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说起地区(二、三年级)

从这里说起地区(二、三年级)

一、由此谈面积(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汤奎[2](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安平平[3](2021)在《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张云云[4](2021)在《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富纶[5](2021)在《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文中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注重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背景下,应当促进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参与体育活动。虽然在疫情期间,家庭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但短期内掀起的体育热潮并不能实质性改变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局面。本研究试图探究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小学生参与家庭领域体育活动,提搞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6个区49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法对50名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休闲时间比较少,周末及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比较多;在家庭领域独自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有: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跑步、平板支撑,与家人一起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为散步/跑步、乒羽网小球、跳绳、游泳、骑行,虽然在参与项目上比较丰富,但在参与形式上缺乏创新。总体来说,男生相对女生在参与频率、时间、强度上表现得更好;年级越高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越下降;不同家庭结构中,体育参与效果有着明显差异,正常结构家庭比非正常结构家庭的参与效果更好。(2)当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压力对家庭领域中体育时间的挤压;(2)“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参与动机和积极性;(3)大部分家庭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4)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3)在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中,家长体育表率和家庭体育氛围得分最低,家长体育意识和家庭体育支持得分较好,教养方式中大多数家庭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其次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最少。不同职业、学历的母亲,在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意识上有着明显差异;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家庭体育支持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家长体育意识、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教养方式上均有差异。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家长体育意识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日常体育话题讨论、体育赛事观看、体育消费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各个方面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越专制的父母在体育话题讨论和体育消费上的表现越差。溺爱型父母在参与强度、时间、频率和话题讨论、赛事观看、体育消费上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4)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固定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频率有显着影响;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移动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时间有显着影响;性别、家庭结构、父亲学历、家长体育意识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强度有显着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减少青少年课外培训压力,注重体育兴趣培养,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家长应在生活中多注重运用体育的形式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体育动力,培养终身体育观念。(2)加强家长体育意识,做好家庭体育表率,营造良好家庭体育氛围。拟定科学、持续、有效的家庭体育计划,督促孩子和自己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打造热爱体育的优秀家风。(3)提高家长体育认知能力,创新体育参与形式。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家人观看体育赛事、体育杂志,参加家庭体育赛事。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家庭关系,更帮助孩子营造了浓厚的家庭体育氛围。(4)配合学校体育内容,提高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可以作为孩子和家人的桥梁,带动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5)相关部门或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体育赛事,可以依据武汉“两江四岸”的优势,合理策划一些夜跑、打卡等社区体育活动,带动亲子间体育参与的热情。

李思亚[6](2021)在《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及工作手册编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对强烈的生活刺激,个体的资源及应对方式无法解决时引发强烈心理失衡的状态。处于强烈失衡状态的个体,若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可能引发个体自杀危机,历年自杀统计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尤其近几年校园自杀事件报道屡见不鲜,其负面影响较大,持续时间久,给学校及其成员带来持续性的伤害。而在应对学生自杀事件方面,我国的现状是预防和干预的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研究较少。为了帮助学校维持正常的管理与教学秩序,维护师生身心平衡发展,本文基于实践案例对学生自杀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系统建构,编制《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为学校自杀事件心理学工作团队提供干预范式和工作指南。本文首先引入两则研究者所在心理学团队对云南省学生自杀事件后实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在对本团队的干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基础上,进行案例反思总结。进一步梳理国内外文献,整理相关理论,进而编制《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各环节的运行机制、工作内容,以干预对象身心保护为目的干预措施,干预效果评估方法,及其他注意事项等,从学校、年级、班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心理老师、家长、学生等微观层面对应设计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干预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步骤。《手册》分为四个章节,涵盖了自杀事件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两则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中,专业心理学团队采取的干预范式操作性强、干预效果良好。本研究针对此类危机事件编制的《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可为心理学工作团队开展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干预的实践范式。对该范式的干预流程总结如下:第一步,确定工作内容:成立危机干预小组,评估事件影响,制定干预计划。第二步,实施初步干预:发布官方通告,测评并反馈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步,执行主要干预过程:干预受自杀事件影响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第四步,评估干预效果。第五步,反思总结及其他注意事项。

陈妍廷[7](2021)在《提升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降低初中生学习倦怠》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对初中生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及学习倦怠三个变量间的关系的研究,尝试探索通过团体辅导提升初中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以降低其学习倦怠的有效干预途径,并针对初中生在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和学习倦怠上的心理特征及干预实践提出降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干预思路和教育对策。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法,运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云南省昆明市五所中学170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研数据并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实验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开展心理弹性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根据心理弹性相关理论和问卷调查结果设计为期8周的团辅方案,并对筛选出的32名被试非随机抽样分成各16名一组实施干预。其中,实验组接受团辅干预,对照组正常参加一般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三个量表指标的后测,收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间比较研究干预心理弹性对减少人际困扰缓解学习倦怠的影响,从而验证通过提升心理弹性的团辅来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及学习倦怠这一干预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1.初中生学习倦怠个体差异较大;心理弹性仍有提升空间;人际关系的困扰值得关注。2.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与人际关系呈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人际关系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3.初中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团体辅导能同时改善他们人际关系进而缓解他们的学习倦怠。

毛雯[8](2021)在《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1980年开始,教育界便提出了“问题解决”并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对于初中学段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出对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对问题解决的准备以及过程也应重视。而元认知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前、中、后都有相当的影响。结合元认知理论研究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从理论与实际层面上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依据相关研究编订元认知调查问卷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的元认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其元认知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初二、初三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未发现明显差异。(2)初中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初二、初三学生的知识创新水平未发现明显差异。(3)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元认知水平组所对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组的学生其元认知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元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拥有较低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反之亦然。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从元认知角度出发提出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建议:积累元认知知识,确定问题解决的相关条件;优化元认知体验,磨练数学问题解决意志;调动元认知监控,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效率。

田瑶[9](2021)在《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M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后,进入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随着乡村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建档立卡户等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因此,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变。该论文意在通过了解困境学生的新需求,探索对困境学生帮扶和引导的发展方向,以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紧抓机遇,谋求更好的发展。文章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M区建档立卡户以及其他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他们面临着许多一般学生不需要面对的家庭困难,如家庭经济收入有限、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缺乏亲人的关爱与陪护、身负沉重的生活压力、投入学业的精力受限等。他们需要接受国家政策、社会公益等多方面的帮扶救助以改善困境。所以,通过对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帮扶政策和公益形式的缺点与不足,并对改进的方向进行分析,有利于改善困境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此来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情况,同时也能够巩固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阶段正在实施的政策帮扶与公益帮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二是通过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通过了解困境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在脱贫以后发生的变化,分析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的转变;四是结合困境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分析其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需求的转变;五是发现现行的帮扶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六是对现有的帮扶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提出更符合时代背景与困境学生新需求的新的帮扶措施,让困境学生的帮扶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闫佳伟[10](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二、由此谈面积(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此谈面积(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障碍
    2.2 数学学习障碍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2.4 数学教学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5)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背景下逐渐重视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
        1.1.2 新冠疫情期间家庭领域成为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场所
        1.1.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在后疫情时代仍处于缺位状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
    2.2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意义
    2.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3 基本概念界定
    3.1 家庭领域
    3.2 体育参与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问卷调查法
        4.2.1 问卷设计
        4.2.2 内部一致信度检验
        4.2.3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4.2.4 结构效度检验
        4.2.5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6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4.2.7 问卷统计与处理
    4.3 访谈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调查对象家庭基本情况
        5.1.1 调查对象家庭结构情况
        5.1.2 调查对象家长职业情况
        5.1.3 调查对象家长学历情况
        5.1.4 调查对象家庭住房情况
        5.1.5 调查对象家庭体育物质环境情况
    5.2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概况
        5.2.1 体育参与项目
        5.2.2 体育参与频率
        5.2.3 体育参与时间
        5.2.4 体育参与强度
        5.2.5 体育参与效果
        5.2.6 赛事观看行为
        5.2.7 体育话题讨论行为
    5.3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问题
        5.3.1 学业压力对体育活动参与的挤压
        5.3.2 “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动机和积极性
        5.3.3 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
        5.3.4 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
    5.4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5.4.1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5.4.2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关联研究
        5.4.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 结论
7 对策与建议
8 问题与不足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件3 访谈纪要

(6)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及工作手册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学校心理危机的概述
        一、心理危机的概述
        (一)心理危机的定义
        (二)心理危机的分类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概述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定义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分类
        (三)学校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四)学校心理危机的结果
    第二节 校园自杀危机的概述
        一、自杀的概述
        (一)自杀的定义
        (二)自杀的分类
        二、校园自杀的概述
        (一)校园自杀的定义
        (二)校园自杀的特点
        (三)校园自杀的理论
    第三节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素
        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危机观
        (二)危机干预理论
        (三)国外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
        四、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构想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三章 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校外自杀事件
    第一节 案例背景
    第二节 危机干预过程
        一、干预准备
        (一)成立危机干预小组
        (二)干预目的
        (三)干预对象
        (四)干预形式
        (五)干预时间
        (六)干预地点
        二、干预流程
        (一)官方通告
        (二)干预准备阶段
        (三)干预阶段
        三、效果评估
        四、反思总结
        (一)有效的方面
        (二)不足的方面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手册》编制的框架与内容
第四章 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二分析——校内自杀事件
    第一节 案例背景
    第二节 危机干预内容
        一、干预准备
        (一)成立危机干预小组
        (二)干预目的
        (三)干预对象
        (四)干预形式
        二、干预流程——针对教师群体的干预
        (一)干预目的
        (二)干预对象
        (三)干预形式
        (四)干预时间
        (五)干预地点
        (六)干预流程
        三、干预流程——针对学生群体的干预
        (一)心理测评
        (二)团体辅导
        四、效果评估
        (一)针对教师群体的干预效果评估
        (二)针对学生群体的干预效果评估
        五、反思总结
        (一)有效的方面
        (二)不足的方面
        (三)《手册》编制的框架与内容
第五章 《学生自杀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的编制及内容结构概述
    第一节 《手册》的逻辑框架与编制过程
    第二节 《学生自杀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手册》内容概述
        一、确定工作内容
        (一)成立危机干预小组
        (二)确定干预对象
        二、实施初步干预
        (一)官方通告
        (二)心理筛查
        (三)报告及反馈
        三、执行主要干预过程
        (一)针对学生群体的干预
        (二)针对教职工群体的干预
        (三)针对家长群体的干预
        四、评估干预效果
        (一)现场反馈
        (二)追踪回访
        (三)电话回访
        (四)量表前后测结果的差异分析
        五、反思总结与其他注意事项
        (一)反思总结
        (二)危机事件中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工作痕迹保留
第六章 总结
    一、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成果
    二、研究的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三、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SAS】
    【SDS】
    【SIOSS】
    《辅导记录表》
    测评指导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提升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降低初中生学习倦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2.1.1 学习倦怠的概念
        2.1.2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
    2.2 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2.1 初中生人际关系的概念
        2.2.2 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
    2.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弹性的概念
        2.3.2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
    2.4 学习倦怠与初中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
        2.4.1 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2.4.2 初中生人际关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2.4.3 心理弹性、初中生人际关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2.5 问题提出和假设
第3章 研究一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2.5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3.3 研究结果
        3.3.1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3.3.2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3.3.3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3.3.4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学习倦怠的路径分析
第4章 研究二提高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选取
        4.2.2 研究工具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流程
        4.3.2 理论依据
        4.3.3 理论框架
        4.3.4 方案设计
    4.4 研究过程
        4.4.1 辅导的单元举例
        4.4.2 对照组活动设计
    4.5 统计分析
    4.6 干预结果量化评估
        4.6.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变量的同质性检验
        4.6.2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变量变化量差异检验
    4.7 干预结果质性评估
        4.7.1 单元活动成员反馈
        4.7.2 单元活动过程评估与改进
        4.7.3 总结性评估结果
        4.7.4 团体辅导观察者与协同领导者评估
第5章 综合讨论
    5.1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的特征
    5.2 初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5.3 通过团体辅导干预提高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有效性
    5.4 心理弹性的干预对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
    5.5 心理弹性的干预对降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有效性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创新之处
    6.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习倦怠、心理弹性及人际关系问卷
    附录2 干预研究过程性评价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1.2 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1.1.3 元认知研究不断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元认知研究现状
        2.1.1 有关元认知思想起源的研究
        2.1.2 有关元认知内涵与结构研究
        2.1.3 有关元认知意义与应用研究
        2.1.4 有关元认知水平的测量研究
    2.2 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现状
        2.2.1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内涵与过程研究
        2.2.2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思想与方法研究
        2.2.3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量的研究
    2.3 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关系研究
    2.4 概念界定
        2.4.1 元认知
        2.4.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元认知调查问卷设计
        3.4.1 元认知问卷编制
        3.4.2 元认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5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设计
        3.5.1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编制
        3.5.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信度、效度和难度分析
第4章 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分析
    4.1 初中生元认知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1.1 初中生元认知总体现状分析
        4.1.2 不同年级元认知水平对比分析
        4.1.3 不同性别元认知水平对比分析
    4.2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结果分析
        4.2.1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总体现状分析
        4.2.2 不同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比分析
        4.2.3 不同性别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比分析
    4.3 结果分析
第5章 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分析
    5.1 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的相关性分析
    5.2 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三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5.3 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回归分析
    5.4 数学问题解决高、低分组在元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5.5 元认知高、低分组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5.6 结果分析
第6章 促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教学建议
    6.1 积累元认知知识,确定问题解决相关条件
    6.2 优化元认知体验,锤练数学问题解决意志
    6.3 调动元认知监控,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效率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附录 A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测试卷
附录 B 初中生元认知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困境学生
        2.1.3 国家资助政策
        2.1.4 公益助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第三章 M区现有的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方式及成效
    3.1 M区现有的政策帮扶及其成效
        3.1.1 义务教育阶段
        3.1.2 高中阶段
        3.1.3 现有政策帮扶的成效
    3.2 M区现有的公益帮扶方式及其成效
        3.2.1 短期帮扶
        3.2.2 长期帮扶
第四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状态差异分析
    4.1 一般学生的生存状态
    4.2 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问卷调查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状态差异分析
        4.3.1 物质条件的差异
        4.3.2 学习方面的差异
        4.3.3 独立能力的差异
        4.3.4 规划未来的差异
第五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生存现状的转变
    5.1 访谈设置
        5.1.1 访谈主题
        5.1.2 访谈对象
        5.1.3 访谈目的
        5.1.4 访谈工具
        5.1.5 访谈内容
    5.2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困境学生生活现状的转变
        5.2.1 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5.2.2 在学习方面的变化
        5.2.3 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变化
        5.2.4 在未来发展规划方面的变化
第六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的需求分析
    6.1 物质需求分析
        6.1.1 活动对象
        6.1.2 活动方式
        6.1.3 活动设置
        6.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6.2 精神需求分析
        6.2.1 访谈说明
        6.2.2 访谈资料整理
第七章 M区现有的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不足之处分析
    7.1 现有政策帮扶的不足之处分析
    7.2 现有公益帮扶的不足之处分析
        7.2.1 多对多短期公益帮扶
        7.2.2 一对多短期公益帮扶
        7.2.3 长期公益帮扶
第八章 现有帮扶方式的改进和新帮扶方式的探索
    8.1 丰富现有帮扶形式,改进不足之处
        8.1.1 拓宽政策帮扶的关注领域
        8.1.2 改进公益帮扶的不足之处
    8.2 政策帮扶更加注重困境学生未来发展
        8.2.1 “家校同心”政策
        8.2.2 师生“一带一”政策
        8.2.3 勤工俭学拓展政策
        8.2.4 本地人才培养政策
    8.3 公益帮扶更加注重困境学生精神需求
        8.3.1 丰富兴趣爱好
        8.3.2 关注心理健康
        8.3.3 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新年圆梦”困境学子关爱行动帮扶对象问卷调查
    附录 B:问卷调查收集信息汇总表
    附录 C: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时期困境学生需求变化访谈提纲
致谢

(10)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由此谈面积(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D]. 安平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D]. 张云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D]. 张富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学生自杀事件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及工作手册编制[D]. 李思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提升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降低初中生学习倦怠[D]. 陈妍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初中生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毛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D]. 田瑶. 河北大学, 2021(02)
  • [10]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从这里说起地区(二、三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