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探索

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探索

一、器械设备表格化管理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熊则鑫[1](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2](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汪琴[3](2020)在《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及各项政策的出台,公立医院运营的重心逐步从“利润中心”转为“成本中心”,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越强烈。提升管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成为了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设备采购作为医院运营的重要环节,事关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影响着医院的运营成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和利用情况也影响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Y医院力求探索出一种高效、灵活、适宜的采购流程,以满足医院医疗业务发展及提高管理质量的需求。本文基于项目管理及流程重组(BPR)相关理论,结合质量管理相关分析工具,对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围绕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两大问题,探索出适合Y医院实际情况的流程优化方案,以此加强Y医院竞争力。论文首先对项目管理、采购管理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为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Y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组织结构现状、采购项目立项审批阶段现状、采购项目执行阶段现状、采购项目交付阶段现状,并针对现状运用管理工具(甘特图、鱼骨图等)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采购时间消耗长、采购资金节约率低。最后,运用流程重组理论(BPR)和流程优化程度评价,确定了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业务重组的目标和原则,并对采购流程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和调整。最后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HRP系统),建立了适合Y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模式,并对新流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反馈。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瑶华[5](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西方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极为关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身体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卫生与身体、医学与身体、身体政治、身体规训、女性身体研究等。但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身体检查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而体检问题的确是身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近代“身体检查”制度是西医生理解剖学身体观与检查机制的结合,旨在促进民众健康,同时协助安排重要的社会事件——入学、入伍、选择职业等。本论文即围绕近代中国的体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医学化理论,对不同人群的体检过程做出详细梳理,并讨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医学史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晚清民国时期的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医学化理论的两大层面——制度与知识层面展开讨论,聚焦于学生、职业人员、孕产妇三类人群,阐述西方体检模式和制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论文由此探讨近代中国身体医学化和身体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体检被纳入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现代化叙事的方式与过程。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近代中国体检是如何在医学化的理论视角下被阐述的。接下来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体检制度与实践中的三类人群,其中学生和职业人员是从医学化的第一个层面,政策制度与组织管理展开讨论,孕产妇则是从医学化的第二个层面,医学知识与疾病认识论展开分析。第五部分为讨论,尝试分析了体检中的身体认知观念,西医体检知识和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与各种要素发生关联与互动,以及体检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对国民健康身份的构建三大问题。对近代中国体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一种身体知识与技术在近代中国出现、应用与发生转变的过程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体检与医学化问题密切相关,即身体在经历西方生物学和解剖学概念解释,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手段,逐步被纳入到医疗权力体系中,受到各种检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医学化将体检由医院场域扩展到学校、军队、各种职业团体、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检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活动和世俗化的制度安排,成为对某些“异常”身体进行构建和监管的技术手段。第三,体检制度在近代中国社会推广并逐渐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根本原因是身体认知观念的变化与检查身体方式的变化,即由中国传统取象类比,推求而得的观察方式,逐渐被遵循着科学语言的标准化检查方式所取代。第四,医学化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体检实践中相互交叉,由此产生了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知识、技术、医护人员、潜在患者群体、各类相关机构等行动者的行为被叠加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第五,体检在近代中国同整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是一种国民健康身份认同技术。形形色色不同的身份正是在体检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要素,以及国家民族现代性诉求的主流话语绘制下共同构建而成的。最后,在学术与现实意义上,期望本论文对于增进中国近代史、医学史、身体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并希望帮助我们分析当今社会体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成因,反思当下身体是否过度医学化的现象。同时,也为当今学术界关于身体、医疗、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丁凤珠[6](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曹小娣[7](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推进时期,新医改出台取消耗材加成政策,强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居民看病负担。同时,医疗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医用耗材的更新与使用快速增长,医用耗材的粗放型管理成为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都对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提出的管理要求,以新政府会计制度及新医院财务制度等法规为基础,兼顾公立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落实政府医疗改革目标和提升公立医院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理论联合实际,采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设计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以期实现降低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七个章节展开。以Y医院为案例研究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问题,契合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卫生系统的关注点,不仅在国内理论研究上有丰富研究层次、扩大研究范围的意义,同时对建立一个广泛适用于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新模式有现实意义。明确本文研究的医用耗材的概念及成本组成,概述现有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及SPD物流管理理论,作为后文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本文的研究案例Y医院的规模影响及耗材管理现状,找出其在采购、流通、监管、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鉴于Y医院实施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本文重点提出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原则、指导思想、流程方法及指标,并详细叙述了管理体系中具体的优化方案。通过对管理流程的优化设计、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经过循序渐进地持续改进,Y医院的耗材收入占比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医用耗材管理效率有所提升,不仅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降低医用耗材的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促进Y医院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并为国内其他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改进工作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

刘艳[8](2020)在《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文中认为学校安全、学生安全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各项工作。2017年12月,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营造和谐美丽校园环境,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正是在《标准》这一政策主导下的一系列政策活动过程。以县域为对象,进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实证研究,有助于获取学校安全标准化基本信息,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进而保障学校和谐稳定、师生健康平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资料搜集法等研究方法,从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对样本区域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状况进行了描述。基于政策过程阶段论和多源流理论等,对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区域学校安全标准基本制定、标准落实比较到位、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基本建立,主要问题为:学校安全标准内容不完善、多元主体联动不足;标准的照搬式执行、象征式执行、选择式执行;标准实施监督中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现象,监督缺乏长效性等。在梳理和分析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学校安全标准制定、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主体联动、健全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韩冬辰[9](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高昱[10](2020)在《基于时间-动作法的骨科手术间精益管理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科学、客观的护理人员行为分类体系,观察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骨科手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运用精益管理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对改进后效果进行验证,为精益管理在专科手术间的推行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专题小组讨论和现场观察法构建适用于本研究的骨科手术间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的护理活动行为分类体系。(2)采用时间-动作法现场采集2019年3月-2019年4月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的工作资料并获取手术流程。(3)运用精益管理分析骨科手术流程现存的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合四方图、价值流图、鱼骨图、5S等精益管理工具构建改进方案。(4)再次采用时间动作法采集2019年9月-2019年10月精益管理改进后的数据,与2019年3月-2019年4月改进前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精益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现场观察与3次专题小组讨论构建了适合本研究的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行为活动列表,共计106项,其中器械护士护理活动42项,巡回护士护理活动83项(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重复护理活动19项),根据研究目的将所有护理活动划分为8个行为类别:直接护理类、间接护理类、感染控制类、护理文书类、行为间的站立和行走、语言交流类、个人差事类、其他。(2)精益管理前的现场观察显示:器械护士花费时间最多的三类是间接护理类、直接护理类、感染控制类,巡回护士花费时间最多的三类是间接护理类、直接护理类、行为间的站立和行走;骨科手术间第一台手术的开台时间都在9:00以后,关节外科平均第一台手术的开台时间最晚,为(9:38±1.58),脊柱外科平均第一台手术的开台时间最早,为(9:15±2.30);第一台手术准备时间均超过了70min,其中创伤骨科首台手术准备时间最长(80.4±7.16)min,运动医学科首台手术准备时间最短(70.2±6.42)min;纯手术时间耗时最短的为髋关节置换术(49.6±5.73)min,耗时最长的为髓内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125.2±10.64)min;手术间清洁自净时间过长,均超出了符合自身手术级别的层级手术间接台自净时间;各专科手术连台间隔时间过长,创伤骨科最长达到了(83.2±4.09)min。(3)绘制精益管理价值流图发现骨科手术流程中可改善的关键节点为: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手术过程中的时间、连台间隔时间。根据精益管理工具鱼骨图分析得出,以上三个关键节点针对的改善主体为:人员、设备、环境、流程。从以上角度出发,构建了适宜本研究的骨科手术精益管理改进方案。(4)精益管理后的现场观察显示:器械护士间接护理类时间平均缩短了5min,其中7种术式在改进前后比较中P≤0.01,差异极显着,1种术式0.01<P≤0.05;行为间的站立和行走平均缩短了3min,其中5种术式在前后比较中P≤0.01,1种术式0.01<P≤0.05,2中术式P>0.05,无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器械护士精益管理改进前后护理工作时间的变化,均有减少,其中6种术式的时间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巡回护士护理文书类的时间变化在7种术式前后比较中P≤0.01,差异极显着,1种术式0.01<P≤0.05;行为间的站立和行走的变化在2种术式前后比较中P≤0.01,3种术式0.01<P≤0.05,2种术式P>0.05;间接护理类虽然时间减少,但差异不显着;纵向比较巡回护士精益管理改进前后时间的变化,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骨科手术间首台手术平均开台时间均提前,首台准备时间均缩短,P≤0.01,改善效果明显;清洁自净时间均缩短(在层级手术间规定的自净时间范围之内),其中创伤骨科、脊柱外科P≤0.01,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0.01<P≤0.05,改善效果明显;连台间隔时间均缩短,前后比较P≤0.01,缩短了患者周转时间,提高了连台周转效率,改善效果明显。【结论】(1)构建的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行为活动列表,能够涵盖观察研究中护理人员的各项行为,有助于系统获取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工作量与工作流程。(2)精益管理前骨科手术间观察性研究的结论:器械护士花费在间接护理与感染控制的时间更多,巡回护士花费在直接护理、护理文书、行为间的站立和行走上的时间更多,同样的工作时间中,巡回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更大;骨科中心各科室术前准备时间较长,首台手术开台时间较晚;本研究所选的8种骨科手术纯手术时间具有明显差异;手术间清洁自净时间与连台间隔时间较长,骨科手术间效率提升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3)精益管理后骨科手术间观察性研究的结论: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流程实施精益管理方案,有效地缩短了骨科手术首台手术的开台时间、手术准备时间、手术间清洁自净时间、连台间隔时间,提高了骨科手术间的手术效率。

二、器械设备表格化管理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器械设备表格化管理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框架思路、理论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1.1 国外研究的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医疗设备
    2.3 医疗设备采购
        2.3.1 医疗设备采购的内涵
        2.3.2 医疗设备采购的原则
    2.4 医院采购项目化管理
        2.4.1 项目化管理
        2.4.2 医疗设备采购的项目化管理
    2.5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及实施方式
        2.5.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2.5.2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实施程序
第三章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及流程现状
    3.1 Y医院概况
    3.2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组织结构及流程现状
        3.2.1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组织结构现状
        3.2.2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及流程问题分析
    4.1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时间消耗分析
        4.1.1 采购项目立项审批阶段时间消耗分析
        4.1.2 医疗设备采购执行阶段时间消耗分析
        4.1.3 医疗设备采购交付阶段时间消耗分析
    4.2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成本节约率分析
第五章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及实践应用
    5.1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
        5.1.1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分析
        5.1.2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的原则
        5.1.3 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优化
    5.2 Y医院基于医疗设备采购信息系统的流程实现
        5.2.1 Y医院HRP系统总体设计
        5.2.2 Y医院HRP系统各功能模块对流程优化的实现
        5.2.3 医疗设备采购优化后流程应用效果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2.1 身体医学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2 国内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3 小结
    2.2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与身体观念研究综述
        2.2.1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相关研究
        2.2.2 近代中国身体史的相关研究
        2.2.3 近代中国健康观念的相关研究
        2.2.4 近代中国体检兴起的相关研究
        2.2.5 小结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概念限定与说明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方法
        2.3.4 选题意义
        2.3.5 创新性
3 身体医学化与近代中国的身体检查
    3.1 晚清民国时期体检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3.2 近代中国体检中的身体观基础和技术基础
        3.2.1 机械论、解剖学身体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2 科学度量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3 身体影像技术与近代中国体检
    3.3 小结与研究思路
4 晚清民国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4.1 清末学生体检制度观念的萌发与初步实践(1902-1911)
    4.2 北洋政府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1912-1927)
        4.2.1 各自为政时局下的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
        4.2.2 存在的问题与统一标准的呼声
    4.3 南京国民政府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全面实施(1928-1937)
        4.3.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
        4.3.2 健康检查逐渐纳入学校行政体系
    4.4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学生健康检查统计
    4.5 全面抗战时期学生健康检查(1937-1945)
        4.5.1 战时学校健康(卫生)教育与健康检查
        4.5.2 战时学生营养问题与健康检查
    4.6 民国时期学生体检——以清华大学为例
        4.6.1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的学生体检(1911.4-1928.7)
        4.6.2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28.8-1937.7)
        4.6.3 抗战时期中的清华学生体检(1937.8-1946.7)
        4.6.4 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46.8-1948.12)
    4.7 小结
5 民国时期职业人员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5.1 民国初年至1933年职业人员体检
        5.1.1 1931年之前职业人员体检的初步发展
        5.1.2 应考公务人员体格检验制度的正式建立(1931-1933)
    5.2 1933年以后职业人员体检概况
        5.2.1 行政公务人员
        5.2.2 铁路服务人员
        5.2.3 其他从业人员
    5.3 特殊职业体检——以军人为例
        5.3.1 陆军体检
        5.3.2 空军飞行员体检
    5.4 小结
6 民国时期孕产医学化与产检
    6.1 孕产医学化:“异常”身体的建构
    6.2 民国时期妇婴卫生行政与产检事业概况
    6.3 产检:对“异常”身体的检测
        6.3.1 时间上的监测
        6.3.2 检查人员与场所的转变
        6.3.3 检查项目与内容
    6.4 基于产检的医学统计与研究
    6.5 小结
7 讨论
    7.1 体检与近代中国身体认知观念的转变
        7.1.1 中西医“身体检查”观之比较
        7.1.2 “健康检查”与“健康”认知观念
    7.2 体检之“网”: 认知观念与制度安排的互动
        7.2.1 实践中的技术: 北平公共卫生示范区中的体检
        7.2.2 北平示范卫生区中体检知识和技术网络的生成
        7.2.3 体检网络相关行动者行为链条分析
    7.3 近代中国的体检与健康身份认同
        7.3.1 从健康的身体到健康的国家
        7.3.2 健康检查与身体隐喻
        7.3.3 健康检查与身体、健康和身份的构建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访谈研究法
    1.6 小结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3.1 改扩建医院
        2.3.2 新建医院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1.1 与风向的关系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3.2.1 高度集中型
        3.2.2 半密集型
        3.2.3 分散型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3.4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4.1.1 锅炉房
        4.1.2 柴油发电机房
        4.1.3 变配电室
        4.1.4 制冷机房
        4.1.5 水泵房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4.2.1 负压吸引站
        4.2.2 中心供氧站
        4.2.3 空气压缩机房
    4.3 医疗保障用房
        4.3.1 病案库
        4.3.2 药库
        4.3.3 太平间
        4.3.4 信息中心机房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4.4.1 总务库
        4.4.2 餐饮服务中心
        4.4.3 洗衣房
        4.4.4 污水处理站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4.5 本章小结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致谢

(7)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和综述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医用耗材的概念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2.3 SPD物流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分析
    3.1 Y医院现状
    3.2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
    3.3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 Y医院实施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管理体系构建的思想
    4.2 管理体系构建的流程
    4.3 管理体系构建的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
    5.1 采购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2 流通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3 监管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新旧方案对比
    6.1 全院卫生材料费用情况及耗材占比情况比较分析
    6.2 重点科室耗材收入占比控制情况对比分析
    6.3 可持续性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学校安全研究和实践状况
        1.3.2 国内外学校安全标准化研究和实践状况
        1.3.3 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标准与标准化
        1.4.2 学校安全标准与学校安全标准化
    1.5 理论基础
        1.5.1 政策过程阶段论
        1.5.2 多源流理论
2 研究设计与过程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访谈法
        2.3.3 观察法
        2.3.4 实物资料收集法
    2.4 研究过程
3 学校安全标准的制定状况
    3.1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的多源流理论分析
        3.1.1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中的问题源流
        3.1.2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中的政策源流
        3.1.3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中的政治源流
        3.1.4 政策之窗的开启
    3.2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的现状
        3.2.1 学校安全管理标准的制定
        3.2.2 学校安全教育标准的制定
        3.2.3 学校安全保障标准的制定
    3.3 学校安全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3.3.1 学校安全标准内容不完善
        3.3.2 学校安全多元主体联动不足
4 学校安全标准的实施状况
    4.1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现状
        4.1.1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整体状况
        4.1.2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校际差异状况
    4.2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中存在的执行偏差
        4.2.1 标准的照搬式执行
        4.2.2 标准的象征式执行
        4.2.3 标准的选择式执行
5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状况
    5.1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现状
        5.1.1 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状况
        5.1.2 学校对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状况
    5.2 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5.2.1 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现象
        5.2.2 对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缺乏长效性
6 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改进建议
    6.1 规范学校安全标准制定
        6.1.1 完善学校安全标准内容
        6.1.2 规范学校安全标准管理
    6.2 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主体联动
        6.2.1 加强横向主体间协作
        6.2.2 加强纵向主体间联动
    6.3 健全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
        6.3.1 明确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权责
        6.3.2 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实施的常态化监督管理
    6.4 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
        6.4.1 组建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队伍
        6.4.2 健全教育行政机构层面安全工作者培训机制
        6.4.3 健全学校层面安全工作者培训机制
7 研究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学校安全标准化档案查看记录表
附录 C 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实地观察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时间-动作法的骨科手术间精益管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精益管理
        2.2 时间-动作法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相关概念
        4.1 精益管理
        4.2 时间-动作法
    5.研究内容
        5.1 定义适用于本研究的骨科手术间护理人员行为分类体系
        5.2 探析精益管理实施前骨科手术间现状
        5.3 分析骨科手术运行效率中存的在问题并构建解决方案
        5.4 验证精益管理对手术运营效率的改善效果
    6.技术路线
    7.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护理人员行为分类体系的构建
    1.文献回顾
    2.专题小组讨论
        2.1 第一次讨论
        2.2 第二次讨论
        2.3 第三次讨论
    3.确定行为类别
    4.现场观察
第三章 精益管理实施前的观察性研究
    1.研究背景
        1.1 手术室概况
        1.2 研究参与人员
    2.研究过程
        2.1 观察对象
        2.2 观察样本的选择方法
        2.3 采集工具选取和验证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骨科手术间护士时间占用情况
        3.2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手术开台时间
        3.3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纯手术时间
        3.4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接台时间
    4.讨论
        4.1 精益管理实施前骨科手术间护士时间占用情况讨论
        4.2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手术开台时间讨论
        4.3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接台时间讨论
        4.4 手术间手术利用率
    5.小结
第四章 精益管理在骨科手术间的实践
    1.分析现存问题和影响因素
    2.构建精益管理改进方案
        2.1 首台手术开台时间
        2.2 手术过程中
        2.3 连台时间
    3.实施精益管理改进方案
        3.1 实施阶段
        3.2 持续改进阶段
    4.骨科手术间精益管理优化后的效果评估
        4.1 精益管理实施后骨科手术间护士时间占用情况
        4.2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手术开台时间比较
        4.3 骨科中心各手术间接台时间
    5.讨论
        5.1 精益管理实施前后骨科手术间护士时间占用情况
        5.2 骨科中心各科室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比较
        5.3 骨科中心各科室连台时间比较
    6.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3.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器械设备表格化管理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3]Y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流程优化研究[D]. 汪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D]. 王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D]. 曹小娣. 三峡大学, 2020(06)
  • [8]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研究 ——以太原市X区为例[D]. 刘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10]基于时间-动作法的骨科手术间精益管理对比研究[D]. 高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