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焦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烧伤患者焦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红,姚咏明[1](2019)在《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文中认为烧伤治疗60余年,虽然烧伤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耐药菌形势日益严峻。从认识烧伤肠源性感染,到异体皮覆盖创面、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构成抵抗病原菌第1道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防止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烧伤免疫从宿主角度探讨机体抗菌消炎的内在机制,由此产生的中西药免疫调理策略,为抵抗病原菌筑起第2道免疫屏障。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烧伤感染进行对症和对因治疗,使烧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今后还要探讨如何应用新技术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寻找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标志物,以及追踪烧伤感染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

牛利斌[2](2012)在《163例成人特重度烧伤病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烧伤是一种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及放射线所引起的复杂性疾病,不仅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创伤,也是主要的战伤之一。烧伤损害的严重程度除受个体因素影响外,主要与烧伤面积和深度关系密切。大面积烧伤后除造成皮肤或其深层组织的损伤外,机体的各个脏器和系统还可出现明显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一些患者可能同时还伴有吸入性损伤、颅脑外伤、骨折等合并损伤,临床救治过程颇为复杂和艰难,涉及休克、感染、免疫、营养、水电解质平衡、创面处理、皮肤移植和功能修复等多个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烧伤外科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烧伤防治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适合国情并具有特色的一套烧伤治疗方法,整体水平列居世界先进行列,中小面积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达到98%,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接近90%。然而,近10多年的多项临床总结资料结果显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进步不大,特别是烧伤面积超过80%,Ⅲ度烧伤面积超过50%的患者病死率仍然很高,这部分患者虽然只占到烧伤总人数的7%左右,但病死率却是中小面积烧伤患者的30倍以上,是影响进一步提高烧伤总治愈率的关键因素。以往的研究已证实,内脏并发症、全身感染和吸入性损伤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进展缓慢,与目前人们的理念和所采取的措施有一定关系。因此有学者呼吁,改变烧伤的治疗思路与模式,加强早期处理,重在预防并发症,将“提高烧伤并发症的治愈率”改为“降低烧伤并发症的发生率”,伤后尽快有效补液复苏,尽早大范围切痂封闭创面,及时启用有效抗生素,早期肠道营养支持,主动治疗吸入性损伤,是今后大面积烧伤治疗的突出重点,也是提高大面积烧伤治疗水平的有效措施。广东地处华南地区,具有炎热和潮湿的地理环境,工业和交通较为发达,常住和流动人口较多,工业和生活烧伤事故多发,多年来一直是国内烧伤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之一。南方医院烧伤科独立组建于1988年,20年来本科室收治了逾万例各类烧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烧伤航空救护,成批伤员救治,异体皮储存,防治创面真菌感染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此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教训,其中主要问题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稳定,严重并发症时有发生,欲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存在困难。针对烧伤防治未来的三大任务:即降低烧伤发病率,降低残费率和病死率,本研究收集了1991年~2010年期间163例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流行病学特点,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找出相互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内容,旨在为今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回顾性分析我科20年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烧伤的治愈率提供临床参考依据。2.为制定我科今后特重度烧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入选对象为南方医院烧伤科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住院的体表烧伤总面积≥80%或Ⅲ度烧伤面积≥50%,年龄在15岁以上的患者病历资料。因经费或各种原因自动出院的患者资料被排除本次研究。2.一般资料163例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被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142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6.8:1,平均年龄33.06±11.67岁(15-85岁),火焰烧伤为主要的致伤原因,共118例(72.4%),合并复合伤14例(8.6%),合并吸入性损伤153例(93.9%)。163例患者中共死亡32例,病死率19.6%。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内脏并发症24例(75%),全身感染7例(21.8%),吸入性损伤1例(3.1%)。伤后48h内死亡4例(12.5%),3-7d死亡7例(21.9%),8-14d死亡2例(6.3%),15~30d死亡6例(18.8%),31d后死亡13例(40.6%)。3.总体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迅速对伤情等进行评估,根据国内通用补液公式进行补液,但不拘泥于公式,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及是否行气管切开适当的增加胶体的比例及水分的补充,并根据患者的神志、心率、尿量等随时调整补液的质与量及补液速度。根据经验及药敏结果选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应用H: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创面简单清创外涂SD-Ag糊剂或复方皮维碘行暴露治疗,对于张力较大的焦痂及时行切开减张术,病房用空调和去湿机保持空气干燥,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并放宽做气管切开的指征,做好呼吸道管理,早期行切(削)痂植皮手术。术后注意防治感染,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检验结果适时停用抗生素,防止机会性耐药菌的产生,加强脏器功能维护,注意肠内外营养支持及翻身治疗,未手术的创面保持清洁干燥,防止过早溶痂。术后5-7打开术区敷料,观察植皮情况,并行暴露治疗。溶痂后的裸露创面及时行清创植皮术,尽早封闭创面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研究方法根据结局不同将特重度烧伤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伤后入院时间、吸入性损伤、复合伤,辅助呼吸、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情况、早期切痂及休克期度过情况、病程中感染及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5.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检验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t=-2.035,P=0.044)、烧伤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t=-3.065,P=0.003),Ⅲ度烧伤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t=-3.485,P=0.001)、烧伤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t=-3.831,P=0.044)。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休克期度过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x2=13.791,P<0.001),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3.383,P<0.001),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1.042,P<0.001),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2.297,P<0.001),感染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708,P=0.005)。2. 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是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以21-40岁的男性为主,火焰为主要的致伤原因。2.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内脏并发症和全身感染。3.年龄、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休克期不平稳、感染、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与特重度烧伤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是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4.在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注意防治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

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3](2010)在《核因子-κB在痂下水肿液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STF)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探讨STF激活单核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收集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和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STF、烧伤患者STF+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s(依次分为对照组、STF组、STF+PDTC组)。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单核细胞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结果:刺激PBMCs后0.5 h,STF组NF-κB活性迅速升高,0.5 h达(32.23±4.12)×104积分灰度值,1 h达(36.44±5.01)×104积分灰度值,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刺激2 h后NF-κB活性逐渐回复基础状态;STF刺激PBMCs后1h,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即升高达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上清液中IL-8含量在刺激后4 h达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TF+PDTC组较STF组NF-κB活性、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8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STF可通过活化NF-κB,从而刺激PBMCs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STF诱导PBMCs分泌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善友[4](2010)在《伤后24h内削痂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IL-1释放的影响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伤后24h内削痂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的安全性,探讨其减轻深Ⅱ度烧伤创面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损害,促进IL-1释放,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7例大面积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既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手术前标本取自削痂术前创面,而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则于术后3~5d获取。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技术对创面组织标本处理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观察创面的炎症反应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处理创面组织标本后,观察局部组织释放IL-1的水平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并记录不同处理方式创面的愈合时间。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半定量分析数据的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生命体征监测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7例患者经过24h内的削痂手术后均未出现因手术打击而发生的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说明在在积极而有效的抗休克液体复苏,有足够的血液循环量的前提下,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病人24h内进行削痂手术是安全的;②7例烧伤创面组织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手术前实验区创面均为深Ⅱ度烧伤,烧伤部位皮肤为凝固性坏死,残留少量皮肤附件;在术后3~5d未手术实验区创面由凝固性坏死演化成液性坏死,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加重,组织坏死范围扩大,原来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大部分消失;而经伤后24h内削痂后创面局部残留的皮肤附件保存良好,未见明显的组织进行性坏死发生。对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手术组削痂后炎症反应程度较未手术创面明显减轻。③IL-1表达水平所得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4h内削痂手术的创面组织局部释放IL-1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着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采取24h内削痂处理的创面比传统手术时间处理的创面可提前6~11d愈合。结论:在积极并且有效的抗休克,保证患者充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进行24h内的削痂手术是安全的;并且通过24h内削痂,能够及时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可以降低创面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防止烧伤创面的进行性损害,增加IL-1的释放,加快烧伤创面的愈合。

刘立柱[5](2009)在《烧伤水疱液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面积严重烧伤机体由于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加上创面温度和湿度较适宜,细菌很容易侵袭至深层组织导致创面感染,进而发展成全身严重感染,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烧伤感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面积严重烧伤机体早期产生急剧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以致药物在烧伤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另外严重烧伤后大容量的补液抗休克治疗对机体内环境的扰乱也影响了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导致烧伤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困难。所以,针对烧伤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的情况,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可能要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运用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观察和指导临床用药。以前研究证明了包括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在烧伤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Garrelts,Rybak,Zaske等人发现烧伤后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缩短,万古霉素的总体清除率增加。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是烧伤病房经验性和确定性治疗烧伤感染常用的两种抗生素。他们在烧伤患者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已有学者研究,但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未见有报道。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是严重烧伤后的特殊产物,是由于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体液渗出和积聚在组织第三间隙,其中积累在深筋膜浅层的那部分液体,其成分与血浆相似。有研究表明,烧伤后早期所使用的抗生素可渗至痂下组织并潴留在此间隙,形成抗生素屏障,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本课题通过对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抗生素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中半衰期变化和潴留情况。研究目的观察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探讨抗生素在痂下水肿液中形成有效抗生素屏障,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的作用。为烧伤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实验方法1、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在伤后第24 h起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 mg,60 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 h各采集痂下水肿液0.5 ml,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万古霉素浓度,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2、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在伤后第24 h起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 mg,60 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 h各采集痂下水肿液0.5 ml,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阿米卡星浓度,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在静脉单剂滴注500mg万古霉素后,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万古霉素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t1/2α)=(3.74±2.64)h,消除相半衰期(t1/2β)=(92.18±11.73)h,表观分布容积(Vc)=(25.64±5.68)L,曲线下面积(AUC)=(1279.42±256.12)μg·h·ml-1 ,总体清除率(CLs)=(0.4048±0.0788) L·h-1。万古霉素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18.75~34.87)倍。2、在静脉单剂滴注400 mg阿米卡星后,患者痂下水肿液阿米卡星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阿米卡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t1/2α)=(4.35±1.66) h,消除相半衰期(t1/2β)=(80.04±9.52) h,表观分布容积(Vc)=(13.17±1.32) L,曲线下面积(AUC)=(1802.49±285.68)μg·h·ml-1 ,总体清除率(CLs)=(0.2272±0.0383) L·h-1。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28.20~44.78)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均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维持较高药物浓度,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 h以上,在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素屏障,有利于防治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

游浩元[6](2005)在《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烧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烧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探索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及改善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方法:健康wistar 大鼠70 只,体重200±20 克,雌雄各半,随机分成休克期切痂组(A 组,30 只)、常规治疗组(B 组,30 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10 只)。实验动物适应性喂养一周,8%硫化钠溶液背部脱毛。实验前禁食禁饮12 小时,腹腔注射5%盐酸氯氨酮(2ml/kg)麻醉。麻醉满意后,置俯卧位,按公式S=K·W2/3(K=0.091;S=体表面积cm2;W=体重g)计算出30%TBSA(total body surface area)面积。按此面积调节烫伤仪喷头面积。在106℃,3MPa,大鼠背部致伤8 秒钟造成30%TBSA Ⅲ度烫伤,病理切片证实,正常对照组为37℃假伤。烫伤大鼠均依parkland 公式,于伤后即开始液体复苏;麻醉清醒后自由进食。休克期切痂组于伤后第6 小时、常规治疗组于伤后第4 天,麻醉,一次切除全部Ⅲ度焦痂,辐照氟银猪皮覆盖创面。于伤后第1、5、9 天活杀A、B 组大鼠各10 只,无菌条件下取脾脏及下腔静脉血4ml,草酸钾抗凝后送流式细胞仪室检测各免疫指标:T 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CD25+ T 细胞的量。在无菌条件下将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 培养液稀释成1~10×106浓度的单细胞悬液。加入含Con A 的6 孔培养板置于37℃,5%CO2孵箱中孵育48 小时。将其取出并移至试管离心(1000 转/分钟)5 分钟,得沉淀加PBS 液稀释至106/ml细胞并加入CD3和CD25三色直标单抗充分混匀后上机检测分析。利用SPSS12.0 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游浩元[7](2005)在《休克期切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谭新东,戴飞,王甲汉[8](2004)在《严重烧伤兔早期使用亚胺培南对体内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对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即烧伤后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烧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分别于伤后20min内静滴100mg泰能和等量生理盐水,8h/次,共3d,并补液抗休克。采用ELASA法检测2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含量。结果家兔烧伤后血浆中TNFα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伤后16h达到高峰,并维持较高水平至伤后72h。在各相同时点,痂下组织液中TNFα分别较血浆中TNFα含量有显着增高。在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治疗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严重烧伤早期使用亚胺培南,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提示亚胺培南对TNFα、内毒素释放呈低诱导状态,有利于防止和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荣新洲[9](2004)在《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文中提出

郭媛,保健媛[10](2003)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3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二、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烧伤感染的流行病学
二、烧伤脓毒症的定义和危险因素
三、烧伤感染的认识历程
    (一)烧伤肠源性感染
    (二)烧伤创面脓毒症
    (三)肠源性内毒素损伤机制及其干预途径
四、烧伤后免疫反应研究
    (一)烧伤免疫反应研究历程
    (二)烧伤免疫抑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烧伤脓毒症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积极处理创面:
        2.抗生素经验性预防:
    (二)对症治疗
        1.减轻应激反应:
        2.中西药免疫调理:
        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六、研究展望

(2)163例成人特重度烧伤病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
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伤后24h内削痂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IL-1释放的影响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伤后24h内削痂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白细胞介素-1释放的影响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1、英文缩略词
    2、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前言
    5、材料与方法
    6、结果
    7、讨论
    8、全文总结
    9、附图表
    10、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伤后24h内切削痂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研究进展
    1、综述内容
    2、参考文献
致谢

(5)烧伤水疱液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二部分 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综述
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烧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材料与方法
五、结果
六、讨论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致谢
十、综述

(9)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痂下水肿液对机体损害的初步认识
    1.1 痂下水肿液的毒性作用
        1.1.1 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1.1.2 对血管内皮细胞及通透性的影响
        1.1.3 对体外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和代谢的影响
    1.2 痂下水肿液的毒性成分
        1.2.1 超氧阴离子增高
        1.2.2 中分子物质
        1.2.3 内毒素
        1.2.4 炎性因子TNFα, IL-6
    1.3 痂下水肿液毒性成分的来源
        1.3.1 烧伤创面
        1.3.2 肠源性毒物及细菌
2 痂下水肿液对机体影响的再认识
    2.1 严重烧伤后广谱高效抗生素早期使用的必要性
    2.2 严重烧伤后高效抗生素短程使用效果的实现机制
    2.3 痂下水肿液的利用

四、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J]. 张庆红,姚咏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9(05)
  • [2]163例成人特重度烧伤病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牛利斌.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3]核因子-κB在痂下水肿液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过程中的作用[J]. 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08)
  • [4]伤后24h内削痂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IL-1释放的影响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李善友.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5]烧伤水疱液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D]. 刘立柱.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6]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烧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游浩元. 江西医学院, 2005(08)
  • [7]休克期切痂的研究进展[J]. 游浩元.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01)
  • [8]严重烧伤兔早期使用亚胺培南对体内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 谭新东,戴飞,王甲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12)
  • [9]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J]. 荣新洲. 广东医学, 2004(10)
  • [10]《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3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郭媛,保健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12)

标签:;  ;  ;  ;  ;  

烧伤患者焦痂下水肿液内毒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