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脉颗粒中红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

乐脉颗粒中红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

一、乐脉颗粒中红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邹苏兰,易丽娟,李姿锐,郭志华[1](2021)在《益心泰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益心泰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enomenext 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 nm,体积流量为1.0 m L·min-1;柱温为30℃。测定10批益心泰颗粒样品,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益心泰颗粒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图,并计算相似度,再通过对照品色谱图对共有峰进行指认。结果:通过10批样品的测定,建立益心泰颗粒HPLC指纹图谱,计算得相似度为0.98。共标定31个共有色谱峰,其中4个共有峰19、25、30、31号峰为黄芪药材的专属峰;7个共有峰3、20、21、22、23、24、28号峰为丹参的专属峰;9个共有峰6、7、11、12、13、14、26、27、29号峰为红花的专属峰;6个共有峰8、10、15~18号峰为葶苈子的专属峰;1个共有峰5号峰为泽泻专属峰;1、9号峰为红花、泽泻的共有峰,2号峰为红花、茯苓的共有峰,4号峰为猪苓、丹参的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色谱图对共有峰进行指认,12、19、21、25、30号峰分别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毛蕊异黄酮苷、丹酚酸B、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结论:10批样品相似度结果表明该颗粒制备工艺方法稳定可行,同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

徐雪君[2](2021)在《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文献研究黄葵四物方是用于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药复方,本章对黄葵四物方处方进行了基础分析,包括处方组成及方解,并对黄葵四物方中各单味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归纳总结,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章节还对当前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西药物进行汇总分析,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背景。二、黄葵四物方提取、纯化工艺研究黄葵四物方包含黄葵、虎杖、姜黄和黄芪四味中药,其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黄葵四物方治疗慢性肾病药效确切,接下来将对其工艺进行优化。(1)当前优化提取工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正交设计实验可以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其高效、快速、经济。本章节实验首先对单因素溶媒浓度、溶媒倍数以及提取时间进行考察,根据单因素结果设计正交实验,以黄葵四物方中代表性化学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杨梅素、槲皮素、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姜黄素为指标性成分,并将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黄葵四物方最优提取工艺。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60%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2)中药复方浸膏得率普遍偏高,若要直接做成制剂,用药剂量较大,给患者服药带来一定的困难,并导致患者依从性不好,因此对浸膏进行纯化显得尤为重要。大孔树脂在纯化中药方面被广泛应用,其可以在减少浸膏得率的同时,富集有效成分,因此接下来将在最佳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分别从大孔树脂型号、上样量、上样液浓度、洗脱剂浓度、洗脱剂体积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可得:黄葵四物方的最佳纯化工艺是以HP-20型大孔树脂作为纯化树脂,提取药液浓度为1g/mL进行上样,每g树脂上样量为1.5g(干燥提取物),用80%乙醇进行洗脱,4倍柱体积(BV)洗脱即可。三、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质量研究黄葵四物方由黄葵、虎杖、黄芪和姜黄四味药组成,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不一,中药复方在成型之前必须对原药材质量进行把控,故本章实验将在提取纯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针对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质量进行研究,对黄葵四物方药材质量进行把控,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本章内容主要建立了黄葵四物方中黄葵、虎杖、姜黄、黄芪四味药材的TLC鉴别方法;建立了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指认化学成分;建立黄葵四物方中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1)根据药典规定,通过TLC对黄葵四物方中各味药材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各味药材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均显示相同斑点,但是斑点颜色深浅不一,即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2)接下来通过HPLC建立了复方的指纹图谱,对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比对,指认出13个化合物,后续根据指认的化学成分对复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复方中大部分成分含量相近,部分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如姜黄中的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故在对姜黄药材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避开成分含量较少的产区,为黄葵四物方的制备挑选最佳药材。四黄葵四物方成型工艺研究本文前期已经对黄葵四物方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提取物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章按照新药研究技术规范要求,对黄葵四物方的成型工艺进行考察。首先是对剂型的选择,由于颗粒剂载药量大,携带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我们选择将黄葵四物方制成颗粒剂。接下来分别从辅料的选择、辅料比、物料比、烘干时间和烘干温度考察其颗粒剂成型工艺,结果显示: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最优工艺为:物料比即清膏:糊精:淀粉=1:1:1,烘干温度为80℃,烘干时间为60 min。后期对其包装材料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以颗粒剂常用的药用复合膜(聚酯/镀铝聚酯/聚乙烯药用复合膜)作为本品的内包装材料。剂型工艺的确定为黄葵四物方后续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五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质量研究为控制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质量,确保其质量稳定性,本章建立了黄葵四物方颗粒质量标准,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建立了 TLC鉴别方法,并采用TLC方法对制剂中黄葵、虎杖、黄芪和姜黄进行鉴别;采用HPLC建立黄葵四物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对制剂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最终为黄葵四物方颗粒建立了可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葵四物方颗粒制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是:称取黄葵、虎杖、姜黄和黄芪四味药材,加入10倍量的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并将其浓缩至1.0g/mL,制备得到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然后以HP-20作为纯化树脂,药液浓度为1g/mL进行上样,每g树脂上样1.5g(干燥提取物),用4BV的80%乙醇进行洗脱,再次将纯化药液浓缩,得到黄葵四物方纯化物。加入糊精、淀粉,按照清膏:糊精:淀粉=1:1:1混匀,制软材,过二号筛制粒,于烘箱80℃,干燥60min,取出放凉后,用一号筛和五号筛整粒,用药用复合膜(聚酯/镀铝聚酯/聚乙烯药用复合膜)包装,灭菌,即得成品。

吴孟霏[3](2021)在《红花及其复方颗粒的质量与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对眼睛的损害有很多方面,但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视网膜病变。在全球2.46亿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将会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除了损害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也意味着危及生命的全身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药的研发是首要任务。本文考察不同产地红花质量,探讨红花对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证实红花可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红花结合黄芪制成颗粒制剂,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先通过测定15种不同产地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以及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5种不同产地红花药材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3种不同提取溶剂对新疆塔城红花药材抗氧化成分的提取效果,采用DPPH方法对15种不同产地红花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综合选择最优的红花进行后续颗粒剂制备。通过网络药理学来探讨红花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根据处方以红黄颗粒中黄芪甲苷转移率和含量做正交分析,确定最佳水提工艺,确定辅料,最终确定红黄颗粒制备工艺。用链脲佐菌素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对C57BL/6J小鼠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设置三个给药剂量组,给药后,通过小鼠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视网膜HE染色、血清中VEGF、MDA两个指标进行红黄颗粒药效考察。结果通过对不同产地红花比较,15个产地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存在差距,抗氧化活性也有差异,15种产地红花药材除新疆塔城,甘肃兰州,陕西宝鸡相似度较低外,其他产地红花药材相似度在0.9-1.0之间,15个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最终可聚成2大类,其中甘肃兰州红花药材和陕西宝鸡红花药材为一类,其他产地红花药材聚为一类,最终选择新疆吉木萨尔红花进行后续红黄颗粒制备。基于网络药理学验证红花可以通过信号通路来对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正交实验,最终确定红黄颗粒制备工艺为10倍量的水,提取两次,每次两小时,辅料用乳糖:糊精=1:2.5,用60%乙醇为润湿剂。建立红黄颗粒低中高剂量给药组,三个给药组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视网膜HE染色病理结果照DR模型组均有改善,血清中VEGF、MDA两个指标较DR模型组有所改善,且高剂量效果最好。结论不同产地红花指标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对于红花的使用需合理考量。通过网络药理学,可以初步判断红花可以对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优选的红黄颗粒制备工艺稳定且合理可行,建立的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准确易行,专属性强,能有效控制质量。红黄颗粒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治疗且延缓的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红黄颗粒改善视网膜病变情况,使指标趋于正常。

陈少英[4](2020)在《根痛平片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痛平片能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风寒阻络所致风湿痹痛,如肩颈疼痛,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等;其疗效及安全性均得到临床长期验证。本品处方由12味中药组成,但药品标准中薄层鉴别项仅鉴别白芍、葛根;含量测定项仅检测芍药苷。基于根痛平片现行标准过于简单,难以全面控制产品质量,本研究从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三方面,对根痛平片进行质量标准提高研究。采用TLC建立定性鉴别方法;采用HPLC波长切换法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建立中等极性部位、低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测定15批根痛平片成品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经方法开发及验证,所得结论如下:1)薄层鉴别项:建立乳香、没药、甘草、伸筋草、牛膝等5味药的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验证结果均符合规定。2)含量测定项:建立5个指标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全波长检测(190 nm-400 nm),通过波长切换法,在210 nm测定苦杏仁苷和川续断皂苷VI、在230nm测定芍药苷、在250 nm测定葛根素和甘草酸铵;3)指纹图谱:建立中等极性部位及低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测定15批根痛平片成品;(1)中等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RSD为0.1%,标定了19个共有峰,完成4个共有峰的指认:2号峰为原儿茶酸,7号峰为葛根素,11号峰为芍药苷,17号峰为川续断皂苷VI;完成9个共有峰的药材来源归属:2号峰来源于狗脊;7号、10号、12号峰来源于葛根;11号峰来源于白芍;15号、16号、17号峰来源于续断;19号峰来源于没药;(2)低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RSD为0.2%,标定了14个共有峰,完成13个共有峰的药材来源归属:1号峰及3号至14号峰均来源于乳香。本研究新建的薄层鉴别及指纹图谱的方法验证结果均符合规定,均可应用于根痛平片的质量控制及评价,另外,已完成5个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专属性考察及部分耐用性考察,待后续完成系统的方法验证,方可列入标准。

梁渐崧[5](2020)在《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肉苁蓉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肉苁蓉为列当科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肉苁蓉资源的紧缺且同属植物外观相似,市场上存在以沙苁蓉(Cistanche sinensis)充作正品肉苁蓉销售、使用的情况。为了提高肉苁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现有文献报道基础上,本研究拟运用分离度更高、分析时间更短的UPLC法对不同品种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不同品种的分析鉴别方法,并探讨沙苁蓉作为肉苁蓉代用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进行研究,为肉苁蓉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UPLC法建立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比分析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成分含量差异;2.采用UPLC法建立沙苁蓉中3种苯乙醇苷成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与肉苁蓉、管花肉苁蓉所含化学成的种类及含量差异进行比较;3.采用UPLC法建立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通过共有模式、相似度对比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来系统评价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的质量差异。4.确定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制备14批肉苁蓉标准汤剂,并通过研究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转移率、指纹图谱等质量控制指标来评价其质量。结果1.建立了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UPLC定量分析方法,4种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0777~0.000709mg/m L,0.000259~0.00236mg/m 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30%,加样回收率在96.22%~100.93%之间(RSD﹤2.0%)。测定了15批肉苁蓉及10批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四种成分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管花苷A>异毛蕊花糖苷,且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不同批次间含量差别较大。管花肉苁蓉中四种成分总量平均值为5.13%,肉苁蓉中4种成分总量平均值为1.96%,表明管花肉苁蓉中4种成分的平均总含量均明显高于肉苁蓉。2.建立了沙苁蓉中3种苯乙醇苷成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的UPLC定量分析方法,3种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130~0.000319mg/m L,0.000434~0.00106 mg/m 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67%,加样回收率在97.21%~101.13%之间(RSD﹤1.0%)。测定了13批沙苁蓉中3种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13批沙苁蓉中金石蚕苷含量最高,占三个化合物总量的58.1~80.1%,其次是2’-乙酰基金石蚕苷,而毛蕊花糖苷含量较低;与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所含苯乙醇苷类成分在种类、含量上相比均有明显区别,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为沙苁蓉特有成分,且这2个成分含量最高,毛蕊花糖苷为肉苁蓉、管花肉苁蓉、沙苁蓉共有成分,但在3个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在管花肉苁蓉平均含量最高为0.79%,在肉苁蓉平均含量为0.52%,在沙苁蓉平均含量最低仅为0.19%。3.建立了3种肉苁蓉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38个样品进行了UPLC指纹图谱分析,得到3种肉苁蓉的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模式图谱,肉苁蓉样品共确定9个共有峰,管花肉苁蓉样品共确定6个共有峰,两者均指认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4个峰;沙苁蓉样品共确定6个共有峰,指认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3个峰。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相似度为0.932,而沙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相似度为0.070,与肉苁蓉的相似度更低只有0.045;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的质量差异,结果显示38批样品被聚为两类,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和三批沙苁蓉样品聚为第一类,其余沙苁蓉聚为第二类;主成分分析可将3个品种样品区分开,其中管花肉苁蓉的样品点分布比较离散,说明样品的批间质量差异较大。4.制备了14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结果表明肉苁蓉出膏率范围为25.07%56.64%,松果菊苷平均转移率为22.05%,毛蕊花糖苷平均转移率为15.07%,p H值范围为4.30~5.15。并建立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共确认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号峰为松果菊苷、3号峰为管花苷A、4号峰为毛蕊花糖苷、5号峰为异毛蕊花糖苷。表明制备得到的标准汤剂整体均一性致良好,质量可控。结论本研究为肉苁蓉属药材及饮片的成分分析、种属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可靠、快速的UPLC分析方法,同时通过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建立其质量标志物的核心标本。研究发现,正品肉苁蓉与沙苁蓉间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均有明显区别,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沙苁蓉代替肉苁蓉使用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但目前市场上频繁出现以沙苁蓉充作正品肉苁蓉销售、使用的情况,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大相应的监管。同时,通过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为经典名方制剂的物质基准和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标准参照物,可进一步保证肉苁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倪丽丽[6](2020)在《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组成茵陈蒿汤的茵陈、栀子、大黄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1)分别制备茵陈标准汤剂15批,栀子、大黄饮片标准汤剂各23批,测定标准汤剂及其原料饮片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转移率、出膏率对标准汤剂进行量值传递规律分析。(2)收集不同企业生产的茵陈配方颗粒28批、桅子配方颗粒和大黄配方颗粒各21批,测定HPLC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计算共有峰定量峰面积,采用Q-TOF/MS技术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配方颗粒中存在的与各自标准汤剂对应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别通过共有峰数及峰面积比值、指标成分比值,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进行综合质量比较。结果:(1)茵陈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17和16个,共有峰数量传递率94.12%。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1-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1,3-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13个成分,在茵陈中首次检测到了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和黄酮二糖碳苷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超过100%,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分别只有49.31%和25.13%,提示标准汤剂制备过程中有机酸类成分可能发生了相互转化,绿原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 1,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平均转移率分别为31.36%、28.36%,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19.76%。茵陈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14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绿原酸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41.67%,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43.11%,但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则分别为139.44%、98.33%、119.04%、78.88%,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明显聚为两类,不同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也基本能聚在一起。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茵陈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2)栀子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26和24个,共有峰传递数92.31%。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基栀子苷、Ixoside、鸡矢藤次苷甲酯、Jasminoside B、绿原酸、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芦丁、异槲皮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槲皮素15个成分。在栀子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9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栀子标准汤剂成分转移率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测定的栀子中的成分均为水溶性成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鸡矢藤次苷甲酯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山栀苷的平均转移率接近100%,栀子苷平均转移率为80.43%,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平均转移率较其他成分较低,为48.48%、40.64%。推测原因水煎过程中温度较高,色素类物质遇热不稳定,导致西红花苷类成分含量降低较多。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之间,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栀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0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桅子苷的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1.78%,羟基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值为13.20%、14.03%,但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高达85.85%,提示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水溶性成分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四类为宜,两类颗粒剂、两类标准汤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栀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3)大黄饮片和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共有峰32和28个,共有峰传递数87.50%。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没食子酸-4-O-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O-桂皮酰-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白藜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番泻苷A、1,6-二-O-没食子酰-2-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1-O-没食子酰-6-O-肉桂酰-△-D-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1,2-二-O-没食子酰-6-O-肉桂酰-β-D-葡萄糖苷、6-甲氧基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6个成分。在大黄中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及化合物库数据比对,推测出6个新化合物,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没食子酸的平均转移率超过100%,为233.00%。游离型蒽醌的平均转移率低,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别为1.41%、1.90%、3.66%、13.70%,但大黄酸平均转移率为37.31%,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11.03%,8个结合型蒽醌合计平均转移率为44.04%,推测原因标准汤剂制备过程成分发生转化,蒽醌类物质转化为鞣质。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3.26%。大黄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了标准汤剂中的23个,配方颗粒中的成分平均含量与标准汤剂差异较大,大黄酸平均含量为标准汤剂的33.41%,但其他4个游离蒽醌的比值均超过100%,最大的大黄素甲醚为366.86%,而5个游离型蒽醌合计的比值又为64.29%,其原因是标准汤剂中大黄酸的含量占比较高;配方颗粒中8个结合型蒽醌除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葡萄糖苷外,其他7个比值均超过100%,8个成分合计的比值为147.42%;2个鞣质类成分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平均比值分别为34.32%和74.07%,提示在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等原因,相关成分在进一步转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能聚为两类,但配方颗粒同标准汤剂间部分有交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表明,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明显次于标准汤剂。

肖柳君[7](2020)在《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方黄甘颗粒(FHG)由6味中药(大黄、黄芪、炙甘草、干姜、北柴胡、附子)组成,拟开发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中药6类新药,旨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药复方新药作为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乃至今后中药新药研发的重点。面对很多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流感病毒性疾病等,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毒副作用严重,而中医药在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中药复方新药则极大地体现中医中药的特色,依托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思想的融合,中药复方新药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方中六味中药进行质量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最后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有效活性成分,为使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更具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对各批次的六味饮片照2015版一部药典要求进行检测,鉴于方中君药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低、重复性差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流速、10种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进行考察,以及对索氏回流后药材残渣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在供试品的制备过程中洗脱流速、D101大孔树脂的选择、提取方式等问题值得商榷。另外,通过借鉴黄芪薄层鉴别方法,对比D101大孔吸附树脂与中性氧化铝柱层析两种不同制样方法对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为往后更合理地控制黄芪饮片的质量奠定基础。(2)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对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中大黄、炙甘草、黄芪进行薄层摸索,建立大黄、炙甘草鉴别方法,对中间体中活性成分黄芪甲苷进行方法学研究,为复方黄甘颗粒成品的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以总蒽醌为研究对象,对五种蒽醌类成分在煎煮液、浓缩液、喷干粉中量质传递情况进行考察,为复方黄甘颗粒制剂工艺稳定性提供支撑。(3)复方黄甘颗粒成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大黄、炙甘草、干姜薄层鉴别方法,对其中的双酯型乌头碱进行了限量检查,采用液相色谱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芪甲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以控制颗粒剂的质量。明确从饮片源头到成品制剂有效成分群量质传递规律,进一步说明该制剂工艺稳定、可靠。同时,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量质传递规律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4)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为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预测黄芪甲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紧密相关,为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结论:本文通过对六味饮片进行研究,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草案,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发挥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进一步验证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合理性,同时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朱宇超[8](2020)在《“温经止痛颗粒”药学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职场压力增加等因素,女性痛经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发病女性的正常生活。本课题研究对象温经止痛方为经典方甘草干姜汤加味肉桂、小茴香、大枣而来,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为将其开发成可满足临床需求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从文献研究、提取工艺路线筛选、制剂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及抗痛经药理作用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文献研究:对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药学在痛经方面的认识和治疗进行了综述,同时基于文献对处方进行方解并综述了各味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二、提取工艺路线筛选:利用HPLC 比较不同提取路线所得提取液中化学成分含量,构建小鼠痛经模型,用以评价各提取液药效,最终确定合理有效的提取路线为肉桂、小茴香先合提挥发油,药渣再与其余药味先醇提后水提,为后续制剂工艺研究确定了方向。三、制剂工艺研究:为最大程度的提取并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制备利于贮藏、携带、服用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复方制剂,对提取、纯化、浓缩与干燥、制剂成型工艺进行优化。(1)挥发油提取工艺中,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对肉桂、小茴香提油工艺进行考察,并利用正交试验最终优化工艺条件为:肉桂粉碎成最粗粉,小茴香不粉碎,加7倍量水浸泡0.5h,提取3h。(2)挥发油固化工艺中,考察不同固化挥发油的稳定性,确定以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进一步以包合物得率、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含油率为指标对包合方式进行考察,确定以饱和水溶液法进行包合,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为:主客比1:7,包合温度50℃,包合2h。(3)整方醇提工艺中,以6-姜辣素提取率、甘草酸提取率、浸膏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选醇提工艺为加60%乙醇提取两次,第一次加9倍,第二次加7倍,每次提取1h。(4)整方醇提后的水提工艺中,建立了以UV-VIS法测定水提液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并以总黄酮得率、甘草酸提取率、浸膏得率为指标,利用均匀设计实验优化最终水提工艺为: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1倍水,第二次加9倍水,每次提取1h。(5)精制工艺研究中,以6-姜辣素保留率、甘草酸保留率、除杂率为指标比较醇沉与絮凝两种纯化方法,确定以醇沉法为纯化工艺,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醇沉工艺为:60℃减压浓缩至相当于1g饮片/mL,加乙醇至醇浓度为70%,边加边搅拌,4℃静置24h。(6)浓缩干燥工艺研究中,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热不稳定成分6-姜辣素及干浸膏粉状态的影响,确定采用喷雾干燥,并以喷干粉的得率、吸湿性、流动性为指标,利用混料设计实验对喷雾干燥中所加辅料配比进行优化,确定配比为干膏:轻质氧化镁:麦芽糊精:二氧化硅=0.5:0.305:0.145:0.05;进一步以喷干粉得率、甘草酸保留率、6-姜辣素保留率、水分为指标考察喷雾干燥工艺参数,最终确定总溶质浓度25%(药液浓缩至相当于0.7g饮片/mL,按比例加入辅料搅匀),药液初始温度60℃,进风温度130℃,空气流速35 m3/h,雾化压力40 mm,进液速度4.5 mL/min。(7)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对润湿剂及固体辅料进行了考察,并利用均匀设计实验优化固体辅料配比,最终确定制剂工艺为:辅料配比为辅料:喷干粉=0.3,辅料中麦芽糊精:CMC-Na=1.5,加90%乙醇湿法制粒,50℃干燥,整粒。四、质量标准研究:以对照品、对照药材、阴性制剂为对照,研究制剂中肉桂、干姜、炙甘草、大枣薄层鉴别方法,并对制剂的水分、粒度等一般检查项进行考察,同时利用HPLC测定制剂中6-姜辣素及甘草酸含量,并建立相应HPLC指纹图谱,对10批制剂图谱进行比对,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建立的4味药的TLC鉴别方法专属性良好;颗粒剂一般检查项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Ⅳ部制剂通则项下要求;建立的HPLC测定6-姜辣素及甘草酸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符合相应要求;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10批温经止痛颗粒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最终建立了温经止痛颗粒质量控制方法并初步拟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可用于温经止痛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五、抗痛经药理作用研究:为对制剂药效进行初步评价,构建了小鼠痛经模型,比较痛经宝颗粒及温经止痛颗粒低、中、高剂量对痛经模型小鼠扭体反应及血清中PGE2、PGF2α的影响,结果温经止痛颗粒有良好的抗痛经作用,且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痛经宝颗粒组,表现其较好的开发前景。

张倩[9](2019)在《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引起的相关疾病。血栓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及外周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材料如传统中药、功能性食物等具有显着的抗血栓活性,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以及干扰血栓扩大的抗凝剂;(2)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抑制剂;(3)能直接溶解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剂。课题组前期对31种活血化瘀中药及14种功能性食物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发现其中部分天然产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说明这些天然产物中确实存在活血化瘀的相关活性物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基于离线液相色谱(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快速有效地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卷柏)及功能性食物(柑橘属柠檬)中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活性成分,并对天然产物及相应活性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评价。期望筛选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具体的药效物质,在验证其活性的基础上,对活性较好的单体进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此外,建立针对活性中药丹参中极性丹酚酸的快速富集分离方法。系统地为上述药物和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血栓形成过程及目前天然产物抗血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抗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LC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基于离线LC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趋势。通过描述该技术的基本思路和进展情况,阐明了本研究选题及研究的目的、技术背景和立论依据。论文第二章采用离线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延胡索和川芎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物(TAE)中有5个能与血小板结合的化合物包括海罂粟碱、脱氢紫堇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及紫堇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5个化合物对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85μg/mL),并且其中4个(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和紫堇碱)的抗血小板作用为首次发现。此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总含量约占TAE的21%,是延胡索TAE中的主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而川芎中有5个化合物包括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能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其中洋川芎内酯A和Z-蒿本内酯能明显抑制THR诱导的洗涤血小板聚集,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另外3个成分体外抗聚集活性较弱。结合含量测定和体外活性测试的结果,发现川芎醇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表现了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尽管由于亲和力-内在活性的限制,血小板萃取结合HPLC分析在筛选天然产物中的特异性活性成分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方法确实能快速地缩小复杂基质中活性化合物范围,为具体成分筛选提供便利。论文第三章采用血小板吸附中空纤维LC-DAD生物指纹图谱方法,对丹红混煎剂中潜在的血小板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与空白纤维对比,从丹红混煎液中共找出12个靶向血小板的成分。结合LC-MS/MS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体外试验证实了其中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氨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三种激动剂THR、二磷酸腺苷(ADP)以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构效关系理论推测与丹酚酸A和丹酚酸B拥有相似丹参素结构单元的另外2个已筛选出但未获得单体的化合物丹酚酸H/丹酚酸I和丹酚酸L可能也具有血小板抑制活性。吸附性中空纤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血小板亲和萃取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轻了血小板萃取不断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筛选时长。该方法可用于寻找其他活血化瘀药材中的其他活性化合物。论文第四章采用THR亲和超滤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川芎中潜在的THR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比较活性和失活THR的超滤萃取结果,找到川芎醇提物中共8个能与活性THR结合的成分,并鉴定了其中3个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测试证明其中异绿原酸C和洋川芎内酯I具有较好的THR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48μM和197.23μM)。进一步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个化合物都能与THR具有催化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合且有较低的结合能。此外,另有4个与所筛选出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绿原酸A和B、洋川芎内酯J和N在与THR的分子对接分析中也显示了与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非常类似的THR结合能量以及结合位点,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成为潜在的THR抑制剂。亲和超滤萃取能实现蛋白质靶标和小分子化合物快速分离,通过活性和失活酶的筛选结果比对能增加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应用于靶向酶或其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活性成分筛选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论文第五章采用基于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的方法筛选柠檬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化合物。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中的7个标志性化合物是柠檬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UPLC-IT-TOF-MS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包括2个香豆素、1个类黄酮、1个三羧酸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验证了其中4个化合物即氧化前胡素水合物、柠檬酸、香叶木苷、柠檬内酯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300μM)。此外,基于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推测柠檬内酯可能通过TXA2/TPβ/GPCR(i)/PI3K/Rap-1b途径抑制血小板功能,并且可能对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素A2(TXA2)的关键环氧化酶(COX-1)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章通过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对传统的活性指导下的植物化学分离过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通过分析较初级分离阶段获得的不同极性流分中的组分,挖掘其中的差异组分和潜在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植物化学分离的过程,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论文第六章应用谱效关系的理念,对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卷柏炭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可以缩短肝素钠病理性出血模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BT)、升高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降低红细胞沉降(ESR)、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而卷柏提取物对BT、WBV、PV、ESR和红细胞压积(PCV)都没有显着影响。通过HPLC-DAD和LC-MS分析卷柏和卷柏炭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共鉴定出11个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对其中两个代表了变化趋势的化合物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进行抗/促凝活性分析。发现二氢咖啡酸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升高的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止血活性,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缩短凝血时间;而穗花杉双黄酮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降低的化合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的作用。说明由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卷柏和卷柏炭对凝血系统起到完全相异的作用。这对临床上两种药物用于凝血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一些参考。论文第七章基于葫芦[6]脲(CB[6])促进的叠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固定在Fe3O4@SiO2纳米粒子上的氨基封端的超分子CB[6]准轮烷复合物材料,对丹参中的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萃取条件下材料的吸附能力,推测材料对丹酚酸可能的阴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等吸附机制。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说明材料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所采用的材料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吸附性能,对多个丹酚酸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都具有非常快速的吸附速率(10 min以内)以及相当高的吸附量(15-80 mg/g)。同时材料还兼具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在应用于复杂加标丹参样品中的一些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萃取中显示出较高回收率(95.1%-106.5%)。所建立的针对丹参中几个代表性活性丹酚酸的快速高效萃取方法也有助于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应用。论文第八章为总结与展望。本文围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LC技术为基础,通过基于离线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对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和食物柠檬中的活血成分进行了筛选,同时对中药卷柏炮制前后与血栓形成相关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包括血流变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系统相关指标药理活性的评价和验证。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柠檬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柠檬内酯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探索。本研究还采用了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的方法对丹参中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萃取。总之本研究以LC为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着重发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以高灵敏度、准确可靠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了包含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超滤筛选、中空纤维固定化、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以及谱效分析等筛选方法,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理作用评价、作用机理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天然产物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也有利于不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挖掘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及天然产物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王琪[10](2019)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由连翘、炒栀子、淡豆豉、青蒿、薄荷等14味中药组成,现收录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为济川药业集团独有的中成药,在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夹滞证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大多数中成药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质量标准简单。2.药效物质基础不清。3.临床优势和作用特点不明确。所谓“药材好,药才好”,源头药材的质量决定了最终中成药的质量,因此从药材到中成药两方面的质量标准提升可以更好的全面控制和提升产品的质量。本课题来源于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标准化建设,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中国药典》中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包括连翘、大黄、赤芍、荆芥和黄芩5味药的TLC定性鉴别和栀子苷、连翘苷的定量分析,栀子质量标准包括栀子苷的TLC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因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等特点,只对单一或少数指标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质量和临床功效,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源头药材栀子和成品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本论文首先对栀子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概述,其次在《中国药典》中栀子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基础上,一方面从TLC鉴别、HPLC指纹图、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水分、灰分、重金属等检查项方面,对栀子及炒栀子进行了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另一方面从TLC鉴别、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面,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了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中国药典》中栀子质量标准,因原标准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栀子质量情况,故对其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1)建立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多指标TLC同时鉴别方法,各成分斑点清晰、分离较好,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有效。通过对11个不同产地的33批栀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质量差异较明显。(2)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 nm和440 nm,通过切换波长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栀子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15个共有峰,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对其进行SPSS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栀子样品分为3类,进一步通过计算F综合评分,结果表明相似度较好的情况下,不同产地栀子仍存在质量差异,以安徽、江西等地较优。(3)以栀子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为基础,新建了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II 5个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0.614.26 mg/g、1.7312.92 mg/g、51.7982.76 mg/g、5.0312.80 mg/g、0.422.28 mg/g;栀子苷含量最高,为其主要成分,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较其余成分含量差异较大。(4)在水分、灰分检查项的基础上新增了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并规定了限度:酸不溶性灰分不得多于0.2%;铜Cu≤20000 ng/g,砷As≤2000 ng/g,镉Cd≤300 ng/g,汞Hg≤2000 ng/g,铅Pb≤5000 ng/g。2、炒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通过对栀子产量、市场和成分含量及稳定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下,选取了江西产地栀子作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炒栀子药材来源。因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栀子以炒栀子形式入药,故需对炒栀子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现收集到江西抚州的10批炒栀子,以新建立的栀子质量标准为基础,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提升研究。(1)建立了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的多指标TLC同时鉴别方法,各成分斑点清晰、分离较好,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有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间炒栀子质量稳定。(2)建立了炒栀子HPLC指纹图谱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1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聚类分析主要分为2类,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间炒栀子整体质量较为稳定。(3)建立了炒栀子5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含量范围分别为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1.812.45 mg/g,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苷7.8611.08 mg/g,栀子苷46.2171.12mg/g,西红花苷I 0.991.82 mg/g,西红花苷II 0.110.21 mg/g。栀子苷含量波动较其他成分稍大,其余成分含量均较稳定;因西红花苷类成分属色素类,受热易分解,故炮制后含量较低。(4)在水分、灰分检查项的基础上,同时也增了酸不溶性灰分和重金属。3、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中国药典》中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1)在药典已有连翘、大黄、荆芥、薄荷和赤芍5味药的TLC鉴别基础上,增加了炒栀子、青蒿、槟榔和柴胡的TLC鉴别,结果显示在相同位置上,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色谱有相同颜色的斑点,且对应阴性对照无干扰,成分斑点分离清晰,所有方法专属性强、简单、准确有效。(2)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 nm、280 nm和250 nm,通过切换波长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确定了20个共有峰,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20批样品聚为3类:第1类为样品S13、S14、S15;第2类为样品S7、S10;剩余为第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相一致,结合载荷图和主成分得分图发现由7号峰(芍药苷)和20号峰(甘草酸)峰面积大小导致了分类结果,结果表明除个别批次样品外,该产品整体质量较为稳定。(3)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栀子苷、芍药苷、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苷和甘草酸7种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含量范围分别为栀子苷4.035.97 mg/g,芍药苷2.223.94 mg/g,连翘酯苷A 7.639.67 mg/g,黄芩苷5.0010.08 mg/g,连翘苷1.101.61 mg/g,汉黄芩苷0.861.74 mg/g,甘草酸1.612.81 mg/g。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栀子苷与连翘苷含量均优于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规定,不同批次间成分含量总体较为稳定。大部分无糖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有糖样品,考虑可能与有糖制剂工艺有关。黄芩苷作为含量最高的成分,含量波动与其余成分相比较大,故后期需加强黄芩药材质量的管理控制,从而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

二、乐脉颗粒中红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脉颗粒中红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心泰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各单味药材溶液的制备
        2.2.4 阴性样品溶液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精密度试验
        2.3.2 稳定性试验
        2.3.3 重复性试验
    2.4 益心泰颗粒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2.4.1 共有峰的确定
        2.4.2 相似度评价
    2.5 色谱峰指认及谱峰归属研究
        2.5.1 色谱峰指认
        2.5.2 共有峰与药材的相关性研究
    2.6 主成分分析(PCA)
3 讨论
    3.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选择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 色谱条件的考察
    3.4 结论

(2)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处方组成及方解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第三节 临床治疗慢性肾病药物使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葵四物方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纯化工艺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质量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薄层鉴别分析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葵四物方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剂型选择及工艺路线的初步拟定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第三节 黄葵四物方颗粒处方工艺确定及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葵四物方颗粒剂质量研究
    1.性状鉴别
    2.黄葵四物方颗粒薄层色谱鉴别
    3.指纹图谱
    4.含量测定
    5.本章小结
附:黄葵四物方颗粒剂质量标准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红花及其复方颗粒的质量与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
    二、中医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三、红花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理论依据
    四、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产地红花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抗氧化活性的考察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红黄颗粒成型工艺和质量评价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 红黄颗粒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二、致谢
    三、个人简介

(4)根痛平片质量标准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根痛平片研究进展
        1.1.1 根痛平片处方分析
        1.1.2 根痛平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1.1.3 本节小结
    1.2 中药复方质量标准研究概述
        1.2.1 薄层色谱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指纹图谱
        1.2.4 本节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预期目标
        1.4.1 研究方案
        1.4.2 预期目标
第二章 根痛平片的薄层鉴别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药材及对照品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薄层鉴别实验方法
        2.3.1 乳香、没药薄层鉴别
        2.3.2 甘草薄层鉴别
        2.3.3 伸筋草、牛膝薄层鉴别
    2.4 薄层鉴别方法开发
        2.4.1 乳香、没药薄层鉴别方法筛选
        2.4.2 乳香、没药鉴别重复性考察
        2.4.3 甘草薄层鉴别方法筛选
        2.4.4 甘草薄层鉴别重复性考察
        2.4.5 牛膝薄层鉴别方法筛选
        2.4.6 牛膝薄层鉴别重复性考察
        2.4.7 伸筋草、牛膝的鉴别方法筛选
    2.5 薄层鉴别方法验证
    2.6 实验结果
        2.6.1 乳香、没药鉴别方法筛选结果
        2.6.2 乳香、没药鉴别重复性考察结果
        2.6.3 甘草鉴别方法筛选结果
        2.6.4 甘草鉴别方法重复性考察结果
        2.6.5 牛膝鉴别方法筛选结果
        2.6.6 牛膝鉴别方法重复性考察结果
        2.6.7 伸筋草、牛膝鉴别方法筛选结果
        2.6.8 伸筋草、牛膝鉴别方法重复性考察结果
        2.6.9 薄层鉴别(3批成品检测结果)
        2.6.10 乳香、没药薄层鉴别方法验证结果
        2.6.11 甘草薄层鉴别方法验证结果
        2.6.12 伸筋草、牛膝薄层鉴别方法验证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根痛平片的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药材及对照品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多指标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3.4.1 色谱条件考察
        3.4.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3.5 实验结果
        3.5.1 色谱条件考察结果
        3.5.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根痛平片指纹图谱研究(中等极性部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药材及对照品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方法研究及验证
        4.4.1 色谱条件考察
        4.4.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4.4.3 方法学验证
    4.5 实验结果
        4.5.1 色谱条件考察结果
        4.5.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结果
        4.5.3 方法学验证结果
    4.6 中等极性部位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建立
    4.7 中等极性部位指纹图谱共有峰指认及归属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根痛平片指纹图谱研究(低极性部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药材及对照品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方法研究及验证
        5.4.1 指纹图谱研究预试验
        5.4.2 色谱条件考察
        5.4.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5.4.4 方法学验证
    5.5 实验结果
        5.5.1 指纹图谱研究预试验结果
        5.5.2 色谱条件考察结果
        5.5.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结果
        5.5.4 方法学验证结果
    5.6 低极性部位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建立
    5.7 低极性部位指纹图谱峰归属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肉苁蓉的研究进展
    1.1 肉苁蓉属植物特点及分布
    1.2 肉苁蓉属化学成分研究
        1.2.1 苯乙醇苷类
        1.2.2 环烯醚萜类及其苷类
        1.2.3 木脂素及其苷类
    1.3 肉苁蓉药理活性研究
        1.3.1 润肠通便作用
        1.3.2 神经保护作用
        1.3.3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1.3.4 抗骨质疏松作用
        1.3.5 改善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1.4 肉苁蓉的质量分析研究
        1.4.1 红外光谱法(IR)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4.4 超高液相色谱法(UPLC)
        1.4.5 色谱联用技术
        1.4.6 其他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 种苯乙醇苷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色谱条件
        2.2.1 色谱条件的优选
        2.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3 溶液的制备
        2.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3 测定法
    2.4 定量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试验
    2.5 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样品含量测定
        2.5.1 肉苁蓉中4 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2.5.2 管花肉苁蓉中4 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苁蓉中3 种苯乙醇苷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色谱条件
        3.2.1 色谱条件的优选
        3.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3 溶液的制备
        3.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3 测定法
    3.4 定量方法学考察
        3.4.1 线性关系
        3.4.2 精密度试验
        3.4.3 稳定性试验
        3.4.4 重复性试验
        3.4.5 加样回收试验
    3.5 沙苁蓉样品含量测定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 UPLC 指纹图谱分析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药
    4.2 色谱条件
        4.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3 溶液的制备
        4.3.1 参比溶液的制备
        4.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3 测定法
    4.4 方法学考察
        4.4.1 精密度试验
        4.4.2 稳定性试验
        4.4.3 重复性试验
    4.5 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指纹图谱的建立
    4.6 化学计量学分析
        4.6.1 聚类分析
        4.6.2 主成分分析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2.1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制法
        5.2.2 肉苁蓉饮片含量测定
        5.2.3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5.2.4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中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转移率
        5.2.5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出膏率
        5.2.6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p H值
        5.2.7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标准汤剂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一、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两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二、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原料饮片或药材三者所含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三、基于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四、基于疗效比较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茵陈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对照品与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标准汤剂的制备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茵陈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茵陈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栀子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栀子标准汤剂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对照品与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栀子标准汤剂的制备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栀子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栀子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黄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对照品与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4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转移率分析
        2.5 标准汤剂出膏率检测及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样品
        1.3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配方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2.3 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2.4 基于模式识别的大黄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质量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及展望
    1 研究结果
    2 研究结论
    3 本课题的创新点
    4 本课题的缺陷和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黄芪饮片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样品信息
    2 方法与结果
        2.1 液相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2.5 对方法1(药典方法)进行考察
        2.5.1 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
        2.5.2 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溶剂洗脱流速单因素考察
        2.5.3 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考察
        2.5.4 对索氏提取器中回流完的饮片残渣进行考察
        2.6 方法2方法学考察
        2.7 不同批次黄芪饮片含量测定
        2.8 不同中性氧化铝与填料考察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相关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大黄饮片质量研究
        2.1 样品信息
        2.2 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2.3 小结
    3 炙甘草饮片质量研究
        3.1 样品信息
        3.2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
        3.3 小结
    4 北柴胡饮片质量研究
        4.1 样品信息
        4.2 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含量测定
        4.3 小结
    5 黑顺片质量研究
        5.1 样品信息
        5.2 黑顺片含量、限量测定结果
        5.3 小结
    6 干姜质量研究
        6.1 样品信息
        6.2 6-姜辣素含量测定
        6.3 小结
    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样品制法
    3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薄层鉴别研究
        3.1 大黄薄层鉴别
        3.2 甘草薄层鉴别
        3.3 黄芪薄层鉴别
    4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
        4.1 液相色谱条件
        4.2 样品溶液制备
        4.3 方法学验证
    5 复方黄甘颗粒制备工艺全过程总蒽醌含量稳定性研究
        5.1 液相色谱条件
        5.2 样品溶液制备
        5.3 总蒽醌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性状鉴别
    3 复方黄甘颗粒薄层鉴别
        3.1 大黄薄层鉴别
        3.2 甘草薄层鉴别
        3.3 干姜薄层鉴别
    4 检查
        4.1 乌头碱限量检查
        4.2 一般检查
    5 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5.1 总蒽醌含量测定
        5.2 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5.3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6 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6.1 色谱条件
        6.2 对照品溶液制备
        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6.4 方法学考察
        6.5 分析与讨论
    7 复方黄甘颗粒标志性成分质量传递规律研究
    8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复方黄甘颗粒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1.2 化学成分的搜集与筛选
        1.3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CRF作用靶点筛选
        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1.5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1.6 靶点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与作用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2.2 中药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的Venny分析
        2.3 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4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构建与分析
        2.5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2.6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的成分与作用机制文献验证
        2.8 靶点通路分析
        2.9 FHG治疗CRF潜在Q-marker预测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附表

(8)“温经止痛颗粒”药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和治疗
        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治疗
    第二节 传统中医药学对痛经的认识与治疗
        1. 传统中医药学对痛经的认识
        2. 传统中医药学对痛经的治疗
    第三节 处方来源及其组成药材文献研究
        1. 处方来源及方解
        2. 处方中各药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提取工艺路线筛选
    第一节 温经止痛方不同提取路线化学成分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温经止痛方不同提取路线药效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制剂工艺研究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1.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2. 挥发油固化工艺研究
        3. 醇提工艺研究
        4. 水提工艺研究
    第二节 精制工艺研究
        1. 醇沉与絮凝工艺比较
        2. 醇沉工艺研究
    第三节 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1. 干燥方式比较
        2. 喷雾干燥辅料筛选及配比研究
        3.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第四节 成型工艺研究
        1. 润湿剂选择
        2. 固体辅料筛选与配比优化
        3.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温经止痛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温经止痛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温经止痛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经止痛颗粒抗痛经药理作用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血栓性疾病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1.2 天然产物抗血栓研究进展
        1.2.1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相关因子
        1.2.2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相关因子
        1.2.3 作用于纤溶过程相关因子
    1.3 基于离线液相色谱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基于离线LC分离的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1.3.2 基于L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
        1.3.3 基于谱效学研究
    1.4 本文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立论依据
        1.4.3 研究内容
2 血小板萃取筛选中药延胡索和川芎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动物与药材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样品制备
        2.2.5 血小板萃取筛选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2.6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 HPLC分析条件建立
        2.2.7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LC-MS成分鉴定
        2.2.8 延胡索TAE、川芎EAE及其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
        2.2.9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主要成分HPLC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PLC分离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成分
        2.3.2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组成成分鉴定
        2.3.3 血小板亲和萃取条件优化及结果
        2.3.4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2.3.5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生物指纹图谱用于丹参-红花混煎剂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与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样品制备
        3.2.5 HPLC-DAD及 LC-MS分析条件建立
        3.2.6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丹红混煎液中生物活性成分
        3.2.7 丹红混煎液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的SEM表征
        3.3.2 筛选条件下血小板存活率测定
        3.3.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3.3.4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筛选条件优化及结果
        3.3.5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LC-MS/MS结构鉴定
        3.3.6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超滤离心结合液质分析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川芎醇提物制备
        4.2.5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靶向THR成分
        4.2.6 川芎醇提物及阳性阴性药的HPLC-DAD及 LC-ESI-MS分析条件建立
        4.2.7 川芎醇提物及其活性成分体外THR抑制活性评价
        4.2.8 川芎醇提物活性化合物与THR的 In silico分子对接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离心筛选方法的可靠性
        4.3.2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提取物中的THR抑制剂条件优化及结果
        4.3.3 液质分析鉴定川芎醇提物中靶向THR成分的结构
        4.3.4 体外THR抑制活性测试
        4.3.5 THR和已鉴定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4.3.6 THR和相似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4.4 本章小结
5 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表征柠檬中抗血小板活性成分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动物与食物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样品制备
        5.2.5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5.2.6 柠檬提取物LC及 LC-MS分析
        5.2.7 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2.8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柠檬提取物血小板毒性测试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评价
        5.3.2 活性指导下柠檬LEE分离
        5.3.3 柱色谱流分组成成分及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3.4 标志性成分质谱鉴定
        5.3.5 标志性成分活性分析
        5.3.6 柠檬内酯与血小板结合后对血小板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比较及其活性转变物质基础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动物与药材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2.4 样品制备
        6.2.5 动物体内实验组别设置
        6.2.6 卷柏炒炭前后体内止血活性测试
        6.2.7 卷柏炒炭前后HPLC-DAD及 LC-IT-TOF-MS分析条件建立
        6.2.8 卷柏炒炭前后差异成分止血活性验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卷柏炒炭前后对止血过程相关参数影响测定
        6.3.2 卷柏炒炭前后成分变化分析
        6.3.3 特征性变化成分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活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氨基封端的超分子葫芦[6]脲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用于丹参中丹酚酸萃取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药材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合成2-叠氮基乙胺
        7.2.4 炔基化Fe_3O_4 纳米颗粒制备
        7.2.5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7.2.6 磁性固相萃取流程
        7.2.7 样品制备
        7.2.9 HPLC分析
        7.2.10 LC-MS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2-叠氮乙胺
        7.3.2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表征
        7.3.3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萃取条件优化及保留机制研究
        7.3.4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7.3.5 比较点击前后材料吸附能力变化
        7.3.6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可重复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7.3.7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的萃取性能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
        7.3.8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应用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丹酚酸萃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C 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栀子的研究概况
        1.1 栀子的本草考证
        1.2 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栀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栀子的质量标准研究
    2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研究进展
        2.1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简介
        2.2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方解
        2.3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2.4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临床应用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栀子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栀子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栀子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栀子其他检查项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炒栀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炒栀子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炒栀子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炒栀子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炒栀子其他检查项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TLC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乐脉颗粒中红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心泰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J]. 李雅,邹苏兰,易丽娟,李姿锐,郭志华. 药物分析杂志, 2021(07)
  • [2]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D]. 徐雪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红花及其复方颗粒的质量与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D]. 吴孟霏.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4]根痛平片质量标准提高研究[D]. 陈少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D]. 梁渐崧. 暨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标准汤剂的茵陈蒿汤组方药味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D]. 倪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D]. 肖柳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温经止痛颗粒”药学基础研究[D]. 朱宇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其臣药栀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王琪. 江苏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乐脉颗粒中红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