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

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

一、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典[1](2020)在《营口市农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刘闻铮[2](2020)在《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孙精策,赵万里[3](2020)在《基于“点-轴”理论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学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对于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协调营口各区域滨海旅游业整合联动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本文以辽宁省营口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格局、旅游资源特征、交通物流结构的基础上,以"点-轴"理论为依据,整理归纳了营口滨海旅游业发展节点和发展轴依据,探寻行业风口,开辟产业通道,构建"三点两轴"的外部空间结构,以及"卜"字型的内部空间结构。

张敏[4](2020)在《中铁快运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加工型企业为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供货要求,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倾向于将物流需求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此同时,对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铁快运作为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可靠的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个性化服务,才能赢得更多市场机会。目前,中铁快运基于“干线运输+仓储+区域配送”的理念,推出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多式联运物流总包业务,为生产加工型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但现有方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组织方面,在两端的接取、配送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案支撑,难以提供给客户整体方案和运输时效保证。同时,在编制物流总包业务运输方案的过程中,主要以人工经验为主,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标准、自动的方案编制方法,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中铁快运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分析了物流总包运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问题拆分成物流网络规划问题和可行径路搜索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的编制思路。(2)在分析集运车站、疏运车站和仓库间的覆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物流网络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单指派下的基于集合覆盖问题的物流网络规划模型。(3)构建了物流总包中行包车站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两阶段方法确定了行包车站发展等级划分方案,利用k-means聚类方法确定了行包车站区域划分方案,给出了集运车站、疏运车站和仓库的备选集生成方法。(4)设计了遗传算法对提出的物流网络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贪婪思想和遍历算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基于疏运车站、仓库的配送半径和固定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5)在构建行包运输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A*算法的站间可行径路搜索算法,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网络规划模型和路径搜索算法的有效性。

刘婧[5](2019)在《辽宁省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交通是城市之间经济沟通的基础,尤其是陆路交通,在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形成城市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快捷高效的陆路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因此,陆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辽宁省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辽宁省陆路交通和经济两系统的发展规律,为政府部门出台交通规划、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本文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首先对陆路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整合2016年路网数据,得到各市陆路交通通达性,基于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16年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得到两系统的耦合关系。然后根据相关交通规划方案,预测2020年陆路交通通达性,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得到2020年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计算1996、2007年的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1996、2007、2020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对1996-2020年的陆路交通、经济以及耦合关系进行演化分析。得到结论:(1)辽宁省陆路交通通达性显着提升,交通技术的升级使得通达性水平的高低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关性越来越大。(2)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辽宁省经济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工业的重创使得全省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很大。(3)辽宁省陆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中等水平,陆路交通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经济进步对陆路交通的贡献显着,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陆路交通建设。(4)全省的经济、陆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关系发展不平衡,沈阳、大连的经济与两系统的协调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西北地区一直以来相对落后。

吴珊珊[6](2019)在《铁路/航空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交通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物质纽带。旅游交通成本不仅是旅游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成本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交通成本的研究薄弱。以客源地为中心研究出游交通成本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客源地居民的出游空间范围大小,理解客源地居民的出游行为和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出游交通成本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本研究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等八个城市为案例客源地,以中国大陆拥有A级景点的直辖市和地级行政单位为目的地,以客源地(Origin)和目的地(Destination)(O-D对)之间的铁路线/航线为连接构建出游系统,研究出游系统的平均出游交通成本随出游半径的变化特征和O-D对之间的绝对出游交通成本的空间分布特征。出游交通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两种类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客源城市的铁路/航空平均出游交通成本均随出游半径的扩大呈指数增长。在距离客源城市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平均出游交通成本随出游半径的扩大增速较快,超过一定空间范围后,增速放缓。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客源城市,平均出游交通成本增速放缓的空间范围不同。铁路平均出游交通成本增速放缓的空间范围在球面距离600km-1400km之间,航空平均出游交通成本增速放缓的空间范围在球面距离1000km-1700km范围内。(2)O-D对之间的绝对出游交通成本呈现以客源地为中心同心圆状向四周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无论是铁路还是航空,绝对出游交通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空间分布图中均存在个别成本较高的“飞地”。铁路绝对出游交通时间成本沿铁路干线延伸的特点更加显着。(3)在球面距离900km范围内,八个客源城市铁路平均出游交通成本非常接近,其中铁路平均出游交通经济成本均在150元以内,铁路平均出游交通时间成本,除西安、成都外,均在7h以内。在球面距离1600km范围内,八个客源城市航空平均出游交通成本也非常接近,航空平均出游交通经济成本,除昆明外,均在2000元以内,航空平均出游交通时间成本均在5h以内。(4)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上海的铁路和航空出游条件最好,昆明、长春的铁路和航空出游条件均最差,武汉的铁路出游条件较好,但是航空出游条件较差,成都相反,广州、西安的铁路和航空出游条件中等。(5)无论铁路还是航空,2小时以内的出游空间均为高等舒适空间。2-6h出游空间为铁路出游中等舒适空间,2-3h出游空间为航空出游中等舒适空间。超过6小时的出游空间为铁路出游疲惫空间,超过3小时的出游空间为航空出游疲惫空间。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以客源地为中心研究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的思路,并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等八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2)首次对国人乘坐火车和飞机旅行体感舒适时间和疲惫时间进行了调查,首次按照旅游交通舒适度对出游交通成本空间进行了类型划分。

李洪业[7](2019)在《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源的日益消耗,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路在何方成为一道世界难题。在经历了长时期、大规模的粗放式开发之后,我国的很多资源型城市数十年积累的问题开始显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最为严峻,面临优化、转型压力最大。资源型城市如何成功实现转型发展,考验着以资源立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着名的镁矿资源型城市,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以镁矿产业为主导发展了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处于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在镁质耐火材料产业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但其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资源型产业自发盲目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混乱布局的现象,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石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总结与分析,预测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产业繁荣期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研究主要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章通过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背景分析,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总结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及经验。主要介绍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基本理论,揭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了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秀案例。第三章分析了大石桥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大石桥市近十年产业发展数据建立了产业结构预测模型,根据产业结构预测模型预测了城市未来发展目标;采用ESDA空间数据分析了大石桥市现状规模以上企业空间布局,通过近邻域分析、核密度分析、局部自相关分析,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之间关联度进行了分析,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章提出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大石桥市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产业空间调整的原则。第五章进行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通过产业结构提升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基于ESDA中局部自相关的产业分析,进行了宏观以及微观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提出了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以期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借鉴方案,丰富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王伟[8](2018)在《“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城市群既是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我国参与世界竞争博弈的主力空间,也是我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发展空间。对城市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的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从空间入手,结合系统论,在时间序列上研究城市群空间演化问题也成为地理学者的重点关注内容。论文基于“归纳整理—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模型验证”的技术思路,按照“格局—过程—机理”的一般研究过程,构建论文整体框架。论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系统整合影响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各类因子,并加入了制度因子的考量,尝试提出“地理—市场—制度”的解释框架;第二,从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和空间扩张三个方面对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进行系统性实证研究;第三,从“地理—市场—制度”视角对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进行机理解释。论文共设三部分、八章节对上述三项内容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部分;第三章至第七章为第二部分,属理论演绎和实证验证,是论文的核心篇章;第八章为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束部分。具体篇章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等内容,并对系统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二章研究述评与概念界定。包括对城市群、城市群空间演化、空间演化机理、辽中南城市群等领域等现有研究的综述与评价;城市群、空间与空间要素、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等概念的界定;辽中南实证研究范围与空间尺度。第三章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多因子解释框架。从系统论的角度,将影响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各类因子归纳为地理型因子、市场型因子和制度型因子,各大类因子又包含若干子因子。本章重点研究三大类因子及其各子因子的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以框线图的形式作了逻辑上的表达,并从横向(起因)和纵向(结果)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提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解释框架,该框架由三部分组成:三大类因子及其子因子的作用机理;三类因子及其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空间联系演化和空间扩张演化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理。第四章辽中南城市群要素格局空间演化研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利用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Nich指数、区位熵、专题地图比较等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产业、人口与城镇化、资本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成熟型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地理—市场—制度”视角进行了机理解释。第五章辽中南城市群城镇格局演化研究。主要研究辽中南城市群城镇格局的空间演化问题。使用城市首位度、基尼系数、分形研究和Zipf法则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演化进行研究,并与其他成熟型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地理-市场-制度”视角,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了机理研究。第六章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化研究。主要研究了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化问题,使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并与其他成熟型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地理—市场—制度”视角进行了机理解释。第七章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演化研究。基于解译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和灯光影像等数据,对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使用年均增长量、净增率和年均增长率指标,从城市群整体视角考察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数量特征。从不同空间尺度,利用净增率指标对空间扩张速度、利用城镇扩张强度指数和城镇扩张差异指数对空间扩张强度、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强度数据对空间开发强度等的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利用空间重心、象限缓冲区分析、网格离散化、均匀度指数和紧凑度对城市群空间扩张地理分布格局演化进行研究。本章还与其他成熟型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各类影响因子在城市群空间扩张过程中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度量,并基于此在GeoSOS-FLUS软件中进行城市扩张的历史模拟,对随机森林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得到影响因子重要性的结论,并对制度因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第八章结论与讨论。包括研究结论的综述,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论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提出“地理—市场—制度”的城市群空间演化解释框架;第二,阐述了近30年来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第三,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第四,辽中南城市群表现出一般规律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演化过程;第五,“地理—市场—制度”视角能够对城市群空间演化进行合理解释。论文尝试在三个方面做出一定创新性贡献:第一、提出“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城市群空间演化解释框架并进行了验证。针对现有研究中缺乏对于制度因子作用机理研究、缺乏因子与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缺乏系统性统一解释框架的问题,论文尝试从城市群空间演化影响因子的视角,加入制度因子的考量,将影响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因子划分为地理型、市场型和制度型三大类因子,阐述了单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多因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城市群空间演化解释框架并进行了验证。第二、对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从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扩张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一方面,对辽中南城市群范围的长时间序列的空间扩张演化研究尚属首次,论文研究了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阐述了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地域性特征。论文经过比较研究,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在发展历史、地理区位、动力机制、政府作用、外部环境、所处阶段等方面均与其他成熟型城市群存在差异,表现出既尊重一般规律,又有其地域特色的空间演化过程。第三、尝试使用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的新方法。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文既有传统的各种指数的数理统计,也有新兴的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和GeoSOS-FLUS软件平台的应用,来探索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格局、过程和内在机理。

闫广华[9](2017)在《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都市圈这种新型城市结构相继在各国出现并逐步完善,已成为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并研究都市圈,都市圈研究的成果也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重视。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市圈在我国的研究也日益成熟,已经成为推进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也日渐成为了现代城市体系新的发展方向。实现都市圈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是在理清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干预和引导,优化其空间结构要素,重组其空间结构。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也会推动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省份,已经形成了以沈阳都市圈、大连都市圈、鞍山都市圈、盘营都市圈、锦葫都市圈、盘营都市圈和丹东都市圈为主的辽宁省都市圈体系。辽宁省都市圈是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开放战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及国际多联式联运通道建设中的重要节点。然而,辽宁省都市圈体系虽已形成,但发展较为缓慢,其空间结构不合理。本文以建制乡镇作为最小的地理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准确界定辽宁省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构建辽宁省都市圈城镇体系,并从城镇空间、人口空间、城际联系、经济空间的角度分析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运用相关模型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对于推动辽宁省整体区域发展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再次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包含五部分内容:首先,在总结国内外都市圈及其空间结构的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内涵,对都市圈与城市群、城镇密集区和都市连绵区(带)等具有相似空间结构特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根据形成都市圈的指标,确定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由沈阳都市圈、大连都市圈、鞍山都市圈、盘营都市圈、锦葫都市圈、盘营都市圈和丹东都市圈组成。以建制乡镇为最小地理单元,从经济联系的视角,运用相关模型界定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构建出辽宁省都市圈城镇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辽宁省都市圈圈层结构;第三,阐述了辽宁省都市圈发展的现状,从人口空间、城镇空间、城际联系空间和经济空间等方面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判断出辽宁的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并分析了影响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因素;第四,从都市圈圈层空间结构的角度,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第五,阐述了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及优化的目标,并且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最后,根据全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总结出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结论和创新内容,且提出对其未来的研究展望。

李冠方[10](2017)在《营口市沿海产业区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辽宁省营口市加强了沿海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布局和建立,也标志着营口市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营口市沿海产业区共划分了三期建设,一期44平方公里区域已经建设完成,二期71.78平方公里是未来五至十年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三期为规划发展预留和调整、升级空间,此次综合交通规划重点研究一期和二期区域。营口市是典型的滨水带状组团城市,沿海产业区既是营口市城市发展主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城区自身也具有典型的带状组团城市形态,其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带状形态和组团式发展两个方面,即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都集中在同一空间,城市带状发展轴向上同时存在多种交通方式混杂,各组团及其之间的交通特征由于城市功能及空间布局等情况的不同各不相同。近年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形态的快速发展,沿海产业区的城市交通问题诸如区域交通发展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区公共交通系统设置不合理和货运交通系统有待完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逐渐形成并亟待解决。绿色交通是一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它既要求交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又要求交通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效益的和谐共生。而城市新区的建设也正是社会全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体现,与绿色交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新城的发展有着迫切的绿色交通规划建设需求。所以营口市沿海产业区为了实现滨海生态科技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也必须制定科学的绿色交通规划。本文通过对营口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及区域交通发展趋势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和区域交通调查数据对沿海产业区的综合交通需求及发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了区域交通统筹发展和城区交通绿色发展的规划理念,以区域协调发展为背景、以交通发展趋势为依据、以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产城融合的建设思想为依托、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途径,从而形成产城融合的绿色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二、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点-轴”理论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涵义及理论依据
    1. 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的涵义
    2. 理论依据
二、营口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概况
    1.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2.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3.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三、营口市滨海旅游外部空间结构
    1.“点-轴系统”构建
    2. 可行性分析
四、营口市滨海旅游内部空间结构
    1. 点的建设
    2. 旅游区及轴线的建设
五、结语

(4)中铁快运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问题分析
    2.1 物流总包业务分析
    2.2 物流总包运输特点
    2.3 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集合覆盖问题的物流网络规划模型
    3.1 业务描述
    3.2 拟解决的方案
        3.2.1 构建思路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3 集合覆盖问题
    3.4 模型构建
        3.4.1 问题描述
        3.4.2 模型假设
        3.4.3 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行包车站的分级评价与备选集的确定
    4.1 物流总包中行包车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标准层指标的确定
        4.1.2 评价因子的选择
        4.1.3 数据收集和整理
    4.2 主成分分析-聚类两阶段评价方法
        4.2.1 主成分分析法
        4.2.2 系统聚类
    4.3 行包车站发展等级划分方案
        4.3.1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原始指标
        4.3.2 聚类分析得出划分方案
    4.4 行包车站区域划分方案
        4.4.1 k-means聚类算法
        4.4.2 行包车站区域划分方案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5.1 求解方法
        5.1.1 遗传算法概述
        5.1.2 遗传算法步骤
        5.1.3 遗传算法设计
    5.2 数据整理
    5.3 模型运算与分析
        5.3.1 模型运算
        5.3.2 算法验证
        5.3.3 敏感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A~*算法的站间可行径路搜索
    6.1 可行径路分析
        6.1.1 行包运输服务网络
        6.1.2 可行径路
    6.2 径路搜索算法
        6.2.1 A~*算法简介
        6.2.2 算法设计
        6.2.3 算法流程
    6.3 算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物流总包中行包车站评价基础数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辽宁省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系统理论
    2.2 点轴理论
    2.3 耦合理论
        2.3.1 耦合的内涵
        2.3.2 耦合协调的内涵
    2.4 陆路交通通达性
3 陆路交通与经济的耦合机理分析
    3.1 陆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状况
        3.1.1 陆路交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2 陆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理
        3.2.1 陆路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2.2 经济发展影响陆路交通的作用机制
4 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水平的耦合现状分析
    4.1 陆路交通通达性现状分析
        4.1.1 陆路交通通达性测定方法
        4.1.2 陆路交通通达性测定结果
    4.2 经济水平现状分析
        4.2.1 经济水平测定方法
        4.2.2 经济水平测定结果
    4.3 陆路交通与经济耦合现状分析
5 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水平耦合关系的预测及演变分析
    5.1 陆路交通通达性及经济水平预测
        5.1.1 陆路交通通达性预测
        5.1.2 经济水平预测
    5.2 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水平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
        5.2.1 陆路交通通达性的时空演变
        5.2.2 经济水平的时空演变
        5.2.3 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
    5.3 相关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铁路/航空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案例地选择
        1.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交通
        2.1.2 旅游交通成本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旅游交通研究进展
        2.2.2 旅游交通成本研究进展
    2.3 理论基础
        2.3.1 旅游系统理论
        2.3.2 距离衰减理论
        2.3.3 旅游区位理论
第三章 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
    3.1 铁路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
        3.1.1 铁路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3.1.2 铁路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3.2 航空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
        3.2.1 航空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3.2.2 航空出游系统平均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第四章 O-D对绝对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分布特征
    4.1 O-D对铁路/航空绝对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分布特征
        4.1.1 O-D对铁路绝对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4.1.2 O-D对铁路绝对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4.1.3 O-D对航空绝对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4.1.4 O-D对航空绝对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4.2 O-D对铁路/航空绝对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划分
        4.2.1 O-D对铁路绝对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4.2.2 O-D对铁路绝对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4.2.3 O-D对航空绝对出游交通时间成本
        4.2.4 O-D对航空绝对出游交通经济成本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研究讨论及展望
        5.2.1 研究讨论
        5.2.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型城市发展背景
        1.1.2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发展背景
        1.1.3 大石桥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研究进展
        1.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1.3.3 ESDA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基本理论与经验总结
    2.1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基本理论
        2.1.1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2.1.2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2.1.3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
        2.1.4 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混杂性
        2.1.5 资源型城市产业布局分散性
        2.1.6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2.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和意义
        2.2.2 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2.3 产业空间布局演化阶段
        2.2.4 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演化机制
    2.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经验模式
        2.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理论
        2.3.2 欧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中经验模式
        2.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秀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石桥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 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
        3.1.1 产业发展现状
        3.1.2 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3.2 产业结构量化分析
        3.2.1 产业结构预测模型概述
        3.2.2 产业结构预测模型量化分析
    3.3 基于ESDA空间数据的产业空间布局分析
        3.3.1 研究方法概述
        3.3.2 研究思路
        3.3.3 产业布局数据分析
        3.3.4 ESDA空间数据分析
    3.4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问题分析
        3.4.1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3.4.2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4.3 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及产生原因
    3.5 本章小结
4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提升策略研究
    4.1 产业结构提升量化分析
        4.1.1 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概述
        4.1.2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确立
        4.1.3 产业发展满意值分析
    4.2 产业调整研究
        4.2.1 大石桥市产业调整模式
        4.2.2 大石桥市产业调整原则
    4.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调整策略
        4.3.1 主导产业的选择
        4.3.2 资源型产业发展策略
        4.3.3 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发展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5.1 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原则
        5.1.1 以产业集群布局为原则
        5.1.2 以核心依赖要素导向为原则
        5.1.3 以资源合理利用导向为原则
        5.1.4 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为原则
    5.2 产业空间布局条件分析
        5.2.1 用地资源与空间条件
        5.2.2 交通资源与空间条件
        5.2.3 环境资源与空间条件
        5.2.4 矿产资源与空间条件
    5.3 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
        5.3.1 镁材料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
        5.3.2 制造业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
        5.3.3 服务业以及工业展览业发展区位选择
    5.4 ESDA引导下宏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建
        5.4.1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协同发展
        5.4.2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门类
        5.4.3 轴线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5.5 微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建
        5.5.1 市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
        5.5.2 市区重点产业园布局构想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大石桥市历年亏损产业比重
附录A.2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等级划分
附录A.3 大石桥市旅游资源评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时代
        1.1.2 城市群成为人地关系矛盾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
        1.1.3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空间形态
        1.1.4 城市群逐渐成为全球竞争的“主力军”
        1.1.5 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域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时限与数据来源
    1.4 城市群空间演化理论基础
        1.4.1 系统论
        1.4.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1.4.3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主要内容
2 研究述评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研究述评
        2.1.1 城市群相关研究综述
        2.1.2 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综述
        2.1.3 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研究综述
        2.1.4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现有研究综述
        2.1.5 现有研究的评述
    2.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2.1 城市群
        2.2.2 城市群系统
        2.2.3 空间与空间要素
        2.2.4 空间结构与空间演化
        2.2.5 实证研究范围与空间尺度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多因子解释框架
    3.1 地理型因子与作用机理
        3.1.1 自然条件因子
        3.1.2 区位因子
        3.1.3 生态环境因子
        3.1.4 交通因子
    3.2 市场型因子与作用机理
        3.2.1 人口因子
        3.2.2 资本因子
        3.2.3 产业因子
        3.2.4 信息因子
        3.2.5 经济全球化
    3.3 制度型因子与作用机理
        3.3.1 制度概念与分类
        3.3.2 原生性制度及作用机理
        3.3.3 内生性制度及作用机理
        3.3.4 外生性制度及作用机理
    3.4 “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城市群空间演化解释框架
        3.4.1 三类因子的作用机理
        3.4.2 三类因子及其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
        3.4.3 城市群空间演化影响因子的综述
    3.5 本章小结
4 辽中南城市群要素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经济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1.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4.1.2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4.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2.1 宏观层面产业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2.2 中观层面产业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3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3.1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总体情况
        4.3.2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空间格局演化
        4.3.3 辽中南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化
    4.4 辽中南城市群资本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4.4.1 辽中南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总体情况
        4.4.2 辽中南城市群外资空间格局演化
    4.5 要素格局演化的比较研究
        4.5.1 特征概述
        4.5.2 差异比较
    4.6 要素格局空间演化的解释
        4.6.1 地理型因子的外部作用
        4.6.2 制度型因子的外部作用
        4.6.3 市场型因子的内部作用
    4.7 本章小结
5 辽中南城市群城镇格局空间演化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首位度指数
        5.1.2 基尼系数
        5.1.3 分形研究
        5.1.4 Zipf法则
    5.2 研究结论
        5.2.1 首位度指数研究结论
        5.2.2 基尼系数研究结论
        5.2.3 分形研究结论
        5.2.4 Zipf法则研究结论
        5.2.5 结论概括
    5.3 城镇格局演化的比较研究
        5.3.1 城镇格局演化特征概述
        5.3.2 城镇格局演化差异比较
    5.4 城镇格局演化的定性解释
    5.5 城镇格局演化的定量解释
        5.5.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5.5.2 1995年研究结论
        5.5.3 2005年研究结论
        5.5.4 2015年研究结论
        5.5.5 影响因子综述
    5.6 本章小结
6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化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改进的引力模型
        6.1.2 城市流强度
    6.2 空间联系演化特征
        6.2.1 以沈阳市为空间联系中心的整体联系强度快速增长
        6.2.2 空间联系强弱演化格局稳定
        6.2.3 空间联系数量上以邻域指向为主,强度上以中心指向为主
        6.2.4 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空间联系呈一定的分化过程
        6.2.5 沿海和中部地区分别表现为外向功能为主和相对自给自足
        6.2.6 辽中南城市群内部可能形成若干空间单元
    6.3 空间联系演化的比较研究
        6.3.1 空间联系演化的特征概述
        6.3.2 空间联系演化的比较研究
    6.4 空间联系演化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7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演化研究
    7.1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整体特征
        7.1.1 研究方法
        7.1.2 研究结果
    7.2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速度与强度演化特征
        7.2.1 空间扩张速度
        7.2.2 空间扩张强度
        7.2.3 空间开发强度
    7.3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分布格局演化特征
        7.3.1 空间重心的演化
        7.3.2 空间扩张的方向特征演化
        7.3.3 空间扩张的地理分布演化特征
        7.3.4 空间扩张集聚程度演化特征
    7.4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扩张演化的比较研究
        7.4.1 空间扩张演化特征概述
        7.4.2 空间扩张演化差异比较
    7.5 空间扩张演化机理研究
        7.5.1 研究方法
        7.5.2 数据准备
        7.5.3 研究结果
        7.5.4 主要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1.1 提出“地理—市场—制度”的城市群空间演化解释框架
        8.1.2 阐述了近30年来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
        8.1.3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
        8.1.4 辽中南城市群表现出一般规律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演化过程
        8.1.5 “地理—市场—制度”视角能够对城市群空间演化进行合理解释
    8.2 创新与不足
        8.2.1 创新之处
        8.2.2 存在不足
        8.2.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9)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一、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内涵
        三、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
    第二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理论
        一、都市圈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理论
    第三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的内容
        一、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研究
    第四节 我国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主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实证研究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的现状
第三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的界定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理与方法
        一、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则
        二、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理
        三、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模型与方法
        四、都市圈形成的判定指标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确定
        一、辽宁省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确定
        二、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的外围地区的确定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城镇体系构成及圈层结构的划分
        一、辽宁省都市圈城镇构成
        二、辽宁省都市圈圈层结构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一、都市圈空间结构要素提取的原则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第四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空间结构分布现状
        一、辽宁省都市圈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二、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空间分布分析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分布现状
        一、辽宁省都市圈人口空间结构分析
        二、辽宁省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分析
        三、辽宁省都市圈城际空间联系分析
        四、辽宁省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分析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状况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交通因素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三、自然条件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四、政策机制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效益分析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效益分析
第五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演化研究
        一、中心城市与核心城镇间经济联系及隶属度的演化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演化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
        一、辽宁省都市圈核心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二、辽宁省都市圈紧密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三、辽宁省都市圈机会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一、中心城市为主导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转移和流动的过程
        二、动态性与层次性
        三、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一、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二、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向深度内涵式发展
        三、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空间结构不平衡性将继续加大并需进一步优化
        五、空间发展将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趋势
第六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原则及价值取向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一般模式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一、沈阳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二、大连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三、鞍山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四、锦葫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五、盘营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六、丹东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沈阳都市圈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大连都市圈、锦葫都市圈
        三、地区中心城市的打造—鞍山都市圈、盘营都市圈、丹东都市圈
    第五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根本
        二、基础设施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
        三、制度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特色与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营口市沿海产业区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带状组团城市
        1.2.2 绿色交通
        1.2.3 产城融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分析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带状组团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2.1.1 带状组团城市交通特征分析
        2.1.2 带状组团城市交通规划要点分析
    2.2 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
        2.2.1 绿色交通理念解析
        2.2.2 新城绿色交通规划要点解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区域现状及发展调查分析
    3.1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区域发展概况分析
        3.1.1 区域发展概况综合分析
        3.1.2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分析
    3.2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综合交通调查分析
        3.2.1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交通特征分析
        3.2.2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总体规划分析
        3.2.3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交通预测分析
    3.3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区域综合交通发展问题分析
        3.3.1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3.3.2 区域公共交通系统设置不合理
        3.3.3 产业区货运交通系统急需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营口市沿海产业区产城融合的绿色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4.1 综合交通总体规划策略
        4.1.1 总体规划理念及思路
        4.1.2 绿色交通策略
        4.1.3 产城融合策略
    4.2 综合交通具体规划策略及方案
        4.2.1 便捷的道路交通规划策略及方案
        4.2.2 高效的公共交通规划策略及方案
        4.2.3 友好的慢行及换乘规划策略及方案
        4.2.4 协调的货运组织策略及方案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口市农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D]. 王典.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战略研究[D]. 刘闻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点-轴”理论的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例[J]. 孙精策,赵万里. 商场现代化, 2020(10)
  • [4]中铁快运物流总包运输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D]. 张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辽宁省陆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 刘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铁路/航空出游交通成本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吴珊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2)
  • [7]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李洪业.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地理—市场—制度”视角的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 王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9]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 闫广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1)
  • [10]营口市沿海产业区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D]. 李冠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营口市干线公路服务水平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