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出版的一些科学期刊

在北京出版的一些科学期刊

一、部分在京出版的科技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霍振响,亢列梅,马晓悦,赵大良[1](2021)在《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及其建设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如何培育我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业界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国际公认的一流科技期刊在构建优质学术共同体基础上的专业化、品牌化和数字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稳定的核心架构、强大的规模效益和积极的技术融合态度是期刊走向一流的必备特征;从基本制度的政治层面和办刊方向的实践层面,对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进行解析;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内涵基础上,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基本特征,围绕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编辑出版和发行传播3个核心环节,提出有能力的出版单位可以依靠自身在学科资源、平台建设或渠道拓展任一环节的优势争创一流,辅以初具一流科技期刊雏形的案例佐证,探讨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2](2021)在《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科研人员将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外期刊的现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期刊出版单位要切实承担起办刊人的责任,留住优质稿源。本文以中医药学科期刊为例,介绍科技期刊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利好政策,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培育优秀作者团队,宣传国内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建设和编辑出版能力等措施引导我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进一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稿件,发表全球顶级科研成果。

曹子郁,方卿[3](2021)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三个维度》文中研究说明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立足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出版成功经验,以期刊的运作流程为线索,从经营模式、品牌管理、服务营销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亲和力的具体思路与策略。

祁媛,格屿,陈睿超,刘培一,贾非[4](2021)在《我国企业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浅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面梳理我国各类型企业主体办刊的情况,调研分析企业办刊的潜在需求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企业办刊的发展策略。【方法】根据2018年的年检数据及《中国科技期刊名录(2019)》对4958种科技期刊的主管或主要主办单位进行筛选,共筛选出1007种企业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并对所筛选期刊的基本情况、学术质量情况及办刊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企业主管、主办的期刊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类,英文期刊数量较少,数据库收录比例不高,编辑部人力资源配置不甚合理,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办刊主体性质与高校、科研院所、学会有所不同。【结论】企业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期刊管理者应加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重点扶持行业代表性期刊,加大创办英文期刊的力度,以提高我国企业期刊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陈宁欣[5](2021)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志强,孙张[6](2021)在《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文章在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出版业提出建议。文章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在政策、产业、服务、传播、技术、监管六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存在着质量问题、客观差距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矛盾等问题。文章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应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行业结构性优化并加强应急管控与服务能力建设。

武晓耕,郝媛媛[7](2021)在《期刊产业的破局——多维视角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思考之一》文中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当前业界的讨论热点。目前的研究焦点更多地集中于"如何办刊"以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含义和标准。但是,如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将在梳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如何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提升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马峥[8](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丁遒劲,张藤予[9](2020)在《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国外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典型运作模式入手,分析政府、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出版商以及图书情报机构在开放获取中的角色作用,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在运营模式、权利许可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需要置于整个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生态中,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上游依托相关政策与版权制度建设,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开放获取,形成明晰的权利许可关系;下游借助国家级开放获取统一发现平台,形成科技期刊集约化揭示共享,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形成良性发展系统。

陈鹏,徐海丽[10](2020)在《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管理政策决定管理能力和实施效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所实施的出版审批、主管主办、属地管理等制度,以及期刊质量管理、评价管理、财政扶持等政策,在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但存在管理机制、办刊理念方面创新不足,独立出版平台竞争力不强,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等不足,建议应从转变办刊理念、改革出版体制机制、加快数字化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重视科研诚信与伦理等方面入手,促进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二、部分在京出版的科技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在京出版的科技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及其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本特征
    1.1 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1.2 稳定的核心架构
    1.3 强大的规模效益
    1.4 积极的技术融合态度
2 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的基本内涵
    2.1 政治内涵:基本制度要求
    2.2 实践内涵:办刊方向要求
3 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
    3.1 基于学科优势争创一流
    3.2 基于平台优势争创一流
    3.3 基于渠道优势争创一流
4 结束语

(2)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宣传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利好政策
2 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3 培育优秀作者团队
4 宣传国内科技期刊
    4.1 我国拥有高质量科技期刊
    4.2 我们应主动宣传国内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并举办学术活动
5 提升期刊建设和编辑出版能力
    5.1 加强期刊建设和提供全流程服务是大势所趋
    5.2 积极开展全流程编辑出版服务
    5.3 国内出版单位应借鉴国际出版商的成熟经验
6 结束语

(3)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三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1.1 规模化经营,发挥群体效应
    1.2 行业或区域协同,实现资源统筹
    1.3 积极推进开放获取出版,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 苦练内功,提升出版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1 加强编辑与审稿团队建设
    2.2 严格用稿程序,严守审稿标准
    2.3 积极开展增强型出版,丰富期刊出版内容
3 拥抱数字技术,提升科技出版服务的用户亲和力
    3.1 技术融合,深耕内容生产
    3.2 科技赋能,重塑出版流程

(4)我国企业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 我国企业办刊的基本情况
    2.1 出版地
    2.2 出版周期
    2.3 语种分布
    2.4 学科分布
    2.5 主管、主办单位分布情况
3 企业办刊学术质量情况
    3.1 数据库收录比例
    3.2 发文量分析
4 企业办刊人力资源情况
    4.1 编辑部人员组成分析
    4.2 编辑部人员学历情况分析
    4.3 编辑部人员职称情况分析
5 我国企业办刊发展建议
    5.1 优化编辑队伍建设
    5.2 促进期刊集群化建设
    5.3 加大行业代表性期刊的扶持力度
    5.4 加强市场化运营机制转换
    5.5 适当创办英文期刊,争夺国际话语权
6 结语

(6)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的成绩回顾
    1.体制法规全面完善,建立坚实制度保障
    2.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产业结构动态调整①
        (1)图书出版增速明显,主题图书成就瞩目。
        (2)期刊产业持续调整,科技期刊实力加强。
        (3)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物出版总体良好,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公共服务加速升级,惠民工程成效显着
    4.“走出去”形式多元,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1)图书“走出去”。
        (2)版权“走出去”。
        (3)实体“走出去”。
    5.深度融合孕育动能,创新引领行业进步
    6.日常监管勤抓不懈,维权打非久久为功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控之网仍有疏漏
        (1)编校质量。
        (2)印刷复制质量。
    2.客观差距依然存在
        (1)人均出版物拥有水平不高。
        (2)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有待提高。
        (3)与发达国家版权贸易逆差大。
        (4)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水平有差距。
    3.疫情冲击激化矛盾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
    1.坚持质量原则,引导供给侧质量提升
    2.着力内涵式发展,推动行业结构性优化
    3.立足世界变局,加强应急管控与服务

(7)期刊产业的破局——多维视角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思考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西方依然是科技期刊产业的引领者
    1.1 体量巨大
    1.2 控制产业生态链
    1.3 持续扩大产业优势
2 希望:中国科技期刊产业蓬勃发展
    2.1 产业需求日益旺盛
    2.2 产业布局趋于完善
    2.3 资本开始进入期刊出版
3 未来:中国要融入世界科技期刊产业生态圈
    3.1 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3.2 尝试建立行业标准
    3.3 充分借助国家发展政策
    3.4 丰富期刊投资策略
4 结语

(8)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期刊开放获取典型模式
    1.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强制项目成果开放获取
    2.商业出版机构的开放获取模式转型
    3.政府或科研机构主导集中存储与开放平台建设
二、我国期刊开放获取的瓶颈
    1.囿于期刊传统运行模式,分散经营不利于集中开放
    2.“独家刊”协议削弱期刊出版社在开放获取上的自主权
    3.面向开放获取出版的版权管理制度建设尚不成熟
三、开放获取出版策略设计
    1.建立国家级开放获取期刊统一发现平台
    2.培育和优化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生态
    3.完善面向开放获取的政策法规体系
四、结语

(10)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
    (一)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的法律体系
    (二)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
    (三)科技期刊的评价管理
        1.清理认定,规范秩序
        2.科学评价,同质等效
    (四)科技期刊的财政支持管理
二、总体实施成效
    (一)科技期刊的数量与种类显着增加
    (二)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明显提升
    (三)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显现
    (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出版已见成效
    (五)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三、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办刊理念
    (二)改革发展机制
    (三)建立科学评价
    (四)打造传播平台
    (五)重视科研伦理
四、结语

四、部分在京出版的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及其建设模式探讨[J]. 霍振响,亢列梅,马晓悦,赵大良. 编辑学报, 2021
  • [2]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J].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 编辑学报, 2021(03)
  • [3]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三个维度[J]. 曹子郁,方卿. 出版科学, 2021(03)
  • [4]我国企业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浅析[J]. 祁媛,格屿,陈睿超,刘培一,贾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4)
  • [5]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D]. 陈宁欣. 长安大学, 2021
  • [6]回顾与展望:中国出版业“十四五”发展建议[J]. 张志强,孙张. 编辑之友, 2021(02)
  • [7]期刊产业的破局——多维视角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思考之一[J]. 武晓耕,郝媛媛. 科技与出版, 2021(02)
  • [8]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9]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路径探析[J]. 丁遒劲,张藤予. 中国出版, 2020(20)
  • [10]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J]. 陈鹏,徐海丽. 中国出版, 2020(20)

标签:;  ;  ;  ;  ;  

在北京出版的一些科学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