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一、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蕴涵(论文文献综述)

韩宝[1](2021)在《汉代深衣研究及在中式婚礼服的应用设计》文中认为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人们对于仪式感以及文化认同感越来重视,人生中仪式感最强的莫过于婚礼之时,而婚礼服的选择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体现。自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来,社会阶层发生改变,普遍以地区而有所划分,上海等地的上流社会对婚礼服的选择更西方化,而中式婚礼服的存在感就似乎弱了些许。近几年,随着中式婚礼服市场的发展崛起,政府对“文化自信”的倡导以及与社会经济水平的腾飞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人们对于婚礼服的选择既有婚纱也有中式婚礼服。中式婚礼服的细腻与精致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其款式结构却出现单一化的情况,市面上出现的中式婚礼服千篇一律,非龙凤卦便是秀禾服,缺少中体现华古代服饰文化精髓的婚礼服样式,于是本文先是先对汉代时期的深衣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二者进行互为补充。提及深衣,不得不追溯于中华历史早期,中华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深衣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体现出自周建立以来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与社会阶级地位的服饰文化。文中前半部分将着重于汉代的深衣进行着重研究,将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的深衣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深衣形制发展、社会背景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展开;其次为当代中式婚礼服的设计应用与构思启发,深入了解并研究其形式理念,从其艺术分类、风格特征以及商业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调研与研究,提取当代中式婚礼服服饰艺术的特点,同时也认清如今婚礼服市场婚服所存在的弊端与欠缺,如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等,以便在后续的系列设计中得以补充。文中最后部分结合当下最新的流行趋势以及前期对深衣设计元素的研究进行了系列设计,采用深衣独特的形制特点与文化寓意着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古典情怀与喜庆、浪漫、唯美结合,找寻其传承发展的着重从服饰文化复兴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传承,取其精华,用于当代中式婚礼服的设计之中,使二者得以结合创新,打破常规与传统的上衣下裳式婚礼服形制,以丰富中式婚礼服市场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进而使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步入国际舞台。

汤凯伊[2](2020)在《服饰上的神话传说 ——黎族润方言双面绣“大力神”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娇[3](2019)在《海南省普通高中中黎锦技艺传承问题研究 ——以G学校为个案》文中指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简称: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黎锦上面的各类图案是氏族标识符号,是区别黎族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然而,黎锦技艺同许多文化遗产一样遭遇了传承危机,学校传承黎锦技艺作为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了田野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学校传承黎锦技艺起步最早,时间最长的G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在G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调研,以探究学校传承黎锦技艺的具体传承方式,黎锦技艺在学校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种现象出现得到原因与意义。研究发现,G学校黎锦技艺传承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对黎锦技艺传承表现出极大的重视:积极宣扬学校的黎锦技艺传承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丰富完善了黎锦技艺传承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注重对教师品牌的塑造。但是另一方面,黎锦技艺传承似乎仅处于“点缀”状态:各个传承渠道对学生的影响力都较为有限,黎锦技艺传承停留在表面,技能化指向严重,内容不完整,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这种“自相矛盾”现象的出现,最为直观的解释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受到了高考的挤压,因为高考的强势性、排他性,所以紧缩了学校黎锦技艺传承的空间。然而,黎锦技艺传承与高考之间并非单纯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二者存在和谐共生的可能,因此,高考挤压黎锦技艺传承的现象并不必然发生。实际上,真正制约学校传承黎锦技艺的原因在于对学校功能理解片面化,学校的“育人”功能被扭曲为“育分”,以及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弱化。改变黎锦学校传承的“点缀”状态,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是以“欣赏者”作为培养目标,抓住学校生活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并以课程为支撑深化学校黎锦技艺传承。其次,扭转办学思维,重申学校功能,确立“育人”的核心地位;最后,助力高考,实现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与高考的和谐共生。

罗文雄[4](2019)在《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在长期开发、建设海南岛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黎族没有文字,依靠织锦图案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幅黎锦便是一幅黎族的历史画卷。黎族传统织锦技艺及其文化在黎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黎锦在秦汉时期就已闻名于内地,成为敬献历代朝廷的贡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织锦技艺不断得到发展与升华。宋末元初,着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到崖州城(今海南省三亚市天崖区水南村),跟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学成后返回故乡松江府(今上海市)乌泥径,传播和推广黎族的棉纺织技艺,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黎锦技艺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黎族传统的采棉、植棉、弹、纺、染、织、绣等技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海南黎族地区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传统的织锦技艺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随着织锦艺人的不断谢世,健在的织锦艺人中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织锦技艺后继乏人,织锦技艺濒临绝境。黎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黎族织锦工艺及其文化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200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锦技艺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时世之变迁及囿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对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主要阐述海南岛与黎族概况、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等,阐明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二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与变迁,阐述黎族传统的织锦原料、织锦工艺流程,同时阐明随着黎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演变与发展;三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阐述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艺术特色、解读织锦纹样与文化蕴涵;四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状况,通过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织锦技艺传承状况、织锦原料的匮乏与危机、村民观念变迁、保护资金、专业人才、政府立法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在现代大工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五是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是针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生存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从保护原则、法律与政策、保护措施、传承机制、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切合实际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给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力图使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

杨锴[5](2018)在《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民族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单一、表象性的,而是深层次、多角度地渗透性影响。个性化因素、独特的审美价值是民族文化长久的立足于民族之林中的重要原因,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对民族服饰的研究意义非凡——是对一个民族的各个领域功能性的梳理与总结。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是黎族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结晶,是黎族妇女审美价值观的体现。同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促使着杞方言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延伸,它所表达出的地域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样也反作用于黎族社会文化形态,二者互为影响。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具有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非凡的织锦技艺,在黎锦文化中可谓是集大成之所在。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研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在对杞方言服饰文化进行研究时,深入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人类学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黎族杞方言女性的服饰图案纹样的艺术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以黎族的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黎族杞方言图案的审美特征和深刻文化内涵。第一部分,主要从杞方言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族称来源、部分的习俗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概述。第二部分,则是根据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主要特点,对服饰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从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工艺技术层面、构图形式、色彩搭配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文化价值(节日习俗、历史中的价值所在、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取向)。第五部分,论述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与应用等问题,围绕着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民族服饰图案在设计过程存在的利与弊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通过此次的服饰文化研究,对杞方言服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及图案纹样的造型、色彩的现代解读方法,以及对未来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发展的设计展望。本次研究杞方言服饰图案文化是综合性的、有序的,有助于对杞方言服饰图案文化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另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黎族杞方言服饰文化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邱九瑞[6](2017)在《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地域文化多样性,而豫西民间剪纸艺术是河南剪纸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中原河洛文明和汉唐雄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至今仍传承有序。其文化内涵厚重深远,融于人生礼仪、宗教信仰、时俗节令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情怀,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一块闪烁的瑰宝。因此,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而后期的剪纸艺术设计应用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是以豫西民间剪纸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搜集、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剪纸手工老艺人、资料的整合等方式入手,结合女装设计应用,以期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本文首先对豫西民间剪纸的发展历程展开详细的概述,其中内容主要包括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内容的分类、题材的限定、构成的样式及其使用的工艺技巧等方面。c其次,豫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及造型等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和实践应用进行探讨,以实现艺术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理念。通过服装和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相结合,使民间剪纸艺术根植于当代时尚的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元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浓缩了历史文化精髓,不论是其潜在的艺术价值,还是融入现代文化中,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自媒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能够借助现代网络科技等多方平台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豫西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为服装设计研究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

司亚慧[7](2017)在《海南黎族服饰方言间异同性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民族社会文化符号的载体。在满足基本的遮羞避寒需求的同时,被人类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黎族服饰就像是黎族的文字,记载着黎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黎族的标志,是其文化的重要代表。黎族是海南岛上的世居民族,同时也是最早在其上繁衍生息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黎族内部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俗、人口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别,而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五大方言,每个方言内部又有许多小支系,每个方言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黎族服饰三要素的形制、色彩、纹样图案的差异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海南黎族服饰。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主要传承形式之一,要使黎族服饰更好地得到传承和保护,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黎族服饰这个整体的层面,而应该更深入的研究黎族之下的方言间服饰差异、挖掘方言间服饰产生差异背后的文化要素,所以本文以海南黎族方言间服饰为研究对象,整理方言间服饰形制、色彩和纹样图案的异同,映射出黎族各方言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性,是黎族女性心灵手巧和智慧的象征。黎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文化特征对黎族服饰的织绣有着直接的影响,梳理这些导致服饰差异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黎族服饰不被削弱和同化,而是展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从而被发扬光大。

王瑞[8](2016)在《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黎族是中国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着居民,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海南岛历史上与大陆地区的交通和交流相对闭塞,所以黎族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最为原始的文化。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种族、族群、地域之间的阻隔被逐渐打破,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加大,黎族文化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中黎族的传统服饰也随着黎族社会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演变。黎族服饰凝聚着黎族人民的传统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特别是民国时期,我国内忧外患,国力衰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使其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地域个性,而黎族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来说,其服饰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本论文选定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研究这一选题作为研究对象,意欲通过系统地梳理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状况,使大家更深刻和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海南黎族的历史。本论文简单介绍了黎族古代的服饰概况,详细描述了民国时期黎族的服装及其装饰品,分析了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了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功能以及服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王华琳[9](2015)在《论壮族民族服饰美学元素的核心诉求》文中研究说明壮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千百年来活跃于珠江流域一带,经过历史积淀和族群发展,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信仰。而壮族民族服饰文化则是其独特民族文化和传统信仰的核心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壮族"服"的特殊功能、形制款式和地域风格体现在田间文化和耕地文化影响下的衣、裙、裤、帽、发带、腰带、鞋、袜、绑腿等;而"饰"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向往则包含发型、背包、首饰、纹臂、纹身等,展现了广西壮族独有的生活情怀和族群追求。服饰从人类心理与生理出发大致满足人类三大需求:遮蔽身体隐私、保持体内温度

冯建章[10](2015)在《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文中认为海南黎锦被称为黎族的"文化核心载体"、海南文化首要象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黎锦的演进与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生存范式、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民间信仰及价值理念等密切相关,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黎锦具有隔离蚊虫、调节温度的功用,从精神层面看,黎锦还具有生命意义、终极皈依,人伦仪轨、族别标识,情感表达、个体自我确证等功用。

二、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蕴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蕴涵(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深衣研究及在中式婚礼服的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条件
第二章 汉代深衣基本情况概述及发展演变
    2.1 汉代深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1.1 汉代社会背景及服饰风格
        2.1.2 深衣用途及阶级定位
        2.1.3 汉代深衣的文化内涵对后世服饰影响
    2.2 深衣的发展历程研究
        2.2.1 西汉时期深衣研究
        2.2.2 东汉时期深衣研究
    2.3 汉代深衣展现的服饰艺术
        2.3.1 汉代深衣面料织物与结构款式
        2.3.2 汉代深衣色彩艺术及其纹饰特色
第三章 中式婚礼服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3.1 中式婚礼服的概念
    3.2 中式婚礼服的风格
        3.2.1 传统风格的中式婚礼服
        3.2.2 民族风格的中式婚礼服
        3.2.3 当代风格的中式婚礼服
    3.3 中式婚礼服服饰艺术特征
        3.3.1 中式婚礼服款式特色
        3.3.2 中式婚礼服纹样特色
        3.3.3 中式婚礼服工艺特色
        3.3.4 中式婚礼服材料特色
第四章 汉代深衣元素在当代中式婚礼服的传承创新与时尚融合
    4.1 中式婚礼服与“古今对话”之传承创新
        4.1.1 汉代深衣结合中式婚礼服在婚服市场的现状与传承
        4.1.2 中式婚礼服于婚服市场中的创新与商业发展
    4.2 时尚元素的流行特征与融合
        4.2.1 流行趋势之流行色调研
        4.2.2 流行趋势之面料调研
        4.2.3 流行趋势之款式调研
        4.2.4 流行趋势之纹样图案调研
第五章 中式婚礼服结合汉代深衣元素为灵感的创新设计实践
    5.1 系列设计灵感来源
    5.2 服装系列设计创作方案
        5.2.1 系列设计色彩版
        5.2.2 系列设计面料版
        5.2.3 系列设计纹样图案
        5.2.4 系列设计款式细节
    5.3 系列设计作品及成品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系列设计作品集

(3)海南省普通高中中黎锦技艺传承问题研究 ——以G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研究
        (二)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问题研究
        (三)关于黎锦传承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学校黎锦技艺传承现状
    一、备受重视的黎锦技艺传承
        (一)大力宣传学校黎锦技艺传承
        (二)逐年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三)注重教师品牌塑造
    二、尚处于“点缀”状态的黎锦技艺传承
        (一)学校黎锦技艺传承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二)黎锦技艺传承停留在浅层
        (三)师资力量“有限”
第二章 黎锦技艺传承问题原因分析
    一、表面现象:高考的挤压
        (一)惯性思维:高考强势排他
        (二)固化思维:与高考抢时间
    二、深层原因:对学校功能片面理解
        (一)学校“育人”功能扭曲
        (二)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忽视
第三章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路径探究
    一、培育合格的民族文化欣赏者
        (一)以欣赏者为培养目标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从隐性教育着手,实现文化“濡化”
        (三)以课程为支撑,深化民族文化传承的内涵
    二、扭转学校办学思维,重申学校功能
        (一)承认学校功能多元性
        (二)确立学校“立德树人”功能的核心地位
    三、助力高考,实现文化传承与高考的和谐共生
        (一)价值澄清
        (二)和谐共生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博硕士论文
    期刊类
附录1:部分田野日志
附录2:部分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西周至清代黎族传统织锦文化史料记载与研究
    (二)民国时期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五)成绩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
    (一)对黎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内容拓展
    (二)点面结合的多维度观察与阐释
六、相关问题说明
    (一)主要概念
    (二)调查点概况 第一章 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
一、海南岛自然环境
    (一)位置与地貌
    (二)气候
    (三)自然资源
二、黎族概况
    (一)族称与族源
    (二)各支系分布概况
    (三)文化习俗
    (四)社会经济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
    (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织技术
    (二)秦代至民国时期的黎族纺织技术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
    (一)织锦与妇女
    (二)民族精神家园
    (三)人定胜天的理念
    (四)人纹艺术化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研价值
    (五)社会价值
    (六)精神价值
    (七)教育价值
    (八)文化交流价值
    (九)经济价值
六、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
    (一)黎锦织造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二)黎锦织造技艺推动江南棉纺织业发展
    (三)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四)黎锦织造技艺弥补了我国棉织锦技艺的空白 第二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及其变迁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原料
    (一)麻类纤维
    (二)棉纤维
    (三)动物纤维——蚕丝
    (四)其他原料
二、织造工具及其功能
    (一)腰织机构造及功能
    (二)脚踏坐式织机构造及功能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流程
    (一)麻类纤维加工
    (二)棉类纤维加工
    (三)纺纱
    (四)导纱
    (五)上浆
    (六)染色(纱)
    (七)上机
    (八)织造技艺
    (九)刺绣技艺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变迁
    (一)黎锦织造原料变迁
    (二)黎锦织造技艺发展
    (三)黎锦图案变迁
    (四)黎锦功能变迁
    (五)黎锦织造技艺传承方式变迁 第三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
    (一)服饰
    (二)锦被
二、黎锦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黎锦图案艺术特点
    (二)黎锦图案艺术风格
三、黎锦纹样与文化蕴涵
    (一)纹样种类
    (二)文化蕴涵 第四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实践
    (一)传承所
    (二)黎锦合作社(公司)
二、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困境
    (一)织锦艺人年事已高
    (二)年轻传承主体流失
三、黎族传统织锦原材料危机
    (一)纤维原料
    (二)染色原料
四、黎族村民及传统织锦艺人的观念变迁
    (一)55岁以上人群(女性)的观念
    (二)30~55 岁人群(女性)的观念
    (三)30岁以下人群(女性)的观念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生存困境
    (一)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毁坏
    (二)收藏机构保存条件差、设备落后
六、保护与传承的资金及人才的匮乏
    (一)保护与传承资金的匮乏
    (二)缺乏专业人才
七、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 第五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
一、传承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原真性保护
    (二)整体性保护
    (三)可持续性保护
    (四)可解读性保护
二、传承性保护的法律保障
    (一)立法保护
    (二)依法保护
三、出台传承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调查研究
    (二)保护黎锦织造技艺的生存环境
    (三)保护传承主体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
    (五)原材料基地建设
    (六)保护物化的各类黎锦
    (七)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八)加强人才培养
    (九)加强黎锦织造技艺保护的宣传力度
四、构建传承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管理机构
    (二)建立织锦培训基地
    (三)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四)黎锦织造技艺普及教育
    (五)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六)博物馆保护与展示
    (七)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八)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九)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田野调查提纲

(5)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论题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 以田野考察和文献记载为主要内容的着作
        (二) 以黎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着作及图片为主的着作
    三 论题研究的方法
        (一) 调查研究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田野调查法
    四 论题的理论架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步骤
    五 论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六 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一) 研究的范围
        (二) 研究的限制
第一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发展的概述及民俗文化
    第一节 黎族杞方言人群居住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杞方言服饰传统历史文化追述
        (一) 黎族杞方言的文献记载
        (二) 黎族杞方言的神话传说
    第三节 民俗文化—史图博先生早期的调查
第二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服饰图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各类型的杞方言服饰样式对比
        (一) 不同类型的杞方言地区女性服饰图案的特点比对
    第三节 杞方言服饰中的图案分类
        (一) 物形图案—人形纹
        (二) 动物图案—鸟纹
        (三) 植物图案—卍字纹
        (四) 生活工具图案—篾齿纹
第三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外来文化对杞方言服饰图案的审美冲击
    第三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的审美艺术特征
        (一) 工艺精美、图形独特
        (二) 构图巧妙、主次鲜明、表现力强
        (三) 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的颜色对比
第四章 黎族传统服饰图案中的多元文化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文化艺术价值
    第二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社会历史价值
    第三节 服饰文化中的多元文化—传承实用价值
第五章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与应用
    第一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社会中影响
    第二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契机
    第三节 杞方言传统服饰图案在旅游产品中的设计原则
        (一) 简洁设计,回归本源
        (二) 合理想象,再造
        (三) 维度的转换、遵循内心的侘寂之美
结语
附录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6 课题研究的价值
    1.7 课题研究方法
2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2.1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
    2.2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2.3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与其它地域剪纸的比较
    2.4 豫西民间剪纸的现状分析及延伸
        2.4.1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现状
        2.4.2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市场开发
        2.4.3 家族和地域的传承及发展
3 豫西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及艺术内涵
    3.1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
    3.2 豫西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3.2.1 题材多样
        3.2.2 造型质朴
        3.2.3 色彩丰富
    3.3 豫西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
        3.3.1 尚黑文化
        3.3.2 宗教文化
        3.3.3 民俗文化
4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1 图案的直接运用
    4.2 图案的间接运用
    4.3 色彩表现手法的运用
    4.4 工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5 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5.1 设计定位分析
    5.2 设计色彩、款式及面料选择
    5.3 设计图案制作
    5.4 设计工艺过程及成衣效果展示
6 结语
    6.1 存在的不足
    6.2 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海南黎族服饰方言间异同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海南黎族各方言服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海南黎族服饰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黎族服饰文化研究
        1.2.2 服装形制相关的研究
        1.2.3 服装纹样和色彩相关的研究
    1.3 海南黎族服饰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的述评与思考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海南黎族与服饰有关的概况
    2.1 地理与气候环境
    2.2 各方言分布情况
    2.3 纺染织绣技艺
第3章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装形制特色及差异原因分析
    3.1 海南黎族各方言服装形制的相同点
    3.2 海南黎族各方言服装形制的不同点
        3.2.1 哈方言服装形制特色
        3.2.2 杞方言服装形制特色
        3.2.3 润方言服装形制特色
        3.2.4 美孚方言服装形制特色
        3.2.5 赛方言服装形制特色
    3.3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制特色对比及其差异原因分析
        3.3.1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制特色对比
        3.3.2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制差异原因探寻
第4章 海南黎族各方言服饰图案特征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4.1 自然现象类
        4.1.1 自然宇宙类
        4.1.2 人物类
        4.1.3 动物类
        4.1.4 植物类
        4.1.5 日常用具类
    4.2 社会人文类
        4.2.1 生活资料类
        4.2.2 民俗民风类
        4.2.3 神话传说类
    4.3 几何文字类
    4.4 产生差异的原因
        4.4.1 图腾崇拜
        4.4.2 织造工艺
        4.4.3 历史传承
        4.4.4 民风民俗的反映
        4.4.5 方言间族系的相互识别
第5章 海南黎族各方言服饰色彩风格及差异原因探究
    5.1 寓意丰富的服饰色彩语言
    5.2 方言间服饰色彩比较
    5.3 服饰色彩风格差异原因探究
        5.3.1 纺染织绣技艺的不同
        5.3.2 支系配色习惯的不同
        5.3.3 民族性格特征的不同
        5.3.4 宗教信仰习惯的不同
        5.3.5 个人染色喜好的不同
        5.3.6 象征身份功能的不同
第6章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饰特征及文化差异分析
    6.1 海南黎族各方言服饰概况
        6.1.1 哈方言服饰显着特征
        6.1.2 杞方言服饰显着特征
        6.1.3 润方言服饰显着特征
        6.1.4 赛方言服饰显着特征
        6.1.5 美孚方言服饰显着特征
    6.2 海南黎族方言间服饰对比
    6.3 服饰色彩风格差异原因探究
        6.3.1 生活环境的不同
        6.3.2 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6.3.3 纺染织绣技艺的不同
        6.3.4 审美意识不同
        6.3.5 服饰识别功能的不同
        6.3.6 情感寄托的不同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 研究内容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黎族古代的服饰概况
    一 原始社会到汉代的黎族先民服饰
    二 唐宋时期的黎族服饰
    三 明清时期的黎族服饰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黎族服饰状况
    一 民国时期黎族的服装
        (一)男子服装
        (二)妇女服装
        (三)儿童服装
        (四)特殊装束
    二 民国时期黎族丰富多彩的装饰品
        (一)发式与头饰
        (二)其它饰物
    三 民国时期部分黎族人不着上衣现象分析
第三章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变化及原因
    一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变化
        (一)服装
        (二)装饰品
    二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变化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第四章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的功能
        (一)基本生存功能
        (二)标识功能
        (三)记录功能
        (四)审美功能
    二 民国时期黎族服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一)黎族服饰反映出的自然崇拜现象
        (二)黎族服饰反映出的图腾崇拜现象
        (三)黎族服饰反映出的祖先崇拜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0)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终极”救赎
“身份”救赎
“存在”救赎

四、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蕴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深衣研究及在中式婚礼服的应用设计[D]. 韩宝. 天津工业大学, 2021
  • [2]服饰上的神话传说 ——黎族润方言双面绣“大力神”纹研究[D]. 汤凯伊.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3]海南省普通高中中黎锦技艺传承问题研究 ——以G学校为个案[D]. 刘娇.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D]. 罗文雄.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黎族杞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D]. 杨锴.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豫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探究[D]. 邱九瑞.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7]海南黎族服饰方言间异同性比较研究[D]. 司亚慧. 青岛大学, 2017(02)
  • [8]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研究[D]. 王瑞.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9]论壮族民族服饰美学元素的核心诉求[J]. 王华琳. 美术观察, 2015(06)
  • [10]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J]. 冯建章. 民族文学研究, 2015(01)

标签:;  ;  ;  ;  ;  

苗族服饰图案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