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临床观察

刺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临床观察

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PERIPHERY FACIAL PARALYSIS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论文文献综述)

梁冬媚[1](2021)在《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叶颖颖[2](2021)在《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优效手段。方法:招募64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人,对照组3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围刺翳风穴。在治疗前后对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进行评分和测量。于治疗后第7、14天对受试者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重复评估。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和治愈情况。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无中止脱落病例,共收集完成64例。1.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发病患侧、年龄、病程天数、House-Brackeman分级量表、House-Brackemann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各时间点进行比较,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量表(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量表(FDIS)均逐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揿针组)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14、21天揿针组的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14、21天,揿针组的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后的疗效比较,揿针组有效率为96.9%,针刺组有效率为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周围性面瘫的治愈情况比较,揿针组较针刺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治愈人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介入揿针围刺翳风穴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有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生活躯体功能和面部容貌改变;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能加快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缩短平均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能辅助提高常规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在指南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效手段。

高明伟[3](2021)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早期干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两组治疗方案对缩短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比较及对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选取秦皇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的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7次后休息两天继续下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观察组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疗程同对照组,刺络拔罐每周2次,2次为1个疗程,疼痛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4个疗程结束。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耳后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记录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时间点耳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1);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具体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4对照组、观察组及两组总体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关系均成正相关(P<0.01)。5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高于常规针刺。2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能快速地缓解耳后疼痛。3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耳后疼痛消退的越早,面神经功能恢复地越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吴小玲[4](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代灵娥[5](2021)在《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益气调神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上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提供更加有效、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按照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益气调神针法和常规针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每天针刺1次,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H-B分级量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进行分级评分,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及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侧、病程,治疗前的House-Brackmann分级、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FDI量表评分,经比较,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分级、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试验组治愈率为14.7%,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治愈率为5.9%,总有效率为85.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对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进行统计,经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试验组治愈率为17.6%,总有效率达94.1%;对照组治愈率为5.9%,总有效率为82.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本研究纳入72例患者,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共68例完成治疗,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益气调神针法和常规针法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有显着改善作用。2.益气调神针法对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法,能提高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3.益气调神针法对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法,能明显提高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

刘森森[6](2021)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调背振阳针刺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所能取得的临床疗效,为调背振阳针刺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选入60例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的所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个不同治疗方式的组别,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施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先施用调背振阳针刺后再予以普通针刺治疗。普通针刺皆留针20分钟,调背振阳针刺不留针。两组皆接受1疗程为期10次的诊治,除遇星期天不予诊疗外,余每天均需针刺治疗1次,总计接受2疗程。待全部患者的治疗完成后,对既定的H-B量表及杨氏量表予以分析比较,评价两组相异的治疗方法的应用所取得的最终临床疗效。结果:1.H-B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H-B分级给予组内分析比较发现,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显着的提升受损害的面神经功能,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H-B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2.杨氏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杨氏分级予以组内分析比较显示,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明显降低面神经麻痹程度,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杨氏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3.临床疗效比较:经对两个组别所取得的临床评价数据、总有效率等资料对比分析后显示(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优势可言。结论:1.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均有疗效;2.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安全可行;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治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蔡烨谦[7](2020)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对比药物提高有效率及治愈率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搜集并筛选急性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得到的检索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及合并结果分析,探讨在发病初期使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各项评分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二、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设定检索词在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研究的发表时间从建立数据库至2019年12月31日。预先设定纳排标准后,筛选检索得到的文献,并将文献纳入研究。2偏倚风险评价依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3 Meta分析对提取的数据导入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不同类型的结局指标选取不同的效应量合并方式。使用I2统计量与Q统计量统计异质性,按照文献效应量合并产生的异质性选择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若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高,则不可以对效应量进行简单的合并,应分析异质性出现的原因。三、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7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发表年份在2000年-2019年之间。共纳入7670名患者,其中观察组3861人,对照组3809人。涉及三类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分别为: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2偏倚风险评价研究纳入的78篇文献在是否使用随机分组、是否隐藏分配、是否实施盲法、是否盲法评价、结局数据是否完整等方面,存在信息报告不全。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存在一定潜在偏倚风险。3 Meta分析3.1有效率①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RR=1.41,95%CI[1.28,1.56];②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RR=1.20,95%CI[1.16,1.23];③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RR=1.08,95%CI[1.05,1.10]。3.2治愈率①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RR=1.41,95%CI[1.28,1.56];②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RR=1.51,95%CI[1.41,1.62];③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RR=1.34,95%CI[1.25,1.43]。3.3治愈时间①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MD=-5.73,95%CI[-6.73,-4.74];②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MD=-5.10,95%CI[-6.89,-3.31];③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MD=-6.58,95%CI[-8.79,-4.37]。3.4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①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MD=3.53,95%CI[2.34,4.71];②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MD=3.56,95%CI[2.77,4.35];③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MD=2.22,95%CI[-0.74,5.17]。3.5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①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MD=-2.96,95%CI[-5.10,-0.81];②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MD=-1.32,95%CI[-2.42,-0.21];③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MD=-0.27,95%CI[-0.78,0.24]。4 GRADE证据质量评价共15项证据质量评价,其中3项中级,6项低级,6项极低级,总体质量不高。四、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用于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可以显着提高有效率及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提高面肌功能评分。

陈沁蓥[8](2020)在《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收集厦门市中医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临床门诊及病房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来收集数据来作为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患者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上述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 25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的结果进行有效性及差异性的综合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4例脱落病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最终收集30例,对照组30例,共收集完成60例。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口服治疗。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发病基线一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结果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说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以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情况均得到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8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中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结论:本文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证明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以及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广。

王丽萍[9](2020)在《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寻找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更加有效的方法,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新思路,同时提高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取7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均留针30min,每周针5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针刺3个疗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填写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的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患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比较,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H-B分级在组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均有改善作用,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于面神经功能(H-B分级)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3.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3.1躯体功能评分(FDIP)躯体功能评分(FDIP)越高说明患者躯体功能越好,治疗前两组FDI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均能使患者躯体功能评分(FDIP)得到提高,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躯体功能评分(FDIP)的提高优于常规针刺组。3.2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越高说明患者社会生活能力越好,治疗前两组患者FD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患者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常规针刺与调神通络结合缪刺均能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对患者社会生活能力的改善更优于常规针刺,此法主要是通过调神使患者心神相安,缓解患者情绪,从而来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愈显率73.52%,总有效率91.1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愈显率47.05%,总有效率76.4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疗法能明显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疗效,且优于常规针刺。2.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疗法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及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3.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的针刺方法能提高躯体功能评分(FDIP),降低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缓解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

齐萌[10](2020)在《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BMI指数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BMI指数的病人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包括躯体生理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两部分)评分的变化,比较BMI指数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指导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计算BMI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将BMI指数<21的患者纳入偏瘦组,将BMI指数>25的患者纳入偏胖组,每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将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生理功能(FDIP)评分以及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进行记录,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2.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3.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疗法能改善不同BMI指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治疗在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上偏瘦组优于偏胖组。4.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说明针刺治疗偏瘦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优于偏胖组。结论:1、针刺治疗BMI指数<21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2、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过程中,胖瘦程度为针刺疗效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PERIPHERY FACIAL PARALYSIS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PERIPHERY FACIAL PARALYSIS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论文提纲范文)

(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5项纳入)
        1.4 排除标准(有任意1条项排除)
        1.5 剔除标准(详见附录D)
        1.6 脱落标准(详见附录E)
        1.7 中止实验标准(详见附录F)
        1.8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对比
        1.1 两组性别、患侧、发病年龄对比
        1.2 两组治疗前H-B分级量表对比
        1.3 两组治疗前H-B症状评分和FDI量表对比
        1.4 两组治疗前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2 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H-B分级量表对比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H-B症状评分量表对比
        2.3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FDI对比
        2.4 治疗前和治疗后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3 疗效情况对比
    4 痊愈情况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3 祖国医学古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4 祖国医学现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5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2 课题设计依据
        2.1 介入时机选择依据
        2.2 疗程选择依据
        2.3 翳风穴选择依据
        2.4 揿针和围刺法选择依据
        2.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组内比较分析
        3.3 组间比较分析
        3.4 疗效评价分析
        3.5 治愈情况对比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脱落标准
        3.5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评价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比较
    3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4 不同时间点的 VAS 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5 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6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7 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瘫的认识
    2 中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面神经分布区疼痛的认识
        3.1 概况
        3.2 中西医治疗进展
    4 本研究思路来源
    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6 选穴依据
    7 针刺手法
    8 刺络拔罐疗法
    9 结果分析
        9.1 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9.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9.3 不同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9.4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9.5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9.6 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处方选穴
    3.3 定位
    3.4 针灸器具的选用
    3.5 操作方法
4 观察项目
    4.1 基本情况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
    5.2 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及保证
8 试验结果分析
    8.1 病例完成情况
    8.2 基线分析
    8.3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学特点
        1.2 面神经炎现代医学治疗概述
    2 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3 益气调神针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穴依据
        3.1 益气调神针法理论溯源
        3.2 益气调神针法选穴依据
    4 量表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临床疗效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位
        1.3 病因
        1.4 病机
        1.5 临床症状
        1.6 证型分类
        1.7 治疗
    2.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病理
        2.4 临床表现
        2.5 临床分期
        2.6 诊断与鉴别诊断
        2.7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案
        1.3 饮食及防护
        1.4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1.5 疗效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指标与评价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与比较
        2.2 治疗前病情比较
        2.3 治疗后病情比较
        2.4 临床疗效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本课题创新之处
    3.本课题的可行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督脉论治周围性面瘫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对比药物提高有效率及治愈率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概述
        1.1 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起源
        1.2 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位
        1.3 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
        1.4 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手段
    2 西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概述
        2.1 西医学中面神经的解剖
        2.2 西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分期
        2.4 西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手段
    3 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的争议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文献处理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偏倚分析
        1.6 数据提取
        1.7 数据统计处理
        1.8 证据质量评级
    2 筛选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筛选结果
    3 信息提取
        3.1 基本信息
        3.2 诊断标准
        3.3 干预措施
        3.4 针刺穴位
        3.5 主要结局指标
        3.6 结局判定标准
    4 偏倚风险评价
        4.1 随机分组
        4.2 分配隐藏
        4.3 盲法实施
        4.4 结局盲法评价
        4.5 结局数据完整性
        4.6 发表偏倚
        4.7 其他偏倚
        4.8 偏倚分析
第三部分 Meta分析结果
    1 有效率
        1.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1.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1.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2 治愈率
        2.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2.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2.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3 治愈时间
        3.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3.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3.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4 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
        4.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4.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4.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5 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
        5.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5.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5.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6 漏斗图
        6.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6.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6.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7 证据质量评级
        7.1 急性期针刺vs急性期药物
        7.2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
        7.3 急性期针刺结合药物vs急性期药物非急性期加用针刺
        7.4 治愈时间
        7.5 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
        7.6 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
第四部分 讨论
    1 Meta分析结果
        1.1 有效率
        1.2 治愈率
        1.3 治愈时间
        1.4 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
        1.5 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
    2 定性评价
        2.1 有效率
        2.2 治愈率
    3 质量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分组
        2.3 试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结果
        6.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6.2 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6.3 疗效结果分析
        6.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导师观点
        1.2 四步法的理论依据
        1.3 四步法针刺方义
        1.4 四步法治疗特色
        1.5 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
        1.6 选取Ⅴ型面瘫的依据
        1.7 评分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1 随机分组问题
        3.2 样本量及病例来源问题
        3.3 操作方面
        3.4 试验组设置问题
        3.5 客观观察指标较少
        3.6 疗程问题
        3.7 研究的难点问题
        3.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分期标准
        4 中医分型
        5 病例选择标准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剔除标准
        5.4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安全指标
        5.3 疗效评定指标
        5.4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
讨论
    一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1 面瘫的病名的历史沿革
        2 面瘫的病因病机
        3 面瘫的病位
        4 古代医家治疗面瘫的方法
    二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 病因
        2 治疗
    三 立题依据
        1 缪刺法的认识
        1.1 缪刺概念
        1.2 缪刺与巨刺
        1.3 各医家对缪刺的理解
        1.4 缪刺机理
        1.5 缪刺法的临床研究
        2 调神通络法的机理
    四 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选穴分析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安全性评价
    七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
    附录2 .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
综述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单纯针刺治疗
    2 电针治疗
    3 针刺结合艾灸治疗
    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5 火针
    6 针刺配合中药
    7 西药治疗
    8 综合疗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病例的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1.1 两组性别
        1.2 两组年龄
        1.3 两组病程
        1.4 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评分、FDIP、FDIS评分
    2 病例完成情况
    3 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变化比较
    4 生理功能(FDIP)评分变化比较
    5 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变化比较
    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对病名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2 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的分期
        2.4 西医有关周围性面瘫治疗的研究进展
    3 关于本研究的设计讨论
        3.1 体质与针刺相关性研究
        3.2 选穴依据
    4 本研究结果简要分析及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临床观察表
    附录 B: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表
    附录 C: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综述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PERIPHERY FACIAL PARALYSIS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经筋火针”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梁冬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叶颖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 高明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代灵娥.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刘森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对比药物提高有效率及治愈率的系统评价[D]. 蔡烨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沁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调神通络法结合缪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王丽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针刺治疗不同BMI指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研究[D]. 齐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刺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