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加减通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列

具有加减通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列

一、一种具有加减信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论文文献综述)

简荣灵[1](2021)在《大规模与宽频微带天线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号的承载体,其高性能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能否实现“海容量、泛连接、超能效、高峰速、全应用”等新特征。通过在基站侧部署大规模天线形成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获取阵列增益、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可有效改善系统的传输可靠性和频谱效率,然而,庞大的天线数量导致系统面临功耗急剧上升、计算复杂度高等技术难题。保证系统频谱效率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系统的能量效率,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随着新一代无线通信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为了尽量减少天线数量对整个通信系统性能的制约,融合多个无线通信标准与多个无线通信场景的宽频天线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实现宽频天线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另一关键问题。本文充分挖掘不同天线形式和不同天线结构的潜在优势,从理想点源天线和非理想点源天线两种前提条件出发,围绕系统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及带宽特性,对大规模和宽频微带天线的优化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理想点源的均匀阵列天线,提出大规模天线混合波束成形的安全与资源联合优化方法。考虑到Massive MIMO系统存在功率资源消耗大、安全保密性能差等问题,定义安全等效信道矩阵,给出多用户Massive MIMO窃听系统最大化安全能量效率(Secercy Energy Efficiency,SEE)与安全可达速率(Secrecy Achievable Rate,SAR)的优化问题。由于优化问题非凸性,采用松弛算法结合等价变换将非凸问题转化为凸问题,并提出基于连续凸逼近算法的SEE-SAR联合优化算法,通过相位量化方法求解模拟预编码矩阵作为所提算法的初始优化变量。仿真结果表明,SEE为1.9-2.4bit/Joule/Hz时,SAR保持在28-40b/s/Hz附近,很好地兼顾了 SEE与SAR两者性能。(2)针对理想点源的非均匀阵列天线,提出基于群智算法与集成学习的大规模阵列天线几何结构优化方法。波束成形效果受到阵列几何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影响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针对稀布直线阵,以最小化峰值旁瓣电平(Peak Side Lobe Level,PSLL)为目标,结合帝国竞争算法(Imperial Competition Algorithm,ICA)收敛速度快和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全局最优搜索的优点,提出基于ICA和ACO的混合群智算法ICACO优化对称稀布直线阵的几何结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ICACO优化所得的PSLL比ICA优化所得的PSLL降低了 0.27dB。针对稀布同心圆环阵列(Sparse Concentric Ring Array,SCRA),通过在引导聚集算法(Bootstrap aggregating,Bagging)中采用基于K最近邻算法的弱学习器,提出基于集成学习K-BAG的两阶段优化方法优化SCRA的几何结构。输入SCRA的几何参数到已训练的K-BAG算法时,可快速获得对应的结构参数及辐射方向图。仿真结果表明,保证PSLL基本不变的同时,所提方法的仿真效率比改进遗传算法的仿真效率提升了约1倍。(3)针对非理想点源天线,提出基于三谐振模式的宽频平面倒F型天线(Planar Inverted-F Antenna,PIFA)优化方法和基于对称寄生贴片的宽频圆极化微带天线优化方法。针对线极化PIFA,在原有的TM1/2,2和TM3/2,0两谐振模式基础上,通过在辐射贴片的零电场位置附近开矩形槽激发另一种新的TMRS谐振模式。调整矩形槽的长度和辐射贴片的长度,将三种谐振模式相互靠近达到扩展阻抗带宽的目的,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PIFA的阻抗带宽被扩展到33.33%(5-7GHz),比传统PIFA的阻抗带宽扩展了约7.41倍。针对圆极化微带天线,在接地板处开大于辐射贴片面积的矩形槽,并调整微带馈电线的尺寸和馈电位置,可使接地板产生幅值相等、相位相差90°的两个正交谐振模式,由此产生圆极化辐射。在平行于辐射贴片的左右两侧加载两个对称寄生矩形贴片,并在中心辐射贴片的右下侧开一个矩形槽,扩展圆极化天线的3dB轴比带宽。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阻抗带宽内(35.97%,22.8-33.8GHz)的3dB轴比带宽被扩展到15.19%(28.77-33.5GHz)。(4)针对非理想点源的非均匀阵列天线,提出基于宽频双谐振模式阵元的高增益、低旁瓣微带阵列天线优化方法。首先,优化基于TM10和TM02双谐振模式的宽频微带阵元,通过在阵元辐射贴片的左右两侧开对称矩形槽,并在辐射贴片的中心处采用短路针短路辐射贴片和接地板,使TM10和TM02双谐振模式相互靠近以扩展阵元的阻抗带宽。进一步,通过串联馈电网络组阵,并在各个阵元的辐射贴片上开对称圆槽,达到降低阵列PSLL的目的。然后提出基于ICA的多参数联合优化算法优化阵元、串联馈电网络和阵元间距等阵列多参数。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阻抗带宽内(6%,28.41-30.16GHz),阵列的峰值增益和PSLL分别为13dB和-19dB。

谢明聪[2](2020)在《应用于5G通信的柱面共形阵列天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源的大规模自适应多波束阵列天线已成为5G基站天线、海事卫星通信以及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而大规模MIMO共形阵和波束赋形技术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本文围绕柱面共形阵列天线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1、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5G基站天线,设计了一款线极化天线和三种性能不同的圆极化天线。其中宽波束线极化天线一款,宽波束圆极化天线两款,高增益圆极化天线一款,双频圆极化天线一款。宽波束线极化天线通过加载对角的金属柱子和减少底板尺寸,实现了波束展宽,阻抗带宽为3.38~3.62 GHz,H面3 d B波束宽度为113.3o。宽波束圆极化天线1通过加载类螺钉形单极子实现波束宽度的展宽,其带宽为4.75~5.05 GHz,3 d B波束宽度拓宽至161o,轴比小于3 d B的波束宽度大于172o。宽波束天线2通过加载金属腔和导体墙展宽波束宽度,其带宽为4.3~5.6 GHz。主平面上3 d B波束宽度大于115o,3 d B轴比波束宽度大于139o。基于V形缝隙耦合馈电的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3的工作带宽为2.9~3.82 GHz,带内平均增益为8.22 d Bi。采用双馈点和双层贴片结构实现双频圆极化,天线4的工作频带为2.54~2.67 GHz和3.41~3.59 GHz,带内轴比小于3 d B,低频增益为3.65 d Bi,高频增益为6.5 d Bi。2、以宽波束天线2为阵元,设计了1×6的宽角扫描圆极化相控线阵,经优化后,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在4.5~5.3 GHz频段内,该线阵的主波束扫描范围达到-57o~58.5o,扫描过程中主波束增益最大波动2.3 d Bi,且不存在扫描盲点。将4个1×6的相控线阵组成方柱共形阵列,实现了全方位的圆极化波束覆盖,可应用于位置偏远、人口稀少的农村和郊区的信号覆盖。另外,以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为阵元,设计了24×6的圆柱共形阵列天线,通过采用波束的切换和扫描技术,能够在方位面360o,俯仰面56o的范围内产生圆极化的波束覆盖,具有目标追踪、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可用在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的城区地带等。3、研究了圆柱共形阵列的结构设计和波束赋形算法。通过对比三种圆柱阵列的布阵方式,最终确定阵列模型结构。基于子空间划分思想,将需要覆盖的空间范围划分为24个子空间,同时采用可重构技术,划分了与之一一对应的24个子阵。另外,介绍了蝙蝠算法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在标准的蝙蝠算法基础上进行了两大改进:加入新的惯性权重和自适应加速因子、动态量子旋转门。另外,考虑到各阵元间存在耦合效应,在改进型蝙蝠算法中,导入了所有阵元的有源方向图(AEP)数据,使得赋形波束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为进一步验证,将算法反馈的各阵元的激励信息(幅值和相位)导入CST进行验证,CST验证结果与算法赋形结果基本一致。

郑雨珊[3](2020)在《基于阵列综合的电磁涡旋波束产生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展无线通信的信道容量成为解决频谱拥挤的主要目标。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波束其模态复用特性为信道容量拓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因此,轨道角动量涡旋波逐步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电磁涡旋波携带的旋转因子使其波前特性为围绕传输轴向前的螺旋相位面,且不同模态值的涡旋波束之间具有正交性,使其可以实现同一频带传输多路信息,且信道之间相互独立。但是电磁涡旋波束通信还面临诸多挑战,轨道角动量涡旋波束固有的波束发散特性使其远距离信息传输受到限制,并且在空间传输多波束情况下,副瓣干扰会对模态信息完整性造成影响,降低模态纯度,同时波束辐射方向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涡旋波束的产生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设计,通过阵列综合的分析方法,设计多种应用环境下涡旋波束产生与调控阵列方案,达到改善电磁涡旋波束特性的目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多环阵列综合的低副瓣法向涡旋波束产生。首先结合环形阵列综合理论与轨道角动量涡旋波束设计原理,提出了多环阵列阵因子的归一化贝塞尔函数形式,通过改变阵元位置与个数,可以对副瓣目标函数进行调控;其次采用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指定发散角条件下的低副瓣涡旋波束的阵列参数,之后提出了一种中心馈电的圆极化微带天线,在天线单元中嵌入一个不均匀U型槽结构,利用其圆极化旋转对称特性可以进行相位补偿。最后,使用中心馈电的圆极化微带天线构建阵列与馈电网络。经过仿真分析与实验加工验证,在波束发散角相同的情况下,本设计在天线圆极化性能稳定条件下增大主副瓣隔离度,解决了涡旋波束垂直通信情况下的旁瓣问题。2.基于锥削分布的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产生。首先将切比雪夫锥削分布与法向OAM产生阵列相结合,研究激励形式对涡旋波束副瓣的影响,并数值仿真了空间多波束通信效果,验证了波束偏转的副瓣效应对主波束的通信效率影响;之后通过方形阵列与锥削分布理论结合分析,使用中心馈电微带单元设计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的产生阵列,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幅度量化设计简化阵列并研究不同方案波束旁瓣分布特点;最后设计阵列馈电网络,经过仿真分析与加工实测,发现偏转角度为30°的+1模态涡旋波束的主副瓣隔离度有所提升,可以在空间多波束通信场景下实现30°内的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通信。3.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涡旋波束调控。首先使用一种多层透射结构周期排列组成平面阵,通过喇叭馈源相位补偿与轨道角动量相位叠加构建平面阵,分析+1模态波束仿真结果,之后通过等效锥形透镜相位对波束扫描角度进行调制,并且研究了扫描方向角度提升带来的方向图与模态覆盖区域影响,其次对精度的不稳定性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新单元组阵减弱了平面阵反射,增大口径改进了波束辐射方向的不准确性,为高精度OAM涡旋波束扫描通信奠定了基础。

陈一鸣[4](2019)在《基于新型超材料的5G高性能天线阵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5G通讯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为第五代通信在信息传输速度、传输延时和信息载量方面的要求,使得对用于信息接收和传输的硬件提出更为严格的设计要求。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天线包括基站天线、移动端天线等几乎所有的移动通信硬件需要得到更新,且由于在前几代通讯系统中,大量的应用将6 GHz以下的频段占用,使得可分配给5G通讯的频段很少,因此5G通讯势必向着高频段发展。此过程伴随着器件小型化,低成本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5G通讯要求的天线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基于5G通信的实际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提出了工作在28 GHz基于新型超材料的高性能传输天线阵的优化方法,此优化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基于多层无间隙梯度超材料单元设计了一款由编码排布的传输超表面,其相位分布基于改良的旋转抛物面公式,因此传输天线阵的馈源位置得以确定,此梯度编码技术和相位分布设计简化了有着较多单元的传输天线阵设计,因此得以设计出一款工作在28 GHz的宽带透波传输阵天线,其根据多层梯度超表面和宽带的缝隙耦合天线,实现在28 GHz频段11.8%的3 dB增益带宽,最大增益为22.6 dB,且保证较好的低剖面性,满足5G通信中宽带高增益天线的设计要求。第二,本研究基于单层介质层的传输阵设计,通过对称辐射的喇叭馈源实现在28 GHz的高增益和低旁瓣水平。其中插入金属棒而提供额外耦合的单层介质传输单元,突破了单介质双辐射层的相位偏移上限,使得单介质层也可以实现高效聚波所需的360°相位偏移,通过波程差公式计算得到实现高增益所需的各个位置相对相位值,并运用光路可逆的平面波分析得到最佳的馈源位置,随后优化了一款对称辐射的馈源天线。此馈源天线与设计好的单层介质平面阵形成传输天线阵系统,此系统可以实现在28 GHz的27 dB增益,且SLL为-20 dB水平,此结构符合5G定向天线阵设计要求。第三,本研究运用智能群算法对优化对传输天线阵进一步优化,以第二款传输天线阵为优化基础,对其旁瓣水平(Side Lobe Level,SLL)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对传输系数大小和传输相位的联合优化,并根据拟合曲线得到新的传输阵单元分布,使整个天线阵的SLL从-20 dB的水平降低到-30 dB的水平,且除了第一旁瓣外,其他旁瓣水平都低于-35 dB,此优化的传输天线阵适用于5G定向天线阵设计,并在波束扫描天线和多波束天线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邢梦飞[5](2019)在《Ku波段宽带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双极化天线以其极化可调、扩展信道容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领域。现阶段,高容量卫星通信系统要求天线具有重量轻、可便携、轮廓低等特点,平板阵列天线则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以卫星通信系统为应用背景,对Ku波段宽带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进行研究,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宽频带、高端口隔离度的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首先,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要求,设计了三种不同结构的Ku波段双极化天线单元,微带贴片天线单元、喇叭天线单元和微带波导天线单元,这三种天线单元可根据实际要求组阵应用于工程中。其次,本文设计一种宽频带的同轴波导转换器,通过脊波导结构转化成矩形波导,由于对称结构有效抑制高次模的产生,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同轴波导转换器具有低损耗特性,满足性能要求。然后,针对Ku波段高增益天线阵列要求,使用喇叭天线进行组阵,并分析了喇叭天线单元的主要电气参数。设计加载一定厚度的金属栅格,有效降低栅瓣电平。设计一种等幅同相的波导功分器,对4×4阵列天线进行实物加工,组装测试结果表明:端口隔离度优于40dB,在工作频段内驻波小于2,天线增益高于23.9dBi。最后,对8×8阵列天线进行降栅瓣处理和降副瓣处理,天线尺寸为284mm×284mm×65mm。结果表明,接收端口副瓣电平为-13dB,增益大于29.3dBi,栅瓣电平归一化值在-20dB左右;对于发射端口,副瓣电平值约为-16dB,增益最低为33.1dBi,栅瓣电平归一化值为-22dB左右,天线总效率高于66%。

夏盼园[6](2017)在《大规模天线阵列波束赋形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飞速增长的通信需求,多天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随着信道容量不断增大以及通信频段的不断提高,大规模毫米波阵列天线也将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毫米波频段的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传统阵列天线的重新设计,从而使阵列阵元数量达到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水平,但是将天线阵列的硬件复杂度以及算法复杂度维持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使整个天线阵列系统保持较好的性能。本文在介绍大规模阵列天线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阵列模型:大规模均匀弧形阵列及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并设计了针对这些阵型的算法,实现完整的系统流程,同时对性能进行了仿真,从而验证了这些天线阵列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的大规模均匀弧形阵列相较于传统均匀圆阵,不仅能够保持非常精确且稳定的全向赋形能力以及同等的硬件复杂度,而且拥有更窄的主瓣宽度、更高的主瓣增益、更好的旁瓣抑制性和更小的数字处理复杂度。我们的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则能有效减小模拟元器件的数量和数字处理的复杂度,在有效工作区域内保持优秀的性能,并且其能够满足多元的通信场景,具有很好的普适性。文中更是针对多种会对天线阵列系统性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并设计有效的补偿方法,去消去这些负面因素,从而提升天线阵列系统最终的赋形通信性能。本文所提出的设计与算法在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的通信领域拥有相当广泛的适用性,并且通过引入对实际误差的分析和消除,对于实际工程上的实现具有最直接的应用和价值。

郭敏[7](2016)在《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双波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频谱资源的不断开发和使用,宽带、小型化与双极化等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卫星通信、电子对抗等国民经济和军事应用领域。为此本论文主要对应用于双波段双极化天线阵的介质谐振器天线(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简称DRA)、圆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阵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本文还对共口径双波段双极化阵列天线作了一些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研制了高隔离度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文章详细介绍了双极化DRA的设计,探讨了DRA形状、大小等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平衡馈电激励方式在改善天线交叉极化指标方面的作用,并对平衡缝隙馈电进行了参数研究。加工了实验天线,其实测的水平和垂直极化阻抗带宽(S11≤-10dB)分别达30.43%和28.07%,而实测隔离度在5.88.0GHz带宽上大于39.93dB,居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本章介绍了一种新型圆极化低副瓣介质谐振器天线阵,采用不等幅馈电网络实现了天线方向图的低副瓣,该馈电网络在很宽的频带上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功率分配和90°移相性能。对天线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驻波曲线、轴比曲线和辐射方向图,结果表明该天线阻抗带宽达到6.03%(VSWR≤2),覆盖了6.66-7.07GHz的频率范围,天线的轴比带宽为6.91%(AR≤3),天线增益在较宽的工作频带上大于11.7dB,天线副瓣电平达-20dB,基于上述优点,该天线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三,介绍了一种新型的Ku波段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单元及其阵列设计。该阵列为多层结构,单元形式采用叠层的方形贴片形式,实现宽带双频的性能。不同极化的馈电网络设置在不同的介质层,实现高极化隔离和低交叉极化特性。16×16元子阵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端口相对阻抗带宽(VSWR≤2)分别达14.28%和16.6%,双极化端口隔离度优于33.3dB。该子阵在工作频段内增益大于27.67dB。

谭世伟[8](2014)在《星载毫米波段相控阵天线单元及阵列设计》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无线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及通信容量的增加,使天线的频段逐渐由低频段发展到高频段。目前国际上大多数频段的使用范围为Ku, K, Ka频段,但是也越来越拥挤。故开发利用毫米波及亚毫米波频段成为一种必然,而该波段的天线设计也是天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集成化的数字技术使得T/R组件的小型化及数字化已经成为现实,故使得基于T/R组件的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为了考虑成本外,目前世界上的最先进战机均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形式,而且星载天线也渐渐采用有源相控阵形式。故毫米波段的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单元及阵列的设计与研究将成为阵列天线发展的一种趋势。论文所做的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微带线和微带天线的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用于研究与解析微带天线原理的三种基本理论方法,且简介能够使微带贴片天线展宽频带,达到实现多频化和圆极化的具体可实施的方法。2.介绍了阵列天线单元组成的线阵和面阵的带宽、方向图、波束宽度等基本理论常识以及面阵中单元间距的选择和阵列中单元间的互耦效应。3.设计了三款可用于毫米波段的阵列微带贴片天线单元:(1)中心频率为60GHz的可降互耦的新型馈电方式的阵列微带贴片天线单元;(2)宽带高增益探针与贴片相切馈电方式的阵列天线单元;(3)Ka波段的宽带高增益阵列天线单元,且对前两款天线组成的4×4阵列进行了仿真。4.分析了探针与贴片相切的这种新型馈电方式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多种不同馈电结构的仿真,总结出此结构的数学公式,给出了此结构的理论公式计算方法。

杜成珠[9](2012)在《基于三维正交机织的纺织微带天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结构和智能材料的发展,运用嵌入技术将微带天线结构与纺织结构织物一体化,构成新型的纺织结构天线,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天线电磁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共形性,在军事上和民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对基于三维正交织机的复合材料共形承载纺织微带天线和柔性纺织微带天线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三维机织天线增益的方法,并完成了实验验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研制了新颖的基于三维正交织机的复合材料共形承载纺织微带单元天线和柔性纺织微带单元天线,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天线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天线增益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天线的增益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方法天线增益可提高6.5dB以上。第二,研制了新颖的三维正交机织的柔性并馈二元微带天线阵、串馈四元微带天线阵,并对这些天线阵在弯曲条件下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同时还研制了三维正交机织的基于复合材料共形承载的串馈四元阵,并对天线的进行抗冲击性实验,天线在20J的能量冲击下,其回波损耗和方向图性能仍然没有明显变化,证实了该共形承载天线的结构稳定性和较高抗冲击性能。第三,针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研制了新颖的三维机织的纺织柔性双极化微带天线。同时还研制了可应用于WLAN的三维机织纺织柔性微带天线。对两种天线进行了弯曲测试,并对应用于WLAN的柔性天线进行了抗冲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三维机织织造的结构和天线一体化的天线是有实用性的。

陆一鸣[10](2011)在《128单元Ku波段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了工作于Ku波段的宽频微带功分器、128单元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以及腔体双工器的理论和设计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3种Wilkinson微带功分器的设计,包括常规的等功分Wilkinson微带功分器,不等功分Wilkinson微带功分器和宽频带等功分Wilkinson微带功分器。并根据课题要求,研制了一个工作频率在11GHz~15GHz的微带线型宽带功分器,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在此频率范围内输入端口达到良好匹配( VSWR ? 1.5),输出端口间的隔离度优于15dB。本文主要研究了128单元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综合运用了缝隙耦合馈电,反相馈电技术,单层贴片结构等技术,设计了4? 8元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阵。以该天线阵做为子阵单元,通过外接一分四宽带Wilkinson等功分微带功分器,组成128元宽带双极化微带平面天线阵列,并利用CST仿真软件进行建模仿真。根据优化后的尺寸制作实验模型,实测天线阵水平极化端和垂直极化端在VSWR? 1.5的条件下,分别取得了10.7%和5.02%的相对阻抗带宽,两个极化端口的隔离度优于28dB,两个频段的最高增益分别达到26.2dB和24.1dB,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交叉极化电平在主瓣宽度内均低于-18dB。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阵列天线具有较好的电性能并且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然后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设计了一种采用E面T型接头的Ku波段腔体双工器,并介绍了整个设计流程。通过仿真优化后得到的回波损耗低于-20dB,相对带宽分别为0.77%和0.75%,插入损耗低于1.2dB,输出端口间的隔离度优于-55dB。最后对全文的工作加以总结,并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几个问题。

二、一种具有加减信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具有加减信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与宽频微带天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理想点源大规模天线的研究意义
        2.1.3 非理想点源宽频天线的研究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动机
        2.2.1 大规模天线混合波束成形的研究现状
        2.2.2 大规模阵列天线优化的研究现状
        2.2.3 宽频微带天线的研究现状
        2.2.4 宽频阵列天线的研究现状
        2.2.5 本文研究动机
    2.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4 论文组织结构
3 大规模天线混合波束成形的安全与资源联合优化
    3.1 系统模型及优化问题
        3.1.1 系统模型
        3.1.2 安全等效信道模型
        3.1.3 系统功耗
        3.1.4 优化问题
    3.2 基于相位量化与BD算法的安全混合预编码求解
    3.3 基于SCA的SEE-SAR联合优化算法
        3.3.1 模型转化与优化算法提出
        3.3.2 复杂度分析
        3.3.3 收敛性分析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群智与集成学习的大规模阵列天线优化
    4.1 稀布阵列模型
        4.1.1 稀布直线阵
        4.1.2 稀布同心圆环阵
    4.2 基于群智算法ICACO的稀布线阵优化
        4.2.1 ICA基本原理
        4.2.2 ICACO优化算法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集成学习K-BAG的SCRA优化
        4.3.1 两阶段优化方法
        4.3.2 K-BAG算法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宽频三谐振模PIFA与寄生贴片圆极化天线优化与实现
    5.1 宽频微带天线相关理论
        5.1.1 微带天线的辐射机理
        5.1.2 基于空腔模型的微带天线分析方法
        5.1.3 微带天线的带宽扩展
    5.2 基于三谐振模式的宽频PIFA优化与实现
        5.2.1 天线模型
        5.2.2 天线分析与参数优化
        5.2.3 天线阻抗匹配分析
        5.2.4 仿真与测试结果
    5.3 基于对称寄生贴片的宽频圆极化天线优化与实现
        5.3.1 天线模型
        5.3.2 天线分析与参数优化
        5.3.3 仿真与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宽频双谐振模阵元的阵列天线优化与实现
    6.1 阵列天线模型与阵元分析
        6.1.1 天线模型
        6.1.2 基于双谐振模式的宽频阵元分析
    6.2 阵列天线等效电路与参数优化
    6.3 基于ICA的阵列天线多参数联合优化
    6.4 仿真与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应用于5G通信的柱面共形阵列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柱面共形阵列的研究现状
        §1.2.2 波束赋形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5G柱面共形阵列天线单元设计
    §2.1 宽波束微带天线
        §2.1.1 微带天线的远场表达式
        §2.1.2 宽波束线极化微带天线
        §2.1.3 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
    §2.2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微带天线
        §2.2.1 宽带高增益天线简析
        §2.2.2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
    §2.3 双频圆极化天线
        §2.3.1 双频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柱共形阵列设计
    §3.1 方柱共形阵列分析
    §3.2 宽角扫描的圆极化相控线阵设计
        §3.2.1 宽角扫描的相控阵简析
        §3.2.2 宽角扫描的圆极化相控线阵
    §3.3 方柱共形相控阵
        §3.3.1 阵列结构设计
        §3.3.2 阵列波束扫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圆柱共形阵列设计
    §4.1 结构模型设计
        §4.1.1 布阵方式
        §4.1.2 阵列模型
    §4.2 圆柱共形阵列的辐射场特性
        §4.2.1 直线阵理论
        §4.2.2 圆环阵理论
        §4.2.3 圆柱阵列的远场计算
    §4.3 圆柱共形阵列的子阵划分
        §4.3.1 子空间划分思想
        §4.3.2 子阵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型蝙蝠算法的圆柱共形阵列方向图综合
    §5.1 蝙蝠算法
        §5.1.1 蝙蝠算法原理
        §5.1.2 蝙蝠算法流程
    §5.2 改进型自适应蝙蝠算法
        §5.2.1 惯性权重因子和自适应加速因子
        §5.2.2 动态量子旋转门
        §5.2.3 适应度函数
    §5.3 自适应蝙蝠算法的方向图综合与验证
        §5.3.1 子波束A71的方向图综合
        §5.3.2 子波束A72的方向图综合
        §5.3.3 子波束A73的方向图综合
        §5.3.4 子波束A74的方向图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阵列综合的电磁涡旋波束产生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轨道角动量涡旋电磁波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轨道角动量涡旋波束理论基础
    2.3 多种涡旋波束产生方式
        2.3.1 透射型结构
        2.3.2 反射型结构
        2.3.3 圆环形阵列
        2.3.4 超表面平面阵
        2.3.5 单天线结构
    2.4 轨道角动量解复用方法
        2.4.1 完整孔径与部分孔径接收法
        2.4.2 采样接收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环阵列综合的低副瓣法向涡旋波束产生
    3.1 引言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低副瓣波束优化分析
        3.2.1 基于贝塞尔函数的OAM环形阵列天线分析
        3.2.2 归一化副瓣功率目标函数构建
        3.2.3 基于遗传算法的低副瓣波束优化分析
    3.3 中心馈电圆极化贴片设计
        3.3.1 中心馈电圆极化贴片设计
        3.3.2 测试与误差分析
    3.4 基于多环阵列的低副瓣法向涡旋波束产生研究
        3.4.1 基于多环阵列的低副瓣法向涡旋波束仿真与分析
        3.4.2 馈电网络设计
        3.4.3 加工与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锥削分布的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产生
    4.1 引言
    4.2 锥削分布幅度调制理论
        4.2.1 锥削分布幅度调制理论
        4.2.2 锥削分布产生低副瓣法向涡旋波束仿真与分析
    4.3 基于锥削分布的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产生研究
        4.3.1 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相位设计原理与应用意义
        4.3.2 产生低副瓣偏转涡旋波束的锥削分布阵列与其简化设计
        4.3.3 轨道角动量接收分析
        4.3.4 馈电网络设计
        4.3.5 加工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涡旋波束调控
    5.1 引言
    5.2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涡旋波束产生研究
        5.2.1 多层结构透射超表面单元设计
        5.2.2 产生轨道角动量的人工电磁超表面相位分析
        5.2.3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涡旋波束产生
    5.3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涡旋波束扫描研究
        5.3.1 调制涡旋波束辐射方向的仿真与分析
        5.3.2 性能改进的多层空气间隔透射单元结构
        5.3.3 高精度OAM涡旋波束扫描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新型超材料的5G高性能天线阵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章节安排
2 理论依据
    2.1 超材料理论概述
    2.2 平面天线阵理论
    2.3 粒子群优化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层梯度超表面的宽带传输天线阵优化
    3.1 周期单元设计
    3.2 阵列相位分布设计
    3.3 宽带馈源设计
    3.4 馈源与超表面传输阵的联合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单层介质的高增益低SLL传输天线阵优化
    4.1 基于单层介质的传输单元设计
    4.2 阵列相位分布设计
    4.3 平面波分析
    4.4 馈源喇叭设计
    4.5 馈源与单介质层传输阵的联合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传输天线阵优化
    5.1 PSO的三个经典测试函数
    5.2 天线线阵的SLL优化
    5.3 天线平面阵的SLL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Ku波段宽带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
2 基础理论概述
    2.1 喇叭天线基本原理
    2.2 阵列天线分析基础
        2.2.1 平面阵列天线栅瓣的抑制
        2.2.2 降副瓣设计
    2.3 波导理论
        2.3.1 E-T分支
    2.4 本章小结
3 双极化天线单元的方案设计
    3.1 微带贴片天线单元
        3.1.1 双极化微带天线设计
        3.1.2 双极化微带天线仿真
    3.2 喇叭天线单元
        3.2.1 双极化喇叭天线设计
        3.2.2 双极化喇叭天线仿真
    3.3 微带波导天线单元
        3.3.1 微带波导天线设计
        3.3.2 微带波导天线仿真
    3.4 三种天线单元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Ku波段宽带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设计
    4.1 确定阵列单元
    4.2 阵列单元的研究
    4.3 阵列栅瓣的抑制
    4.4 功分网络的设计
    4.5 同轴波导转换设计
        4.5.1 仿真验证2×2 阵列
        4.5.2 试验验证4×4 阵列
    4.6 降副瓣设计
        4.6.1 不等功分设计
        4.6.2 阵列仿真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大规模天线阵列波束赋形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5G和毫米波
        1.2.2 大规模多天线技术
        1.2.3 智能天线
        1.2.4 波束赋形技术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大规模阵列天线概述
    2.1 引言
    2.2 天线阵列模型
        2.2.1 天线阵元分类
        2.2.1.1 偶极子天线
        2.2.1.2 微带贴片天线
        2.2.1.3 天线方向图
        2.2.2 天线阵列几何结构分类
        2.2.2.1 均匀线阵
        2.2.2.2 均匀面阵
        2.2.2.3 均匀圆阵
        2.2.3 阵列子阵排布方式分类
        2.2.3.1 分块式子阵
        2.2.3.2 交织式子阵
    2.3 天线阵列信号建模
        2.3.1 信号模型
        2.3.2 误差因素
        2.3.2.1 幅相误差
        2.3.2.2 互耦效应
    2.4 天线阵列赋形原理
        2.4.1 波束赋形流程
        2.4.2 波达角估计
        2.4.3 自适应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弧形切换天线阵列
    3.1 均匀圆形阵列基础研究
        3.1.1 均匀圆阵几何模型
        3.1.2 均匀圆阵信号模型
        3.1.3 均匀圆阵的波达角估计
        3.1.4 均匀圆阵的自适应赋形算法
    3.2 大规模弧形天线阵列模型
        3.2.1 大规模弧形天线阵列几何模型
        3.2.2 大规模弧形天线阵列信号模型
    3.3 大规模弧形天线阵列算法
        3.3.1 弧形阵列的波达角估计
        3.3.1.1 阵元波束信息已知情况下DOA估计
        3.3.1.2 阵元波束信息未知情况下DOA估计
        3.3.2 弧形阵列的自适应算法
    3.4 大规模弧形天线阵列工作方式
        3.4.1 大规模弧形阵列切换子阵式工作方式
        3.4.2 大规模弧形阵列滑动子阵式工作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规模矩形平面微带天线阵列
    4.1 均匀矩形阵列基础研究
        4.1.1 均匀矩形阵列几何模型
        4.1.2 均匀矩形阵列信号模型
        4.1.3 均匀矩形阵列的波达角估计
        4.1.4 均匀矩形阵列的自适应赋形算法
    4.2 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
        4.2.1 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系统结构
        4.2.2 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子阵结构
        4.2.3 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信号模型
    4.3 大规模模数混合矩形平面阵列相关算法
        4.3.1 波达角估计相关算法
        4.3.1.1 MUSIC算法
        4.3.1.2 DBS算法
        4.3.2 自适应相关算法
        4.3.2.1 阶段优化法
        4.3.2.2 迭代优化法
        4.3.2.3 算法赋形结果仿真
    4.4 天线阵列考量因素与设计
        4.4.1 子阵规模的设计
        4.4.2 天线阵列规模设计
        4.4.3 子阵间距的设计
        4.4.4 天线阵列工作方式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线阵列性能分析与改进
    5.1 模拟移相器量化误差
        5.1.1 量化误差的概念
        5.1.2 模拟移相器的赋形仿真
        5.1.3 模拟移相器的选择
    5.2 天线阵列幅相误差
        5.2.1 幅相误差分析与仿真
        5.2.2 幅相误差的远场矫正
        5.2.3 幅相误差矫正算法性能仿真
    5.3 天线阵列旁瓣抑制
        5.3.1 均匀线阵切比雪夫赋形
        5.3.2 均匀圆阵切比雪夫赋形
        5.3.3 切比雪夫赋形算法仿真
    5.4 天线阵列干扰抑制
        5.4.1 MVDR算法
        5.4.2 零点展宽技术
        5.4.3 零点展宽抗误差性能仿真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7)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双波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介质谐振器天线综述
        1.2.1 介质谐振器天线分析方法与研究方向
        1.2.2 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
        1.2.3 圆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
    1.3 介质谐振器天线阵列综述
    1.4 宽带双极化微带天线综述
        1.4.1 双极化微带天线单元
        1.4.2 双极化微带天线阵
    1.5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软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介质谐振器天线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矩形介质谐振器模型及场结构
    2.3 辐射Q值
    2.4 馈电形式
        2.4.1 耦合理论
        2.4.2 探针馈电
        2.4.3 微带线馈电
        2.4.4 缝隙耦合馈电
    2.5 天线的极化特性
    2.6 小结
第三章 高隔离度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
    3.1 引言
    3.2 单元设计
        3.2.1 蝶形缝隙及馈线初始长度的确定
        3.2.2 蝶形缝隙与多分枝微带馈线
        3.2.3 Wilkinson功分网络
        3.2.4 馈电结构参数分析
    3.3 仿真与实测结果
    3.4 结论
第四章 圆极化低副瓣介质谐振器天线阵
    4.1 引言
    4.2 天线设计
    4.3 仿真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高隔离度双波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
    5.1 引言
    5.2 单元设计
    5.3 子阵设计
    5.4 仿真与测试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心得体会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致谢

(8)星载毫米波段相控阵天线单元及阵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微带天线的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微带线概述
        2.2.1 微带线的性能指数
    2.3 微带天线的理论分析方法
        2.3.1 微带天线的微带传输线模型理论
        2.3.2 微带天线的空腔理论模型
        2.3.3 微带天线的全波理论模型
    2.4 微带天线的计算
    2.5 微带天线的主要技术以及发展
        2.5.1 微带天线实现宽频带的方法
        2.5.2 微带天线实现多频化的方法
        2.5.3 微带天线实现圆极化的方法
    2.6 微带贴片天线的阵列设计要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控阵天线基本原理
    3.1 阵列天线的基本性能指标
    3.2 线性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3.2.1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方向图
        3.2.2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波瓣宽度
        3.2.3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频带宽度
    3.3 平面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3.3.1 平面阵列天线的单元间距
        3.3.2 平面阵列天线的波瓣宽度
    3.4 阵列天线的方向性系数
        3.4.1 微带天线组成线性阵列的方向性系数
        3.4.2 微带天线组成平面阵列的方向性系数
    3.5 微带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单元间存在的互耦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阵列天线单元设计与分析
    4.1 60GHz阵列天线单元设计与分析
        4.1.1 60GHZ天线研究意义与设计方法
        4.1.2 60GHz耦合馈电天线的设计
        4.1.3 探针与贴片相切馈电方式设计
        4.1.4 增加金属墙壁后的天线仿真
        4.1.5 组成阵列时的阵列仿真
        4.1.6 总结与分析
    4.2 探针与贴片相切新型天线设计
        4.2.1 新型微带阵列天线单元的设计
        4.2.2 新型微带阵列天线的单元仿真
        4.2.3 新型天线的阵列仿真
        4.2.4 新型天线的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毫米波天线单元的设计与研究
    5.1 Ka波段探针与贴片相切层叠天线
        5.1.1 天线结构分析
        5.1.2 高频介质板材的选择
        5.1.3 天线仿真结果图与分析
    5.2 探针与贴片相切馈电结构研究
        5.2.1 对上述理论进行仿真验证
        5.2.2 理论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三维正交机织的纺织微带天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共形承载天线综述
    1.3 柔性纺织微带天线综述
    1.4 微带天线空腔模型理论
    1.5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软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基于三维正交机织的共形承载纺织微带单元
    2.1 引言
    2.2 微带线馈电单元及等效电路
    2.3 纺织物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
        2.3.1 传输/反射法测量介电常数
        2.3.2 织物介电常数的测量
    2.4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为基础的共形承载微带单元天线
        2.4.1 天线结构
        2.4.2 天线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4.3 织造材料对复合材料为基础的微带天线增益的影响
        2.4.4 天线机械性能测试
    2.5 三维机织共形承载柔性纺织微带单元天线
        2.5.1 天线的设计
        2.5.2 天线的实测结果
        2.5.3 导电织物对柔性天线增益影响的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三维正交机织的共形承载微带天线阵
    3.1 引言
    3.2 天线阵原理
    3.3 柔性三维机织二元微带天线阵
        3.3.1 柔性二元天线阵的设计与织造
        3.3.2 柔性二元天线阵的测试与分析
        3.3.3 柔性二元天线阵的增益分析
    3.4 柔性三维机织四元微带天线阵
        3.4.1 柔性四元天线阵的设计与织造
        3.4.2 柔性四元天线阵的测试与分析
    3.5 基于复合材料的三维机织共形承载四元微带天线阵
        3.5.1 天线设计与织造
        3.5.2 天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实用三维正交机织柔性天线
    4.1 引言
    4.2 柔性双极化天线
        4.2.1 天线设计
        4.2.2 天线测试结果和分析
    4.3 应用于 WLAN 的柔性天线
        4.3.1 天线设计
        4.3.2 天线测试结果和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10)128单元Ku波段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1 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
    2.2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2.2.1 传输线模型理论
        2.2.2 空腔模型理论
        2.2.3 全波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分四微带功分器的设计
    3.1 功分器的工作原理
        3.1.1 阶梯阻抗变换
        3.1.2 隔离度分析
    3.2 Wilkinson 等分功分器的设计
    3.3 Wilkinson 不等分功分器的设计
    3.4 宽带Wilkinson 等分功分器的设计
        3.4.1 宽带功分器设计指标
        3.4.2 宽带功分器设计步骤
        3.4.3 宽带功分器原理图仿真
        3.4.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2 单元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阵的设计
    4.1 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单元的设计
    4.2 微带平面阵的辐射特性
    4.3 微带天线阵的调试与测试
        4.3.1 微带天线阵的调试
        4.3.2 微带天线阵的测试
    4.4 32 元天线阵的仿真与测试
        4.4.1 S 参数的仿真与测试
        4.4.2 方向图的仿真与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28 单元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阵的设计
    5.1 微带天线阵的设计
    5.2 128 元天线阵的设计
        5.2.1 互耦分析
        5.2.2 相位补偿
    5.3 128 元天线阵的仿真与测试
        5.3.1 S 参数的仿真与测试
        5.3.2 方向图的仿真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u波段腔体双工器的设计
    6.1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6.1.1 低通原型滤波器的变换
        6.1.2 K 变换器的实现
    6.2 等效电路模型的设计
    6.3 腔体双工器的设计
    6.4 双工器的仿真与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一种具有加减信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与宽频微带天线优化研究[D]. 简荣灵.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应用于5G通信的柱面共形阵列天线研究[D]. 谢明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基于阵列综合的电磁涡旋波束产生与调控研究[D]. 郑雨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基于新型超材料的5G高性能天线阵优化[D]. 陈一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Ku波段宽带双极化平板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邢梦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大规模天线阵列波束赋形技术研究与设计[D]. 夏盼园.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7]介质谐振器天线及双波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D]. 郭敏. 上海大学, 2016(02)
  • [8]星载毫米波段相控阵天线单元及阵列设计[D]. 谭世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
  • [9]基于三维正交机织的纺织微带天线[D]. 杜成珠. 上海大学, 2012(05)
  • [10]128单元Ku波段宽带双频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研究[D]. 陆一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具有加减通道的低旁瓣微带天线阵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