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及地域性药品及假冒产品的鉴别

黄芪及地域性药品及假冒产品的鉴别

一、黄芪与地区用药及伪品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燕[1](2021)在《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传统中药,现行《中国药典》(2020版)收录新疆紫草、内蒙紫草为其正品来源,然在流通使用中,由于紫草科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含有萘醌类紫色物质而混作紫草使用,加之正品紫草资源短缺,大量基原不明的进口紫草流入市场,“经意”或“不经意”为紫草掺加了伪品,使紫草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影响临床疗效。通常将药用紫草分为硬紫草、软紫草两类,正品来源紫草均属软紫草且隶属于软紫草属。新疆为紫草的道地药材产区,但新疆地域辽阔,新疆不同县市的紫草中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模糊的认为整个新疆为新疆紫草的道地产区已不足取,药材由于来源不同、产地不同,其基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药材本身在化学成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临床用药过程中药效参差不齐,这给药材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紫草商品出现国内资源极少、保护形势严峻的问题,严重短缺的紫草资源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中药产业的需求,软紫草资源及质控成为当前中药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软紫草资源调查、研究软紫草遗传多样性、完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软紫草的基础。本研究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采取走访与现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线路样方法及植被+土壤类型面积结合的估算法对新疆39县市的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地区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区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进行传统的基原、性状、显微、理化鉴定,并运用基于ITS2的DNA条形码技术、HPLC含量测定技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新疆不同县市的3种软紫草进行鉴定及品质评价,以完善紫草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探讨软紫草遗传多样性特性及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软紫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县市软紫草属资源均为野生资源,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新疆紫草主要分布在草地、草甸,为本次调查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多的软紫草,也是市售软紫草的主要来源;黄花软紫草主要分布在砾石质戈壁、山坡;硬萼软紫草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软紫草属植物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区划分析。(2)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6对引物在12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总数为9.3455,平均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5770。39个居群中有效等位基因数(Ne)较高的为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和静黄花软紫草居群,最低为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1.000)。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m信息指数(Ⅰ)表明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塔什库尔干新疆紫草居群这些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托里黄花软紫草居群、木垒黄花软紫草居群、吉木萨尔硬萼软紫草菌群、石河子硬萼软紫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627;黄花软紫草和硬萼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40。基于个体的UPGMA图显示出组间和群体间的个体存在着较多的交叉混合,表明群体内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利用NTSYSpc2.1主成分分析,将120个样本分成了3部分,第一部分由硬萼软紫草组成,第二部分由大部分黄花软紫草和少量新疆紫草混合组成,第三部分由大部分的新疆紫草和几个黄花软紫草组成。(3)运用植物基原鉴别法、中药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按照《中国药典》上的含量指标检测要求,对新疆不同县市的软紫草属药材进行鉴别,3种软紫草在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营养器官显微构造、药材的粉末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差别较大,而黄花软紫草与硬萼软紫草区别较小。分别以紫草对照药材为对照,以环己烷:二甲苯:乙酸乙酯:甲酸(6:4:0.5:0.4)为展开剂,供试品斑点集中、清晰明亮,分离度好,Rf值适中,可区分新疆区域内软紫草属中3种药材。46个产地软紫草属3种药材中水分含量为4.25%~14.09%,均符合药典规定。总灰分含量为9.73%~20.5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562%~9.177%,建议确定本品的总灰分含量不超过20.0%,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10.0%。不同产地药材所含水分、灰分不等,差异较大,说明在作为紫草的主产区,各县市的药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4)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研究,ITS2区比对序列长度为399bp,可变位点数为71。种内距离为0.0025-0.006,种间距离为0.0745-0.0915。依据地区将样品分组,组内的遗传距离为0-0.0494,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41。分析遗传距离的分布,样品之间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s,通过构建的NJ聚类树分析,可分别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这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新疆软紫草属植物。(5)软紫草属药材中均含有萘醌类成分,不同种间在种类及含量上存在差异,同种内不同产地也存在较大差异,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疆紫草中萘醌类成分总量最高,平均值为42.8914 mg/g,黄花软紫草次之,平均值为12.3323 mg/g,硬萼软紫草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8404 mg/g。46批样品7种萘醌类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将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区分,而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有小部分重合。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在区分3种软紫草药材中贡献度最大,可作为区别3种软紫草的差异标志物。(6)采HPLC法对46批3种软紫草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对36批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建立图谱、10批硬萼软紫草建立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以共有模式图为参照图谱,标定19个共有色谱峰,进行相似度评价。除塔什库尔干、乌恰产新疆紫草相似度低于0.7以外,其余16个样本的相似度均高于0.9;18批黄花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546-0.990之间,与对照图谱比较,除和静县和温泉县样本外,其余样本的相似度高于0.8;将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一起比较结果显示黄花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间相似度不高,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差异性较大,10批硬萼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933-0.995之间。OPLS-DA结果显示异丁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左旋紫草素等7种化合物可作为特异标志物将两种紫草进行区分。且该7种化合物在新疆紫草中普遍高于黄花软紫草及硬萼软紫草。

李正坤[2](2020)在《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其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作用。白及广泛种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例如贵州、湖北、云南等地。随着白及的广泛种植,白及药材是否存在自身质量参差不齐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有关白及的质量评价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白及项下仅有定性鉴别,杂质检查;《中国药典》2020版以及《香港药材标准第九册》还增加了白及中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测定指标。基于对白及化学成分以及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白及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目的:修订和完善白及的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为更加全面理解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不同产地的白及药材样品36批,伪品3批,优化薄层色谱方法,建立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白及药材的质量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2)收集贵州、云南、湖北产地白及样品74批,并根据大小分成三个等级,测定其UPLC指纹图谱和多糖含量,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贵州、云南和湖北产白及不同等级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等级、产地和内在成分间的关系。(3)通过UPLC-Q-TOF MS/MS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对照品比对,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初步指认。(4)基于对白及的质量评价研究,初步制定白及药材的质量标准增订草案,并撰写起草说明。结果:(1)优化了药典的薄层色谱方法,建立了以儿茶素为内标的UPLC指纹图谱,得到14个共有峰,不同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8以上。多糖含量的范围为(25.16±9.17)%。(2)同一产地的样品进行比较时,云贵产地指纹图谱中除3、5、6、10、13号共有峰外,其余共有峰化学成分含量与白及大小呈负相关(P<0.05,0.4<r≤0.8),其中7、8、9号峰与白及大小的相关性较强(r>0.7);多糖含量与白及大小呈正相关。湖北产地不同大小的白及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趋向均一,即不同等级白及的质量无太大差异。不同产地样品进行比较时,云南产白及谱图缺少15、16号峰;同一等级白及样品中共有峰化学成分的含量贵州产白及>云南产白及>湖北产白及;不同产地多糖含量相比,云南产白及(26.98±8.56)%、湖北产白及(28.73±5.20)%>贵州产白及(14.50±4.67)%。(3)通过UPLC-Q-TOF MS/MS以及对照品比对,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共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dactylorhin E or isomer(峰3)、dactylorhin A(峰 5)、gymnoside Ⅲ(峰 6)、militarine(峰 7)、habenarioside or gymnoside Ⅷ(峰 8)、gymnoside Ⅷ or habenarioside(峰 1 0)、gyrmnoside Ⅷ or habenarioside(峰 1 1)、1-(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bydrophenanthrene(峰 1 3)、1-(p-hydroxybenzyl)-4-methxoyphenanthrene-2,7-diol(峰 14)。(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在已有的白及药材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拟优化薄层鉴定方法并增加多糖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两项质量评价指标。结论:薄层色谱法和UPLC指纹图谱法能够有效地鉴别白及混伪品。采用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白及样品化学成分差异,发现与不同等级间白及质量的差异相比,产地对白及质量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势,建议进一步考察白及产地用于白及药材规格的划分的可能性,多糖含量以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则可为白及药材质量优劣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马宁[3](2020)在《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利水消肿等功效,随着黄芪用量逐渐加大,野生黄芪已供不应求,市面上大部分为种植黄芪。因此导致黄芪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利用黄芪正品与常见混伪品ITS序列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来鉴别黄芪的真伪,并在传统的PCR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采用qPCR法,利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对黄芪正品和伪品进行鉴别。同时,根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根据含量的差异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准确性。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炮制方式的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规律,为进一步规范药材的种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ITS引物扩增黄芪样品和黄芪伪品,通过对二者的ITS序列进行分析、比对,找出存在差异的区域,并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了鉴别黄芪的特异性引物,命名为HQ-F/HQ-R,长度分别为20/21 bp,扩增产物长度为524 bp。利用该引物对黄芪正品与伪品及近源物种进行扩增,并且设置退火温度梯度。结果发现,在退火温度为58℃时,黄芪正品在500-700之间有单一、清晰的条带,而其他样品在相应位置无条带,因此,选择58℃为最佳退火温度。2.购买黄芪样品23份,其中包括膜荚黄芪、蒙古黄芪、黄芪配方颗粒、炙黄芪,利用引物HQ-F/HQ-R对样品进行扩增,退火温度为58℃。采用普通PCR方法和SYBR Green染料法,从特异性、灵敏度、覆盖性等方面作了考察。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引物的特异性均较好,除正品外,其他均无扩增条带(曲线);不同产地、剂型、加工方式的黄芪样品,使用两种方法均可获得单一的扩增条带(曲线);对样品10倍比梯度稀释,每个稀释级做3个重复,然后扩增发现,普通PCR的检出限可达到10 mg/kg,而SYBR Green染料法检出限可达1 mg/kg,因此SYBR Green染料法的灵敏度较高。同时,通过SYBR Green法可实现扩增产物的相对定量。3.对实验材料中的黄芪样品,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的HPLC-ELSD法,提取黄芪甲苷并检测其含量,根据不同样品黄芪甲苷的含量来验证前期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结果表明,黄芪正品中除四川理塘县产黄芪外,其他样品黄芪甲苷含量均符合限量要求;而非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均低于最低限度,所得结果与分子生物学鉴别结果一致。同时得出:不同产地、剂型的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含量排名前四的分别为:甘肃定西、山西浑源、宁夏六盘山、黑龙江,而含量最少的为四川理塘县产黄芪。

熊瑶[4](2020)在《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DNA条形码鉴定及抗血虚药理作用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鸡血藤为豆科(Leguminosae)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主产于我国广西、云南等地,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血藤”类中药材有“大血藤”、“鸡血藤”及“滇鸡血藤”三种,其中以鸡血藤的基原物种最多,多达26种,分属于6科12属。鸡血藤在中国沿用千年,但其基原复杂,亲缘关系不清晰,混伪品繁多,导致用药情况混乱,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目前市场上商品鸡血藤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由于多年的采收蕴藏量已很低。据本草记载,豆科崖豆藤属的多数物种可以作为“鸡血藤”的基原植物。因此,明晰药典收载的药材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基原关系为今后中药材市场鸡血藤药材使用的准确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并为扩大寻找鸡血藤替代资源奠定科学的基础。目 的鸡血藤基原复杂,亲缘关系不清晰,混伪品繁多,导致用药情况混乱,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本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和CVH馆藏标本整理摸清崖豆藤属药用资源的蕴藏量、分布情况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实验样品;结合DNA条形码采用PCR扩增技术实现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准确鉴定;比较鸡血藤和丰城鸡血藤抗血虚的药效作用,为后续鸡血藤和丰城鸡血藤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草着作摸清崖豆藤属药用资源、品种、药用部位、功效及蕴藏量、民族用药等情况,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CVH)(http://www.cvh.ac.cn/)馆藏标本对崖豆藤属药用植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归纳,以期为崖豆藤属药用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本研究通过参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江西试点的普查工作,赴龙南、永丰及丰城等地采集崖豆藤属药用植物样本。采集过程中记录样品的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经纬度及海拔等信息,并结合《中国植物志》检索表准确鉴定。采集的样品选取新鲜的植物嫩叶及时置于硅胶中干燥保存。3.采集72份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样本,分别提取样品DNA,以ITS2、matK、psbA-trnH、ITS和rbcL为引物扩增序列并测序;计算各序列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利用MEGA7.0分析比对序列特征;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评估Barcoding gap;利用Phylosuite软件构建ITS2、matK和psbA-trnH和多基因(I-M-P)联合系统发育树。4.本研究从建立复合型小鼠血虚模型,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EPO的表达,测定G6PDH含量,HE染色法观察骨髓造血组织面积比和脾脏组织的变化来比较鸡血藤和丰城鸡血藤抗血虚的药效作用。结果1.从CVH馆藏标本中整理出26种崖豆藤属药用植物7222号标本,发现香花崖豆藤、网络崖豆藤及厚果崖豆藤在我国蕴藏量丰富,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及江西六省资源丰富;野外采集香花崖豆藤、网络崖豆藤、丰城崖豆藤和厚果崖豆藤等共88份。2.对ITS2、matK、psbA-trnH、ITS和rbcL 5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评估,其中ITS2的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最高,均为100%,matK和psbA-trnH的测序成功率亦有94.4%、91.7%,而rbcL和ITS仅为72.2%和61.1%。共获得72条ITS2序列、68条matK序列和66条psbA-trnH序列,通过MEGA7.0软件分析比对获得鸡血藤及其混伪品各样品ITS2、matK和psbA-trnH DNA条形码序列的变异位点信息。ITS2较其他条形码序列具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且种内种间重叠少;系统发育树显示,ITS2、matK和psbA-trnH单基因序列可将鸡血藤及其混伪品明显聚为不同分支,I-M-P联合序列验证鸡血藤及其混伪品可明显聚为不同分支,而matK种间遗传距离较小,因此ITS2和psbA-trnH较matK更适于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鉴定,尤为ITS2的效果更佳,psbA-trnH次之。3.通过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复合性血虚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中EPO表达和G6PDH的含量,给药组两者含量明显升高,模型组血清中的EPO、G6PDH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模型建立成功。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股骨骨髓HE染色切片的骨髓造血组织面积百分比,模型组的造血组织面积比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鸡血藤高、中、低剂量和丰城鸡血藤高、中、低剂量(P<0.01),且与阳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法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切片,给药组有明显恢复作用。结论鸡血藤为沿用千年的传统中药,但基原关系复杂,混伪品繁多,导致用药情况混乱,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据本草记载,豆科崖豆藤属的多数物种可以作为“鸡血藤”的基原植物。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草着作初步摸清了崖豆藤属药用资源品种、药用部位、功效及蕴藏量、民族用药等情况。以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成功鉴定出鸡血藤及其混伪品,并得出以ITS2为主、psbA-trnH序列为辅的鉴定方法作为鸡血藤及其混伪品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手段,为鸡血藤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的准确性提供依据。并通过比较鸡血藤及丰城鸡血藤抗血虚药效作用,为后续研究两者药效作用机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陈实[5](2020)在《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科学的施肥技术是影响黄芪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管理技术之一。本论文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2序列对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两年生蒙古黄芪生育期生长特征、营养特性并对其进行整体品质评价,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并寻优得到最优施肥量,为蒙古黄芪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结果如下:(1)采用DNA条形码技术中的ITS2序列鉴定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各品种在Neighbor-Joining树上各自聚为一簇,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蒙古黄芪与沙苑子、刺果甘草、锦鸡儿、蜀葵、紫花苜蓿等混伪品,达到鉴定目的。(2)施肥对黄芪根长各处理间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性区分作用不明显,但能明显促进其株高的生长发育;7-8月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黄芪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根中黄芪多糖含量在9月达到较高水平,可在9月底采挖药材提取多糖;黄芪总黄酮在11月达到累积峰值,N0P2K2处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而氮磷钾配施三个处理产量较高,次生代谢物的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3)蒙古黄芪不同植物器官N-P,N-K和P-K元素分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生长在6-11月间受N元素限制作用,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N-P、N-K和P-K元素之间均未呈现异速生长关系;茎中N-P元素之间则呈现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且N和P元素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茎对N、P元素之间吸收呈相互促进关系;N-K、P-K元素在叶中比例呈一定正相关,表明植物叶能促进根系对土壤中K元素的吸收,经茎将养分运输至叶片中。(4)施肥与黄芪品质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5.176%,表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总黄酮、多糖在施肥对品质评价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贡献:第1主成分结果表示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3个酶活性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第2主成分结果表示微生物生物量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有一定的表现;第3、4主成分结果表示总黄酮与多糖在施肥与有效成分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5)通过对蒙古黄芪产量及品质施肥效应方程的模型建立及寻优最终确定:蒙古黄芪每公顷施氮(N)70.332~125.194 kg、磷(P2O5)148.225~206.159 kg、钾(K2O)87.019~166.269 kg时有望获得4500 kg/hm2以上产量;每公顷施氮(N)8.393~51.840kg、磷(P2O5)12.537~77.438 kg、钾(K2O)74.088~90.583 kg时有望获得黄芪甲苷高于0.28%的药材;每公顷施氮(N)36.098~119.839 kg、磷(P2O5)84.126~157.672kg、钾(K2O)90.029~141.698 kg时有望获得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于0.035%的药材,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农艺指导。

顾念念[6](2020)在《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do nipponica Whitman、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血瘀经闭、症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目前,药材市场上的水蛭来源以蚂蟥为主,水蛭及柳叶蚂蟥十分罕见,充斥着大量混伪品;其次,市场上流通的水蛭多为野生资源,导致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且部分水蛭药材重金属超出限量范围。水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类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仅规定了水蛭的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抗凝血酶活性定量方法和常规检查项,难以全面评价其药材质量、保证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水蛭药材临床用药的广泛性,本研究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药材的鉴别方法、特征及指纹图谱、重金属检查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的含量测定多角度建立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制定水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其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由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薄层色谱方法难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因此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建立DNA条形码鉴别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lnfrared Spectros.NIRS)仪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2)利用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3)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重金属以及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及有害物质检查,分别测定水蛭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及铅(Pb)、镉(Cd)、砷(As)、汞(Hg)、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4)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进行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的定量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解及游离氨基酸、半自动定氮仪测定总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酶标仪分别测定多糖和多肽的含量。(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初步评价水蛭的多糖及酶解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1)建立了水蛭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的 18 批水蛭样品条形码长度 617 bp,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GC)的含量范围为31.60-36.75%。2批菲牛蛭与水蛭药材之间比对,有140个变异位点,8批伪品与水蛭药材之间有195个变异位点,菲牛蛭和市售混伪品在序列长度和含量上与正品水蛭均有差异,邻接系统聚类树表明正品水蛭聚集在一起,菲牛蛭和混伪品分别聚为一类,且支持率达100%;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设置CI值为6.0时,可完全将所收集药材的正品和混伪品区分开。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且DNA条形码方法可以实现对所收集药材的基原鉴别。(2)建立了 SDS-PAGE蛋白电泳特征图谱以及游离氨基酸HPLC指纹图谱,实现了水蛭药材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化学定性分析。指纹图谱指认出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分析显示,药材间的相似度在0.960以上,且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3)水蛭药材的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黄曲霉毒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重金属Pb、Hg全部符合标准,但分别有10批药材Cd、As超出限量标准。(4)分别建立了准确有效的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和酶解物中多肽的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对1 8批水蛭药材的含量测定。18批药材中水解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所测18批水蛭药材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均值分别为9.9195±2.1025 mg/g、101.2436±23.2982 mg/g,可考虑将总游离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作为水蛭质量评价指标;18 批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含量均值为70.78±1.55%,S7药材含量高达76.34%;18批水蛭药材的多糖含量均值为6.14±1.50 mg/g,S10药材多糖含量高达13.22 mg/g;18批水蛭药材的多肽含量均值为318.06±16.60 mg/g,S8药材多肽含量高达354.54 mg/g。不同批次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多糖及多肽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可考虑将总蛋白、多糖及多肽作为水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水蛭多糖及酶解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体内抗血栓活性。当多糖暴露浓度为300 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3.72%,当酶解物暴露浓度为260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8.72%,且血栓抑制率与多糖及酶解物浓度呈依赖性关系,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水蛭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对水蛭药材进行系统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从DNA条形码及近红外光谱,从水蛭的基原和真伪鉴别出发,建立了水蛭药材的蛋白质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进行了水蛭药材的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完成了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多肽的含量测定,并初步评价了水蛭多糖及酶解物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多角度的完善了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了质量标准草案。水蛭中多糖及酶解物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且查阅资料发现多肽为酶解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可考虑将多糖和多肽含量作为水蛭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

王伟,原野,南蓬[7](2020)在《黄芪Astragali Radix与其伪品饮片的分子鉴别》文中认为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衰老、强心等重要的药用价值.然而,随着黄芪的需求不断提升,市面上逐渐涌现出一批黄芪的伪品.许多中药材一般以干燥根部的切片入药,传统形态鉴别法及理化鉴别法无法准确有效地进行区分,而黄芪正品与伪品的分子鉴别手段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正品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及伪品多序岩黄芪、紫苜蓿、锦鸡儿、大野豌豆、背扁黄芪和梭果黄芪为材料,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取ITS、rbcL、psbA-trnH 3种通用DNA条形码来探究其在黄芪正品与伪品鉴别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单一DNA条形码的鉴别效率较低,无法将所有的正品与伪品区分,组合DNA条形码明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聚类树支持率更高,结果更可靠.因此,建议将rbcL+psbA-trnH,rbcL+ITS+psbA-trnH或ITS+psbAtrnH组合作为准确有效的黄芪正品与伪品的鉴别标准.

廖小芳[8](2019)在《玉屏风颗粒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名优中成药玉屏风颗粒为研究对象,在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根据中药新药质量控制研究技术要求,综合采用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开展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并建立玉屏风颗粒中间体和成品的综合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控制的关联性指纹图谱,实现对药物生产节点监控,为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剂临床疗效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奠定技术基础。方法:1.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1)原料药材收集。收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玉屏风颗粒处方中黄芪、炒白术、防风3味原料药材。(2)原料药材鉴别与检验。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各味药项下的相关要求对已收集的原料药材进行鉴别检验,将检验合格后的样品进行纳入后续研究。(3)原料药材指纹图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的产地、不同批次的原料药材进行研究,分别对不同色谱条件和样品制备方法进行优选,并完成方法学考察,建立原料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4)原料药材中的黄芪基源鉴别。采用DNA条形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行黄芪的基原鉴别。(5)采用GC-MS法建立防风挥发油指纹图谱,通过数据库比对指认相关成分。2.玉屏风颗粒中间体质量控制研究(1)指纹图谱建立。采用UPLC-PDA法、UPLC-ELSD法建立玉屏风颗粒中间体指纹图谱,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运用相似度评价软件系统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各味药材、对照品的比对,对已确定的共有色谱峰进行成分指认。(2)含量测定。根据玉屏风颗粒的制备工艺路线及相关活性成分,研究建立多种成分的UPLC-PDA、U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3.玉屏风颗粒成品质量控制研究(1)指纹图谱建立。采用UPLC-PDA法、UPLC-ELSD及TLC法建立玉屏风颗粒成品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年版)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通过与对照品色谱峰的比对,确定成分指认,对确定的共有峰进行成分指认及归属。(2)含量测定。根据玉屏风颗粒的制备工艺路线及相关活性成分,研究建立多种成分的UPLC-PDA、U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结果:1.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1)共收集了黄芪药材48批、白术药材45批、防风药材40批,经检验,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分别有45批、41批、40批,合格率分别为93.75%、88.89%、100%。(2)分别建立了玉屏风颗粒原料药材(黄芪、炒白术、防风)HPLC指纹图谱,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中各共有色谱峰分离度均较高,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其中所建立的防风HPLC指纹图谱,可快速、准确地鉴别其正品防风与伪品水防风药材。(3)选取psbA-trnH序列作为黄芪DNA条形码,通过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比对,成功区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4)建立了防风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并对相关成分进行指认,对防风药材进行了质量控制。2.玉屏风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1)建立了玉屏风颗粒中间体UPLC-PDA指纹图谱,确定了 15个共有特征峰,通过与混合对照品图谱对比,指认了 9个色谱峰,分别为2#升麻素苷、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4#升麻素、5#5-O-甲基维斯8米醇苷、6#芒柄花苷、9#毛蕊异黄酮、10#亥茅酚苷、12#芒柄花素、15#白术内酯Ⅲ。10批玉屏风颗粒中间体样品U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2)建立了玉屏风颗粒中间体UPLC-ELSD指纹图谱。确定了 18个共有色谱特征峰,通过与混合对照品比对,指认了 10个色谱峰,分别为1#升麻素苷、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3#升麻素、4#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9#毛蕊异黄酮、10#黄芪甲苷、13#黄芪皂苷Ⅱ、14#异黄芪皂苷Ⅱ、16#黄芪皂苷Ⅰ、17#异黄芪皂苷Ⅰ。10批玉屏风颗粒中间体样品UPLC-ELSD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3)建立了方中1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建立了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亥茅酚苷、芒柄花素、白术内酯Ⅲ等9种成分的UPLC-PDA含量测定方法与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异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Ⅰ及异黄芪皂苷Ⅰ等5种成分的U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3.玉屏风颗粒成品质量控制研究(1)建立了成品TLC特征指纹图谱。在薄层色谱中,指认出毛蕊异黄酮、升麻素、芒柄花苷、黄芪皂苷Ⅰ、异黄芪皂苷Ⅰ、异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Ⅱ、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苷、黄芪皂苷Ⅲ、黄芪甲苷共12种成分。此方法可直观快速的鉴别玉屏风颗粒相关成分。(2)建立了玉屏风颗粒成品UPLC-PAD指纹图谱,确定了 16个共有特征峰,通过与混合对照品图谱对比,指认了 9个色谱峰,分别为2#升麻素苷、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4#升麻素、5#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6#芒柄花苷、9#毛蕊异黄酮、10#亥茅酚苷、13#芒柄花素、16#白术内酯Ⅲ。10批玉屏风颗粒成品样品U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3)建立了玉屏风颗粒成品UPLC-ELSD指纹图谱。确定了25个共有色谱特征峰,通过与混合对照品比对,指认了10个色谱峰,分别为1#升麻素苷、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3#升麻素、4#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9#毛蕊异黄酮、17#黄芪甲苷、20#黄芪皂苷Ⅱ、21#异黄芪皂苷Ⅱ、23#黄芪皂苷Ⅰ、24#异黄芪皂苷Ⅰ。10批玉屏风颗粒成品样品UPLC-ELSD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4)建立了方中1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建立了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亥茅酚苷、芒柄花素、白术内酯Ⅲ等9种成分的UPLC-PDA含量测定方法与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异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Ⅰ及异黄芪皂苷Ⅰ等5种成分的U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论文通过建立名优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的关联性指纹图谱,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了对药物生产节点监控,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张乐,朱虹,韦坤华,张春红,李旻辉[9](2015)在《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分子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沙苑子与其混伪品之间的DNA分子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沙苑子药材10份,基原植物2份,达乌里黄芪3份,蒙古黄芪4份,直立黄芪3份,混伪品猪屎豆和凹叶野百合各1份,所有样品进行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相应的序列,用MEGA计算其种间的K-2-P距离,最后利用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得了24份样品的ITS序列全长,分别为沙苑子644688 bp,蒙古黄芪为646673 bp;直立黄芪685687 bp;达乌里黄芪为676688 bp;猪屎豆为785 bp;凹叶野百合为837 bp。通过以ITS序列重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沙苑子与其混伪品有效的区分开。用MEGA软件基于ITS序列构建的沙苑子与其混伪品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得到了沙苑子与达乌里黄芪的种间K-2-P距离0.080 2;蒙古黄芪为0.081 2,与直立黄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82 4,凹叶野百合和猪屎豆与沙苑子的遗传距离稍大,达到0.236 2和0.229 9。用MEGA软件测定沙苑子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 0。此外,对通过测定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现,蒙古黄芪与直立黄芪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0 9,与猪屎豆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36 2。结论:ITS序列能够成功鉴定沙苑子及其混伪品,可以作为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别方法。

朱虹[10](2015)在《濒危蒙药种子萌发及沙苑子混伪品分子鉴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以甘草种子、蒙古黄芪种子、肋柱花种子、尖叶假龙胆种子、小秦艽种子、芯芭种子和沙苑子为研究目标,对其进行质量鉴定并找出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2)研究沙苑子与其混伪品之间的DNA分子鉴别方法。方法(1)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形态特征,同时,以千粒重和含水量为指标,找出评价种子优劣的标准。采用培养皿萌发法,考察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及物理、化学、生物试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采集不同产地的沙苑子药材10份,混伪品14份。对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24份样品进行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相应的序列,用MEGA 5分别计算各样品ITS序列的差异性,并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平均法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通过中药材沙苑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比对和构建NJ系统聚类树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试验测得甘草、黄芪、肋柱花、尖叶假龙胆、小秦艽、芯芭种子和沙苑子的千粒重分别为:10.080±0.331g、6.980±0.229g、0.063±0.004g、0.065±0.007g、0.145±0.019g、0.875±0.004g和2.5507±0.180g。含水量分别为:4.72%、6.23%、5.29%、6.33%、5.38、7.81、7.63%。(2)甘草、黄芪、肋柱花、小秦艽、芯芭、沙苑子、尖叶假龙胆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分别为:25℃、25℃、30℃、25℃、20℃、25℃和25℃。甘草种子、黄芪种子、沙苑子最适光照条件均为:10h光照+14h黑暗;小秦艽和芯芭种子为24h全黑暗,24h全光照是最适合肋柱花种子萌发的光照条件,而光照时间对尖叶假龙胆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PEG处理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浓度和时间为:甘草:10 mg/L,24h或48h无显着差异;黄芪:30 mg/L,24h或48h无显着差异;肋柱花:20 mg/L,24h;小秦艽:10 mg/L,24h;芯芭:20 mg/L,24h;沙苑子:10 mg/L,24h;尖叶假龙胆:30 mg/L,24h。(3)经破坏外种皮处理之后,甘草、黄芪、芯芭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室外变温贮藏后的肋柱花种子的萌发率与对照组和4℃冰箱处理均有显着差异(p<0.05);温水浸种后,种子发芽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4)经98%浓硫酸浸种之后,甘草和黄芪种子的发芽率显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最佳处理时间为,甘草种子60min,黄芪种子30min。(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种子的萌发均有显着差异(p<0.05),尖叶假龙胆和小秦艽种子的最适赤霉素浸种浓度为500 mg/L,沙苑子的最适赤霉素浸种浓度为100 mg/L。而对于肋柱花种子,各浓度处理间种子的发芽率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处理后,肋柱花种子、小秦艽种子、沙苑子的发芽率均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处理后尖叶假龙胆种子发芽率降低,且只有在2.5 mg/L时有萌发。(6)沙苑子混伪品鉴定中,测得了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24份样品ITS序列,通过以ITS序列重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沙苑子与其混伪品有效的区分开。结论(1)破坏外种皮处理、98%的浓硫酸浸泡60min均能显着提高甘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人工栽培要求。(2)破坏外种皮处理、98%的浓硫酸浸泡30min均能提高黄芪种的萌发,达到人工栽培要求。(3)室外变温贮存、10-1000 mg/L任意浓度赤霉素或是30 mg/L吲哚乙酸浸种都能显着提高肋柱花种子的萌发,达到人工栽培要求。(4)500 mg/L的赤霉素均能显着提高尖叶假龙胆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人工栽培要求。(5)500 mg/L赤霉素和2.5 mg/L吲哚乙酸均能显着提高小秦艽种子的萌发,达到人工栽培要求。(6)温水浸种、破坏外种皮处理对芯芭种子的萌发都起促进作用,达到人工栽培要求。(7)100 mg/L赤霉素能有效提高沙苑子种子的萌发,达到人工栽培要求。(8)ITS序列能够成功鉴定沙苑子及易混伪品,可以作为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

二、黄芪与地区用药及伪品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与地区用药及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紫草资源短缺,摸清紫草资源现状及寻找扩大新药源迫在眉睫
        1.2 研究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1.3 紫草品质备受关注,有效鉴别,确保来源明确
        1.4 品质提高是中药资源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2 论文思路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文献调查
        1.2 走访调查
        1.3 现地样方调查
        1.4 产地适应性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文献调查结果
        2.2 新疆软紫草属野生资源蕴藏量调查结果
        2.3 产地适应性分析
        2.4 人工栽培资源情况
        2.5 紫草市场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适宜生境
        3.2 产地适应性分析
        3.3 蕴藏量估算及相关问题
        3.4 野生资源存在的问题
        3.5 软紫草资源保护及利用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 基于ISSR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植物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ISSR-PCR筛选扩增及产物检测
        2.3 全部位点扩增检测
        2.4 多样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位点分析和筛选
        3.2 扩增电泳图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种群分子方差分析
        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6 遗传距离与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基原鉴定及性状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显微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萘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指纹图谱及化学识别模式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常规指标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及建议
        5.1.2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5.1.3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
        5.1.4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中药材规格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1.1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含义
        1.2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方式
        1.3 中药材规格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1.4 小结
    2.白及的研究概况
        2.1 白及的分布地区
        2.2 白及质量标准收载情况
        2.3 白及与混伪品鉴别研究进展
        2.4 白及的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2.5 白及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2.6 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7 白及的药理作用研究
        2.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白及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测定
    1.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收集
    2.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鉴别
        2.2 药典检查项测定
        2.3 UPLC指纹图谱研究
        2.4 多糖含量测定
    3.讨论
        3.1 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薄层色谱方法学验证和耐用性考察
        3.3 UPLC指纹图谱条件的优化
        3.4 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
    4.结论
第二章 贵州、云南与湖北产地白及药材等级与内在成分关系分析
    1.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收集
    2.方法与结果
        2.1 白及药材UPLC指纹图谱分析
        2.2 多糖含量测定
    3.讨论
        3.1 同一产地不同等级白及药材与内在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
        3.2 不同产地对白及药材质量的影响
    4.结论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 MS/MS对白及指纹图谱共有峰化学成分分析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处理
        2.5 白及指纹图谱中共有峰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3.结论
第四章 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及起草说明
    1.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
    2.白及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案起草说明
    3.讨论
结语
    1.全文总结
    2.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概述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
        1.1.2 黄芪药用价值
        1.1.3 黄芪种类、分布
        1.1.4 黄芪及其近源物种、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1.2 中药材鉴别发展历程
        1.2.1 性状鉴别
        1.2.2 显微鉴别
        1.2.3 理化鉴别
        1.2.4 常用分子生物学鉴别中药材方法
        1.2.5 ITS分子标记及DNA条形码技术
        1.2.6 SYBR染料法扩增
第二章 基于ITS序列的黄芪PCR法鉴别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方法
        2.3.1 DNA提取
        2.3.2 DNA的浓度及电泳情况
        2.3.3 黄芪ITS序列扩增
        2.3.4 ITS序列分析及引物设计
        2.3.5特异性实验
        2.3.6样品覆盖性实验
        2.3.7灵敏度实验
    2.4 实验结果
        2.4.1 样品DNA提取结果
        2.4.2 样品DNA提取方法改进
        2.4.3 样品DNA的 ITS引物扩增结果
        2.4.4 样品DNA测序结果
        2.4.5 引物设计
        2.4.6 特异性实验
        2.4.7 覆盖性实验
        2.4.8 灵敏度实验
    2.5 讨论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的SYBR Green法鉴别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特异性实验
        3.2.2覆盖实验
        3.2.3灵敏度实验
    3.3 结果
        3.3.1特异性实验
        3.3.2覆盖性实验
        3.3.3灵敏度实验
    3.4 讨论
第四章 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3 结果
        4.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3.2 供试液的制备
        4.3.3 线性关系考察
        4.3.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4)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DNA条形码鉴定及抗血虚药理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鸡血藤的研究进展
    二、崖豆藤属药用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1.2 木脂素类
        1.3 萜类
        1.4 甾体类
        1.5 有机酸
        1.6 生物碱类
        1.7 其他
        2. 药理作用
        2.1 抗炎
        2.2 免疫调节
        2.3 对肝脏、肺的保护作用
        2.4 抗肿瘤
        2.5 抗氧化
        2.6 其他
    三、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的介绍
        2. DNA条形码的鉴定流程和方法
        2.1 DNA条形码的鉴定流程
        2.2 DNA条形码的鉴定方法
        3. 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第一章 崖豆藤属药用资源调查
    1. 方法
        1.1 文献查阅
        1.2 数据收集
        1.3 野外样品采集
    2. 结果
        2.1 崖豆藤药用植物种类及药用概况
        2.2 崖豆藤属药用资源蕴藏量及分布
        2.2.1 蕴藏量
        2.2.2 分布情况
        2.2.3 样本采集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采集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扩增及测序
        2.2 PCR扩增和测序
        2.3 数据处理
        2.3.1 序列获得
        2.3.2 序列比对分析
        2.3.3 DNA Barcoding Gap分析
        2.3.4 系统发育树分析
    3. 结果
        3.1 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
        3.2 序列信息和变异分析
        3.3 DNA Barcoding gap评估
        3.3.1 ITS2 Barcoding gap 评估
        3.3.2 matK Barcoding gap评估
        3.3.3 psbA-trnH Barcoding gap评估
        3.4 系统发育树
        3.4.1 ITS2系统发育树
        3.4.2 matK系统发育树
        3.4.3 psbA-trnH系统发育树
        3.5 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鸡血藤与丰城鸡血藤的抗血虚药理作用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药材提取
        2.2 APH联合CTX建立复合性血虚模型
        2.3 分组及给药
        2.4 ELISA法检测血清EPO水平
        2.4.1 血清样本制备
        2.4.2 血清中EPO的含量测定
        2.5 G6PDH含量检测
        2.5.1 血清样本制备
        2.5.2 G6PDH含量测定
        2.5.3 G6PDH含量计算
        2.6 骨髓造血组织学检测
        2.6.1 取材
        2.6.2 脱钙
        2.6.3 HE染色
        2.6.4 骨髓造血组织面积比
        2.7 脾脏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2.7.1 取材
        2.7.2 HE染色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对血虚小鼠血清EPO和G6PDH的影响
        3.1.1 对血虚小鼠血清EPO的影响
        3.1.2 对血虚小鼠血清G6PDH的影响
        3.2 对血虚小鼠股骨骨髓造血组织面积比的影响
        3.3 对血虚小鼠脾组织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分布
        1.1.2 黄芪药用历史及生态环境
        1.1.3 黄芪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1.4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中药鉴定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1.3 施肥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1.4 中药材配方施肥研究
    1.5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5.2 选题的依据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及布置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区布置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试验研究内容
        2.4.1 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2.4.2 黄芪氮磷钾吸收特性
        2.4.3 氮磷钾配施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4.4 蒙古黄芪品质评价主要指标选择
        2.4.5 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施肥配比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样品的采集
        2.5.2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基于ITS2的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蒙古黄芪DNA提取和PCR扩增
        3.3.2 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邻接树构建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获取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黄芪根长的影响
        4.3.2 对黄芪株高的影响
        4.3.3 对黄芪根直径的影响
        4.3.4 对黄芪茎直径的影响
        4.3.5 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
        4.3.6 对黄芪折干率的影响
        4.3.7 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4.3.8 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4.3.9 对黄芪多糖的影响
        4.3.10 对黄芪总黄酮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含量分配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获取
        5.2.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芪不同器官N、P、K含量动态变化
        5.3.2 黄芪不同器官N、P、K相关性分析
        5.3.3 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分配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黄芪施肥与品质指标之间主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数据获取
        6.2.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黄芪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3.2 施肥对黄芪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3.3 施肥与品质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蒙古黄芪氮磷钾施肥肥效反应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获取
        7.2.2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蒙古黄芪产量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2 蒙古黄芪甲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3 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4 施肥处理蒙古黄芪产量与品质模型寻优
    7.4 讨论
    7.5 小结
        7.5.1 肥效反应模型分析
        7.5.2 最优施肥方案寻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药材基原
    2 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4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水蛭药材基原及真伪鉴别
    第一节 水蛭药材DNA条形码鉴别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水蛭药材特征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水蛭药材SDS-PAGE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水蛭药材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
    第一节 水蛭药材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水蛭药材含量测定分析的研究
    第一节 水蛭药材抗凝血酶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水蛭药材总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水蛭药材总多糖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水蛭药材多肽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在体斑马鱼血栓模型的水蛭总多糖及酶解物抗血栓活性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第一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全文总结及展望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黄芪Astragali Radix与其伪品饮片的分子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植物总DNA的提取、通用引物设计及测序
        1.2.2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结果分析
    2.2 DNA Barcoding gap检验
    2.3 单一DNA条形码构建聚类树
    2.4 组合DNA条形码构建聚类树
3 讨论

(8)玉屏风颗粒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发展
    1.2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1.2.1 中药指纹图谱
        1.2.2 化学计量学
    1.3 玉屏风颗粒研究现状
        1.3.1 玉屏风颗粒研究背景
        1.3.2 处方组成、功能主治及方解
        1.3.3 玉屏风颗粒总体研究
        1.3.4 玉屏风颗粒质量控制方面研究
        1.3.5 玉屏风颗粒现行质量标准
        1.3.6 现行质量标准分析
第二章 玉屏风颗粒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黄芪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2.2.2 白术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2.2.3 防风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屏风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1.3 供试品来源
    3.2 性状
    3.3 质控指标选择
        3.3.1 网络药理学活性成分分析方法
        3.3.2 活性分析结果
        3.3.3 质控指标选择及分析
    3.4 指纹图谱建立
        3.4.1 UPLC-PDA指纹图谱
        3.4.2 UPLC-ELSD指纹图谱
    3.5 含量测定
        3.5.1 UPLC-PDA含量测定
        3.5.2 UPLC- ELSD含量测定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屏风颗粒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1.3 供试品来源
    4.2 性状
    4.3 质控指标选择
    4.4 玉屏风指纹图谱建立
        4.4.1 薄层指纹图谱
        4.4.2 UPLC-PDA指纹图谱的建立
        4.4.3 UPLC-ELSD指纹图谱
    4.5 含量测定
        4.5.1 UPLC含量测定
        4.5.2 UPLC-ELSD含量测定
    4.6 中间体与成品关联性图谱
        4.6.1 UPLC指纹图谱
        4.6.2 UPLC-ELSD指纹图谱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分子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特征
    2.2沙苑子与其混伪品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2.3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系统发育树构建
3讨论

(10)濒危蒙药种子萌发及沙苑子混伪品分子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濒危蒙药的种子萌发研究
    1 前言
        1.1 濒危蒙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1 野生蒙药资源逐年锐减,亟待保护
        1.1.2 濒危蒙药保护现状
        1.2 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种子采集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质量检验
        2.2.1.1 形态观察
        2.2.1.2 千粒重及含水量的测定
        2.2.2 种子萌发最适环境条件的确定
        2.2.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2 光照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3 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物理方法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1 破坏外种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2 温水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3 贮存温度对肋柱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2.2.4 化学试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4.1 不同浓硫酸浸种时间对甘草、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2.2.5 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5.1 赤霉素(GA_3)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5.2 吲哚乙酸(IA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6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质量检验
        3.1.1 形态观察
        3.1.2 千粒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3.2 种子萌发最适环境条件的确定
        3.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光照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物理方法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破坏外种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温水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3 贮存温度对肋柱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化学试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4.1 不同浓硫酸浸种时间对甘草、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3.5 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5.1 赤霉素(GA_3)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5.2 吲哚乙酸(IA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部分 沙苑子及其混伪品分子鉴别研究
    1 前言
        1.1 沙苑子鉴别研究概况
        1.2 沙苑子的传统鉴别方法
        1.3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总DNA提取
        2.2.2 引物设计
        2.2.3 DNA扩增
        2.2.4 测序
        2.2.5 序列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特征
        3.2 沙苑子与其混伪品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3.3 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系统发育树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黄芪与地区用药及伪品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D]. 徐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白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 李正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ITS序列的黄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的建立[D]. 马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4]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DNA条形码鉴定及抗血虚药理作用比较[D]. 熊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D]. 陈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D]. 顾念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黄芪Astragali Radix与其伪品饮片的分子鉴别[J]. 王伟,原野,南蓬.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8]玉屏风颗粒质量控制研究[D]. 廖小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沙苑子与其混伪品的ITS序列分子鉴别研究[J]. 张乐,朱虹,韦坤华,张春红,李旻辉. 中国现代中药, 2015(07)
  • [10]濒危蒙药种子萌发及沙苑子混伪品分子鉴别研究[D]. 朱虹.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2015(06)

标签:;  ;  ;  ;  ;  

黄芪及地域性药品及假冒产品的鉴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