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

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

一、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者(论文文献综述)

谷文国[1](2021)在《性别与政治:茶在西方世界的隐喻和象征》文中研究指明茶在向西方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借助西方文化的背景,逐渐具有了性别和符号的意蕴,茶在西化中获得了道德和政治双重视域下的隐喻和象征。从道德层面来说,西方茶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彰显了特定贵族阶层女性身份的主体地位,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裹挟了对普通女性的片面道德责难;从政治层面来说,茶被赋予的革命化色彩又相对客观地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摆脱殖民统治的诉求之环境。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为人们理解西方世界中的茶提供了一个不无裨益的参照点。

金泱[2](2021)在《科尔姆·托宾早期小说的历史政治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尤达[3](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李巧蓉[4](2021)在《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在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社会兴起了一股号召妇女“回到家中去”的思潮,成为一名郊区家庭主妇也成为了当时女性的理想生活,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沉闷的政治氛围,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掀起了多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社会又焕发自由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次女权运动也在此期间拉开帷幕,以实现《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宪法化为目标。起初女权运动一路高歌猛进,成果丰硕,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了反女权主义势力的影响。反女权主义者建立了多个组织,以雄鹰论坛为主要代表,并以菲莉丝·施拉夫利报告为舆论“先锋”宣扬反女权主义思想,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弊端进行批判,号召美国国民认清《平等权利修正案》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反对者的宣传中,《平等权利修正案》与堕胎权、家庭主妇的权利、女性服役和同性恋等问题有内在关联性,因而颇具争议,推进《平等权利修正案》通过的过程也因此受到了严重阻碍。虽然双方经过博弈,最终批准的截止期限被延长,但因为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在被延长的截止日期之前,《平等权利修正案》也没得到宪法要求的足够数量的州议会通过,最终没有被写入美国宪法。支持者与反对者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不同态度,也内在反映了双方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价值观差异。

李颖娜[5](2020)在《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文中提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影响甚广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推动了包括争取黑人权利、妇女平等、反战和平等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则是造成一定的社会痼疾,比如由性自由和毒品泛滥衍生的对于婚姻家庭和社会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既是一场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场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既是反文化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而艾伦·金斯伯格(下文简称金斯伯格)作为“垮掉的一代”这个群体的代表,则是这场运动的灵魂和标志。金斯伯格以其石破天惊的文学作品打破了美国“静寂的50年代”,充分地暴露了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社会危机和文学危机,为后来的美国文学乃至于整个世界文学带来了一股豪放诡异之风,打破了20世纪初由托马斯·艾略特为代表的学院派统领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藩篱,实现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诗歌转向,在某种意义上说完成了从现代诗歌到后现代诗歌的转向。同时,金斯伯格的生活方式也带有鲜明的后现代的颠覆特色,他本人性格狂放不羁,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对中央集权和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抗,表现出鲜明的反正统文化倾向。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金斯伯格的创作,深入探究其创作的时代、社会语境及与个人经历遭际的潜在关系,就不能不把他放在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不能不结合这场反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来深入挖掘。本文即尝试把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置身于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宏观背景下加以研究,通过回溯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分析反文化运动的代表群体“垮掉的一代”的历史演进及创作特征,探讨“垮掉的一代”的领袖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思想特征。重点通过整体分析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和艺术维度探究挖掘其对正统文化的反叛和颠覆。深化对金斯伯格认识的同时,为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先概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做必要的说明。第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了解其产生、主要表现形态及对后世影响,从而推导金斯伯格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结合“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实践发展,了解、把握金斯伯格的思想流变及在创作中的表现;第三章立足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内容上着重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断裂和反叛,主要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颠覆;第四章则通过研究金斯伯格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探索,中心点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叛逆上。最后的结语对金斯伯格的创作和人生经历给予后人的启迪与警示做一简单的总结。

白莹[6](2020)在《《我们这一帮》(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文学作品被引进到中国,其中就包括讽刺文学作品。优秀的讽刺文学翻译作品对青年的成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就是一篇关于讽刺文学小说《我们这一帮》的翻译报告,译者选择其中的《总统同劝慰不安市民》、《新闻发布会》和《风波再起》三篇为分析对象,进行翻译报告的写作,同时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分析讨论了书中部分典型实例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翻译实践分为翻译前的准备、翻译中的分析和翻译后的调整三个阶段。首先,译者从网上下载并分析了许多关于讽刺小说翻译的论文,并在图书馆查阅了许多有关翻译理论的书籍。在对讽刺小说的翻译中,译者以有组织的翻译技巧对小说进行翻译,并借助笔记完成翻译实践报告草稿。当遇到困难的句子或短语时,译者会对它们进行标记,并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在这些句子和表达方式中,译者选择了许多典型的句子作为分析范例。最后,根据这些分析和翻译实践经验,译者提出了讽刺小说翻译的一些技巧。这篇翻译实践报告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词法和句法。词法包括词义选择,特殊名词翻译,以及基于讽刺文体一些人名的翻译,译者参考了平行文本,采用了表格的方式,罗列了元语言中的词汇以及译文,更加直观地展示了词汇翻译方面的翻译策略。句法当中存在的难点包括如何翻译定语从句、如何翻译英语长难句和如何保证讽刺文学反讽风格,译者学到了,翻译时,被讽刺的角色对自己的窘境一无所知地夸夸其谈,是处理译本的讽刺风格的一个重要方法。

张馨月[7](2020)在《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多以哲学式的阐释为主,包括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其主要方法是以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教育观点为主,研读其文献经典,将其思想梳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方式虽有助于理解和学习,回答了教育思想“是什么”的问题,但往往将教育思想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剥离出来,难以回答教育思想“为何产生”、“怎样产生”的问题。本文选取女性主义教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发生发展的外部历史环境和内部思维逻辑两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梳理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解释它的发展逻辑,理解和揭示教育思维与教育现实的互动的根源和实质。在本研究中,女性主义教育学不是学科的范畴,而是一种教育学派,具体是指承载着女性主义教育理想、旨在促成两性平等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体现了多元化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影响女性主义教育学发生发展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因素从纵向与横向进行分析。作为女性主义教育理想的载体,女性主义教育学诞生于二战后美国女性遭受压迫的社会现实,而女性学的设立则是女性主义教育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解放女性、实现两性平等是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永恒的政治目标,这一基本的政治立场同样影响女性主义教育学将培养女性主义者参与解放妇女的女权运动视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可以说解放女性的目标就是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理想。不同女性主义流派对教育的不同论述对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建设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多地吸收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解构论,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育原则,其核心在于解构知识和教学方式中的男性话语霸权。围绕着实现两性平等的教育目标和文化解构的教育原则,女性主义教育学发展出了三条基本教育教学策略,包括“赋权”、“建立无等级合作群体”以及“培养领导力”,体现出女性主义政治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路径。尽管女性主义教育学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理论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一个颇有辨识度的理论学派,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为教育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一个来自于女性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对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关注,丰富了教育理论的思路和视野。虽然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理想还远未实现,但它的出现正说明,未来的教育,会更多地关注两性平等及弱势群体教育这一对人类进程有深刻影响的重要话题。

郑月明[8](2020)在《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平权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权运动(也称为民权运动)在美国社会中兴起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权运动作为平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却没有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结束而结束,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且无法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利,因此女权运动延续至今。传统观点认为,在平权运动中最高法院常常扮演着导向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事实上,最高法院的角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乏民权倡导者们的不懈努力。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之一,同时她也是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领袖,她以一位法官的角度思考公民权利问题,她的平权思想起源于女权运动但并非局限于此,身体力行地通过司法实践推动平权运动,其平权思想是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以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和司法实践为切入点,分析美国当代平权运动的现状。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取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与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关于金斯伯格其人及其平权思想的学术史回顾,以及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金斯伯格的成长经历以及早期女权主义者对金斯伯格的影响。第二章,考察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及其思想内容,包括改变社会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反对校园中的性别歧视、维护女性生育选择权、支持少数族裔受教育权、维护少数族裔选举权、反对歧视移民、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支持同性恋群体婚姻权。第三章对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及其司法实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平权思想扩大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影响,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内涵;加快了保护公民权利的立法进程,提升了公民的平等权利意识;通过建立律政“偶像”的形象扩大对社会自由观念的影响,使美国的平权运动进一步发展。但是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言论自由权利的过度使用,以及向激进主义的转变,使她失去了作为法官的审慎。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总结,提升。指出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体现了美国自由理念的发展,以及金斯伯格对美国平权运动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金斯伯格的平权思想及其司法实践为维护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以及扞卫美国司法公正意义重大。但在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难题,自由主义衰微,保守势力在法院中占据主流地位,且金斯伯格年事已高,癌症缠身,致使最高法院自由派的发展面临着层层阻力。

陈倩[9](2020)在《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文中认为小说《恩主》是美国新左翼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比较清晰地体现了美国左翼文学在20世纪的深刻变化。小说的作者桑塔格是美国当代着名女作家、批评家、公众知识分子,她的写作领域非常广泛,创作了一系列令她蜚声文坛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摄影、理论着作等,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内容深刻。小说《恩主》创作于60年代初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极强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契合美国新旧左翼文学交替之际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美国当代左翼文学发展的特点。小说《恩主》从不同社会阶层的角度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描写,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哲理性,主要体现在希波赖特、安德斯太太、让-雅克等人的人生经历上,他们是美国社会平凡大众的代表,代表着普通人民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并且在小说名字和情节的设置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恩主》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是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体现,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希波赖特是一个自小就有很强的孤独感的年轻人,长大后的他与周围虚伪的环境、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只能选择逃避现实世界,将自己沉浸在梦境之中,最后彻底消解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他所展现出来的孤独、绝望,心灵的空虚,对自由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正是二战后美国年轻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恩主》体现了美国左翼文学在新社会背景下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麦卡锡主义的肆虐,加之左翼运动自身无法适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发展,逐渐丧失群众基础,旧左翼逐渐销声匿迹,60年代新左翼运动兴起,新左翼文学表现出青年一代压抑沮丧,渴望自由与变革,反对暴力斗争,更为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表现在《恩主》里,希波赖特一直在寻找精神的自由,表达出对个人自由的渴望。希波赖特是那时的青年学生代表,在生活里感到压抑与沮丧,渴望自由与变革,他的生活充满着绝望、沉闷、冷酷,他追求一种有意义、有目的性的生活,试图从精神层面上超越个人的辉煌与物质的舒适。《恩主》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小说客观上实现了唤起读者对作品更敏锐的感知的目的,也是对后现代语境下极端分裂、极度矛盾的人们迷失自我、追寻自我、重构自我的历程的真实再现。它显示出人们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生活、对艺术的新思考和对传统说“不”的反叛情绪。《恩主》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新左翼文学的特征,尽管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左翼文学在今天依然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白松旭[10](2019)在《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将自己的电影传遍世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观众都熟悉美国电影,而且美国电影还能够为不同喜好的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类型,这使得许多国家在看到了美国电影在市场上和文化上的成功之后,都纷纷效仿美国电影的创作、传播和表达。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和产物,它是观众意识形态的结晶,也是表达意识形态的最绚丽的途径。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够为研究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提供重要的通道和资料。在众多受美国电影影响的国家中,韩国也不例外地从抵制美国电影转变为欢迎美国电影,并且在表达手法上也体现了美国的影子。美国的经典叙事方式流行于世,并且带有非常明显的基督教意识,这不仅因为美国有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单从主流电影的叙事风格上看,也能够明显地看出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在美国主流影片中的存在。本文将基督教意识的影视表达归纳为三个基准: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这三个基准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也是基督教信徒普遍的信仰经历。美国如今发达的电影工业,也是从挫折和摸索中发展起来的,从大卫·格里菲斯掀起的电影制作新篇章,到阻碍发展的行业垄断;从针对道德危机的《海斯法典》,到促使百花齐放的评级制度,最后美国电影产业在基督教意识的表达上站稳了脚跟。韩国主流电影的叙事方式不仅也受美国影响,而且韩国主流电影也表达着一种特殊的基督教意识,是与美国的基督教意识截然相反的。排除韩国的小众电影,真正享誉国际的韩国电影无一例外地表达了韩国特色的基督教意识。如果说美国主流电影里的基督教意识是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话,那么韩国则恰恰相反,表达了堕落启示、顽梗和因信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美韩两国主流电影在基督教意识上截然相反的表达倾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以三个核心教义为标准,研究大量的美韩主流电影后,就能够确定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本文就是根据这样的特殊现象,论证美韩主流电影的两极化基督教意识表达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关系。美韩两国运用来自于同样信仰的叙事方式,竟然能够出现两极化表达倾向,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因为历史塑造的意识形态,而了解意识形态对影视审美的导向,才具有影视美学的研究价值。美国和韩国在影视表达上的关系是基于电影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电影的流行化将美国和韩国的电影表现风格和观众的审美取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而两国的基督教背景才是主流电影呈现出相对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条件。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至少开国先父们大都将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归荣耀给上帝。通过对美国的建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美国的出生证《独立宣言》开始,到美国一直以来坚持不变的独特的价值观,都证明了基督教意识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的意识形态对至高者(对基督徒来说是上帝)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坚持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美国信条。这种对至高者的认定的意识形态,导致了美国电影称义的审美倾向,也就呈现出了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意识。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科幻片,这样的称义主题比比皆是,比如《楚门世界》、《宾虚》、《黑客帝国》等,叙事的步骤完全符合基督教核心教义:平凡的人因着不平凡的目的被启示、拣选,向着目标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阻碍、产生疑惑,但在关键的抉择中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而悔改,最后得胜。这三部影片无不是各自类别当中的经典之作,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称义的基督教意识,可见基督教意识在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普遍表现。而在韩国,所谓的基督教电影似乎一直以来不断地出现在韩国市场上。的确,很多韩国电影里面不仅包含了基督教的元素、符号,而且以基督教元素作为故事主体、背景的影片也不少。但是稍有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韩国电影里的基督教元素往往不能表达基督教的内涵,而更像是辅助韩国意识形态表达的符号。《薄荷糖》里的基督教完全没有洁净灵魂的能力;《亲切的金子》里的基督教就是个被人嘲笑的儿戏。还有很多没有基督教符号的影片也以同样的叙事方式传达着韩国特殊的基督教意识。韩国之所以能够逐渐趋向于表达特殊的基督教意识,直接原因在于基督教在韩国的复兴,引起了韩国传统意识形态足够的重视。韩国的传统意识形态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和很多外来文化不同,能够在韩国独领风骚。是因为儒家思想更加符合韩国人的意识形态,从“人能弘道”的共识来看就能理解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兴盛。而不符合韩国传统观念的文化虽然能够在韩国生根发芽,但是必然会被韩国坚实的传统思想影响,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在韩国虽然经过艰难的传教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现代韩国的复兴也堪称奇迹,但是基督教仍然不是现代大韩民国的意识形态主导。更重要的一点是,基督教在韩国的复兴,在实用主义上所获得的帮助比较大。比如基督教在支持抗日和抗击独裁政权的民主化等运动中赢得了民心,使得韩国人逐渐对基督教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倾注了更多的盼望,这种实用性的因素在韩国基督徒的信仰动机和行为上表现了出来。如此来看,正面的基督教意识难以成为韩国影视审美取向的主导的原因便一目了然。美韩主流电影在基督教意识表达上的相反现象,以及两国不同的基督教根基对各自的影视表达的导向,还只是表面的因果关系,即神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出了称义的基督教意识,而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出了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但是这种引导的根本原因和内容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的层面里得到,这就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论证美韩主流电影的相反基督教意识表达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美韩相反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到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归结到了一点上,就是对至高者的认知。本文特指的神本主义思想就是以希伯来文明为代表的一神信仰的思想,也就是对至高的上帝持肯定态度的思想;而本文所指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人本属性的观念,也就是至高者缺失的思想。将美韩两国的意识形态立场,通过以两希文明在关于至高者的对立态度为标准进行划定,便能清楚地得到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两个阵营。本文从苦难与拯救、相对或绝对的罪和称义或堕落的审美取向这三个主题,围绕至高者的态度,分析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达和意识形态背景,论证了意识形态对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导向作用。美国意识形态是存在至高者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了美国主流电影无法回绝的称义意识的审美取向,也塑造了美国主流电影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意识表达。韩国意识形态是至高者缺失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了韩国主流电影热衷于堕落意识的审美期待,造成了韩国主流电影堕落启示、顽梗和因信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表达。

二、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者(论文提纲范文)

(1)性别与政治:茶在西方世界的隐喻和象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及其内涵
二、茶的道德化隐喻
三、性别政治中的茶
四、结语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反女权运动的缘起
    (一) “回到家中去”:战后保守势力的回潮与传统家庭观的回归
    (二)“走出家门”: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1.激荡岁月:社会运动高潮迭起
        2.对传统家庭观的反叛:女权运动势不可挡
二、反女权主义浪潮的兴起
    (一)菲莉丝·施拉夫利与反女权运动
        1.接受女性身份:菲莉丝·施拉夫利的“积极”女性观
        2.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舆论先锋:菲莉丝·施拉夫利报告
    (二)激进与保守:充满争议的《平等权利修正案》
        1.女性服役问题与《平等权利修正案》
        2.堕胎权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交织
        3.同性恋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纠葛
    (三)发展迅速的“阻止《平等权利修正案》”运动
        1.摩门教与《平等权利修正案》
        2.斗争的“白热化”:“撤销”批准与1977 年国际妇女年会
三、 《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失利与反女权运动的影响
    (一)《平等权利修正案》失利原因之探析
    (二)反女权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反文化运动的生成崛起
        一、正统美国文化的嬗变
        二、反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形式
        一、摇滚乐
        二、性革命
        三、吸食毒品
    第三节 反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性:推动社会变革
        二、消极性:造成社会痼疾
第二章 “垮掉的一代”运动与金斯伯格反文化意识
    第一节 “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一、“垮掉的一代”的产生
        二、“垮掉的一代”的特征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意识
        一、倡导吸毒与性自由
        二、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三、寻求宗教精神突围
    第三节 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一、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金斯伯格对“垮掉的一代”的影响
第三章 金斯伯格的创作与宏大叙事的颠覆
    第一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内容的消解
        一、对主流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否定
        二、对霸权主义和政治高压的批判
        三、对传统性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抗争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艺术的推翻
        一、采用以呼吸为单位的长句
        二、提倡“一切语言皆可以入诗”
        三、为“真实”进行艺术创新
        四、建构“真实”的美学主张
第四章 金斯伯格诗歌形式的自由与叛逆
    第一节 “狂欢化”的语言
        一、谩骂与脏话
        二、讽刺和嘲笑
        三、语言的“舞蹈”
    第二节 碎片与拼贴
        一、碎片化写作
        二、拼贴的方法
    第三节 爵士乐风格
        一、即兴性
        二、吟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们这一帮》(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2.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elected Chapters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3.2.1 Lexical Difficulties
        3.2.2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3 Modific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TECHNIQUES
    4.1 Lexical Translation Techniques
        4.1.1 Determination of the Word Meaning
        4.1.2 Making Notes
        4.1.3 Conversion
        4.1.4 The Translation of Special Nouns
    4.2 Syntactic Translation Techniques
        4.2.1 The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2 Th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2.3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Inspirations from the Translation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7)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核心概念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史前史
    第一节 美国现代女性的社会经历:多种形式的性别歧视
        一、对女性的文化性性别歧视
        二、对女性的制度性性别歧视
    第二节 60年代美国的政治文化氛围
        一、激进的60年代
        二、第二次女权运动在美国爆发
        三、新的女性主义
    第三节 女性学的设立
        一、女性学创建之路
        二、女性学的定义与本质
        三、女性学与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的流变
    第一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第二节 激进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激进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为政治变革而生的女性主义教育学
        一、女权运动的政治诉求
        二、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
    第二节 以文化解构为原则的女性主义教育学
        一、在教室中完成文化解构
        二、重建女性知识话语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教学策略
    第一节 重置课堂内外的权力关系:赋权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于“赋权”的解释
        二、保罗·弗莱雷的理论启发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弗莱雷理论的完善与丰富
    第二节 建立无等级的合作群体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建立群体”的论述
        二、灵感来源:意识提升小组的活动模式
        三、理论支持:妇女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政治领导力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提升领导力的论述
        二、日记作为培养政治意识的手段
        三、活动教学法提高政治运动组织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贡献
    四、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术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平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介绍
    0.2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0.3.1 国外研究概况
        0.3.2 国内研究概况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平权思想的历史背景
    1.1 金斯伯格的成长经历
    1.2 金斯伯格平权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2 金斯伯格平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司法实践
    2.1 关于男女平权的思想
        2.1.1 改变社会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
        2.1.2 反对校园中的性别歧视
        2.1.3 维护女性生育选择权
    2.2 关于少数族裔的平权思想
        2.2.1 支持少数族裔受教育权
        2.2.2 维护少数族裔选举权
    2.3 关于特殊群体的平权思想
        2.3.1 反对歧视移民
        2.3.2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
        2.3.3 支持同性恋群体婚姻权
3 对金斯伯格平权思想的评析
    3.1 金斯伯格平权思想的积极性
        3.1.1 扩大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影响
        3.1.2 加快了保护公民权利的立法进程
        3.1.3 推动了美国平权运动的发展
    3.2 金斯伯格平权思想的局限性
        3.2.1 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
        3.2.2 向激进主义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选择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苏珊·桑塔格
        (二)美国左翼文学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桑塔格的创作与美国左翼文学发展
    第一节 苏珊·桑塔格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第二节 美国左翼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恩主》主题思想与美国社会
    第一节 小说的心理象征性
    第二节 小说的社会性与时代性
        一、美苏冷战
        (一)美国恐共、反共传统的延续
        (二)杜鲁门政府的内外政策的影响
        二、麦卡锡主义
    第三节 小说的哲理性
        一、小说名字的哲理性:谁是恩主?
        二、故事情节体现的哲理性
第三章 《恩主》人物形象
    第一节 人物行为与性格特点
        一、希波赖特
        二、安德斯太太
        三、让-雅克
    第二节 行为性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价值与地位
        一、希波赖特
        二、安德斯太太
        三、让-雅克
第四章 《恩主》与左翼文学的变化
    第一节 美国文学剧烈转变时期
    第二节 女性主义、左翼运动与后现代理论的联姻
    第三节 《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特质变化
第五章 《恩主》的意义
    第一节 文学意义
    第二节 社会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资料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主流电影基督教意识概述
    第一节 基督教意识在电影中的体现
        一、圣经故事的世俗化改编
        二、主流电影中的基督教意识
    第二节 非主流的福音电影
        一、有别于世俗价值观的福音
        二、福音电影的实际效果
    本章总结
第二章 美韩相反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历史原因
    第一节 美国的建国与单一信仰
        一、记在丰碑上的建国历史
        二、美国基督教意识的现实表现
        三、基督教意识的低谷
    第二节 韩国顽强的人本主义思想
        一、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土壤
        二、基督教在韩国的现实影响
        三、实用主义信仰特色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核心教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第一节 启示意识的表现
        一、启示的教义本意
        二、电影中称义与堕落的启示表现
    第二节 悔改意识的表现
        一、悔改的转折作用
        二、电影中悔改与顽梗的表现
    第三节 因信称义意识的表现
        一、称义的信仰目的
        二、称义与堕落的相反表现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引导
    第一节 美韩主流电影的审美立场
        一、希腊神话中的“神”
        二、希伯来文明中的“神”
        三、希腊神话中的“人”
        四、希伯来文明中的“人”
    第二节 美韩主流电影中的苦难与拯救
        一、韩国电影中的苦难
        二、美国电影中的得胜启示
    第三节 主流电影中的罪
        一、韩国电影中相对的罪
        二、美国电影中绝对的罪
    第四节 称义与堕落的审美取向差异
        一、韩国电影的堕落审美取向
        二、美国电影的称义审美取向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性别与政治:茶在西方世界的隐喻和象征[J]. 谷文国. 云梦学刊, 2021(05)
  • [2]科尔姆·托宾早期小说的历史政治书写研究[D]. 金泱.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D]. 李巧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D]. 李颖娜.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6]《我们这一帮》(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白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D]. 张馨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平权思想研究[D]. 郑月明. 辽宁大学, 2020(12)
  • [9]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D]. 陈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D]. 白松旭.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美国第32任总统的妻子是同性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