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灌区优化渠道衬砌方案的灰色关联分析

晋祠灌区优化渠道衬砌方案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晋祠灌区渠道衬砌方案优选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倢[1](2021)在《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文中指出以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要试点的沈乌灌域为研究对象,采取区域布井的监测方式,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理论,研究灌域大尺度和不同生态景观小尺度条件下,节水改造前后地下水埋深和水质空间变异性和时空分布规律。选取自然和人为因素通过灰度关联法明晰影响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变量CAR模型、灰色GM(1,1)残差模型、一次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1,1,1)模型,为长系列地下水埋深预测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灌域整体地下水埋深年均为2.770m,呈逐年增大趋势,由节水改造前2.646m增大到2.835m。矿化度年均为2389.071mg/L,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改造前2568.349mg/L增大到2671.433mg/L。地下水埋深的块金系数由改造前44.692%的中等相关性转为改造后16.084%的强空间相关性。地下水矿化度的块金系数由改造前42.778%增加到改造后44.577%,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改造初期对地下水盐化作用影响较大。(2)灌域地下水埋深空间格局呈局部漏斗状分布,埋深区间1~2m面积比例为7%,2~3m面积比例最大为51%,3~4m面积比例36%,4~5m面积比例5%,大于5m面积比例为1%;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分布整体由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高-低-高条带状分布,水质主要以微咸水为主,面积比例由改造前62.648%减少到58.051%。(3)沙荒区、盐碱区、渠道旁、林地旁地下水埋深均值分别为8.102m、1.588m、3.172m、2.860m,矿化度均值分别为925.22mg/L、1349.230mg/L、832.528mg/L、1010.362mg/L,湖泊旁地下水埋深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均值为3.204m,矿化度均值为1077.809mg/L。改造后较改造前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整体均有所增大。(4)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较大的前3个主导因素为地下水开采量、引黄水量和降水量,关联度分别为0.9982、0.9974、0.9966。(5)利用前3个地下水埋深主导因素对灌域多年埋深进行拟合,效果较优的模型为CAR模型和MLRM模型。在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分别增加3%、5%和10%,且引黄水量相应减少3%、5%和10%时,应用CAR模型预测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945m、1.950m和1.960m。

崔佳琪[2](2021)在《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着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论文针对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概率分布的角度探明了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预测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明确了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及咸化成因,探明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主要结论如下:(1)节水改造工程有效增加了地下水埋深,节水改造后期(2013~2018年)较节水改造前(1998~2000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了0.36 m,地下水埋深≥2.0 m的区域扩大了33%,且受城镇化的影响,中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增加明显。应用CAR模型模拟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冻融期、生育期和秋浇期地下水埋深分别为2.67、2.42和2.16 m。(2)节水改造后期较节水改造前平均地下水矿化度增加了1.37 g?L-1,地下水矿化度<2.5 g·L-1和≥3.0 g·L-1的区域分别扩大了17%和4%,呈现较为极端的变化趋势,即中南部地下水趋于淡化,北部和东西边缘部趋于矿化,且矿化地区多集中于各排干附近,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其中,Na++K+和Cl-是决定该区地下水矿化的主要离子,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a、HCO3-Na和HCO3·Cl·SO4-Na型为主。农业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和强烈的蒸腾蒸发是水环境趋于矿化的重要原因。(3)春灌前,49%的区域为土壤发生盐渍化(轻度以上)的高风险区,35%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埋深≤2.2 m)的高概率区,17%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矿化度≥3.0g·L-1)的高风险区;生育期,32%的区域为土壤盐渍化的高风险区,59%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的高概率区,30%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的高风险区。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高风险区扩大,浅埋地下水高概率区缩小,地下水矿化高风险区缩小。(4)春灌前,防治土壤发生轻度、中度以上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6、2.2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0、2.5 g·L-1;生育期,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2、1.8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5、3.0 g·L-1。研究区北、东南和中部小部分区域为地下水小于临界埋深且大于临界矿化度的高概率区,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局部盐渍化风险区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

孙哲[3](2021)在《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是主要的用水部门,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开展干旱区农业节水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价研究,不但可为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西北类似旱区农业节水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针对现有农业节水潜力研究中较少考虑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气候、田间管理和土壤水分变化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无法反映真实节水量等问题。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区,收集整理研究区2002—2015年作物、气候、土壤、管理等数据,构建并率定了AquaCrop模型参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求解,计算资源农业节水潜力。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农业节水潜力。明确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掘空间,为当地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三种主要作物的产量,结果表明3种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的模拟精度高于小麦。利用率定好的AquaCrop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平衡,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量分别为351.7、393.1和433.3mm,由低到高依次为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小麦。由蒸发蒸腾量的线性趋势方程拟合可知,2002—2015年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蒸发蒸腾量分别减少1.59、1.24和3.17 mm/年。(2)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结合线性加权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实现产量最大且蒸发蒸腾量最小的目标,获得了逐年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土壤水分调整后高台县2002—2015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减少量分别为8.0、13.4和14.6mm,年均资源节水潜力分别为49.66、49.81和58.04万m3,高台县年均资源节水潜力为157.51万m3。制约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导致部分水分深层渗漏流失;二是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扩张,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3)构建了县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以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经济节水和管理节水为准则的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程节水包括渠系水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率、田间工程配套率、地表水灌溉比例、节水灌溉率和灌溉设施完好率6个指标;技术节水包括土地平整率、良种率、覆盖保墒率和耕作保墒率4个指标;经济节水包括灌溉供水成本水价、灌溉用水执行水价、水费收取率、政府高效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和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比5个指标;管理节水包括农作物灌溉定额、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和农民用水协会数3个指标。(4)建立了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高台县典型年的农业节水潜力,提出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的措施。整理和计算了高台县2002年、2008年和2015年的农业节水潜力评价指标数据,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2008年农业节水潜力最小,2015年农业节水潜力和2008年相近。2002年至2008年高台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至2015年农业节水工作发展减缓。高台县农业节水仍具有一定的发掘空间,包括维护和修缮灌溉设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确定灌溉供水成本水价、降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

上官佳佳[4](2020)在《辽宁省世行项目实施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环境的重要资源之一。为精准掌握区域地下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保证区域地下水长期可持续利用,缓解区域用水压力,本文以辽宁省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为例,首先对项目区地下水位的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和初选;采用基于累计信息贡献率和基于信息可替代性的双重指标筛选方法剔除不合理指标;再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法-熵权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进而构建地下水位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灰关联理论建立地下水位影响评价模型,对辽宁省6个世行项目区的地下水位进行影响评价研究,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量化了各项显着影响指标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关系,为其今后的地下水开发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双重指标筛选方法,筛选出6项地下水位影响评价指标。从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三个方面,并结合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初步选择14项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信息可替代性和基于累计信息贡献率的双重指标筛选方法对初选的14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6项地下水位评价指标。(2)确定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地下水位评价指标组合权重。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变异系数法-熵权组合赋权法对已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通过熵权法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计算量化后评价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值。用变异系数法对熵权法的赋权结果进行调整,使赋权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3)以灰关联分析法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域地下水位影响评价模型,明确了各项目区各项指标与地下水位的关联度顺序。(1)凌源:地下水开采量>土壤深松面积>植被覆盖面积>水土流失量>ET>蓄水方塘体积;(2)葫芦岛:降雨量>节水灌溉面积>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土壤深松面积>作物耗水量>ET;(3)锦州:降雨量>地下水开采量>土壤深松面积>节水灌溉面积>ET>蓄水方塘体积;(4)彰武:地下水开采量>降雨量>水土流失量>植被覆盖面积>土壤深松面积>ET;(5)苏家屯:地下水开采量>降雨量>ET>土壤深松面积>作物耗水量;(6)昌图:地下水开采量>降雨量>作物耗水量>节水灌溉面积>ET>土壤深松面积>水土流失量。除葫芦岛连山项目区外,其余项目区中地下水开采量均对地下水位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凌源项目区的地下水位对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最为敏感;土壤深松面积对6个项目区的地下水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土壤板结现象严重的小东种畜场项目区土壤深松面积指标和地下水位的关联度最大;各项目区的ET对地下水位影响程度相差不大,表明ET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弱差异性,最能反映世行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地下水位的综合影响;另外,植被覆盖面积、水土流失量、作物耗水量、节水灌溉管道铺设长度、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指标均对部分项目区的地下水位产生了一定影响。(4)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量化了各项显着影响指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得出了各项目区地下水埋深及其显着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方程中回归系数的正负号明确了各项指标对地下水埋深的正负作用:地下水开采量、水土流失量、作物耗水量3项指标均对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起正向作用;降雨量、土壤深松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项指标均对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起负向作用。

黄永江[5](2020)在《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灌区运行状况和建设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工作,然而大型灌区的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等特点,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寻求科学、适宜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对完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指导灌区科学改造、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引黄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灌区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旱生态脆弱区包含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共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LandS at8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河套灌区2016年不同地物的面积及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解译;利用混淆矩阵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作物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6.72%和83.23%,Kappa系数分别为0.76和0.78,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精度理想,作物遥感解译面积为765.33万亩,统计面积为803.02万亩,相对误差为-4.69%;应用SEBAL模型计算了作物蒸散量,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作物的蒸散量为246780.58万m3,利用基于彭曼公式得出的蒸散量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1。(3)建立了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3种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的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Board法和Copeland法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的评价结果更合理,与各评价灌区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的极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4)确定了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5级评价等级标准与评价指标相应的5级分级标准。构建了以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为基础,结合秩和比法、基于可变模糊理论分析法和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灌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用水效率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确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基本合理;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准则,得出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河套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上;民族团结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麻地壕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下;镫口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Ⅳ级,水平较低偏上。(5)根据各评价灌区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与相应指标所属等级的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3类,依据指标类别特点,对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主控因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对策。

丁振宇[6](2020)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距离引水工程是解决地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长距离引水工程众多,这为干旱缺水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也使得受水区已逐渐将调水水源作为主要水源,一旦工程运行受到影响不能正常调水,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害。长距离引水工程距离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因素众多,不易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以长距离引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勘查和文献搜集基础上,初步识别出影响长距离引水工程的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初步构建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2)考虑指标的灵敏度和独立性特征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源,基于D-S证据理论对两项特征信息基本信任分配函数进行融合,建立了指标优选模型。通过模型得出的指标可信度,根据可信度大小实现指标优选,建立了风险指标体系。(3)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AHP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正交试验分析法获取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风险,并针对关键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分析,为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

刘远成[7](2019)在《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利工程作为基础建设重要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与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控制和建设管理的重要活动,目前,水利水电质量评定已形成了基本完备虽然,现行的质量评定与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应用广泛,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均采用规范化的质量评定和评价的体系。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的丰富,评价的方式方法和质量标准出现了与工程建设内容和实际要求难以匹配的情况,无法更加科学的评价工程建设质量,也难以为参建各方的管理提供更加详细的理论依据。针对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已经引起了国内大量学者和水利工作者的重视,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而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这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多角度论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医疗、市场反馈、经济运行等多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合成得出评价的结果,对解释结果含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当中的模糊综合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理论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定当中,并得到了可信度极高的结论,从而也证明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上的研究确实非常局限的,仍然拘泥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传统专家评分法结合得出结论的原始评价程序,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研究的成果对外观质量评价注入新的理念,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本文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指标包含描述性评价和检测性数据指标与灰色关联理论的匹配性进行研究,将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外观质量评价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从而初步确定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的可操作性。

朱端端[8](2017)在《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志丹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陕西省志丹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技术研究路线,对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包括:(1)建立了一套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程、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可持续7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其中,7个定性指标,22个定量指标,设定了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估的五个等级以及各等级所对应的评分区间。(2)应用主观赋权法(结构熵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分别确定志丹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这两种赋权方法优缺点互补,再引入博弈论的思路,将结构熵权法和熵权法运用MATLAB求解指标最优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其不仅提升了决策结果的可信度,而且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3)基于建立的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改进密切值法、改进物元可拓法、BP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四种评价模型分别对志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其中,探索了密切值法、物元可拓法,并对其进行改进;首次将小波理论与神经网络结合应用于灌区、小型农田水利评价;2011—2016年的评价结果分别为Ⅲ、Ⅲ、Ⅱ、Ⅱ、Ⅱ、Ⅱ,综合效益越来越好。(4)通过以上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志丹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运行后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制定合理水价,调动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节水灌溉综合评价所需资料的规范与积累,资料应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徐诗涵[9](2014)在《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短缺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就在水资源稀少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却存在着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提出节水灌溉的重要举措,而渠道防渗工程作为节水灌溉重要的一部分,受到广泛的关注。响水灌区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境内,是黑龙江省大型灌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改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灌溉用水量逐年升高,并且在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渠系水浪费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渠道的渗漏,渠道渗漏损失了大量的水资源,造成了渠系水的浪费,所以进行渠道防渗刻不容缓。本文在认识到渠道防渗重要性的基础上,了解了我国主要的防渗材料及防渗形式,分析研究区的自然现状、地形地貌、渗水原因等问题,针对响水灌区渠道渗漏现象,对灌区需要进行防渗的干渠,利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评判模型,进行渠道防渗的优化模式研究。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并得出相应结论:(1)通过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失水原因,初步提出渠道防渗的重要性。(2)通过阐述国内外渠道防渗工程的发展状况,以我国常用防渗材料及黑龙江省主要渠道防渗形式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防渗材料及黑龙江省渠道防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3)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研究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的综合评判模型,遵循可靠、充分、易于获取的原则,选取了工程投资、使用寿命、施工方法、抗冻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维修管理7个方面的因素作为评判因子,利用6种防渗形式来分类:现浇混凝土防渗、预制混凝土防渗、浆砌石防渗、干砌石防渗、一侧有挡土墙防渗及两侧均有挡土墙防渗,进行研究区的渠道防渗优化模式分析。(4)得出结论,对江南干渠防渗段,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最好,其次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现浇混凝土板防渗、预制混凝土板防渗、浆砌石防渗,最差的是干砌石防渗形式;对渤海一干渠防渗段,最好的防渗形式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之后是现浇混凝土板防渗、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预制混凝土板防渗、浆砌石防渗,最差的是干砌石防渗形式;对于桦树川一干渠防渗段,最好的防渗形式是现浇混凝土板防渗,之后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预制混凝土板防渗、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干砌石防渗,最差的是浆砌石防渗形式。

彭世彰,纪仁婧,杨士红,刘笑吟[10](2014)在《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建设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水生态文明引入灌区建设中,探索性地将灌区视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与人"四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在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灌区工程、灌水技术、生态系统、管理及文化的构建路径,提出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指出灌区建设中存在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未从机理角度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节水灌溉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实现科学生产等主要问题,展望了灌区建设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智慧型灌区的发展方向。

二、晋祠灌区渠道衬砌方案优选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祠灌区渠道衬砌方案优选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变化环境对地下水动态影响
        1.2.3 地下水动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质地
        2.1.4 种植结构
        2.1.5 天然水域
    2.2 社会经济
        2.2.1 人口经济
        2.2.2 工程概况
3 地下水盐化时空变异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与测定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灌域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灌域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时空变异性分析
        3.2.3 灌域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3.2.4 不同生态地貌下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变化
    3.3 小结
4 地下水动态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
        4.2.2 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4.2.3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灰度关联分析
    4.3 小结
5 地下水埋深模型优选及预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2 多变量CAR模型
        5.2.3 GM(1,1)模型
        5.2.4 指数平滑模型
        5.2.5 ARIMA模型
        5.2.6 模型的比较与优选预测
        5.2.7 基于多变量CAR模型地下水埋深预测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2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CAR模型的应用研究
        1.2.3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研究
        1.2.4 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2.1.5 节水改造工程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经典统计法
        2.3.2 地统计学法
        2.3.3 指示Kriging法
3 地下水埋深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3.1 地下水埋深时空演变规律
        3.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3.1.2 地下水埋深时间演变特征
        3.1.3 地下水埋深空间演变特征
        3.1.4 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地下水埋深的预测研究
        3.2.1 地下水埋深主要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3.2.2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原理
        3.2.3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建立
        3.2.4 不同时间尺度数据源地下水CAR模型优选
        3.2.5 不同时期地下水埋深的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水质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4.1 地下水矿化度时空演变规律
        4.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4.1.2 地下水矿化度时间演变特征
        4.1.3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演变特征
        4.1.4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及咸化成因分析
        4.2.1 地下水理化指标特征分析
        4.2.2 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分类
        4.2.3 地下水化学咸化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
    5.1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1 土壤含盐量的统计特征分析
        5.1.2 土壤含盐量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1.3 春灌前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4 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2 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2.1 地下水埋深的统计特征分析
        5.2.2 地下水埋深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2.3 春灌前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2.4 生育期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3 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4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4.1 地下水矿化度统计特征分析
        5.4.2 地下水矿化度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4.3 春灌前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4.4 生育期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5 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6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值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潜力概念内涵
        1.2.2 农业节水潜力定量计算
        1.2.3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4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水资源概况
        2.2.1 降水与蒸发
        2.2.2 地表水资源
        2.2.3 地下水资源
        2.2.4 水资源利用状况
    2.3 农业水资源节水现状
        2.3.1 作物种植结构
        2.3.2 灌溉用水
        2.3.3 渠系衬砌
        2.3.4 管理节水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1 AquaCrop模型介绍
        3.1.1 AquaCrop模型原理
        3.1.2 AquaCrop模型输入
        3.1.3 AquaCrop模型模拟和输出
        3.1.4 AquaCrop模型校准和评估
    3.2 基于AquaCrop模型估算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
        3.2.1 作物产量模拟
        3.2.2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3.2.3 县域蒸发蒸腾量计算
        3.2.4 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1 AquaCrop模型构建
        3.3.2 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
        3.3.3 高台县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分析
        3.3.4 基于AquaCrop模型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3.3.5 高台县蒸发蒸腾量计算
        3.3.6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
        4.1.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
        4.1.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特性
    4.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
        5.1.1 改进AHP法
        5.1.2 熵权法
        5.1.3 组合赋权法
        5.1.4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5.2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2.1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指标数据
        5.2.2 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辽宁省世行项目实施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位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灰关联分析法在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区工程概况
    2.1 项目区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区域地质
    2.4 辽宁省世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4.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4.2 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和林业措施
第三章 项目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项目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3.2 项目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成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行项目实施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筛选
        4.1.1 评价指标初选
        4.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4.1.3 评价指标筛选原理
        4.1.4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1 熵权法赋权
        4.2.2 变异系数法赋权
        4.2.3 综合权重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实施对地下水位影响程度综合评价
    5.1 评价原理及方法
    5.2 评价模型的建立
    5.3 实例应用
    5.4 项目实施对地下水位影响的定量分析
        5.4.1 计算原理及方法
        5.4.2 实例计算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各灌区建设与投资情况
    2.5 研究区历年用水水平
    2.6 小结
3 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3.2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评价指标综合赋权
    3.4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3.4.1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评价模型
        3.4.2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评价模型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模型
    3.5 灌溉用水效率组合评价
        3.5.1 平均值法
        3.5.2 Board法
        3.5.3 Copeland法
    3.6 灌溉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
        3.6.1 结合秩和比法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3 基于集对分析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7 小结
4 基于遥感的大型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估算
    4.1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作物种植面积解译
        4.1.1 原始影像数据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作物种植信息的遥感解译
        4.1.4 精度验证
    4.2 基于SEBAL模型河套灌区地表蒸散量估算
        4.2.1 基础数据
        4.2.2 SEBAL模型简介
        4.2.3 地表参数估算
        4.2.4 能量平衡分量估算
        4.2.5 模型验证
        4.2.6 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
    4.3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3.1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4.3.2 有效降雨量计算
        4.3.3 地下水利用量计算
        4.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4.3.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4 小结
5 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指标赋权
    5.3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用水效率评价
    5.4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用水效率评价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用水效率评价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灌区用水效率分级研究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等级
    6.2 评价指标分级
    6.3 结合秩和比法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5 基于集对分析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6 结果分析
    6.7 灌区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识别及提升对策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4 指标优选研究现状
        1.4.1 指标灵敏度
        1.4.2 指标独立性
    1.5 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2.1 风险识别
    2.2 工程风险
        2.2.1 管道(箱涵)工程风险
        2.2.2 渠道工程风险
        2.2.3 输水交叉建筑物风险
        2.2.4 跨渠交叉建筑物风险
    2.3 自然灾害风险
        2.3.1 暴雨洪水风险
        2.3.2 冰冻灾害风险
        2.3.3 地震灾害风险
    2.4 水质风险
        2.4.1 水源地水质污染风险
        2.4.2 输水过程水质污染风险
    2.5 调度风险
    2.6 社会风险
        2.6.1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风险
        2.6.2 恐怖袭击风险
        2.6.3 其它风险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
    3.1 指标特征信息
        3.1.1 指标灵敏度
        3.1.2 指标独立性
    3.2 基于证据可信度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
    3.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
        3.3.1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独立性分析
        3.3.2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灵敏度分析
        3.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指标融合
        3.3.4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分析
4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风险评价及对策分析
    4.1 基于三角模糊数—AHP的长距离引水工程安全运行风险评价
        4.1.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AHP
        4.1.3 模糊综合评价
    4.2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关键风险确定
        4.2.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4.2.2 指标关键程度与其类型、极差之间的关系
        4.2.3 关键风险指标分析过程
    4.3 实例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指标体系
        4.3.3 指标赋权
        4.3.4 模糊综合评价
        4.3.5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关键风险源获取
        4.3.6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情况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安排
2 评价活动的研究现状
    2.1 评价的广泛应用
    2.2 国内外质量评价研究
        2.2.1 国外质量评价的研究
        2.2.2 国内工程质量评价的研究
        2.2.3 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3 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4.1 外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2.4.2 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5 灰色评价方法的选取
3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思想和原理
    3.2 模型建立步骤
    3.3 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灰色综合评价法体系的建立
    4.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现行指标体系
    4.2 外观质量评价数据类型
    4.3 灰色综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4.4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的原则
    4.5 水利工程中外观质量评价数据关联分析
    4.6 外观质量灰色评价体系的优化
        4.6.1 质量标准为设计值
        4.6.2 质量标准的客观要求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应用案例
    5.1 工程案例分析
        5.1.1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5.1.2 灌区渠系改造配套工程
        5.1.3 相同外观质量得分工程的比较评价
    5.2 灰色综合评价外观质量注意的几点问题
    5.3 外观质量评价结论的应用
    5.4 灰色综合评价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志丹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总体情况
        1.1.2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1.3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重要性
        1.1.4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2.2 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现状
        1.2.3 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志丹县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土壤属性概况
        2.3.1 土壤质地
        2.3.2 土壤养分含量
        2.3.3 土壤含水率
        2.3.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3.5 土壤团聚体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4.2 工业生产状况
        2.4.3 农业生产状况
        2.4.4 自然灾害状况
    2.5 项目区概况
        2.5.1 项目实施概况
        2.5.2 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
    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
    3.5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4 构建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结构熵权法
        4.1.2 熵权法
        4.1.3 博弈论
        4.1.4 本章小结
    4.2 基于改进的密切值法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4.2.1 改进的密切值法原理
        4.2.2 基于改进密切值法的计算步骤
        4.2.3 改进密切值法的实证研究
    4.3 基于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4.3.1 改进物元可拓模型法的原理
        4.3.2 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计算步骤
        4.3.3 改进物元可拓模型法的实证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神经网络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5.1.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5.1.2 BP神经网络的计算步骤
        5.1.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实例研究
    5.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5.2.1 人工神经网络
        5.2.2 小波理论
        5.2.3 构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5.2.4 小波神经网络的应用实例研究
    5.3 BP神经网络与小波神经网络对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2 社会经济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基本情况
        2.3.2 区域稳定性
    2.4 区域存在的问题
    2.5 研究区渗漏原因分析
    2.6 小结
3 渠道防渗工程特征及其适用条件分析
    3.1 混凝土防渗
    3.2 砌石防渗
    3.3 膜料防渗
    3.4 沥青材料防渗
    3.5 砖砌防渗
    3.6 土料防渗
    3.7 黑龙江省主要防渗形式
    3.8 小结
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方法简介
    4.1 模糊综合评判
        4.1.1 模糊数学
        4.1.2 模糊综合评判
    4.2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4.3 灰色关联度
    4.4 小结
5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
    5.1 江南分区
        5.1.1 确定评价因子
        5.1.2 确定权重值
        5.1.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1.4 优化模式结果
    5.2 渤海分区
        5.2.1 确定评价因子
        5.2.2 确定权重值
        5.2.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2.4 优化模式结果
    5.3 桦树川分区
        5.3.1 确定评价因子
        5.3.2 确定权重值
        5.3.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3.4 优化模式结果
    5.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必然趋势
2节水型生态灌区的概念和作用
    2. 1节水型生态灌区的概念
    2. 2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功能与作用
3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技术路径
    3. 1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灌区工程
        3. 1. 1生态型渠道构建技术
        3. 1. 2明沟暗管排水系统
        3. 1. 3灌区建筑物的生态化改造
    3. 2集成应用先进的灌水技术
    3. 3构建健康的灌区生态系统
    3. 4搭建灌区信息管理平台
    3. 5丰富节水型生态灌区的特色文化
4节水型生态灌区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4. 1节水型生态灌区的评价指标
    4. 2节水型生态灌区的评价方法
5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 1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展望

四、晋祠灌区渠道衬砌方案优选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D]. 段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D]. 崔佳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D]. 孙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辽宁省世行项目实施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研究[D]. 上官佳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D]. 黄永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D]. 丁振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D]. 刘远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志丹县为例[D]. 朱端端.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9]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D]. 徐诗涵.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10]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J]. 彭世彰,纪仁婧,杨士红,刘笑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4(01)

标签:;  ;  ;  ;  ;  

晋祠灌区优化渠道衬砌方案的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