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报表

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报表

一、巧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的报表(论文文献综述)

李斐飞[1](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高麟斌[2](2016)在《银行间对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间对账系统(银联对账系统)是用来处理银行间来往账的对账工作。我行采用自主开发方式,将银行间的swift(环球银行间电讯协会规定的报文传输方式)机制传送的报文与我行记帐的系统对应的账单之间的对账处理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部署成名为“Nostro”的web系统。该系统将swift数据视为他行来往账,我行的账单视为我行来往账目,通过收集、存储swift数据,以及各种特殊方式匹配账目,保存残余账目,及匹配的痕迹,形成周报月报,并为后续的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同时还为swift预留了一个灾备导入数据功能。随着中国信息化脚步的加快,近几年的业务量极具攀升,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多年来一直手工处理银行间的对账方式[1]已不能满足现在的目前的业务需求,而且,仅仅依靠人力,更容易出现错账的情况,对于强调信用与口碑的外资银行来说也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银行的对账单的资源,如何优化对账工作流,建立一套完整的银联对账系统是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设计是基于目前行内对于银行间对账业务的需求,严格按照工作流,考虑各相关部门的需求,制成不同的模块,包括通讯科负责管理swift模块,财务科负责的对账模块,以及业务科负责确认对账单,IT部负责人员管理等等模块,将其统一于该系统中。从技术上而言,采用B/S架构利于银行各部门运行,用ASP.NET可以达到快速开发的效果。由于行内其他下流的系统基本是用SQL-SERVER,且对账数据虽是每日保存,但只保留3年,所以总的数据量的压力是SQL-SERVER可以承受的,故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在设计上,采用独立制作winform程序自动整点导入swift报文来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这样可以让用户更专注于业务处理上,采用临时表保存用户对账的实时情况,便于用户协同工作及回退对账处理。同时引入其他上流业务系统的基础表(如,客户信息,帐号信息,交易类型等)的链接,便于生成相对复杂的报表,为用户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也向无纸化的思想更进一步。本文通过分析财务会计人员处理银行间对账的业务需求及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关于对账方面的发展,运用fine UI、Spring.Net、Nhibernate来搭建一个轻量级框架的web系统,将银行间的对账处理流程电子化,解决了原先时常会发生的人为失误,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王汝林[3](2016)在《基于SAP BW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为例,随着中国生物SAP (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运行,每天产生大量财务相关数据,受竞争环境的迫使,管理层需要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分析决策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是以中国生物的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系统即业务信息仓库(SAP Business Information Warehouse, SAP BW)的实施为基础,并与财务相关数据的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相结合,达到为管理层提供可信可靠高效的分析报表的目的,作者完成以下工作:(1)对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医药行业的数据仓库信息化建设情况从国内外进行研究分析,对商务智能,数据仓库技术进行研究综述,对SAP BW实施中的关键数据对象进行详细研究。(2)根据用户需求对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分析平台划分为四大主题域:总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在建工程;并基于SAP BW对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进行了整体结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3)对基于SAP BW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进行实现,包括创建业务模型,通过ETL (Extract-Transform-Load)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4)通过SAP BW的业务浏览器工具实现了对财务数据仓库的查询和展现,并通过OLAP技术展现分析。本文为企业海量业务数据转换为分析决策信息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中的理论具有通用性和代表性,对其他企业数据仓库的实施工作具有借鉴作用;SAPBW数据仓库又有其产品技术上的独特性,本文对技术的详细研究阐述,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学习到企业级主流数据仓库的设计架构理念。

徐维[4](2015)在《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按省、市、县三级的办学模式来办学,全省有27家市州系统电大、150多家县级电大,每学期涉及3000多种教材,发行总量约100万册,发行码洋约1500万元。这就使得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配发具有工作地域广、涉及教材种类众多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软件系统是一款基于Novell网的教材发行软件,该软件系统操作不够便利,功能也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因而,我校急需开发一款操作方便、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教材管理与发行软件。本论文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与发行模式的特殊需求,并最终确定开发一款基于C/S模式的教材管理与发行软件。该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完全基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需求,因而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结构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以及所研究的内容;第二章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探讨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以及系统各模块的数据流图的建立: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发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模块的划分与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第四章主要讨论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本章主要按第三章的划分,通过程序框图加文字的方式表达出实现的思想、处理逻辑与过程;第五章主要介绍运行环境,以及对运行效果进行简要的展示。该软件实现了电大系统特有的省校、市州分校、县级工作的三级管理模式,方便了省、市、县三级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准确性。

罗先武[5](2016)在《基于工作流的高校协同办公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无纸化办公与自动化办公结合的现代办公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各种运用也越来越普遍。无纸化办公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得到很好应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完成大量工作的时间。计算机辅助协同工作概念的提出,必将把协同工作这一新型理念引入到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去,现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过去单机式的、单纯的数据管理、资源共享的办公模式转变到现代协同办公系统。各级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办公协同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让协同工作的另外一个优势在日常办公中可以充分的展现,使得各地学校在地域上的距离完全逾越,这一鸿沟的跨越,实现办公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量提高学校办公应用的效率和质量。论文以工作流技术作为协同办公的实现基础,以天津工业大学协同办公系统,特别是天津工业大学人事系统的集成以及校办流程为背景,在介绍协同业务构建平台,并研究工作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办公过程中协同办公和文件处理业务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利用工作流模型对协同办公的工作流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并对工作流引擎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而且还分析了协同办公必须的权限管理;然后对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功能结构、系统体系结构和相关接口进行了设计,通过B/S三层体系结构,最终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天津工业大学协同办公系统。

罗志高[6](2015)在《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传统的数据库管理设备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多校区和贵重设备多等的要求,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在多校区对设备进行帐物卡的实时监控管理。因此,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将成为未来设备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山大学“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为背景,描述中山大学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先对该系统的背景和当今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综述,进而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再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从设计思想、需求分析、细节设计,再到系统实现,并且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安全及采取的策略与手段,同时也提供部分核心程序代码,最后分析系统实现的结果,指出了系统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来进一步的展望。本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采用B/S模式,运行于WINDOWS平台,使用IE等浏览器,每台仪器都有一个电子标签,通过采用圆极化天线,从多角度读取多台仪器的电子标签的信息,送到后台服务器中处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实时查看仪器的情况,如果有电子标签的仪器拿出实验室,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实现对物的实时监控管理,同时结合大楼的视频监控系统知道仪器的去向,同时将设备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领导,达到实验室仪器有效监控管理的目的,保证仪器的安全,特别是实验室的贵重仪器;二、采用C/S模式,利用高校的互联网资源,采用Visual Basic和微软SQL Server设计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网络系统,实行了高校多校区设备账和卡等数据的网络化管理,便于设备账的网上查询录入打印等,方便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功能上主要分为用户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管理,报表打印和帮助五大模块:用户管理方面,为提高安全性,对用户进行级别分类,并就其级别进行不同权限定义;数据库维护方面,主要是对SQL Server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包括未报增记录管理,报废资产记录维护和附件记录管理;数据管理方面,包括表记录的添加,删除,修改,浏览等功能,而对这些记录的操作,又将其分成了四大类别,分别为仪器设备,家具,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实验项目;报表打印方面,提供一般二维表,记录卡片,统计报表以及自定义打印项目的表单打印等;帮助模块向用户提供HTML帮助文档。

吴湘宁[7](2014)在《地质环境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也引发了地质灾害、地下水过度开采及污染、尾矿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前景。因此,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和生态资源、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控和防治、有效地减少和弥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国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三级地质环境监测与管理部门体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广泛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全面收集了基础的地质环境数据,建设了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对重点对象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和监测数据经不断积累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现有的地质环境信息处理系统已经无法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深入的挖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以及平级部门的所用的数据存放平台各异,数据存放很分散且数据格式也不统一,难以实现上下级以及平级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2)下级部门在形成上报数据的过程中,人工参与比较多,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上下级部门之间数据的不一致:(3)地质环境数据量变得越来越庞大,在检索并分析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时,大量的查询、连接、聚合运算操作耗时巨大,分析效率低至无法忍受:(4)对地质环境调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的手段还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海量历史数据来对其内部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难以找山数据后面隐藏的地质环境演变的规律和模式,也无法评估各类因素对地质环境变化的影响情况。因此,将分散地存放在不同部门的、不一致的海量地质环境调查及监测的历史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后,有机地整合到统一的存储空间,为全方位地分析评估和深入挖掘提供数据源,拓展和发现对地质环境调查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新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分析和挖掘出海量数据后面所隐藏的地质环境对象演化演变的规律,为地质环境的评估和治理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已经成为新时代地质环境监测及防治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的研究内容源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构建集成度更高的、可实现数据融合的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并实现相应的辅助决策应用系统。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地质环境数据分析和处理手段的现状、我国地质环境管理部门的行政组织结构及业务工作流程、地质环境历史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分布情况、目前地质环境信息化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构建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及辅助决策应用系统的完整解决框架。整个框架可对地质环境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重组,构建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及多维数据模型,并实现了数据从操作数据库到数据仓库的清理、转换和加载。同时,还设计和实现了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及数据挖掘的算法及模块,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评估、资源承载力评估等各种决策工作提供了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并实现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功能的完整体系,由此形成了一套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分析、挖掘、展示的完整框架。涵盖了从数据的清理、转换和加载,到OLAP多维数据模型的构建及对数据的即时分析处理,再到地质环境数据的深入挖掘等实现数据仓库应用所需的各个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地质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评估的机制,开拓了地质环境管理辅助决策的新途径。(2)在分析现有地质环境数据的分布状态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了整合,设计了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并按照“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评估与治理”、“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地质环境及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等不同的数据集市来组织和存储地质环境历史数据。(3)研究了一套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性能优化方案,综合运用Bitmap索引、分区管理、以及异步CDC增量抽取策略等多种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检索、分析效率。(4)研究构建地质环境多维分析体系的方法,设计、实现多种地质环境多维数据立方,并提供前端系统来实现灵活的联机分析处理。(5)研究基于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模型,深入发现海量地质环境数据下隐藏的规律和模式,设计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质灾害时间序列预测、基于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基于综合指数分析法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基于综合指数分析法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数据挖掘算法。(6)研究、设计了多平台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前端系统的方案,实现了通过Web浏览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可访问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灵活的前端系统,为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提供丰富的、直观的用户接口。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有:①提出并构建了集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分析、挖掘、展示为一体的地质环境数据仓库体系,系统地变革了地质环境数据分析的机制,提高了决策效率。②设计了综合运用索引、分区、增量抽取等多种策略的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性能优化方案,有效提高了数据仓库的运行效率。③为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提供了可在多种平台使用的、丰富灵活的前端系统接口,使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获得更加多样的使用途径。论文的不足有:①联机分析处理所使用的Mondrian平台虽然有着很好的移植性,但是在内存分配和处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很难对内部实现细节进行调整。②由于研究时间有限,以及许多业务领域的数据还未汇集完整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提出更多的许多数据挖掘算法,并在地质环境数据仓库中加以验证和比较。总之,地质环境数据仓库及其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出现,是地质环境数据处理方式的必然变革,也必定会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吕晓芳[8](2014)在《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去寻找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解决存在的弊病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个别化教学的文献,分析Moodle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个别化教学中的优势,提出了用Moodle平台来开展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在对个别化教学进行解读后,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流程,并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Moodle平的使用、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教学流程进行扩充,构建出了个别化教学模型。搭建好Moodle学习平台和准备好教学资源后,通过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将构建的教学模型应用于为期五周的实践教学——“巧用Access数据库管理信息”中,对每周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个别化指导信息以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最后通过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前后的三维目标及学生作品成绩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基于Moodle学习平台的个别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交流、信息意识、评价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及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廖超[9](2014)在《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深基坑变形研究是地铁车站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部分。研究地铁基坑变形特性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通过地铁基坑变形监测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分析基坑的变形特性;第二种,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基坑在各种开挖工况下的变形特性。两者相互验证,实现信息化施工。地铁基坑变形监测项目及监测点数目多,数据量大,数据管理和处理分析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开发适合地铁基坑变形监测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设计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监测资料分析与报表编制要求,介绍地表与桩顶沉降、桩顶水平位移、连续墙深层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及基坑收敛监测的布点原则、观测方法和数据计算方法。(2)分析地铁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基本需求以及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在Visual C++环境下,结合Microsoft Word和Excel软件,开发了地铁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集成化地导入导出监测原始数据;生成各监测点的总变化量、变化量及变化速率数据;生成监测日报表、周报表和月报表;按用户需求查看历史监测数据;生成各监测点的时间-变形曲线及连续墙倾斜曲线;搜索各监测项目的预、报警点。(3)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开挖支护过程,研究深基坑的变形特性。分析基坑在四种工况下的横向和竖向位移及应力分布,并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接近,所获变化趋势一致。在基坑角部附近应力集中明显,空间作用较强,基坑底部角点处应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空间效应较强:在基坑中部偏下的位置,水平位移值最大;越靠近基坑角点,水平位移值越小。所开发的系统应用于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数据管理,大大降低了变形监测管理工作量,对监测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具有较好辅助作用;通过变形监测实测数据与FLAC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证实FLAC数值计算方法适合于地铁区间明挖段工程变形特性的研究。

王燕萍[10](2014)在《基于windows域环境的政务网安全管理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政务网络的安全关系着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服务形象。然而,当今电子政务网缺乏集中统一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普遍现象,尤其是远程政务用户对WEB访问、客户机系统操作和数据存取的众多随意性是引起政务网络安全隐患的一大重要因素。如何提供一个规范的网络环境来约束远程用户的WEB访问行为、规范远程用户对远程政务客户机系统的操作行为、改变远程用户对政务数据的存取习惯是确保政务网络安全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论文通过在windows域环境的基础上对政务远程客户端构建了远程接入层、健康检测层和操作规范层的三层安全管理体系。远程接入层通过采用基于双向证书的可扩展身份认证协议(PEAP-EAP-TLS)的虚拟专用网络(VPN)方式让政务远程客户端安全地接入到政务网络中,使其具备了接受政务网络集中统一管理的先决条件。健康检测层通过网络访问保护(NAP)方式让政务远程客户端获得政务网络资源完全访问权限前进行健康检测,避免个别不安全的政务远程客户端将先天的安全隐患引入到整个政务网络中。操作规范层首先借助网络威胁网关(TMG 2010)将政务远程客户端统一模拟成本地客户端的形式,从而达到面向用户级别行为控制的WEB访问规范;其次借助系统中央配置管理器(SCCM 2012)在中央服务端统一对远程客户端的软件安装、补丁更新、病毒防护、硬件配置、远程维护等系统环境的监管,从而降低客户机的故障率,提高管理员的维护效率;最后借助分布式存储系统(DFS)将政务数据统一存储至服务端并映射至远程用户端以达到政务数据的安全存取和便捷访问。基于windows域环境的集成管理平台最终整合了传统政务网络管理的各个安全孤岛、形成一个集中、可控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二、巧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的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的报表(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银行间对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
    1.3 发展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 项目背景及个人承担的部分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系统分析
    2.1 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业务需求
    2.3 分析小结
第3章 关键技术
    3.1 Web画面相关
    3.2 Spring.Net
    3.3 NHibernate
    3.4 Aspose.Excel
    3.5 SQL-Server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 主要功能的数据库设计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4.5 系统并发控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主要模块功能实现
    5.2 系统整体框架实现及并发处理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概述
    6.2 功能性测试
    6.3 非功能性测试
    6.4 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SAP BW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1.2.1 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史
        1.2.2 欧美医药企业数据仓库建设情况
        1.2.3 国内医药企业数据仓库建设情况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仓库技术综述
    2.1 商务智能概述
        2.1.1 商务智能概念及功能点分析
        2.1.2 主流商务智能解决方案研究
        2.1.3 SAP商务智能发展与模块功能研究
    2.2 数据仓库技术概述
        2.2.1 数据仓库概念及业务特点
        2.2.2 数据仓库的数据粒度研究
        2.2.3 数据仓库的数据分割研究
        2.2.4 数据库、数据仓库与运营数据存储研究比较分析
        2.2.5 SAP BW数据仓库结构研究
        2.2.6 SAP BW改进型星型结构研究
        2.2.7 SAP BW加速技术BWA研究
        2.2.8 构建SAP BW的6个数据对象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
    3.1 中国生物财务需求分析
        3.1.1 财务总账相关需求分析
        3.1.2 财务应收相关需求分析
        3.1.3 财务应付相关需求分析
        3.1.4 财务在建工程相关需求分析
    3.2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整体结构设计
        3.2.1 两种数据仓库建设方法思路分析
        3.2.2 SAP BW多层逻辑模型结构
        3.2.3 中国生物数据仓库整体结构设计
    3.3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概念模型设计
        3.3.1 总账主题域的概念设计
        3.3.2 应收主题域的概念设计
        3.3.3 应付主题域的概念设计
        3.3.4 在建工程主题域的概念设计
    3.4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逻辑模型设计
        3.4.1 总账主题的逻辑设计
        3.4.2 应收主题的逻辑设计
        3.4.3 应付主题的逻辑设计
        3.4.4 在建工程主题的逻辑设计
    3.5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
        3.5.1 数据仓库软硬件配置
        3.5.2 数据仓库物理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的实现
    4.1 SAP BW数据仓库实现过程
    4.2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业务模型实现
        4.2.1 建立信息对象
        4.2.2 创建数据存储对象
        4.2.3 创建信息立方体、多信息提供者
        4.2.4 逻辑模型对应的模型实现结果展示
    4.3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ETL实现
        4.3.1 数据仓库数据抽取实现
        4.3.2 数据仓库数据转换实现
        4.3.3 数据仓库数据加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OLAP展现
    5.1 OLAP应用技术
        5.1.1 OLAP和维的概念
        5.1.2 OLAP的多维分析
        5.1.3 OLAP分析实现方法
        5.1.4 OLAP与OLTP功能比较
    5.2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数据展现
        5.2.1 SAP BW展现工具和形式
        5.2.2 中国生物OLAP展现实现
    5.3 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OLAP效果展现
        5.3.1 总账主题域OLAP效果展现
        5.3.2 应收主题域OLAP效果展现
        5.3.3 应付主题域OLAP效果展现
        5.3.4 在建工程主题域OLAP效果展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本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目标需求
        2.1.2 功能需求
        2.1.3 性能需求
    2.2 系统主要的数据流图
        2.2.1 系统顶层DFD
        2.2.2 系统第一层DFD
        2.2.3 用书计划DFD
        2.2.4 教材征订DFD
        2.2.5 教材外订DFD
        2.2.6 教材发行DFD
        2.2.7 库房收货DFD
        2.2.8 教材结算DFD
第3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体系结构
        3.2.1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3.2.2 软件的三层结构
    3.3 子系统划分与设计
        3.3.1 子系统划分及结构
        3.3.2 用书计划管理子系统
        3.3.3 教材征订管理子系统
        3.3.4 教材外订管理子系统
        3.3.5 教材发行管理子系统
        3.3.6 教材库房管理子系统
        3.3.7 教材结算管理子系统
        3.3.8 教材数据统计子系统
        3.3.9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3.4 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3.4.2 数据表的设计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4.1.1 NET框架
        4.1.2 C#语言
    4.2 用书计划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课程设置
        4.2.2 编辑用书计划
        4.2.3 用书计划导出
    4.3 教材征订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录入征订
        4.3.2 征订的查询与修改、打印和统计
        4.3.3 分校退货
        4.3.4 分校退货查询统计
    4.4 教材外订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对外订书
        4.4.2 外订管理
        4.4.3 打印外订清单
        4.4.4 省校退货
    4.5 教材发行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5.1 生成发行记录
        4.5.2 确认发行
        4.5.3 生成送货单
        4.5.4 复核发行
        4.5.5 打印单据
        4.5.6 查询发行与统计发行
    4.6 教材库房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6.1 教材信息录入
        4.6.2 教材信息查询与修改
        4.6.3 教材收货
        4.6.4 教材收货查询
        4.6.5 教材报废
    4.7 教材结算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7.1 查询结算
        4.7.2 打印结算清单
        4.7.3 打印结算报表
        4.7.4 打印汇总报表
        4.7.5 已付款项管理
    4.8 教材数据统计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9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第5章 系统运行及效果
    5.1 运行环境
        5.1.1 服务器环境
        5.1.2 客户机环境
    5.2 运行效果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5)基于工作流的高校协同办公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论述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述
        1.2.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协同办公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2.2 B/S模式
    2.3 协同办公
    2.4 工作流
第三章 协同办公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目标
    3.2 业务描述
    3.3 功能分析
        3.3.1 参与者泛化关系
        3.3.2 功能模型
    3.4 非功能性要求
        3.4.1 系统安全性要求
        3.4.2 运行环境要求
第四章 协同办公系统详细设计
    4.1 技术构架
    4.2 网络环境配置
    4.3 网络应用模式
    4.4 数据库设计
    4.5 系统详细设计
        4.5.1 用户模块设计
        4.5.2 工作流模块设计
第五章 协同办公系统的实现
    5.1 门户应用
        5.1.1 板块综述
        5.1.2 多门户信息展现
    5.2 流程管理
        5.2.1 板块综述
        5.2.2 无纸化办公和规范管理流程
        5.2.3 自由流程
        5.2.4 流程处理查询
        5.2.5 表单智能设置
        5.2.6 图形化流程配置
    5.3 知识管理
        5.3.1 板块综述
    5.4 沟通平台
        5.4.1 板块综述
    5.5 综合事务
        5.5.1 板块综述
    5.6 系统管理
第六章 协同办公系统工作流前段详细说明
    6.1 待办事宜
        6.1.1 概述
        6.1.2 功能说明
        6.1.3 菜单操作
        6.1.4 签字意见框
        6.1.5 流程操作说明
        6.1.6 签字意见查看
        6.1.7 转发操作
    6.2 新建流程
        6.2.1 概述
        6.2.2 功能说明
        6.2.3 流程处理
    6.3 已办事宜
        6.3.1 概述
        6.3.2 功能说明
        6.3.3 操作选项说明
    6.4 流程督办
        6.4.1 概述
        6.4.2 功能说明
    6.5 我的请求
        6.5.1 概述
        6.5.2 功能说明
        6.5.3 操作选项说明
    6.6 流程代理
        6.6.1 概述
        6.6.2 功能说明
        6.6.3 新建代理
        6.6.4 收回代理
    6.7 查询流程
        6.7.1 概述
        6.7.2 功能说明
    6.8 流程监控
        6.8.1 概述
        6.8.2 功能说明
        6.8.3 监控操作说明
    6.9 流程转为文档
        6.9.1 概述
        6.9.2 功能说明
        6.9.3 流程存为文档
第七章 系统测试
    7.1 测试过程
    7.2 测试用例
    7.3 测试结果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探讨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谢辞

(6)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概述
    1.1 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全国高校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简介
    2.1 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
        2.1.1 系统使用的数据库平台——SQL Server
        2.1.2 管理系统界面开发环境
        2.1.3 帮助模块制作工具HTML HELP WORKSHOP
    2.2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
    2.3 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
第三章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
        3.1.1 现状调查分析
        3.1.2 增加的设备账务管理模块和功能
        3.1.3 构建基于B/S模式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平台
    3.2 数据流图
    3.3 性能需求
第四章 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E-R图的设计
        4.3.2 主要数据库的表的设计
    4.4 设备管理系统运行环境
第五章 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客户/服务器网络结构等的实现
        5.1.1 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主要技术特征
        5.1.2 C/S结构的实现
        5.1.3 C/S结构数据库设计
        5.1.3.1 表
        5.1.3.2 存储过程
        5.1.4 VISUAL BASIC访问SQL SERVER数据接口
        5.1.4.1 VISUAL BASIC 6.0访问数据库的方案
        5.1.4.2 使用ADO
        5.1.4.3 DATA ENVIRONMENT设计器和DATA REPORT设计器实现报表
        5.1.4.4 使用数据控件访问数据库
    5.2 用户登录
    5.3 用户管理
        5.3.1 添加用户
        5.3.2 删除用户
    5.4 数据库维护模块
        5.4.1 资产报增维护
        5.4.2 对照表维护
        5.4.3 附件记录清空
        5.4.4 报废资产移除
    5.5 数据管理模块
        5.5.1 家具浏览记录
        5.5.2 家具查询记录
        5.5.3 家具添加记录
        5.5.4 家具修改记录和删除记录
        5.5.5 仪器设备添加记录
        5.5.6 仪器设备记录查询
        5.5.7 仪器设备记录的修改和删除
    5.6 报表打印模块
        5.6.1 报表制作基本思路
        5.6.2 二维报表
        5.6.3 统计报表
        5.6.4 自定义报表
        5.6.5 仪器设备报表打印
        5.6.5.1 固定资产报增单
        5.6.5.2 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表
        5.6.5.3 仪器设备自定义报表
    5.7 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设计
        5.7.1 RFID标签选择和系统主要功能设置
        5.7.2 监控点和安全系统以及备份系统设计
        5.7.3 维护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带来的效益
第六章 帮助文件制作和安装程序创建以及系统测试
    6.1 帮助文件的制作
        6.1.1 编写帮助文件
        6.1.2 生成帮助文件
        6.1.3 程序调用帮助文件
    6.2 创建安装程序
    6.3 设备管理系统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地质环境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外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及数据仓库应用现状
        1.2.3 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1.2.4 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现状
        1.2.5 地下水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现状
        1.2.6 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现状
        1.2.7 资源环境承载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1 地质环境信息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地质环境信息处理的发展趋势
        1.3.3 构建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构建及多源数据集成
    §2.1 数据仓库相关技术及业界现状
    §2.2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
    §2.3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数据集市和主题设计
        2.3.1 “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数据集市
        2.3.2 “地下水监测与保护”数据集市
        2.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与治理”数据集市
        2.3.4 “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数据集市
        2.3.5 “地质环境及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数据集市
    §2.4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ETL设计
        2.4.1 ETL的架构、功能及清洗转换策略
        2.4.2 ETL的实施和部署
    §2.5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性能优化设计
        2.5.1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索引策略
        2.5.2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分区策略
        2.5.3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增量抽取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质环境联机分析处理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3.1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3.1.1 OLAP的定义
        3.1.2 OLAP的基本概念
        3.1.3 OLAP的多维分析操作
        3.1.4 OLAP的实现方式
    §3.2 地质环境联机分析处理模型研究
        3.2.1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OLAP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实体化视图
        3.2.2 “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集市多维模型设计
        3.2.3 “地下水监测与保护”集市多维模型设计
        3.2.4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与治理”集市多维模型设计
        3.2.5 “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集市多维模型设计
        3.2.6 “地质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集市多维模型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4.1 数据挖掘技术
        4.1.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4.1.2 数据挖掘、OLAP、数据仓库的区别与联系
    §4.2 地质环境数据挖掘、分析、评估的主要指标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位移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4.3.1 构建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滞后空间
        4.3.2 移除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增长趋势
        4.3.3 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标准化
        4.3.4 确定滞后时间窗口的大小
        4.3.5 建立滑坡位移支持向量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4.3.6 使用支持向量机模型来预测滑坡位移
        4.3.7 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4.4 BP神经网络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
        4.4.1 传统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4.4.2 BP神经网络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
    §4.5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4.5.1 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4.5.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指数法评估模型
    §4.6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4.6.1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6.2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3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法评估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前端系统设计
    §5.1 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前端系统的特点
    §5.2 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5.2.1 Oracle Application Express平台
        5.2.2 AJAX技术
        5.2.3 图形和动画技术
    §5.3 地质环境联机分析处理前端系统实现
        5.3.1 动态生成多维表达式(MDX)和XMLA
        5.3.2 联机分析系统前端系统的设计
        5.3.3 动态实时生成地质环境立方体Catalog(XML)
        5.3.4 OLAP动态报表模型设计
    §5.4 地质环境数据挖掘前端系统实现平台
        5.4.1 基于ODM的数据挖掘系统架构
        5.4.2 数据挖掘算法分类
        5.4.3 实施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
        5.4.4 Oracle数据挖掘API(ODM APIs)
        5.4.5 数据挖掘模型的管理及导入、导出
        5.4.6 地质环境数据挖掘用户权限的设计
    §5.5 地质环境数据挖掘前端系统展示
        5.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块
        5.5.2 BP神经网络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块
        5.5.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块
        5.5.4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块
    §5.6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与GIS空间数据的结合
        5.6.1 数据仓库与GIS结合的解决方案
        5.6.2 数据仓库与GIS结合的实现
    §5.7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移动客户端
        5.7.1 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移动系统的总体架构
        5.7.2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移动客户端
        5.7.3 基于Windows8平板电脑的移动客户端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论文的不足
    §6.4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呼唤个别化教学
        1.1.2 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个别化教学
        1.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个别化教学的历史和发展
        2.1.1 西方教育史上典型的个别化教学实验
        2.1.2 我国典型的个别化教学实验
    2.2 近十年个别化教学的研究情况
        2.2.1 西方国家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经验与启示
        2.2.2 对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2.2.3 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现状和原因分析
        2.2.4 个别化教学策略、方法与措施的尝试
    2.3 Moodle平台研究综述
        2.3.1 Moodle平台的起源和发展
        2.3.2 Moodle平台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的理论探讨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个别教学
        3.1.2 差异教学
        3.1.3 个性化教学
        3.1.4 个别化教学
    3.2 研究的理论依据
        3.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4 学习动机理论
        3.2.5 掌握学习理论
第4章 Moodle平台概述
    4.1 Moodle平台的特点
        4.1.1 先进的教育理念
        4.1.2 技术门槛低
        4.1.3 良好的安全性
        4.1.4 开源性和免费性
    4.2 Moodle平台的运行环境和安装
    4.3 Moodle平台的主要功能
        4.3.1 课程管理
        4.3.2 用户管理
    4.4 Moodle平台的主要模块
        4.4.1 板块
        4.4.2 活动和资源库
    4.5 Moodle平台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的优势
        4.5.1 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4.5.2 利于互动学习
        4.5.3 利于学习追踪
        4.5.4 利于个别指导
        4.5.5 利于评价引导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5.1 教学对象、内容和资源
        5.1.1 教学对象
        5.1.2 教学时间
        5.1.3 教学内容
        5.1.4 教学资源
        5.1.5 问卷的编制
    5.2 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模型的设计和构建
        5.2.1 设计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的基本流程
        5.2.2 构建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过程的初步模型
    5.3 Moodle教学平台的搭建
        5.3.1 课程页面设计
        5.3.2 批量导入用户
        5.3.3 设置课程权限
第6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6.1 教学前的初始情况调查
        6.1.1 三维目标前测
        6.1.2 确定学生个案代表
    6.2 第一周教学
        6.2.1 教学内容
        6.2.2 教学设计
        6.2.3 个别化教学指导
        6.2.4 本周教学情况
    6.3 第二周教学
        6.3.1 教学内容
        6.3.2 教学设计
        6.3.3 个别化教学指导
        6.3.4 本周教学情况
    6.4 第三周教学
        6.4.1 教学内容
        6.4.2 教学设计
        6.4.3 个别化教学指导
        6.4.4 本周教学情况
    6.5 第四周教学
        6.5.1 教学内容
        6.5.2 教学设计
        6.5.3 个别化教学指导
        6.5.4 本周教学情况
    6.6 第五周教学
        6.6.1 教学内容
        6.6.2 教学设计
        6.6.3 个别化教学指导
        6.6.4 本周教学情况
第7章 基于Moodle平台的个别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7.1 三维目标对比分析
        7.1.1 班级情况
        7.1.2 学生个案情况
    7.2 学生作品成绩分析
        7.2.1 作品整体情况
        7.2.2 学生个案成绩
    7.3 Moodle学习平台的应用情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和创新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的创新点
    8.2 研究存在的问题
    8.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维目标诊断问卷
附录2 Moodle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第一周知识检测
附录4 第二周知识检测
附录5 部分学生博客
附录6 部分学生作品截图
附录7 讨论区截图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地铁基坑变形监测
        1.2.2 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1.2.3 地铁基坑变形特性数值模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铁基坑变形监测
        1.3.2 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1.3.3 地铁基坑变形特性数值模拟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
    2.1 工程概况
    2.2 监测依据及要求
        2.2.1 监测依据
        2.2.2 监测等级
        2.2.3 监测精度要求
        2.2.4 监测频率
        2.2.5 监测控制标准
        2.2.6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表编制
    2.3 监测内容
        2.3.1 沉降监测
        2.3.2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2.3.3 连续墙深层位移
        2.3.4 支撑轴力监测
        2.3.5 地下水位监测
        2.3.6 收敛监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3.1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3.1.1 需求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3.2.1 系统逻辑结构
        3.2.2 数据库的建立
    3.3 系统在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3.3.1 系统登录与主界面
        3.3.2 监测数据录入
        3.3.3 监测数据处理
        3.3.4 监测报表生成
        3.3.5 监测数据查询
        3.3.6 变形曲线生成
        3.3.7 预、报警点查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特性的FLAC-3D模拟
    4.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4.2 地铁基坑工程FLAC-3D分析
        4.2.1 模拟基坑开挖
        4.2.2 土体本构模型
        4.2.3 围护桩体的模拟
        4.2.4 钢支撑的模拟
    4.3 模拟过程
        4.3.1 整体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的边界条件
        4.3.3 计算工况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基坑位移分析
        4.4.2 地下连续墙稳定性分析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连续墙水平位移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
        4.5.2 钢支撑轴力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
        4.5.3 地表沉降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
    4.6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空间分布
    4.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某地铁区间明挖段施工监测日报

(10)基于windows域环境的政务网安全管理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电子政务网的现状
    1.2 我国电子政务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Windows域
    2.2 威胁管理网关(TMG 2010)
    2.3 系统中央配置管理器(SCCM 2012)
    2.4 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DFS)
第三章 方案的初步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设计目标
    3.3 基本框架
第四章 方案的详细分析与设计
    4.1 远程接入层
        4.1.1 数据加密层的建立
        4.1.2 身份认证层的建立
    4.2 健康检测层
        4.2.1 范围分配
        4.2.2 自动矫正
        4.2.3 实时监控
    4.3 操作规范层
        4.3.1 WEB访问管理
        4.3.2 系统操作管理
        4.3.3 数据存取管理
第五章 方案的实现和部署
    5.1 某局政务网络远程客户端管理现状
    5.2 某局政务网远程客户端基于windows域环境管理的实施
        5.2.1 系统架构
        5.2.2 基础环境部署
        5.2.3 威胁管理网关部署
        5.2.4 客户机管理部署
        5.2.5 分布式存储环境部署
第六章 方案的应用效果
    6.1 健康检测方面
    6.2 WEB访问方面
    6.3 客户机使用方面
    6.4 数据存取方面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政务网远程客户端实施windows域管理的工作总结
    7.2 政务网实施windows域管理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巧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的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2]银行间对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麟斌. 东华大学, 2016(02)
  • [3]基于SAP BW中国生物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D]. 王汝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6(06)
  • [4]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管理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5)
  • [5]基于工作流的高校协同办公系统的实现[D]. 罗先武.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6]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罗志高. 兰州大学, 2015(01)
  • [7]地质环境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研究[D]. 吴湘宁.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8]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研究[D]. 吕晓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9]某地铁区间明挖段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D]. 廖超.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3)
  • [10]基于windows域环境的政务网安全管理方案设计[D]. 王燕萍. 复旦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制作批量自由格式报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