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山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

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山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

一、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井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法,任怀伟,庞义辉,曹现刚,赵国瑞,陈洪月,杜毅博,毛善君,徐亚军,任世华,程建远,刘思平,范京道,吴群英,孟祥军,杨俊哲,余北建,宣宏斌,孙希奎,张殿振,王海波[1](2020)在《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最可靠的能源,煤炭资源的智能、安全、高效开发与低碳清洁利用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基于我国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开展了煤矿智能化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建设,进行了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研究,以"矿山即平台"的理念将智能化煤矿整体架构分为设备层、基础设施层、服务层与应用层,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生态、保障的智能化闭环管理。针对智能化煤矿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开展了多源异构数据建模、特征提取与数据挖掘等技术研究,研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信息实体建模与更新技术;研究了智能化煤矿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在刮板输送机上布设巡检机器人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与地质模型数据、采煤机位姿数据、采煤机摇臂截割数据进行有效融合,获取采煤机的实时截割曲线,通过比对采煤机实际截割曲线与地质模型的煤岩层分界面曲线,实现基于地质模型动态更新的煤层厚度自适应截割控制方法;研发了工作面采掘接续智能设计技术,实现了接续工作面图纸、规程、规范的智能设计,大幅降低了采掘接续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研究了掘锚一体机的位姿检测与导航技术、自动打锚杆技术、自动铺网技术、巷道三维建模与质量监测技术,探索了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的巷道智能高效掘进技术与装备;以"有人巡视,无人操作"为特征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在全国逐渐推广应用,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的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研发与实践,在部分矿区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分析了智能分选技术、智能辅助运输技术、5G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上下应用存在的技术难点及解决的技术路径,从技术研发角度系统分析了制约智能化煤矿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详细阐述了神东煤炭集团、兖矿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淄矿集团、新汶矿业集团等国内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智能化煤矿建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技术研发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与发展方向。同时对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起草制定了"智能化煤矿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指标体系"、"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分类、分级评价技术条件与指标体系"等相关标准,为智能化煤矿建设提供标准支撑。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2](2019)在《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可靠的能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详细阐述煤矿智能化的发展理念、特征、技术路径与阶段目标,分析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从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健康状态诊断与维护等方面,分析了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基础理论难题。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化煤矿的主体系统架构,研究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路径。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技术要求,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等4种开采模式,研究了不同开采模式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实施效果。介绍了我国煤矿掘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巷道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难题,提出了智能快速掘进的研发方向及技术路径。提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不同地域条件煤矿智能化发展模式及评价标准,提出新建矿井智能化建设路径,以及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从法规体系、财税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煤矿智能化建设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杨丽[3](2019)在《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当前,煤矿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并不理想,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煤炭需求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煤炭产能持续过剩,煤矿企业凭借扩张发展的思路已走到终点。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资源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约束,各种问题日益显现。这是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能源需求放缓的外部原因,以及煤矿企业长期粗放发展的内在原因。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这对煤矿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当前发展仍然面临着机制、体制、开发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长期以来,郭家湾煤矿虽然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迅速,但是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了“资源-产品-废物”的粗放式线性增长模型,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再加上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一直存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刚性发展战略很难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如何制定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企业发展战略,使其正确指引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方向,已成为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视角,立足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现状,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所处的外部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剖析。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该煤矿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进而确立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最后制定出适宜的发展战略方案,提出了应着重在制度、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资金等一系列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促进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白二虎[4](2019)在《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开采战略重心向西部地区转移。而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地质条件简单,在开采技术装备水平、互联网+及智能化不断提升的影响下,该地区非常适宜进行高强度开采,并且厚煤层高强度开采已成为我国采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其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学高强度开采引起的地下水资源流失、地表破坏、草地荒漠化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对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下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的破坏特征及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河学依据和实际意义。学文综合运学河学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高强度开采条件下松散含水层的破坏特征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高强度开采定义及厚煤层高强度开采现状,在收集西北高强度开采矿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并采学层次分析法验证了技术特征的合河学,构建了高强度开采指标体系;指出了高强度开采负外部学等同于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中的采动影响破坏方面,具有群发学、突发学及链生学等特点。(2)通过对矿井水水质评价,分析了保护松散含水层的重要学;采学相似模拟试验研究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裂缝发育规律,指出了上行裂缝与下行裂缝形成的贯通裂缝是威胁松散含水层安全稳定的主要学因;并在相邻井田范围内采学河地电磁法对高强度开采条件下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进行了现场探测验证。(3)采学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有无水压条件下覆岩渗流裂缝的发育规律及其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采学土工试验研究了下行裂缝对松散层含水量的影响,并阐述了松散含水层载荷传递的学河,分析了松散含水层通过影响覆岩复合破断而引起工作面突水压架事故,威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4)采学弹学薄板河学、固支梁河学及紧密堆积度河学从宏细观角度揭示了高强度开采对松散含水层的破坏机河,产生的贯通裂缝是破坏松散含水层的宏观学因,而土颗粒间因孔隙率增河引起的新生裂隙和学生裂隙贯通是破坏松散含水层的细观学因。(5)根据松散含水层破坏的防控思路,提出并设计了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相结合的“条采留巷充填法”绿色协调开采技术;在此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矿井后期转型升级、地下空区的开发利学及浅埋煤炭资源的减少,提出了松散含水层学位保护技术;并构建了“采前预防-采中控制-采后修复”的松散含水层防控技术体系,为实现松散含水层稳定与工作面回采安全的双赢局面提供了技术保障。

刘娜[5](2016)在《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是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各国愈演愈烈的能源争夺战,提高能源安全、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变得至关重要。煤矿企业作为煤炭产业的核心部分,其竞争力的全面提高,本质上就是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重视,传统的粗放型开采方式日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安全、高效、低碳化生产模式。煤矿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研究诣在全面挖掘煤矿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并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煤炭行业研究人员和煤炭生产企业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测度研究考核自身水平、了解不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创新性地集成了模糊集理论、CFCS和DEMATEL方法,构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并利用SEM模型对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路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明确各维度建设内容及重点后,设计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并选择德尔菲法、AHP-Entropy Weight耦合权重法、隶属度函数、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作为测度分析工具,构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最后,以神东集团下属11个煤矿为例,进行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第一章,绪论。对当前煤炭资源的分布、消耗、生产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概括性分析,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煤矿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进展及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路线、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2)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明确界定了论文研究对象——煤矿、综合竞争力及测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系统学理论、事故致因理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理论、智能矿山建设理论、生态矿山建设理论、煤矿科技创新理论和和谐矿区理论进行了梳理。(3)第三章,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构建。本章全面分析了煤矿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要素识别模型,首先利用UCINET复杂网络分析对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明确,进而利用模糊集理论和CFCS方法对专家语言评估标度进行转化和融合,借助DEMATEL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对各要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以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创新、和谐为关键要素的六维度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4)第四章,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关系模型研究。本章利用结构方程原理、以AMOS为分析工具,对煤矿综合竞争力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创新、和谐六个维度的潜在变量和结构路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六维度研究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了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并设计调查问卷,其次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分析。进而以结构效度提取的15个主成分为观测变量,对煤矿综合竞争力进行路径假设,以模型拟合参数及路径系数为基准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最终验证了原假设13条路径中的11条路径关系的正确性。最后,将结构关系模型与煤矿生产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验证了结构模型的合理性。(5)第五章,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研究。本章根据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模型,以高效、绿色、安全、智能、创新、和谐六个维度为目标层,建立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选取依据、含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说明。进而,以ahp-entropyweight耦合权重法为测度指标体系赋予权重,通过界定煤矿综合竞争力及其指标体系分级原则,应用隶属度函数及功效系数原理确定单指标评价隶属度函数,最后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构建。(6)第六章,实证研究:神东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分析与提升。为验证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章选取神东集团下属的11家煤矿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大柳塔矿、补连塔矿、榆家梁矿达到了国际先进煤矿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结果,以乌兰木伦矿、保德矿、寸草塔二矿为例,分析了各矿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并提出了改进建议。(7)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煤矿综合竞争力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创新性地集成了模糊集理论、cfcs和dematel方法,构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科学地确定了其关键影响要素。首先通过建立煤矿综合竞争力要素识别模型,借助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等方法确定原始分析数据,利用模糊集理论和cfcs方法对专家语言评估标度进行转化和融合,进而对所有要素网络关系进行初步探究,并创新性地对dematel方法进行改进,分析了各要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并区分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最终通过笛卡尔坐标系确定了以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创新、和谐为关键影响因素的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2)本文利用sem模型明确了煤矿综合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结构路径关系。研究中开发了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的测量问卷,以spss和amos为分析工具,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煤矿综合竞争力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创新、和谐六个维度的潜在变量、要素间的模型拟合参数、路径系数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各维度间结构路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3)本文构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途径。研究中建立了以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创新、和谐六维度为目标层的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进而利用AHP-Entropy Weight法、功效系数法、隶属度函数、模糊综合评价构建了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1家煤矿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雷达图分析测度结果,找出短板并提出改进措施。

吴玉国[6](2015)在《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神东矿区是我国13个亿吨矿区之一,所属矿井均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公司年产煤炭达2亿吨,主要开采的煤种为变质程度较低的长焰煤和不粘煤,开采煤层均为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由于矿井产量大、采空区面积大、煤层极易氧化等原因,综采面回风隅角经常出现CO积聚并导致CO持续超限(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24ppm),干扰煤自燃预测预报,同时给现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灭火和综采面回风隅角CO管理和控制措施带来了困惑,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综采面采空区CO产生规律、积聚及运移规律一直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以神东矿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煤煤常温氧化CO产生规律,采空区CO积聚、运移规律,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CO控制技术和管控标准开展研究,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西北、华北等重点产煤基地日常生产中CO超限与自然发火关系的问题,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标准提供依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观测发现,神东矿区综采面生产期间回风隅角CO较检修期间超限严重,相比CO浓度高出约10~20ppm。留顶煤采煤方法CO超限最为严重,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基本上未产生CO超限。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来源是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胶轮车尾气、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产生,其中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是主要来源。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达80~150ppm,占76%;密集车辆时间段胶轮车尾气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20ppm,占18%;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ppm,占6%。(2)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对神东矿区开采煤层原始赋存C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含量极少,含量在0.42~0.52×10-6cm3/g,由于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配风量较大,在1000~3000m3/min变化,因此,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不会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3)研制开发了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现场采样,并进行了5个典型煤层煤样(1.3kg)常温封闭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在小于20℃的常温环境下能产生CO并消耗一定量的O2,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CO浓度逐渐升高,一定时间后达到一定浓度值后保持稳定,煤样产生CO浓度最大值为154~425ppm,浓度稳定时间一般在380~980min。随着氧化的进行,产生CO速率逐渐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CO的累积浓度不再上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各煤样产生CO速率平均为0.56~1.64cm3/(min·m3)。消耗O2速率和生成CO速率呈正比,不同煤样消耗O2速率不同,一般为0.36~1.30l/(min·m3)。(4)通过对煤常温下惰性气氛下CO脱附实验和氧化环境下的多次氧化实验研究,发现煤解吸与煤氧化过程中的CO释放速率具有相似的过程,第一个小时内CO的释放速率锐减,一段时间之后,CO释放速率的减少趋势放缓,并逐步趋于稳定,并通过研究发现,煤的常温氧化是CO释放的主要原因。常温氧化实验过程中CO释放速率的倒数与时间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因此CO的释放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O=a/lnt-b,可通过此公式可定量的研究CO释放速率与氧化时间关系。(5)煤常温下多次氧化实验表明:CO的释放速率除了受到氧气浓度和煤体表面活性位点的影响外,主要受到煤氧产生抑制反应的氧化产物影响。当这些氧化产物排空消除后,煤氧反应进程重新恢复,CO释放速率上升。这一结论证明采空区浮煤反复在采空区漏风流的作用下不断地产生CO并随着采空区漏风运移到工作面回风隅角,从而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6)通过建立基于氧气消耗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函数,获得了煤常温下CO产生机理,煤的常温氧化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化学反应控制机制”、“过渡期”、“扩散控制机制”、“抑制控制机制”和“类燃烧反应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综采面回风隅角CO超限治理提供理论依据。(7)通过对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O2气体的现场观测,并结合煤常温氧化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空区CO产生的危险区域,采空区中CO气体浓度在距离工作面60~100m的位置出现最大值,一般在71~230ppm间,然后在120m稳定,CO在50ppm以内。(8)通过建立工作面不同推进位置时的3D气体运移CFD模型,研究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气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不同位置煤氧化产生CO气体在采空区的分布特征,得出了CO气体在采空区的运移规律。(9)在大量的实验和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值,并与现场测定结果相吻合。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正常回采时回风隅角CO安全浓度为85ppm,自燃预警浓度为350ppm。(10)在对神东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及煤自燃特点,在大量现场观测、实验室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神东矿区现有的防灭火技术装备条件,编制了《神东矿区防灭火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给神东矿区防灭火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神华集团及我国类似条件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张洁[7](2014)在《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都处于低谷期,我国煤炭市场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入探讨神东煤炭集团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未来战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EST分析、五力竞争模型以及SWOT分析,深入研究了神东煤炭集团内外部的竞争环境和优劣势,提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1)整合煤炭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竞争力;(2)适应国家及行业的产业政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3)继续发挥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为了确保战略得以充分实施,论文提出了(1)推进生产工艺创新、(2)优化业务流程、(3)创新信息化技术、(4)提升企业文化、(5)强化组织保障、(6)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等六大方面的保障措施。论文对神东煤炭集团的战略发展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麻葆钧[8](2010)在《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是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和骨干煤炭生产企业,于2009年5月20日在神东矿区四公司的基础上整合成立。公司地跨陕、晋、蒙三省区,拥有17个矿井,其中2000万吨级以上矿井3个,1500万吨级矿井3个,1000万吨级矿井5个,其余的在1000万吨以下,有10个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2005年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到2009年,原煤生产连续五年过亿吨,商品煤生产连续四年过亿吨,综采产量连续三年过亿吨,企业安全、技术、经济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第一、世界一流水平。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地处西部,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缺乏城市依托,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对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同时,国内煤炭企业整体安全形势严峻,对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受传统煤炭企业影响,管理仍然是神东的短板;煤炭价格的走高,国内煤炭市场面临国际竞争者侵占、挤压。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依托神华矿电路港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运营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建设方针,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了“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型集约化生产模式和千万吨矿井群的生产格局。在神华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企业建设,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高危型向本质安全型的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清洁环保型的转变,解决了高产与安全、采矿与环保的两大矛盾。逐步确立了“创百年神东,做世界煤炭企业的领跑者”的企业愿景和建设“四化五型大神东”的战略目标。本文从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入手,对中国煤炭企业发展作一个大致的判断,分析外部环境对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形成与实施的影响。运用资源、能力、SWOT等分析方法,分析神东能够加以控制的内部因素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与实践的决定作用,阐述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与内涵。围绕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落实战略的一些具体作法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分析对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启示。

欧阳新年[9](2007)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经济可采储量少,开采条件受限。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缓解煤炭需求增加与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之矛盾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综合效益、实现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集约化是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也开始朝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但就目前来说,影响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集约化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其他煤炭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本文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煤炭产业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根源在于沿用粗放型的煤炭增长模式;面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矛盾,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接下来对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煤炭资源产业的特性,界定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并创新传统的集约化发展观,从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更高层次上提出了“大煤炭战略”构架,然后应用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导向,从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组织结构、煤炭产业产品结构三个主要层次上探讨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一是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提出了煤炭产业布局的原则和方向,注重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通过培育大型煤炭集团、发展高产高效矿井、整顿整合小煤矿,建立煤基产业联盟等方式,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三是依据煤炭产业的强关联性,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为核心,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从重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煤炭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管理,完善集约化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推动我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吴元[10](2004)在《科技创新是神东现代化矿区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介绍获得 2 0 0 3年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项目———《神东现代化矿井建设与生产技术》 ,阐述了神华集团科技创新的历程和总体思路 ,以及在矿井建设、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短壁机械化开采和矿区生产安全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二、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井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井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
2 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
    2.1 煤矿多源异构数据模型及动态关联关系
    2.2 时变多因素影响下综采设备群分布式控制
    2.3 综采设备健康状态评价、预测与维护
3 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
    3.1 煤矿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3.2 基于地质模型的煤矿“一张图”技术
    3.3 接续工作面智能设计与三维建模
    3.4 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
    3.5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的工作面智能开采
    3.6 井下精准定位技术
    3.7 带式输送机智能监控关键技术
    3.8 辅助运输智能化关键技术
    3.9 智能通风关键技术
    3.1 0 智能化分选技术
    3.1 1 5G技术在井下的初步应用
    3.1 2 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难点分析
4 智能化煤矿工程实践现状及问题
    4.1 神东煤炭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2 兖矿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3 同煤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4 阳煤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5 黄陵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6 淄博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7 新汶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4.8 张家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践
    4.9 滨湖煤矿智能化建设实践
    4.1 0 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
6 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促进创新产业新生态
7 结语

(2)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现状
    1.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发展历程
    1.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1.3高可靠性煤机装备发展历程
    1.4薄煤层自动化、智能化开采实践
    1.5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践
    1.6大采高和超大采高智能化开采实践
    1.7特厚煤层智能化综采放顶煤开采实践
2煤矿智能化定义及发展原则、目标和任务
    2.1煤矿智能化相关术语定义
    2.2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与目标
        2.2.1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
        2.2.2煤矿智能化发展目标
    2.3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3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
    3.1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难点
    3.2基于智能感知的数字煤矿智慧逻辑模型
    3.3智慧逻辑模型框架下的开采系统智能化控制
    3.4开采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寿命预测与维护决策
4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与关键技术
    4.1智能化煤矿总体架构
    4.2煤矿智能系统组成
    4.3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4.4煤矿机器人
    4.5技术短板与工程难题
5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与技术路径
    5.1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
    5.2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
    5.3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
    5.4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
6煤矿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模式
    6.1煤矿智能掘进装备关键技术与研发进展
    6.2巷道快速支护技术研发现状
    6.3锚钻装备与支护关键技术
    6.4快速掘进装备总体配套技术与工艺研发进展
    6.5智能化快速掘进技术
7煤矿智能化发展问题思考与政策建议
    7.1条件多样性与区域不平衡相关问题的思考
    7.2政策建议
8结语

(3)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与战略管理
        2.1.1 战略的定义
        2.1.2 战略的构成要素
        2.1.3 战略管理的定义
        2.1.4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2.2 发展战略的概念、类型及其内容框架
        2.2.1 发展战略的概念
        2.2.2 发展战略的类型
        2.2.3 发展战略的内容框架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模型
第三章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Politics)
        3.1.2 经济环境(Economic)
        3.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
        3.1.4 科学技术环境(Technology)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
        3.2.1 现有竞争者的分析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5 替代品分析
第四章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简介
    4.2 内部资源分析
        4.2.1 组织结构
        4.2.2 矿藏资源
        4.2.3 人力资源
        4.2.4 技术资源
        4.2.5 商誉资源
    4.3 能力分析
        4.3.1 管理创新能力
        4.3.2 产品品牌建设能力
        4.3.3 资源管理能力
        4.3.4 矿井安全生产建设能力
        4.3.5 信息和技术保障能力
        4.3.6 成本管理能力
第五章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5.2.1 战略定位
        5.2.2 战略目标
    5.3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总体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性
        5.3.2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5.4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职能战略的制定
        5.4.1 技术创新战略
        5.4.2 规模扩张战略
        5.4.3 产品战略
        5.4.4 资源拓展战略
        5.4.5 人才战略
第六章 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制度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3 安全生产保障
    6.4 文化保障
    6.5 资金保障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强度开采研究现状
        1.2.2 松散含水层下开采研究现状
        1.2.3 保水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及其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
    2.1 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及其参数
    2.2 高强度开采的指标体系
    2.3 高强度开采的技术特征分析及负外部学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分析及学重确定
        2.3.3 高强度开采负外部学及其特点
    2.4 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分析
        2.4.1 地质采矿因素对含水层的影响
        2.4.2 采动破坏因素对含水层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高强度开采影响下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
    3.1 高强度开采下水环境的变化
        3.1.1 工作面概况
        3.1.2 充水水源分析
        3.1.3 矿井水水质评价
    3.2 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移动变形物河模拟
        3.2.1 物河模拟学河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2.2 关键层位置的判别
        3.2.3 物河模拟观测系统及测点布置
        3.2.4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河地电磁探测
        3.3.1 研究区概况及高强度开采的确定
        3.3.2 河地电磁探测学河及测线布置
        3.3.3 特征点视电阻率的特征分析
        3.3.4 主断面视电阻率的特征及含水层破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强度开采渗流裂隙发育规律及与松散含水层的相互影响
    4.1 高强度开采覆岩上行渗流裂隙发育规律数值模拟
        4.1.1 无水压条件下覆岩上行渗流裂隙发育规律
        4.1.2 有水压条件下覆岩上行渗流裂隙发育规律
    4.2 高强度开采地表下行裂缝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
        4.2.1 地表裂缝对松散层水分的影响
        4.2.2 高强度开采对松散层毛管持水能力的影响
    4.3 松散含水层对高强度开采的影响
        4.3.1 松散层厚度变形河学分析
        4.3.2 松散含水层载荷传递学河
        4.3.3 松散含水层对高强度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的破坏机河研究
    5.1 松散含水层的宏观破坏机河分析
        5.1.1 工作面顶板破断力学模型
        5.1.2 上行裂缝的发育及影响机河
        5.1.3 下行裂缝的发育及影响机河
    5.2 松散含水层的细观破坏机河分析
        5.2.1 上行裂缝对隔水层细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5.2.2 下行裂缝对上覆松散土层细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破坏防控技术研究
    6.1 松散含水层破坏防控思路
    6.2 “条采留巷充填法”绿色协调开采技术研究
        6.2.1 基本学河及其特点
        6.2.2 沿空留巷与充填开采技术
        6.2.3 工业学应学设计
    6.3 含水层学位保护技术研究
        6.3.1 技术学河及其优势
        6.3.2 条带煤柱充填加固技术
        6.3.3 学位保护技术参数设计
    6.4 松散含水层破坏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学文数据集

(5)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煤炭资源分布
        1.1.2 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3.2 煤矿综合竞争力相关研究
        1.3.3 竞争力测度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煤矿的定义与分类
        2.1.2 竞争力的定义
        2.1.3 煤矿综合竞争力的定义
        2.1.4 测度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系统学理论
        2.2.2 事故致因理论
        2.2.3 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理论
        2.2.4 智能矿山建设理论
        2.2.5 生态矿山建设理论
        2.2.6 煤矿科技创新理论
        2.2.7 和谐矿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构建
    3.1 要素识别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思路
        3.1.2 模糊集理论及语言变量转换
        3.1.3 基于CFCS方法的模糊语言值集成
        3.1.4 改进的DEMATEL方法
    3.2 基于CFCS方法的评估数据获取与融合
        3.2.1 煤矿综合竞争力影响要素初步筛选
        3.2.2 语言评估标度的获取与融合
    3.3 基于改进的DEMATEL影响因素分析
        3.3.1 数据计算
        3.3.2 影响因素属性分析
        3.3.3 关键要素识别
    3.4 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要素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关系模型研究
    4.1 结构关系模型研究思路
        4.1.1 SEM模型概述
        4.1.2 基于SEM的结构关系模型研究思路
    4.2 问卷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研究变量的选取
        4.2.2 问卷设计
        4.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量表信度检验
        4.3.2 量表效度分析
    4.4 关系模型假设、验证及修正
        4.4.1 结构关系模型假设
        4.4.2 结构关系模型验证
        4.4.3 结构关系模型修正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5.2 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研究
    5.1 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1.1 构建原则
        5.1.2 测度指标体系框架
        5.1.3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5.1.4 测度指标体系说明
    5.2 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模型构建
        5.2.1 综合测度确定流程
        5.2.2 基于AHP - Entropy Weight的测度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2.3 基于隶属度函数的综合测度模型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神东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分析与提升
    6.1 神东集团概况
    6.2 神东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研究实例
        6.2.1 确定样本实际评价值
        6.2.2 AHP-Entropy权重确定
        6.2.3 计算功效系数值
        6.2.4 神东煤矿综合竞争力测度确定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附录A
附录B

(6)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低温氧化实验研究
        1.2.2 矿井中 CO 气体相关研究
        1.2.3 采空区煤自燃及气体运移规律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神东矿区煤层自燃特点
    2.1 神东矿区概况
        2.1.1 矿区基本概况
        2.1.2 矿区开发特点
    2.2 神东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特点
        2.2.1 煤层自燃倾向性
        2.2.2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
        2.2.3 煤层自然发火情况
        2.2.4 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2.3 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2.3.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现状
        2.3.2 综采面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辨识
    3.1 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
    3.2 综采面 CO 来源现场测试
        3.2.1 煤层中原生赋存的 CO 测试
        3.2.2 采煤过程产生的 CO 测试
        3.2.3 井下胶轮车尾气产生的 CO 测试
        3.2.4 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产生 CO 测试
    3.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神东矿区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试
        4.1.1 煤样采集
        4.1.2 煤样工业分析
        4.1.3 煤样元素分析
        4.1.4 煤样真相对密度
        4.1.5 煤自燃倾向性
    4.2 煤自燃特征温度实验研究
        4.2.1 煤自燃特征温度分析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条件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煤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
        4.3.1 概述
        4.3.2 指标气体优选的原则
        4.3.3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4.3.4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过程 CO 产生速率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神东矿区煤常温下氧化 CO 产生规律研究
    5.1 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
    5.2 煤常温氧化实验
        5.2.1 实验煤样
        5.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煤氧反应速率理论计算
    5.4 煤分子结构模型分析
    5.5 CO 产生和 O_2消耗规律
        5.5.1 CO 来源探讨
        5.5.2 CO 生成速率模型及规律
        5.5.3 O_2消耗规律
        5.5.4 CO 释放机理探讨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6.1 通风系统特征及综采面通风方式
        6.1.1 通风系统特征
        6.1.2 综采面通风方式
    6.2 采空区 CO 分布现场测试
        6.2.1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方法
        6.2.2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结果分析
    6.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6.3.1 采空区 CO 运移 CFD 模拟理论基础
        6.3.2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方法
        6.3.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及超限控制技术研究
    7.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模型
    7.2 典型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
    7.3 对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探讨
        7.3.1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存在的问题
        7.3.2 对《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修订建议
    7.4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控制技术
        7.4.1 矿井开拓开采方面的措施
        7.4.2 安全监测方面的措施
        7.4.3 通风系统方面的措施
        7.4.4 通风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措施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定义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制定内容及要求
        2.1.1 战略分析
        2.1.2 战略选择
        2.1.3 战略实施
    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2.1 外部环境分析工具(PEST 分析)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及分析方法
    2.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2.3.1 价值链分析
        2.3.2 SWOT 分析
    2.4 小结
3 神东煤炭集团外部与内部环境分析
    3.1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及未来趋势
        3.1.1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
        3.1.2 全国煤矿企发展现状
        3.1.3 神东煤炭集团发展现状
    3.2 我国煤矿企业及神东集团未来发展趋势
        3.2.1 我国煤矿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3.2.2 我国煤炭工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3.2.3 神东集团未来发展趋势
    3.3 外部环境分析
        3.3.1 国际、国内煤炭市场分析
        3.3.2 国内煤炭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3.3.3 煤炭需求分析
        3.3.4 煤炭运输环境分析
    3.4 内部环境分析
        3.4.1 企业资源分析
        3.4.2 生产能力分析
        3.4.3 人力资源分析
        3.4.4 安全现状分析
        3.4.5 企业管理水平分析
        3.4.6 企业文化分析
        3.4.7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 神东集团企业战略制定
    4.1 SWOT 方法应用程序
    4.2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内部条件评价
        4.2.1 优势(S)
        4.2.2 劣势(W)
    4.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外部环境评价
        4.3.1 机会(O)
        4.3.2 威胁(T)
    4.4 战略组合
    4.5 神东煤炭集团的战略选择
        4.5.1 神东煤炭集团战略指导思想
        4.5.2 神东煤炭集团可选战略
    4.6 煤炭企业的战略确定
        4.6.1 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竞争力
        4.6.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
        4.6.3 强化成本领先战略
5 神东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5.1 推进生产工艺创新
        5.1.1 大采高综采开采工艺
        5.1.2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工艺
    5.2 优化业务流程再造
    5.3 创新信息应用管理
        5.3.1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5.3.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EAM 系统)
        5.3.3 矿区区域的自动化控制
    5.4 提升公司企业文化
    5.5 加强公司组织保障
    5.6 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绪论
    1.1 企业战略内涵
        1.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1.1.2 企业战略的基本内容
    1.2 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1.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1.4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篇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状况
    2.1 神东矿区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矿区发展历程
    2.2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概况
        2.2.1 基本情况
        2.2.2 发展历程
        2.2.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生产建设成果
        2.2.4 发展展望
第三篇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3.1.1 总体经济形势
        3.1.2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与机遇
    3.2 中国煤炭企业整体发展环境分析
        3.2.1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稳步回升
        3.2.2 制约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3.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第四篇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2 能力分析
        4.2.1 生产管理系统
        4.2.2 资产管理系统
        4.2.3 综合管理体系
        4.2.4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4.2.5 专业化服务体系
        4.2.6 五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4.2.7 业务流程管理项目
        4.2.8 人力资源管理项目
        4.2.9 全面预算管理项目
        4.2.10 本质安全管理信息化项目
        4.2.11 企业文化诊断提升项目
        4.2.12 幸福矿工工程项目
        4.2.13 党建创新项目
    4.3 SWOT分析
        4.3.1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优势
        4.3.2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劣势
        4.3.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面临的机遇
        4.3.4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面临的挑战
第五篇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内涵
    5.1 “四化”的基本内涵
        5.1.1 生产规模化
        5.1.2 技术现代化
        5.1.3 队伍专业化
        5.1.4 管理信息化
    5.2 “五型”的基本内涵
        5.2.1 本质安全型
        5.2.2 质量效益型
        5.2.3 科技创新型
        5.2.4 资源节约型
        5.2.5 和谐发展型
    5.3 大神东的基本内涵
第六篇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
    6.1 集成世界优秀技术成果,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6.1.1 矿井设计和生产系统创新
        6.1.2 矿井开采技术创新
        6.1.3 关键采掘装备的研发
    6.2 借助流程优化再造,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6.2.1 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弥补企业管理短板
        6.2.2 建立专业化运营体系,实现积木式管理
        6.2.3 构建集中统一管理体系,降低管理成本
        6.2.4 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6.3 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建设,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6.3.1 改善作业环境,构建安全生产的“硬件”基础
        6.3.2 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安全生产的“软件”条件
    6.4 加快人力资源战略转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6.4.1 管理体系优化
        6.4.2 服务模式优化设计
        6.4.3 信息系统应用
    6.5 实施幸福矿工工程,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6.6 构建和谐地企关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6.6.1 为地方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
        6.6.2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矿区
        6.6.3 推动地区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地企共赢的发展目标
    6.7 培育神东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七篇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缺陷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系统框架
    1.6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煤炭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 世界煤炭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2.2 我国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3 我国煤炭开发利用中“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代价
3 资源与环境约束:迫切需要转变煤炭增长模式
    3.1 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2 我国的煤炭资源状况并不乐观
    3.3 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
    3.4 煤炭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模式
4 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4.1 煤炭产业的特性
    4.2 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定义、特征与大煤炭战略构架
    4.3 国际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态势
    4.4 从集约化视角看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走势和目前的问题
5 煤炭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5.1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的原则与方向
    5.2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与产业集群效应
6 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
    6.1 企业煤炭生产规模的确定
    6.2 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6.3 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实现煤炭高效集约化生产
    6.4 小煤矿的整合与改造
    6.5 构建煤基产业联盟
7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
    7.1 循环经济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
    7.2 煤炭产业关联分析与产业链模式
    7.3 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
    7.4 典型个案:潞安集团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与构想
8 推动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1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2 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
    8.3 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的国家规制
    8.4 构建推动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8.5 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9 结论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今后在相关研究中的努力方向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井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J]. 王国法,任怀伟,庞义辉,曹现刚,赵国瑞,陈洪月,杜毅博,毛善君,徐亚军,任世华,程建远,刘思平,范京道,吴群英,孟祥军,杨俊哲,余北建,宣宏斌,孙希奎,张殿振,王海波.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7)
  • [2]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J].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8)
  • [3]榆林神华郭家湾煤矿发展战略研究[D]. 杨丽.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4]高强度开采松散含水层破坏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D]. 白二虎.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5]煤矿综合竞争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研究[D]. 刘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5)
  • [6]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D]. 吴玉国.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7]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张洁.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8]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麻葆钧. 内蒙古大学, 2010(05)
  • [9]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欧阳新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10]科技创新是神东现代化矿区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J]. 吴元. 中国煤炭, 2004(05)

标签:;  ;  ;  ;  ;  

神东矿区高产高效矿山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