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

稀释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

一、冲淡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民[1](2019)在《箔条云极化雷达特性及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反舰导弹作为精确制导武器的典型代表,是海上战争的主要进攻利器,曾多次在包括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海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了海战中舰艇的主要防御对象之一。雷达寻的制导作为反舰导弹中末制导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作用距离远、不受天气影响等重要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雷达导引头对目标的检测、识别和跟踪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目前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发新型反舰雷达导引头,例如,将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应用于制导(即SAR导引头),将极化技术应用于雷达导引头等等,极化成像雷达导引头是当前反舰雷达导引头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雷达主动制导需要通过发射电磁波来完成对目标的探测、识别、定位和跟踪等功能,因而雷达导引头也具有易受战场电磁环境影响的缺点。箔条作为典型的无源干扰手段,具有成本低、制造简单、使用方便和能够干扰各种体制雷达导引头等优点,在海上电子战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地,由于箔条云在空中运动扩散和分布取向复杂多变,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加上合理的战术运用,使得箔条云呈群集复杂的态势,其雷达特性相当复杂,即使先进的射频雷达导引头也难以应对,故箔条干扰目前仍然是新型反舰雷达导引头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提高新型反舰雷达导引头的抗箔条干扰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军事前沿难题。基于以上背景和军事需求,论文以新型极化反舰雷达导引头为对象,针对导引头末制导阶段面临的箔条干扰开展相关的对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箔条云运动扩散特性及其极化散射特性。阐述了箔条云的运动扩散特性,在现有的公开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三类典型箔条云分布函数,给出了三类典型箔条云的运动扩散模拟实验。从单根箔条的极化散射矩阵(PSM)入手,分析了单根箔条在不同取向情况下的极化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三类典型分布箔条云的PSM,分析了各极化通道箔条云幅度、相位以及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DF),研究了箔条云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间回波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箔条云相干矩阵的统一表达式。2.全极化前斜视雷达导引头抗箔条冲淡干扰方法。以反舰导弹SAR导引头为对象,在研究了箔条云的全极化前斜视SAR成像特性基础上,提出了3种抗箔条冲淡干扰方法。1)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平均散射机理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该方法引入极化SAR中的α极化分解理论,详细地分析了三类典型分布箔条云的极化散射参数α特性,把极化散射参数和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间回波相关性作为识别特征参量,通过数值仿真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箔条干扰的识别率,研究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广义极化模型的相干矩阵分解方法,在深入分析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的散射机理基础上,根据四分量散射模型分解方法中体散射成分,提出了一种识别箔条干扰的特征参量,并给出了箔条干扰的识别流程和实测SAR数据的仿真实验。3)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极化特性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该方法将箔条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极化特性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干涉原理反演出舰船目标和箔条云的高程信息,从高度维分别对舰船目标和箔条云进行分层处理,根据舰船目标和箔条云回波强度的分层极化特征差异来识别箔条干扰,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3.极化单脉冲雷达导引头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以反舰导弹极化单脉冲雷达导引头为对象,提出了3种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本论文所提方法摒弃了传统抗箔条质心干扰中基于“箔条干扰抑制”的抗干扰思路,把舰船目标和箔条看成两个不可分辨的目标,通过信号处理方法估计出舰船目标的角度,从而达到抗箔条质心干扰的目的。首先,基于最大似然准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函数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考虑到该方法需要估计出干扰和目标相对RCS比值的先验信息,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单脉冲雷达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巧妙利用单脉冲雷达的极化信息维度,有效地解决了基于最大似然函数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的不足,且计算复杂度低,测角精度高。最后,针对宽带单脉冲雷达体制,借鉴基于极化单脉冲雷达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单脉冲雷达的分布式目标角度估计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利用分布式目标多散射中心在雷达距离单元上的扩展信息,可有效地提高目标的角度估计精度。

顾燕飞[2](2012)在《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海战中,对水面舰艇尤其是大、中型舰船来讲最具有威胁的就是反舰导弹。在中国台湾,现役的反舰导弹主要是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和台湾自制研发的“雄风”反舰导弹。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对“鱼叉”反舰导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展开研究,并对它们进行干扰技术研究以及仿真评估。反舰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主要是经过了初制导阶段,中制导阶段和末制导阶段的过程。其中,初制导和中制导阶段常采用惯导加GPS组合制导,干扰很难起到效果。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对“鱼叉”、“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末制导阶段的干扰。在末制导阶段的反舰导弹主要是依靠末制导头提供的制导信息进行跟踪目标。对在末制导阶段的反舰导弹的干扰,其实就是干扰反舰导弹的末制导头。但是,末制导头经过了几代的发展,由单一制导模式发展到多模复合制导。反舰导弹精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本文针对“鱼叉”反舰导弹和“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末制导头的工作原理和抗干扰特性,提出对应的干扰手段对其进行干扰,并进行仿真评估。首先,研究了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制导规律;对现代舰船对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然后,研究了“鱼叉”、“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末制导头的工作原理和抗干扰特性,包括“鱼叉”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末制导雷达的性能、末制导雷达的建模以及“鱼叉”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成像系统建模、信号处理建模,“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双模(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工作原理以及抗干扰特性。再次,针对反舰导弹抗干扰措施具有的特性,提出了复合使用舰载电子干扰和舷外有源诱饵对抗“鱼叉”反舰导弹,复合使用舰载电子干扰、舷外有源诱饵和面源红外诱饵对抗“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并且对它们分别进行了仿真评估,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这样的干扰样式是有效的。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工作,指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来庆福[3](2011)在《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雷达导引头是反舰导弹末制导阶段最重要的制导设备之一,其抗干扰能力直接影响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海战场电磁环境的日趋恶劣,对雷达导引头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入开展雷达导引头抗干扰技术,提高雷达导引头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在搜捕、跟踪阶段面临的典型箔条、舷外有源诱饵等干扰开展相关对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完成了一系列工作。雷达导引头面临的舷外干扰分析,总结了导引头面临的箔条、角反射器和舷外有源诱饵等舷外干扰,为抗舷外干扰技术开展的基础。主要工作包括:分析了箔条干扰的雷达回波特性,冲淡干扰和质心干扰的战术使用以及箔条干扰发射系统装备情况;总结了角反射器的有效RCS、方向性、频率特性等基本特征以及角反射器基本装备情况;对于舷外有源诱饵分析了其基本干扰原理、应用特点和典型装备情况。同时,文中对舷外干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雷达导引头搜捕阶段抗干扰方面,深入研究了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的确定和抗冲淡干扰的搜捕技术,提高了导引头的搜捕效率。主要工作包括:①针对反舰导弹搜捕单目标和多目标的情形,分别提出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的确定方法。综合考虑导弹自控终点误差和目标散布误差,在建立搜捕范围模型基础上,保证一定搜捕概率条件下,通过仿真获得不同参数下雷达导引头的最佳开机距离;针对搜捕多目标情形,根据多目标编队模型,建立编队目标散布误差表示方法,获得不同参数下的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并对影响最佳开机距离的因素进行分析。②针对反舰导弹搜捕阶段面临的冲淡干扰的影响,提出TOM匹配的抗冲淡干扰方法。该方法将反导作战中TOM概念引入到反舰导弹搜捕中加以应用,建立TOM匹配方法和目标选择准则,在受到箔条冲淡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多目标中的预定目标的有效捕获。雷达导引头跟踪阶段抗干扰方面,分别从信息处理应用角度和技术战术综合应用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抗舷外干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①利用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差异,提出两种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对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箔条质心干扰初形成,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不可分辨时,利用GLRT方法检测到存在箔条质心干扰,基于斜投影极化滤波技术抑制箔条质心干扰,减小雷达导引头对舰船目标的测角误差;当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可分辨时,基于舰船目标与箔条干扰的极化角统计特性差异,设计识别算法对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进行识别,并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对两种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②利用惯导信息的短期高精度特性,提出惯导信息辅助的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方法。在对利用惯导信息辅助的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通过EKF滤波抑制随机测量误差获得较准确的目标位置、速度信息和利用在GLRT检测方法基础上改进的双门限检测方法实现对舷外干扰存在性的有效检测,分别为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提供前提条件和启动条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惯导数字/半实物仿真演示验证系统对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

周国辉,刘湘伟,蔡青青[4](2011)在《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现状》文中提出首先梳理了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的技战术现状,总结归纳了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研究趋势,对系统深入研究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的作战效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树森,姜永华,陈力[5](2011)在《末制导雷达目标捕捉概率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Nrad修正的海面回波反射强度GIT模型和瑞利海杂波背景中的目标检测概率计算模型,给出末制导雷达目标检测概率与海浪级数、风向角以及目标RCS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确定了STC电路输出控制电压与海杂波干扰功率的"匹配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法得到不同导弹自控终点散布误差和不同末制导雷达搜索选择区范围条件下的目标覆盖概率与导引头自导作用距离和箔条弹布放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通过某末制导雷达抗干扰性能仿真系统得到目标捕捉概率与自导作用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就提高干扰背景中末制导雷达目标捕捉概率提出几点想法。

姜永华,卢毅[6](2010)在《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技术和目标选择技术的发展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新的反舰导弹目标选择技术首先需要清晰地了解目标选择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反舰导弹进行目标选择的前提是能可靠地捕捉到目标。因此,反舰导弹目标选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目标捕捉技术的发展。以目标捕捉技术和目标选择技术发展历程中采用的技术特点为主线总结了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启示。

陈力,张树森,李军林[7](2010)在《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概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陀螺漂移速率、目标运动、海面风场,以及末制导雷达搜索范围等因素对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概率的影响;用蒙特卡洛法对导弹目标捕捉概率进行了求解。得出了有用的结论。

周立军,王昌金,王晶横[8](2008)在《反舰导弹攻击方向的选择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具有航路规划能力的反舰导弹能通过选择合理的攻击方向对舰艇进行攻击,从而大大提高导弹的突防概率。针对单舰和不同编队形式的舰艇目标,选取了典型代表作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攻击方向对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影响,提出了选择合理攻击方向的依据,并进行了相关仿真计算。结论表明:针对单舰目标,可以两发导弹按90°夹角对目标实施两方向齐射;针对单式队形的舰艇编队,可将导弹的攻击方向选择为编队队列线方向;针对复式队形的舰艇编队,齐射导弹的攻击舷角应小于相邻两舰协同反导时导弹相对被攻击舰的最小舷角,从而尽量阻止敌方舰艇编队协同反导。

毛赤龙[9](2008)在《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有效地应对战争系统研究中的复杂性挑战,是军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军事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对抗各方都尽其所能创新干预策略,使得干预策略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继而造就了战争复杂系统的一个本质性特征——不可重复性。作为一种应对战争系统复杂性挑战的工程化方法,战争设计工程建立在战争复杂系统“不可重复性”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其基本思路在于:运用群体认知的螺旋式演化应对研究过程中复杂性,使得所设计的干预策略不断演化。战争设计工程中,群体认知螺旋式演化的载体是战争复杂系统的干预策略,而干预策略可分为战法和装备两大类。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信息化时代战争系统的复杂性,战争系统的干预策略由不同部门分别制定,割裂了战法与装备之间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其结果是战法和装备难以匹配。战争是“核心利益的零和博弈”,这要求战争局中人充分利用战法与装备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对其干预策略进行统一设计与整合,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由此可见,战法分析与装备研究相互分离的现实和它们应该相协调的内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论文从理论基础、方法框架、工程技术和应用示例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内容:首先,分析与总结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理论基础——战争设计工程理论。系统地分析战争系统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挑战,基于这些挑战,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及复杂性问题研究中的“两重逻辑原则”与“回归环路原则”,归纳总结了战争设计工程方法四维框架——目标维、逻辑维、组织维和技术维,并且分析了各维度的含义及其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战争设计工程理论体系,为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研究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内在机制——由“两重逻辑原则”和“回归环路原则”组合而成的三重循环迭代机制,并且运用微分对策模型对该机制进行形式化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该框架从逻辑上分为四个循环迭代的子过程:研讨未来情景约束、研讨干预策略、建立效果模型、基于效果反思,并且分析各个子过程主要任务及其关系、群体专家的协作模式、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模式。第三,研究了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的第一个子过程——研讨未来情景约束。借助于情景规划概念,提出了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中的未来情景构造方法;基于未来情景,分析如何确定问题求解的切入点;基于概念模型结构化描述方法,研究了未来情景的规范化描述方法。第四,研究了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的第二个子过程——研讨干预策略。在对各类定性研讨方法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研究该子过程中三大任务——研讨己方策略、研讨对方反制策略、定性评价与改进干预策略——的研讨组织形式及其专家的分工协作模式。第五,研究了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的第三个子过程——建立效果模型。首先研究如何把第二个子过程的成果——战法与装备结合模式——转化为概念模型的方法。根据链式模型概念,提出干预策略效果链的概念和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把干预策略效果链模型分为七个环节,并且分析了每一个环节中的信息对抗效果和火力对抗效果的转换表达式。第六,研究了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的第四个子过程——基于效果反思。首先提出了确保反思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的“反思框架”,在此基础上,借鉴企业过程重组(BPR)概念,提出了作战过程重组(OPR)的概念;基于价值链和效果链模型,提出军事信息价值链(MIVC)的概念;借助OPR和MIVC使得反思能够突破干预策略参数量变范围的限制,从而构建出基于效果反思的完整规范。第七,应用研究。以获取制空权的设计为例,在整体上展示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以潜舰导弹作战效果分析为例,展示链式效果建模和基于效果反思的基本方法。

胡剑光,朱正中[10](2007)在《反导冲淡干扰仿真及效能评估》文中认为建立冲淡干扰对抗导弹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干扰过程和效果进行仿真和评估,分析冲淡干扰方式、导弹制导方式、导弹末制导雷达开机距离、箔条云发射距离和箔条云发射时机对冲淡干扰成功概率的影响,对提高舰艇自卫反导作战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冲淡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淡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箔条云极化雷达特性及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舰雷达导引头的发展现状
        1.2.2 箔条作战使用现状
        1.2.3 箔条运动扩散特性研究现状
        1.2.4 箔条雷达回波特性研究现状
        1.2.5 抗箔条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箔条云运动扩散特性及其极化散射特性
    2.1 引言
    2.2 箔条云运动扩散特性
        2.2.1 箔条的空气动力学模型
        2.2.2 典型箔条云分布函数
        2.2.3 箔条云运动扩散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2.3 箔条云极化散射特性
        2.3.1 单根箔条极化散射特性
        2.3.2 箔条云极化散射统计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全极化前斜视雷达导引头抗箔条冲淡干扰方法
    3.1 引言
    3.2 箔条云的全极化前斜视SAR成像特性
        3.2.1 SAR导引头平台运动特点
        3.2.2 基于时域走动校正的前斜视非线性CS成像算法
        3.2.3 箔条云的SAR回波信号模型及成像特性分析
    3.3 基于目标平均散射机理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
        3.3.1 箔条云的极化散射参数α特性
        3.3.2 数值仿真验证
        3.3.3 仿真实验以及基于SVM的箔条干扰识别处理
    3.4 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
        3.4.1 广义目标散射模型
        3.4.2 改进的基于广义极化模型的相干矩阵分解方法
        3.4.3 舰船和箔条云散射机理分析及箔条干扰识别流程
        3.4.4 极化SAR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基于分层极化特性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
        3.5.1 箔条云的分层极化特性
        3.5.2 基于干涉原理的箔条分层处理及箔条干扰识别算法
        3.5.3 仿真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极化单脉冲雷达导引头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最大似然函数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
        4.2.1 单脉冲测角体制
        4.2.2 最大似然函数角度估计方法
        4.2.3 改进的最大似然函数角度估计方法
        4.2.4 仿真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3 基于极化单脉冲雷达的点目标角度估计方法
        4.3.1 点目标双极化和差信号模型
        4.3.2 目标和箔条回波的极化统计特性
        4.3.3 估计目标角度及流程
        4.3.4 仿真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4 基于极化单脉冲雷达的分布式目标角度估计方法
        4.4.1 分布式目标模型
        4.4.2 分布式目标双极化和差信号模型
        4.4.3 分布式目标角度估计及流程
        4.4.4 仿真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创新点总结
    5.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箔条云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间回波不相关的证明
附录 B 箔条云极化散射参数α特性的推导
附录 C 箔条质心干扰条件下似然函数的推导

(2)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2章 对反舰导弹导引头和干扰方式的研究
    2.1 导弹制导规律
    2.2 海杂波模型简述
    2.3 目标起伏模型简述
    2.4 仿真评估模型
    2.5 舰船电子对抗技术
        2.5.1 对末制导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2.5.2 对末制导雷达的有源干扰技术
        2.5.3 对红外导引头的干扰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研究
    3.1 “鱼叉”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简述
    3.2 末制导雷达的性能简述
    3.3 末制导雷达的模型
        3.3.1 信号检测仿真模型
        3.3.2 工作状态模型
    3.4 “鱼叉”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3.4.1 抗无源冲淡干扰
        3.4.2 抗无源质心干扰
        3.4.3 抗阻塞式噪声干扰
        3.4.4 抗瞬时瞄准式干扰
        3.4.5 抗距离拖引干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4.1 舰载搜索雷达的侦察模型
    4.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4.2.1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原理
        4.2.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参数分析
    4.3 对“鱼叉”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仿真及评估
        4.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4.3.2 箔条质心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3 舰载电子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3.4 复合干扰下的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的研究
    5.1 红外成像仿真模型
        5.1.1 红外投影成像模型
        5.1.2 红外成像信号处理模型
        5.1.3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工作模型及仿真实例
        5.1.4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抗干扰技术
    5.2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末制导头工作原理
    5.3 “雄风”Ⅱ型反舰导弹的抗干扰特性
        5.3.1 抗红外点源干扰
        5.3.2 抗舷外有源诱饵干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及仿真评估
    6.1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
    6.2 复合干扰“雄风”Ⅱ型反舰导弹
    6.3 对“雄风”Ⅱ型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干扰仿真与评估
        6.3.1 无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2 舷外有源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3 面源红外诱饵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3.4 复合干扰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面临的干扰环境与技术发展分析
        1.2.1 舰载干扰
        1.2.2 舷外干扰
        1.2.3 复合干扰和自然干扰
        1.2.4 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1.3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1.3.1 反舰导弹搜捕中抗干扰技术现状
        1.3.2 抗舷外干扰技术现状
        1.3.3 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面临的舷外干扰分析
    2.1 引言
    2.2 箔条干扰特性分析
        2.2.1 箔条干扰的雷达回波特性
        2.2.2 箔条干扰的战术使用
        2.2.3 箔条干扰的基本装备情况
    2.3 角反射器干扰特性分析
        2.3.1 角反射器基本特性
        2.3.2 角反射器的基本装备情况
    2.4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特性分析
        2.4.1 舷外有源诱饵基本干扰原理
        2.4.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应用特点分析
        2.4.3 舷外有源干扰基本装备情况
    2.5 舷外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2.6 小结
第三章 反舰雷达导引头末制导搜捕中抗舷外干扰技术
    3.1 引言
    3.2 单目标情况下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确定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实验与分析
    3.3 多目标情况下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确定
        3.3.1 编队的模型
        3.3.2 多目标散布误差表示方法
        3.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 基于 TOM 匹配的反舰导弹抗冲淡干扰搜捕技术
        3.4.1 TOM 的表示和装订
        3.4.2 TOM 的匹配与目标选择
        3.4.3 基于 TOM 匹配的捕获性能仿真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反舰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
    4.1 引言
    4.2 箔条质心干扰的原理
        4.2.1 质心干扰的定义
        4.2.2 质心干扰的原理分析
    4.3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检测方法及性能分析
        4.3.1 箔条质心干扰条件下回波信号统计特性
        4.3.2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的 GLRT 检测方法
        4.3.3 条件 GLRT 检测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和分析
    4.4 箔条和舰船目标不可分辨时箔条干扰的抑制
        4.4.1 质心干扰对雷达导引头单脉冲测角的影响分析
        4.4.2 斜投影基本原理和极化滤波
        4.4.3 斜投影极化滤波抑制干扰的仿真验证与分析
    4.5 箔条和舰船目标可分辨时舰船和箔条干扰的识别
        4.5.1 舰船与箔条的双极化统计特性
        4.5.2 基于实测数据的舰船与箔条极化统计特性分析
        4.5.3 基于极化角统计特性的识别算法和性能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惯导信息辅助的反舰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
    5.1 引言
    5.2 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提出
        5.2.1 惯导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5.2.2 影响反舰导弹末制导精度的主要因素
        5.2.3 惯导信息辅助的抗舷外干扰方法
        5.2.4 惯导信息辅助抗干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验证
    5.3 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准确获取
        5.3.1 弹目相对运动方程的建立
        5.3.2 状态方程与量测方程的离散化和线性化
        5.3.3 滤波性能分析
    5.4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检测的改进——双门限检测
        5.4.1 双门限检测方法设计
        5.4.2 双门限检测与 GLRT 检测方法的理论性能对比
        5.4.3 双门限检测方法的性能仿真分析
    5.5 导引头波束内舷外有源诱饵存在性的检测
    5.6 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性能分析
        5.6.1 仿真实验分析
        5.6.2 干扰形成时间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分析
        5.6.3 干扰检测概率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分析
    5.7 抗舷外干扰方法在仿真系统上的验证
        5.7.1 验证与演示仿真系统简介
        5.7.2 验证与演示仿真系统工作流程
        5.7.3 仿真验证实验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代价函数的推导

(4)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反导电子对抗技战术现状
    1.1 反导电子对抗技术手段
        1.1.1 舰艇隐身技术[2-3]
        (1) 雷达隐身技术
        (2) 光电隐身技术
        (3) 声隐身技术
        1.1.2 预警探测及告警技术[3-5]
        (1) 雷达侦察探测
        (2) 预警机雷达探测
        (3) 侦察告警技术
        1) 雷达告警侦察
        2) 红外侦察告警
        3) 激光告警
        4) 声纳探测
        1.1.3 电子干扰技术[6-8]
        (1) 有源干扰技术
        (2) 无源干扰技术
    1.2反导电子对抗战术手段[9-12]
        1.2.1 反隐身战术
        1.2.2 雷达干扰战术
        1.2.3 光电对抗战术
        1.2.4 分阶段多层防御战术
        1) 远距离阶段
        2) 中距离阶段
        3) 近距离阶段
2 作战效能分析现状、不足及展望
    2.1 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现状
        (1) 对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评估
        (2) 对舰艇进行电子对抗的子系统或某一技战术手段进行效能分析, 或者是对某一具体型号的电子对抗系统进行分析及作战使用方面的研究。
    2.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 结束语

(5)末制导雷达目标捕捉概率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海杂波背景中目标检测概率的仿真研究
    1.1 海面回波反射强度
    1.2 海杂波统计特性
    1.3 海杂波背景中末制导雷达的目标检测概率
    1.4 近程海杂波抑制
2 箔条冲淡干扰背景中目标覆盖概率的仿真研究
    2.1 自控终点散布误差
    2.2 箔条冲淡干扰背景中末制导雷达目标覆盖概率
3 末制导雷达目标捕捉概率的计算
4 末制导雷达抗干扰性能仿真系统
5 结论

(6)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技术和目标选择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目标捕捉技术及其特点
    1.1 自控段采用惯性制导
    1.2 扩大末制导雷达搜索范围
    1.3 组合导航技术
    1.4 中继制导
        1) 数据链
        2) 中继平台
2 目标选择技术及其特点
    2.1“先入为主”的“扩展搜索”目标选择方式
    2.2“基于选择点的录取对比”目标选择方式
    2.3 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先驱——俄罗斯“花岗岩”
    2.4“火分代码法”目标选择技术
    2.5 具备初步的多目标选择能力的飞鱼MM·40Block 2
    2.6 人在回路辅助识别的目标选择方式
    2.7 基于自动目标识别的目标选择技术
3 对目标选择技术的评述
4 利用编队形状的末制导雷达目标选择技术
    1) 不受射击误差的影响
    2) 能实现对任意指定目标的打击
    3) 增强抗冲淡干扰的能力
5 结束语

(9)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争复杂系统
        1.1.2 战争设计工程
        1.1.3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
        1.1.4 论文针对的问题及目标
    1.2 相关领域及研究现状
        1.2.1 战争设计工程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战法与装备集成方法研究现状
        1.2.3 群体协作创新方法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战争设计工程及其理论体系研究
    2.1 战争设计工程理论基础
        2.1.1 战争复杂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2.1.2 战争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来源的关系分析
        2.1.3 战争复杂系统研究的挑战
        2.1.4 战争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四大集成问题
    2.2 战争设计工程概念
        2.2.1 战争设计工程的理念
        2.2.2 战争设计工程及其关键术语的定义
        2.2.3 战争设计工程的基本思路
        2.2.4 战争设计工程的特点
    2.3 战争设计工程四维框架
        2.3.1 战争设计工程四维框架描述
        2.3.2 目标维——战法与装备结合模式
        2.3.3 逻辑维——战争设计工程的逻辑流程
        2.3.4 组织维——异质群体专家协作模式
        2.3.5 技术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模式
        2.3.6 战争设计工程四维框架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概念与框架
    3.1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概念
        3.1.1 战法分析与装备策划的概念
        3.1.2 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定义
    3.2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逻辑机制
        3.2.1 面向内部一致性的循环迭代机制
        3.2.2 面向外部鲁棒性的整体演化机制
        3.2.3 面向未来情景相容性的进化机制
        3.2.4 逻辑机制的伪语言描述
    3.3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微分对策模型
        3.3.1 微分对策模型简述
        3.3.2 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微分对策模型
        3.3.3 微分对策模型Ⅰ和微分对策模型Ⅱ的循环迭代
    3.4 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三个维度
        3.4.1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四个子过程
        3.4.2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五类领域专家及其协作模式
        3.4.3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的四类技术及其结合模式
        3.4.4 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框架
    3.5 小结
第四章 研讨未来情景约束
    4.1 基于情景规划方法构造未来情景
        4.1.1 情景规划方法
        4.1.2 基于情景规划构造未来情景的逻辑步骤
        4.1.3 研讨与分析制约问题的关键因素
        4.1.4 研讨未来情景的驱动力
        4.1.5 构造未来情景
    4.2 基于未来情景选择求解问题的子领域
        4.2.1 基于最小割集划分求解问题的关键因素子集
        4.2.2 基于关键因素子集建立求解问题的子领域
        4.2.3 基于多因素评估方法选择求解问题的子领域
    4.3 研讨子领域边界
        4.3.1 研讨子领域中作战活动的时空边界
        4.3.2 分析技术资源边界
        4.3.3 分析装备资源边界
        4.3.4 分析战法规则
    4.4 基于结构化方法描述未来情景约束
        4.4.1 描述未来情景约束特点与思路
        4.4.2 军事概念模型的结构化描述方法
        4.4.3 描述未来情景约束的基本模板
    4.5 小结
第五章 研讨干预策略
    5.1 研讨己方干预策略
        5.1.1 提出干预策略创意
        5.1.2 构建完整的干预策略
    5.2 研讨对方反制策略
        5.2.1 研讨对方战法方面的反制策略
        5.2.2 研讨对方装备建设方面的反制策略
        5.2.3 研讨对方综合性反制策略
    5.3 定性评估与改进干预策略
        5.3.1 定性评估一致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3.2 定性评估有效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3.3 评估适应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3.4 定性评估可行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3.5 定性评估鲁棒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3.6 定性评估相容性与改进干预策略
    5.4 小结
第六章 建立效果模型
    6.1 建立干预策略概念模型
        6.1.1 干预策略概念模型在效果建模中的作用
        6.1.2 干预策略概念建模的特征
        6.1.3 基于概念模型结构化描述方法建立干预策略的概念模型
    6.2 分析关键参数取值范围
        6.2.1 分析关键参数取值范围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原则
        6.2.2 分析关键性随机变量取值范围
        6.2.3 分析作战活动中关键参数取值范围
        6.2.4 分析装备的关键性能性参数取值范围
    6.3 建立效果链模型
        6.3.1 干预策略效果链模型建模的总体思路
        6.3.2 建立1vs1火力对抗效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6.3.3 建立1vs1火力对抗效果和最终效果的关系方程
        6.3.4 建立1vs1火力对抗效果模型
        6.3.5 建立支持1vs1火力对抗的信息对抗效果模型
        6.3.6 构建完整的干预策略效果链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效果反思
    7.1 基于效果反思的基本逻辑
        7.1.1 效果反思的基本原则
        7.1.2 基于效果反思的框架
    7.2 军事信息价值链(MIVC)的概念
        7.2.1 军事信息价值链的定义
        7.2.2 军事信息价值链和效果链模型的比较
    7.3 作战过程重组(OPR)概念
        7.3.1 企业流程重组(BPR)的概念
        7.3.2 作战过程重组概念的提出
        7.3.3 作战过程重组与其它概念的关系
        7.3.4 作战过程重组的原则与步骤
    7.4 定量评价一致性与反思解决不一致的措施
        7.4.1 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一致性
        7.4.2 在参数量变范围内反思解决战法与装备不一致的措施
        7.4.3 基于OPR反思解决战法与装备不一致的措施
    7.5 定量评价有效性与反思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7.5.1 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7.5.2 在参数量变范围内反思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7.5.3 基于OPR反思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7.6 定量评价适应性与反思适应性的改进措施
        7.6.1 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适应性
        7.6.2 在干预策略量变范围内反思适应性的改进措施
        7.6.3 基于OPR反思适应性的改进措施
    7.7 定量评价鲁棒性与反思鲁棒性的改进措施
        7.7.1 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鲁棒性
        7.7.2 在干预策略量变范围内反思鲁棒性的改进措施
        7.7.3 基于OPR反思鲁棒性的改进措施
    7.8 定量评价相容性与反思解决不相容的措施
        7.8.1 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相容性
        7.8.2 反思解决干预策略与未来情景不相容的措施
    7.9 基于雷达图综合评价干预策略
        7.9.1 雷达图简介
        7.9.2 基于雷达图综合评价干预策略的步骤
    7.10 小结
第八章 应用示例
    8.1 获取制空权的战争设计示例
        8.1.1 分析制空权获取的未来情景约束
        8.1.2 在子领域Ⅲ中研讨制空权获取的策略
        8.1.3 在子领域Ⅳ中研讨制空权的获取策略
        8.1.4 建立效果模型
        8.1.5 基于效果反思
        8.1.6 归纳总结设计结果
    8.2 潜舰导弹作战效果分析示例
        8.2.1 常规条件下潜舰导弹攻击水面舰艇的作战过程
        8.2.2 潜舰导弹攻击水面舰艇的作战效果链式模型
        8.2.3 潜舰导弹作战效果的反思——作战过程重组
        8.2.4 潜舰导弹作战效果分析示例的结论
    8.3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贡献
    9.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主要符号列表

四、冲淡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箔条云极化雷达特性及抗干扰技术研究[D]. 刘业民.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2]对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D]. 顾燕飞.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3]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D]. 来庆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4)
  • [4]舰艇编队反导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现状[J]. 周国辉,刘湘伟,蔡青青. 现代防御技术, 2011(02)
  • [5]末制导雷达目标捕捉概率的仿真研究[J]. 张树森,姜永华,陈力. 系统仿真学报, 2011(03)
  • [6]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技术和目标选择技术的发展历程[J]. 姜永华,卢毅. 飞航导弹, 2010(10)
  • [7]反舰导弹目标捕捉概率影响因素分析[J]. 陈力,张树森,李军林.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06)
  • [8]反舰导弹攻击方向的选择策略分析[J]. 周立军,王昌金,王晶横.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8(04)
  • [9]战争设计工程中战法与装备集成分析方法研究[D]. 毛赤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4)
  • [10]反导冲淡干扰仿真及效能评估[J]. 胡剑光,朱正中. 舰船电子工程, 2007(04)

标签:;  ;  ;  ;  ;  

稀释干扰对某型反舰导弹选择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