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家庭观念模式

不同文化的家庭观念模式

一、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蔡翮飞,余秀兰[1](2021)在《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下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窄化”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现实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研究从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的视角出发,对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窄化"问题进行探讨。经过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家庭教育观念由子女发展观、子女特定能力观、家庭观、国家观等组成,并有内在运行机制,即子女观、家庭观、国家观是动态的、交互影响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产生顺应或偏离主流社会的可能。家庭教育观念表现出混合理性,"窄化"是指过于追逐工具理性,中下阶层家庭具有"窄化"的教育观念;精英阶层有较强的表达理性,且不具有明显的"窄化"。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观念的表达理性具有文化趋同性,相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观念的工具理性具有个体差异性。中下阶层父母"窄化"的教育观念限制了教育选择,强化了工具价值。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边联动,合作治理。

姬晓东[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家庭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

西贝尔·卡巴,德尼兹·厄扎尔普曼,敖柏,史伟[3](2021)在《非影院电影体验和数字时代的电影收藏》文中研究说明引言2017年,戛纳电影节在开办七十年后,第一次将流媒体公司网飞(Netflix)制作的两部不会在法国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奉俊昊的《玉子》(Okja,2017)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2017)——列入竞赛单元。对这两部电影的质疑引起了一场关于电影未来的两极化讨论。该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说:"我认为金棕榈奖不应该颁给不能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1)

宋吟吟[4](2021)在《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杨帅霞[5](2021)在《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家风建设做出重要论述,并强调家风建设对于家庭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论述为家风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仅改变了大众对传统家风的认识,同时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首先,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具有理论和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思想,中国传统家风思想是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习近平的个人实践基础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则构成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其次,本文的重点是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其一,家庭是家风建设的根本。家风是在每一个家庭中产生的,家庭是家风存在的载体,因此,谈及家风时必定离不开对于家庭地位和家庭功能的阐释。其二,从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特殊群体来论述家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不仅是家风建设的领头羊,对家风建设起到带头作用,而且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家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与社风民风、乡村振兴、文化发展三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从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来看,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注重教育性,坚持人民性,体现时代性三个特征;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对于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这一论述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重大意义,在为新时代家风建设助力的同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利娜[6](2021)在《自杀现象的解读 ——以《时报》自杀新闻为例(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现代性因素的不断渗透,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其中,自杀问题最为典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从这一时期的自杀现象可以看出,自杀行为并非仅与个人的性格、心态和经历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以1927到1937年《时报》自杀新闻为研究对象,拟对上海的自杀现象作简要介绍,并且分析自杀者所处时代、社会、家庭、文化等客观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揭示自杀行为的性别特征和差异。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先开埠的城市之一,其自杀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时常见诸于当时的新闻报道。这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中,人们难以摆脱失业和贫困的状态,加之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冲突逐渐增多,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自杀问题更加突出。1927年到1937年《时报》刊载的有关上海地区的自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如自杀人数不断增加、自杀者年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时报》自杀新闻进行研究;首先,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男女两性的自杀行为进行总体考察。其次,从新旧婚恋观念的冲突、家庭制度和观念的变革、失业和生活困难三个方面,分析自杀行为发生的原因。最后,分析自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阐述生存资本的缺乏、性别角色差异和两性地位不平等对这一时期自杀现象的影响。此外,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自杀现象,对于清除当今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更好的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白默岩[7](2021)在《婚恋文化谚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谚语是民俗性的语言结晶,是普通民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它的表达形式是定型的。谚语用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关注社会、针砭时弊,对民众教诲劝诫,它流传甚广、通俗易懂且言近旨远,是人们获取智慧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谚语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婚恋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婚恋文化谚语是婚恋文化精髓的体现。本文以婚恋文化相关谚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以及文化语言学角度的文化背景考察法等方法界定婚恋文化谚语,并根据语义将其分为恋爱谚语和婚姻谚语两大类,探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出婚恋文化谚语蕴含的择偶观、家庭观和婚恋观。论文最后对婚恋文化谚语的记录传播作用、教育教化作用以及维系调节作用作了分析,以此来探究两性关系的发展以及婚恋文化的特征。

王洁[8](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越发普及的趋势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在这种趋势下女性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提升了很多,致使越来越多的女同学们积极向上地踏进了硕士研究生的队列。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又往前跃进了一大步。而且大多女性是一群感性、心思细腻的群体,在这样的性情方面,她们的恋爱观念、择偶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更会在不同情况下时时刻刻地影响她们的生活状态。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她们的生活条件大多很好,因此女研究生群体的择偶条件不拘泥于对方的经济条件,她们更加注重对方潜在的能力,俗称的潜力股,也会追求更高一层的恋爱婚姻境界,并且更加注重两人是否相处和谐。在普遍女研究生这个岁数的情况,生理机能方面处于人生中的交界点,归属与爱的需求很突出与强烈,并且这个时间段也是心理需求的高峰期。她们的婚恋观认知偏差与否不仅与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关,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构建和谐校园以及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的群体,女研究生们的恋爱与婚姻状态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个人的问题状况来看待,她们的婚恋观认知偏差问题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起来。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本文将从其婚恋观及其延伸的个人恋爱观、个人择偶观、个人婚姻家庭观这四个部分进行问卷设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到其中她们婚恋观认知偏差的问题,对其做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并且深入接触了解扬州大学女研究生杨某某及吴某,以此来了解当代女研究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她们的需求,在掌握案主的基本个人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来了解案主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之后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与案主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在途中找到更好的方式与案主沟通,从而了解她的真实心理,及时发现阻碍她进步的问题,并且给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她能够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建议和引导,重新开始自己美好的生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期望达到以下目的:了解当代高校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大致情况;了解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问题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探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方面对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影响。同时,笔者也想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案主进行介入,协助案主找到其婚恋观认知偏差的根源,从而帮助案主走出自身当前的困境。本文在调查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她们婚恋观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原因,并进一步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维度对女研究生婚恋观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对策。

宋玉双[9](2021)在《恩格斯家庭观研究》文中指出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家庭就是最基本的细胞,整个社会的安宁和谐也跟家庭息息相关。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家庭进行全面、深入探讨,其有关家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巴霍芬、摩尔根和黑格尔等人的婚姻家庭思想,与马克思的家庭观本质上一脉相承,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的婚姻家庭伦理思想,从而推动了人类婚姻家庭伦理的变革,有助于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本.文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正文部分,主要以恩格斯家庭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恩格斯家庭观产生的社会现实、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以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家庭的概念入手,讲述人类从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形态.的演进过程,探究物质资料和人自身人口繁衍这两种生产关系的内涵和作用,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的家庭实况,解读家庭的实质。在此基础上,通过阐释家庭中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寻求当今社会妇女实现自身解放的途径,进而阐发共产主义时期家庭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消除.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也抛.弃了.一切.经济.及由.经济.派生因.素的考虑.,将实.现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一夫一妻制。对照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带来家庭冲突的阵痛、家庭结构模式发生转变,婚姻家庭等相关的社会问题,持续探讨重视妇女解放,从婚姻的基础、自主自由和两性分工上注重培植健康文明的家庭观,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明确两性平等的道德标准,组建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铺就坚实基石。

李霁虹[10](2021)在《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文明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道德建设,形成了以慈爱、和睦、孝悌、友善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观。但是,由于阶级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传统家庭道德中,也存在许多消极落后的伦理思想和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为理论指导,对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进行了批判、改造和创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该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进行综述分析,并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重难点;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美德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本章节首先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家庭状况及传统家庭道德的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中国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最后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观现代转化的实践历程;第三部分为当前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该部分梳理归纳了我国家庭道德建设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婚恋道德观紊乱、家庭关系错位失衡、家庭内德育教育缺失及亲戚邻里关系淡漠等。其深层次的原因归于社会形势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思想观念的多元与渐变性。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首先对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进行阐述,其次根据当前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提出对策思考。

二、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下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窄化”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何谓家庭教育观念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
    (三)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教育观念
    (四)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是关联的
    (五)文献评析
三、研究方法及其对象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内容
    (二)家庭教育观念价值类别的“窄化”
    (三)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观念的“窄化”比较
    (四)家庭教育观念的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比较
    (五)家庭教育观念的“窄化”影响教育行为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1. 家庭教育观念的四维、三层、动态性及其混合理性
        2. 家庭教育观念的“窄化”体现在过于追逐工具理性,中下阶层家庭具有“窄化”的教育观念
        3.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观念的表达理性具有文化趋同性,相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观念的工具理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4.“窄化”的教育观念限制教育选择
    (二)研究启示
        1. 家庭教育观念情境性的“限制”与“突破”
        2. 家庭教育观念价值类别的“窄化”与“融和”
        3. 家庭教育观念如何突破“窄化”

(3)非影院电影体验和数字时代的电影收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文献综述
家庭录像和不断变化的迷影文化
研究设计
结论与讨论
    1. 所有权和电影具有收藏价值
    2. 原创性和真实性
    3. 怀旧感
    4. 与技术格式的感性关系
        (1)消失的媒介
        (2)新媒体
结论

(5)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依据
    (一)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提出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
        2.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思想
    (二)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提出的现实基础
        1.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依据
        2.习近平的个人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家庭是家风建设的根本
        1.确立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2.明确家庭的功能
    (二)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1.党员领导干部是家风建设的领头羊
        2.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揭示家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风尚层面,家风建设关乎社风民风
        2.在社会治理层面,家风建设关乎乡村振兴
        3.在社会文化层面,家风建设关乎文化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1.注重教育性
        2.坚持人民性
        3.体现时代性
    (二)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意义
        1.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2.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自杀现象的解读 ——以《时报》自杀新闻为例(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时报》研究
        1.2.2 自杀问题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自杀”的定义
        1.4.2 时间范围
    1.5 研究创新点
        1.5.1 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新闻的发展与黄伯惠时期《时报》的革新
    2.1 社会新闻的发展
        2.1.1 背景:20 世纪20-30 上海新闻业的兴盛
        2.1.2 契机:新闻检查制度的实行
        2.1.3 关键:市民阶层的需求
        2.1.4 推动:专职记者的登场
    2.2 黄伯惠时期《时报》的转型
        2.2.1 《时报》转型概述
        2.2.2 《时报》社会新闻的革新与发展
第三章 《时报》自杀现象的基本情况
    3.1 自杀者的人数统计
    3.2 自杀者的年龄分布
    3.3 自杀者的职业类型
    3.4 自杀者的籍贯
    3.5 自杀的方式
    3.6 自杀的模式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自杀行为
    4.1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婚恋问题
        4.1.1 婚恋观念的变革
        4.1.2 婚恋观念变革过程中的冲突与自杀行为
    4.2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家庭问题
        4.2.1 家庭制度的变革
        4.2.2 家庭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矛盾与自杀行为
    4.3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经济问题
        4.3.1 经济生活的恶化
        4.3.2 经济生活的压迫、危机与自杀行为
第五章 自杀行为背后的原因
    5.1 性别角色的差异
        5.1.1 性别分工制度
        5.1.2 性别角色定位
    5.2 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5.2.1 道德上的不平等
        5.2.2 法律上的不平等
    5.3 生存资本的缺乏
        5.3.1 经济资本的不足
        5.3.2 文化资本的不足
        5.3.3 社会资本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27-1937 年《时报》自杀新闻中原因统计
致谢

(7)婚恋文化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一、“婚恋”语义解析
    (一)婚恋及婚恋文化谚语
    (二)“婚”语义解析
    (三)“恋”语义解析
二、婚恋文化谚语的文化透视
    (一)婚恋文化谚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婚恋谚语语义类型
        1.恋爱谚语
        2.婚姻谚语
三、婚恋文化谚语的文化观
    (一)婚恋文化谚语中的择偶观
    (二)婚恋文化谚语中的婚恋观
    (三)婚恋文化谚语中的家庭观
四、婚恋文化谚语的作用
    (一)婚恋文化谚语的记录传播作用
    (二)婚恋文化谚语的教育教化作用
    (三)婚恋文化谚语的维系调节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语料
致谢

(8)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1)女研究生
        (2)婚恋观
        (3)恋爱观
        (4)择偶观
        (5)婚姻家庭观
        2.相关理论基础
        (1)择偶梯度理论
        (2)认知行为ABC理论
一、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现状
    (一)高校女研究生的恋爱观现状
        1.恋爱认知较为成熟
        2.恋爱方式较为简单
        3.恋爱动机较为单纯
    (二)高校女研究生的择偶观现状
        1.择偶方式较为自主
        2.择偶认知较为严谨
        3.择偶标准较为理性
    (三)高校女研究生的婚姻家庭观现状
        1.婚姻家庭观基于情感
        2.事业与家庭这道选择题
        3.对于婚外情的看法
二、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现状
        1.恋爱观角度——失恋状态下的逆反偏激心境
        2.择偶观角度——丢失自我的选择
        3.婚姻家庭观角度——思想与道德的偏差问题
    (二)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碰撞
        2.学校环境与高校教育的熏染
        3.家庭情况与家长教育的不同
        4.自身经历与个人思想的差异
三、社会工作介入实施过程
    (一)案例一的实施过程
        1.案例一的背景
        (1)案例基本资料
        (2)案例背景资料
        2.接案
        (1)接案原因
        (2)接案途径
        3.预估
        (1)问题界定与分析
        4.计划
        (1)服务目的和计划
        (2)制定服务计划
        (3)签订服务协议
        5.介入
        (1)建立关系与收集资料
        (2)诊断问题与制定计划
        (3)提供服务与实施结案
        6.评估
        (1)服务对象评估
        (2)服务效能评估
        7.结案
        (1)案主改变情况
        (2)目标完成情况
        (3)结案之后反馈情况
    (二)案例二的实施过程
        1.案例二的背景
        (1)案例基本资料
        (2)案例背景资料
        2.主要问题
        3.问题分析
        4.服务计划
        5.服务过程
        6.服务评估
        7.个案反思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社会工作介入案例过程的服务成效
        2.此问题的解决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当代女硕士生婚恋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 个案访谈记录表
附录 3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9)恩格斯家庭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恩格斯家庭观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 恩格斯家庭观产生的背景
        一、所处时代背景
        二、社会现实条件
        三、个人成长经历
    第二节 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来源
        一、巴霍芬、麦克伦南的家庭思想
        二、摩尔根《古代社会》里的家庭思想
        三、黑格尔的家庭思想
        四、马克思的家庭思想
    第三节 恩格斯家庭观的发展过程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第二章 恩格斯家庭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家庭四种形态的演进
        一、血缘家庭
        二、普纳路亚家庭
        三、对偶制家庭
        四、专偶制家庭
    第二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阐释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
        二、两种生产理论的作用
        三、两种生产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二、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三、当今社会妇女实现自身解放的途经
    第四节 资产阶级的家庭实况
        一、婚姻只是权衡利害的事情
        二、婚姻自由自主中的虚伪性
        三、新的一代见证未来的家庭
    第五节 未来家庭的美好展望
        一、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符合道德
        二、婚姻的缔结是性与爱的统一
        三、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真正实现
第三章 恩格斯家庭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重视妇女地位的提升与解放
        一、持续解放妇女的意义
        二、从源头践行男女平等
        三、依法律保障婚恋权益
    第二节 注重培植健康文明的家庭观
        一、在婚姻基础上培植家庭观
        二、在婚姻自主上培植家庭观
        三、在两性分工上培植家庭观
    第三节 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一、坚持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二、坚持好家风支撑好社风
        三、坚持厚植当代家国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性和重难点
2 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美德建设的历史回顾
    2.1 社会背景:传统中国家庭道德状况
        2.1.1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状况
        2.1.2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主要特征
    2.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道德观
        2.2.2 国家重要领导人对家庭道德的论述
    2.3 探索实践: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道德建设历程
        2.3.1 改革开放之前的家庭道德建设
        2.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道德建设
3 当前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当前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婚恋道德观念紊乱
        3.1.2 家庭关系错位失衡
        3.1.3 家庭道德教育弱化
        3.1.4 亲戚邻里关系淡漠
    3.2 当前家庭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3.2.1 社会因素:社会形势的变迁
        3.2.2 经济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2.3 文化因素: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渐变性
4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4.1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
        4.1.1 尊老爱幼
        4.1.2 男女平等
        4.1.3 夫妻和睦
        4.1.4 勤俭持家
        4.1.5 邻里互助
    4.2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4.2.1 尊老敬老,加强孝道思想
        4.2.2 注重德育,树正教育观念
        4.2.3 推陈出新,传承优良家风
        4.2.4 立足基层,发挥社区作用
        4.2.5 强化舆论,引导新时代步伐
5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具理性和表达理性下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窄化”问题的研究[J]. 蔡翮飞,余秀兰. 当代教育论坛, 2021(06)
  • [2]新时代大学生家庭观培育研究[D]. 姬晓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非影院电影体验和数字时代的电影收藏[J]. 西贝尔·卡巴,德尼兹·厄扎尔普曼,敖柏,史伟. 世界电影, 2021(03)
  • [4]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当代意义[D]. 宋吟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5]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D]. 杨帅霞. 渤海大学, 2021(02)
  • [6]自杀现象的解读 ——以《时报》自杀新闻为例(1927-1937)[D]. 黄利娜. 河北大学, 2021(02)
  • [7]婚恋文化谚语研究[D]. 白默岩.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认知偏差研究[D]. 王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恩格斯家庭观研究[D]. 宋玉双. 喀什大学, 2021(07)
  • [10]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D]. 李霁虹.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不同文化的家庭观念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