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

一、如何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论文文献综述)

易啸[1](2020)在《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案例分析 ——以金亚科技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内资本市场是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在为国有企业解困和转移银行政策性负担的大背景下由政府设立了证券市场,将社会资本引入到其中,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解决目前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以,证券市场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交叉式以及金字塔式持股特征明显,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互分离。大股东充分利用以上两种权力占用企业资产以及关联交易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推进,这种现象愈加普遍。从中可以获知,企业的代理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不同层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可能会充分利用自身权力,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谋取私利,一定程度上会挤占中小企业的盈利。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我国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主要包含信息披露、融资、交易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企业开始关注模式转变,从而来解决目前面临的相关问题,但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以及内部制度的完善并没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大股东以权谋私的行为以及方式更加的隐蔽,从而增加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我国目前相关制度依然不够健全,上市企业即使是存在违规操作,但是,惩罚成本并不是很高,而且大小股东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平衡,以及第二类代理问题突出等原因,违规行为发生的次数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从而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所以,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展开分析,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价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基于委托代理、公司治理、利益相关以及控制权等理论,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有金亚科技为案例,分析了掏空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采用的手段,并且对这一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论述,进而分析给市场带来的反应以及产生的影响,得出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从股权结构、内外部治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动因是股权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关部门审计监督职能不到位、法律法规缺失导致违规成本较低、大股东与关联方之间关系复杂等;(2)掏空方式主要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违规担保、非良性派现的股利政策;(3)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主要表现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以及巨额担保方面;(4)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对公司经营能力、中小股东利益、资本市场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大股东掏空金亚科技提供渠道,大股东采取多种方式掏空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金亚科技降低经营能力。通过对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抑制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1)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引进与企业有合作或者是相关的投资主体,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分散,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制衡。(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在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健全并完善监事会制度;(3)建立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应用控制权市场力量更有效的约束与制约大股东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充分发挥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的监督作用。(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促进累积投票制度的发展,对为违法违规者的行政处罚与刑事制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5)审查大股东与关联方关系,充分发挥审查和监管的职能,机制成员可以直接向证监会相关部门进行举报,让证监会介入其中进行具体事项的调查。

戴静雯[2](2020)在《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个股暴跌转化而成的系统性股灾事件严重冲击了资本市场,让股价崩盘风险愈发受到关注。学者们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股价崩盘风险的成因,认为管理层的坏消息囤积行为使得公司股价偏离内在价值,当累积的坏消息最终被释放到市场,股价暴跌的可能性加大。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作为重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理论上能够对独立董事形成隐性约束,激发独立董事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职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但现实中,独立董事因“不独立”、“不懂事”广受争议。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独立董事声誉激励的作用日渐凸显,但还缺少实证证据支持。为了厘清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在我国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实践中的效果,本文利用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不同背景特征的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效果的差异。研究发现:(1)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有效发挥了监督治理作用,能够显着降低股价崩盘风险;(2)不同背景特征的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效果存在差异,具有学术背景和海外任职背景的独立董事声誉激励能够显着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而不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无明显差异和治理效果;(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显示,独立董事声誉激励通过缓解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上述结果在控制内生性、替换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和股价崩盘风险变量以及扩大时间窗口后依然成立。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于:第一,本文将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机制和背景特征相连接,从背景源头探究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效果的差异,并聚焦到股价崩盘风险,形成从高管特征和激励机制到公司治理再到资本市场的研究路径。第二,本文改进和优化了独立董事声誉指标,引入背景特征,形成不同背景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变量,为深入考察学术背景、职业背景以及海外背景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效果提供基础。第三,本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从声誉激励渠道强化独立董事监督治理效应的依据,为改善我国公司治理质量、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和稳定资本市场指明了方向。

郭晨[3](2019)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研究 ——基于万科三位独董言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独立董事表现出的不作为和失职让人们对独董的作用产生怀疑,“花瓶独董”、“独董不独立”、“独董不懂事”成为人们对独立董事的评价,独董制度因未实现预期目的而广受诟病。最近,万科独董刘姝威对宝能的炮轰又将独董制度推向了风口浪尖,其写给证监会主席的信和发布的《宝能的“颜色革命”》的文章更是引发公众争论,独董应该如何履职成为热议,而回想“万宝之争”管理层和大股东华润对深圳地铁重组决议进行对峙的过程中,万科前任独董首次扮演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角色,张利平的“回避投票”和华生的赞成深铁重组并披露公司内部信息的行为对该事件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也收到了各界人士的质疑之声,引起公众对独董的再思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创新点,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与分析综述,理清独立董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部分简要分析我国独董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其产生与发展,认为职能定位、文化因素及制度设计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了独董制度的发展,以便后文能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环境对独董的履职行为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通过以万科董事会中出现的引起热议的独立董事相关问题作为出发点,以三位独董张利平、华生、刘姝威的言行为切入点对其履职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并从他们的行为探讨万科独董本身以及独董制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普遍性问题,对探究我国独立董事的职责和履职边界具有很大帮助。第四部分分析万科三位独董行为引出的万科独董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独董制度的完善具有的重大启示,据此提出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梦怡,戴书松[4](2017)在《公司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引发控制权危机——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公司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的角度,可以找到导致实际控制人面临控制权危机的原因。由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可知,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过度自信往往源自股权控制权、董事会控制权与管理层控制权三者配置失衡、轻视规则保护、未利用公司章程建立控制权保护机制、未充分利用剩余公司治理等。通过从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的角度重新解构国美电器的经典案例,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张娟[5](2014)在《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方面是股东的代理人,一方面又是经理层的委托人,是连接股东大会和经理层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协调股东和经理层利益冲突的作用。因此,董事会职能的有效发挥,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保障。近几年,随着董事会治理问题的不断出现,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热点问题。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相对其他普通中国上市公司而言,董事会、股东会等构成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外国股东的加入,使董事会的结构更加复杂化,董事会治理面临挑战。因此,文章通过理论、实证分析董事会特征如何影响公司绩效,分析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的不足,为企业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提供借鉴。文章首先研读、整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绩效的理论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以在沪、深上市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董事会构成情况、董事会成员特征、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行为和董事会激励特征五个方面描述统计分析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为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结构、运作提供现实依据。实证分析中,首先在前文理论角度分析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分析模型。然后,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研究样本为2008年至2012年在沪深上市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5年的统计年报数据,因变量为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的企业综合绩效总得分,自变量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外国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实证结果表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没有显着影响;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正向作用,但正向作用微弱;外国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董事长和CEO分离设置对公司绩效起促进作用,董事长兼任CEO限制公司绩效的提高;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最后,文章结合实证结果和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发展现状,提出完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有效性的4条建议,即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适当调整外国董事规模;继续推行董事长和CEO两职分离的领导权结构;提高董事会会议效率,从而提高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

黄强,陈思[6](2013)在《浅谈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失位问题》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英美法系舶来品正式在中国播种。然而证监会企图在监事会监督不力的情况下给上市公司加上独立董事这第二把"锁"的愿望收效如何呢?事实是独立董事似乎似乎既不独立也不"懂事",明显失位的问题成为公司治理中的又一症结,花瓶独董现象也成为摆在我们法律人——制度设计者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沈烈[7](2012)在《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现状解析与创新思考——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实施近10年的情况表明,其远未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预期功效。本文基于实现该制度功效本位回归的目的,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现行受聘独立董事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全面分析、检讨了其问题与症结所在,提出了诸如修订独立董事基本任职条件、重建国家独立董事信息资源库、建立国家级独立董事资格考试制度、进行独立董事聘用体制的重大变革、改进独立董事的薪酬管理与发放模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与约束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后续教育与培训制度,以及建立双向监督与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叶育甫,杨杰,李雯[8](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金制度构建探索》文中指出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虽然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远未实现人们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其根本原因是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存在不少缺陷。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独立董事隶属和任免关系,并辅之以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建立起一种"证监会请客,上市公司买单"的新型独立董事基金制度,可在更大程度上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作用,完善上市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有效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李培林[9](2010)在《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保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发挥独立董事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进行了探析;其次,分析了独立董事行权的内容和目前独立董事行权中存在的障碍;最后,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视角,主要从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报酬支付方式、比例、履职要求等六个方面就如何确保独立董事独立行权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林赞凯[10](2009)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文中提出在国际上独立董事的监督与平衡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在许多欧美国家,走向独立董事制度的趋势正日益显着。在国外的实践证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有利于监督与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针对我国目前董事会被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把持的现象,公司董事会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独立董事正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独立董事制度,便于从感性上了解独立董事制度的内涵。接着叙述中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面临的环境分析,并将中国企业现存问题加以剖析,由此引发我国企业对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思索。在这当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体现以及保障是文章谈论的中心问题。本文的结论是根据我国情况,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现实,但是独立董事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如何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案例分析 ——以金亚科技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动因研究
        1.2.2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方式研究
        1.2.3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因素研究
        1.2.4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影响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司控制权
        2.1.2 大股东
        2.1.3 掏空
    2.2 大股东控制与掏空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公司治理理论
        2.2.4 控制权理论
    2.3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因分析
        2.3.1 大股东“一股独大”
        2.3.2 内部治理存在缺陷
        2.3.3 审计部门监督力度有限
        2.3.4 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2.3.5 关联交易强隐秘性
    2.4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方式分析
        2.4.1 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2.4.2 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关联方提供担保
        2.4.3 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财产
    2.5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2.5.1 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2.5.2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2.5.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3章 金亚科技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案例介绍
    3.1 金亚科技简介
        3.1.1 金亚科技发展历程
        3.1.2 重要事件回顾
    3.2 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动因分析
        3.2.1 股权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
        3.2.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3.2.3 相关部门审计监督职能不到位
        3.2.4 法律法规缺失导致违规成本较低
        3.2.5 大股东与关联方之间关系复杂
    3.3 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的方式分析
        3.3.1 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3.3.2 关联交易
        3.3.3 违规担保
        3.3.4 非良性派现的股利政策
第4章 金亚科技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案例分析
    4.1 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的表现分析
        4.1.1 资金占用
        4.1.2 关联交易与担保
    4.2 金亚科技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影响分析
        4.2.1 对公司经营能力影响的分析
        4.2.2 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4.2.3 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大股东掏空金亚科技提供渠道
        5.1.2 大股东采取多种方式掏空金亚科技
        5.1.3 大股东掏空金亚科技降低经营能力
    5.2 政策建议
        5.2.1 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2.3 建立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5.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5.2.5 审查大股东与关联方关系
    5.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声誉激励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文献研究综述
    3.1 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
        3.1.1 法律约束
        3.1.2 薪酬激励
        3.1.3 声誉激励
    3.2 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治理
        3.2.1 结构特征
        3.2.2 行为特征
        3.2.3 个体特征
    3.3 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现状
        3.3.1 产生原因
        3.3.2 公司内部影响因素
        3.3.3 公司外部影响因素
        3.3.4 影响后果
    3.4 独立董事与股价崩盘风险
    3.5 文献述评
    3.6 本章小结
4 逻辑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与股价崩盘风险
    4.2 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声誉激励与股价崩盘风险
    4.3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代理冲突与股价崩盘风险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主要指标度量
        5.2.1 股价崩盘风险
        5.2.2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
        5.2.3 不同背景独立董事声誉激励
        5.2.4 代理冲突
        5.2.5 控制变量
    5.3 实证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相关性检验
    6.3 回归结果分析
        6.3.1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与股价崩盘风险
        6.3.2 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声誉激励与股价崩盘风险
        6.3.3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代理冲突与股价崩盘风险
    6.4 内生性控制
        6.4.1 工具变量法
        6.4.2 公司固定效应模型
        6.4.3 增加控制变量
    6.5 稳健性检验
        6.5.1 替换关键变量
        6.5.2 扩大时间窗口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研究 ——基于万科三位独董言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2 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2.1 独董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
        2.1.3 信号传递理论与独立董事制度
    2.2 我国独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1 我国引入独董制度的历程
        2.2.2 我国独董制度的现状
    2.3 我国独董制度目前的发展困境
        2.3.1 职能定位问题制约其发展
        2.3.2 文化因素制约其发展
        2.3.3 独董制度设计不完善制约其发展
3 万科三位独董言行引发争议的案例过程分析
    3.1 万科集团简介
    3.2 引发独董问题的案例回顾
    3.3 对独董张利平的言行分析
        3.3.1 对深铁重组案回避投票:独董有权回避表决吗?
        3.3.2 从张利平言行看独董制度存在的问题
    3.4 对独董华生的言行分析
        3.4.1 赞成深铁重组:丧失独立性还是首次展现独立性?
        3.4.2 披露公司内部信息:违反了法律法规?
        3.4.3 指控宝能华润:是行使独董权利吗?
        3.4.4 从华生言行看独董制度存在的问题
    3.5 对独董刘姝威的言行分析
        3.5.1 多次抨击宝能:还具备任职资格吗?
        3.5.2 致信证监会:履职方式是否合适?
        3.5.3 发布《宝能的“颜色革命”》:沦为管理层“代言人”?
        3.5.4 从刘姝威言行看独董制度存在的问题
4 万科三位独董言行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启示
    4.1 细化独董独立性的界定标准
    4.2 建立独董的回避表决制度
    4.3 加强对独董知情权的保障
    4.4 建立对独董信息披露的指引
    4.5 界定独董履职边界,构建问责机制
    4.6 完善独董激励机制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公司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引发控制权危机——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不利于公司治理
    (二)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有利于公司治理
    (三)评述
三、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的来龙去脉
四、公司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引发控制权危机的原因
    (一)相信个人权威,轻视规则保护
        1. 个人权威膨胀,任意扩大董事会权力。
        2. 英美法系公司治理模式加剧了控制权争夺危机。
    (二)股权控制权、董事会控制权与管理层控制权配置失衡
        1. 股权控制。
        2. 董事会控制和管理层控制。
    (三)未利用公司章程建立控制权保护机制
五、案例启示
    (一)防范过度权威治理
    (二)兼顾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重控制
    (三)善于利用公司章程的章定权利治理公司

(5)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2 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3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4 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5 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6 其他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1.2.7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标
        1.4.2 创新之处
2 董事会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董事会相关理论
        2.1.1 董事会和董事的概念
        2.1.2 董事会的职能
        2.1.3 董事会类型
        2.1.4 董事会结构的国际比较
        2.1.5 董事会行为作用的相关理论
    2.2 公司绩效的相关理论
        2.2.1 公司绩效概念
        2.2.2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
        2.2.3 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3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
    3.1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
    3.2 董事会治理现状分析
        3.2.1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情况
        3.2.2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特征
        3.2.3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
        3.2.4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
        3.2.5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激励特征
4 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4.1 因子分析法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因子分析过程和结果
5 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设计
        5.2.3 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6)浅谈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失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介绍
案例指引
问题发现
问题分析
    (一) 首先我们进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分析:
    (二) 接下来我们就独立董事能否真正做到“懂事”进行分析:
对策探索
    (一) 针对独立董事独立性所面对的挑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二) 要使独立董事做到“懂事“真正尽到忠实勤勉义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结语

(9)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目的
    (一) 完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实现公司权力的有效制衡
    (二) 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内容及行权的障碍
    (一) 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内容及现状
    (二) 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障碍分析
        1. 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不健全。
        2. 津贴支付方式影响独立董事“独立”行权。
        3.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相对不足。
        4. 独立董事的履职能力要求不完善。
        5. 知情权受限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决策和行权。
        6. 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内容和责任缺乏法律规定。
三、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保障机制制度设计
    (一) 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二) 改变独立董事津贴 (报酬) 支付方式
    (三) 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
    (四) 独立董事履职能力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
    (五) 完善独立董事的决策和行权机制
    (六) 完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
四、结论

(10)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独立董事的涵义
二、我国独立董事存在的现状
    (一) 独立董事的双重身份
    (二) 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三)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实际状况
三、独立董事的数量及比例对“独立性”的影响
四、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保障
    (一) 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二) 独立董事的提名与选举
    (三) 建立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
    (四) 独立董事的外部约束
        1.法律责任约束
        2.声誉机制约束
        3.市场约束
五、建议
    (一) 独立董事的职权界定
    (二) 独立懂事人才的需求
    (三) 独立懂事人才的任选
    (四) 独立懂事执行职务时的独立性
    (五) 独立懂事的法律约束。
结论

四、如何确保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股东控制与掏空案例分析 ——以金亚科技公司为例[D]. 易啸.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2]独立董事声誉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D]. 戴静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研究 ——基于万科三位独董言行分析[D]. 郭晨. 云南大学, 2019(03)
  • [4]公司实际控制人过度自信引发控制权危机——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J]. 赵梦怡,戴书松. 财会月刊, 2017(17)
  • [5]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 张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6]浅谈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失位问题[J]. 黄强,陈思. 商, 2013(08)
  • [7]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现状解析与创新思考——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分析[J]. 沈烈. 经济管理, 2012(05)
  • [8]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金制度构建探索[J]. 叶育甫,杨杰,李雯.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17)
  • [9]独立董事“独立”行权的保障机制研究[J]. 李培林. 生产力研究, 2010(06)
  • [10]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J]. 林赞凯. 消费导刊, 2009(09)

标签:;  ;  ;  ;  ;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懂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