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ICP模式

工作ICP模式

一、工作型ICP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巧[1](2021)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文中提出高温合金因其优良的热强性和高比强度,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硫、磷、砷等有害杂质元素对合金性能影响严重,准确分析其含量对于确保高温合金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温合金中硫、磷、锗、砷等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过程中,由于溶样造成的损耗和不确定度性,以及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干扰,使得这些痕量元素的准确定量成为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面临的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对高温合金中锗、砷、硫、磷四种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锗的氯化物易挥发的问题,实验采用6m L王水-1 m L氢氟酸微波消解;针对硫与非氧化性酸反应容易生成H2S挥发损失的问题,实验利用王水的氧化性确保样品中硫的稳定转化。为得到最佳的测量灵敏度,对仪器工作参数进行合理优化。对O2流速进行优化后,选择最佳O2流速为0.375m L/min。RF功率1550 W,采样深度8.0 mm,稀释气流速0.15 m L/min。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确定了分析同位素,选择103Rh内标进行校正;在He碰撞模式下消除锗测定时的质谱干扰,在MS/MS模式下,利用质量转移消除砷、硫、磷测定时的质谱干扰。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各元素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7,线性关系良好,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锗、砷、硫、磷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3、0.011、0.075、0.086μg/g,定量限分别为0.41、0.32、0.23、0.26μg/g;空白加标回收试验表明,回收率在96%~109%之间。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高温合金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中痕量锗、砷、硫、磷,结果表明:分析周期快速稳定、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地解决了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难题。在此基础上,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测量不确定度GUM法的评定步骤的要求,以硫元素的测定为例,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和相对完整合理的评估方案。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解析并量化计算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如测量重复性、样品的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校准曲线的拟合、样品空白变动性、样品溶液的定容等,对高温合金中锗、砷、硫、磷四个痕量元素在三个不同含量水平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量化评定。针对各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值及其贡献比例,提出了有益于提高检测精密度的改进措施,达到了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目的。

林茂,徐浩军,魏小龙,韩欣珉,常怡鹏,林敏[2](2021)在《放电功率变化对电磁波在电感耦合闭式等离子体中的衰减特性》文中认为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放电方式能够在较宽的压强范围内产生大面积、密度高的等离子体,在对电磁波衰减应用中具有较大优势。通过研究ICP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过程,改进闭式等离子体模型,建立电磁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中传播的分层计算模型,对实测诊断分布情形下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功率条件下电磁波衰减的变化情况;提出射频电感耦合闭式等离子体用于电磁波衰减的方法并实验验证,基于等离子体覆盖金属平板的测量模型,在实验室内搭建了以金属板为衬底的弓形微波反射测试系统,研究了闭式等离子体对4~8 GHz频段范围内微波反射的作用特性,以及不同射频功率对微波反射的影响规律,并将实验测量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表明,通过功率调节,电感耦合闭式等离子体对5.92~6.8 GHz频带电磁波具有明显的衰减作用。

邵偲洁[3](2020)在《高速精密电主轴转子失衡识别及主动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高速精密电主轴是高档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然而,在主轴制造、装配和运行过程中,因材质不均、加工装配误差和刀具磨/破损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主轴产生质量不平衡问题。电主轴转速高,即便很小的不平衡量也会引起很大的离心力,从而激发系统剧烈振动,因此,对电主轴不平衡振动进行及时诊断和控制对高速高精密机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展开深入研究,从故障识别和在线主动平衡两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电主轴失衡故障诊治问题,并设计开发了软硬件系统,为电主轴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证。首先,针对电主轴电机、转子和轴承结构,以及冷却、润滑和平衡装置,完成了关键参数设计和部件选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具备多信息监测与分析、自动报警及降速处理等功能的电主轴系统平台,并针对所开发的电主轴系统进行了模态测试试验,为失衡故障识别和主动平衡提供了基础。其次,研究了振动信号FFT分析方法,提出了灰度图像纹理分析、对称极坐标图像纹理分析和EMD-PWVD振动时频图像能量分析新方法,完成了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特征提取;进一步研究了 FCM聚类方法,实现了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识别,并利用主轴系统平台进行了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然后,根据平衡原理从整体结构、传动方式和平衡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种双配重极坐标型机械式主动平衡装置,并在搭建了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其作动控制仿真;针对装置特点提出了影响系数平衡方法,进而完成了在线主动平衡系统开发,利用整体系统平台进行了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平衡性能。最后,在平台开发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bView与MatLab联合编程,实现了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诊治一体化软件集成,对软件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并利用整套软硬件系统完成了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诊断与治愈应用,证明了系统的实用性。

韩帅[4](2020)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的脑血流参数评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探讨应用TCD参数的建模公式评估ICP的可行性,并探讨在去骨瓣减压患者与未去骨瓣减压患者之间评估的差异,以及液压和压电耦合技术下应用TCD无创评估ICP的差异,为床旁无创评估颅内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干预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1月因颅脑外伤入院后行ICP监测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在16-68周岁之间,平均年龄53.35±10.90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3-8分15例,9-12分5例,其中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未去骨瓣减压术8例,ICP监测中应用压电耦合ICP监测4例,液压耦合ICP监测16例。应用TCD采集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FVs)、舒张期末流速(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F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F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有创监测采集IC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共计采集200次。应用建模公式计算无创ICP(Non-invasive ICP,n ICP),同时计算出液压和压电耦合技术下相应的n ICP,并计算去骨瓣减压组与未去骨瓣减压组的n ICP,利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应的n ICP与ICP之间的相关性,绘制相应的n ICP与ICP的Bland-Altman检验图比较一致性,并利用ROC曲线分别预测诊断颅内压增高(ICP≥20mm Hg)的能力。结果:1.TCD检测的各项参数中PI与ICP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r=0.71,P<0.001)。2.在应用三种建模公式中,公式1(n ICP=4.47×PI+12.68)测算的n ICP与ICP之间显示了高度相关性(r=0.71,P<0.001)、较好的一致性(平均偏差:+1.8±2.1mm Hg,一致性范围:-2.4至6.0mm Hg)和较强的预测ICP≥20mm Hg能力(AUC:0.957,最佳临界值:17.6mm Hg,敏感性:100%,特异性:86.10%)。尽管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公式1测算的n ICP与ICP偏差也相应增大,但偏差处在1-3mm Hg之间。3.应用公式1分别计算去骨瓣减压组和未去骨瓣减压组的n ICP,去骨瓣减压组(r=0.69,P<0.001)与未去骨瓣减压组(r=0.79,P<0.001)相比,相关性稍弱,但都与ICP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而且两组在ICP从16至21mm Hg这一区间都有着较其他区间显着的相关性。同时两组在一致性(平均偏差:+1.5±2.1mm Hg vs+2.2±2.3 mm Hg,一致性范围:-2.5—5.6 mm Hg vs-2.2—6.7 mm Hg)和预测ICP≥20mm Hg能力(AUC:0.948vs 0.970)上基本相一致。4.应用三种建模公式分别计算液压组和压电组的n ICP,其中液压组n ICP与ICP之间相关性强度与压电组相一致(r:0.72;0.43;0.71 vs 0.72;0.59;0.70)。在验证一致性上Bland-Altman检验显示液压组和压电组结果也基本一致(平均偏差:+1.7±2.1 mm Hg;-2.4±5.3 mm Hg;-6.0±1.9 mm Hg vs+1.9±2.2 mm Hg;-3.2±6.5 mm Hg;-6.0±2.0 mm Hg),ROC曲线得出以ICP≥20mm Hg为判断颅内压增高标准时,液压组进行TCD无创评估预测颅内压增高的能力上与压电组基本相一致(AUC:0.939;0.712;0.906 vs0.982;0.796;0.982)。其中在两种ICP监测技术下公式(n ICP=4.47×PI+12.68)都有着较好的应用性。结论:1.TCD各项参数中PI与ICP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2.在TCD无创评估ICP的建模公式中,公式n ICP=4.47×PI+12.68在相关性、一致性和预测ICP增高能力上都有较好的应用性。3.在TBI中,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应用TCD无创评估ICP依然适用,并且当ICP处于16-21mm Hg区间时有较好的相关性。4.在液压耦合和压电耦合两种ICP监测技术下,应用TCD无创评估ICP无明显差异,并且公式n ICP=4.47×PI+12.68在液压和压电两种ICP监测技术中都有较好的应用性。5.在临床TBI患者救治中,虽然TCD不能替代有创ICP监测技术精确的评估ICP,但是TCD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师在一些情况下反复迅速、动态实时的监测ICP变化。

甘世明[5](2020)在《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研究》文中提出变极性等离子弧-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Variable Polarity Plasma Arc-Metal Inert Gas,VPPA-MIG)复合焊接方法具有焊接效率高,工艺区间宽和穿透深度大等优点,在厚板高强铝合金焊接中优势明显。该焊接方法为复合热源焊接,电弧能量集中,一次实现厚板焊接,导致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然而,针对厚板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报道极少。本文提出了采用钻孔法和模态试验法相结合的残余测试方法,并获得了7A52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特性。研究结果对深入分析高能束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和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和分析需要,建立了由NI数据采集卡、工控计算机、虚拟仪器Lab VIEW、钻孔装置等组成的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系统,为实现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接头残余应力测量以及测量误差分析提供了保障。此外,建立了由INV 931X系列力锤、INV 9824型ICP加速度传感器、CS3062T0-24位云智慧采集分析仪、DASP模态分析软件等组成的模态试验测量系统,为模态试验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钻孔法残余应力测量原理,运用误差传递原理解析了影响残余主应力σ1、σ2和φ角测量精度的误差链。通过7A52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误差试验及分析发现,弹性模量误差、贴片误差和应变取值时间误差对残余主应力和φ角的影响较大。结果表明,由弹性模量误差传递到σ1、σ2中的相对误差最大达到5%,可由弹性模量实测值的拟合曲线来实现修正。由贴片误差传递到残余主应力σ1、σ2和φ角中的相对误差在贴片24 h后可忽略,由应变取值时间产生的相对误差在钻孔150 min后降为0。修正钻孔法测量误差后,测得了10 mm 7A52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接头各区域的应力分布关于焊缝中心基本对称,出现“双峰现象”,且横向残余应力峰值为78.2 MPa,纵向残余应力峰值为223.3 MPa。上述试验结果可为模态试验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奠定基础。采用振动理论分析了模态试验法测量残余应力的机理,获得了7A52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残余应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焊接残余应力会使固有频率减小,且峰值越大,固有频率减小的幅度越大。通过模态试验发现,由于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固有频率的试验测量值也会降低,且当固有频率的阶次为3阶、4阶和5阶时,试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差值比较小,得到的固有频率比较可靠,可以用来建立模态试验法测量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学模型。基于二次多项式拟合,对比分析了第3阶、4阶和5阶固有频率与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拟合判定系数,发现第5阶固有频率与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拟合精度最高,利用第5阶固有频率建立了模态试验法测量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学模型。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测得了6 mm和10 mm 7A52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接头各区域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征与钻孔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确定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保证模态试验法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模态试验法分析了7A52铝合金在VPPA-MIG复合焊接过程中VPPA和MIG两种电弧能量配比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峰值会随VPPA电弧能量配比的提高而增大。在考虑焊缝成形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残余应力分布特征优化了7A52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参数,选择VPPA电弧能量占比为35%~40%之间的焊接参数时,6 mm和10 mm板材横向残余应力峰值分别不高于73.3MPa与92.0 MPa,纵向残余应力峰值分别不高于231.7 MPa与234.3 MPa,既可以获得成形效果良好的焊缝,也不会出现过高的残余应力峰值。

马馥清[6](2020)在《功能型尼龙基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正渗透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正渗透水处理技术因其不需额外的驱动力,以及相对较低的膜结垢趋势和较高的水回收率在水处理领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而在正渗透膜中,薄膜复合型正渗透(TFC-FO)膜又以其经典的双层结构、易于改性等特点格外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目前已有将TFC-FO膜应用于水体脱盐、废水处理、发电、食品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等研究,表明薄膜复合型正渗透膜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如浓差极化、膜污染以及反向溶质扩散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本文针对TFC-FO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选择尼龙膜作为基膜制备正渗透膜,并采用两种新型的改性方法对尼龙基FO膜进行改性处理,提高膜的正渗透性能以及抗污抗菌性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在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PVDF)和尼龙(Nylon)商业滤膜上利用传统的界面聚合(IP)方法制备出典型双层结构的TFC-FO膜,主要通过测试其FO性能、机械强度以及表面形貌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改性处理。结果发现,商业尼龙膜的机械强度最高并且FO性能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以尼龙为基膜的界面聚合条件,确定了浓度为6 wt%的间苯二胺(MPD)水相溶液和浓度为0.6 wt%的均苯三甲酰氯(TMC)油相溶液的最佳IP制备条件。之后,通过将牛血清白蛋白(BSA)/金纳米颗粒(GNPs)嵌入到该鸡冠状尼龙支撑膜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薄膜纳米复合材料(TFN)正渗透(FO)膜。并且研究了BSA/GNPs掺入对TFN-FO膜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电荷以及FO性能的影响。通过结果可得,改性FO膜的水通量在“活性层朝向汲取液”(AL-DS)模式下高达55.2±5.4 LMH,约为原始FO膜的五倍,水通量/反向盐通量(Js/Jw)的比值仅为0.034 g/L,表明了改性膜的正渗透选择性得到显着提高。位于尼龙支撑膜和聚酰胺(PA)表皮层之间的BSA/GNP提供了水传输通道,并增加了PA层的粗糙度和致密性,从而增加了渗透压作用的有效面积并减小反向盐通量。另外,位于支撑层底部的BSA/GNP在溶液中提供了几乎电中性的膜表面,减轻了稀释浓差极化现象。在这项研究中,选择具有特殊鸡冠状表面结构的尼龙膜作为支撑层,以负载BSA/GNPs纳米颗粒,为制备高分离性能的TFC-FO膜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改性方法。(2)通过在多孔尼龙支撑层(孔径为5μm)中部分填充藻酸钙水凝胶(CA-gel),并且将银纳米线固定在底部,制备出一种水凝胶银纳米线改性正渗透膜。该膜支撑层表面上的CA凝胶有利于在界面聚合(IP)过程中形成更均匀且交联的PA表皮层,从而导致较低的反向盐通量和重金属离子的高排斥作用。此外,位于支撑层中的三维网络CA-gel在正渗透过程中膨胀并提供了水渗透的传输通道。并且固定在支撑层底部的银纳米线使膜具有抗菌性能。新型FO膜显示出高选择性,水通量显着增加,几乎是不添加CA-gel的原始FO膜的3倍。在四个FO测试循环后,水通量保持在原始水通量的85%以上(相比之下,原始FO膜为65%),表明具有良好的抗污性能。此外,该膜在FO工艺中获得了99%重金属排斥率,并且由于固定的银纳米线和支撑层的亲水性的共同作用,对大肠杆菌进行有效抑制,在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出现了明显的抑菌圈,表明成功赋予膜抗菌的性能。

张明明[7](2020)在《陶瓷基正渗透膜的设计制备及脱盐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人口的指数增长以及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渗透(FO)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水回收率和分离范围广等优点,在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工程领域展现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FO过程中,现有有机膜存在稳定性和亲水性不足、机械强度不高等关键问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压、酸碱和有机溶剂等特殊应用。因此,新型FO膜结构设计与性能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聚酰胺活性层高质量成膜和脱盐性能提升等关键问题,本文从膜材料选择和膜结构设计出发,以高稳定的低成本莫来石陶瓷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型纳米复合中间层(二氧化钛/碳纳米管(TiO2/CNT)),制备出高性能陶瓷基FO复合膜。通过对不同支撑体、膜表面、结构特性及FO脱盐性能进行系统表征,探究了纳米复合中间层对膜结构及FO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陶瓷负载活性层的成膜机理和FO盐水传递机理。主要结果结论如下:首先,以低成本的铝矾土和粉煤灰为原材料,制备出具有非对称结构的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考察了烧结温度对膜的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和机械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在1250°C时,指状孔占比为74%的莫来石膜具有适中的孔径(475 nm)、高表面孔隙率(22%)、良好的亲水性(29°)和高的机械强度(58 MPa)。然后以中空纤维莫来石膜作为支撑体制备莫来石基FO复合膜(标记为M-PA),主要研究了莫来石支撑体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从扫描电镜(SEM)结果中发现由于莫来石支撑体表面孔径较大(475 nm),粗糙度较高(Ra=132±33 nm),形成了有缺陷且厚的聚酰胺(PA)活性层。在PA层朝向汲取液侧(PRO)模式下,M-PA膜的水通量为10.6±1.4L/m2 h,反向盐通量为15.9±0.7 g/m2 h。结果表明,莫来石载体的表面性质不利于无缺陷和超薄PA层的形成。为了形成无缺陷和超薄PA层,通过引入纳米TiO2中间层制备出纳米二氧化钛-莫来石基FO复合膜(标记为M-T-PA)。主要研究了TiO2中间层对基膜,PA层以及FO性能的影响。引入TiO2中间层后,莫来石支撑体的表面孔径和粗糙度都有所降低。在TiO2中间层表面形成无缺陷且薄的PA活性层,使膜的FO性能明显提高。在PRO模式下,M-T-PA膜的水通量为18.6±1.7 L/m2 h,反向盐通量为7.7±0.5 g/m2 h。而且M-T-PA膜的结构参数S值也有所降低。这说明TiO2中间层不仅能够调节支撑体表面的孔径以及粗糙度等性质,为无缺陷PA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还有利于降低S值,减小内部浓差极化(ICP)。为了进一步提高膜的FO性能,通过引入复合纳米TiO2/CNT中间层,获得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莫来石基FO复合膜(标记为M-T/CNT-PA)。主要研究了TiO2/CNT中间层对基膜,PA层结构以及FO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CNT中间层厚度以及活性层制备过程中各个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CNT中间层进一步降低了支撑体表面的孔径以及粗糙度,使得在TiO2/CNT中间层上制备的PA层具有超薄、无缺陷、更大有效过滤面积和更好的选择性等优点。在最佳的膜制备条件下,M-T/CNT40-PA膜的水通量为28.5±1.8 L/m2 h,反向盐通量为7.4±0.6 g/m2 h。最后,我们提出了陶瓷负载活性层的成膜机理和FO盐水传递机理。特殊的纳米复合中间层不仅提供了更多的成膜活性位点,有利于形成无缺陷、更薄、具有纳米气泡结构的高质量PA活性层,而且其高孔隙度的三维网状结构加上活性层的纳米气泡结构,有利于水的快速运输,从而提高膜的FO性能。本论文为高性能新型无机FO膜的设计制备以及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陶瓷基FO复合膜因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预期其能够在特殊分离应用中(如压力阻尼渗透和有机溶剂FO等)进一步发展和使用。

杨诗慧[8](2019)在《正渗透-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利用选择性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使低浓度原料液中的纯水自发地通过膜扩散至高浓度的驱动液中。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水回收率的绿色膜分离技术,FO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包括苦咸水淡化、海水脱盐、污水浓缩、废水处理、食品加工、野外应急救援和医药行业等。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现状和能源压力,利用FO联合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双膜工艺开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净水生产的应用研究,对于探索新型污水处理及再生技术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采用实验室规模的板框式FO设备和高压平板膜RO装置。首先,以实际的生活污水为原料液、模拟的海水反渗透截留液为驱动液,进行FO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探究了FO浓缩生活污水的基本性能,以及温度、流速和过滤预处理的工艺操作条件对水通量和反向盐通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 FO对实际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浓缩与截留效果、膜污染、物理清洗和膜通量的恢复情况,以评价FO技术浓缩城市污水的处理效率。然后,将经FO稀释的驱动液用作进料,研究RO作为后续工艺实现渗透水与驱动液的有效分离,考察了水通量、脱盐率、污染物去除率以及产水水质等特性,最后核算了该组合工艺的经济能耗成本,旨在探究FO-RO联合技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实现污水浓缩和净水生产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海水反渗透截留液用作正渗透驱动液时,FO工艺浓缩实际生活污水能持续地产生较高的水通量。在运行29 h后,水通量从初始值15.3降低至11.6 L·m-2·h-1下降率是24.2%。但是,生活污水的电导率不断增长,这主要是由污水体积的浓缩和驱动溶质的反向扩散所致。提高操作温度能显着地增加FO水通量,但是高温也会加重驱动液中盐溶质向原料液的反向扩散问题。进料速度下降,水通量减小,且低流速下水通量随时间的下降速率更快。当生活污水经过0.45 μm膜过滤预处理后,污水中的悬浮物被去除,FO水通量得以提高。在污水体积浓缩4倍时,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如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的浓缩倍数分别是 3.28~3.50,2.38~2.67,1.58~1.94 和 1.31~1.75。FO工艺对污水中TP、COD、TN和NH4+-N的截留效率分别为96.8±0.8%,69.5±4.5%,49.5±4.8%,41.4±4.6%。由生活污水导致的FO膜污染较严重,其活性层表面附着一个致密厚实的滤饼层。但是,经物理清洗后膜通量的恢复率高达94.0-98.47%。稀释的驱动液经后置RO处理,产出水的COD、TP、TN和NH4+-N 浓度为 2.90、0.001、1.23 和 1.07 mg/L,其去除率分别是 91.7%、97.5%、89.7%和90.1%。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在EX230-300/EM250-390区域有微弱的荧光反应,这说明最终产水中仍残留少许蛋白质、多肽或氨基酸类溶解性有机物。在FO-RO复合系统中,装置器械类成本最高,占比40.83%,能耗、膜材料和运行成本的比重分别是26.2%、24.46%和8.51%。具体来讲,RO装置、RO泵能耗和FO膜材料上投入资本最多。综上,FO-RO组合工艺能够实现生活污水的富集浓缩以及净水的生产,但是未来需要更高截留性能的FO膜和RO膜以达到高处理效率,获取优质的最终产水。

李欢[9](2019)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并分析妊娠结局。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CP孕妇144例,胆石症患者50例,乙肝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分娩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将ICP孕妇分为4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质谱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15种胆汁酸谱,包括包括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鹅脱氧胆酸(CDCA)、胆酸(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胆酸(G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石胆酸(TL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胆酸(T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等。应用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比较分析各组血清胆汁酸谱差异,筛选出组间差异胆汁酸谱,并分析各组ICP孕妇妊娠结局。结果:(1)ICP各组孕妇和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DCA、TCDCA、TCA、GDCA和GLCA,其中ICP1组TCA和TCDCA浓度最高,ICP3组DCA、GDCA和GLCA浓度最高。(2)ICP4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GUDCA、TUDCA、GCA和GLCA,这些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4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4组与ICP1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TCDCA、TCA、DCA、GCA、GCDCA、TUDCA、TDCA和GUDCA,其中ICP4组仅DCA浓度高于ICP1组,其余差异胆汁酸均为ICP1组高于ICP4组;ICP4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CDCA、TUDCA和GCDCA;ICP4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CDCA、CDCA、TCDCA、TCA、GCA、GUDCA、UDCA和T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乙肝组高于ICP4组。(3)ICP3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UDCA、LCA、GLCA、UDCA、TUDCA、CDCA和TLCA,这些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3组与ICP1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DCA、GDCA、LCA、GLCA、GCDCA和TCDCA,其中ICP1组仅TCDCA浓度高于ICP3组,其余胆汁酸的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ICP1组;ICP3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LCA、TUDCA和G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胆石症组;ICP3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CA、TDCA、TLCA、GCDCA、TCDCA、TCA、CDCA和GDCA,其中ICP3组DCA、GCA和TCA浓度均高于胆石症组,而CDCA、GCDCA和TCDCA浓度均低于胆石症组。(4)ICP1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为TCDCA、TCA、GCA、GCDCA、TUDCA和G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显示为ICP1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1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TUDCA、UDCA、TCA、CDCA、GUDCA、DCA、CA和GCDCA,其中ICP1组TUDCA、UDCA、TCA、GUDCA和CA的浓度高于胆石症组,而CDCA、DCA和GCDCA的浓度低于胆石症组;ICP1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CDCA、GCA、CDCA、TCDCA和TDCA,其中ICP1组仅TDCA浓度高于乙肝组,其余差异胆汁酸均为乙肝组高于ICP1组。(5)ICP1组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高于ICP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3组羊水粪染例数和早产例数显着高于正常孕妇,但其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低于ICP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3组与ICP2组孕妇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ICP4组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及剖宫产例数均显着高于正常孕妇组,但其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新生儿窒息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低于ICP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4组与ICP2组孕妇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CP孕妇特征性胆汁酸谱是CDCA、UDCA、GLCA、GCDCA、GCA、GUDCA、TCDCA、TCA和TUDCA,有助于ICP各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黄疸型ICP孕妇妊娠结局最差,妊娠期高胆汁酸血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肝酶异常属于ICP亚型,临床应予以重视。

吴智威[10](2019)在《ICP-QMS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农产品在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通愈发频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真实原产地信息的重要性使得其原产地溯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逐渐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多种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中,同位素信息溯源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农产品体内各同位素体系的组成信息极大地受到其来源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代谢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且很难在农产品的储藏、运输等销售链中发生改变,能为农产品的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提供科学、独立且客观的身份鉴别信息。在同位素分析技术方面,与TIMS(热电离质谱)、MC-ICP-MS(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能提供高测试精度(<0.005%,RSD)的同位素质谱技术相比,ICP-Q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四极杆质谱仪)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线性范围宽、分析效率高等优势,但其同位素测试精度(0.10.5%,RSD)并不理想,从而严重制约了ICP-QMS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前景。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惰性气体(Ne)碰撞阻尼、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的技术手段,探讨并建立了ICP-QMS的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农产品的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ICP-QMS的同位素分析测试性能,且拓展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的同时,丰富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技术手段,以期推动农产品溯源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如下:1.建立了基于Ne气碰撞阻尼技术的ICP-QMS高精度铅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烟草样品的产地溯源研究。最佳流速下的碰撞Ne气可通过降低离子流整体差异性、提高离子传输效率的方式显着提高ICP-QMS的铅同位素分析精度。本方法提供的测试精度(0.040.08%,RSD;0.030.06%,RESD)在传统ICP-QMS测试方法(0.120.5%,RSD)的基础上改善了26倍。在无需进行铅的分离与纯化的前提下,CTA-VTL-2国际烟草标准参考物质的铅同位素组成测得数据与文献报道值高度一致,且本研究率先对CTA-VTL-1国际烟草标准参考物质的铅同位素组成信息进行了报道。来自7个不同产地的共91个烟草样品在本方法下进行了高精度铅同位素分析,并以铅同位素信息(208/206Pb和207/206Pb)为指标建立产地溯源模型,成功地对烟草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2.建立了基于Ne气碰撞阻尼技术的ICP-QMS高精度硼同位素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葡萄酒的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本研究通过直接稀释的方式有效消除了葡萄酒中乙醇基体对硼同位素测试的干扰,建立了葡萄酒样品经稀释后可直接进样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此外,最佳流速下的Ne气碰撞阻尼技术使得硼同位素测试精度(0.040.12%,RSD;0.040.07%,RESD)在传统ICP-QMS测试方法(0.20.5%,RSD)的基础上改善了24倍。不同产地来源的20件葡萄酒样品在本方法下进行了高精度硼同位素分析,并以葡萄酒中总硼含量与硼同位素信息为指标,建立了硼含量-硼同位素信息的产地溯源模型,成功地对葡萄酒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3.本研究在分别配备了Pulse-Analog双模检测器和全数字离子衰减检测器的ICP-QMS中,深入评价与探讨了不同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分析测试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脉冲(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的ICP-QMS高精度铅同位素分析技术,且成功地应用于地质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经研究发现,当用于不同信号拟合换算的调谐因子(又称P/A调谐因子、衰减系数)只能被预设为一个恒定值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信号在拟合换算过程中出现随机误差,此误差是在非pulse信号采集模式下,同位素测试性能(测试精度与准确度)出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避开信号拟合换算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本研究在脉冲(Pulse-only)信号检测模式下,对未经铅分离提纯的六件地质标准参考物质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获得测试精度(0.030.07%,RSD;0.020.08%,RESD)在传统ICP-QMS测试方法(0.120.5%,RSD)的基础上改善了26倍,且铅同位素数据(208/206Pb和207/206Pb)与基于MC-ICP-MS的文献报道值高度一致,证实了在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下获得高质量同位素测试数据的可行性。4.建立了脉冲(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技术的ICP-QMS高精度硼、锶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雪茄的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本方法所提供的硼、锶同位素测试精度(RSD:0.030.06%;RESD:0.030.07%)在传统ICP-QMS测试方法(0.20.5%,RSD)的基础上改善了35倍。样品溶液中总硼含量处于最佳推荐范围内时(2535μg L-1),可忽略雪茄样品中复杂基体组分对硼同位素分析造成的基体效应,经消解与稀释定容后的样品溶液均可直接上机进行硼同位素分析。此外,本研究对雪茄样品进行了锶的分离纯化,并经过稀释使得样品溶液中总锶含量处于最佳推荐范围内(6575μg L-1)后,再进行锶同位素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分别建立了硼含量-硼同位素信息溯源模型、锶含量-锶同位素信息溯源模型、硼同位素-锶同位素信息溯源模型,三种产地溯源模型的联合使用可对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共19件雪茄样品进行快速且有效的产地溯源与判别研究。

二、工作型ICP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型ICP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温合金中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
        1.2.3 分光光度法
        1.2.4 原子荧光光谱法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1.1 锗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2 砷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3 磷元素的研究现状
        1.3.1.4 硫元素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主要进展
        1.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发展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结构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的应用
        1.4.2 方案设计和思路
        1.4.3 课题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ICP-MS/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仪器参数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砷锗
        2.3.1 溶样体系
        2.3.2 内标选择
        2.3.3 分析同位素选择
        2.3.4 质谱干扰分析及消除机理
        2.3.5 单四极杆和MS/MS模式下Co对 As的干扰
        2.3.6 O_2流速
        2.3.7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2.3.8 加标回收率实验
        2.3.9 方法验证与样品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ICP-MS/MS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磷硫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仪器参数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磷硫
        3.3.1 溶样体系
        3.3.2 分析同位素选择
        3.3.3 反应模式的选择
        3.3.4 质谱干扰及氧气模式干扰消除机理
        3.3.5 O_2流速
        3.3.6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3.3.7 加标回收率实验
        3.3.8 方法验证与样品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测量结果不确定的评定
    4.1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硫元素的不确定度评定
        4.1.1 实验方法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3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4.1.4 不确定度评定
        4.1.4.1 测量重复性的不确定度
        4.1.4.2 样品溶液中硫的质量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3 样品空白变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4 样品称取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4.1.4.5 定容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4.1.5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4.2 ICP-MS/MS法测定高温合金中锗砷磷硫的不确定度评定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高速精密电主轴转子失衡识别及主动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转子故障诊断方法
        1.2.2 电主轴故障诊断技术
        1.2.3 电主轴在线主动平衡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总体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总体方案
2 电主轴选型设计及系统集成
    2.1 电主轴结构及特点
    2.2 电主轴选型设计
    2.3 电主轴系统集成
    2.4 主轴模态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电主轴转子失衡故障识别
    3.1 转子失衡故障机理
    3.2 振动信号特征提取
    3.3 振动图像特征提取
        3.3.1 灰度图像纹理分析方法
        3.3.2 对称极坐标图像纹理分析方法
        3.3.3 EMD-PWVD振动时频图像能量分析方法
    3.4 基于图像特征的FCM聚类识别
    3.5 失衡故障识别试验
        3.5.1 振动信号识别试验
        3.5.2 振动图像识别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电主轴在线主动平衡装置及系统设计
    4.1 在线主动平衡原理
    4.2 在线主动平衡装置设计
        4.2.1 总体传动方案
        4.2.2 机械结构及参数设计
        4.2.3 平衡能力设计
    4.3 在线主动平衡装置控制研究
    4.4 平衡系统设计及试验
        4.4.1 在线主动平衡方法
        4.4.2 在线主动平衡系统设计
        4.4.3 平衡性能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电主轴失衡故障识别与主动平衡软件开发
    5.1 在线主动平衡系统软件开发
        5.1.1 软件方案
        5.1.2 软件开发
    5.2 软件功能验证
    5.3 软件应用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颅内压监测的应用
        2.1.1 颅内压及颅内高压的定义
        2.1.2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2.1.3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2.2 TCD的应用
        2.2.1 TCD的基本原理
        2.2.2 TCD的检测指标
        2.2.3 TCD的应用现状
    2.3 TCD检测血流动力学评估ICP变化
        2.3.1 TCD评估ICP的定性研究
        2.3.2 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估ICP
        2.3.3 TCD的局限性和优势
    2.4 结论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基本资料
        3.1.2 ICP监测指征
    3.2 方法
        3.2.1 ICP监测
        3.2.2 TCD检测
        3.2.3 nICP的计算
        3.2.4 其他治疗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TCD各参数与ICP的相关性
    4.2 TCD建模公式测算的nICP结果
    4.3 nICP与ICP的偏差值变化
    4.4 去骨瓣减压组和未去骨瓣减压组的nICP结果
    4.5 液压组和压电组中各公式测算的nICP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ICP监测在TBI中的临床意义
    5.2 TCD参数评估ICP
    5.3 TCD评估ICP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铝合金的焊接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 铝合金单一焊接方法
        1.2.2 铝合金复合焊接方法
    1.3 残余应力研究方法概述
        1.3.1 焊接残余应力测试方法概述
        1.3.2 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1.3.3 模态试验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设备
    2.1 焊接试验设备
    2.2 试验材料
    2.3 基于钻孔法的残余应力测试系统
        2.3.1 硬件结构
        2.3.2 软件结构
    2.4 模态试验测量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孔法测量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及误差分析
    3.1 钻孔法测量原理
    3.2 误差传递分析
        3.2.1 误差传递理论分析
        3.2.2 测量误差链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3.3.2 贴片误差分析
        3.3.3 应变取值时间误差分析
        3.3.4 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测量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态试验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原理及其应用
    4.1 模态试验法测量原理
    4.2 焊接残余应力及其分布
        4.2.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4.2.2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
    4.3 拟合焊接残余应力与固有频率的关系
        4.3.1 数据拟合原理
        4.3.2 残余应力与固有频率拟合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模态试验法测量的数学建模
    5.1 模态试验法测量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理论分析
        5.1.1 理论解析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与固有频率的关系
        5.1.2 模态试验验证
    5.2 模态试验法测量复合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学建模及过程
        5.2.1 获取不同模态的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件
        5.2.2 测量不同模态下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件固有频率
        5.2.3 测量不同模态下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件残余应力
        5.2.4 拟合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与固有频率的关系
    5.3 模态试验法可靠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热源能量配比对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6.1 设置不同能量配比焊接参数
    6.2 不同能量配比对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6.2.1 能量配比对复合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6.2.2 根据残余应力优化VPPA-MIG复合焊接参数
    6.3 VPPA-MIG复合焊接与单MIG焊接残余应力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功能型尼龙基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正渗透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正渗透膜技术
    1.3 正渗透膜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1.3.1 正渗透膜技术的应用
        1.3.1.1 水体脱盐
        1.3.1.2 废水处理
        1.3.1.3 发电
        1.3.1.4 液体食品浓缩
        1.3.1.5 制药应用
        1.3.2 正渗透膜所面临的挑战
        1.3.2.1 浓差极化
        1.3.2.2 膜污染
        1.3.2.3 反向溶质扩散
    1.4 理想正渗透膜及改性方法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尼龙基膜制备BSA/GNPs改性TFC型正渗透膜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不同基膜材料TFC-FO膜的制备与表征
        2.2.2.1 膜的制备
        2.2.2.2 膜的表征
        2.2.3 改性TFC-FO膜的制备与表征
        2.2.3.1 金纳米粒子(GNPs)的合成
        2.2.3.2 膜的制备
        2.2.3.3 膜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不同基膜制备的TFC-FO膜
        2.3.2 界面聚合条件探讨
        2.3.3 金纳米粒子(GNPs)的合成
        2.3.4 FO膜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2.3.5 FO膜皮层的表面粗糙度分析
        2.3.6 不同基膜及皮层表面的元素分析
        2.3.7 不同膜的FO性能分析
        2.3.8 最佳改性条件探究
        2.3.9 BSA/GNPs改性FO膜的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尼龙基膜制备银纳米线-水凝胶改性TFC型正渗透膜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膜的制备
        3.2.3 膜的表征
        3.2.3.1 物化性质
        3.2.3.2 溶胀率
        3.2.3.3 FO性能
        3.2.3.4 重金属截留性能
        3.2.3.5 抗污性
        3.2.3.6 抗菌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O膜表面形貌分析
        3.3.2 FO膜皮层的表面粗糙度分析
        3.3.3 FO膜表面红外及XPS元素分析
        3.3.4 FO膜表面接触角及FO性能分析
        3.3.5 FO膜抗污性能分析
        3.3.6 FO膜抗菌性能分析
        3.3.7 FO膜截留重金属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4.3.1 不足
        4.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7)陶瓷基正渗透膜的设计制备及脱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正渗透膜技术
        1.2.1 正渗透膜技术概述及原理
        1.2.2 正渗透膜技术的环境意义及应用
        1.2.3 正渗透膜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
    1.3 正渗透分离膜
        1.3.1 正渗透分离膜主要存在的问题
        1.3.2 正渗透分离膜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3.3 正渗透分离膜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立题意义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2 主要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表征分析方法
        2.2.1 原料成分分析
        2.2.2 粒径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形貌及元素分析
        2.2.5 孔径分析
        2.2.6 机械强度
        2.2.7 水接触角
        2.2.8 原子力显微镜
        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 膜的性能测试
        2.3.1 膜的分离性能测试
        2.3.2 正渗透性能测试
3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的表征
        3.2.2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制备
    3.3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表征
        3.3.1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XRD分析
        3.3.2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孔径分析
        3.3.3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SEM分析
        3.3.4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表面孔隙率分析
        3.3.5 中空纤维莫来石陶瓷膜的机械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4.3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表征
        4.3.1 中空纤维莫来石支撑体的表征
        4.3.2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4.3.3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表面性质
    4.4 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纳米二氧化钛中间层对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液的制备
        5.2.2 纳米二氧化钛-莫来石基复合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二氧化钛中间层对基底膜的影响
        5.3.2 纳米二氧化钛中间层对聚酰胺层的影响
        5.3.3 纳米二氧化钛中间层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中间层对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备
        6.2.2 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莫来石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中间层对基底膜的影响
        6.3.2 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中间层对聚酰胺层的影响
        6.3.3 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中间层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
        6.3.4 MPD浓度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
        6.3.5 TMC浓度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
        6.3.6 汲取液浓度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
    6.4 不同支撑体的成膜机理和渗透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正渗透-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2.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正渗透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
        2.1.1 正渗透过程原理
        2.1.2 正渗透膜与驱动液
        2.1.3 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
        2.1.4 正渗透技术的应用
    2.2 反渗透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
        2.2.1 反渗透过程原理
        2.2.2 反渗透膜污染与控制
        2.2.3 反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
        2.2.4 正渗透-反渗透组合工艺
    2.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2.3.1 传统污水处理工艺
        2.3.2 膜技术处理城市污水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正渗透膜与实验装置
        3.1.3 反渗透膜与实验装置
        3.1.4 实验测试仪器
    3.2 实验水样
        3.2.1 城市生活污水
        3.2.2 海水反渗透截留液
    3.3 实验方法
        3.3.1 正渗透水通量与盐反向通量的测定
        3.3.2 反渗透水通量与脱盐率的测定
        3.3.3 主要水质指标的测定
        3.3.4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3.3.5 膜污染的扫描电镜分析
第四章 正渗透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4.1 引言
    4.2 正渗透处理城市污水的通量性能
        4.2.1 正渗透膜的基线通量测试
        4.2.2 纯水通量与盐的反向渗透
    4.3 工艺操作因素的影响
        4.3.1 温度的影响
        4.3.2 流速的影响
        4.3.3 过滤预处理的影响
    4.4 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浓缩与截留
    4.5 水样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6 正渗透膜的污染情况
    4.7 物理清洗与膜通量的恢复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渗透技术作为后续工艺汲取纯水
    5.1 引言
    5.2 反渗透膜性能测试
        5.2.1 不同类型的反渗透膜片
        5.2.2 压力和进料浓度的影响
    5.3 反渗透处理稀释的正渗透驱动液
        5.3.1 水通量与脱盐率
        5.3.2 产水水质与污染物去除率
    5.4 产水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5 经济能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ICP-QMS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矿物质元素指纹信息溯源技术
        1.2.2 有机成分指纹信息溯源技术
        1.2.3 同位素指纹信息溯源技术
        1.2.4 小结
    1.3 ICP-QMS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工作参数优化
        1.3.2 样品的分离与富集
        1.3.3 同量异位素与多原子离子干扰
        1.3.4 质量歧视效应校正
        1.3.5 碰撞反应池技术
        1.3.6 检测器死时间与信号采集模式
        1.3.7 小结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工作量小结
第二章 ICP-QMS铅同位素分析及其在烟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2.1 引言
        2.1.1 铅同位素信息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发展现状
        2.1.2 铅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
    2.2 实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标准物质
        2.2.2 实验器具的清洗流程
        2.2.3 烟草样品信息及前处理办法
        2.2.4 仪器基本运行参数
    2.3 Ne气碰撞阻尼技术的ICP-QMS高精度铅同位素分析
        2.3.1 碰撞Ne气流速对铅同位素分析精度的影响
        2.3.2 数据采集参数的优化
        2.3.3 基体效应
        2.3.4 质量歧视校正
    2.4 铅同位素分析及其在烟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CP-QMS硼同位素分析及其在葡萄酒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硼同位素信息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发展现状
        3.1.2 硼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
    3.2 实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标准参考物质
        3.2.2 实验器具清洗流程
        3.2.3 样品信息及前处理办法
        3.2.4 仪器基本运行条件参数
    3.3 Ne气碰撞阻尼技术的ICP-QMS高精度硼同位素分析
        3.3.1 碰撞Ne气流速对硼同位素分析精度的影响
        3.3.2 碰撞Ne气流速对硼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影响
    3.4 葡萄酒样品经稀释后的直接进样分析技术
        3.4.1 基体效应
        3.4.2 质量歧视效应校正
    3.5 硼同位素信息在葡萄酒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器的不同信号采集模式对ICP-QMS同位素分析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标准参考物质
        4.2.2 实验器具的清洗流程
        4.2.3 地质样品信息及前处理方法
        4.2.4 仪器基本运行条件参数
    4.3 P-A双模检测器的不同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分析性能的影响
        4.3.1 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测试精度的影响
        4.3.2 脉冲-模拟信号(Pulse-Analog)的拟合相关性
        4.3.3 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4.4 全数字(衰减模式)检测器的不同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分析性能的影响
        4.4.1 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测试精度的影响
        4.4.2 信号采集模式对同位素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4.5 脉冲(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的ICP-QMS高精度铅同位素分析
        4.5.1 脉冲信号采集模式下ICP-QMS同位素分析测试的长期稳定性
        4.5.2 地质标准参考物质的铅同位素分析与数据比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CP-QMS硼、锶同位素分析及其在雪茄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5.1 引言
        5.1.1 硼、锶同位素信息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发展现状
        5.1.2 硼、锶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
    5.2 实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标准参考物质
        5.2.2 实验器具的清洗流程
        5.2.3 样品信息及前处理办法
        5.2.4 锶的分离与纯化流程
        5.2.5 仪器基本运行参数
    5.3 脉冲(Pulse-only)信号采集模式的ICP-QMS高精度硼、锶同位素分析
        5.3.1 信号采集模式对硼、锶同位素测试性能的影响
        5.3.2 数据采集参数的优化
        5.3.3 硼、锶同位素分析的长期稳定性与质量歧视效应校正
    5.4 雪茄样品的硼同位素分析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5.4.1 基体效应
        5.4.2 硼同位素分析及雪茄产地溯源
    5.5 雪茄样品的锶同位素分析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5.5.1 基体效应与锶同位素的分离富集
        5.5.2 锶同位素分析及雪茄产地溯源
        5.5.3 硼-锶同位素联合信息在雪茄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认识与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工作型ICP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锗砷磷硫[D]. 郭红巧.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2]放电功率变化对电磁波在电感耦合闭式等离子体中的衰减特性[J]. 林茂,徐浩军,魏小龙,韩欣珉,常怡鹏,林敏.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06)
  • [3]高速精密电主轴转子失衡识别及主动平衡研究[D]. 邵偲洁.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研究[D]. 韩帅. 吉林大学, 2020(08)
  • [5]高强铝合金VPPA-MIG复合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研究[D]. 甘世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6]功能型尼龙基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正渗透性能的研究[D]. 马馥清. 深圳大学, 2020(10)
  • [7]陶瓷基正渗透膜的设计制备及脱盐性能研究[D]. 张明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正渗透-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 杨诗慧. 山东大学, 2019(02)
  • [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D]. 李欢.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ICP-QMS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D]. 吴智威.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工作ICP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