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四六级成绩分析

医学本科四六级成绩分析

一、医学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煜,胡凤领[1](2021)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心理焦虑分析》文中提出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不同年级21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在焦虑水平上,男生低于女生,理工类学生高于文史经管类学生,大一学生焦虑水平最高,大二和大三学生焦虑水平呈下降趋势,大四学生又回到高焦虑状态。就考试焦虑来源而言,担心应试准备不足、担心未来的前途、担心自我意象受到威胁、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四个方面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心理焦虑的成因及缓解策略。

白雪[2](2020)在《“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生源英语水平、英语能力评价标准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教育任务主要是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的,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需求端对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任务进行调查分析,也很有必要从供给端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课程未来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起点和条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面临着哪些方面需求?(2)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如何?针对问题(1),笔者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概念进行定义并确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两个维度,即课程需求调查和课程设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然后,笔者对需求分析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设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同时,笔者对近三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二次分析,从中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的基础。依据上述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全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有关外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查,采用本文设计的问卷对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进行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应届本科生校招岗位要求中的外语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本科生培养是以普通人才为主、高端人才为辅,这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生的需求状况吻合;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对CET考试成绩非常注重,然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本科生没有做出相关要求;部分专业对本科生英语水平要求偏高。(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大学英语做出了知识、能力的区分,但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英语能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注重的是阅读和口语,学生注重的是口语和阅读,而社会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口语和写作;通用英语内容是基础,但是各方更重视的是学术英语,尤其是文献阅读;部分专业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内容有强烈兴趣,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此需求较少。(3)在课程结构方面,各方对通用英语课程的需求最大,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各方对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最为重视;大学英语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针对问题(2),笔者依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维度,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双一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英语教师访谈,设计出教师调查问卷,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和上述需求调查的结论,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在课程需求方面,存在着各方对课程目标需求的分化、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英语内容需求的差异化等问题。(2)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部分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过高以及英语课程之间关系不清等问题。(3)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类课程的内容同质化、具体课程繁多以及“金课”数量偏少等问题。(4)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以及课程功能和管理错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高校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面临的问题,笔者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高校课程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需求变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对高校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并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建设兼顾满足现实需求和引领发展、兼顾培养一流人才和各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兼顾高校各具特色和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等多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本研究也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参考。因为数据来源局限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论据只是一家之言,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涉及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后续研究者能从教材、师资、课堂教学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练丽娟[3](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汤乔乔[4](2020)在《我国高校学位授予类校规的司法审查》文中研究说明学位证书是毕业生学业成果的表征,同时学位授予标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规范学位授予行为一直备受教育学者与法学学者的关注。学校通过各类校内规范来约束学生的在校行为、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与学术发展,但若因为某些原因便不向学生颁发学位证书,则可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自“田永案”打开法院对高校授予学位进行司法审查的大门以来,有关学位授予纠纷的案件便多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界对学位授予行为的广泛讨论。各法院在处理学位授予纠纷时的审判标准不一,具有指引作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也并不明朗。同样是因为违反学校规定而未被授予学位,在不同的案件中法院却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裁判,有的适用校规,有的并未适用校规;有的判决学校败诉,有的判决学校胜诉;有的对校规宽松审查,有的对校规严格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公布指导性案例38号与指导性案例39号,同时公布两则学位授予纠纷的指导性案例,却采用了不同的审查标准,案件也是不同的裁判结果,说明在司法实务中此类案件仍未形成统一的裁判思路,存在需要完善与规范的地方。学校的各类规定诸多,本文将与学位授予相关的校规称为“学位授予类校规”。学位申请者认为高校在相关校规中规定了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列明的要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高校则认为根据本校校规对学生是否授予学位证书是其自治的范畴。所以,对校规的准确认识是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学位授予纠纷的可诉性、校规制定的法律依据、校规的法律性质,影响着法院在司法审查时对高校的校规给予多大程度的尊重。目前,我国在学位授予方面直接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学位授予条件的条文,规定的较为简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又规定学位授予的具体单位可以制定各校的授予细则,所以各高校的校规中对不予授予学位的规定各不相同,有些规定可能不够明确或不够合理,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笔者在对35所A类一流大学的校规进行实证考察后,总结出不予授予学位的常见情形,将四六级、论文篇数等划分为学术性规定,将打架斗殴、夜不归宿等划分为非学术规定,但对于考试违反考场纪律的这种行为比较棘手,因为离学术中心较远,划分至非学术性规定中更为合适。本文拟通过对法院典型案件裁判思路的梳理,探析法院对现行法律的解释与适用,及背后的法学理论,并尝试探索一种较合适的审查模式,即对非学术性规定进行严格审查,对学术性规定进行宽松审查,努力达到学生权益的保护、高等院校的自治与司法监督与保障职能的发挥,三者之间的平衡。

吴晓芳[5](2020)在《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研究 ——以广西三所高校为案例》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5年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应用型转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学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的本科生为教育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毕业生的需求。然而,目前广西应用型转型高校本科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比较低,英语运用能力低下,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较突出,造成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英语学习观念引导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影响着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等。因此,应用型转型高校本科生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对于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现象,本研究聚焦于广西应用型转型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以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视角,考察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观念现状,探讨本科生不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从外语教育规划视角提出帮助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的具体途径。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广西三所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现状如何?(2)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如何从外语教育规划视角帮助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为了回答本研究中的第一个问题,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宁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这三所广西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采用SPSS软件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现状,包括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本科生持有的英语学习观念的总体情况、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差异,以及大一年级不同英语水平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差异。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倾向于把英语学习看作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忽视语言文化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形式操练策略有利于提高英语水平;母语依赖观念较强;持有以通过考试和找工作为主导的工具型学习动机;具有偏低的自我效能感。其次,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本科生在语言学习性质观念、学习策略观念和母语观念维度内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大一年级本科生存在着更多不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再次,大一年级低分组本科生更加重视学习教材中的单词、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并且频繁地使用母语进行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活动;对形式操练策略观念和母语观念的赞同度较高,而对使用英语进行民族文化交流和专业知识技能交流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为了回答本研究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研究者基于定量研究的结果,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深入挖掘本科生不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本研究从大一年级低分组的被试者中筛选并确定三位个案研究对象,分别从英语学习经历、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大学英语学习经验三个方面探讨不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因素,进而形成个案研究。其次,本研究对三所应用型高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不仅可以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加以补充和佐证,也为回答第三个问题“如何从外语教育规划视角帮助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提供数据支持。定性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所持有的不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主要受到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使用环境、语言课程设置和学习评价体系这四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应用型转型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低下,以及英语运用能力偏弱的学习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在我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教育政策背景下,有必要从外语教育规划视角帮助本科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英语运用能力。外语教育规划作为语言规划的重要范畴,强调以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为指导,以外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和学的问题为出发点,在外语教育领域内对语言的使用者、语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发展个人外语能力中进行的规划活动。英语学习观念关注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现状,并且从微观层面反映了英语教学现实,为有效的外语教育规划活动提供了数据支持;那么,外语教育规划则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认为,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1)规划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目标;(2)设计具有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英语教材;(3)构建以英语运用能力为主的多样化评价体系;(4)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培训项目。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外语教育规划视角构建出了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模型图。上述外语教育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应用型转型高校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可以促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王耶琳[6](2020)在《高考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拓宽农村生源上重点大学的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高校招生倾斜政策。本研究为了解“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实施以来,高考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现状及其内部差异,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水平、提供帮扶指导与建议、推动专项计划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证据支撑。本研究根据学习理论和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学业表现的理论框架,选取案例A大学2014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法从学业成绩、参加创新性活动和课外自习三个维度对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专项生的学业成绩整体低于统招生,但是专项生成绩的提升力度更大。随着年级增长,专项生与统招生的成绩差距逐渐缩小;第二,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认真,但其英语水平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参加创新性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第三,在专项计划学生群体内部,“高校专项生”的学业表现提升度高于“国家专项生”。其次,本研究访谈了 A大学的14名2014级本科生(包括12名专项生和2名统招生),基于扎根理论采取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词频分析的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发现高考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主要受到自我认知调节、专业兴趣、课程设置、师长与同伴交往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本研究针对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对专项计划承担高校、教师和专项计划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唐灵芬[7](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自2011年起,全国开展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下简称教资考试)改革,对教师准入制度作了全新的要求和规范,即高师院校师范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而是统一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几年的试点,教资考试通过率大幅下降,这让原本占据优势的师范类专业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境,而这种冲击在体育师范类学生中无可避免,体育师范类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前体育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通过情况,探求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提出切实提高教资考试通过率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466名本科生(399名男生,67名女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教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从个体因素(个人)、学习因素(学校)、教资考试制度因素(制度)三个方面来探求影响教资考试结果的相关因素。从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体训学院办公室、教育考试网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业成绩、教资考试成绩等数据。对4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5名教师进行定性访谈。对历年真题和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最后把相关数据通过Excel录入整理,并导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分析如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运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学习因素(各项学业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的关系;运用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与教资考试通过的关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显着因素。研究结果:(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2014级本科生(N=466)教资考试(含笔试+面试)通过人数为169人,通过率为36.3%。2014级的通过率最高(49.6%),其次是2013级(35.5%)。女生平均通过率(61.2%)远高于男生(32.1%)。通过教资考试的学生各科成绩均比未通过教资考试学生的各科成绩要好。(2)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个体因素来看,学生性别(Odd Ratio(OR)=3.3)、专项(OR=2.8)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3)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学习因素来看,综合成绩中的排名(OR=55.2)、学分绩点和(OR=2.3)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成绩(OR=8.2)、专业课程模块成绩(OR=6.9)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艺术体操、跆拳道等课程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p>0.05)。(4)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制度因素来看,教资考试制度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p>0.05)。(5)基于对教资考试真题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教资考试具有以下特点:题型稳定,理论联系实际,无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考试题材多元,角度多变,综合知识点覆盖较广等。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学分最高(占总学分41.9%),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较低(占总学分5.9%),通识教育类课程集中于思政教育和一般技能两大类,综合实践类课程比重低,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研究结论:(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2014级连续三届本科生教资考试通过率总体偏低;2012-2014级每届的通过率均有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和学生对教资考试重视程度的增加;女生的学业成绩、教资考试通过率均要优于男生;学业成绩更优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教资考试。(2)学生性别和专项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3)综合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成绩和专业课程模块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艺术体操、跆拳道等课程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4)教资考试制度与教资考试通没有相关关系。(5)教资考试内容具有题型稳定,题材多元、要求明确,综合能力是关键、注重应用,侧重实践、综合性强,难度加大等特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设置较合理。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教育类课程过少,地位比重偏低,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专业技能课程多,比重略高;通识教育类课程(课程种类和科目)全面性不够;综合教学实践课程种类不多,教学实习安排较晚等问题。研究建议:在学校方面,对教资考试需加深关注;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项选择的指导,重点关注学业成绩偏弱的学生,鼓励男生积极应对教资考试等;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的教学作用;重视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在个人方面,学生需加强对教资考试的认知;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等。

陈露露[8](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曾赛阳[9](2019)在《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成为首要任务,作为选拔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现状研究、未来发展为行文脉络。沿着“历史分析—现状研究—价值探寻—揭示问题—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肯定了研究生推免制度在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中所产生的价值,揭示了当前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我国教育领域推荐制度和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梳理。经过相关史料的查阅和分析,发现我国推荐优秀人才免试入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博士弟子入学,在民国时期更是通过推荐保送的方式招收并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推荐免试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一种招生方式最早出现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通儒院》法规。而现行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则肇始于1985年。从1985年到2018年,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分别经历了初创期(1985年~1990年)、过渡期(1991年~1993年)、发展期(1994年~2006年)、扩张期(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第二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研究。通过对1985年到2018年这34年的研究生招生文件以及对部分院校的推荐办法和接收办法进行查阅和解读,梳理并厘清了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目的、推免高校情况、研究生推免比例、推免专项计划以及推免实施流程。第三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证调查。通过对N校2007年—2017年招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并结合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发现研究生推免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1)促进了推免院校的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2)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3)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4)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第四章是对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问题揭示。通过对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实施现状并辅以N高校的案例研究,发现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重点高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统考生权益受损、普通高校和西部高校人才大量流失;(2)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懈怠现象凸显;(3)研究生推免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了背离: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术学位造成专业学位推广受阻、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增加。第五章是完善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及对策。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时代的理念和诉求,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针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应在适当降低或控制重点高校保研率的基础上,扩大推免高校的数量,妥善协调重点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促进更多高校之间的生源流动,增强高等教育活力。为了避免普通高校和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教育部应做好教育补偿工作,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效仿“直属师范大学补偿计划”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2)针对推免生质量问题,推荐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考核,并加大破格推荐。招生单位应加强对推免生大四学年的教育和监管,建立定期考核制度,让推免制度成为衔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发挥优秀人才的潜力。(3)针对推免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存在背离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应正确认识,合理定位。推免生应该合理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弱势高校应多途径拓宽招生渠道。

杨金龙[10](2018)在《语言冲突下的外语学习生活研究 ——以我国东乡族本科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现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东乡族是我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基础教育薄弱,大部分东乡族儿童从小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学习、使用东乡语,直至小学阶段才开始正式学习汉语。这导致东乡族学生在其英语课堂学习中,需要借助自己并不熟练的汉语来掌握英语,学习过程中“费时低效”的现象尤为突出,表现出较明显的英语学习焦虑情绪。本研究聚焦于东乡族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焦虑问题,以现象哲学与心理场论为理论基础,将目标研究群体的英语学习焦虑与其外部学习生活环境中所面对的语言冲突之间建立联系,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对目标群体的学习生活进行剖析,挖掘其产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并提出调节措施。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东乡族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如何?(2)目标群体的英语学习焦虑现象有哪些诱发因素?上述因素与其在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语言冲突有何联系?(3)如何从外语教育规划层面调适目标群体的英语学习焦虑现象?为回答研究问题(1),研究者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七所甘肃省主要高校的东乡族本科生施测。“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东乡族本科生在高校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焦虑体验。其中,“考试焦虑”占据首要方面,其次为“交际畏惧”,最后为“消极评价恐惧”;大学二年级东乡族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水平显着高于大学一年级东乡族本科生,且男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水平高于女生;与同班级的汉族同学相比,东乡族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水平更高、且存在显着性差异,其英语学习焦虑感参差不齐,呈现出更大的离散程度。为回答研究问题(2)与研究问题(3),研究者结合“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的评分结果、被试的家庭所在地、个人生活经历、配合意愿等因素,选择出具有明显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学生L、学生J以及学生M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追踪调查与梳理,形成个案研究。根据三位研究个案的学习经历,研究者从学校、社区、家庭、课余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整理与对比,认为东乡族本科生的外语学习困境,主要源于目标研究群体在(1)语言环境、(2)双语教育、(3)语言态度、(4)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的特殊体验,这是导致东乡族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生活中出现交际畏惧、消极评价恐惧、考试焦虑等外语学习焦虑表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更进一步讲,上述四个方面的特殊体验,归根结底又源于目标研究群体在其学习生活当中所面临的东乡语与汉语、汉语与英语以及英语与阿拉伯语之间的潜在竞争关系,隶属于广义的语言冲突现象。因此,要缓解东乡族本科生的外语学习焦虑心理,其根源实际上在于如何调节目标研究群体在其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语言冲突问题。语言规划是语言冲突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其中,外语教育规划作为语言规划的一个分支,通过赋予某种非母语的语种以重要的教学地位,从而达到利用该语种的经济价值、平衡语言权力格局、弱化语言冲突等目的。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能够利用语言冲突的“社会安全阀”作用,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反之,不恰当的外语教育政策则会导致社会中的不平衡关系放大化,将社会关系中原本隐性存在的语言冲突凸显出来,从而违背外语教育规划的初衷。因此,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对语言冲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认为,东乡族本科生在其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语言冲突问题,可通过(1)探索跨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开发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外语教材;(3)规划部分地区的阿拉伯语言教育;(4)构建以素养为本位的高校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予以调适。上述措施不仅能够缓解东乡族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焦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目标研究群体的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优势,培养信息时代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所需的外语服务人才。

二、医学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心理焦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3 考试焦虑原因分析
    3.1 考试成绩权重过度受重视
    3.2 男女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同
    3.3 理工类学生英语应用练习不足
    3.4 不同年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认识不同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对四、六级考试的科学认知
    4.2 打造具有亲和力的英语课堂
    4.3 引导理性的英语能力评价观
5 结束语

(2)“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流程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英语课程
        2.1.1 课程的定义
        2.1.2 大学英语课程研究
        2.1.3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
        2.1.3.1 对“大学英语课程”三个层面的理解
        2.1.3.2 “大学英语课程”的涵义
    2.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2.1 课程设计理论
        2.2.2 英语课程设计理论
        2.2.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2.3.1 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要求
        2.2.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探索
        2.2.3.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2.2.3.4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2.2.4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定义
        2.2.4.1 课程设计、外语课程设计与课程设置
        2.2.4.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内涵
        2.2.5 课程设置的研究维度
第三章 需求分析理论研究
    3.1 需求分析理论
    3.2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式研究
    3.3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3.3.1 社会需求
        3.3.2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能力
        3.3.3 在校师生需求
        3.3.4 毕业生
    3.4 需求分析的调查维度
第四章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分析
    4.1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4.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1.2 数据统计
    4.2 学生需求
        4.2.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2.2 数据统计
    4.3 社会用人单位需求
        4.3.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3.2 数据统计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 “双一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5.1.2 数据统计(中国高校)
        5.1.3 数据统计(英美高校)
    5.2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2.1 研究设计
        5.2.2 教师访谈
        5.2.3 问卷编制与试测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5 数据统计
    5.3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与建议
    6.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6.1.1 课程需求:分化、变化与差异化
        6.1.2 课程目标:需求过高、关系不清
        6.1.3 课程内容:同质化、种类繁杂、“金课”少
        6.1.4 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与错位
    6.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6.2.1 课程需求选择的科学合理性
        6.2.2 课程目标的动态多元性
        6.2.3 课程内容的层次复杂性
        6.2.4 课程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过程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3)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我国高校学位授予类校规的司法审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位授予案件司法审查的现状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选择
        一、选择此类案例的原委
        二、典型案例简述
    第二节 实践中的司法审查标准
        一、严格的审查标准
        二、宽松的审查标准
        三、审查标准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司法审查标准反复的原因
        一、校规本源与性质的认识不统一
        二、未形成类型划分的审查思路
第二章 学位授予类校规司法审查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审查校规的必要性
        一、学位授予纠纷的可诉性
        二、校规与国家立法的关系
        三、审查校规的其他原因
    第二节 对校规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
        一、校规制定权的本源
        二、校规的法律性质
第三章 学位授予类校规的实证考察与类型划分
    第一节 高校学位授予规定的实证考察
        一、样本选择的考量因素
        二、高校不予授予学位的常见规定
    第二节 学术性规定与非学术规定划分的正当性
        一、目前已有的划分类型
        二、学术性规定与非学术性规定划分的依据
        三、学术性规定与非学术性规定划分的意义
    第三节 非学术性规定存在的争议
        一、赞同将非学术性规定作为学位授予条件
        二、不赞同将非学术性规定作为学位授予条件
        三、大学立场的变化
第四章 学位授予类校规司法审查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对非学术性规定进行严格审查
        一、近期案件的发展
        二、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三、可作出履行判决
        四、对不合法校规提出司法建议
    第二节 对学术性规定进行宽松审查
        一、尊重学术自治
        二、考虑比例原则
        三、以程序性审查为核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研究 ——以广西三所高校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交际能力
    2.2 英语学习观念
        2.2.1 观念
        2.2.2 学习观念
        2.2.3 英语学习观念
        2.2.4 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方法
    2.3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的相关研究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研究
        2.3.3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2.4 外语教育规划
        2.4.1 语言教育规划
        2.4.2 外语教育规划和英语学习观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3.1 元认知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观
    3.3 研究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表
        4.1.2 个案研究
        4.1.3 半结构式访谈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者角色
    4.4 研究过程
        4.4.1 定量研究的数据收集
        4.4.2 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
    4.5 研究的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4.5.1 研究信度
        4.5.2 研究效度
        4.5.3 研究伦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学习观念现状与分析
    5.1 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观念总体情况
    5.2 不同年级被试的英语学习观念差异
    5.3 不同英语水平被试的英语学习观念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科生视角下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6.1 南宁学院本科生G的访谈结果
        6.1.1 社会和家庭环境
        6.1.2 英语学习经历
        6.1.3 大学英语学习经验
    6.2 广西财经学院本科生T的访谈结果
        6.2.1 社会和家庭环境
        6.2.2 英语学习经历
        6.2.3 大学英语学习经验
    6.3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生W的访谈结果
        6.3.1 社会和家庭环境
        6.3.2 英语学习经历
        6.3.3 大学英语学习经验
    6.4 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
        6.4.1 社会和家庭环境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6.4.2 英语学习经历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6.4.3 大学英语学习经验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教师视角下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7.1 南宁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
    7.2 广西财经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
    7.3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
    7.4 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的分析
        7.4.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7.4.2 大学英语教材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7.4.3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对本科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影响因素及建议
    8.1 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因素
        8.1.1 语言教学模式
        8.1.2 语言使用环境
        8.1.3 语言课程设置
        8.1.4 学习评价体系
    8.2 应用型高校外语教育规划与英语学习观念
    8.3 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本科生建立合理的英语学习观念的途径
        8.3.1 规划与高中英语相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
        8.3.2 设计具有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英语教材
        8.3.3 构建以英语运用能力为主的多样化评价体系
        8.3.4 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培训项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和启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表
附录二 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三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个案研究访谈摘录
附录五 半结构式访谈摘录
附录六 广西三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七 广西三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6)高考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招生倾斜政策相关研究
        二、大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一、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二、数据的处理
    第三节 访谈调查与实施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三章 高考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现状
    第一节 学习成绩情况
        一、学生成绩绩点
        二、课程补考情况
        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情况
    第二节 参与创新性项目和活动情况
        一、参加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
        二、参加USRP情况
        三、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四、参加创新性活动整体情况
    第三节 图书馆借阅情况
        一、图书馆进出情况
        二、每学年借阅情况
第四章 高考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的内部差异
    第一节 高考专项计划生内部的整体差异比较
        一、学生成绩绩点差异比较
        二、课程补考情况差异比较
        三、参加创新性活动情况差异比较
        四、图书馆进出情况
        五、学习提升力
    第二节 高考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的性别差异
        一、平均成绩绩点差异比较
        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情况差异比较
第五章 高考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适应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
        一、适应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
        二、适应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词频分析
    第二节 关键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
        一、关键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
        二、关键期的学业表现影响因素词频分析
    第三节 专项生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与总结
        一、主轴编码——个人因素
        二、主轴编码——院校因素
        三、主轴编码——重要他人因素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专项计划学生与本科统招学生的学业表现差异情况
        二、专项计划学生学业表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专项计划学生层面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资格
        2.1.2 教师资格
        2.1.3 教师资格制度
        2.1.4 教师资格考试
        2.1.5 体育教育专业
        2.1.6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
        2.1.7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相关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2.2.2 三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内教师资格考试
        2.3.2 国外教师资格考试
        2.3.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情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1.3 资料来源与处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基本信息
        4.1.2 学业成绩
        4.1.3 教资考试通过情况
    4.2 教资考试通过的影响因素
        4.2.1 个体因素
        4.2.2 学习因素
        4.2.3 制度因素
    4.3 试卷真题分析
        4.3.1 试题结构
        4.3.2 试题特点
        4.3.3 小结
    4.4 培养方案的分析
        4.4.1 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4.4.2 课程内容设置
        4.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8)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旨趣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3. 问卷研究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二) 理论基础
        1. 交际测试理论
        2. 发展历史梳理
        3. 实际应用领域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一) 科学性
        1. 考试连贯性
        2. 考试侧重点
    (二) 基础内容
        1. 基本知识
        2. 语言应用
    (三) 试卷分析
        1. 试卷构成
        2. 考试题型
        3. 时间分布
四、研究结论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1. 试点实行初探
        2. 国际标准对接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1. 明确考试性质
        2. 国家政策支持
        3. 增强社会认可
        4. 借鉴国际经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生
        (二) 学术型研究生
        (三) 专业型研究生
        (四) 推荐制度
        (五) 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四、理论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我国推荐免试招生的历史
    第一节 我国教育领域免试入学的历史
        一、古代推荐入学
        二、民国时期保送免试升学
        三、建国初期工农保送入学
        四、高考保送制度
        五、中学校长推荐制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民国时期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1902年-1950年)
        二、建国初期研究生推免招生历史(1951年-1966年)
        三、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初创期(1985年-1990年)
        四、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过渡期(1991年-1993年)
        五、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发展期(1994年-2006年)
        六、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扩张期(2006年至今)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
    第一节 推免制度的目的
    第二节 推荐免试高校情况
    第三节 推荐免试比例情况
    第四节 推免专项计划
        一、硕师计划
        二、研究生支教团
        三、直属师范大学及国防科工单位补偿计划
        四、“高层次双语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五、“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六、“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专项计划
        七、高校单列计划
    第五节 推免流程情况
        一、高校推荐标准
        二、高校接收标准
第三章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效果——以N校为例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伦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N校近十年推免情况分析
        一、N校历年来硕士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
        二、N校的推免比例情况
        三、N校推免生学科选择情况
        四、N校推免学位类别选择情况
        五、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数量分析
        六、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类型分析
        七、N校推免生生源背景学校地域分析
        八、研究结论
    第三节 推免生与统考生对比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二、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三、社会活动能力对比分析
        四、科研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五、推免生升学情况
        六、研究结论
    第四节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优越性
        一、促进了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
        二、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
        三、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
        四、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
第四章 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推免制度引发的公平问题
        一、资源失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
        二、统考缩招----高等教育阶层流动受阻
        三、人才流失----部分院校学科发展何去何从
    第二节 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
        一、成绩导向----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堪忧
        二、放任自由----推免生懈怠现象凸显
    第三节 制度设计初衷在实践中的背离
        一、推广专硕VS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硕
        二、流程优化VS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倍增
第五章 完善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促进推免生合理分流
        一、扩大推免资格高校范围
        二、妥善协调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
        三、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
        四、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
    第二节 建设完善的推免生质量保障体系
        一、推荐高校:构建科学的选才标准、加大破格推荐力度
        二、接收高校:加强推免后教育、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第三节 纠正利益相关者认知偏差
        一、提高推免生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合理选择学位类别
        二、弱势高校应拓宽招生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国366所研究生推免高校完整名单
    附录二: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招募联系信
    附录四: 访谈日记
致谢

(10)语言冲突下的外语学习生活研究 ——以我国东乡族本科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生活
        2.1.1 概念的厘定
        2.1.2 相关理论研究
        2.1.3 相关调查研究
    2.2 外语学习焦虑
        2.2.1 焦虑
        2.2.2 外语学习焦虑
    2.3 冲突与语言冲突
        2.3.1 冲突
        2.3.2 语言冲突
        2.3.3 语言冲突的区域、国别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3.1 现象哲学
        3.1.1 现象学的分类
        3.1.2 现象学的研究特点
        3.1.3 教育现象学
    3.2 心理场论
    3.3 研究思路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英语学习焦虑测试
        4.1.2 个案研究
    4.2 研究对象
        4.2.1 定量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4.2.2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4.3 研究者个人因素
        4.3.1 研究者的个人身份
        4.3.2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4.4 研究过程
        4.4.1 英语学习焦虑测试
        4.4.2 焦虑现状分析
        4.4.3 个案数据收集
        4.4.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5 研究的信效度及伦理
        4.5.1 研究效度
        4.5.2 研究信度
        4.5.3 研究伦理
第五章 英语学习焦虑现状与分析
    5.1 目标群体的英语学习焦虑概况
    5.2 不同年级被试的英语学习焦虑差异
    5.3 不同性别被试的英语学习焦虑差异
    5.4 东乡、汉族被试的英语学习焦虑差异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屈的求学者——学生J
    6.1 学前生活
    6.2 “越上越糊涂”的初等教育
    6.3 “没有人管”的中学教育
    6.4 “一意孤行”的复读生活
    6.5 迷茫的本科学习生活
        6.5.1 课堂学习:“大英课”跟“考四级”有关系吗?
        6.5.2 自主学习:“背单词”、“学语法”、“练真题”
        6.5.3 课余生活:“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
    6.6 小结与讨论
        6.6.1 学校场
        6.6.2 家庭场
        6.6.3 社区场
        6.6.4 课余生活场
第七章 迷茫的奔波者——学生L
    7.1 学前生活
    7.2 “永远在路上”的小学教育
    7.3 “上与没上一个样”的中学生活
    7.4 重拾欢乐的本科学习生活
        7.4.1 课堂学习:“英语让人太头疼了”
        7.4.2 自主学习:“我不愿意再参加考试了”
        7.4.3 课余生活:“民大是个大家庭”
    7.5 小结与讨论
        7.5.1 学校场
        7.5.2 家庭场
        7.5.3 社区与课余活动场
第八章 缄默的反抗者——学生M
    8.1 学前生活
    8.2 期盼已久的初等教育
    8.3 压力剧增的中学生活
    8.4 孤注一掷的高考复读
    8.5 “低人一等”的本科学习生活
        8.5.1 课堂学习:“我怕别人笑话”
        8.5.2 自主学习:“能选对答案就行”
        8.5.3 课余生活:“我总是感觉低人一等”
    8.6 小结与讨论
        8.6.1 学校场
        8.6.2 家庭场
        8.6.3 社区与课余活动场
第九章 语言冲突下的外语学习生活:困境与选择
    9.1 “生活世界”中的外语学习体验
        9.1.1 语言环境
        9.1.2 双语教育
        9.1.3 语言态度
        9.1.4 身份认同
    9.2 语言冲突与外语教育规划
        9.2.1 四种语言、三组竞争
        9.2.2 语言冲突的正向功能
        9.2.3 语言冲突的调节机制:外语教育规划
    9.3 我国战略转型期的区域特色外语人才发展
        9.3.1 探索跨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9.3.2 开发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外语教材
        9.3.3 部分地区的阿拉伯语言教育亟待规划
        9.3.4 构建以素养为本位的高校外语教学评价体系
第十章 结论
    10.1 研究发现与启示
    10.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附录二 第一阶段访谈提纲

四、医学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心理焦虑分析[J]. 李煜,胡凤领.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2]“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D]. 白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3]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4]我国高校学位授予类校规的司法审查[D]. 汤乔乔.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研究 ——以广西三所高校为案例[D]. 吴晓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6]高考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耶琳.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 唐灵芬.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D]. 曾赛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语言冲突下的外语学习生活研究 ——以我国东乡族本科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现象为例[D]. 杨金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医学本科四六级成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