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常见树种的休眠类型及种子处理方法

赤峰市常见树种的休眠类型及种子处理方法

一、赤峰市常见树木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种子处理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山丹[2](2020)在《不同种源草乌生物学特性及入药部位生物碱含量的研究》文中认为草乌(蒙药名:泵嘎)是一种传统蒙药材,主要以毛茛科多年生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干燥叶、幼苗和花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草乌是蒙药中的配伍药,用量大且药用成分有毒。为探索草乌种源差异对有效药用成分的影响,本文对草乌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影响种子产量的构成因子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种源地和不同入药部位的有效药用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自然冷冻沙藏层积(-25℃~-20℃)处理方法能够有效解除种子休眠,88d后可使发芽率高达90%以上。(2)草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花序数、每果实种子数对不同产地的草乌构成种子产量因子贡献率最大。植株生长高度是草乌种子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3)草乌花中主要含有苯甲酰次乌头碱,其他含量极低。(4)草乌叶片中双酯型乌头碱含量高于单酯型乌头碱,生物碱含量随着年限增长,含量升高至稳定,其中营养期的生物碱含量最高。(5)不同产地草乌块根总生物碱含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中乌头碱含量最高;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单酯型生物碱。不同生长年限的草乌块根1、2年生草乌中3种乌头碱的含量较低,3年生的含量明显升高,3~5年的含量趋于稳定。

何毓琦[3](2019)在《一氧化氮参与调控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老化是种质资源保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种子老化的分子机理和优化种子贮藏方法是科学研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研究表明,重要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植物缓解胁迫和延缓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是否参与种子老化的调控目前还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家榆(Ulmuspumila L.)种子为实验材料,对NO调控种子老化的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NO供体和抑制剂处理家榆种子结果表明,NO可以延缓老化过程中家榆种子活力的丧失。TTC染色结果显示,NO可以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细胞死亡。DNA laddering和Caspase-3酶活检测结果表明,NO可以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的PCD过程。NO特异性荧光探针染色结果表明,NO在种子老化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R)和类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相关试剂处理结果表明,NR和类NOS途径均参与了种子老化的调控。进一步用NO特异性荧光探针染色结果表明,NR和NOS可能通过调控NO的含量来延缓种子老化。将UpNOA1基因在拟南芥上进行过表达结果显示,UpNOA1的过表达可以延缓种子老化。这些结果综合表明,通过NR、NOS途径产生的NO可以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细胞死亡。为了研究NO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机制,用代谢组的方法检测了老化前后及NO处理前后种子的差异代谢物。对6种处理的代谢组进行比较发现,有550种受老化影响显着的潜在标志代谢物,其中244种代谢物老化后显着提高,306种代谢物显着降低。371种代谢物受NO影响显着,其中155种代谢物上调,216种代谢物下调。163种受老化调控的代谢物可以被NO所调控,表明NO可能参与种子老化的调控。KEGG功能分析发现谷胱甘肽代谢、糖代谢和甲硫氨酸代谢在种子老化过程中可以受到NO的影响。qRT-PCR检测结果显示,NO可以在转录水平激活谷胱甘肽代谢和甲硫氨酸代谢,但是对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没有显着影响。推测NO可能通过翻译后修饰调控糖代谢过程。为了研究NO介导的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是否在种子老化过程中起作用,用Saville-Griess法和Biotin-Switch法分别检测了老化种子中SNO基团和S-亚硝基化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二者变化与NO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NO引起的S-亚硝基化修饰可能参与种子老化的调控。检测老化种子的S-亚硝基化蛋白质组,发现了82种S-亚硝基化蛋白,其中有11种为糖代谢相关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S-亚硝基化可以激活糖酵解途径中的焦磷酸果糖-6-磷酸-1-磷酸转移酶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活性,抑制磷酸戊糖途径中的6-葡萄糖酸脱氢酶的活性。同时本文还发现在动物细胞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也发生了 S-亚硝基化。为了研究GAPDH是否参与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调控,克隆了UpGAPDH基因,用Overlap的方法将UpGAPDH的三个Cys进行点突变,原核表达并纯化了四种UpGAPDH蛋白。用Biotin-Switch法检测了四种蛋白的S-亚硝基化修饰程度,发现UpGAPDH有且仅有一个S-亚硝基化修饰位点——C154。酶活性检测记过表明,S-亚硝基化修饰可以抑制GAPDH的酶活性。将UpGAPDH基因在拟南芥上进行过表达结果显示,UpGAPDH的S-亚硝基化修饰可以加速种子老化。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亚硝基化处理可以引起UpGAPDH发生聚集。有研究表明GAPDH的聚集可以参与细胞死亡调控,推测S-亚硝基化修饰引起的UpGAPDH蛋白的聚集,可能参与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调控。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 NO通过转录调控和翻译后修饰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模型。此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索NO调控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张潇文[4](2018)在《碳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直是农业中的热门,其促进种子萌发,促进茎叶生长,保花保果,抗病抗逆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起了重大作用。目前,国内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研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将其与肥料复配是农业发展中的一条可行之路。本论文在课题组过去几年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活性拼接的原理,将不同的基团进行拼接,合成了4个碳酸酯类化合物与4个萘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核磁鉴定其结构正确。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如下:将碳酸酯类化合物制备成盐酸盐,柠檬酸盐及草酸盐的盐类固体物,与萘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进行了室内的小麦(单子叶植物)、绿豆(双子叶植物)生根发芽与黄瓜子叶生根实验,通过发芽率,发芽促进率,对茎/根的促进效果等数据,筛选出活性较高的12个化合物,确定其最佳使用浓度。再与肥料进行复配,并通过小麦、大豆、山药、苹果与葡萄这5种作物的大量的田间试验,通过对比其外观性状,内在品质和最终产量等数据,表明其对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刘英吉[5](2017)在《文冠果引种及繁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和珍稀木本油料,其具有观赏性强、抗性强等优点。目前,生产上文冠果繁殖主要是以种子繁殖为主,但其存在种子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等问题;文冠果的苗木移植时,成活率不高,给文冠果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文冠果繁殖栽培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开发利用文冠果种质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文冠果种子进行沙藏、快速催芽、干藏三种处理和种子分级,不同处理方法和种子大小对种子的影响不同,结果表明无论是种子园种子还是野生种子均是种子直径≥10mm的种子发芽率高和出苗率最高。沙藏处理过的种子发芽率最高,种子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不大。2.探讨三育苗基地不同土壤、播种深度及播种密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出苗率是当播种深度为4~5cm时。坤厚文冠果研究中心为89.67%,坤厚文冠果研究中心靠近河边为砂壤土,其它两地都为棕壤土,土质粘重。土壤砂性较大的条件下要适当深播,最佳播种深度为4~5cm。土壤较为粘重的条件下要适当浅播,最佳播种深度为3~4cm。文冠果的育苗密度最好采取30×15cm和40×1Ocm两种育苗方式。3.探讨文冠果的一年生苗木生长规律,文冠果有明显的“胎里富”现象,出苗后一周内高度可达到5cm以上,粗度就可达0.2cm以上,其后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16周后高度生长减缓现象明显,20周后粗度生长减缓明显。4.采用根插育苗的方法,数据表明年前采集进行冬藏是最好的采集方法,根插成活率能达到90%左右。年后采集时间越晚根插成活率越低。不同长度和直径插穗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不同,插穗粗度≥0.4cm,长度≥15cm是保证文冠果育苗质量的关键。5.探讨移栽时间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要想获得较高的成活率,文冠果移栽最好在早春季节进行。秋季移栽尽量选择在封冻前进行,11月20日移栽的成活率为81.7%。春季应在化冻后进行,移栽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2月20日移栽的成活率达96.0%。6.探讨在不同土壤中移栽后第一次浇水时间的不同对文冠果栽植成活率的影响,沙壤地第一次浇水的最佳时间最好是在栽植后15~20d,粘壤地第一次最佳浇水时间最好是在栽植后25 d左右,浇水时间过早和过晚苗木成活率都会降低。对引进苗木的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当地文冠果苗木是引进苗木的关键。7.文冠果的叶、花、果实都有较大差异,根据花色可以分为白花型、紫花型、黄花型、复色花型、香味型5个类型。根据果实可以分为牛心型、圆型、平顶型、长果型、尖顶型5个类型。

张启迪[6](2017)在《不同荞麦品种种子蛋白质组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荞麦为双子叶蓼科荞麦属植物,有甜荞和苦荞栽培种,是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小杂粮之一。荞麦种子蛋白是其重要营养成分,同时也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荞麦种子蛋白质亚基组成和含量与种类、生长环境有关。为了探讨不同荞麦品种种子蛋白亚基组成及含量与环境的关系,本研究以甜荞和苦荞各10个品种在4个地点的多点试验所得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甜荞和苦荞蛋白质四大类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变异、SDS-PAGE谱带变异、米苦荞种子发育时期种子差异蛋白质组学,以便为荞麦蛋白质品质育种提供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甜荞、苦荞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下种子蛋白组分含量变异:以四个不同海拔地区(海拔高度:西藏日喀则>青海鲁沙尔>河北张家口>内蒙古通辽)的甜荞和苦荞各10个品种为材料,顺序提取种子中四种组分蛋白。用Bradford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各品种甜荞种子组分蛋白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为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而通辽栽培的甜荞种子平均球蛋白含量最高,达1.081%,平均谷蛋白含量以种植于河北的甜荞为最高,达到2.805%,然后在青海甜荞清蛋白平均含量最高,为4.750%,而在日喀则收获的甜荞种子的醇溶蛋白的平均含量最高,为0.393%。(2)在各品种苦荞种子蛋白组分中以谷蛋白的平均含量为最高,清蛋白次之,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最低。而日喀则栽种的各品种苦荞平均种子的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都是最高的,均值分别为2.925%和1.281%。种子球蛋白和谷蛋白平均含量最高的栽培区都是张家口,均值分别为1.233%和3.666%。(3)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地点和品种这两个因素对荞麦种子蛋白组分含量均有影响。2.甜荞和苦荞不同品种在不同地点栽培下的种子蛋白谱带变异:来自于四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各10个品种的甜荞和苦荞的种子清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类似,但甜荞可辨认的亚基条带数较苦荞多。3.米苦荞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种子蛋白组学分析:对米11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幼果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种子全蛋白进行了蛋白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共鉴定到7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以米11幼果期的种子蛋白为对照,在灌浆期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45个,表达量下调的有10个。在乳熟期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有51个,表达量下调的有18个。这74个差异蛋白可分为20类参与不同的生物反应过程的功能蛋白,共参与了52个具体的代谢通路。其中以参与发育代谢的蛋白质最多,如11S贮藏蛋白和豌豆球蛋白。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了1个功能未知蛋白。

史绍林[7](2012)在《文冠果种子催芽和组织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冠果(Xanthocerras sorbifolia Bungge)隶属于无患子科文冠果属,为单种属。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油料和荒山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针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低的的现状和野外中是群体内类型混杂,株间产量悬殊及繁殖率低的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数理统计估计原理,研究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文冠果大多数种子百粒重为64.66-66.78g,种子的直径为9.58-11.08mm,种子的长度为12.47-13.65mm,种子的含水量为111.78%-12.86%,种子的生活力为93.76%-94.23%,表明供试的文冠果种子具有很高生活力。置床30天后种子只有13%种子萌发,区间估计为(9.62%-19.93)但是大多数仍然没有萌发迹象。对没有萌发的种子做生活力测定发现仍然有80%种子具有活力,表明文冠果种子本身活力较高,萌发潜力很大,但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不能萌发,据此可以判断文冠果种子存在一定的休眠特性。2、采用运用L。(34)正交设计方法,通过对文冠果种子进行高温层积、物理处理和赤霉素处理,寻求对文冠果进行催芽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25℃砂床层积、2ug/g浓度的赤霉素水溶液浸泡为最适催芽条件。3、通过多项指标测定,在文冠果幼苗期,我们认为N、P及N*P交互作用均影响幼苗生长发育。初步确定文冠果幼苗生长初期生长方案为N1P2,即营养液中N元素用1/2Hoagland中N浓度,P为1/2Hoagland中P浓度的0.5倍为幼苗期最佳营养液。4、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以文冠果种胚为外植体进行芽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从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可能性小于直接从种子直接诱导不定芽,在不定芽诱导中Ms培养基优于B5培养基,在添加细胞分裂素的BA的情况下,不添加NAA不定芽诱导并伸长良好,这有可能种子本身含有足够的生长素,需要下一步的试验证明。就不定芽继代来看,我们继代的不定芽生长健壮,这比其他文献中的生长更好。在生根培养中添加5.5%蔗糖和0.6%琼脂。以1/2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激素添加0.5mg/1的NAA和0.5mg/1的IBA生根率达70%,根系生长健壮,并移栽了部分生根苗,认为文冠果尽管生根困难,但移栽相对容易成活。首次尝试用无糖滤纸桥生根技术进行了文冠果生根试验,生根状况良好,今后应进行较大规模的试验。5、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初步进行了文冠果体细胞诱导试验,结果表明:文冠果体细胞胚型愈伤组织诱导中,如果添加BA和NAA,愈伤组织膨大迅速,容易褐化,笔者发现在添加2,4-D的基础上笔者添加了VC后,愈伤褐化速度明显减慢,这在前人的试验中未见报道。在悬浮培养中,在MS培养基中生长比在B5培养基中生长迅速,也容易褐化,进一步培养后出现很多根状物,根状物在固体培养基中死亡逐渐死亡。

王晓娟[8](2011)在《沙葱胚胎学及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egel.)属于百合科葱属,别名蒙古韭、蒙古葱,是蒙古高原特有种,为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不仅具有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价值,且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的沙生蔬菜。目前有关沙葱的研究报道日趋增多,但有关沙葱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沙葱种子具有的休眠特性,给人工播种栽培带来了出苗率低及出苗不齐的生理障碍。因此,本文对沙葱的胚胎学及种子休眠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沙葱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研究沙葱为薄珠心,倒生胚珠,孢原体积较大,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二分体,其中近珠孔端的细胞逐渐退化消失,近合点端的一个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具有双核的胚囊,属于双孢子葱型胚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多为左右对称型,极少数为四面体型。花药壁五层,属分泌型绒毡层。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未见3-细胞型。2沙葱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2.1沙葱种皮的透水性、透气性均较差,但前者不足以成为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后者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沙葱种子种皮、种孔由厚壁细胞组成,强角质化,结构致密,吸水后的种子存在较强的机械束缚作用,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2.2沙葱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其不仅能抑制种子发芽、影响幼苗生长,甚至还能造成幼苗出现畸形生长等情况,说明沙葱种子含有抑制萌发的内源抑制物质是引起休眠的原因。2.3沙葱种子离体胚在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种胚能快速萌发,且萌发率高达85%,因此种胚不是引起沙葱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以说明内源抑制物质主要在种皮。2.4沙葱休眠种子各有机相均含有萌发抑制物质,其不但抑制白菜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根长,还对其种子本身产生抑制作用;打破休眠的种子中虽也含有低于休眠种子的萌发抑制物质,但主要集中于甲醇相。2.5经GC-MS分析,沙葱种子有机相浸提液中分离鉴定出多种萌发抑制物质,主要为有机酸类、酯类、酚类、苯类、醛类、醇类和酮等。2.6种子中内源ABA的含量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GA3的含量先是迅速升高,后期有所下降,IAA呈现波动变化,且在打破休眠的前一天含量大幅度升高,ZR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GA3+IAA)/ABA与IAA/ABA比值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层积第12天即种子解除休眠时其比值均达到最大。综上所述沙葱种子休眠的机理为种皮、种孔结构导致了种子透气性差、且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机械束缚作用及种子含有的萌发抑制物及内源ABA抑制了种子的萌发,从而导致休眠。该研究不仅填补了沙葱胚胎学和种子生理的研究空白,且对打破休眠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徐军[9](2011)在《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考证,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禾本科蒺藜草属的植物应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是具有一定饲用价值的入侵性较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成熟刺苞的机械伤害,对当地畜牧业和林业、农业造成较大影响。少花蒺藜草主要分布在通辽,以及与通辽接壤的赤峰、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主要通过牲畜放牧和牲畜的流转以及车辆携带沿公路铁路沿线扩散。在内蒙古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的地区有乌兰布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锡林浩特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退化的沙质草场。侵入科尔沁沙地的少花蒺藜草的侵入阶段处于入侵的扩散期。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植物群落中,将会形成以少花蒺藜草为优势种的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随着少花蒺藜草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增加,增加了群落间的相似系数,降低了物种替代率,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使得群落的结构趋于一致。在固定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中处均有分布,在埋深1~3cm和7~8cm处,分布的种子数量较多,1~3cm处集中优势较突出。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少花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自然散布距离很短,种子散布在植株附近,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少花蒺藜草的花器结构属于少有的雄花两性花型,通过两性花在旗叶鞘包被下开放实现严格的自花授粉方式。刺苞内有1~3枚或更多小穗,每小穗由二朵小花构成,第一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花或中性,两性花的花药极显着地小于雄性花的,但花粉活力一致,平均达90.86%。开花顺序是沿着穗的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含小穗数不同的刺苞在整个穗部的分布规律是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占的比例最高,有1个小穗的次之。刺苞在吸水12h后达到稳定含水量,种子在2h后达到。去除刺苞的种子和带刺苞的最适宜发芽温度均是25℃。去掉坚硬的刺苞,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通过小花的去留处理研究种子的形状、质量和萌发特性的变化,发现对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少花蒺藜草种子的粒位不同其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不同。较大的种子先发芽,较小的种子后发芽。

宛涛[10](2011)在《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有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研究以分布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上的优良牧草冷蒿为供试材料,针对其雌雄配子的发育、染色体核型特点、花粉形态特征传粉规律及种子萌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成果认为:1.冷蒿小孢子的发生为多胞原;花粉母细胞胞质的分裂属于连续型;绒毡层属于变形绒毡层;成熟的雄配子为2核型。2.冷蒿的胚胎发育属于单孢型胚囊,四分体直线型排列,其功能大孢子存在于合点端。3.在内蒙古冷蒿既有二倍体又有四倍体;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8;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x=36。唯有来自于塔尔岭的材料具有随体;在冷蒿的正种(Artemisia frigida Willd.)及变种—紫花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 var. atropurpurea Pamp.)中都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现象。4.冷蒿的花粉粒属于小型花粉粒。赤道面为椭圆形或圆球形;极面为三裂圆形或三裂片圆形。萌发器官是3孔沟类型;花粉粒表面纹饰为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冷蒿正种的花粉粒为椭圆形或长球形,而变种的花粉粒为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来自鄂托克的材料(变种,四倍体)二型性比例最高,可达64.5%,P/E=1.07;其他样点的材料二型性比例不足20%。5.花序开花顺序初期是由上至下的,对于每一花序开花顺序为,外轮的单性小花先开放,2-4天后中央两性小花开始开放。冷蒿花粉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加,所传播的花粉粒数量越少,大多遗留在植株附近,其传播的有效距离大于200cm;在垂直方向上距地面越高收集到的花粉数量越少,其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100cm;在1昼夜内,09:00时左右和13:00时左右,各出现1次十分明显的花粉捕获高峰期。温度、风速与花粉密度呈正相关,而相对湿度与花粉密度存在负相关。6.冷蒿瘦果背面为条纹状纹饰,由于分类地位、染色体倍性、生境的不同,条纹状纹饰的形态、排列及一些瘤状物、突起物等辅纹饰有所差异。7.来自8个样地冷蒿种子千粒重的变化幅度在0.076g-0.124g之间;克什克腾冷蒿种子的萌发率(GR)、萌发势(GE)、萌发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均最高,与其他7个样地的种子萌发特性相比差异达到0.05。在含水量达到30%以后发芽率开始下降。种子在土壤表层萌发率最高;覆土厚度超过3 cm以上时不能出苗。

二、赤峰市常见树木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种子处理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常见树木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种子处理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2.3 讨论
    2.4 小结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3.1.3 计算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3.3 讨论
    3.4 小结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4.1.3 测定指标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4.3 讨论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4 小结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5.3 讨论
    5.4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不同种源草乌生物学特性及入药部位生物碱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草乌研究概况
        1.1.1 草乌种子休眠及结实特性研究
        1.1.2 草乌栽培技术
    1.2 草乌开发利用
    1.3 草乌药用成分
    1.4 草乌炮制方法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种子生物学特性
        2.3.1 种子大小及形态测定
        2.3.2 种子千粒重测定
        2.3.3 种子解除休眠层积试验方法
    2.4 种子结实特性及产量影响因子
    2.5 不同产地草乌入药部分的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2.5.1 仪器
        2.5.2 试剂
        2.5.3 色谱条件
        2.5.4 对照品溶液制备
        2.5.5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6 线性关系考察
        2.5.7 精密度试验
        2.5.8 稳定性试验
        2.5.9 重现性试验
        2.5.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 土壤养分测定
    2.7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草乌种子形态、大小及其不同产地和年度间的差异
    3.2 草乌种子解除休眠特性及其不同产地和年度间的差异
    3.3 草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及影响因子分析
        3.3.1 草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
        3.3.2 草乌种子产量影响因子
    3.4 草乌生长发育动态
    3.5 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及其影响因子
        3.5.1 不同产地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5.2 采收时期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5.3 栽培年限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5.4 草乌块根个体水平生物碱含量的差异
    3.6 草乌叶生物碱含量及其影响因子
        3.6.1 不同产地对草乌叶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6.2 栽培年限、采收时期对草乌叶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6.3 采后处理对草乌叶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产地对草乌花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条件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8.1 不同生源地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3.8.2 不同栽培区气候条件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3.8.3 不同栽培区土壤环境条件对草乌块根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草乌种子生物学特征特性
    4.2 草乌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及影响因子
    4.3 草乌生长发育动态
    4.4 草乌各入药部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一氧化氮参与调控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老化过程中发生细胞死亡
        1.1.1 种子老化综述
        1.1.2 种子老化分子机制
        1.1.3 植物胁迫过程中存在细胞程序性死亡
        1.1.4 种子老化过程中存在PCD过程
    1.2 NO综述
        1.2.1 NO的化学性质
        1.2.2 NO调控植物PCD过程
        1.2.3 NO的产生
        1.2.4 NO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
    1.3 GAPDH的研究进展
        1.3.1 GAPDH的理化性质及空间结构
        1.3.2 GAPDH参与动物细胞死亡调控
        1.3.3 GAPDH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2. NO延缓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细胞死亡
    2.1 材料方法
        2.1.1 植物试验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溶液配制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一氧化氮对老化后家榆种子活力的影响
        2.2.2 一氧化氮对老化后家榆种子细胞活力的影响
        2.2.3 一氧化氮对老化后家榆种子细胞死亡的影响
        2.2.4 种子老化过程中NO的分布特征
        2.2.5 硝酸还原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对老化种子活力的影响
        2.2.6 硝酸还原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对老化种子中NO含量的影响
        2.2.7 UpNOA1基因的克隆
        2.2.8 转入UpNOA1的拟南芥种子老化后种子活力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NO引起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代谢组的变化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溶液配制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A分析结果
        3.2.2 OPLS-DA分析结果
        3.2.3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4 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
        3.2.5 NO对GSH代谢的影响
        3.2.6 NO对Met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7 NO对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S-亚硝基化蛋白质组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溶液配制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老化过程中SNO基团含量的变化
        4.2.2 S-亚硝基化蛋白质鉴定及分析
        4.2.3 S-亚硝基化蛋白中的糖代谢相关蛋白富集
        4.2.4 S-亚硝基化修饰对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GAPDH的S-亚硝基化对家榆种子细胞死亡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方法
        5.1.1 植物试验材料
        5.1.2 菌株与载体
        5.1.3 溶液配制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家榆GAPDH基因的克隆
        5.2.2 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GAPDH的S-亚硝基化修饰程度及其蛋白质含量变化
        5.2.3 家榆GAPDH三个Cys的点突变
        5.2.4 四种家榆GAPDH蛋白的原核表达
        5.2.5 家榆UpGAPDH的S-亚硝基化位点鉴定
        5.2.6 S-亚硝基化修饰对家榆UpGAPDH酶活性的影响
        5.2.7 转入UpGAPDH的拟南芥种子老化后种子活力分析
        5.2.8 S-亚硝基化修饰对UpGAPDH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碳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2.1 生长素
        1.2.1.1 发现历程
        1.2.1.2 对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影响
        1.2.1.3 与顶端优势的关系
        1.2.2 赤霉素
        1.2.2.1 发现历程
        1.2.2.2 赤霉素产品特点
        1.2.2.3 赤霉素对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
        1.2.2.4 赤霉素对植物不同组织器官的影响
        1.2.3 细胞分裂素
        1.2.3.1 发现历程
        1.2.3.2 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
        1.2.3.3 对分化和形态的影响
        1.2.3.4 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2.4 乙烯
        1.2.4.1 发现历程及其生理作用
        1.2.4.2 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2.4.3 对叶片生长的影响
        1.2.5 己酸二乙胺基乙醇酯(DA-6)
        1.2.5.1 发现历程及其生理作用
        1.2.5.2 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2.6 萘二甲酰亚胺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特点
        1.3.2 在种子上的作用
        1.3.3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3.4 对作物果实成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方面的作用
        1.3.5 对植物提高抗病抗逆性能上的作用
    1.4 配方肥料对作物产量品质等的影响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酸酯类及萘二甲酰亚胺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
        2.3.1 碳酸酯及其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
        2.3.1.1 化合物1的合成
        2.3.1.2 化合物2的合成
        2.3.1.3 化合物3的合成
        2.3.1.4 化合物4和合成
        2.3.2 萘二甲酰亚胺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
        2.3.2.1 化合物5的合成
        2.3.2.2 化合物6的合成
        2.3.2.3 化合物7的合成
        2.3.2.4 化合物8和合成
    2.4 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
        2.4.1 碳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结构表征
        2.4.2 萘二甲酰亚胺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室内生根发芽试验
    3.1 前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配制
        3.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室内发芽实验
        3.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室内生根实验
        3.2.3.4 黄瓜子叶生根法
        3.2.4 实验测试项目
        3.2.4.1 种子发芽率
        3.2.4.2 对种子根与茎的作用效果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对小麦(单子叶)种子的生根发芽的影响
        3.3.2 对绿豆(双子叶)种子的生根发芽的影响
        3.3.3 对黄瓜子叶生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的复配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4.1 前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的复配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田间药效试验
        4.4.1 实验材料
        4.4.1.1 供试作物
        4.4.1.2 供试复配药品编号及其处理浓度
        4.4.1.3 供试地试验田
        4.4.2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4.4.2.1 小麦的田间药效试验
        4.4.2.2 大豆的田间药效试验
        4.4.2.3 山药的田间药效试验
        4.4.2.4 苹果的田间药效试验
        4.4.2.5 葡萄的田间药效试验
        4.4.3 测量指标与方法
        4.4.3.1 小麦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4.4.3.2 大豆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4.4.3.3 山药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4.4.3.4 苹果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4.4.3.5 葡萄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4.4.4 结果与讨论
        4.4.4.1 对小麦不同性状影响
        4.4.4.2 对大豆不同性状影响
        4.4.4.3 对山药产量的影响
        4.4.4.4 对苹果不同性状影响
        4.4.4.5 对葡萄不同性状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文冠果引种及繁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冠果概况
    1.2 种子休眠的研究
    1.3 繁殖技术研究
    1.4 苗木栽培的研究
    1.5 苗木质量评价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苗繁育技术研究
    3.2 苗木移植技术研究
    3.3 文冠果类型选育
    3.4 病虫害防治
4. 讨论
    4.1 种子处理和种子分级对种子育苗的影响
    4.2 土壤和播种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4.3 不同播种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4.4 根插育苗
    4.5 不同移植时间对苗木成活率影响
    4.6 不同土壤和浇水时间对苗木成活率影响
5. 结论
    5.1 幼苗育苗技术研究
    5.2 苗木移植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荞麦品种种子蛋白质组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荞麦蛋白组分含量研究现状
    1.3 荞麦蛋白亚基研究现状
2 荞麦种子蛋白组分含量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甜荞的种子蛋白组分含量分析
        2.3.2 苦荞的种子蛋白组分含量分析
        2.3.3 甜荞和苦荞之间种子总蛋白含量和蛋白组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2.4 讨论
        2.4.1 甜荞和苦荞种子蛋白组分的含量
        2.4.2 荞麦种子蛋白组分含量与环境的关系
3 荞麦种子清蛋白的SDS-PAGE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米11的种子蛋白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向电泳图谱分析
        4.3.2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4.3.3 差异蛋白生物学分析
        4.3.4 种子成熟三个时期差异蛋白表达丰度的变化
        4.3.5 差异蛋白与种子成熟的关系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项目经费支持
致谢
作者简介

(7)文冠果种子催芽和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文冠果的研究
        1.1.1 植物形态特征
        1.1.2 植物生态学特性
        1.1.3 文冠果繁殖技术研究
        1.1.4 文冠果引种选育研究
    1.2 种子催芽研究进展
        1.2.1 水浸催芽
        1.2.2 化学药剂浸种催芽
        1.2.3 层积催芽
    1.3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1.3.1 无土栽培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1.3.2 无土栽培在国际的研究进展
    1.4 文冠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4.1 种胚消毒的研究进展
        1.4.2 愈伤组织的诱导
        1.4.3 茎段培养
        1.4.4 体细胞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文冠果种子百粒重、种子长度、直径的测定
        2.2.2 文冠果种子含水量测定
        2.2.3 文冠果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2.2.4 种子发芽测定
    2.3 讨论
3 几种处理对陈年文冠果种子催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器材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3.2.2 不同处理对文冠果陈年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文冠果陈年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3 讨论
    附图
4 N、P营养元素对文冠果幼苗的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固体基质孔隙度的测定
        4.1.4 电导率的测定
        4.1.5 形态指标测定
    4.2 结果及分析
        4.2.1 文冠果各指标的测定结果
        4.2.2 N、P营养对幼苗的影响
        (1) N、P营养对幼苗苗高生长量的影响
        (2) N、P营养对幼苗地径增加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文冠果组织培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器材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文冠果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文冠果胚型愈伤组织的诱导
        6.2.2 文冠果悬浮培养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沙葱胚胎学及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葱的研究现状
        1.1.1 沙葱的植物学特征、习性及分布情况
        1.1.2 沙葱的营养价值
        1.1.3 沙葱的药用价值
        1.1.4 沙葱的饲用价值
        1.1.5 沙葱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展望
    1.2 种子胚胎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胚胎学概述
        1.2.2 植物胚胎学发展方向
    1.3 种子休眠机理研究综述
        1.3.1 种子休眠的类型及原因
        1.3.2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1.3.3 种子破眠机理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沙葱胚胎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沙葱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2.2.2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2.2.3 沙葱雌、雄配子体发育期的观察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小孢子发生与花药壁发育
        2.3.2 大孢子发生
3 沙葱种皮和种胚特性与休眠关系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种子的基本特征
        3.2.2 种子生活力检测
        3.2.3 种子的发芽能力
        3.2.4 种皮的透水性研究
        3.2.5 种皮的透气性研究
        3.2.6 沙葱种皮超微结构
        3.2.7 沙葱种胚休眠特性的检测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种子生活力与发芽能力
        3.3.2 种子透水、透气性与休眠的关系
        3.3.3 种皮结构与休眠的关系
        3.3.4 种胚与休眠的关系
4 沙葱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沙葱种子水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2 沙葱种子水浸提液对白菜苗高生长的影响
        4.2.3 沙葱种子水浸提液对白菜根长生长的影响
        4.2.4 沙葱种子水浸提液对白菜种子鲜重的影响
        4.2.5 沙葱种子水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干重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沙葱种子浸提液对白菜根长的影响
        4.3.2 沙葱种子浸提液对白菜苗高、干重、鲜重的影响
5 沙葱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沙葱种子各有机相的生物测定
        5.2.2 各有机溶剂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3 沙葱休眠种子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5.2.4 沙葱打破休眠的种子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5.2.5 沙葱种子的各有机相提取物的变化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沙葱种子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
        5.3.2 沙葱种子中抑制物质的种类
6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激素变化规律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规律
        6.2.2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ABA 含量的变化规律
        6.2.3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GA_3含量的变化规律
        6.2.4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IAA 含量的变化规律
        6.2.5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ZR 含量的变化规律
        6.2.6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GA/ABA 的变化规律
        6.2.7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IAA/ABA 的变化规律
        6.2.8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 ZR/ABA 的变化规律
        6.2.9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GA+IAA)/ABA 的变化规律
    6.3 讨论
        6.3.1 层积处理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与沙葱休眠解除的关系
        6.3.2 层积处理过程中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与沙葱休眠解除的关系.
        6.3.3 层积处理过程中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与沙葱休眠解除的关系
        6.3.4 层积处理过程中细胞分裂素(ZR)含量的变化与沙葱休眠解除的关系
        6.3.5 层积处理过程中各激素之间比值的变化与沙葱休眠解除的关系
7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沙葱胚胎学研究
        7.1.1 沙葱小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7.1.2 沙葱大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7.2 沙葱休眠机理研究
        7.2.1 沙葱种皮及种胚特性与休眠的关系
        7.2.2 沙葱种子浸提液与休眠的关系
        7.2.3 沙葱种子内源抑制物质与休眠的关系
        7.2.4 层积处理过程中沙葱种子激素变化规律
    7.3 展望
    7.4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关于外来入侵植物综述
        1.2.1 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与扩散机理
        1.2.2 传入特点
        1.2.3 扩散与入侵机理
        1.2.4 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危害
    1.3 国外关于蒺藜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群落内种间相互关系
        1.3.2 生产特性研究
        1.3.3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3.4 饲用价值研究
        1.3.5 生理特性研究
        1.3.6 杂草防除
        1.3.7 研究蒺藜草属种间亲缘关系
        1.3.8 其他研究
    1.4 国内关于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研究进展
        1.4.1 少花蒺藜草在我国的传播与分布
        1.4.2 少花蒺藜草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1.4.3 少花蒺藜草的光合特性
        1.4.4 少花蒺藜草的生态位获取
        1.4.5 蒺藜草的化学成分
        1.4.6 少花蒺藜草的危害
        1.4.7 少花蒺藜草的防除
        1.4.8 少花蒺藜草的其他利用
2 科尔沁沙地蒺藜草属植物种名考证
    2.1 有关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1 《内蒙古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2 《中国植物志》(1990)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1.3 《中国植物志》(2006 年英文版)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
    2.2 关于疏花蒺藜草和少花蒺藜草
    2.3 关于“Cenchrus incertus”的拉丁异名
    2.4 关于蒺藜草属该植物的研究与报道
        2.4.1 关于光梗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4.2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4.3 关于疏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
    2.5 讨论与小结
        2.5.1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中文名应为少花蒺藜草
        2.5.2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学名应采用 C. pauciflorus Benth
3 外来侵入植物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地概况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的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俗名
        3.2.2 关于少花蒺藜草来源的调查
        3.2.3 少花蒺藜草在通辽的分布现状
        3.2.4 少花蒺藜草在赤峰市的分布现状
        3.2.5 少花蒺藜草在兴安盟的分布现状
        3.2.6 少花蒺藜草在巴彦淖尔市的分布现状
        3.2.7 少花蒺藜草在鄂尔多斯市的分布现状
        3.2.8 少花蒺藜草在锡林郭勒盟的分布现状
        3.2.9 少花蒺藜草发展趋势
        3.2.10 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图
    3.3 讨论
        3.3.1 少花蒺藜草进一步扩散途径
        3.3.2 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地区
    3.4 小结
4 少花蒺藜草的群落特征
    4.1 试验内容及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落植物的重要值
        4.2.2 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4.2.3 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少花蒺藜草侵入阶段
        4.3.2 少花蒺藜草侵入与植物群落多样性
    4.4 小结
5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
    5.1 种群分布格局
        5.1.1 种群分布格局概述
        5.1.2 种群分布格局检验方法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2.1 试验地点概况
        5.2.2 试验方法
        5.2.3 检验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少花蒺藜草种子埋深分布情况
        5.3.2 少花蒺藜草出苗率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少花蒺藜草开花与结实特性
    6.1 试验内容及方法
        6.1.1 试验地点概况
        6.1.2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观测
        6.1.3 少花蒺藜草种子结实特性观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开花习性
        6.2.2 花药大小及花粉活力
        6.2.3 穗部小穗的分布情况
        6.2.4 结实特性
    6.3 讨论
    6.4 小结
7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萌发特性
    7.1 材料及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区概况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形态特征
        7.2.2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特性的测定
        7.2.3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7.3 讨论
        7.3.1 种子萌发时的活力状况
        7.3.2 种子吸水进程的讨论
        7.3.3 不同生境对刺苞及种子大小的影响
    7.4 小结
8 小穗的处理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8.1 材料及方法
        8.1.1 试验地点概况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部位种子的形态差异和萌发表现
        8.2.2 不同粒位种子的聚类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有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大、小孢子母细胞发育的研究
        1.1.2 植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1.1.3 牧草的种子生物学研究
    1.2 孢粉学的研究
        1.2.1 孢粉学的基础研究
        1.2.2 植物花粉形态的应用研究
        1.2.3 植物花粉的二型性研究
        1.2.4 农林孢粉学的研究
    1.3 关于冷蒿草原和冷蒿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冷蒿草原和冷蒿的分布
        1.3.2 关于冷蒿草原的研究
        1.3.3 关于冷蒿的研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2.1.1 研究区方位和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资源
        2.1.5 土壤条件
        2.1.6 植被
    2.2 研究方案
        2.2.1 植物标本、花序材料、花粉、种子等样品的采集
        2.2.2 雌、雄配子的形成
        2.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2.4 花粉的形态特征
        2.2.5 分类学地位及染色体倍性对花粉形态的影响
        2.2.6 二型性和E 花粉形态的特点
        2.2.7 花粉的传播规律
        2.2.8 种皮微形态
        2.2.9 冷蒿种子萌发特性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雄配子发生的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2 雌配子发生的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3 冷蒿染色体的核型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4 冷蒿花粉粒的形态特征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5 冷蒿花粉的传播动态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6 冷蒿种皮微形态的研究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2.3.7 冷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章 冷蒿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3.1 冷蒿小孢子的发生与雄配子体的发育结果与分析
        3.1.1 冷蒿花药壁的发育
        3.1.2 冷蒿雄配子体的发育
    3.2 冷蒿小孢子的发生与雄配子体的发育讨论与小结
        3.2.1 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连续型
        3.2.2 冷蒿花药壁层的发育属于双子叶型
        3.2.3 冷蒿的绒毡层则属于变形绒毡层
    3.3 冷蒿大孢子的发生及雌配子体的发育结果与分析
        3.3.1 大孢子的发生
        3.3.2 雌胚子体的发育
    3.4 冷蒿大孢子的发生及雌配子体的发育讨论与小结
        3.4.1 冷蒿的胚胎发育属于单孢型胚囊,单胚珠倒生
        3.4.2 冷蒿大孢子为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在合点端
        3.4.3 冷蒿胚囊的发育属于蓼型胚囊
第四章 冷蒿染色体的核型
    4.1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拉尔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2 锡林浩特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3 阿巴嘎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4 克什克腾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5 大青山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6 鄂托克的紫花冷蒿(Artemisia frigida var. atropurpurea)
        4.2.7 塔尔岭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2.8 巴彦浩特的紫花冷蒿(Artemisia frigida var. atropurpurea)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冷蒿花粉粒的形态特征
    5.1 试验设计与方法
        5.1.1 样地布设
        5.1.2 试验方法
    5.2 观察结果
        5.2.1 冷蒿花粉形态的总体特征
        5.2.2 不同样地冷蒿的花粉形态特征
    5.3 讨论与小结
        5.3.1 冷蒿正种与变种之间花粉形态的差异
        5.3.2 不同染色体倍性对冷蒿花粉形态的影响
        5.3.3 花粉二型性及E 花粉的形态特点
第六章 冷蒿花粉的传播动态
    6.1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1 样点自然条件
        6.1.2 试验方法
    6.2 观察结果
        6.2.1 冷蒿的开花动态
        6.2.2 花粉粒在水平方向的传播
        6.2.3 花粉粒在垂直方向的传播
        6.2.4 花粉在不同方位的传播动态
        6.2.5 花粉在一昼夜内的传播动态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冷蒿种皮微形态的研究
    7.1 结果与分析
        7.1.1 冷蒿种子总体形态特征
        7.1.2 不同样地冷蒿种皮微形态特征
    7.2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冷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8.1 试验设计与方法
        8.1.1 冷蒿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8.1.2 冷蒿种子的萌发特性
        8.1.3 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冷蒿种子出苗率的测定
        8.1.4 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冷蒿种子的萌发率测定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生境冷蒿种子千粒重、萌发率、萌发势、活力指数的差异
        8.2.2 不同生境冷蒿种子在不同含水量下的萌发
        8.2.3 不同生境冷蒿种子在不同覆土厚度下的萌发
    8.3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赤峰市常见树木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种子处理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种源草乌生物学特性及入药部位生物碱含量的研究[D]. 山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一氧化氮参与调控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 何毓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4]碳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张潇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18(09)
  • [5]文冠果引种及繁殖栽培技术研究[D]. 刘英吉.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7)
  • [6]不同荞麦品种种子蛋白质组分的比较研究[D]. 张启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1)
  • [7]文冠果种子催芽和组织培养研究[D]. 史绍林. 齐齐哈尔大学, 2012(02)
  • [8]沙葱胚胎学及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D]. 王晓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9]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徐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10]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有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宛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赤峰市常见树种的休眠类型及种子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