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搭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

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搭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

一、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组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梁亦君[1](2021)在《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校教学不再局限于讲课,转向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发展。而为了让城轨系统教学实验更贴近生产真实情况,学校新建了一套对城轨线路进行模拟还原的动态模型平台。该平台包括2个主变电所、8个牵引混合所和上下行各8辆列车模型,共44块控制板,每块控制板上有近70个待观测的数据节点。由于控制板均封闭在设备柜和移动的列车中,无法使用实体仪器观测,因此需要开发一套可以提供多种测量功能的监测系统,为学生教学实验提供唯一、可靠的数据支持。在对当前国内外的虚拟仪器以及各类监测系统的深入调研后,本文为动模平台设计了一套基于以太网通信的多点接入监测存储系统,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在VS 2013中使用C#语言,并配合MS 2015的控件进行监测系统的上层应用界面设计开发,完成了多通道的波形选择、显示、触发、测量分析等功能的实现。通过分析动模平台的各类硬件设施的通信需求,完成了底层以太网芯片、列车无线通信设备选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配动模平台的通信网架构。基于该架构,在底层控制板中对所使用的W5300以太网芯片进行编程控制。通过以太网TCP通信,实现了多用户同时观测和多块控制板同时观测的多点接入功能。并将底层控制板按功能分类,归纳各类控制板采集的数据量,建立了一套上层应用和底层5类控制板之间交互控制使用的响应协议,实现了对所有控制板中的模拟量、数字量和中间计算变量采样率10k Sa/s的数据采集和发送。根据监测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结合My SQL数据库的B+树索引结构特点,采用安全性更高的InnoDB存储引擎,提出了优化后的动模监测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在VS 2013中使用标准数据库语言SQL,将待入库数据转化、合并为SQL长语句,采用事务提交的方式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入库;通过建立数据写入记录表,在监测系统中显示数据写入记录,根据用户的选择转换为数据库搜索SQL语句,读取对应数据并绘制波形图,实现了数据出库波形重现。经测试,本文开发的监测系统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界面交互友好,数据准确,运行稳定,可以为动模平台的实验教学提供数据观测功能。图49幅,表5个,参考文献59篇。

张笑[2](2021)在《BRDF测量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简称 BRDF)能够反映出物体表面的光散射特性,在光学元件表面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为了获取光学元件表面散射光信息,需要建立BRDF测量系统。但是BRDF测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具有角度定位精度高、测试数据量大的要求。在目前BRDF测量系统中,存在着装置复杂、测量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本文对BRDF测量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以实现BRDF测量系统自动化为目标,概述了 BRDF的研究现状及BRDF测量系统研究现状,并阐述了 BRDF与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根据BRDF测量系统硬件结构,以样品台和探测器模块的运动控制展开具体研究,设计了以系统组合控制、扫描运动轨迹、梯形速度规划的测量系统控制方案。在系统组合控制中,对BRDF测量系统结构进行了具体描述,并建立了探测器模块中两个旋转台与散射角、散射方位角之间的坐标关系;在梯形速度规划中,对梯形速度进行分析,选取100到256等级的速度,以缩短测量时间。在扫描运动轨迹规划中,设计了沿纬线和经线两种扫描轨迹,通过对两种扫描轨迹的研究分析,选择了沿纬线的扫描运动轨迹。在BRDF测量系统硬件基础上,对测量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结合测量系统的特点以及实验条件,确定了测量系统控制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利用 Labora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测量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通信串口、位移运动、旋转运动、光电编码器补偿、扫描运动的功能模块设计,实现了 BRDF自动化测量。根据BRDF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实验装置的搭建。首先,对测量控制系统进行定位补偿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测量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定位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BRDF测量装置对带有划痕、麻点的表面和光滑表面的标准疵病样品进行了散射分布测量实验,并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散射方位角为0°时,在不同入射角度下,BRDF测量曲线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光滑表面的BRDF测量的重复性标准差小于0.02sr-1,带有划痕、麻点表面的BRDF测量的重复性标准差小于0.04sr-1。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了 BRDF测量控制系统软件及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为以后更高精度的BRDF测量装置提供了研究基础。

夏雨[3](2021)在《基于Scratch平台的PLC自动编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控制领域内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但是不同型号的PLC之间互不兼容,不同厂商也都有自己专用的PLC开发环境,这便造成了PLC程序的编写和修改工作难度较大,开发流程较为抽象和繁琐,开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编程经验才能够胜任工作,这样并不利于实际的工业生产活动,在进行程序调试时问题会比较突出。因此实现PLC的自动编程,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刻不容缓。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Scratch平台的PLC自动编程系统,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直观高效的图形化编程平台。开发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拖拽元器件模型在Scratch平台中构建虚拟组态设计环境,进而完成图形控制程序的开发。在Qt上位机界面,可实现PLC源代码的自动生成以及格式校验。本文首先研究了自动编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Scratch二次开发相关内容,进而提出PLC自动编程的概念。然后对其进行功能设计与需求分析,构建出PLC自动编程系统的总体框架,将其分为Scratch平台虚拟仿真研究以及Qt上位机用户界面模块。对于虚拟仿真研究平台,本文使用了Solidworks软件完成自动化生产线中常见元器件三维模型的绘制,并借助于Photoshop制图软件导出透明背景元器件模型,接着导入至Scratch平台并建立成库。随后分析了Scratch编译原理、接口以及代码块参数存储方式,进行自定义积木以及插件的设计,进而完成Scratch虚拟组态的设计与构建。对于上位机用户界面模块,本文使用的是Qt平台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以及美化工作,用户通过鼠标点击事件实现读取Scratch工程文件中积木块参数,如元器件动作的先后顺序和动作前提等,进而通过编写算法实现将关键参数转换为可正确执行的PLC源代码,最后进行指令语句的格式校验。最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复用性测试,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将可视化的表达方案转换为可正确编译执行的PLC源代码,有效提高了工控领域PLC编程的效率,可广泛应用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工作。

陈延旭[4](2021)在《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信息行业迅猛发展使得对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需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的兴盛使得对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要求与日剧增。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种类、功能、规模、复杂程度等方面的不断增加,要求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适用性、灵活性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及元器件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也使自动测试与分拣系统的使用更为广泛。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智能制造、自动测试、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需求不断拓展。为满足课程及教学的要求,培养一批自动测试与分拣的从业者,依托于学院自动测试与控制的优势,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深入分析了分立器件、组件模块、集成电路和电子设备整机等四种被测设备的测试需求,并以具体被测设备及测试指标为例,研究并制定了测试方案,最终完成了整个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实验案例的测试,主要成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的教学需求和测试分拣需求,给出了教学平台的整体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测控计算机平台作为上位机,仪器平台、机械臂平台、现场控制平台作为下位机的总体方案,明确了各子平台的功能划分,和总体的自动测试与分拣流程。2)根据四种类型的被测设备,将各子平台的要求和功能具体化,确定本实验教学平台需提供:仪器平台的LXI硬件连接和基于VISA的SCPI或IVI等控制方式,射频信号发生器和混合域示波器的激励和测试方案;机械臂平台的机械臂控制方案、外部I/O组件的连接配置方案;现场控制的树莓派逻辑控制方案、FPGA信号激励和处理方案;上位机的UI界面、交互逻辑和业务逻辑的通用方案,以及整个平台的网络通信方案和流程同步方案。3)根据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硬件架构,设计并实现了转接板完成各子平台的互联,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四种类型的被测设备分别设计和实现了适配板和适配器,结合具体的测试方案,完成了对四种具体被测设备的测试与分拣。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教学平台可针对不同类型被测设备完成自动测试与分拣,各子平台间数据及信息传递可靠,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教学性。

魏成龙[5](2011)在《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远程监测技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兴起,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得设备离散化加剧,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分布式监测系统便应运而生。这种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资源合理分配,大大提高效率。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分布式监测系统都部署在局域网,仍存在地域局限性。因此,本文在实现局域网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远程监测技术,提出以C/S、B/S混合架构的模式,来构建形位误差远程监测系统。并其应用在形位误差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问题上。本文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C/S和B/S两种监测架构的优缺点,结合本系统研究对象的特性,设计了用C/S和B/S混合架构监测系统来研究形位误差的基本方案。以形位误差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为任务,将监测系统按功能划分为局域网和外网部分。局域网使用C/S架构,通过Labwindows/CVI编写的Client和Server端应用程序,以TCP/IP为传输协议,实现了Client到Server端的数据传输,并将数据存储在Access数据库中,编制了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数据管理,最后显示形位误差图形;外网则以B/S为架构,在VB6.0中设计了ActiveX监测控件,将Server端界面以ActiveX面板的形式发布到网页上,用DataSocket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网页上实时显示误差图形。最后使用Visual Studio创建了ASP.NET运程监测网站,包括登录模块、监测模块、数据查询模块、误差知识学习模块等,并设计了用户登录数据库来保证网站安全性,和数据监测数据库对服务器端的误差数据进行网页管理。此混合架构系统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完成了误差数据从生产现场到浏览器端的传输和可视化,基本完成了形位误差的远程监测任务。通过以上学习,深化了对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将形位误差可视化与远程监测技术相结合,为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宽了思路。

李臣全[6](2009)在《基于GPIB总线VISA标准的COM组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化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测试技术、测试仪器层出不穷,虚拟仪器以其优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虚拟仪器的概念也在逐渐的加深。作为虚拟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测试环境的变化,新的测试仪器的出现,人们对VISA也有着更多的新要求。由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测试用户有着自己喜好的编程语言,这就对VISA多语言下的适用性提出了要求。同时,由于不断有新的测试仪器出现,VISA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相应升级。在现有的VISA条件下,VISA版本升级时,无法实现较大规模的代码重用,这就增加了VISA升级的难度。因此,采用一种新的VISA设计方法,解决VISA多语言下的适用性和VISA版本升级时的难度,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经过对软件开发模式和VISA标准的充分研究,本文提出采用COM组件设计VISA的方法。将VISA的优点和COM组件的语言无关性、进程透明性、和可重用性的优点结合起来,有效实现VISA在多语言下的适用性,同时增强代码重用,降低VISA版本升级的难度。本文在实验室开发的USB-GPIB接口控制器和VISA的基础上,采用COM组件技术设计了VISACOM函数库。本文从COM组件和VISA的特点出发,详细的介绍了VISACOM函数库的整体设计方案。针对整个VISACOM设计中存在的VISA的重用方法、接口功能设计、接口访问控制、多语言下参数使用、错误处理等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采用VISA封装和接口重用的设计解决了重用问题;采用函数列表的设计解决了接口访问控制问题;采用有效的字符参数设计解决了多语言下参数的使用问题;建立两种错误处理机制解决了错误处理问题。并且,本文在第四章中给出了相关的程序实现过程。最后,搭建了实验室测试系统,在VB、VC、Delphi、Java几种主流语言下对所开发的VISACOM函数库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开发了VB、Delphi下的用户使用界面,有效的降低了用户对函数库的使用难度。所开发的VISACOM函数库通过了实验室条件下的验证。通过VISA函数库可以有效的实现对Agilent公司的数字多用表、频谱分析仪、FLUCK公司的多产品校准仪的控制,接口功能符合设计初衷。同时,函数库也通过了多种语言下的测试。在函数库升级方面,采用COM组件的有效重用,版本升级难度也远远低于以前的VISA版本。对VISA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郑新新[7](2009)在《电磁兼容自动测试平台的架构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的发展,自动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但是测试系统功能重复开发比较严重,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高效的开发自动测试系统成为工作的重心。本文以实际项目为背景,首先研究了国内外电磁兼容自动测试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室内的平台化框架进行了分析,利用软件重用技术完善了功能层,开发了若干可重用组件,并对自动测试系统开发给出了规范流程;然后遵循平台化技术开发流程利用平台化功能组件实现了预兼容实验室内电子产品电磁骚扰标准测试系统;由于整个系统的定位是预兼容测试也就是屏蔽室内的预测试,所以根据项目需求也对预兼容实验室作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预测试系统校准方法及可行性。

潘洪华[8](2008)在《可配置的智能仪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测试控制系统中,数据采集作为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为测试管理与控制实时提供数据,为实验人员进行产品性能分析提供重要依据。为了缩短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周期,避免重复编码,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现代软件工程的思想,并结合现场数据采集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软件设计与系统硬件结构,在测试控制系统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可配置的智能仪表数据采集系统。在系统硬件构成方面,本文给出了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工控机、智能仪表、通信接口以及传感器等,并对各组成部分给出了简要介绍,同时描述了冰箱测试系统中数据采集硬件的连接,进一步给出了一般性的数据采集硬件连接图。系统的整体设计决定着系统性能的优劣,对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起决定作用。经过构造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的探索,对系统整体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早期的系统设计以实现功能为首要目标,测试管理与数据采集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实现;为了避免数据采集的阻塞,我们采用多进程技术,将数据采集系统从原来的应用程序中独立出来,两个程序运行在一台工控机上;为了满足高效率数据采集的需求,我们进一步优化系统整体设计,将测试管理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独立开来,分别占用一台工控机,这样系统就有了充足的硬件资源可供利用,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此外还给出了系统开发环境、系统设计目标和系统功能分析。本文还对系统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说明,包括数据采集阻塞问题的研究、VISA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还对数据存储缓冲区的问题及仪表故障的判断与处理进行了探讨。UML统一建模语言体现了现代软件工程的思想,因此在开发该系统时,我们利用了这一工具进行系统的建模,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建立了用例模型,从开发人员的角度,给出了系统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从这几个方面为系统详细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进行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经过实践的摸索,我们总结出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常用的智能仪表及通信接口,数据采集的通用流程,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初始化模块,我们对智能仪表及通信接口等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设置,引入了INI文件,避免了对程序的经常改动。此外本文对主要通信接口RS232/485及GPIB的编程实现给出了说明,论述了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对数据采集系统与测试管理系统间的接口给出了描述,最后还给出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本文论述的数据采集系统,是在家电类产品测试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满足不同的家电产品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的测试需求。

赵金光[9](2008)在《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仪器是以具备控制、处理分析能力的软件取代相应功能的电子线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用计算机完成传统仪器功能的软仪器;是传统仪器功能与外形的模块化和软件化。远程虚拟仪器是虚拟仪器在网络领域的拓展,它能从与Internet相连的远端获得动态数据或将控制信号传送到远端,使在本地PC机上监控远端成为可能。远程虚拟仪器技术是虚拟仪器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虚拟仪器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整个Internet网上,使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一体化。如何实现基于Web的远程测控技术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论文首先介绍了虚拟仪器及远程虚拟仪器的研究现状、结构及意义;其次,研究了虚拟仪器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包括应用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卡和基于串口总线的PLC实现对实际对象的监控,主要介绍了使用这两种方式的硬件选择、系统组成、通信原理以及开发的实例;接下来介绍了远程虚拟仪器系统的实际开发方案和开发过程;最后,以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为例,讨论了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的总体结构、实现方式、开发的远程实验项目以及网站系统的远程访问控制与管理等。其中,在实验项目开发中,讨论了各种经典、现代以及智能控制算法在LabVIEW中的应用,并开发了基于这些算法的课程实验,也为虚拟仪器系统的远程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该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已能在局域网内运行,实现了基本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技术交流以及共同学习研究的平台,从而使实验室中的硬件仪器得以共享。随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它必将在今后的远程实验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技术对机电行业上的远程测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凌敏[10](2007)在《基于GPIB技术的电子技术自动综合测试平台的设计》文中认为通用接口总线(GPIB)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方式,它把虚拟仪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功能强大的测试仪器整合在一起,具有测试速度快、准确度高、功能强大和可扩展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测试工作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教学革新为出发点,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开发出适合教学使用的自动测试系统。本测试平台具有实验结果直观、便于组建、便于实现远程实验和教学内容现代化等特点。本文通过GPIB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介绍了GPIB的通信原理,重点阐述了IEEE-488.2通信协议在VB环境下的实现方法,确定了该自动测试系统的组建方法和体系结构。利用GPIB总线将多台程控测试仪器与一台计算机相连,作为基于GPIB的下层网,用户在该计算机上运行测试软件,实现对测试仪器的远程控制,完成对电子技术实验的测量、数据采集、滤波和误差分析,并把各种测量数据在Access数据库中进行保存。分布式测试功能的实现,介绍了TCP/IP协议、Winsock套接字的通信原理以及网络通信方法。该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其它计算机连接,作为基于TCP/IP的上层网,可以实现网络中多个客户端对测量仪器的远程控制。此外,本系统灵活运用了智能仪器的程控命令,进行了VB和Matlab的混合编程,以及数据库数据的显示、保存和导出到EXCEL文档。最后,本文对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提出远程实验的实现方案,展望了当前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开展进一步研究需要做的主要工作。

二、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组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组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测量仪器出现和发展
        1.2.1 开发环境对比
        1.2.2 数据采集传输方式对比
        1.2.3 数据存储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动模平台及网络构成
    2.1 城轨动模系统介绍
    2.2 基于动模的多点接入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2.2.1 通信网络系统需求
        2.2.2 上层应用设计需求
    2.3 动模的通信网络架构
        2.3.1 通信网络总架构
        2.3.2 主所和牵混所网络通信
        2.3.3 列车模型网络通信
        2.3.4 学生用户接入通信
    2.4 动模通信网络硬件构成
        2.4.1 底层控制板处理器
        2.4.2 以太网通信芯片
        2.4.3 无线接入设备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系统界面及功能实现
    3.1 监测系统界面开发环境
    3.2 监测系统应用框架
    3.3 波形绘制与操作显示
        3.3.1 波形绘制实现
        3.3.2 轴缩放和平移
        3.3.3 波形触发实现
    3.4 波形参数测量
        3.4.1 波形时域参数测量实现
        3.4.2 波形频域分析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采集与数据通信
    4.1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参数选择
    4.2 监测系统数据通信实现
        4.2.1 TCP/IP协议通信
        4.2.2 监测系统中W5300以太网通信实现
    4.3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实现
        4.3.1 控制板采集数据类型
        4.3.2 数据采样流程
    4.4 监测系统多点接入实现
        4.4.1 监测系统的响应协议
        4.4.2 多板观测通信实现
        4.4.3 多客户端接入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监测系统数据库存储与读取
    5.1 数据库开发环境与存储优化
        5.1.1 MySQL数据库
        5.1.2 存储引擎对比分析
        5.1.3 索引结构理论
        5.1.4 MySQL索引和数据库优化
    5.2 基于动模系统的监测系统数据库结构
    5.3 数据入库实现
    5.4 数据出库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BRDF测量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BRDF测量控制系统理论研究
    2.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基本理论
        2.1.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定义
        2.1.2 角分布散射
    2.2 运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
        2.2.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2.2.2 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2.2.3 步进电机的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BRDF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3.1 BRDF测量系统控制方案
        3.1.1 系统组合控制
        3.1.2 扫描运动轨迹
        3.1.3 梯形速度规划
    3.2 测量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3.2.1 旋转台的选型
        3.2.2 平移台的选型
        3.2.3 运动控制器的选型
        3.2.4 光电编码器的选型
    3.3 本章小结
4 BRDF测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测量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2 测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通信串口设计
        4.2.2 位移运动设计
        4.2.3 旋转运动设计
        4.2.4 光电编码器补偿设计
        4.2.5 扫描运动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测量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1 测量控制系统的定位补偿测试
        5.1.1 纬线旋转台定位补偿测试
        5.1.2 经线旋转台定位补偿测试
    5.2 测量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测试
        5.2.1 纬线旋转台稳定性测试
        5.2.2 经线旋转台稳定性测试
    5.3 BRDF散射分布测量实验
        5.3.1 光滑表面的BRDF散射测量
        5.3.2 带有划痕、麻点表面的BRDF散射测量
    5.4 实验误差分析
        5.4.1 实验装置的固有误差
        5.4.2 实验器件的安装误差
        5.4.3 实验环境带来的误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Scratch平台的PLC自动编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PLC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Scratch的发展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自动编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1.4.1 自动编程的发展现状
        1.4.2 自动编程的优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LC自动编程系统整体方案分析
    2.1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
        2.1.1 系统概述
        2.1.2 系统设计
        2.1.3 常见组成元件
    2.2 PLC自动编程系统研究
        2.2.1 系统应用场景
        2.2.2 系统需求分析
        2.2.3 系统设计要求
        2.2.4 系统体系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ratch平台虚拟仿真研究
    3.1 Scratch分析与研究
        3.1.1 Scratch平台特色
        3.1.2 Scratch框架分析
        3.1.3 Scratch文件信息
    3.2 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3.2.1 元器件库的建立
        3.2.2 自定义积木
        3.2.3 自定义插件
        3.2.4 虚拟组态设计
        3.2.5 具体控制程序
        3.2.6 初始化加载
    3.3 JSON关键参数的存储与解析
        3.3.1 JSON文件分析
        3.3.2 JSON文件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软件平台设计
    4.1 开发平台概述
        4.1.1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4.1.2 GUI介绍
        4.1.3 Qt介绍
        4.1.4 开发流程分析
    4.2 窗体界面的设计实现
        4.2.1 主窗体界面的设计
        4.2.2 子窗口界面的设计
    4.3 界面功能的设计实现
        4.3.1 数据库的实现
        4.3.2 自动弹框的实现
        4.3.3 文件选择的实现
        4.3.4 辅助功能的实现
        4.3.5 软件联动的实现
    4.4 与Scratch平台的通信
        4.4.1 通信原理分析
        4.4.2 Qt服务器端的设计
        4.4.3 Scratch客户端的设计
    4.5 Qt界面样式优化
        4.5.1 QSS介绍
        4.5.2 QSS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编程模块研究
    5.1 自动编程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5.1.1 自动编程经典解决方案
        5.1.2 自动编程算法设计概述
        5.1.3 自动编程算法功能分析
    5.2 自动编程算法研究
        5.2.1 数据结构分析
        5.2.2 算法功能实现
    5.3 程序校验算法研究
        5.3.1 格式校验方法分析
        5.3.2 格式校验算法实现
        5.3.3 结果仿真模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验证方法
    6.2 测试用例
        6.2.1 用例概述
        6.2.2 软元件分配
        6.2.3 西门子指令表
    6.3 测试过程
        6.3.1 运行系统
        6.3.2 PLC程序
        6.3.3 仿真试验
    6.4 测试结果及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初始化加载程序部分程序
    附录B JSON文件结构概述
    附录C JSON文件解析部分程序
    附录D 辅助功能设计部分程序
    附录E PLC源程序自动生成算法部分程序
    附录F PLC源程序格式校验算法部分程序
致谢

(4)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自动测试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1.2.2 分拣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1.2.3 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系统方案设计
    2.1 教学平台总体需求设计
    2.2 教学平台硬件架构设计
    2.3 教学平台软件架构设计及实现技术
        2.3.1 网络协议和Socket
        2.3.2 线程同步及线程安全
        2.3.3 仪器平台架构
第三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3.1 机械臂平台设计
        3.1.1 六轴机械臂系统
        3.1.2 机械臂平台I/O组件设计
    3.2 测试适配连接设计
    3.3 转接板设计
        3.3.1 信号通路及交互
        3.3.2 FPGA及外围组件
        3.3.3 阻抗匹配设计
    3.4 适配板和适配器设计
    3.5 平台仪器选型
第四章 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软件系统设计
    4.1 上位机平台设计
        4.1.1 通用测试方案
        4.1.2 上位机面板设计
        4.1.3 通信方案设计
        4.1.4 仪器平台程控设计
    4.2 机械臂平台控制软件系统设计
        4.2.1 机械臂平台架构
        4.2.2 机械臂运动控制设计
        4.2.3 机械臂I/O控制设计
    4.3 现场控制平台设计
        4.3.1 现场控制平台总体设计
        4.3.2 通信和控制功能设计
        4.3.3 时钟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 教学平台的实验案例设计与验证
    5.1 分立器件测试案例
    5.2 组件模块测试案例
    5.3 集成电路测试案例
    5.4 电子设备整机测试案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研究的综述
        1.2.3 前景和展望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远程虚拟仪器和形位误差理论
    2.1 远程虚拟仪器
        2.1.2 远程虚拟仪器的系统结构
        2.1.3 远程虚拟仪器的优势
        2.1.4 远程虚拟仪器的编程语言
    2.2 形位误差理论基础
        2.2.1 误差图形模型的选取
        2.2.2 VB中的图形绘制
    2.3 形位误差评定的数学模型
        2.3.1 圆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2 圆柱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3 轴线直线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4 径向圆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5 径向全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实现方案
    3.1 系统总体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
        3.2.2 系统软件性能需求
    3.3 软件系统架构选择
        3.3.1 C/S架构
        3.3.2 B/S架构
        3.3.3 B/S与C/S混合模式
    3.4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3.4.1 C/S模式部分
        3.4.2 B/S模式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技术分析
    4.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4.1.1 TCP/IP参考模型
        4.1.2 DataSocket技术
    4.2 ActiveX技术
        4.2.1 ActiveX的工作原理
        4.2.2 B/S模式下的ActiveX控件开发
    4.3 VB和MatrixVB混合编程技术
        4.3.1 MatrixVB函数库
        4.3.2 MatrixVB的引用
        4.3.3 MatrixVB在矩阵和图形处理的应用
    4.4 利用ASP.NET建立监测网站
        4.4.1 网站设计流程
        4.4.2 网站功能模块划分
    4.5 数据库技术
        4.5.1 Access数据库
        4.5.2 Microsoft SQL Server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C/S监测子系统
        5.1.1 软件功能描述
        5.1.2 基于C/S的通信模块
        5.1.3 数据库模块
    5.2 B/S监测子系统研究
        5.2.1 监测界面功能描述
        5.2.2 Web数据库模块
        5.2.3 部署ASP.NET站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C/S子系统测试
    6.2 B/S子系统测试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GPIB总线VISA标准的COM组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USB-GPIB接口总线
        1.1.1 GPIB通用接口总线
        1.1.2 USB-GPIB接口控制器
    1.2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1.2.1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发展
        1.2.2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
        1.2.3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3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VISA_COM函数库的需求与总体方案
    2.1 COM组件技术
        2.1.1 现有VISA的问题分析
        2.1.2 COM组件技术
        2.1.3 COM中的主要概念
    2.2 COM组件技术在VISA中应用分析
        2.2.1 进程内组件与VISA
        2.2.2 COM组件的多语言适用性与VISA
        2.2.3 COM组件的可重用性与VISA
    2.3 COM组件接口
        2.3.1 COM组件接口的概述
        2.3.2 COM组件接口的作用
        2.3.3 组件接口的一些重要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SA_COM函数库的功能设计与技术方案
    3.1 VISA_COM接口设计
        3.1.1 VISA分层结构
        3.1.2 VISA_COM整体结构设计
        3.1.3 VISA_COM接口功能设计
    3.2 VISA_COM接口访问设计
        3.2.1 虚函数列表
        3.2.2 VISA_COM函数列表设计
        3.2.3 VISA_COM组件访问过程
    3.3 VISA_COM函数库数据类型设计
        3.3.1 字符编码的演变
        3.3.2 BSTR数据类型
        3.3.3 VARIANT数据类型
    3.4 错误处理机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M组件技术的VISA_COM函数库的实现方法与程序设计
    4.1 开发环境介绍
    4.2 VISA_COM对VISA的封装实现
    4.3 VISA_COM函数库接口、函数实现
        4.3.1 接口的实现
        4.3.2 接口重用实现
        4.3.2 接口下函数的实现
        4.3.3 组件注册表操作实现
    4.4 VISA_COM函数库返回值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ISA_COM函数库多语言下的测试
    5.1 VISA_COM函数库VC环境下测试
        5.1.1 接口IResourceManager测试
        5.1.2 接口IMessage测试
        5.1.3 接口IBaseMessage测试
        5.1.4 接口IGpib测试
    5.2 VISA_COM函数库VB环境下测试
        5.2.1 用户界面介绍
        5.2.2 测试内容
    5.3 VISA_COM函数库Delphi环境下测试
    5.4 VISA_COM函数库Java环境下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电磁兼容自动测试平台的架构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电磁兼容自动测试技术的概念和发展
        1.1.2 平台化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动态
        1.1.3 平台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台化技术
    2.1 平台化技术概述
    2.2 软件重用技术
        2.2.1 软件重用技术概述
        2.2.2 软件重用分类
        2.2.3 可重用软件组件
        2.2.4 软件重用的过程与意义
    2.3 组件技术
        2.3.1 组件技术概述
        2.3.2 组件的特征
        2.3.3 组件通信子程序
    2.4 平台化语言及组件描述
        2.4.1 平台化语言分析
        2.4.2 组件描述
        2.4.3 若干问题
    2.5 关键组件实现
        2.5.1 图形显示及操作组件
        2.5.2 仪器程控及系统自检组件
        2.5.3 调整控件位置组件
        2.5.4 报告组件
        2.5.5 数据处理组件
        2.5.6 数据库管理组件
    2.6 测试系统生成
第三章 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1 测试系统环境分析
        3.1.1 电磁环境与电磁干扰
        3.1.2 预测试与鉴定测试比较
        3.1.3 屏蔽室特征分析
        3.1.4 电波暗室特征分析
        3.1.5 外场环境
    3.2 测试系统校准技术
第四章 电磁骚扰标准测试系统平台化实现
    4.1 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4.2 测试系统组成
        4.2.1 电源端子传导骚扰测试配置
        4.2.2 电信端口传导骚扰测试配置
        4.2.3 辐射骚扰测试配置
    4.3 系统总体设计
        4.3.1 功能概述
        4.3.2 技术方案
        4.3.3 系统接口
    4.4 软件实现
        4.4.1 软件概述
        4.4.2 功能集成
        4.4.3 界面设计实现
第五章 电磁骚扰标准测试系统集成
    5.1 新增及修改的组件
        5.1.1 新增报表组件
        5.1.2 功能扩充的组件
    5.2 胶连逻辑关键技术
        5.2.1 数据库结构
        5.2.2 数据库实现
    5.3 测试实例
        5.3.1 受试设备及测试步骤
        5.3.2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可配置的智能仪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系统硬件构成综述
    1.1 工控机类别及特点
    1.2 智能仪表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1.3 常用通信接口简介
        1.3.1 RS-232/422/485 串行总线接口
        1.3.2 GPIB 总线接口
        1.3.3 USB 总线接口
    1.4 传感器分类及其功能
    1.5 系统硬件连接
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2 系统开发环境
        2.2.1 工控机配置
        2.2.2 操作系统选择
        2.2.3 开发工具选择
        2.2.4 数据库选择策略
    2.3 系统设计目标
    2.4 系统功能分析
3 系统关键问题研究
    3.1 数据采集阻塞问题的研究
    3.2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3.2.1 VISA 简介及结构模型
        3.2.2 VISA 的内部结构
        3.2.3 VISA 标准常用函数及VISA 程序基本流程
    3.3 数据存储缓冲区的设置
    3.4 数据采集仪表故障判断及处理
4 基于UML 的系统建模
    4.1 UML 语言概述
    4.2 用例建模
        4.2.1 用例模型的主要元素分析
        4.2.2 用例图的建立
    4.3 静态模型的建立
    4.4 动态模型的建立
        4.4.1 动态模型概述
        4.4.2 动态模型的构建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常用的仪表与接口及数据采集流程
        5.1.1 常用的智能仪表与通信接口
        5.1.2 通用数据采集流程
    5.2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仪表选择模块
        5.2.2 接口选择模块
        5.2.3 仪表及接口参数设置模块
        5.2.4 仪表设置模块
        5.2.5 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
    5.3 主要通信接口数据采集实现
        5.3.1 RS232/485 串行接口通信
        5.3.2 GPIB 总线接口通信
    5.4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5.5 INI 文件的应用
    5.6 数据采集系统与管理软件接口设计
    5.7 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9)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远程虚拟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概述
        1.1.2 在测控领域内的研究与应用
    1.2 远程虚拟仪器的构成及特点
        1.2.1 系统的网络结构
        1.2.2 系统的硬件平台
        1.2.3 远程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
        1.2.4 远程虚拟仪器的特点
    1.3 远程虚拟仪器开发的技术难点
    1.4 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工作
2 LabVIEW数据采集与分析
    2.1 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
        2.1.1 信号调理及硬件选用
        2.1.2 数据采集及硬件选用
    2.2 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组成
        2.2.1 传感部分
        2.2.2 数据采集卡
        2.2.3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
    2.3 数据采集的实时与同步控制
        2.3.1 中高速数据采集
        2.3.2 特殊采样
    2.4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直流电机转速控制
        2.4.1 系统的硬件组成
        2.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LabVIEW与PLC的串口通信
    3.1 引言
    3.2 PLC与上位机的串口通信
        3.2.1 硬件连接
        3.2.2 PLC与上位机的串口通信原理
    3.3 与PLC通信的LabVIEW程序设计
        3.3.1 上位链接命令的LabVIEW程序编写
        3.3.2 LabVIEW与PLC通信的实现
    3.4 LabVIEW实时监控PLC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网络远程虚拟仪器开发
    4.1 开发远程虚拟仪器的技术
        4.1.1 DataSocket技术
        4.1.2 ActiveX技术
        4.1.3 Java Applet技术
        4.1.4 AppletVIEW技术
        4.1.5 四种实现技术的比较
    4.2 远程虚拟仪器平台的开发方案
    4.3 基于DataSocket技术的LabVIEW应用程序开发
    4.4 基于ActiveX技术的虚拟仪器网络化开发
    4.5 本章小结
5 远程虚拟仪器技术在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
    5.1 虚拟实验及网络虚拟实验室
        5.1.1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优势与发展概况
        5.1.2 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的总体结构和实现方式
    5.2 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实验项目的开发
        5.2.1 实验项目规划
        5.2.2 实验内容设计与实现
        5.2.3 实验项目的远程开发
    5.3 网络测控虚拟实验室网站系统设计
        5.3.1 实验室网站的总体设计
        5.3.2 远程访问控制与管理
        5.3.3 Web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
    5.4 远程测控虚拟实验室的应用
    5.5 远程测控虚拟实验室的功能与特点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GPIB技术的电子技术自动综合测试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完成的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自动综合测试平台构建方式及组成
    2.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功能及要求
    2.3 系统硬件组成构建设计
    2.4 系统软件开发
    2.5 程控测试仪器
    2.6 小结
第3章 GPIB接口介绍
    3.1 GPIB硬件接口
        3.1.1 GPIB硬件组成
        3.1.2 GPIB接口系统的基本性能
        3.1.3 GPIB器件职能
    3.2 母线结构及信号线
    3.3 GPIB通信协议
    3.4 小结
第4章 电子技术自动综合测试平台的实现
    4.1 通信协议在VB中的实现
    4.2 自动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2.1 测试平台界面
        4.2.2 函数发生器
        4.2.3 示波器
        4.2.4 电压表
        4.2.5 波特图
        4.2.6 滤波电路测试
        4.2.7 频谱图
        4.2.8 时序图
    4.3 小结
第5章 分布式测试功能的实现
    5.1 分布式测试概述
    5.2 网络通信
    5.3 编程思路
    5.4 服务器和客户端通信思路
    5.7 小结
第6章 系统总调
    6.1 仪器调试
        6.1.1 函数发生器调试
        6.1.2 示波器调试
    6.2 系统总调
    6.3 小结
第7章 程序发布
    7.1 界面美化
    7.2 帮助文档编写及程序发布
    7.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表

四、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组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以太网的城轨动模多点接入数据监测存储系统设计[D]. 梁亦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BRDF测量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实现[D]. 张笑.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Scratch平台的PLC自动编程研究[D]. 夏雨. 东华大学, 2021(09)
  • [4]电子设备及元器件自动测试与分拣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延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D]. 魏成龙. 东北大学, 2011(04)
  • [6]基于GPIB总线VISA标准的COM组件开发[D]. 李臣全.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7]电磁兼容自动测试平台的架构与实现[D]. 郑新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8]可配置的智能仪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洪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9]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赵金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10]基于GPIB技术的电子技术自动综合测试平台的设计[D]. 凌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使用Component Works GPIB ActiveX控件快速搭建基于VB环境的测试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