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

结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

一、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虹,赵子夜,张皓,闻笔伟,于恩达,张卫,易晓芳,邢俊杰[1](2021)在《结肠镜下诊断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及检查流程》文中提出目的分享长海医院采用结肠镜诊断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CEM)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20年于长海医院行结肠镜检查49例疑诊CE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确诊CEM患者的结肠镜下特征进行分类以建立结肠镜下分型系统,即"长海分型"【包括肠壁僵硬,出血(瘀点、瘀斑、自发出血),黏膜起皱(轻微的、明显的、显着的),黏膜水肿或增厚,黏膜颜色改变及糜烂,溃疡,狭窄】,并在常规结肠镜检查流程的基础上优化形成了针对疑似CEM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流程。结果 36例患者确诊为CEM,其中5例患者因手术前结肠镜检查信息不全而不纳入分析,最终31例患者纳入分析。结肠镜下分型:肠壁僵硬26例,黏膜水肿或增厚20例,黏膜颜色改变及糜烂15例,出血21例,黏膜起皱31例,溃疡3例,狭窄7例。仅4例患者在结肠镜活检标本中明确了CEM诊断,其他确诊方式包括术后病理确诊12例、病史结合内镜确诊8例、病史结合手术确诊7例(手术未切除结直肠上的EM病灶)。在优化的检查流程中,直肠指诊和二次进镜检查对提高结肠镜下CEM的检出率有很大帮助。结论 CEM并非罕见病,优化检查流程及对CEM患者的结肠镜下特征进行总结、分型将有助于提高结肠镜下CEM的检出率。

郭蕾娜[2](2020)在《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是一个基于形态学的概念,凡是发生于结直肠,结肠镜下表现为凸向腔内这一形态学改变的,均可称之为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病变可起源于结直肠的黏膜层或黏膜层以下,可为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可为良性、恶性或潜在恶性。主要包括息肉、肿瘤、炎症等。结肠镜是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最敏感的检查手段。目前对于结直肠疾病,国内外文献大多为单病研究,探讨其发病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引起某一形态学改变的多种病因进行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多研究超声内镜在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或侧重于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评估,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病因、内镜和病理特征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不同病因做一总结分析,描述各类疾病的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加深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不同病种的认识,为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共1950例,男女比1.9:1,平均年龄58.1±12.2岁。无肠道症状患者最多见(50.3%,980/1950),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18.5%,361/1950)。病因以结直肠息肉最常见(71.0%,1384/1950),其次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20.9%,407/1950)、炎症性疾病(5.1%,100/1950)、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2.2%,43/1950)、淋巴瘤(0.4%,8/1950)及其他少见疾病(0.4%,8/1950)。2.结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共1384例,男女比2.0:1。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95.6%,1323/1384),常为多发(68.5%,948/1384),分布在左半结肠(47.2%,653/1384),直径<1cm(76.2%,1055/1384)。病理类型以腺瘤最常见(79.4%,1099/1384),其中又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对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和不伴HGIN组进行比较,年龄、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径、病理类型在两组间的差异经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提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CRC 407例,男女比1.5:1,≥60岁患者占67.3%(274/407)。除3例多原发CRC外,其余404例为单发,最多见于直肠(51.5%,208/404),其次为乙状结肠(17.8%,72/404)。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组织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4.炎症性疾病100例,其中以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最常见(80.0%,80/100),其次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 7.0%,17/100),肠结核、肠白塞病、黄色瘤样肉芽肿各1例。内镜下黏膜隆起的形态多样,有时可为类似CRC的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提示肠黏膜急和(或)慢性炎症,可有肉芽肿形成。5.SMTs 43例,最常见的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58.1%,25/43),其余依次为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瘤、淋巴管瘤。SMTs多为单发,多见于直肠,直径<lcm,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6.淋巴瘤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熟B淋巴细胞来源。多见于回盲部(6/8),形态表现多样,可为颗粒样淋巴滤泡样增生、息肉样、结节状、片状或不规则黏膜隆起等。部分病例在内镜活检病理未行免疫组化前提示为炎症。7.其他少见疾病包括结直肠转移性肿瘤4例,结肠气囊肿症3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其中转移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结论1.约半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无肠道症状,内镜筛查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息肉为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其次为CRC、炎症性疾病,SMTs、淋巴瘤相对较少。2.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4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腺瘤中又以管状腺瘤最常见;腺瘤伴HGIN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直径多大于1 cm,便血是HGIN的预警症状,相比较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锯齿状腺瘤更可能发生HGIN。3.CRC多见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4.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如UC、肠结核、肠白塞病均可表现为隆起性病变;内镜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许多肠黏膜炎症未能明确病因,需随访观察。5.SMTs多位于直肠,直径<1cm,为单发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最常见的为NENs。6.结直肠淋巴瘤多见于回盲部,内镜下隆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有时内镜活检病理可能仅提示为黏膜炎症,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7.结直肠的转移性肿瘤罕见,但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应注意鉴别。

丁梁[3](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刘丹蕾[4](2020)在《比较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与低纤维饮食对肠道清洁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3位。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及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良好的肠道准备可提高回肠末端插管率及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而当肠道清洁度欠佳,粪便遮盖病变部位可导致漏诊甚至检查中断。良好的肠道清洁度是保证结肠镜检查精确性和安全性的必要条件,而检查前的饮食准备为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指南推荐检查前一天低纤维饮食以达到良好的肠道清洁度。但有研究表明,低纤维饮食可造成患者能量摄入减少,严重者可出现乏力、头晕甚至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也有研究指出患者正常饮食的肠道清洁度与流质饮食相比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推测在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并不劣于低纤维饮食者,而正常饮食可减少患者在饮食限制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提高结肠镜检查依从性和舒适度。【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对患者肠道清洁度的影响,以期为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饮食准备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临床研究,将纳入2019年3月到7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8-75岁)400例,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及低纤维饮食组。正常饮食组在结肠镜检查前一天正常饮食,低纤维饮食组在结肠镜检查前一天低纤维饮食(纤维素<10g/d)。两组患者均于检查前一天晚上20:00服用2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PEG),检查当天早上5:00服用1L PEG;所有患者均在末次服用PEG后4-6h内完成结肠镜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评分、祛泡率评分、饮食准备满意度、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AD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收集到357例患者资料,正常饮食组175例,低纤维饮食组182例,其中男性174例,女性183例,中位数年龄为49(40,57)岁。在符合方案集分析中,两组间的肠道准备充分率、祛泡率评分、饮食准备满意度、PDR及AD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饮食组患者的饥饿发生率较低纤维组低(P<0.05),两组间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余不良反应症状均无差异(P>0.05)。在意向性分析中,结果与符合方案集分析一致。将入组患者进行年龄、就诊状态(住院和门诊)及性别分层分析,两组间的肠道准备充分率、祛泡率评分、饮食准备满意度、PDR及AD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符合方案集分析中,青年患者、住院患者、老年患者正常饮食组饥饿发生率低于低纤维饮食组(P<0.05);在意向性分析中,门诊患者及女性患者正常饮食组饥饿发生率低于低纤维饮食组(P<0.05)。对患者饥饿发生进行原因分析,在符合方案集分析和意向性分析中,单因素和多因素结果均提示低纤维饮食是患者饥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两组间息肉数量、大小及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可达到良好的肠道准备质量和较高的ADR,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可推荐作为肠镜检查前饮食准备的常规方案。

李春燕[5](2020)在《不同祛泡剂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比较西甲硅油、盐酸达克罗宁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对患者肠道准备效果及气泡量的影响。[方 法]选取287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97例、B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西甲硅油组)93例、C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盐酸达克罗宁组)97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肠道准备清洁度、肠道内气泡评分、息肉检出率(Polyps Detection Rate PDR)、肠镜操作时间、医师满意率、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回盲部插镜成功率等评价指标,分析西甲硅油、盐酸达克罗宁对患者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及气泡量的影响。[结 果]三组患者各部分肠道BBPS(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评分(左侧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及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各部分肠道内气泡量评分(左侧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及总体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三组间两两比较,B组、C组各部分肠道内气泡量评分(左侧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及总体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各部分肠道内气泡量评分(左侧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及总体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息肉检出率(PDR)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B组、C组PDR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PD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肠镜操作时间、医师满意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两两对比,B、C两组肠镜操作时间均短于A组,医生满意率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及C组肠镜操作时间及医师满意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全部完成结肠镜检查,回盲部插镜成功率均为100%。[结 论]结肠镜检查前服用西甲硅油、盐酸达克罗宁均能减少肠道内气泡量,两者无差别,但不能改善肠道清洁程度。由于二者减少了肠道内气泡含量,改善了视野清晰度,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在缩短肠镜操作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医师满意率,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结肠镜检查前选用祛泡剂时,两者均可选用。

阮开学,秦荣,陈芳[6](2020)在《404例大肠息肉漏诊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高清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情况,总结大肠息肉漏诊的可能影响因素,指导内镜医师降低高清电子结肠镜检查时息肉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一个月内先后两次在我院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住院行息肉切除的患者404例,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第二次行肠镜息肉切除时新发现的息肉判定为漏诊息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息肉的漏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404例病人漏诊率为48.51%,总共发现漏诊息肉1656枚,息肉漏诊率为39.37%。山田i、Ⅱ型息肉、直径小于5mm的小息肉、结肠解剖结构改变为息肉的危险因素(p小于0.05)结论:结肠镜检查时存在较多的息肉漏诊,息肉形态、大小、息肉位置及息肉病理类型对肠道息肉的漏诊有较大影响。

杨坤[7](2019)在《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与直肠癌相关的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采集可疑直肠癌病例,运用现代检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直肠癌患者的各组检测结果,探讨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直肠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联性及FH物质检测对直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为直肠癌中医证候分布的正确性提供更多的病例支持和科学依据,亦为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寻找最优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7例受试者常规采集中医证候资料,并分别给予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和粪便潜血试验检测,观察和记录患者流行病学相关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等表现,制定临床证候表,同时记录FH物质、FOBT、FH+FOBT三组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实验指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在FH检测、FOBT检测、FH+FOBT联合检测检出的直肠癌病例的中医证型比较中,经随机区组设计的秩和检验,M=83.67>M0.05,(3,3)=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被三组检测方式检出为直肠癌的病例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肠道湿热证为主,其次为气血亏虚证和气滞毒瘀证。(2)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中比较,经卡方检验,?2=2.572,p=0.6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比较中无明显差异。(3)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0%、70%、60%,经卡方检验,?2=0.966,p=0.617>0.05,即FH、FOBT、FH+FOBT三组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直肠癌前病变检测方面比较,经卡方检验,?2=3.452,p=0.1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84.4%、63.6%、92.8%,经卡方检测,?2=31.42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其他指标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644、0.336、0.528;阳性预测值(PV+)分别为:32%、14.9%、42.9%;阴性预测值(PV-)为97.9%、95.9%、96.3%;总符合率分别为:84%、64.2%、90.1%。结论:(1)直肠癌中医证型分布和直肠癌临床及病理诊断有相关性,总体符合直肠癌早期以“标实证”为主,中晚期以“本虚证”为主的病性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在直肠癌与非肠癌病人中无规律,目前尚无可运用于直肠癌临床中医诊断的特异性证型。(2)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在早期直肠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操作简单、快速的临床特点,值得在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中运用和推广。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对检测效果进行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3)FH物质与直肠癌中医证候的关联性:目前直肠癌中医证候诊断尚缺乏客观标准,FH物质可作为诊断直肠癌肠道湿热证证型的客观辅助指标。但由于本试验直肠癌确诊病例数较少,缺乏结论依据,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加入回顾性研究,进一步验证FH对肠道湿热证诊断的高表现,即经FH检测的直肠癌中医证型绝大多数为肠道湿热证。

刘香艳[8](2019)在《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在筛查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从而评估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疑诊有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以及结直肠肿瘤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为51.7±10.1岁,所有患者均按照《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行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获取图像,将所得的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结果与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8例,结直肠息肉28例,正常4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阴性患者43例,阳性患者41例,其中结直肠癌10例,结肠息肉、腺瘤31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8.6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7.33%,准确度为96.43%,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80.3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44%,准确度为94.04%。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相比对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尤其对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的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可用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筛查。

王新亭[9](2018)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常见证素分布情况,分析结直肠腺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证素之间的关系。从证素研究角度丰富结直肠腺瘤的辨证分型,追溯病理机制,期望能为中西医诊治大肠腺瘤提供新的研究依据,对临床用药和改善预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84例内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镜及病理结果以及临床四诊信息资料,填写《中医症候采集量表》,根据收集资料进行证素聚类归类,对常见证素及性别、年龄、肠镜结果及病理结果等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18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94例,发病年龄在26~89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59.22± 12.10岁,女性90例,发病年龄在16~83岁,平均年龄为59.01±11.53岁;男女比率为1.04:1。经统计,患者性别与腺瘤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该病检出的平均年龄在58.80± 12.54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9岁。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1~60岁及61~70岁。40岁以上患者占92.93%。年龄与该疾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2.本研究184例患者中≤0.5cm的微小腺瘤最常见,其次为0.6cm~1.0cm的小腺瘤,1.0cm以上的大腺瘤少见。形态上以无蒂腺瘤最常见,亚蒂次之,有蒂腺瘤最少;部位以乙状结肠为最好发的部位,其次为横结肠、升结肠、直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发病率增加。腺瘤大小、形态、数目与年龄、性别不存在相关性,腺瘤发病部位与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本研究184例患者的息肉以管状腺瘤最多见,管状-绒毛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最少。所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绒毛状腺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以伴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主。腺瘤样增生性息肉不伴有异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4.中医证素方面,病位证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肠>肝>肾>胃,实性病性证素湿>血瘀>热>气滞>寒>痰>燥,虚性病性证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实性病性证素中年龄<40岁患者以湿为主,年龄>60岁患者以血瘀为主,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脾的与湿、热、血瘀、气滞关系密切,病位在大肠的与湿、热为关系密切,病位在肝的与气滞关系密切,病性气虚与血瘀关系密切。经统计,病位证素及虚性病性证素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实性病性与性别不相关。结直肠腺瘤上述16类中医证素与腺瘤数目不存在相关性。5.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可以拟定的证候类型为五种脾虚血瘀、湿热蕴肠、肝郁气滞、寒犯脾胃、脾肾阳虚。结论结肠腺瘤性息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40岁以后患者检出率较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腺瘤以≤0.5cm的微小腺瘤多发,形态无蒂腺瘤多发。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病性证素年龄≤60岁与气虚关系密切,年龄>60岁患者与血瘀关系密切。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

唐万琳[10](2018)在《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两次结肠镜检查发现的漏诊息肉的大小、数量、解剖位置、病理类型、形态特点及肠道清洁度的分析,找出导致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为今后的临床检查和治疗中提供依据,尽量避免或降低这些漏诊因素的影响,降低漏诊率,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选择从2012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全部病例,共约5168人次。从中选取了在120天内两次行结肠镜检查并发现息肉的患者,当患者行多次检查时则记录前2次的检查结果。记录患者肠道清洁度,息肉的解剖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通过数据计算出息肉漏诊率,分析漏诊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120天内先后两次接受结肠镜检查并发现息肉的患者共157人,其中男性患者109人(69.4%),女性患者48人(30.6%),年龄范围约26-78岁,平均年龄约56.2±11.2.其中约1.2%患者有结肠癌家族史。第一次结肠镜肠镜检查共发现息肉346枚,其中72人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共切除息肉89枚,第二次检查共发现息肉354枚。漏诊患者52人。漏诊息肉数97枚,基础息肉数443枚,息肉的漏诊率21.9%(97/443),患者的漏诊率35.7%(52/157)。2.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与息肉大小(X2=0.232,P<0.05)、息肉的形态(X2=0.178,P<0.05),基础息肉数目(X2=0.207,P<0.05)及肠道清洁度(X2=0.303,P<0.05)有相关性。直径小于5mm的息肉数目为187枚,漏诊息肉55枚,漏诊率为29.9%(55/187)。直径在5mm至10mm的息肉数目为202枚,漏诊38枚,漏诊率18.8%(38/202)。直径大于10mm的息肉数目为54枚,漏诊4枚,漏诊率为7.4%(4/54)。有蒂息肉(Ip型)息肉数目为74枚,漏诊7枚,漏诊率9.5%(7/74)。亚蒂息肉(Isp型)息肉数目为109枚,漏诊19枚,漏诊率17.4%(19/109)。无蒂息肉(Is型)息肉数目为218枚,漏诊64枚,漏诊率29.4%(64/218)。浅表隆起型(IIa型)息肉数目为42枚,漏诊7枚,漏诊率16.7%(7/42)。基础息肉数目为1-2个组息肉数目为186枚,漏诊23枚,漏诊率12.3%(23/186)。基础息肉数目为3-4个组息肉数目为176枚,漏诊47枚,漏诊率26.7%(47/176)。基础息肉数目为≥5个组息肉数目为81枚,漏诊27枚,漏诊率33.3%(27/81)。清洁度I级组患者数目为84人,漏诊21人,患者漏诊率25%(21/84).清洁度II级组患者数目为47人,漏诊19人,患者漏诊率40.4%(19/47).清洁度III级组患者数目为26人,漏诊16人,患者漏诊率61.5%(16/26).3.息肉漏诊率与息肉的位置(X2=0.107,P>0.05)及病理类型(X2=0.101,P>0.05)无相关性。位于直肠的息肉数目为127枚,漏诊28枚,漏诊率22.1%(28/127)。位于乙状结肠息肉数目为143枚,漏诊32枚,漏诊率22.4%(32/142)。位于降结肠的息肉数目为64枚,漏诊18枚,漏诊率28.1%(18/64)。位于横结肠的息肉数目为48枚,漏诊9枚,漏诊率18.7%(9/48)。位于升结肠的息肉数目为33枚,漏诊6枚,漏诊率18.1%(6/33)。位于回盲部息肉数目为28枚,漏诊4枚,漏诊率14.3%(4/28)。炎性息肉数目为150枚,漏诊25枚,漏诊率16.7%(25/150)。增生性息肉数目为57枚,漏诊10枚,漏诊率17.5%(10/57)。腺瘤性息肉数目为236枚,漏诊62枚,漏诊率26.3%(62/236)。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1枚,错构瘤性息肉及锯齿状腺瘤未发现。结论:1.在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21.9%)。2.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与息肉本身的特点存在相关性,如息肉大小、息肉的形态、基础息肉的数目,同时与息肉以外的因素也有相关性,如肠道清洁度;而与息肉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不是息肉漏诊的危险因素。息肉越小、基础息肉数目越多、肠道清洁度越差漏诊率越高,直径<5mm的无蒂型息肉漏诊率最高。3.在本次研究中息肉漏诊率与息肉位置及病理类型无关,与其他研究存在一些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过小及内镜医师操作技术及观察仔细程度等不同的因素影响有关。

二、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肠镜下诊断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及检查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诊断经过
        1.2.1结肠镜检查
        1.2.2结肠镜下分型
2 结果
3 经典病例分析
    3.1病例1
    3.2病例2
    3.3病例3
    3.4病例4
    3.5病例5
    3.6病例6
4 讨论

(2)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仪器与试剂
    2.4 检查与诊断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比较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与低纤维饮食对肠道清洁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设计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本资料
    2、观察指标结果
    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年龄分层分析
    5、就诊状态(住院及门诊)分层分析
    6、性别分层分析
    7、患者饥饿发生原因分析
    8、患者息肉数量、大小及部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不同祛泡剂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综述 结肠镜检査前肠道准备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404例大肠息肉漏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操作前准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息肉漏诊情况
    2.3 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医家对直肠癌的认识
        1.1 直肠癌中医病名的起源及发展
        1.2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3 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1.4 直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2 西医对直肠癌及FH物质的认识
    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直肠癌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2.2 直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1.2.3 高危人群的选择
        1.2.4 临床上结肠癌Dukes分期
        1.2.5 Grade(分化)分级
        1.2.6 TNM分期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或脱落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样本量估计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观察指标
        3.4.1 判定标准
        3.4.2 各项检查评价指标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两种检测结果评价及分析
    5 讨论
        5.1 国内外直肠癌筛查现状
        5.2 直肠癌筛查中出现的问题
        5.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应用
        5.4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肿瘤分期及病理分期(Dukes分期)之间的联系
        5.5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FH物质之间的联系
    6 结论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1.3 检查方法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CTVC影像学表现
    2.2 电子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表现
    2.3 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结肠镜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3.2 CTVC筛查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4 结论
5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综述
    现代医学研规展
    中医对大肠腺瘤的认识
    中医证素辨证理论的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结果分析
    1.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相关性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数目与年龄、性别分布
    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发病部位与年龄、性别分布
    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大小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形态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6.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7. 腺瘤性息肉患者不典型増生程度分布特点及与年龄、性别的分布
    8.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者证素分布特点
    9.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年龄的关系
    10.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关系
    1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息肉数目分布的关系
    1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息肉形态分布的关系
    1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
    1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聚类分析结果
结论
展望与不足
    1.不足之处
    2.展望
    3.创新点
讨论
    1.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数目、形态、大小与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3.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患病部位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4.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与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5.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情况
    6.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大小形态之间的相关性
    7.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聚类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检查及记录方法
    3.患者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4.评价标准
    5.漏诊率的计算
    6.统计方法
结果
    1.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
    2.两次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及漏诊息肉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结肠镜下诊断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型及检查流程[J]. 杨晓虹,赵子夜,张皓,闻笔伟,于恩达,张卫,易晓芳,邢俊杰.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 [2]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D]. 郭蕾娜. 山东大学, 2020(02)
  • [3]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4]比较结肠镜检查前正常饮食与低纤维饮食对肠道清洁度的影响[D]. 刘丹蕾.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不同祛泡剂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对比分析[D]. 李春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404例大肠息肉漏诊因素分析[J]. 阮开学,秦荣,陈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3)
  • [7]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杨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香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新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分析[D]. 唐万琳. 皖南医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结肠镜检查直肠病变漏诊1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