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废氰化钾?

如何处理废氰化钾?

一、如何处理废弃氰化钾?(论文文献综述)

薛雯,房玉林,戴璐,唐丽丽,鞠延仑[1](2022)在《酿酒葡萄‘白诗南’废弃枝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认为为拓宽葡萄园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以酿酒葡萄品种‘白诗南(Chenin Blanc)’为试材,测定其废弃枝条与叶片中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葡萄植株不同部位含量的差异,并对‘白诗南’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诗南’叶片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多于枝条;不同营养器官对DPPH·清除力、羟自由基清除力(HRSC)以及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存在差异,DPPH·清除力和FRAP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不同器官中HRSC的动态变化则差异较大;‘白诗南’不同组织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酚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其中FRAP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最显着。

薛雯,房玉林,戴璐,唐丽丽,姚瑞祺[2](2021)在《葡萄不同组织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周年期变化》文中指出为确定不同葡萄品种废弃枝条叶片的可再利用资源价值与差异,以美洲种酿酒葡萄‘Conquister’和欧美杂交种鲜食葡萄"井川1014 (Yigawa 1014)"为试材,测定了不同组织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周年期变化。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组织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供试品种均呈现为叶片>新梢,但多酚含量及周年期变化因品种而异。不同组织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DPPH)、羟自由基清除力(HRSC)、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存在差异。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周年期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各品种不同器官中HRSC的动态变化则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2个供试品种不同组织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酚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其中铁氰化钾还原力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最显着。

王世哲[3](2021)在《铝灰资源化及残余物在水泥基材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

史勇[4](2021)在《咯嗪衍生物类水系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能够有效的克服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储能技术。传统液流电池虽然发展时间较早,但受限于资源的有限、强跨膜效应、固定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和实际应用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有机液流电池得益于材料种类和来源丰富、有机活性材料分子可灵活设计、性能可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可能的替代选择。本文探究了两种咯嗪衍生物类电解液活性材料的性质,并对其在水性体系电池中的性能表现做了评价,表明这两种物质作为有机液流电池活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自行设计了一套针对本研究所适用的电池测试夹具,采用薄层蛇形流道板设计,并且部件与管道连接处采用过盈配合,操作拆装更方便,密封性更好。然后通过3,4-二氨基苯磺酸和阿脲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活性材料咯嗪7/8-磺酸(alloxazine7/8-sulfonic acid,ASA)。ASA分子表现出高溶解度,并且在不同p H条件和电极条件下拥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我们研究了一种高性能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系统,利用ASA和K4[Fe(CN)6]分别作为负极电解液和正极电解液的活性材料。组装的ASA/K4[Fe(CN)6]碱性电池电压为1.11 V,峰值功率密度为0.03 W/cm2。ASA/K4[Fe(CN)6]电池可在250 m A的电流下稳定运行(100次循环后库仑效率、容量保持率分别约为97.7%、73.2%)。最后,我们探索了一种高性能的水系液流电池,利用一种同是咯嗪类衍生物有机氧化还原物质——核黄素(维生素B2)。用烟酰胺对其进行助溶,结果表明烟酰胺能有效增加核黄素的溶解度,并且对于氧化还原过程无不利影响。拥有良好氧化还原可逆性的核黄素和亚铁氰化钾在碱性条件下构成电池,其开路电压接近1.0 V,在400圈的循环充放电测试中,库仑效率和容量保持率分别超过94.6%和75%。

江帆[5](2021)在《石墨化和氮元素掺杂生物炭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来源于自然界的光伏、风力等绿色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必须使用储能设备收集和运输。电化学储能方便、高效,是较为理想的储能方法。生物炭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是多种储能元器件理想的可再生绿色材料。然而,以生物炭为关键活性材料组装的电化学装置普遍存在电容量较低、首周库伦效率低下、大电流下倍率性能差等问题。为了寻找性能优良的生物炭电化学材料,以三种林业非木质纤维材料,即杜仲树皮、漆籽皮和元宝枫籽壳为原料在400℃下预碳化,再通过Co/Ni共催化或铁氰化钾活化制备了不同结构的生物炭材料。采用多种方法表征生物炭微观结构,并组装了钾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分析了生物炭材料电化学性能,取得以下研究结果。杜仲皮生物炭在Co/Ni共催化的过程中明显由无定形态向石墨态转变,900 oC下的催化石墨化效果最好,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900 oC催化制备的杜仲皮生物炭的石墨化特征峰峰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材料,在0.05 A g-1的恒电流密度下,用其为负极组装的钾离子电池比容量达到180 m Ah g-1,在这一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几乎不发生容量衰减。该材料分别在0.05,0.1,0.2,0.5,1.0 A g-1下充放电10次,获得的放电容量为180,150,105,90,70 m Ah g-1,倍率性能良好。元宝枫籽壳预碳化再经铁氰化钾高温活化制备的微孔元宝枫籽壳炭,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显示650℃和800℃活化制备的生物炭材料产生了相互交错的孔隙结构,其孔隙分布主要为微孔结构,后者的比表面积达到1220 m2/g,其IG/ID值为1.10,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催化石墨化反应和造孔反应。在三电极体系下微孔元宝枫籽壳炭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指标,0.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量达到了200 m Ah g-1以上,倍率性能良好。漆籽皮脱蜡预碳化再经铁氰化钾高温活化制备的氮掺杂介孔漆籽纤维炭,650℃活化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为311 m2/g,孔隙主要是由介孔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该材料掺杂了大量N元素。在0.2 A/g电流密度下,以氮掺杂介孔漆籽纤维炭为负极制备的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达到324 F/g,且经3000次充放电循环,电容保留率达到97%以上,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充放电过程动力学分析发现其储能容量主要由表面控制行为发挥作用。本研究以3种廉价的林业纤维材料制备了性能良好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发现氮掺杂介孔漆籽纤维炭具备优秀的电化学性能,丰富了电化学材料的原料来源,为三种林业资源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参考。

李博旭[6](2020)在《一株不动杆菌ZJU-1的分离、功能鉴定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多种多样的结构组成,赋予了它多种应用价值。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几丁质材料已成为可能,同时对虾、蟹等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也符合当前垃圾分类、资源再回收的国家政策,一举多得。通过对可分解几丁质菌株的筛选,获得了一株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ZJU-1,对不动杆菌ZJU-1进行了功能鉴定,分析了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虾壳中所附着的微生物为初始菌源,对可分解几丁质的菌株进行筛选、分离与种属鉴定,得到了一株生长良好、几丁质酶活力较高的不动杆菌ZJU-1。2、以普通虾壳、蟹壳、粗制几丁质为材料,以分解后产生的几丁寡糖含量为标准,研究了不动杆菌ZJU-1对虾、蟹壳等材料的分解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不动杆菌ZJU-1对虾、蟹壳具有良好的分解能力。3、以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oxysporum f.sp.lycopersici)和黄瓜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材料,研究了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4、以番茄和黄瓜为材料,以植株茎粗、株高、鲜重为指标,研究了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可以促进蔬菜生长。

陈祥[7](2020)在《四种营养健康状态临床生物标志物的全自动免疫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二胎政策开放及人口老龄化,临床上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的营养筛查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贫血项目和维生素D的检测为营养素检测的重点。该类检测由于原料来源较少、价格昂贵、小分子的释放工艺不稳定、小分子的标记工艺难度大等原因,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极少,市场被进口厂家垄断;同时,检测配套的大型发光仪成本较高,项目在国内基层医院开展难度大。针对国家近些年提出的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及医疗下沉等政策,本论文选择营养素的检测和配套的单人份检测仪器作为切入点,开展了四种重要营养素的高灵敏免疫检测技术及配套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内因子,同时采用高效的提取方法,从牛奶中提取纯化得到高生物活性的叶酸结合蛋白,这两种蛋白原料的成功制备解决了检测方法的技术瓶颈;在获得营养素检测必要的生物原料基础之上,开发了高灵敏的营养素免疫检测方法,并将其在自主研发的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上进行整合调试和验证;同时,本论文还创新研发了指尖血预处理技术,避免了婴幼儿的静脉采血,使得25-羟基维生素D检测能够在临床科室内广泛推广。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营养素检测重要生物原料的制备。内因子和叶酸结合蛋白的基因序列经过毕赤酵母种属优化后,将其构建至载体p PICZαA中,经过质粒线性化后同源重组导入毕赤酵母,构建了表达菌株p PICZαA-IF/GS115和p PICZαA-FBP/GS115,经甲醇诱导成功表达了内因子,表达量为0.14g/L,纯化后的内因子活性约为国外报道的115%。对于表达失败的叶酸结合蛋白,采用将叶酸分子偶联至琼脂糖凝胶填料表面的提取法来吸附牛奶中的叶酸结合蛋白,填料装柱经洗脱纯化后,成功获得高活性的天然叶酸结合蛋白,每升牛奶可提取0.34 mg,活性约为国外报道的137%。(2)高灵敏的营养素免疫检测方法及自主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研发。采用了竞争法建立人血清中叶酸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优化了血清中叶酸的释放工艺、Biotin-FBP及FA-HRP的标记工艺、Biotin-FBP及FA-HRP的使用浓度、孵育时间等因素。该方法空白限为0.41 ng/m L;企业参考品1和2偏差均小于5%;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特异性较好,与甲氨蝶呤、氨基碟呤及亚叶酸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试剂热稳定性良好,37℃放置七天信号值下降小于15%。采用了竞争法建立人血清中维生素B12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优化了血清中维生素B12的释放工艺、Biotin-IF及VB12-HRP的标记工艺、Biotin-IF及VB12-HRP的使用浓度、孵育时间等因素。所建立方法的空白限为42 pg/m L;企业参考品1和2偏差均小于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与羟钴胺素的交叉反应为45.96%,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试剂热稳定性良好,37℃放置七天信号值下降小于15%。采用了双抗夹心法建立人血清中铁蛋白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制备了生物素化捕获抗体及酶标记抗体并优化了其使用浓度等。该检测方法的空白限为1.53 ng/m L;企业参考品1和2的检测偏差均小于5%;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试剂热稳定性良好,37℃放置七天信号值下降小于10%。采用竞争法建立了25-羟基维生素D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制备了抗体包被板、SA-HRP,并优化了Biotin-VD、SA-HRP的使用浓度和孵育时间等。该方法的空白限为3.16ng/m L;企业参考品1和2的检测偏差均小于6%;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试剂热稳定性良好,37℃放置七天光信号值略有升高趋势,变化小于15%。本课题研发的全自动单人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加样准确、重复性好;读数器件光学噪声低;温度控制准确、稳定,波动度为0.7℃;反应微孔板的洗涤方式良好,残留量低;根据本课题采用的HRP体系优化了读数等待时间和曝光时间分别为60秒钟和0.5秒钟。本论文所研究的检测方法,因检测试剂形式为单人份检测试剂条,产品不受开瓶稳定性的影响,有效解决基层医院因样本量少而导致传统试剂浪费严重的问题。(3)营养素检测方法与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自动化匹配调试研究。设计开发了贫血三项的检测试剂条,并将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三项检测程序与自主研发的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匹配调试,使三项可随机上样、同时检测、同步出结果。该三项上机调试后,企业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偏差均<10%,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5%,检测结果与进口对照产品也有较高的相关性,r2均>0.95。25-羟基维生素D检测方法与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匹配调试后,企业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偏差均<8%,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10%和<15%,临床检测结果与进口产品相关性较好,r2>0.95,完全满足国内产品注册申报要求。另外,利用开发的毛细管离心的全血前处理方法,初步实现了婴幼儿指尖血的采集和定量;且全血样本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与血浆检测结果高度一致,有效解决了临床上婴幼儿患者的采样和检测难题。(4)营养素检测试剂与配套仪器的临床评价试验。四项营养素检测试剂与配套的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临床评价结果表明:检测结果与参比试剂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符合产品注册申报临床评价标准,试剂及仪器匹配的检测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薛雯,房玉林,袁照程[8](2020)在《葡萄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不同葡萄品种的最佳采收时期以及葡萄不同营养器官的资源价值与差异,以‘赤霞珠’和‘北醇’为试材,测定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营养器官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赤霞珠’品种表现为根系>叶片>新梢,‘北醇’品种表现为叶片>新梢,但多酚含量及季节性变化因品种而异。不同营养器官对DPPH·清除力(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力(HRSC)以及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存在差异。DPPH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各品种不同器官中HRSC的动态变化则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两个供试品种不同营养器官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酚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其中铁氰化钾还原力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最显着。

林家亮[9](2020)在《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来源广、低成本、可再生的废弃生物质可用来制备生物质炭材料,以此构建具有良好性能的电化学传感器。不同生物质本身特性存在差异和特殊性,需要优化制备工艺。利用回收废水环境生长的水绵和废弃的荔枝壳,分别采用直接升温未经活化、阶段升温未经活化、直接升温磷酸活化、阶段升温磷酸活化四种不同的工艺,制备得到各自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材料。基于材料学的结构表征和化学组成表征,结合微孔吸附亚甲基蓝的容量测量,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生物质炭材料的结构差异;利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四种类型生物炭的电化学性能差异,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佳的生物质炭材料,以此与壳聚糖(CS)按比例混合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污染物。直接升温磷酸活化的水绵生物质炭材料(DH-PSC),微观表面有较多孔,含有丰富的C、O、P元素,结构缺陷位点较多,微孔吸附亚甲基蓝的比例最大,对氧化还原峰的信号增强最多。DH-PSC/CS能增强GCE对亚硝酸盐(NO2-)的检测效果,在p H=4.0缓冲液中有最大的响应信号,使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构建标准曲线得到宽线性范围(0.02-6 mmol·L-1),检测限为8.29μmol·L-1。阶段升温磷酸活化的荔枝壳生物质炭材料(SH-PLSC),微观结构孔洞细密,材料碳氧磷元素占比高,结构缺陷位点丰富,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高,电化学性能较优。SH-PLSC/CS提高GCE对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的检测分辨效果,在p H=6.6缓冲液中有最大的响应信号,传感器基于方波伏安法(SWV)检测HQ和CC得到分段线性范围(10-100μmol·L-1和100-2000μmol·L-1),HQ和CC检测限分别为1.23和0.44μmol·L-1。

王紫诺[10](2020)在《秸秆及其组分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能源的发展和需求是从古到今永不变更的话题,环境保护也是近年来格外重视的问题,能源的短缺、环境大气的污染都将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被焚烧,如果能将秸秆与能源结合,将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二者间的平衡。当今,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一种利用生物质的化学能产生电能的理想装置,如果能利用秸秆及其组分在MFC中高效转化为电能,不仅拓展了秸秆利用的新模式,更是拓宽了MFC的作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中,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为反应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阳极启动菌,探究了不同阴极液组分对秸秆水解液产电性能的影响。当分别以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与氯化钠混合溶液、氯化钠溶液作为阴极液时,实验结果表明:在MFC运行的前4450分钟内铁氰化钾为阴极液时最大产电量为38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0.023 W/m2,电流密度为0.077 A/m2,内阻为2.7248Ω。运行至4450分钟后混合溶液为阴极液时最大产电量为42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0.013 W/m2,电流密度为0.058 A/m2,内阻为3.1409Ω。实验过程中,以氯化钠为阴极液时,最大产电量为14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0.002 W/m2,电流密度为0.018 A/m2,内阻为5.4762Ω。综合结果表明:以铁氰化钾溶液为阴极液时,体系运行更加稳定。功率密度大小与内阻有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以铁氰化钾为阴极液的实验中,阳极碳毡上的微生物较多,且多以杆状形态微生物富集。以秸秆中纤维素组分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当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10.0、2.5、1.0、0.5、0.1 g/L时,电池的稳定电压为104、107、100、147、45 m V。结果表明:当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0.5 g/L时,MFC产电性能最优,最大产电量为147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0.106 W/m2,内阻为0.3312Ω。当底物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均不利于微生物对其分解利用。以秸秆中的纤维素组分为底物时低于以秸秆为底物时MFC的产电量,且其产电量占以秸秆为底物时产电量的59%左右,这和纤维素组分在秸秆中的占比45%左右较接近。以秸秆中的半纤维素主要组分(L-阿拉伯糖和D-木糖)为底物,改变秸秆的半纤维素组分(L-阿拉伯糖和D-木糖)浓度,当浓度为1.0 g/L时,其最大产电量为51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0.013 W/m2,此底物浓度也将用于后续实验中。该实验证明:以半纤维素组分(L-阿拉伯糖和D-木糖)为底物时占以秸秆为底物时产电量的20%左右,这与半纤维素组分在秸秆中的占比较少约35%相差不多。探究不同运行条件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菌种、搅拌方式、阴极液的p H值及浓度,分别得到如下结论: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为启动菌的产电性能优于混菌,混菌体系较为复杂,其优势菌种未必是阳极室所需的产电菌。适当的搅拌方式比静止时的产电效果更好,通过观察反应后阳极碳毡微生物形态可知,适当搅拌状态下使微生物更好的富集于碳毡上。当p H=6.4浓度为25 m M的铁氰化钾溶液作为阴极液时,更有利于提高产电功率。

二、如何处理废弃氰化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处理废弃氰化钾?(论文提纲范文)

(1)酿酒葡萄‘白诗南’废弃枝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白诗南’营养器官多酚物质的季节性变化
        2.1.1总酚含量
        2.1.2黄烷醇含量
        2.1.3原花青素含量
        2.1.4总黄酮含量
    2.2‘白诗南’营养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2.1 DPPH·清除力
        2.2.2羟自由基清除力(HRSC)
        2.2.3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
    2.3‘白诗南’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葡萄不同组织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周年期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1 葡萄不同器官总酚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2 葡萄不同器官黄烷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3 葡萄不同器官原花青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4 葡萄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5 不同品种相同部位多酚物质含量的比较
    2.2 葡萄不同营养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2.1 Conquister不同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2.2 井川1014不同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3 结论

(4)咯嗪衍生物类水系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概述
        1.2.1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原理
        1.2.2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结构与组成
        1.2.3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特点
        1.2.4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分类
        1.2.5 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研究进展
        1.2.6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测试夹具的设计及加工
    2.1 引言
    2.2 关键部件的设计及加工
        2.2.1 夹紧装置的选择
        2.2.2 端板的设计及加工
        2.2.3 流道板的设计及加工
        2.2.4 集流板的设计及加工
    2.3 整体装配及密闭性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咯嗪7/8-磺酸/亚铁氰化钾液流电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新型负极电解液活性材料咯嗪7/8-磺酸的合成
        3.2.3 咯嗪7/8-磺酸的溶解度测试
        3.2.4 咯嗪7/8-磺酸的循环伏安测试
        3.2.5 电池循环充放电测试
        3.2.6 液流电池性能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咯嗪7/8-磺酸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质
        3.3.2 不同电极材料的影响
        3.3.3 电池充放电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核黄素/亚铁氰化钾液流电池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核黄素溶解度的提升
        4.2.3 核黄素的循环伏安测试
        4.2.4 电池循环充放电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核黄素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质
        4.3.2 电池充放电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石墨化和氮元素掺杂生物炭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生物炭材料概述
        1.2.1 生物炭
        1.2.2 生物炭的制备
    1.3 碳基储能材料
        1.3.1 无定形碳
        1.3.2 石墨类碳
    1.4 储能器件概述
        1.4.1 储能器件的特点
        1.4.2 钾离子电池
        1.4.3 超级电容器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墨化杜仲皮生物炭制备及钾离子电池负极性能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杜仲皮生物炭的制备
        2.2.2 石墨化杜仲皮生物炭的制备
        2.2.3 电池负极电极片的制备
        2.2.4 钾离子电池的组装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6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7 循环伏安(CV)测试
        2.2.8 交流阻抗(EIS)测试
        2.2.9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炭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2.3.2 杜仲皮生物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氮掺杂元宝枫籽壳生物炭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性能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元宝枫籽壳生物炭的制备
        3.2.2 微孔元宝枫籽壳炭的制备
        3.2.3 超级电容器电极片的制备
        3.2.4 三电极测试体系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2.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8 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分析(Raman)分析
        3.2.9 气体吸附脱附仪分析(BET)分析
        3.2.10 循环伏安(CV)测试
        3.2.11 交流阻抗(EIS)测试
        3.2.1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炭材料形貌与结构分析
        3.3.2 电化学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氮掺杂漆籽纤维炭制备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性能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氮掺杂介孔漆籽纤维炭的制备
        4.2.2 超级电容器电极片的制备
        4.2.3 三电极测试体系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2.6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2.7 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分析(Raman)分析
        4.2.8 气体吸附脱附仪分析(BET)分析
        4.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2.10 循环伏安(CV)测试
        4.2.11 交流阻抗(EIS)测试
        4.2.1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炭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4.3.2 生物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一株不动杆菌ZJU-1的分离、功能鉴定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几丁质的研究历程
        1.1.1 几丁质
        1.1.2 几丁质酶
        1.1.3 几丁寡糖
        1.1.4 虾、蟹壳等水产废弃物
    1.2 尖孢镰刀菌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可分解几丁质菌株的筛选、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相关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2.2.2 制备相关几丁质培养基
        2.2.3 从虾壳中获取待筛选的混合菌株
        2.2.4 对获取的混合菌株进行初筛
        2.2.5 对几丁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进行复筛
        2.2.6 对复筛的优势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
        2.2.7 测定优势菌株的几丁质分解能力
        2.2.8 对筛选出的优势菌株进行种属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从虾壳中获取的混合菌株的筛选情况
        2.3.2 3 株菌株对几丁质的分解能力
        2.3.3 ZJU-1种属鉴定结果
    2.4 讨论
3.不动杆菌ZJU-1对虾、蟹壳分解效果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ZJU-1培养
        3.2.2 制备虾、蟹壳、粗制几丁质、几丁质液体培养基
        3.2.3 测定不动杆菌ZJU-1对虾、蟹壳的分解能力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动杆菌ZJU-1对虾、蟹壳的分解能力
    3.4 讨论
4.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制备相关培养基
        4.2.2 相关菌株培养
        4.2.3 制备相关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
        4.2.4 制备含不同浓度不动杆菌 ZJU-1 几丁质发酵液的 PDA 培养基
        4.2.5 测定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两种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
        4.3.1 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生长情况
        4.3.2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的生长情况
    4.4 讨论
5.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番茄和黄瓜生长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制备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
        5.2.3 种植管理方法
        5.2.4 测定番茄和黄瓜茎粗、株高、鲜重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番茄茎粗、株高、鲜重的影响
        5.3.2 不动杆菌ZJU-1几丁质发酵液对黄瓜茎粗、株高、鲜重的影响
    5.4 讨论
6.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四种营养健康状态临床生物标志物的全自动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营养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物概述
        1.2.1 .叶酸
        1.2.2.维生素B12
        1.2.3 .铁蛋白
        1.2.4 25-羟基维生素D
    1.3 .国内不同人群营养状态现状
    1.4 .营养素检测市场需求
    1.5 .营养素检测技术的现状
        1.5.1 .叶酸含量检测的方法
        1.5.2 .维生素B12含量检测的方法
        1.5.3 .铁蛋白含量检测的方法
        1.5.4. 25-羟基维生素D含量检测的方法
    1.6 .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中的技术难点
        1.6.1 .原材料制备
        1.6.2 .示踪物的标记
        1.6.3 .小分子的释放
        1.6.4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与检测技术的适配性
    1.7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营养素免疫检测方法中生物原材料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株和引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毕赤酵母表达纯化法制备内因子与叶酸结合蛋白
        2.3.2 .天然提取法制备叶酸结合蛋白
        2.3.2.1 .叶酸结合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2.3.2.2 .叶酸结合蛋白的活性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养素免疫检测方法与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研发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溶液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叶酸检测方法开发
        3.3.2 .维生素B12检测方法开发
        3.3.3 .铁蛋白检测方法开发
        3.3.4. 25-羟基维生素D检测方法开发
        3.3.5 .单人份全自动化学发光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营养素免疫检测试剂与仪器的匹配调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试剂条试剂分装
        4.3.2 .贫血三项的程序调试及优化
        4.3.3. 25-羟基维生素D的程序调试及优化
        4.3.4 .性能评估
        4.3.5 .临床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养素免疫检测试剂与仪器的临床评价试验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样本来源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叶酸
        5.3.2.维生素B12
        5.3.3 .铁蛋白
        5.3.4. 25-羟基维生素D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制定的企业产品技术要求

(8)葡萄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1 总酚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2 黄烷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3 原花青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4 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1.5 不同品种相同部位多酚物质含量的比较
    2.2 葡萄不同营养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2.1 ‘赤霞珠’不同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2.2.2 ‘北醇’不同器官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3 讨 论
4 结 论

(9)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炭材料简述
        1.1.1 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工艺
        1.1.2 生物质炭材料的活化机理及方法
        1.1.2.1 物理活化法
        1.1.2.2 化学活化法
        1.1.2.3 活化氛围的影响
        1.1.3 生物质炭材料的表征方式
        1.1.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1.1.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1.1.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1.1.3.4 拉曼光谱
        1.1.3.5 X射线衍射分析
        1.1.3.6 光电子能谱分析
        1.1.3.7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
        1.1.3.8 亚甲基蓝吸附测试
    1.2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1.2.1 化学传感器的定义
        1.2.2 电化学传感器简述
        1.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1.2.3.1 循环伏安法
        1.2.3.2 线性扫描伏安法
        1.2.3.3 差分脉冲伏安法
        1.2.3.4 方波伏安法
        1.2.3.5 电化学阻抗谱
        1.2.3.6 电流时间法
        1.2.4 生物质炭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绵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2.1 引言
    2.2 水绵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设备
        2.2.1.3 水绵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
        2.2.1.4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2.2.1.5 水绵生物炭分散液的制备
        2.2.1.6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2.2.1.7 玻碳电极的表面修饰
        2.2.1.8 四种水绵生物质炭材料的电化学实验
        2.2.2 结果及分析
        2.2.2.1 形貌表征
        2.2.2.2 结构性质表征
        2.2.2.3 分子结构分析
        2.2.2.4 拉曼光谱分析
        2.2.2.5 吸附性能分析
        2.2.2.6 四种水绵生物炭的电化学阻抗
        2.2.2.7 四种水绵生物炭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2.2.2.8 四种水绵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对比
    2.3 水绵生物质炭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性能表征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试剂
        2.3.1.2 实验设备
        2.3.1.3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2.3.1.4 亚硝酸盐溶液的配制
        2.3.1.5 DH-PSC/CS分散液的制备
        2.3.1.6 DH-PSC/CS/GCE的制备
        2.3.1.7 DH-PSC/CS/GCE电化学传感器实验
        2.3.2 结果及分析
        2.3.2.1 传感器对亚硝酸盐的响应
        2.3.2.2 缓冲液pH值对传感器的影响
        2.3.2.3 扫描速率对传感器的影响
        2.3.2.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3.2.5 抗干扰实验
    2.4 小结
第3章 荔枝壳生物炭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3.1 引言
    3.2 荔枝壳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试剂
        3.2.1.2 实验设备
        3.2.1.3 荔枝壳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3.2.1.4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3.2.1.5 荔枝壳生物炭的悬浮液的制备
        3.2.1.6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3.2.1.7 玻碳电极的表面修饰
        3.2.1.8 四种荔枝壳炭的电化学实验
        3.2.2 结果及分析
        3.2.2.1 形貌表征
        3.2.2.2 结构性质表征
        3.2.2.3 分子结构分析
        3.2.2.4 拉曼光谱分析
        3.2.2.5 吸附性能分析
        3.2.2.6 四种荔枝壳炭的电化学阻抗
        3.2.2.7 四种荔枝壳炭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3.2.2.8 四种荔枝壳炭的比表面积对比
    3.3 荔枝壳生物质炭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性能表征
        3.3.1 实验部分
        3.3.1.1 实验试剂
        3.3.1.2 实验设备
        3.3.1.3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3.3.1.4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溶液的配制
        3.3.1.5 SH-PLSC/CS分散液的制备
        3.3.1.6 SH-PLSC/CS/GCE的制备
        3.3.1.7 SH-PLSC/CS/GCE电化学传感器实验
        3.3.2 结果及分析
        3.3.2.1 传感器对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响应
        3.3.2.2 缓冲液pH对传感器的影响
        3.3.2.3 扫描速率对传感器的影响
        3.3.2.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2.5 抗干扰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秸秆及其组分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概况
        1.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及分类
        1.1.2 MFC反应器的设计结构
        1.1.3 MFC产电微生物的介绍
        1.1.4 MFC发展应用
    1.2 以玉米秸秆及其组分为底物的MFC研究现状
    1.3 MFC的评价参数
        1.3.1 MFC的电压
        1.3.2 MFC的极化曲线
        1.3.3 MFC的功率密度
        1.3.4 MFC的内阻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菌种的培养
    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2.4.1 微生物驯化液的配制
        2.4.2 阴极液的配制
        2.4.3 磷酸缓冲液(PBS)的配制
        2.4.4 4%的多聚甲醛溶液的配制
    2.5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2.6 MFC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2.6.1 数据的采集方法
        2.6.2 循环伏安(CV)法
        2.6.3 交流阻抗(EIS)法
        2.6.4 化学分析
        2.6.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6.6 降解率的测定
第三章 阴极液组分对秸秆水解液产电量的影响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论
        3.3.1 不同阴极液组分对MFC产电量的影响
        3.3.2 不同阴极液组分的MFC功率密度分析
        3.3.3 不同阴极液组分的MFC极化曲线分析
        3.3.4 不同阴极液组分的MFC阻抗谱图分析
        3.3.5 不同阴极液组分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3.3.6 阳极碳毡表面菌种形貌
    3.4 小结
第四章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阳极底物的MFC产电性能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论
        4.3.1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浓度对产电量的影响
        4.3.2 功率密度及内阻分析
        4.3.3 不同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降解率
        4.3.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3.5 电化学阻抗谱图分析
        4.3.6 阳极生物膜形貌
    4.4 小结
第五章 以秸秆组分(L-阿拉伯糖和D-木糖)为底物的产电性能影响
    5.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论
        5.3.1 不同浓度阳极液对MFC产电电压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阳极液的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分析
        5.3.3 不同浓度阳极液的降解率测定
        5.3.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5.3.5 电化学阻抗谱图分析
        5.3.6 阳极生物膜形貌
        5.3.7 纯菌与混菌对MFC的产电性能分析
        5.3.8 搅拌与静止对MFC产电性能分析
        5.3.9 不同pH值阴极液对MFC产电性能分析
        5.3.10 不同浓度阴极液对MFC产电性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如何处理废弃氰化钾?(论文参考文献)

  • [1]酿酒葡萄‘白诗南’废弃枝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J]. 薛雯,房玉林,戴璐,唐丽丽,鞠延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
  • [2]葡萄不同组织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周年期变化[J]. 薛雯,房玉林,戴璐,唐丽丽,姚瑞祺. 农产品加工, 2021(18)
  • [3]铝灰资源化及残余物在水泥基材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王世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咯嗪衍生物类水系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D]. 史勇. 西北大学, 2021(12)
  • [5]石墨化和氮元素掺杂生物炭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江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一株不动杆菌ZJU-1的分离、功能鉴定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D]. 李博旭. 浙江大学, 2020(07)
  • [7]四种营养健康状态临床生物标志物的全自动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 陈祥. 江南大学, 2020(04)
  • [8]葡萄不同营养器官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J]. 薛雯,房玉林,袁照程. 西北农业学报, 2020(11)
  • [9]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 林家亮. 深圳大学, 2020(10)
  • [10]秸秆及其组分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性能的研究[D]. 王紫诺.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如何处理废氰化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