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对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检测

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对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检测

一、大鼠血透明质酸检测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潘益巧[1](2021)在《“补肾化瘀法”基于SDF-1/CXCR4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化瘀法(济生肾气汤加三七粉、鳖甲)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阳虚血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补肾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肝硬化大鼠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补肾化瘀法对促进干细胞迁移、归巢、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的中医理论依据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关联性。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阳虚血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其中对照组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化瘀法(济生肾气汤加三七粉、鳖甲)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肝纤四项、HBV-DNA、肝脏顺时弹性成像、肝脾B超的变化,评价补肾化瘀法治疗阳虚血瘀证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将8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出5只大鼠用于处死后取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培养,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采用40%CCl4橄榄油溶液(CCl4:橄榄油为4:6)皮下注射8周制成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为模型组、补肾化瘀方高、中、低剂量+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补肾化瘀方(中剂量)组。BMSCs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MSCs;补肾化瘀方组予补肾化瘀方中药中剂量灌胃;补肾化瘀方高、中、低剂量+BMSCs移植组分别予补肾化瘀方中药高、中、低剂量灌胃联合尾静脉移植BMSCs治疗。灌胃均为每日1次,BMSCs移植为每周1次,从第9周起,连续4周,12周末处死并采集血液及标本。高倍镜观察肝脏病理学形态;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四项(HA、LN、PC-III、IV-C);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GCSF、IL-6、HGF、SCF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SDF-l、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四项(HA、LN、PC-III、IV-C)、HBV-DNA、肝脏硬度、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四项(HA、LN、PC-III、IV-C)、肝脏硬度、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V-DNA转阴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动物研究: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活跃度及灵敏度良好,毛色光亮有色泽,进食及饮水量正常,二便正常;模型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逐渐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度降低,毛色逐渐粗糙暗黄,进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大便溏,体重由增加逐渐变下降。经干预治疗4W后,BMSCs移植组、补肾化瘀方组、补肾化瘀方高、中、低剂量+BMSCs移植组大鼠的日常活动度、摄食情况、排便情况、精神状态、周身毛发光泽度、体重等方面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补肾化瘀方高剂量+BMSCs移植组改善最优。2)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变化:空白组:肝小叶结构正常,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炎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其结构不完整,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假小叶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其中以补肾化瘀方高剂量+BMSCs移植组:假小叶结构明显减少基本消失,纤维组织少量增生,有肝细胞再生现象;补肾化瘀方中剂量+BMSCs移植组:纤维化程度中度减轻,可见肝样细胞再生现象,肝组织炎性坏死减少;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纤维化程度轻度减轻,可见炎性浸润;BMSCs移植组:有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假小叶及炎症浸润;补肾化瘀方组假小叶较模型组减少,炎症浸润稍减轻。3)各组大鼠肝功能、肝纤四项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肝功能(ALT、AST、TBIL)、肝纤四项(HA、PCⅢ、Ⅳ-C、LN)显着升高,ALB显着下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肝功能(ALT、AST、TBIL)、肝纤四项(HA、PCⅢ、Ⅳ-C、LN)水平均有显着下降,ALB显着上升(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化瘀方高剂量+BMSCs移植组治疗效果改善最明显(P<0.01);补肾化瘀方中剂量+BMSCs移植组与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相互比较,疗效更显着(P<0.01);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治疗效果相当(P>0.05);与补肾化瘀方组比较,BMSCs移植组治疗效果更佳(P<0.01)。4)各组大鼠G-CSF、HGF、SCF、IL-6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G-CSF、HGF、SCF水平显着下降,IL-6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G-CSF、HGF、SCF水平显着升高,IL-6显着降低,统计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后,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化瘀方高剂量+BMSCs移植组治疗升高G-CSF、HGF、SCF及IL-6下降效果最明显(P<0.01);补肾化瘀方中剂量+BMSCs移植组与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相比,效果更显着(P<0.01);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效果相当(P>0.05);与补肾化瘀方组比较,BMSCs移植组升高G-CSF、HGF、SCF及下降IL-6效果更佳(P<0.01)。5)肝组织中SDF-l、CXCR4蛋白表达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肝组织中SDF-l、CXCR4蛋白下降明显(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2项指标上升明显(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高、中、低剂量+BMSCs移植组三者比较,补肾化瘀方高剂量+BMSCs移植组的上述指标较其余两组升高显着(P<0.01);补肾化瘀方中剂量+BMSCs移植组与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相比,上述指标升高效果更显着(P<0.01或P<0.05);补肾化瘀方低剂量+BMSCs移植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与补肾化瘀方组比较,BMSCs移植组治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应用补肾化瘀法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阳虚血瘀证乙肝肝硬化患者能显着改善其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高压以及脾肿大,有效缓解肝脏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初步验证了肝硬化“阳虚为本、瘀血为标”病理特点,运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肝硬化,丰富了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BMSCs移植联合补肾化瘀法可以改善肝硬化大鼠的毛发、摄食、精神、活动度等症状或体征,并改善其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并可促进BMSCs的迁移、归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SCF、G-CSF、HGF的分泌,并基于SDF-l/CXCR4轴起作用。

程远[2](2021)在《逆灌注法对移植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将改良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以经典IPR技术作为对照,观察RTR技术对移植肝细胞毒性、自噬活性、活性氧(ROS)形成、Ca2+超载、线粒体损伤程度的作用,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以探究其中涉及的分子网络。以期阐明RTR方式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潜在机制,为在临床肝移植中推广应用RTR技术提供重要证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为因其他情况(如肝切除手术、失血性休克)而导致的肝脏I/R损伤贡献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一)通过改良“双袖套”技术,建立一种可以灵活模拟IPR或RTR两种灌注方式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其中,IPR方式为首先重建并开放门静脉(PV),待PV正向灌注5 min后再恢复IVC血流;而RTR技术则先重建并开放IVC,待腔静脉逆向灌注5 min后再恢复PV血流。记录术中移植肝缺血时间和受体大鼠肝移植术后7天生存率,以判断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二)与常规的IPR方式比较,观察RTR技术对肝移植术后7天受体大鼠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组织病理学改变(以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和微循环障碍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原位细胞凋亡情况(通过TUNEL法检测)和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的影响,从组织和整体动物层面评估RTR技术对移植肝I/R损伤的作用。(三)以常规的IPR方式作为对照,使用免疫印迹的方法并联合氯喹(CQ)预处理检测RTR技术对移植肝灌注后1、2、6 h的微管相关蛋白质1轻链3(LC3)转换水平和p62/SQSTM1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以说明RTR技术对移植肝自噬活性的作用。然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查亚细胞结构,从形态学角度辅助判断灌注方式对移植肝自噬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线粒体损伤程度的差异。(四)分别使用Calcein-AM/Calcein-AM+Co Cl2、JC-1、DCFH-DA和Rhod-2/AM作为荧光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实时检测并对比灌注方式对移植肝线粒体通透性孔道(MPTP)开放情况、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细胞内ROS浓度和Ca2+含量的影响;同时使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不同灌注方式的初始灌注血流氧饱和情况。综合说明RTR技术的腔静脉血流灌注对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和可能机制。(五)使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MT)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采用不同灌注方式的移植肝差异性表达蛋白,然后通过亚细胞定位、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等生物信息分析手段筛选出目标蛋白,最后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RM)方法对选中的目标蛋白进行验证,以期全面阐明RTR技术对移植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一)各组大鼠的术后7天生存率均为100%,而且与临床结果一致的是RTR技术可缩短移植肝的温缺血时间(WIT)。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改良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能够稳定且有效地模拟IPR或RTR方式。(二)与常规的IPR方式比较,RTR技术可降低受体大鼠肝移植术后7天ALT活性、减轻组织病理学损伤和原位细胞凋亡程度,说明RTR技术可一定程度地减轻移植肝I/R损伤。(三)以常规的IPR方式作为对照,采用RTR技术后移植肝的LC3转换水平下降幅度减小且p62蛋白表达峰值出现推后,说明RTR技术可有效缓解I/R损伤所致的自噬活性抑制。同时,TEM检查结果亦表明,RTR组移植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变性较轻。(四)综合分析流式细胞检查和血气分析结果发现,RTR技术通过含氧量较低的腔静脉血流灌注移植肝,减缓了灌注后的氧供恢复,可有效减少ROS产生和Ca2+超载,进而减少了MPTP开放且更好地维持了MMP水平。(五)经基于TMT的LC-MS/MS蛋白质组学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3种差异性表达的目标蛋白,分别为纤维蛋白原β链(Fgb)、雌激素硫转移酶(EST)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PRM检测证实了RTR技术可抑制Fgb和EST的表达、缓解Lamp1降解,推测这些因素也参与了RTR技术对移植肝功能的保护机制,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结论RTR技术通过低氧饱和度的腔静脉血流灌注移植肝,减缓了移植肝的氧供恢复速度,从而减少了ROS产生和Ca2+超载,缓解了I/R所致的线粒体损伤和自噬活性抑制,有利于维持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自噬清除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RTR技术可减轻I/R损伤、保护移植肝功能。同时,抑制Fgb和EST的表达、缓解Lamp1降解也可能参与RTR技术对移植肝功能的保护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王宏[3](2021)在《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复杂的术后并发症仍是棘手的难题[1]。供肝质量、受体全身情况、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治疗方案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四个重要因素。随着肝移植手术操作步骤的逐步规范和围术期治疗方案的日趋成熟,技术瓶颈和供受体管理不再是困扰各移植团队的主要难题。但在肝源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各移植中心纷纷尝试诉诸于扩展接纳标准以增加供肝的利用率,导致供肝质量参差不齐[2]。若供肝质量欠佳,即使未发生与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案相关的并发症,受体仍面临罹患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风险。EAD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从10.8%到36.3%不等[3],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肝的质量。EAD意味着受体死亡的风险增加10.7倍,供肝功能丧失的风险增加7.4倍[4]。罹患EAD的受体更易经历急性排斥反应、败血症等并发症,导致ICU停留和总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陡增,严重影响患者预后[5,6]。鉴于现有文献报道的各类供肝质量评估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各自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探索一种快速、客观、可量化的供肝质量评估手段,是各移植中心的重要任务。研究目的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代表供肝不同组织损伤程度的生物标记物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构建并验证一个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模型,同时分析这些生物标记物含量变化与供肝缺血时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设计的纳排标准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首次实施原位全肝移植术的100个病例,其中前69例为训练组用于模型构建,后31例用于模型验证。每例供肝均在获取时和再灌注后先后采集A(获取时)、B(再灌注后)两组标本,以是否发生EAD为分组变量,先对训练组中B组标本灌注液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胆汁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供肝组织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的含量进行分析,构建一个评估供肝质量的列线图模型,通过AUC检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准确性和判别能力,并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其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再用验证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建模及验证完毕后,通过分析A、B两组标本中3种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和病理形态学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时间的回归关系,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增强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训练组中27例发生EAD,发病率为39%,验证组中9例发生EAD,发病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供肝中灌注液HA、胆汁LDH和肝组织LPC含量均是EAD的3个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供肝质量,被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列线图模型构建;基于现有样本量及数据,经模型建立和校正,当评分大于76时,术后发生EAD概率大于60%,提示供肝质量欠佳。训练组AUC为0.96,验证组AUC为0.97,均大于0.7,两组的校准曲线均显示较好的一致性,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经队列验证表明预测性能良好。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A组标本中供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范围在0-2分,基本表现为正常的镜下病理学形态;B组供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虽高于A组,但也仅仅表现为轻中度损伤;EAD组病理形态学评分均高于非EAD组,有统计学差异,但同样只局限于轻中度损伤,提示在可控缺血时间内预测意义不大。A、B两组标本中3种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变化与缺血时间均呈正相关,基于现有样本量及数据分别得出其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YLPC=-7554+22.64×t-0.1692×X0+0.000345×t×X0;YHA=36.03+0.8427×X0+1.878×t-0.0007731×X0×t;YLDH=-0.0006564+0.8949×X0+0.02051×t(Y为B组标本检测值,X0为A组标本检测值,T为缺血时间)。研究结论:1、我们基于对3个代表供肝关键组织损伤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构建了一个评估供肝质量、预测EAD的列线图评分模型。经AUC检测、校准曲线拟合和队列验证,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和判别能力,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当评分达到76时,受体术后发生EAD风险大于60%,提示供肝质量欠佳。2、入组3个生物标记物随缺血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的建立,使得移植外科医师在获取时即可对相应标本进行检测,并根据预计的缺血时间估算再灌注后的取值,结合列线图评分模型评估供肝状态,预测EAD发生风险,增强了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焦智慧[4](2020)在《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具有加工储存营养物质、代谢药物毒物、分泌胆汁、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的肝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腹壁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疼痛和粘连,加快手术恢复。尽管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在肝切除、肝移植、出血性休克等临床手术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会导致肝炎以及术后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晚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治疗办法是原位肝移植,但也面临着器官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寻找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提高肝脏再生能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目前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能够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来源丰富、取材损伤小,是目前细胞疗法理想的种子细胞。ADSCs主要依靠分化和旁分泌发挥作用,旁分泌指干细胞释放的多种生物因子在微环境里通过细胞基质在局部以及临近组织对靶细胞发挥的生物学作用。随着对旁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DS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修复组织再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ADSCs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会将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物的培养液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ADSC-CM)。尽管ADSCs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治疗效果,但ADSCs具有免疫原性,对植入ADSCs的不可控分化仍是重要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ADSC-CM的无细胞疗法成为绕过细胞疗法局限性的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目前有关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而从比较医学角度,小型猪与人的同源性好,体积大小以及器官大小与人更为接近,因此也作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理想的实验动物,所获得的研究数据更有价值,易于临床转化。而ADSC-CM在大型实验动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肝脏领域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探究ADSC-CM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疗效,为比较医学开展肝病治疗,拓宽ADSC-CM移植领域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使用30头小型猪,其中6头用于脂肪组织的获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使用诱导培养基和特定染色鉴定ADSCs成脂、成骨、成肝分化能力,应用细胞流式鉴定ADSCs表面特异性抗原。ADSCs饥饿培养48 h获得ADSC-CM,经3 kda超滤管离心浓缩ADSC-CM用于后续实验。另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组(CM),每组6头。四组实验动物均通过腹腔镜手术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模型,IRI组通过肝实质注射生理盐水,DMEM组注射基础培养基,ADSCs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1×106/kg,CM组按照1×106/kg细胞数提取等量干细胞分泌的条件培养液,注射浓缩的ADSC-CM进行干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3 d、7 d采集血液样本及肝组织样本用于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变化,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以及细胞凋亡酶活性,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再生相关因子以及ADSC-CM成分,q RT-PCR法检测炎症、凋亡以及再生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再生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术后各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空泡变性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减少空泡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IRI组和DMEM组肝细胞内质网严重扩张,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边集化,ADSCs或ADSC-CM干预改善了内质网扩张及肝细胞核膜皱缩的程度。(2)肝脏功能变化:术后各组ALT、AST、LDH、ALP和T-BIL均升高,TP呈降低趋势,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明显降低了ALT、AST、LDH、ALP和T-BIL的升高程度,缓解了TP的降低程度,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3)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术后各组肝组织抗氧化酶CAT、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MPO酶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PO酶活性,并能减少氧化产物MDA的水平,从而减少术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且两个干预组的上述氧化应激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4)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外周血中炎性细胞WBC、NE、LY含量迅速升高,ADSCs或ADSC-CM干预减少了外周血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IRI组和DMEM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ADSCs或ADSC-CM干预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同时增强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水平的表达与血清结果一致,ADSCs和ADSC-CM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以及增强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改善了术后的炎症反应,且两个干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凋亡指标变化:术后各组P53、Bax、Fas、Fasl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抑制了凋亡相关指标P53、Bax,、Fas、Fasl的表达,提高抗凋亡Bcl-2的表达水平;ADSCs组和CM组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及Caspase酶活性,减少术后肝细胞凋亡,且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6)再生指标变化:相比于IRI组和DMEM组,ADSCs或ADSC-CM干预显着提高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1、ANG-2的表达,增强组织中肝脏再生相关基因HGF、Cyclin D1的表达,抑制肝再生终止基因TGF-β的表达,提高Ki67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增殖PCNA蛋白的表达,且ADSCs组和CM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7)ADSC-CM成分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到小型猪ADSC-CM中含有促进血管生成的VEGF、ANG-1、ANG-2、b-FGF,调节炎症反应与肝脏再生的TNF-α、IL-1β、IL-6。综上所述,经肝实质移植ADSCs和ADSC-CM均能够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的病理组织学损伤及超微结构变化,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肝脏再生。本试验成功应用ADSCs和ADSC-CM干预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后的肝损伤,证明ADSCs和ADSC-CM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且二者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推测ADSCs发挥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旁分泌途径。

赵晓娟[5](2018)在《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显示,果糖过量摄入可诱导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病,并加重肝纤维化进程等肝损伤,因此,加强其病理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尤显重要。氧化应激是其中病理发展关键环节,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从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l)解离转移进入细胞核,可启动多种抗氧化酶以抵抗氧化应激。MicroRNA200a(miR-200a)参与机体氧化应激调控过程,Targetscan5.2数据库预测miR-200可与Keap1 mRNA3’非编码区(UTR)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高果糖所产生的活性氧簇(ROS)可触发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过表达,激活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引起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等肝损伤。高果糖是否影响miR-200a表达及Keap1/Nrf2通路使ROS过度生成而引发肝脏炎症和脂质蓄积?值得探寻。另一方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参与肝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促进肝纤维化,survivin可正向调控TGF-β1引起癌细胞EMT。已报道在四氯化碳诱导动物肝纤维化组织中miR-200a表达水平降低,miR-203也在多种纤维化组织中呈现低表达。据Targetscan和starBase v2.0数据库预测miR-200a和miR-203均可与survivin mRNA 3’UTR结合。而核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蛋白1(ZEB1)入核可抑制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由此,本文进一步思考,高果糖能否引起ZEB1核转位而影响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这一过程是否有可能增强survivin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促进肝细胞EMT与肝纤维化?虎杖苷是中药虎杖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在临床上,虎杖具有良好的肝保护治疗效应。实验药理学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虎杖苷具有肝保护作用。然而,虎杖苷能否改善代谢综合征病理特征与肝损伤?及其可能新的分子作用机制等尚需进一步研究。一、虎杖苷改善高果糖诱导大鼠产生代谢综合征和肝损伤病理特征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建立了高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并灌胃给予虎杖苷(7.5、15和30 mg/kg)、吡格列酮(阳性对照药,4 mg/k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证实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增强模型动物葡萄糖耐量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观察到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并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红色脂滴,降低肝组织IL-1β、TNF-αTG及TC水平。另外,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蛋白、肝透明质酸和羟脯胺酸水平,减少肝脏窦周隙及中央静脉周围胶原沉积。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有效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动物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与系统性炎症、以及肝脏炎症反应、脂质蓄积与纤维化。二、虎杖苷调控miR-200a介导Keap1/Nrf2通路干预果糖诱导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机制本论文研究高果糖是否下调miR-200a表达水平上调Keap1表达使Nrf2抗氧化通路受损过度产生ROS而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蓄积,以及虎杖苷对这些病理过程的干预途径和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一致,高果糖所诱导的肝脏ROS触发了 TXNIP过表达,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水平,引起大鼠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蓄积。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动物肝脏miR-200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同时,Keap1蛋白水平升高、Nrf2核蛋白水平、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醌氧化还原酶(NQO1)蛋白水平下降;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与HepG2细胞模型上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提示高果糖诱导miR-200a低表达和Keap1/Nrf2通路受损可能参与了肝脏氧化应激过程。为确证miR-200a与Keap1之间可能存在的靶向关系,本文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iR-200a mimic、Keap1 siRNA转染实验,发现miR-200a可与预测的Keap 1 mRNA 3’UTR中位点结合;同时,miR-200a mimic下调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Keap1蛋白水平(24 h),提示在高果糖处理BRL-3A细胞条件下miR-200a可靶向调控Keap1。为探索miR-200a靶向调控Keap1在氧化应激、炎症及脂质蓄积所起的作用,本文发现miR-200amimic、Keap1siRNA转染均可上调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Nrf2核蛋白水平、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24 h),减少ROS(24 h),降低TXNIP、NLRP3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蛋白水平,增加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减低TG和TC水平(48 h)。Nrf2激活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预处理显着增加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24 h),减少 ROS(24 h),下调 TXNIP、NLRP3 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蛋白水平,上调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减低TG和TC水平(48 h)。这些结果表明,高果糖可能通过下调miR-200a表达而上调Keap1使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受损增加ROS生成,激活TXNIP/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造成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等肝损伤。虎杖苷和吡格列酮显着上调模型大鼠肝脏miR-200a表达水平,减少Keap1 mRNA和蛋白水平,提高Nrf2核蛋白水平与抗氧化酶水平,抑制氧化应激,下调TXNIP、NLRP3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 蛋白水平,上调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与HepG2细胞模型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也具有类似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在miR-200a mimic转染、Keap1siRNA转染、tBHQ预处理等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模型上效应,发现它们保护肝损伤的新的分子机制,即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能提高miR-200a表达,修复Keap1/Nrf2通路,减少ROS生成,阻断TXNIP/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以降低IL-1β水平,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果糖所诱导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三、虎杖苷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肝纤维化的途径和机制本论文探索高果糖是否引起ZEB1核转位降低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以增强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EMT和肝脏纤维化以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对这些病理环节的干预机制。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肝脏ZEB1核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胞浆蛋白水平显着降低,miR-203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survivin mRNA和蛋白水平却显着升高;调控纤维化因子TGF-β1水平显着升高,TGF-β1、磷酸化Smad2/3(p-Smad2/3)和Smad4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提示高果糖激活肝脏TGF-β1/Smads通路;另外,肝脏α-肌动蛋白(α-SMA)和胶原蛋白1(COL1A1)蛋白水平显着升高,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显着降低,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水平升高,且部分FSP1与COL1A1表达呈现共定位。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细胞模型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高果糖诱导产生肝细胞EMT现象并发生纤维化。。为探寻高果糖诱导ZEB1核转位在肝细胞EMT上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ZEB1核转位与miR-200a与miR-203表达的抑制关系,发现ZEB1 siRNA可上调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miR-200a(4 h)和miR-203(12 h)表达水平;miR-200a mimic可显着增加miR-203表达水平,但miR-203 mimic并不显着增加miR-200a表达水平,提示高果糖促进BRL-3A细胞ZEB1核转位下调miR-200a而抑制miR-203表达水平。其次,本文分析高果糖诱导肝细胞miR-200a和miR-203与survivin之间可能存在的靶向关系,发现miR-200a mimic显着降低而miR-200a inhibitor显着升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survivin蛋白水平;miR-203可与预测的survivin mRNA 3’UTR中位点结合,其mimic能降低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survivin蛋白水平(24 h)。再者,本文聚焦ZEB1核转位抑制miR-200a和miR-203表达在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纤维化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证实ZEB1 siRNA、miR-200a mimic、miR-203 mimic转染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均可显着下调survivin(24 h)、TGF-β1(24 h)、p-Smad2/3蛋白水平及Smad4核转位(48 h),上调E-cadherin,下调FSP1、N-cadherin、vimentin和 COL1A1 蛋白水平(48 h)。而survivin siRNA和TGF-β1 siRNA转染均可减少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TGF-β1(24 h)、p-Smad2/3蛋白水平和Smad4核转位(48 h),增加E-cadherin,减少FSP1、N-cadherin、vimentin和COL1A1蛋白水平(48 h)。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果糖可能通过增加ZEB1核转位下调miR-200a而减少miR-203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EMT,产生肝脏纤维化。由此推测高果糖诱导ZEB1核转位为“启动开关”抑制miR-200a和miR-203表达水平促进了肝脏纤维化进程。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均显着降低高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肝脏ZEB1核蛋白水平,升高胞浆蛋白水平,增加miR-203表达水平,降低survivin mRNA和蛋白水平,减少TGF-β1水平,降低TGF-β1、p-Smad2/3和Smad4蛋白水平,增加E-cadherin蛋白水平,减少FSP1、N-cadherin、vimentin、COL1A1和α-SMA蛋白水平;在体外高果糖诱导的BRL-3A细胞模型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也有类似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在ZEB1 siRNA、miR-200a mimic、miR-200a inhibitor、miR-203 mimic、survivin siRNA和TGF-β1 siRNA转染合并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模型上效应,发现虎杖苷和吡格列酮改善肝纤维化的新的分子机制,即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高果糖所诱导的ZEB1核转位而提高miR-200a和miR-203表达水平,这一过程阻断了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逆转肝细胞EMT,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全文总结:高果糖可下调miR-200a而上调Keap1,损伤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导致ROS蓄积,引发TXNIP过表达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造成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增强ZEB1核转位以抑制miR-200a下调miR-203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细胞EMT,产生肝纤维化。虎杖苷提高miR-200a表达修复Keap 1/Nrf2通路损伤减少ROS生成,阻断TXNIP/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以降低IL-1β水平,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抑制ZEB1核转位以提高miR-200a和miR-203表达,干扰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逆转肝细胞EMT,从而缓解肝纤维化。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高果糖摄入引发肝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脂质蓄积与纤维化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揭示了虎杖苷对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虎杖苷临床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肝损伤等提供了实验基础。

高红强,黄江波[6](2014)在《青藤碱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器官移植术是当前公认的治疗各种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学科甚至是常规手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的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影响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器官间的免疫排斥反应。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应用于抗免疫排斥反应。其中中药提取物具备有效且毒性低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青藤碱是从中药青风藤中提纯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其具有免疫抑制、抗炎、镇痛等作用,当前在器官抗免疫排斥反应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广泛,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李铸[7](2010)在《受体来源转染pBLAST2-hHGF质粒肝卵圆细胞对大鼠移植肝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肝移植的相关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基础。方法:通过Kamada“二袖套法”,预实验时对SD大鼠实施了同种原位肝移植手术,正式实验时以雌性DA大鼠为供体,雌性Lewis大鼠为受体,对Lewis大鼠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手术,并观察大鼠术后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总共实施大鼠原位肝移植310例,在60例定型手术中,供体手术时间(20.5±4)min,供肝修整时间(8±3)min,受体手术时间(40±10.5)min,无肝期为(13.4±3)min,手术成功率为97.3%,一周存活率为92.5%。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显微外科基础和熟悉大鼠的腹部解剖结构的前提下,经过4-6月的不间断训练,方能获得成功。正确的供肝灌注、严密的腹腔止血、熟练的显微血管缝合技术、尽量缩短的无肝期、完善的术中补液纠酸及术后复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第二部分: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肝卵圆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分化目的:通过2-AAF/PH模型活化大鼠的肝卵圆细胞(HOC),并分离纯化和培养,在体外诱导HOC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化。方法:采用雄性Lewis大鼠20只,饲喂2-AAF20mg/(kg.day)5天后,分组行2/3肝叶切除和肝左外叶切除,术后继续饲喂2-AAF20mg/(kg.day)1周,处死大鼠,获取肝脏进行HOC分离培养以及促分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圆细胞表面的干细胞标志c-kit、CD90及CD3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OC、分化细胞、肝组织及肝外胆道的ALB mRNA和CK-19mRN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功建立了Lewis大鼠2-AAF/PH HOC增殖模型,分离培养HOC,并促进其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离纯化的HOC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志c-kit、CD90及CD34阳性率分别为99.8%、88.8%及3.6%,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OC表达大量的ALB和少量的CK-19mRNA,已分化细胞ALB表达量无明显变化,CK-19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Lewis大鼠2-AAF/PH HOC增殖模型的建立是稳定可行的,通过分离和培养可以纯化HOC,具有干细胞的特征,可稳定培养和传代,诱导后可分化成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在该诱导条件下主要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第三部分:pBLAST2-hHGF质粒转染肝卵圆细胞目的:建立pBLAST2-hHGF质粒稳定转染HOC的细胞株,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稳定培养的第四代雄性Lewis大鼠HOC,采用脂质体介导DNA转染的方法将pBLAST2-hHGF质粒转染到HOC,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pBLAST2-hHGF/HOC的形态变化、细胞增殖情况,检测细胞转染后的增殖分化能力,确定pBLAST2-hHGF/HOC的稳定培养条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BLAST2-hHGF/HOC hHGF蛋白的表达。结果:第四代以脂质体介导成功转染pBLAST2-hHGF质粒的HOC在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因子SCF 20 ng/ml、HGF 10 ng/ml、EGF 10 ng/ml和LIF 20 ng/ml条件下转染细胞可稳定传代14代,其形态与未转染细胞比较无明显变化,但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快于未转染细胞,去除培养液中的生长因子后pBLAST2-Hhgf/HOC迅速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转染细胞有hHGF蛋白表达,使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hHGF蛋白含量高。结论:使用脂质体介导pBLAST2-hHGF质粒转染HOC方法可靠,转染细胞稳定培养并传代次数长于HOC,pBLAST2-Hhgf/HOC具备分泌hHGF的能力,可用于后续研究。第四部分: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对大鼠移植肝的影响目的:研究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在大鼠移植肝中的定位分布,pBLAST2-hHGF/HOC对受体大鼠肝功状况、急性排斥反应、免疫低反应及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DA大鼠,受体为雌性Lewis大鼠。实验分对照组(A组)、HOC移植组(B组)、pBLAST2-hHGF/HOC移植组(C组),A组仅行原位肝移植术,B组术中供肝经门静脉和肝动脉分别注射1×106/mlHOC悬液各1ml,C组术中供肝经门静脉和肝动脉分别注射1×106/mlpBLAST2-hHGF/HOC悬液各1ml。受体大鼠均给予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0.05mg/kg,2次/天,连续8天,灌胃),术前一天开始给药,术后第8天开始每日半量减药,第13天停止给药。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35天及42天对移植肝组织进行雄性性别决定基因Sry原位杂交染色,对移植肝组织进行免疫组化CD44、ICAM-1、Fas及CD40染色,计算各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MST),检测肝功能(ALT,DBil,GGT,ALP,XCHE,ALB)、血液细胞因子(IL-2,IL-10,IFN-γ,TNF-α,TGF-β,hHGF)、血液T细胞亚群,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并进行急性排斥反应指数计算。结果:A组受体大鼠术后MST明显短于B组和C组,B组大鼠术后MST短于C组;HOC和pBLAST2-hHGF/HOC主要定位分布于肝脏的汇管区周围和中央静脉周围,C组肝脏Sry阳性细胞百分率从术后7天开始持续性高于B组;A组大鼠ALT、DBil、GGT、ALP、IL-2、IFN-γ、TNF-α及CD4+/CD8+T细胞比值从术后14天开始明显高于B组和C组,B组上述指标从术后14~21天开始明显高于C组;A组大鼠ALB、XCHE、IL-10及TGF-β从术后14天开始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上述指标从术后14~21天开始明显低于C组;从术后14天开始A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指数明显高于B组和C组,从术后21天开始B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指数高于C组:从术后14天开始A组肝组织CD44、ICAM-1、Fas及CD40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和范围大于B组和C组,从术后14~21天开始B组上述指标大于C组。结论: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在移植肝内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较HOC强,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周围和中央静脉周围;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及其分化细胞能够在移植肝内分泌hHGF,可能通过HGF/C-Met途径对移植肝起保护作用,改善受体的肝功能;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在移植肝内大量增殖、分化和细胞替代后,可以有效地降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指数,该方面的作用强于受体来源的HOC;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和HOC经门静脉和肝动脉输入移植肝后,可以有效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低反应性,延长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期,pBLAST2-hHGF/HOC的作用强于HOC。

黄陈[8](2004)在《大鼠原位肝移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汪爽[9](2001)在《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 模型制作的改进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实用的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在Kamada及孙君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按照动物大小、血管粗细选择各种口径市售塑管棉棒自制成血管套管,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制成胆管支架管,供受体均取腹部横切口,用输液器滴注经门静脉低压灌洗供肝,受体无肝期前在门静脉分叉上端两侧用缝线预置牵引线,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血管膜端端“三定点”吻合法,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用自制“小针钩”驱除气泡并协助套管插入,胆管吻合采用单管插管吻合,不分离周围组织,肝脏及肠管保持原位,术后补充少量肝素生理盐水。 结果:共行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96例,其中预备手术56例,正式实验40例。改进后正式实验,供体手术时间平均29min,袖套准备时间平均10min,受体手术时间平均51min,无肝期平均17min;2d存活率95%(38/40),1 wk存活率92.5%(37/40)。 结论:(1)改进的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可在单人直视下进行,安全确切实用,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2)自制血管套管简单易行;与直切口相比,腹部横切口可使暴露更加充分;肝上下腔静脉“三定点”缝合法吻合确切,成功率高;所有吻合均应无张力、保持原位;自制“小针钩”排气效果确切迅速。(3)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是受体手术的难点,良好的胆管吻合是受体长期存活的保障,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第二部分 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 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为对成年动物不作常规的免疫抑制处

陈建锋,高毅,汪爽,蒋泽生[10](2000)在《透明质酸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1 原文的要点作者应用不同品系的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在肝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用放免法检测血中透明质酸(HA)的浓度.比较正常组、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以及异基因移植+环孢酶素 A(CsA)组间透明质酸变化的差异,以及各组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Bilirubin)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肝移植后血清 H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6 d排斥反应组 HA 水平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CSA 组(P<0.01);ALT 和 Bilirubin 在术后9 d才出现明显差异.作者认为由于急性排斥反应造成肝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 HA 水平在术后6 d 时高于其他处理组;连续测定肝移植术后的 HA 水平有助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本文立题新颖,构思独特,实验设计比较合理,放免法检测 HA 浓度特异性强,检测血中HA 水平反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发现有相关报道.就原文内容提出几点商榷意见:①实验动物品系不纯,SD 大鼠以及 Wistar 大鼠属于封闭群,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能够用近交系大鼠则更具有说服力.②内源性 HA 水平与冷缺血保存及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关系密切,在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便恢复正常.③同时检测内源性 HA 水平和外源性 HA 短期清除率则更全面地反映机体内移植排斥反应情况.④统计方法应该列出.2 讨论透明质酸是由全身成纤维细胞分泌的一种高分子

二、大鼠血透明质酸检测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血透明质酸检测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化瘀法”基于SDF-1/CXCR4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分组
        2.1.2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证候积分
        2.2.2 实验室检测指标
        2.2.3 影像学检查指标
        2.2.4 安全性评估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3.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水平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阴转率对比情况
        3.6 两组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值变化
        3.7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3.8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4.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4.3 补肾化瘀法治疗肝硬化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总体疗效
        4.4.2 中医证候积分
        4.4.3 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4.4 对肝纤四项、LSM的影响
        4.4.5 对HBV-DNA的影响
        4.4.6 肝脾超声指标的影响
        4.4.7 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肝硬化造模
        1.3 实验分组
        1.4 实验用药
        1.5 BMSCs的分离、培养及标记
        1.6 细胞移植与药物干预
        1.7 标本采集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观测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镜下观察BMSCs的形态
        5.2 大鼠一般情况
        5.3 大鼠肝组织HE染色情况
        5.4 各组大鼠肝功能比较
        5.5 肝纤四项比较
        5.6 大鼠细胞因子G-CSF、HGF、SCF、IL-6 比较
        5.7 大鼠肝组织SDF-l、CXCR4 蛋白表达
    6 讨论
        6.1 BMSCs在体内的循环机制
        6.2 补肾化瘀法与干细胞
        6.3 补肾化瘀中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6.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
        6.5 补肾化瘀法联合BMSCs移植对肝硬化的影响
        6.6 问题与展望
    7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逆灌注法对移植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项目资助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改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及逆灌注法对移植肝作用评估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章 逆灌注法对移植肝功能的保护机制
    第一节 逆灌注法对移植肝自噬活性的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节 逆灌注法对移植肝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逆灌注法对移植肝的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细胞自噬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临床肝移植灌注方式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受体术前人口学资料、基线临床指标和手术数据分析
    3.2 入组病例EAD诊断情况
    3.3 供肝组织标本病理形态学评分分析
    3.4 入组3 个生物标记物检测值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5 入组3 个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随缺血时间变化的回归模型构建及验证
4.讨论
5.问题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供体肝脏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4)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简介
        1.1.1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简介
        1.1.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应用
        1.1.3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客观评价
        1.1.4 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治疗
        1.2.3 探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
    1.3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1.3.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1.3.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与定义
        1.3.3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3.4 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
        1.3.5 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1.4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1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1.4.2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作用
        1.4.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1.4.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2.2.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2.2.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2.2.5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
        2.2.6 腹腔镜建立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
        2.2.7 小型猪ADSC-CM对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8 小型猪ADSC-CM对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2.2.9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酶谱的影响
        2.2.10 小型猪ADSC-CM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2.11 小型猪ADSC-CM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2.2.12 小型猪AD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2.13 小型猪ADSC-CM对肝再生的影响
        2.2.14 小型猪ADSC-CM成分检测
        2.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比较
    3.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2.1 表面抗原的鉴定
        3.2.2 成骨分化能力的鉴定
        3.2.3 成脂分化能力的鉴定
        3.2.4 成肝分化能力的鉴定
    3.3 改良后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评估
        3.3.1 增殖能力的比较
        3.3.2 迁移能力的比较
    3.4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制备
        3.4.1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提取
        3.4.2 小型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浓缩
    3.5 腹腔镜建立肝损伤模型安全性监测结果
    3.6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3.6.1 白细胞(WBC)
        3.6.2 中性粒细胞(NE)
        3.6.3 淋巴细胞(LY)
    3.7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7.1 肝脏病理结构观察结果
        3.7.2 肝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8 术后肝脏酶谱检测结果
        3.8.1 谷丙转氨酶(ALT)
        3.8.2 谷草转氨酶(AST)
        3.8.3 碱性磷酸酶(ALP)
        3.8.4 乳酸脱氢酶(LDH)
        3.8.5 总胆红素(TBIL)
        3.8.6 总蛋白(TP)
    3.9 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
        3.9.1 丙二醛(MDA)
        3.9.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9.3 过氧化氢酶(CAT)
        3.9.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3.9.5 髓内过氧化物酶(MPO)
    3.10 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
        3.10.1 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0.2 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 肝细胞凋亡水平检测结果
        3.11.1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
        3.11.2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检测结果
        3.11.3 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3.11.4 肝脏组织Fas和Fas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1.5 肝脏组织TUNEL染色结果
    3.12 肝脏再生水平检测结果
        3.12.1 血清再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2.2 组织再生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12.3 组织再生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3.12.4 肝脏组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3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DSCs培养方法的改良
    4.2 ADSC-CM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
    4.3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4.4 ADSC-CM对小型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4.5 ADSC-CM对小型猪炎症反应的影响
    4.6 ADSC-CM对小型猪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ADSC-CM对小型猪肝脏再生的影响
    4.8 小型猪ADSC-CM成分分析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参考文献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
第一章 虎杖苷减轻高果糖诱导大鼠产生代谢综合征和肝损伤病理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
        1.2.2 建立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及药物干预
        1.2.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糖耐量试验(ITT)
        1.2.4 血清及组织样本收集
        1.2.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1.2.6 肝脏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1.2.7 肝脏病理学检测
        1.2.8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虎杖苷减轻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系统性炎症
        1.3.2虎杖苷保护肝功能
        1.3.3 虎杖苷缓解肝脏炎症
        1.3.4 虎杖苷减少肝脏脂质蓄积
        1.3.5 虎杖苷改善肝脏纤维化
    1.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虎杖苷调控miR-200a介导Keap1/Nr2通路干预果糖诱导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机制研究
    第一节 虎杖苷下调TXNIP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缓解高果糖引起的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虎杖苷减低氧化应激抑制TXNIP过表达
        1.3.2 虎杖苷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1.3.3 虎杖苷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1.3.4 虎杖苷下调TXNIP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途径
        1.4 讨论
    第二节 虎杖苷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以阻遏高果糖诱导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虎杖苷增加Nrf2核蛋白、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
        2.3.2 虎杖苷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降低ROS以减轻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2.4 讨论
    第三节 虎杖苷上调miR-200a调控Keap1/Nrf2通路抑制高果糖诱导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虎杖苷降低Keap1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减轻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3.3.2 虎杖苷增加miR-200a靶向抑制Keap1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3.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虎杖苷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肝纤维化的途径和机制研究
    第一节 虎杖苷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逆转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肝细胞EMT和纤维化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虎杖苷抑制肝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1.3.2 虎杖苷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逆转肝细胞EMT
        1.4 讨论
    第二节 虎杖苷上调miR-200a和miR-203降低survivin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抑制高果糖所诱导的肝细胞EMT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虎杖苷降低survivin阻遏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肝细胞EMT
        2.3.2 虎杖苷增加miR-200a以提高miR-203表达
        2.3.3 虎杖苷上调miR-200a和miR-203靶向下调survivin以抑制TGF-β1/Smads通路激活而逆转肝细胞EMT
        2.4 讨论
    第三节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上调miR-200a和miR-203而逆转高果糖诱导肝细胞EMT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
        3.3.2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上调miR-200a和miR-203以抑制survivin介导的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减轻BRL-3A细胞EMT
        3.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论文待改进之处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青藤碱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藤碱的作用
2 青藤碱在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研究中的作用
    2.1 青藤碱在肾移植免疫排斥中的研究现状
    2.2 青藤碱在肝移植免疫排斥中的研究
    2.3 青藤碱在心脏移植免疫排斥中的研究
    2.4 青藤碱在小肠移植免疫排斥中的研究
    2.5青藤碱在眼结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研究
3 小结

(7)受体来源转染pBLAST2-hHGF质粒肝卵圆细胞对大鼠移植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技术路线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肝卵圆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BLAST2-hHGF质粒转染肝卵圆细胞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受体来源pBLAST2-hHGF/HOC对大鼠移植肝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肝卵圆细胞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肝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大鼠原位肝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 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
3 免疫排斥方面的研究
    3.1 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
    3.2 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
    3.3 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
4 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
    4.1 机制
    4.2 防治
5 器官保存方面的研究
    5.1 低温
    5.2 器官保存液

(9)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部分: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的改进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二部分: 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总 结
参考文献
附图说明
文献综述1: 肝移植与免疫耐受
文献综述2: 调节性T细胞与免疫耐受
致 谢
发表论文一览表

(10)透明质酸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原文的要点
2讨论

四、大鼠血透明质酸检测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化瘀法”基于SDF-1/CXCR4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潘益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逆灌注法对移植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程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D]. 王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ADSC-CM对小型猪腹腔镜肝IRI合并部分肝切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焦智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赵晓娟. 南京大学, 2018(01)
  • [6]青藤碱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J]. 高红强,黄江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4(08)
  • [7]受体来源转染pBLAST2-hHGF质粒肝卵圆细胞对大鼠移植肝的影响[D]. 李铸.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8]大鼠原位肝移植研究进展[J]. 黄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01)
  • [9]地塞米松体内处理后的供者脾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汪爽. 第一军医大学, 2001(01)
  • [10]透明质酸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应用[J]. 陈建锋,高毅,汪爽,蒋泽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06)

标签:;  ;  ;  ;  ;  

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对原位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