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在你身边

110在你身边

一、110就在您身边(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利[1](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王蕊[2](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孙雪菲[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宪法乃九鼎重器。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明确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特别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自觉“尊宪、学宪、守宪、用宪”,不断增强宪法意识。在各类社会群体之中,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全面推进依宪治国战略实施的后备力量,其宪法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依宪治国战略的实施、关乎法治中国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分析选题目的和意义、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基础上,沿着“深化理论阐释——探寻问题成因——明确指导遵循——确立主要内容——提出培育路径”的研究思路,分五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深化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相关理论阐释。首先考察了宪法及其发展变迁。在此基础上,厘清宪法意识及其相关概念,并结合宪法的内容和意识的构成阐释了宪法意识的内涵,从而明晰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的边界,为达成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深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宪法思想、列宁的宪法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思想,系统阐释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宪法思想主要包括:宪法作为母法保护公民权利,宪法作用因社会发展而改变,批判资本主义宪法“把不平等当作平等”以及无产阶级宪法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发展”。列宁的宪法思想主要包括:通过实行新宪法来掌握和保持政权,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的实质在于与现实相一致。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思想极其丰富,主要包括:宪法的制定要以党的领导为原则,宪法享有绝对的权威,宪法要保障人民的权益以及宪法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第二部分探寻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整体上积极向好,表现为大学生普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能够自觉遵守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能够运用宪法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宪法理论掌握不足、宪法情感较为淡漠、宪法信仰不够坚定等。究其原因,我们将其归纳为高校相关课程培育宪法意识不到位、宪法意识培育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大学生增强宪法意识主动性有待提升、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环境尚需充盈等,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第三部分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首先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及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等。其次,还要遵循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引导规律、适应和促进法治社会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遵循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相关政策。第四部分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以宪法的内容和意识的构成两个维度为依据建构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即以意识构成为分层标准,融合宪法的内容,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确立为宪法知识理念教育、宪法信仰教育、宪法权威教育。其中,宪法知识理念教育主要包括宪法是根本法的意识教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教育,人民主权意识教育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教育;宪法信仰教育主要包括宪法认同意识教育,宪法敬畏意识教育和宪法忠诚意识教育;宪法权威教育主要包括遵守宪法教育、服从宪法教育和维护宪法教育。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路径。立足新时代提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可行路径:一是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培育作用,并将二者紧密结合,推进协同育人有效进行;二是组织大学生开展提升宪法意识的实践活动,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加大大学生宪法实践活动支持力度,创新宪法实践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三是发挥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自我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宪法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宪法实践活动;四是营造宪法至上的社会风尚,构建学习宪法的网络空间,形成依宪治校的校园氛围,充盈遵守宪法的家庭气氛。

刘红琴[4](2021)在《家庭文化价值观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国内外对影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影子教育,并且持续至今。在中国,影子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话题。但国内对于影子教育的研究多从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因素、政策等视角来探讨。在已有的文献中,就家庭文化价值观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这个具体问题的研究而言,目前是比较缺乏的。那么如果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分析框架,家庭文化价值观会对家庭影子教育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由此,家庭文化价值观对于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成为了笔者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是以上海市的徐汇区、宝山区、静安区、黄浦区和长宁区的共200位家长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构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据此编制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和家长期待五个维度展开,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家庭文化价值观对于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展开研究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文化价值观确实对家庭投资影子教育有显着影响,其影响表现在家庭权力距离越大,代表家庭的公平感越强,家庭就会越希望采取措施,如增加对影子教育的投资,以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家庭不确定性规避越低,代表家庭越倾向于风险,家庭会希望通过增加影子教育投资来获得“较高风险”所带来的“较高回报”;对集体主义感越强的家庭来说,他们的从众心理可能会更强,对于影子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家庭越倾向于短期导向,代表他们越注重即时效益,而影子教育所具有的“短时高效”的特点与他们的需求不谋而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增加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几率就越大。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一些问题:教育功利思想变得严重;教育投资风险指数增加;教育投资的从众心理较为严重;短期导向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为了有效地解决家庭微观教育决策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外部影响和内部调节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外部影响是对政府和学校提出的相关建议。内部调节主要是面向家庭。给家长的建议包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减少从众心理;关注孩子成长,慎重选择校外补习机构;树立风险意识,减少教育“投机”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有标准和合理区间。

郑丽颖[5](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表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佳勇[6](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研究说明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汪琬琦[7](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指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张璐妮[8](2020)在《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技术的效能发挥离不开人的感知、接受和应用,随着教育的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学生对教育模式的感知、接受和参与意愿越来越成为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和动机的激发则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内在核心驱动力。本研究以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切入点,以外语口语教学为应用背景,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体验和探索需求出发,研究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如何通过功能和体验设计来满足学习者需求并激发其内在动机和学习投入,以期解决“哑巴外语”、口语交际焦虑、口语交际意愿低等普遍存在的外语口语教学成效和动机低下问题,尽管本研究是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合效果研究,但研究成果对线上教育,尤其受目前疫情影响而广泛采用的网络教育,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十分缺乏,在虚拟现实教育研究中也缺乏系统化的对虚拟现实技术感知体验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教学模式接受行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弥补这些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教育的应用和普及。本研究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从感知、接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网上教育的应用,对虚拟现实对人类心理感知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临场感与3I特征均为能代表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特征,但鲜有研究对临场感结构和3I特征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概念的割裂可能导致虚拟现实感知表征的不完备,本研究分析了虚拟现实环境临场感中的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建了基于临场感核心构成、3I特征和外语教学背景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并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各维度的相互关系;(2)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行为机制在虚拟现实环境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对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深入挖掘,本研究基于临场感理论框架,借鉴心流体验和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揭示了临场感对虚拟现实教学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虚拟现实教学方式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个人特质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为多维分类变量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出不同群体的临场感以及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差异。(3)构建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在虚拟现实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鲜有研究关注教学设计、体验感知和内在动机的关联性,对虚拟现实教育成效机理的解释力不够,本研究融合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和体验设计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和分析了需求—动机—行动的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示。第一,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经典临场感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的3I特征内化融入到临场感的维度设计,并结合外语口语教学应用背景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临场感理论框架。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由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成。本研究结合经典的媒体感知研究文献制定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修正了量表的结构,实证分析验证了临场感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为多维分类变量,揭示了临场感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女性临场感更高;14——18岁年龄段群体的空间临场感更高,对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高的群体的总体临场感更高,第二,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借鉴心流体验对动机信念——学习投入、学习成效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机制,将临场感理论框架作为潜变量融合到技术接受模型中,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并进行了接受模型量表的开发。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临场感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交互感、空间临场感、沉浸感和真实感;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社会临场感和交互感。总的来说,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是对接受行为影响最大的临场感维度。第三,揭示了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群体差异。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英语口语水平为多维分类变量,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群体划分,通过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对不同群体的接受行为机制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群体的临场感对接受行为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利用中介效应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总效应,研究发现:女性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大于男性群体,男性群体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的影响高于女性;14——18岁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均高于19——23岁群体;高中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大,感知有用性对接受行为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的群体排序是:高中群体,本科群体、大专群体;文科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低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高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更大。研究成果为了解和提升各群体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意愿提供了参考。第四,虚拟现实教育成效作用机制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设计。融合性地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机制和体验设计三层面系统地构建和分析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从本质上揭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成效提升路径,即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三方面协同发力,以需求——动机——行动为成效作用机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两层面进行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个性化学习、反思性学习、情境化学习、协作式学习、任务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教学体验设计包括:整体临场感设计,以群体区分的临场感设计,贴近教学内容的临场感设计。最后,对教学实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VR教学内容、方式和环境设计,VR设备使用体验,教育者涉入的技术门槛,应用成本,学生行为约束等,研究结论为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更多学者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成效进行深入研究,促使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断拓展,丰富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成果。

余云露[9](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苏元安[10](2020)在《单机游戏《开拓者:拥王者》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游戏行业迅猛发展,游戏市场所创造的营收每年都增加,可是汉化版本的游戏在游戏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列很小,这表明中国游戏本地化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当前基于游戏翻译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这与它本身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不相符。该报告主要基于跑团游戏《开拓者:拥王者》的汉译实践,分为四章。第一章,作者对游戏项目的背景、游戏本地化概述、研究意义和游戏文本特点进行介绍;第二章,作者介绍翻译的三个过程:译前、译中、译后,并着重表述在译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第三章,作者主要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作者总结主要的收获以及在这次翻译中的不足。这份报告以柏纳尔·梅里诺的电子游戏本地化理论为指导。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作者重点在翻译游戏技能名称、叙述型文本,以及在处理术语和术语库时,采用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在翻译技能名称时,作者为一些技能名称增添了技能效果,以突出技能的特点;为符合技能名称精简的要求,一些技能翻译成汉语的四字格结构,使之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对于一些从属名词短语,则用汉语“之”来连接。在翻译描述性文本时,作者在第一稿后会把语境碎片重新连接并修正译文,此类文本在这次项目中占较大份额,多以故事主线和任务说明为主,作者主要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在处理术语和术语库时,有些术语语义模糊,新的术语翻译时出现不一致,针对这两种情况,作者对某些术语进行零翻译,并在线咨询项目经理进行统一。作者希望通过该报告为游戏翻译和研究提供启示和材料,并希望更多的翻译专业学生来关注游戏翻译。

二、110就在您身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就在您身边(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2.1.1 公职人员
        2.1.2 青年公职人员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思想观念原因
        4.3.2 制度机制原因
        4.3.3 社会环境原因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相关理论阐释
    2.1 宪法及其发展变迁
        2.1.1 宪法
        2.1.2 宪法的历史变迁
        2.1.3 新时代的宪法
    2.2 宪法意识及内涵
        2.2.1 宪法意识及相关概念辨析
        2.2.2 宪法意识的内涵
    2.3 以马克思主义宪法思想为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宪法思想
        2.3.2 列宁的宪法思想
        2.3.3 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思想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宪法意识
        3.1.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3.1.2 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
        3.1.3 遵守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1.4 运用宪法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3.2 部分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
        3.2.1 宪法理论掌握不足
        3.2.2 宪法情感较为淡漠
        3.2.3 宪法信仰不够坚定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高校相关课程培育宪法意识不到位
        3.3.2 宪法意识培育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
        3.3.3 大学生增强宪法意识主动性有待提升
        3.3.4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环境尚需充盈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4.1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4.1.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4.1.2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4.1.3 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1.4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4.2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4.2.1 遵循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引导规律
        4.2.2 遵循适应和促进法治社会发展规律
        4.2.3 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4.2.4 遵循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相关政策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5.1 宪法知识理念教育
        5.1.1 宪法是根本法的意识教育
        5.1.2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教育
        5.1.3 人民主权意识教育
        5.1.4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教育
    5.2 宪法信仰教育
        5.2.1 宪法认同意识教育
        5.2.2 宪法敬畏意识教育
        5.2.3 宪法忠诚意识教育
    5.3 宪法权威教育
        5.3.1 遵守宪法教育
        5.3.2 服从宪法教育
        5.3.3 维护宪法教育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路径
    6.1 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培育作用
        6.1.1 发挥“思政课”培育宪法意识的关键作用
        6.1.2 提升“课程思政”培育宪法意识的协同作用
    6.2 组织大学生开展提升宪法意识实践活动
        6.2.1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宪法宣传活动
        6.2.2 加大大学生宪法实践活动支持力度
        6.2.3 创新宪法实践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
    6.3 发挥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自我教育功能
        6.3.1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6.3.2 主动学习宪法相关理论知识
        6.3.3 积极参加各种宪法实践活动
    6.4 营造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环境
        6.4.1 营造宪法至上的社会风尚
        6.4.2 构建学习宪法的网络空间
        6.4.3 形成依宪治校的校园氛围
        6.4.4 充盈遵守宪法的家庭气氛
结束语
附录一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家庭文化价值观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影子教育现象的普及
        (二)国际影子教育市场及研究盛行
        (三)家庭文化价值观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影子教育
        (二)家庭文化价值观
        (三)家庭教育投资
第二章 影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三)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理论及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
        (四)需要层次理论
    二、分析框架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维度理论
        (二)文化价值维度理论的优势及其争议
        (三)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调查工具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访谈调查设计
    三、数据收集
第四章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权力距离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二)不确定性规避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四)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五)家长期望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一)权力距离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二)教育功利主义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四)家长期望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
第五章 家庭在投资影子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功利思想较为严重
        (二)教育投资风险指数增加
        (三)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四)短期导向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二、建议
        (一)外部调节
        (二)内部调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家长问卷
附录 B 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蜗角虚名(论文提纲范文)

1.312房间与专案组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5. 中秋西山夜宴
6. 百家乐赌局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8. 念佛免悲哀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7)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8)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2.1 关键概念
        2.1.1 虚拟现实技术
        2.1.2 3I特征
        2.1.3 临场感
    2.2 基础理论和理论述评
        2.2.1 临场感理论的相关研究
        2.2.2 技术接受模型与临场感
        2.2.3 心流理论与临场感
        2.2.4 虚拟现实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2.5 文献评论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3.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分类
        2.3.2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
    2.4 虚拟现实技术与外语教学
        2.4.1 技术辅助的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2.4.2 虚拟现实教育功能与外语教学
        2.4.3 虚拟现实体验优势与外语教学
        2.4.4 虚拟现实外语教学环境的分类研究
        2.4.5 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的应用潜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临场感研究
    3.1 临场感理论框架构建和量表设计
    3.2 数据收集及样本情况
        3.2.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展示
        3.2.2 小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3.2.3 大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3.3 模型的信效度分析
        3.3.1 小样本信效度分析
        3.3.2 大样本信效度分析
    3.4 临场感各维度相关关系分析
    3.5 临场感分群组差异分析
        3.5.1 性别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2 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作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3 年龄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4 文化程度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5 专业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6 结论探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行为研究
    4.1 研究假设
        4.1.1 接受模型的基础假设
        4.1.2 临场感知的影响假设
    4.2 教学接受行为的量表设计
    4.3 研究数据搜集及样本情况
    4.4 模型信效度分析及检验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教学接受模型的假设检验
        4.5.1 模型检验结果
        4.5.2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4.5.3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4.5.4 临场感各维度对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影响
    4.6 教学接受模型变量的多群组差异对比研究
        4.6.1 性别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2 年龄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3 文化程度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4 专业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5 英语口语水平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7 实证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4.7.1 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态度
        4.7.2 感知有用性影响行为意图
        4.7.3 使用态度影响行为意图
        4.7.4 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
        4.7.5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
        4.7.6 临场感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4.7.7 临场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4.7.8 群体间教学接受模型相关变量差异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受行为的多群组分析研究
    5.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1.1 基于统计学要求的模型简化
        5.1.2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3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4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5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2 基础教学接受模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2.1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2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3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4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5 英语口语水平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3 分群组分析的结果解释与讨论
        5.3.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比较分析
        5.3.2 教学接受模型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6.1 建构主义外语口语教学原则和策略分析
    6.2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成效作用机制分析
    6.3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构建
        6.3.1 体验感知设计
        6.3.2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设计
    6.4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实践要解决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管理建议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单机游戏《开拓者:拥王者》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1.1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1.1.1 Task Background
        1.1.2 Game Localisation
        1.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a Video Game
    1.3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1.3.1 Functional Text
        1.3.2 Didactic Text
        1.3.3 Narrative Text
        1.3.4 Technical Text
    1.4 Summary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Specified CAT Tool
        2.1.2 Practical Preparation
        2.1.2.1 Reference to the Terminologies
        2.1.2.2 Reference to Sentence Structures
        2.1.3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2.2 While Translation
        2.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2.1.1 Difficulties in Skill Names Translation
        2.2.1.2 Difficulties in Narrative Text Translation
        2.2.1.3 Difficulties in Glossaries and Translation Memories(TMs)
        2.2.2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2.2.2.1 Solutions to Skill Names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2.2.2.2 Solutions to Narrative Text Difficulties
        2.2.2.3 Solutions to Glossaries and TMs difficulties
    2.3 After Translation
        2.3.1 Self-revision
        2.3.2 Feedback from the Project Manager
    2.4 Summary
Chapter 3 Case Study and Analyses
    3.1 Skill Names Translation
        3.1.1 Adding Effects of the Skills
        3.1.2 Turning the Skill Names into Chinese Four-Character Phrases
        3.1.3 Standardizing the Expressions of Subordinate Noun Phrases
    3.2 Narrative Text Translation
        3.2.1 Reconnecting the Context Fragments
        3.2.2 Main Strategy Adopted in Narrative Text Translation
    3.3 Difficulties in Glossaries and TMs
        3.3.1 Zero Translation
        3.3.2 Online Query
    3.4 Summary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Main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
Appendix 2
Appendix 3
Appendix 4
Appendix 5
Appendix 6

四、110就在您身边(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孙雪菲. 辽宁大学, 2021
  • [4]家庭文化价值观对影子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D]. 刘红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6]蜗角虚名[J]. 陈佳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4)
  • [7]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8]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D]. 张璐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单机游戏《开拓者:拥王者》英译汉实践报告[D]. 苏元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110在你身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