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和IFN-γmRNA的表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和IFN-γmRNA的表达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与IFN-γmRNA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毛重山,肖二辉,刘俊平,卢喜玲,彭真,刘翠平[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某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Caspase-3、Caspase-6、Caspase-8)mRNA表达量、辅助T细胞(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凋亡分子与IL-2/IL-10、IFN-γ/IL-4的相关性。根据凋亡分子表达均数分为低表达者、高表达者,比较不同表达CHB患者HBV-DNA载量,并分析凋亡分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HB患者116例,男83例,占71.6%。患者年龄27~78岁,以45~5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50.9%。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6、45、35例,分别占31.0%、38.8%、30.1%。不同病情程度的CHB患者PBMC中Caspase-3 mRNA、Caspase-6 m RNA、Caspase-8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度患者IL-2、IFN-γ、IL-2/IL-10、IFN-γ/IL-4低于中度、轻度患者,IL-4、IL-10高于中度、轻度患者(均P<0.01)。以HBV-DNA载量1×105copy/mL为界分为高载量与低载量,HBV-DNA高载量患者PBMC中Caspase-3 mRNA、Caspase-6 mRNA、Caspase-8 m RNA表达量高于HBV-DNA低载量患者(P<0.01);且3者mRNA与IL-2/IL-10、IFN-γ/IL-4呈负相关(P<0.05),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PBMC中凋亡分子(Caspase-3、Caspase-6、Caspase-8)mRNA表达随CHB患者病情加重而升高,并与Th1/Th2失衡及HBV-DNA载量具有相关性,抑制凋亡分子表达可为Th1/Th2失衡的纠正及控制HBV的复制提供新思路。

湛梦茹[2](2021)在《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重,其中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在5岁之前被感染。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清除HBV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能够实现CHB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是具有前景的乙肝治疗策略之一。慢性HBV感染时免疫系统往往是免疫耐受或衰竭状态。免疫检查点是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对免疫反应起活化或抑制作用的分子,通过对他们的调节能够打破这种耐受状态。共刺激分子OX40/OX40L、4-1BB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receptor)superfamily,TNF(R)SF)的成员,在免疫反应的活化尤其是T细胞的活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是免疫球蛋白受体CD28亚家族的成员,作为抑制性的信号分子与免疫系统的耐受或衰竭有关。然而目前为止,这些免疫检查点能否作为免疫调节的靶点治疗CHB尚不能明确。相对于婴幼儿,成人对HBV可以产生更强的更有效的免疫反应从而清除病毒,其中发挥年龄依赖性作用的免疫分子尚不清楚。本研究立足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背景下,通过对OX40/OX40L、PD-1、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的研究,从而明确其临床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接着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研究其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以OX40为靶点治疗CHB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收集人的样本用以检测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外周血样本来自我们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纳入的64名慢性乙肝患者和另外招募的37名健康志愿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包括52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和12名应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健康志愿者包括24名成人和13名儿童。从外周血中分离出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肝脏组织病理标本来自18名进行肝脏穿刺的患者和6名进行肝脏血管瘤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18名慢性乙肝患者包括9名慢性乙型肝炎发作的患者和9名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未发作的患者。在收集的人的样本中我们先后检测了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为了研究OX40/OX40L在人群中的表达特点,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膜形式的OX40和OX40L(membrane-bound OX40,m OX40;membrane-bound OX40L,m OX40L)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形式的OX40和OX40L(soluble OX40,s OX40;soluble OX40L,s OX40L)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肝组织中OX40和OX40L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之后为了研究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表达特点,我们应用前期检测OX40/OX40L的人群样本外加从我院病理科另申请到的6名儿童的肝组织样本,对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我们应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将PBMCs中的CD4+和CD8+T细胞分选出来,应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了各个T细胞亚群PD-1和4-1BB mRNA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的PD-1和4-1BB(soluble PD-1,s PD-1;soluble 4-1BB,s4-1BB)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关于PD-1和4-1BB的表达情况。最后我们将以上检测结果与CHB患者的疾病特点及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他们在慢性乙肝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的关系。基于前期临床样本的结果,我们应用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的方法构建了rAAV/1.3HBV小鼠模型,首次将OX40激动性的单抗应用于该模型以观察其产生的作用。为了明确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作用,我们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的水平,用q RT-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 Ag)的表达水平。为了明确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的同时产生的肝脏炎症变化,我们应用微孔板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水平,应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肝脏炎症病理变化。为了观察这个过程中伴随的免疫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脏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了检测,同时我们应用流式微球检测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对该过程中小鼠血清中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了评估。期间我们还对小鼠脾脏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评估与检测。为了探究上述过程的机制,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将CD4+和CD8+T细胞进行分别剔除,构建了CD4+和CD8+T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连同安慰剂组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应用上述检测方法分别对模型中病毒学变化和血清转氨酶变化进行了检测。同时为了进一步从mRNA水平研究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内的淋巴细胞对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mRNA sequencing,mRNA-seq)。测序所得的差异表达的m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RNAs)分别纳入火山图和聚类热图,并分别应用Go功能富集及KEGG、Reactome通路富集的方法对这些DEmRNAs所富集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关于OX40/OX40L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外周血PBMCs中表达OX40+T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中是减少的,其中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中这种减少的趋势尤其明显,且OX40+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而OX40L+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的PBMCs中是增多的,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的组中也比较明显,且他们主要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同时我们还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s OX40/OX40L表达明显升高,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比较明显,且s OX40/OX40L的水平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另外ETV治疗前后血浆中s OX4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发现肝组织中OX40/OX40L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 OX40/OX40L表达趋势相似,即在CHB患者中是表达升高的,且在肝炎发作的患者中升高的趋势更明显。最后我们发现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总T细胞中OX40+细胞的百分比,CD4+T细胞中的OX40+细胞的百分比,CD14+单核细胞中OX40L+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浆中s OX40的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具有年龄依赖性。其次关于PD-1和4-1BB在人群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CHB患者中无论是PBMCs中CD4+T细胞还是CD8+T细胞中PD-1 mRNA的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均是升高的,这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PD-1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在CHB患者血浆中s PD-1也是升高的,且这种升高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也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 PD-1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血浆中s PD-1的水平不仅与HBV的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还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大致与PD-1相似,简单来讲血浆中的s4-1BB的水平在CHB患者中也是异常升高的,且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升高趋势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4-1BB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血浆中s4-1BB水平主要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肝组织中4-1BB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4-1BB的趋势相似,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B患者的肝脏组织中4-1BB的表达水平更高。而在总PBMCs、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中4-1BB mRNA的水平在CHB患者中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我们观察到在健康人群中无论是PD-1还是4-1BB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通过对上述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我们选择将OX40靶点激动剂应用于已经构建成功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我们发现小鼠血清中HBs Ag和肝内HBV DNA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血清中HBs Ag的水平在第8天达到最低值。同时我们观察到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HBc Ag表达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有减少的趋势。但激活OX40靶点似乎对血清HBV DNA及HBe Ag水平没有影响。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OX40靶点HBV被抑制的同时还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表现为血清中ALT和AST不同程度的升高,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的浸润。除此之外,小鼠肝脏内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CD8+T细胞比例的升高及Th1、Th2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升高,且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均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与病毒清除的过程一致。另外我们发现使用OX40激动剂能够引起小鼠脾脏的增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该模型中应用OX40激动剂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在血清HBs Ag、肝内HBV DNA的下降水平,CD8+T细胞比例升高的水平以及脾脏增大的程度上。在应用OX40激动剂抑制HBV过程相关机制的探索中,我们发现CD4+/CD8+T细胞缺陷和免疫正常的rAAV8/1.3HBV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后,在给药第8天和第12天CD4+T和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血清中HBs Ag水平与免疫正常组HBV小鼠相比均是升高的,其中以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升高趋势更明显。与免疫正常组的小鼠相比,CD4+T细胞缺陷小鼠肝内HBV D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CD8+T细胞缺陷小鼠则有轻度升高趋势。对于小鼠血清ALT水平,免疫正常的和CD4+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给予OX40激动剂后转氨酶均有所升高,而CD8+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则没有明显升高。关于应用OX40激动剂和安慰剂的HBV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基于mRNA水平的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经过OX40激动剂处理后小鼠肝内淋巴细胞表达上调的mRNAs有3008个,下调的有2269个,并可聚类成簇。经Go功能富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生物进程方面这些DEmRNAs主要富集到了白细胞的分化,染色质及组蛋白的修饰调节等过程;在细胞成分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到了核内的染色质、异染色质及中心体等细胞组成成分上;而在分子功能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在转录、翻译及小分子GTP酶的结合、Ras GPT酶结合等功能上。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HBV、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HTLV)、EB病毒感染相关通路、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趋化因子及NF-kapa B等信号通路。而经Reactome分析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录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及4-1BB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特点向我们提示这几个免疫检查点可能均与慢性HBV感染相关。但其中只有OX40的表达与HBV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考虑其与病毒清除密切相关,且只有OX40/OX40L表达呈年龄依赖性。因此我们将OX40激动剂首次应用于rAAV8/1.3HBV小鼠模型,发现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CHB的免疫检查点,但激活OX40靶点不能完全清除HBV因此未来可能还需要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对于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机制显示该过程相对依赖CD4+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T细胞,CD4+T细胞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未来对于HBV的免疫治疗我们也许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CD8+T细胞上。

彭玉娟[3](2021)在《IL-2/STAT5及IL-6/STAT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 的]主要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平衡的情况,并探讨白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3(Interleukin-6/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IL-6/STAT3)和白介素-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Interleukin-2/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5,IL-2/STAT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方 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来我院的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以及Treg细胞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 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IL-6 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浓度以及 HBeAg 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STAT5蛋白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HBV-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损伤指标:ALT、AST、TBIL水平。应用SPSS 2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h17、Treg、Thl7/Treg、IL-2、IL-6、IL-17 及 IL-10 水平明显升高(均为 P<0.05)。2.与HBeAg阴性患者相比,HBeAg 阳性患者的Th17、Th17/Treg及IL-6明显升高(均为P<0.05);Treg、IL-2、IL-10、IL-17及TGF-β水平无显着差异(均为P>0.05)。与未经治疗的患者相比,抗病毒治疗组患者的Th17、Treg、Th17/Treg、IL-2、IL-17 及 IL-10 明显降低(均为P<0.05);IL-6 和 TGF-β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Th17/Treg失衡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AT3、STAT5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为P<0.00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TAT3蛋白表达与IL-6、IL-17、Th17及Th17/Treg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均为P<0.05),与IL-2、TGF-β存在显着负相关(均为P<0.05);STAT5蛋白表达与Treg细胞呈显着正相关,与IL-10呈显着负相关(均为P<0.05)。[结 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显着的Th17/Treg失衡。2.Th17/Treg失衡与病毒复制水平呈正相关,抗病毒治疗及e抗原消失可改善Th17/Treg失衡的程度。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的IL-6/STAT3及IL-2/STAT5蛋白表达,与Th17/Treg细胞的失衡呈正相关,提示IL-6/STAT3和IL-2/STAT5共同作用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形成。

涂丽裙[4](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指出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钟小丽[5](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150例CHB患者及我院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CHB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IL-21、IL-35水平,建立数据据库,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CHB中医证型和理化指标关系。结果:1、本研究入组的CHB患者共计150例,其中湿热内结证占42.67%、肝郁脾虚证占33.3%、肝肾阴虚证占9.33%、脾肾阳虚证占7.33%、瘀血阻络证占7.33%,湿热内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所占的比例较高。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DBIL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高。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HBV DNA水平在脾肾阳虚证最低。3、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IL-21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高,脾肾阳虚证最低。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3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IL-35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低,脾肾阳虚证最高。4、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高于轻中度CHB患者,重度CHB患者血清IL-35水平低于轻中度CHB患者。5、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7、0.564、0.519、0.514、0.443、0.336,P<0.001)。血清IL-35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6、-0.459、-0.291、-0.295、-0.192、-0.189,P<0.05)。血清IL-21、IL-35水平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IL-21、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免疫功能不同,IL-21、IL-35水平可能为中医辨证分型新的客观依据。血清IL-21、IL-35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有相关性,提示IL-21、IL-35水平可能是评价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参考指标。

林思萍[6](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从中医体质出发防治CH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CHB患者201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CHB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CHB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IFN-γ、IL-10水平,并收集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CHB患者IFN-γ、IL-10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特征,并探讨IFN-γ、IL-10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CHB患者201例,所有患者的体质频数分布为湿热质(33.33%)>气郁质(24.38%)>阴虚质(13.93%)>平和质(11.44%)>痰湿质(5.97%)>阳虚质(4.98%)>气虚质(3.98%)>血瘀质(1.49%)>特禀质(0.50%),其中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为常见体质。2.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ALT、AS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HB组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IL-10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B组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4.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CHB患者,IL-10水平则显着高于中、重度CHB患者。5.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依次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6.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水平之间无相关性。7.CHB患者IFN-γ水平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8.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相关性。9.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在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中医体质免疫应答状况不同,正邪交争剧烈程度不同,IFN-γ、IL-10水平可能是中医药寻求恰当治疗CHB时机的一项有效参考指标。2.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与肝功能水平、HBV复制活跃程度有相关性。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可能是评价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郭玲[7](2020)在《CXCR5+CD8+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特点与免疫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免疫介导肝脏损伤的疾病。宿主的免疫功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控制和疾病的临床转归有重要作用。CD8+T细胞免疫反应在控制慢性HBV感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功能“耗竭”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断有研究表明CD8+T细胞是由表型和功能异质的亚群组成的。不同CD8+T细胞亚群可能在HBV感染中发挥不同作用。因此,深入探索CD8+T细胞的亚群可能有助于寻找慢乙肝治愈的新策略。目的本研究通过慢性HBV感染患者横向队列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纵向队列探索CXCR5+CD8+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和抗病毒治疗中的表型和功能特点;分析肝内CXCL13表达对CXCR5+CD8+T细胞的趋化作用及与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最后通过小鼠细胞免疫过继实验阐明CXCR5+CD8+T细胞在肝内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免疫机制。方法在健康志愿者(HCs)、慢性HBV感染患者横向人群和临床抗病毒治疗纵向队列中,利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实验、RNA测序等方法检测CXCR5+CD8+T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特点,利用体外共培养实验检测其对HepG2.2.15细胞中HBV的抑制作用。接着利用HBV感染者的肝癌(HCC)标本分析肝内CXCR5+CD8+T细胞的特点。另外,我们还通过检测抗病毒治疗纵向队列以及停药队列患者血清CXCL13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明确CXCL13趋化CXCR5+CD8+T细胞到肝内发挥抗病毒的分子机制。然后,我们利用高压尾静脉注射法(HDI)注射pAAV-HBV1.2质粒建立HBV感染小鼠模型,并利用IL-21受体基因敲除(IL-21RKO)小鼠和B细胞缺陷型(μMT)小鼠,检测CXCR5+CD8+T细胞在外周血、肝和脾脏中的表型与功能差异,以及探索IL-21R信号通路和B细胞对CXCR5+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最后通过CXCR5+CD8+T细胞过继免实验,明确CXCR5+CD8+T细胞的抗病毒作用。结果1.慢性HBV感染患者CXCR5+CD8+T细胞中的特点1.1 HBV感染患者与HBsAg loss(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清除)患者CXCR5+CD8+T细胞频数显着高于HCs,且HBsAg loss患者CXCR5+CD8+T细胞频数也高于HBV组。1.2 相比于 CXCR5-CD8+T 细胞,CXCR5+CD8+T 细胞上 PD-1、CTLA-4、TIM-3、CD38、CD69、CCR7、CD45RO、CD62L 表达更高,分泌干扰素(IFN)-γ、IL-2、IL-4、IL-17和IL-21能力更增强,但分泌granzyme B能力降低。1.3我们通过收集HBV感染的肝癌患者肝内淋巴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发现肝内 CXCR5+CD8+T 细胞表达更高的 PD-1、CTLA-4、TIM-3、CD38、CD69、HLA-DR和CCR2等趋化因子受体。且肝内CXCR5+CD8+T细胞分泌IFN-γ能力比外周血CXCR5+CD8+T细胞强。通过五聚体标记HBV C18-27肽特异性CD8+T细胞时,我们发现肝内HBV特异性CXCR5+CD8+T细胞中的比例显着高于外周血。2.外周血CXCR5+CD8+T细胞与CXCL13表达预测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疗效2.1我们通过检测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队列患者PBMC中CXCR5+CD8+T细胞的动态改变,结果发现52周完全应答的患者(CR组)基线和第12周外周血CXCR5+CD8+T细胞频数升高,且该细胞亚群分泌IFN-γ能力在基线和第24周也显着升高。2.2抗病毒治疗基线和治疗第12周外周血CXCR5+CD8+T细胞频数与第52周时HBV DNA水平呈显着负相关。2.3通过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纵向队列血清检测,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线、第12周和第52周时间点,完全应答(CR)组患者血清CXCL13水平显着高于非完全应答(NCR)组。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未复发组患者血清CXCL13水平也显着高于复发组。而我们利用HBV感染患者肝穿标本,发现肝内CXCL13 mRNA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XCL13水平呈正相关。3.CXCR5+CD8+T细胞通过分泌IFN-γ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控制HBV感染3.1分选外周血CXCR5+CD8+T细胞和CXCR5-CD8+T细胞,体外使用anti-CD3/CD28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CXCR5-CD8+T细胞培养组,CXCR5+CD8+T细胞的培养上清中IFN-γ分泌升高,而granzymeB分泌减弱。利用培养上清刺激HepG2.2.15细胞后,我们发现CXCR5+CD8+T细胞组中HBsAg和HBeAg表达量降低更显着,而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弱。3.2分选CXCR5+CD8+T细胞和CXCR5-CD8+T细胞后分别与B细胞共培养,结果发现CXCR5+CD8+T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分泌HBcAb的B细胞频数增加。4.HBV感染小鼠模型中CXCR5+CD8+T细胞的特点及对病毒控制的作用4.1通过注射pAAV-HBV1.2质粒建立HBV感染小鼠模型,我们发现HBV感染小鼠脾脏和肝内CXCR5+CD8+T细胞频数均高于外周血。与CXCR5-CD8+T细胞相比,CXCR5+CD8+T细胞上高表达PD-1、CCR7、CD62L和ICOS等受体。4.2分离肝、脾淋巴细胞后,通过anti-CD3/anti-CD28刺激,我们发现脾脏和肝脏的CXCR5+CD8+T细胞分泌IFN-γ和IL-21能力显着强于CXCR5-CD8+T细胞。而肝内CXCR5+CD8+T细胞分泌IFN-γ能力强于脾脏。4.3我们分选CXCR5+CD8+T细胞和CXCR5-CD8+T细胞,通过尾静脉过继免疫到HBV感染小鼠上,发现过继转移24h和48h时可以在肝脏内检测到到较高的CXCR5+CD8+T细胞频数。而且接受了 CXCR5+CD8+T细胞的小鼠血清HBsAg水平显着降低,且可以检测到相对更高水平的HBcAb。5.影响CXCR5+CD8+T细胞的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5.1 HBV相关性HCC患者肝脏和外周血CXCR5+CD8+T细胞的IL-21R表达较CXCR5-CD8+T细胞的高,且其在肝脏内表达也显着高于外周血。5.2体外实验使用PD-1或TIM-3抑制性抗体以及IL-21刺激均可以使CXCR5+CD8+T细胞分泌IFN-y增加,而IL-21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更强。5.3在IL-21R-KO小鼠上建立HBV感染小鼠模型,结果发现IL-21R-KO小鼠和WT小鼠肝脏、脾脏或外周血CXCR5+CD8+T细胞频数无差异,但IL-21R KO小鼠肝内和外周血CXCR5+CD8+T细胞IFN-γ的能力下降。5.4在μMT小鼠上建立HBV模型,结果发现μMT小鼠肝脏和脾脏CXCR5+CD8+T细胞频数较WT小鼠显着降低,同时肝内和外周血CXCR5+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下降。结论CXCR5+CD8+T细胞频数和其IFN-γ分泌功能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CXCR5+CD8+T细胞可以通过IFN-γ分泌以及辅助B细胞分泌抗体,发挥抗病毒作用。慢性HBV感染者肝炎活动时CXCL13表达升高,有助于趋化CXCR5+CD8+T细胞到肝内从而控制HBV。虽然CXCR5+CD8+T细胞呈现部分耗竭状态,但是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IL-21可以显着增强其抗病毒功能。

王海荣[8](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张先姚[9](2020)在《基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的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NKT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 NKT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软肝饮治疗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方法:将50只雌雄各半的SPF级BALB/C品系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软肝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10只雌雄各半同窝非HBV转基因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不同剂量中药软肝饮(含软肝饮方生药浓度为2、1、0.5g/ml)灌胃,阳性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液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后取材。用q-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及肝组织中HBV DNA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ELISA检测血清中ALT、AST、TBIL、LN、HA、IV-C、PCIII、IL-2、IL-4、IL-10、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研究结果:1、在用q-PCR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肝组织中HBV DNA表达结果中:与模型组比较,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P<0.05);而软肝饮低剂量组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性(P>0.05)。2、在肝脏病理HE染色结果中: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排列欠规整,细胞肿胀变形严重,甚至死亡,肝索形态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而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病变,中药软肝饮低剂量效果不显着。3、在ELISA检测血清中ALT、AST、TBIL、LN、HA、IV-C、PCIII、IL-2、IL-4、IL-10、IFN-γ含量结果中:(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治疗后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ALT、AST、TBIL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N、HA、IV-C、PCIII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N、HA、IV-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CIII水平低于模型组,有一定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LN、HA、IV-C、PCIII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0、IL-2、IFN-γ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模型组IL-4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L-10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2、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IL-2、IFN-γ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L-4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4、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结果中:(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达明显增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中剂量组i NKT细胞表达有一定增加,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降低,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下调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5、在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结果中:HBV转基因小鼠肝脏中细胞i NKT表面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软肝饮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软肝饮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细胞i NKT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增加,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而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则明显升高,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细胞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软肝饮能够改善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2、中药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有一定的抑制HBV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L-10、IL-2、IL-4、IFN-γ水平有关。3、中药软肝饮治疗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机制可能通过阻断i NKT细胞上PD-1/PD-L1信号通路以及激活i NKT细胞上CD28/CD80信号通路,调控i NKT细胞功能发挥抗HBV作用。

严胡铃[10](2020)在《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治疗脾切除术后HBV-LC患者的多项肝功能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对比其与标准内科治疗的HBV-LC和正常人群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探究hUC-MSCs移植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HBV-LC患者20例,其中10例自愿接受hUC-MSCs移植治疗,其余10例接受标准内科治疗,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健康对照。hUC-MSCs移植组患者入院后1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输注1×108个hUC-MSCs,1次。分别检测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移植/治疗前1周、移植/治疗后1、4、12周,以及健康对照组在入院体检的各血生化、凝血常规等指标,并计算Child-Pugh分级与MELD评分;采用免疫图谱分析TCR多样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情况、Real-time PCR检测相关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1)hUC-MSCs移植组及内科治疗组移植/治疗前TP、Alb、A/G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分别在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及内科治疗后第1、4、12周明显升高,且hUC-MSCs移植组在第12周时以上指标高于内科治疗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UC-MSCs移植组及内科治疗组TBIL、DBIL、IBIL、AST、ALT、γ-GGT、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在移植/治疗前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在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以及内科治疗第1、4、12周后显着降低,此外,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以上各指标均低于同期内科治疗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TCR D50值在移植/治疗前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hUC-MSCs移植组在移植后第1、4、12周TCR D50值显着升高,且高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检测结果表明hUC-MSCs移植组与内科治疗组CTLs比例及CD28+/CD28-比值在移植/治疗前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在经hUC-MSCs移植后第4、12周较移植前增加,并高于内科治疗组;而Th17比例及Th17/Treg比值在移植/治疗前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移植后1、4、12周均较移植前明显降低,并低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LISA检测结果表明hUC-MSCs移植组移植前IL-17、IL-2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移植后1、4、12周后显着降低;IL-10、TGF-β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于移植后4、12周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T-PCR结果显示hUC-MSCs移植组RORγt mRNA表达量及RORγt/Foxp3 mRNA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经移植后1、4、12周后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UC-MSCs移植治疗可有效改善HBV-LC患者的肝功,是一种治疗HBV-LC的有效方法。(2)hUC-MSCs移植可通过改善异常克隆,提高TCR多样性,从而调节免疫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力。(3)hUC-MSCs通过提高CD8+CD28+/CD8+CD28-比值,增加CTLs比例,增强HBV-LC患者抗感染能力;通过Th17、Treg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变化改善HBV-LC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4)hUC-MSCs通过促进TGF-β分泌,促进Tregs增殖与活化,抑制Th17的数量与功能,调节免疫平衡以改善HBV-LC患者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与IFN-γmRNA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与IFN-γmR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病情CHB患者相关资料比较
    2.3 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凋亡分子水平
    2.4 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Th1、Th2细胞因子
    2.5 凋亡分子与Th1/Th2细胞因子相关性
    2.6 不同HBV?DNA载量CHB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
    2.7 凋亡分子与HBV?DNA载量关系
3 讨论

(2)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2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1.2.1 慢性HBV感染中固有免疫反应
        1.2.2 慢性HBV感染中适应性免疫反应
    1.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1.3.1 靶向固有免疫的治疗策略
        1.3.2 靶向适应性免疫的治疗策略
        1.3.3 其它免疫治疗策略
    1.4 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研究现状
        1.4.1 OX40/OX40L相关研究进展
        1.4.2 PD-1 相关研究进展
        1.4.3 4-1BB相关研究进展
第2章 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人的样本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采集及血浆分离与保存
        2.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OX40/OX40L的表达
        2.2.4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OX40/OX40L的表达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sOX40/OX40L水平
        2.2.6 统计处理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2.3.2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表达
        2.3.3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PD-1、4-1BB分子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人的样本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准备血浆
        3.2.2 磁珠分选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3.2.3 PBMCs中总RNA的提取
        3.2.4 qRT-PCR检测PBMCs中PD-1和4-1BB mRNA水平
        3.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PD-1和s4-1BB
        3.2.6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内PD-1和4-1BB的表达
        3.2.7 统计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2 慢性乙肝患者中PD-1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3.3 慢性乙肝患者中4-1BB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r AAV8/1.3HBV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建立经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的HBV模型
        4.2.2 检测小鼠血清内HBsAg、HBe Ag水平
        4.2.3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4.2.4 小鼠肝脏组织全基因组DNA提取
        4.2.5 qRT-PCR法检测小鼠HBV DNA定量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内T细胞亚群比例
        4.2.7 CB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细胞因子
        4.2.8 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
        4.2.9 处理小鼠肝脏组织和制备切片
        4.2.10 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
        4.2.11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
        4.2.12 数据统计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rAAV8/1.3 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同时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
        4.3.3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的同时伴随着T细胞亚群比例及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4.3.4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体内CD4~+和CD8~+T细胞的剔除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的T细胞
        5.2.3 小鼠血清HBsAg和肝脏组织内HBV DNA的检测
        5.2.4 小鼠血清ALT水平检测
        5.2.5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5.2.6 小鼠肝脏内淋巴细胞mRNA的提取及文库构建测序
        5.2.7 数据统计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CD4~+T和CD8~+T 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5.3.2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相对于CD4~+ 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 T细胞的作用
        5.3.3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中基于mRNA测序的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IL-2/STAT5及IL-6/STAT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JAK-STAT信号通路在HBV感染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CHB中医辨证标准
    4 CHB西医诊断标准
    5 纳入标准
    6 CHB组排除标准
    7 检验指标及方法
    8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各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2.1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分布特点
        2.2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分布特点
        2.3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分布特点
    3 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与对照组血清IL-21、IL-35 水平比较
    4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的分布特点
    5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理化指标关系
        5.1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肝功能、病毒学、凝血指标的关系
        5.2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血清AFP关系
讨论
    1 古今对CHB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CHB中医病因病机
        1.2 CHB西医发病机制
    2 CHB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2.1 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2 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关系
        2.3 CHB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关系
        2.4 CHB中医证型与现代免疫关系
    3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理化指标相关研究
        3.1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3.2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AFP的关系
        3.3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4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4.1 本课题创新之处
        4.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及相关检测指标
        2.1 CHB诊断标准
        2.2 临床肝功能分度标准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CHB组排除标准
    3 中医体质辨识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HB患者基本资料
        1.1 201 例CHB患者总体体质特点
        1.2 常见中医体质CHB患者基本资料
    2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1 中医体质与ALT、AST水平的关系
        3.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3.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4 CHB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 CHB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6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7 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8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8.1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8.2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的关系
        8.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eAg状态的关系
        8.4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8.5 血清IFN-γ与 IL-10 水平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体质与CHB的关系
        1.1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古今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1.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
        1.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
    2 CHB患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
        2.1 血清IFN-γ、IL-10 水平
        2.2 血清IFN-γ、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2.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 问题与展望
        3.1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CXCR5+CD8+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特点与免疫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慢性HBV感染患者和抗病毒治疗队列CXCR5+CD8+T细胞的特点
    1.1 引言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1.2.3 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
        1.2.4 实验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XCR5+CD8+T细胞频数升高
        1.3.2 慢性HBV感染患者CXCR5+CD8+T细胞呈现不同表型与转录谱
        1.3.3 肝内与外周血CXCR5+CD8+T细胞表型表达对比特点
        1.3.4 肝脏内CXCR5+CD8+T细胞IFN-γ和IL-21分泌水平更强
    1.4 讨论
第二章 外周血CXCR5+CD8+T细胞与CXCL13表达预测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疗效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2.2.3 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
        2.2.4 实验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抗病毒治疗队列CXCR5~+CD8~+T细胞频数与功能动态变化特点
        2.3.2 抗病毒治疗队列CXCR5~+CD8~+T细胞频数与治疗后HBVDNA负相关
        2.3.3 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内CXCL13表达和免疫细胞频数显着高于健康人
        2.3.4 肝脏内CXCL13水平与血清CXCL13水平和ALT水平呈正相关
        2.3.5 CXCL13水平与抗病毒治疗队列治疗预后有关
    2.4 讨论
第三章 CXCR5~+CD8~+T细胞通过分泌IFN-γ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控制HBV感染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3.2.3 研究对象
    3.3 研究结果
        3.3.1 外周血CXCR5~+CD8~+T细胞通过IFN-γ发挥抗病毒功能
        3.3.2 CXCR5~+CD8~+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21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控制病毒
    3.4 讨论
第四章 HBV感染小鼠模型肝内CXCL13升高可募集CXCR5~+CD8~+T细胞到肝脏内发挥抗病毒作用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HBV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肝脏和脾脏CXCR5~+CD8~+T细胞频数、表型与功能特点
        4.3.2 CXCL13趋化过继转移的CXCR5~+CD8~+T细胞在HBV感染小鼠体内呈现向肝脏募集趋势
        4.3.3 HBV感染小鼠模型CXCR5~+CD8~+T细胞可以抑制HBsAg表达
    4.4 讨论
第五章 影响CXCR5~+CD8~+T细胞抗病毒作用的分子免疫机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
        5.2.3 人/小鼠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
        5.2.4 实验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PD-1阻断和IL-21对CXCR5~+CD8~+T细胞功能的作用
        5.3.2 CXCR5~+CD8~+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受B细胞的调节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的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NKT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动物饲养及标本处理
        2.2.1 小鼠分组及饲养
        2.2.2 标本取材及处理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
    2.4 ELISA法检测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2.6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2.7 免疫荧光
3 数据统计及处理
4 结果
    4.1 各组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HBVDNA的表达水平
    4.2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HE结果
    4.3 各组小鼠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等相关因子的监测
    4.4 各组小鼠血清中IL-2、IL-4、IL-10、IFN-γ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4.5 各组小鼠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表达水平情况比较
    4.6 各组小鼠肝脏iNKT细胞及其表面 PD-1、PD-L1、CD28、CD80 表达水平比较
5 讨论
    5.1 中医对CHB的认识
    5.2 软肝饮组方特点及药物研究
    5.3 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探讨
    5.4 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 NKT细胞功能的探讨
6 结论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PD1/PD-L1及CD28/CD80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乙肝肝硬化的现状及治疗概况
    1.2 细胞免疫在乙肝肝硬化中的作用
        1.2.1 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乙肝肝硬化
        1.2.2 Tc细胞与乙肝肝硬化
        1.2.3 Th细胞与乙肝肝硬化
        1.2.4 TCR多样性与乙肝肝硬化
    1.3 hUC-MSCs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
    2.1 材料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标准内科治疗
        2.2.2 hUC-MSCs的输注
        2.2.3 样本采集
        2.2.4 PBMCs的分离
        2.2.5 TCR免疫图谱分析
        2.2.6 流式细胞分析
        2.2.7 ELISA检测
        2.2.8 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4.2 hUC-MSCs移植治疗安全性探讨
        2.4.3 生化和凝血指标及肝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2.4.4 T细胞受体多样性D50 比较
        2.4.5 TCRVβ与 Jβ基因片段分布及使用频率分析
        2.4.6 T淋巴细胞亚群分群计数分析
        2.4.7 免疫功能指标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2.4.8 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ELISA结果分析
        2.4.9 相关转录因子mRNA表达RealTime-PCR结果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存在三点不足
    3.3 未来的工作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与IFN-γmRNA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 李静,毛重山,肖二辉,刘俊平,卢喜玲,彭真,刘翠平. 华南预防医学, 2021(10)
  • [2]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湛梦茹. 吉林大学, 2021(01)
  • [3]IL-2/STAT5及IL-6/STAT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彭玉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5]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D]. 钟小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D]. 林思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CXCR5+CD8+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特点与免疫作用研究[D]. 郭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9]基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的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NKT细胞功能的影响[D]. 张先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探讨hUC-MSCs调节HBV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D]. 严胡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IL-4和IFN-γmRNA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