其衔接类型
    10.1 引言
    10.2 语义背景与语篇结构
        10.2.1 语义背景
        10.2.2 语义类型
        10.2.2.1 信息C的类型
        10.2.2.2 信息B的类型
        10.2.2.3 信息A的类型
    10.3 衔接类型
        10.3.1 基本衔接类型
        10.3.1.1 承接性结果
        10.3.1.2 目的性结果
        10.3.1.3 假设性结果
        10.3.2 派生衔接类型
        10.3.2.1 对比性转折
        10.3.2.2 无奈式转折
    10.4 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
        10.4.1 语法化与词汇化
        10.4.1.1 “只好”的语法化
        10.4.1.2 “只好”的词汇化
        10.4.2 情态功能与衔接功能
        10.4.2.1 “只好”的情态功能
        10.4.2.2 “只好”的衔接功能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反正”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及其功能演化
    11.1 引言
    11.2 衔接功能的形成
        11.2.1 词汇化的过程
        11.2.2 篇章功能的形成
    11.3 衔接功能的类型
        11.3.1 条件型衔接
        11.3.2 因果型衔接
        11.3.3 衔接类型的影响因素
    11.4 反素副词的功能演化
        11.4.1 结果的唯一性
        11.4.2 原因的恒定性
        11.4.3 摹状的差异性
        11.4.4 情态的肯定性
        11.4.5 话语的连贯性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无怪乎”的因果性衔接功能及其发展
    12.1 引言
    12.2 衔接方式与衔接类型
        12.2.1 衔接方式
        12.2.1.1 单用式
        12.2.1.2 合用式
        12.2.1.3 兼用式
        12.2.1.4 居中式
        12.2.2 衔接类型
        12.2.2.1 推理性因果关系
        12.2.2.2 说明性因果关系
        12.2.2.3 追补性因果关系
    12.3 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12.3.1 语义特征
        12.3.2 语用功能
        12.3.2.1 显化结论
        12.3.2.2 延伸注解
        12.3.2.3 引证补充
    12.4 “无怪(乎)”的语法化
        12.4.1 “无怪(乎)”的词汇化
        12.4.1.1 从形容词性短语到动词性短语
        12.4.1.2 从短语结构到凝固成词
        12.4.1.3 从介引宾语到分界转移
        12.4.1.4 从评注性副词到关联副词
        12.4.2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12.4.2.1 跨层结构词汇化
        12.4.2.2 分界转移引发附缀化
        12.4.2.3 语境吸收诱发关联化
        12.4.2.4 韵律制约导致零形化
        12.4.2.5 主观性增强触发主观化
    12.5 “怪”类副词的功能差异
        12.5.1 “无怪乎”与“无怪”
        12.5.1.1 结构形式
        12.5.1.2 衔接功能
        12.5.1.3 语用特征
        12.5.2 “无怪(乎)”与“难怪、怪不得”
        12.5.2.1 发展趋势的差异——用频下降
        12.5.2.2 典型程度的差异——连词化倾向
        12.5.2.3 语体风格的差异——重书面语
    12.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语篇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合研究综述
    第二节 语篇及其范畴研究综述
        一、语篇的概念阐释
        二、政治语篇的概念阐释
        三、语篇范畴研究综述
    第三节 系统功能理论研究综述
    第四节 多层级语言单位与语篇整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篇范畴理论与语篇整合
    第一节 语篇的信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信息性与信息类型
        二、信息度与信息处理
        三、信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篇的连贯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连贯性的界定
        二、宏观的连贯原则
        三、连贯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三节 语篇的情态性范畴与语篇整合
        一、情态性的逻辑学由来
        二、情态性的语言学界定
        三、语篇视阈下的情态性
        四、情态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四节 语篇的整体性范畴与语篇的整合
        一、整体性的界定
        二、整体性、完整性与完结性的区分
        三、整体性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功能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第一节 语篇的衔接与语篇整合
        一、衔接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二、语篇的衔接与语言三大元功能
        三、语篇衔接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第二节 语域思想对语篇整合的作用
        一、语域与体裁的区分
        二、语域与盖然率的思想
        三、语域因素与语篇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形式手段
    第一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及物性
    第二节 概念功能视阈下的逻辑联系语
    第三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语气结构
    第四节 人际功能视阈下的对话性
    第五节 主观情态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语篇整合的语义手段
    第一节 词项密度手段
    第二节 核心词手段
    第三节 主位推进模式手段
    第四节 时空连续体手段
    第五节 小主题归纳手段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9)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省略认知观VS省略生成观
    2.3 语义空位的研究视角
        2.3.1 语义视角
        2.3.2 语用视角
        2.3.3 语篇视角
        2.3.4 认知视角
    2.4 语义缺省研究回顾
        2.4.1 语义缺省研究的发展脉络
        2.4.2 语义缺省的相关概念
        2.4.3 缺省理论研究回顾
        2.4.4 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
    2.5 小结
第3章 认知拓扑观
    3.1 引言
        3.1.1 体验观
        3.1.2 突显观
        3.1.3 注意观
        3.1.4 拓扑观
    3.2 认知拓扑观的理论基础
        3.2.1 拓扑学基础
        3.2.2 认知的拓扑性
        3.2.3 语言的拓扑性
    3.3 认知拓扑观的主要内容
        3.3.1 认知拓扑等价观
        3.3.2 认知拓扑连通观
        3.3.3 认知拓扑连续观
    3.4 小结
第4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
    4.1 引言
    4.2 数学中的拓扑连通性
    4.3 认知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4.3.1 知觉的拓扑连通性
        4.3.2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连通性
    4.4 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4.5 小结
第5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
    5.1 引言
    5.2 认知拓扑整合观
    5.3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理论渊源
        5.3.1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模型
        5.3.2 Glenberg的索引假设
        5.3.3 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
    5.4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内部结构
        5.4.1 心理拓扑空间
        5.4.2 识解格式塔
    5.5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构建过程
        5.5.1 第一阶段:激活
        5.5.2 第二阶段:连通
        5.5.3 第三阶段:整合
    5.6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实例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原则
    6.1 引言
    6.2 发话人原则
        6.2.1 突显原则
        6.2.2 守恒原则
    6.3 受话人原则
        6.3.1 意图性原则
        6.3.2 关联原则
    6.4 小结
第7章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
    7.1 引言
    7.2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关联性
    7.3 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途径
    7.4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实例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与启示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情绪心理空间的语篇理解与连贯研究 ——一种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情绪辨义
        2.1.1 相关名词术语
        2.1.2 心理学对情绪的界说
    2.2 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MSCI)对语篇理解的研究
        2.2.1 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视角
        2.2.2 MSCI对语篇理解的解释特点
    2.3 MSCI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2.3.1 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视角
        2.3.2 MSCI对语篇连贯研究的特点
    2.4 MSCI针对语篇情绪的研究
        2.4.1 其它语言学科对语篇情绪的研究
        2.4.2 认知语言学在非语篇层面对情绪的研究
        2.4.3 MSCI对语篇情绪研究的现况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心理空间理论
        3.1.1 心理空间理论与语言
        3.1.2 心理空间理论的意义建构观
        3.1.3 心理空间理论对跨域函数的发展
        3.1.4 心理空间理论对认知映射的发现
        3.1.5 心理空间理论对框架化和视点的应用
    3.2 概念整合理论
        3.2.1 概念整合的基本框架
        3.2.2 概念整合的网络类型
        3.2.3 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
        3.2.4 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
        3.2.5 分解
    3.3 小结
第四章 情绪情节模型与现实中的情绪心理空间
    4.1 引言
    4.2 基于情绪情节的情绪界定
        4.2.1 情绪过程中的复杂成分
        4.2.2 语言学和其它学科的情绪界定情节化趋势
        4.2.3 一个整合的情绪情节模型
    4.3 从情绪情节模型到情绪心理空间
        4.3.1 当事者和旁观者“事件认知—情绪”心理空间
        4.3.2 旁观者“情绪—后果行为”心理空间
    4.4 “情绪—认知”机制与旁观者“情绪—认知色彩”心理空间
        4.4.1 “情绪—认知”机制
        4.4.2 旁观者“情绪—认知色彩”心理空间
    4.5 情绪对比结构
        4.5.1 情绪对比使独立事件间产生关联
        4.5.2 情绪对比结构的基本型
        4.5.3 基本情绪对比结构是固化的认知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语篇理解的情绪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
    5.1 引言
    5.2 语篇加工中的情绪分类
    5.3 角色“情绪—认知色彩”心理空间及其整合过程分析
        5.3.1 输入空间、合成空间与层创结构
        5.3.2 整合过程与情绪影响认知的机制
    5.4 虚拟当事者“事件认知—情绪”心理空间及其整合过程分析
    5.5 角色“事件认知—情绪”心理空间及其整合过程分析
    5.6 角色“情绪—后果行为”心理空间及其整合过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情绪—认知色彩”整合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研究目的
    6.2 研究设计
        6.2.1 原始语料
        6.2.2 实验语料的生成
        6.2.3 实验因子与实验处理
        6.2.4 因变量测量
        6.2.5 实验控制
    6.3 实验被试和过程
        6.3.1 预实验
        6.3.2 被试和过程
    6.4 实验结果
    6.5 结论和讨论
第七章 情绪心理空间与语篇连贯
    7.1 引言
    7.2 超越纯认知模型的连贯系统
        7.2.1 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7.2.2 情绪加工的主导性
        7.2.3 完形性
    7.3 情绪心理空间与语篇局部连贯
        7.3.1 “事件认知—情绪”结构
        7.3.2 “情绪—后果行为”结构
        7.3.3 “情绪—认知色彩”结构
        7.3.4 混合结构
    7.4 情绪的中观结构功能
    7.5 语篇全局结构与情绪主题抽象
        7.5.1 语篇的全局表征与情绪
        7.5.2 悲、喜剧的归纳
        7.5.3 社会价值和文化观念的制约作用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发现及启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情绪—认知色彩”整合的实验研究材料
攻博期间发表成果
后记

四、论语篇的联结手段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Social Bonding in Diplomac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苏翔. 黑龙江大学, 2021(12)
  • [2]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D]. 张相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D]. 张佳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交互式媒体技术在线上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李英豪.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5]篇章语言学视角下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Ⅰ》为例[D]. 杨洁. 东南大学, 2020
  • [6]语篇衔接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京娜. 集美大学, 2020(08)
  • [7]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巴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普京政治语篇的整合研究[D]. 赵梦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9]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D]. 赵耿林. 西南大学, 2016(12)
  • [10]基于情绪心理空间的语篇理解与连贯研究 ——一种概念整合理论视角[D]. 段红. 西南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论语篇的联系方式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