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组织管理新体制与完善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组织管理新体制与完善

一、新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组织的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唐昕[1](2020)在《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高新区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肩负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使命。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载体被任命为落实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任。而传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发展动力的“经开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当下高新区的发展,“重产轻城”的建设直接导致高新区难以集聚创新型人才及研发团队,因此为解决这一难题,产城融合会是大多数高新区的未来趋势。本文选取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案例研究对象,园区从镇级工业园逐步发展跃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是典型以“经开区开发模式”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园区。发展至今,园区已经获得巨大经济成就,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和数量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作为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园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为此类园区寻找一条破解之道,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国家赋予的重任。本文梳理了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征,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分析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及空间响应,构建了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并结合代表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归纳出具体的规划路径。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园区发展历程、实态特征、发展阶段研判和调研访谈对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识别,并以此逻辑和路径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产城融合是针对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瓶颈的一种响应措施,面对当前创新发展阶段高新区难以吸引、留住、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困境,产城融合可以通过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支持,从而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吸引和集聚对工作、生活、学习、休闲有较高空间品质需求的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从空间、产业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展开,空间上加强园区和城区在区域层面的互联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园区层面上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产业上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管理体制上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对于创新导向下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的产城融合主要从区域协调上和空间修补两方面开展,通过狮山核心区联动佛山西站新城发展融入佛山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园区内部“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集聚园区各独立发展功能组团的资源,通过三旧改造的更新方式,促进狮山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王建新[2](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唐兴军[3](2016)在《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嵌入性治理是强调国家、行业协会与企业(市场)在坚守固有边界的同时又相互嵌入,这种嵌入既有源自国家的自主嵌入,也有因行业协会要求与依赖下的被动嵌入,二者在形式上相对分立,职能上交互嵌入的行业治理新模式。论文认为,嵌入性治理较之于传统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解决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首先,通过政治嵌入行业协会之中,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与转型、市场自律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避免了国家直接干预行业企业的弊病,消除了国家“越俎代庖”的职能越位与错位等不和谐的市场治理方式,构建起现代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其次,国家通过组织、制度与利益嵌入,与行业协会建立起共生关系,消除了社会经济精英主动挑战执政党与国家权威的动力;再次,由于国家嵌入行业协会,并逐步内化到行业协会的组织肌体之中,增强了其汲取市场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加了国家社会互动的机会,夯实了执政党与政府的社会基础;最后,嵌入性治理能够更好的整合行业信息,减少信息在权力系统中传递的时间与失误,降低行政成本,有效缓冲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摩擦。国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一是制度嵌入,即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强制手段与法律制度规训,实现对行业协会监督管理、引导规制的目标,制度嵌入的最优状态是行业协会治理的法治化;二是组织嵌入,即执政党和政府将组织植入并内化到行业协会之中,通过人员安排,组织架构、价值引领来实现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控制;三是利益嵌入,国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经济利益诱导,促使行业协会朝着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方向发展。三种嵌入机制之间互相联结,相互增进,继而为嵌入性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制度嵌入一方面为行业协会的存续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增进了行业协会内部的规范化治理,促使行业协会积极有序地参与行业发展规制与自律;组织嵌入有利于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国家—市场体系有机衔接,通过执政党与政府的组织植入,确保行业协会行动方向与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增强行业协会的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嵌入有利于夯实执政党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利益整合功能;利益嵌入则是行业协会拓展公共空间,获取自身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利益嵌入行业协会之中,有助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个案研究发现,国家嵌入对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地位、组织结构、社会资源的汲取产生了积极的形塑作用,国家通过制度、组织与利益等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行业协会依据自身及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进行策略性行动。通过互动交汇,行业协会原有的自主性逻辑以反嵌入和妥协的形式纳入到国家治理中。基于资源依赖与合法性追求的动机,行业协会对行业企业和国家产生双向依赖的形态,嵌入性治理体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一种转化,即国家在社会之上行使权力转化为通过社会行使权力。但是,国家作为嵌入主体,行业协会作为嵌入客体,双方在深入和持久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国家往往通过调适嵌入方式以试图加深对行业协会的嵌入层次和程度;而行业协会为获得合法性地位和行政性资源,不但乐于接受国家的嵌入,而且借助政府等公共权力资源对政府职能进行反嵌入,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型塑、联动嵌入、协同治理的网络格局,但是双方没有边界的互嵌将导致嵌入过度,最终导致行业协会的组织趋同僵化、治理绩效低下,因此适度嵌入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国家适度嵌入行业协会的实现有赖于嵌入机制的优化与改善:在制度嵌入方面,建立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减少对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微观干预,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制度供给要以制度需求为基础,防止制度供给过剩和制度网络过密。在组织嵌入方面,规范执政党与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厘清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要以行业发展和会员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政府的指令或政府职能的转移为中心,避免行业协会内化为“二政府”;淡化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政治职能,强化其利益整合与服务职能。在利益嵌入方面,以项目制推进行业协会治理,构建开放的利益吸纳与整合机制,同时注重提升行业协会的自主治理与行业服务能力,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应以服务会员企业和整个行业为中心,而不是以契合政府利益,取悦于权力部门为目标。研究还表明:嵌入性治理绩效取决于国家嵌入程度,适度的政治嵌入有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体系,过度嵌入则导致行业协会的内卷化与自主性缺失。从本原来讲,行业协会应从属于市场和社会,而不是从属于国家(或政府)。要防止国家过度的自主性扩展,需要国家行为制度化和国家权力制约化,前者依托于法治建设,后者依托于民主建设。国家的组织嵌入、利益嵌入都需要以制度嵌入为基础,改变国家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吸纳整合行业利益的单向度传统管理体制,不断拓展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的参与机制,将组织嵌入、观念利益嵌入逐步转向制度嵌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嵌入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通过调适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和利益嵌入的方式与程度,增进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秦怀坤[4](2013)在《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只有时刻把握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并深刻了解自己的内部环境,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制定着眼未来的发展战略,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经营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理论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LPXD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状况及其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企业内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得出LPXD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能力;形成文化竞争力,并制定了LPXD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最后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重点措施:通过加强供应链、成本和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能力。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人力管理,形成文化竞争力。

张小平[5](2011)在《基于SCP范式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取得相当的进展,增强了有色金属产业的综合实力,使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大省,有色金属产业作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在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突破性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基于现代产业组织中的SCP范式理论,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市场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建议。

姚志华[6](2012)在《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明显进入先期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集中体现在铜、铝、镍等有色急缺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基数不断增大,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供应缺口日益增大,保障程度和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国外经验表明,保障急缺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并对其释放进行有效控制。论文在湖南省软科学课题“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研究”及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相关项目的支持下,就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界定有色急缺矿产资源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急缺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铜、铝、铅、锌、镍、锡、锑等有色金属矿产的急缺性进行了评价,结合黄金分割优选法确定铜、铝、钴、锌、镍属于有色急缺矿产;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给出了有色急缺矿产供应中断的判断标准;分析了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内在机理和基本原则及不同矿种的战略储备方式;总结了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重要作用。(2)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目标是保证有色急缺矿产供应安全,其储备规模不仅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等需求方面的因素,而且也要考虑资源的供应状况、国家财力状况、国家相关政策、进口依存度、进口来源特征、储备成本、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供应方面的因素,还应该考虑供给中断时产生的各种成本。由于我国有色金属统计资料有限,本研究依据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所要达到的供给保障程度及成本控制两方面的因素,构建了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规模模型。并在分析发达国家急缺矿产战略储备建立过程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时机选择应遵循的相对准则,进而运用动态规划理论构建了存在两种供给状态前提下的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时机选择模型。(3)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是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发挥作用的必然步骤,在总结国外储备释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决策程序;运用实物期权的看涨期权思想科学合理地评价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价值,并给出其一般解;在此基础上,构建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释放—封存”转换模型,确定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与封存转换的边界条件。(4)运行管理是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论文运用应急管理思想设计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的应急组织框架,即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有色金属工业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应急管理体系;在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构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的利益分享机制。(5)以铜资源为例,利用已建立的定量模型,结合1995至2008年国际国内铜资源供求形势,进行了精炼铜战略储备与释放相关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为保证我国铜资源供应安全,当前我国应该储备精炼铜46.11万吨,2002年曾经是我国储备铜资源的理想时机。在无风险利率r没有变化,不考虑储备单位经营成本(释放成本)C和单位封存成本E等的前提下,当精炼铜价格高于8854千美元/吨时,应释放精炼铜战略储备。

张国富[7](2011)在《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资本是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和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量的扩张上,更重要的是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探讨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和行业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分析金融发展与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及从微观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无疑对我国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及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Jeffrey Wurgler(2000)模型为基础,借助中国各行业、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就各项指标求值,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进而开展地区和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比较分析,测度影响资本配置效率诸因素的作用力度,分析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金融政策及市场化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分析和评价,为企业投资决策及政府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明晰了资本配置效率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2.以Jeffrey Wurgler(2000)模型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从中透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配置效率的基本特征,为我国资本的优化配置提供一些量化的依据,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3.利用Jeffrey Wurgler(2000)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及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资本在不同地区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资本配置效率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虚拟变量构建改进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金融市场化水平、地区经济的开放度、地区非国有化程度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资本配置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地区非国有化程度、人力资本以及地区经济的开放度的提高均能显着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和国有银行信贷资金占GDP比重的提高则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4.利用我国3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资本在不同行业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资本配置效率在我国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选择了行业的产出水平、技术特质、市场结构、开放程度等四个方面,利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了各种因素对资本配置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行业的产出水平、技术特质、外资企业比重以及开放程度的提高均能显着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而大中型企业比重的提高则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同时,本文测算了这些影响因素指标的门限值。5.利用Jeffrey Wurgler(2000)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和Klaus Gugler等(2002)提出的资产和利润预测模型,选用1998年发生重组的232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资产重组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带有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资产重组对优化资本配置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并不显着。针对这一结论,本章从上市公司本身、银行及政府等多方面分析了资产重组对优化资本配置效率不显着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选择货币存量对GDP比率(货币化程度M2/GDP)、信贷存量对GDP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与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经济证券化比率)作为衡量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基于Wurgler(2000)提出的资本配置效率衡量模型构建回归模型来检验我国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中国金融发展,无论是金融机构贷款比率、经济证券化比率的提高,还是经济货币化比率的提高都没有成为促进资本配置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揭示了由现行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导致的中国金融发展在功能和结构上,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间不协调的事实。同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市盈率和自发投资水平之间不相关,这一结果说明股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信息是隔开的,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使得两个市场的投资主体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存在巨大差异。产品市场的投资者认为资本市场的追逐点过多地集中在短期套利上,而投资前景好的行业没有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及时回应,最终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并不能有效地支持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7.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测度的市场化指数(NERI指数)来衡量中国的市场化程度,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市场化程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与资本配置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同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提高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是当前提高我国市场化程度的重点。

唐善茂[8](2007)在《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研究”对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本文首次通过对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的系统回顾和总结,依据广西区情、矿情和国内外矿业环境分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为研究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构建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和生态创新体系,建立了矿业生态创新体系的模型,提出了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和生态创新战略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确立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从生态学视角探索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高效、持续、协调发展。

陈丹[9](2006)在《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阐明单一产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产业系统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内涵,分析产业技术创新在产业系统当中的传导机理,以此为依据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传导份额的测度模型,明确整个经济系统当中的“创新源产业”、“通径产业”及“效益体现产业”,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基于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产业技术发展对策。从产业技术进步的发展来看,技术创新起源于某单一产业而非所有的产业技术创新齐头并进,同此产业的创新在通过传导和扩散推动整个产业系统的技术升级,进而为整个产业系统带来创新效应。在这一呈网络状产业技术创新传导循环过程中,明确各个网络接点(单一产业)在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效应的作用及其传导机理,明确各产业在提升产业系统创新水平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爱兰[10](2006)在《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特别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德国等欧洲国家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进而再生资源产业被许多国家作为战略性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3年我国废旧物资的回收总量已经达到8 400×104t,其中七大类废旧物资年回收量突破5 500×104t,年回收废旧物资总值约500×108元,2004年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年加工处理量约为2 000×104t。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在废旧物资回收率、回收量、回收总值、回收结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再生产品产量以及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研究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构建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以及建立产业市场体系和技术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新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组织的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组织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炬计划”下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地
        1.1.2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高新区,产城融合势在必行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基于Citespace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图谱分析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知识图谱及特点
    2.2 高新区的研究热点
        2.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2.2 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
        2.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2.4.1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2.4.2 苏州工业园
        2.4.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2.4.4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第三章 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构建
    3.1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1.1 要素驱动:生产要素集聚阶段
        3.1.2 投资驱动:产业集聚阶段
        3.1.3 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阶段
    3.2 当前创新驱动下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3.2.1 发展困境:产城分离的创新环境导致创新人才难以集聚
        3.2.2 需求特征: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为目标
    3.3 产城融合: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需求的响应
        3.3.1 产城融合的内涵:以人为本,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3.3.2 产城融合通过塑造高品质空间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
    3.4 创新导向下高新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构建
        3.4.1 区域联动,促进城市与园区空间融合
        3.4.2 功能完善,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
        3.4.3 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
        3.4.4 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与实态研究
    4.1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1.1 狮山镇的发展概况
        4.1.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
        4.2.1 分散发展阶段:从“农村社区工业化”到“园区工业化”
        4.2.2 整合发展阶段:从“一园多镇”到“园镇合一”
    4.3 佛高区核心园的实态特征
        4.3.1 空间:粗放利用,功能结构失衡
        4.3.2 产业:集聚现象较明显,粗放型与高级化并存
        4.3.3 管理体制:“市统筹、区建设”,缺乏社会事务管理
    4.4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阶段研判
        4.4.1 经济成就巨大,制造业发展迅猛
        4.4.2 产业集聚已形成,高企培育数量可观
        4.4.3 创新引领正在进行,传统制造业产值占主导
    4.5 基于企业访谈的佛高区核心园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识别
        4.5.1 佛高区核心园创新环境的构建
        4.5.2 产城脱节的园区环境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导向下佛高区核心园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5.1 战略谋划:从“园区”向“城区”的空间战略演进
        5.1.1 市级层面规划:从“城市组团”到“城市副中心”
        5.1.2 区镇级层面规划:从"承接东部"到"产业中枢+交通枢纽"
    5.2 空间修补:功能补强,优化园区内部空间
        5.2.1 重塑园区内部结构,构建“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
        5.2.2 集聚园区各组团资源,以三旧改造促进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5.3 区域协调:核心引领,联动新城融入城市发展格局
        5.3.1 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
        5.3.2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狮山镇政府访谈提纲
    附录2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3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记录
    附录4 狮山镇村、社区访谈记录
    附录5 狮山镇政府部门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献回顾述评
        一、从商会到行业协会: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对象的扩展
        二、从控制到治理:国家对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三、政治嵌入: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命题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二、嵌入性治理现实背景与理论假设
        三、嵌入机制:几个核心要素界定
        四、嵌入性治理分析框架
第三章 行业协会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一、总体性社会: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
        二、调适与互动: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关系变迁
    第二节 全能型政府的转型:自上而下生成的行业协会
        一、从划桨到掌舵:执政党与政府权力的收缩
        二、从部门到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下而上生成的行业协会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治理机制需要行业协会参与
        二、多元分化的利益结构促成行业协会的生成
    第四节 上海行业协会产生及其发展变迁
        一、恢复起步:政府主导下上海行业协会的萌芽
        二、快速成长: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下上海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阶段:嵌入性治理下上海协会的转型
第四章 从全面管控走向嵌入型监管: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上海有色金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同业公会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有色金属行业
    第二节 政府转型与市场成熟: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诞生
        一、政府放权:管理体制调整与管理权限下放
        二、市场的成长:企业自主经营权限与能力提升
        三、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市场自组织的生成
    第三节 嵌入性治理:政府与有色行业协会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上海有色行业协会治理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互动协作治理机制的构建
        三、从伙伴关系到相互嵌入
第五章 嵌入机制: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制度、组织与利益互动
    第一节 制度嵌入:制度环境与行业规制
        一、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与制度环境
        二、行业协会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嵌入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与规制中的制度嵌入
    第二节 组织嵌入:协会党建与枢纽堑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中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嵌入
        三、业务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嵌入
    第三节 利益嵌入:政府购买服务与行业协会评估
        一、思想建设与争先创优中的利益观念引领
        二、行业协会评估与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嵌入过度: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困境
    第一节 制度嵌入过度:制度供给过剩与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一、制度供给过剩
        二、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第二节 组织嵌入过度:组织吸纳与行业协会内卷化
        一、执政党与政府的全面组织吸纳
        二、行业协会行政化
        三、行业协会组织趋同与“内卷化”
    第三节 利益嵌入过度:利益失衡与代表性缺失
        一、国家与单一会员的控制:集体行动的困境
        二、代表性缺失:会员利益还是行业利益
        三、利益媾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谋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嵌入性治理:行业协会治理现代化的抉择
    第一节 嵌入与脱嵌:治理现代化中的国家与行业协会关系
        一、脱钩而不是脱嵌
        二、嵌入程度:适度抑或过度
    第二节 制度嵌入优化:供需平衡与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
        二、适量的制度供给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组织嵌入调适:枢纽型党组织与有限政府的构建
        一、回归行业:枢纽型党组织的构建
        二、服务替代行政:有限政府的构建
    第四节 利益嵌入调整:代表性与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
        一、提升行业协会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LPXD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1.2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1.1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2.1.2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现代战略理论
        2.1.3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1.4 以互惠共存为基础的新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管理过程
        2.2.1 战略分析阶段
        2.2.2 战略选择阶段
        2.2.3 战略实施阶段
        2.2.4 战略评价阶段
第3章 LPXD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LPXD股份有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有色金属、水电行业状况分析
        3.2.1 有色金属行业特征
        3.2.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现状
        3.2.3 中国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3.3 竞争状况分析
        3.3.1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3.3.2 现有竞争者
        3.3.3 供需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3.4 LPXD公司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3.4.1 LPXD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机会
        3.4.2 LPXD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4章 LPXD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发展历程分析
    4.2 生产状况分析
    4.3 财务状况分析
    4.4 人力资源分析
    4.5 LPXD内部的优劣分析
        4.5.1 主要优势分析
        4.5.2 主要劣势分析
第5章 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矩阵分析
    5.2 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5.2.1 指导思想
        5.2.2 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第6章 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加强供应链、成本和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6.1.1 加强供应链管理
        6.1.2 加强成本管理
        6.1.3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6.2 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能力
        6.2.1 加强知识管理
        6.2.2 加强信息化管理
        6.2.3 加强技术管理
    6.3 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人力管理,形成文化竞争力
        6.3.1 加强创新管理机制
        6.3.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SCP范式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1.2.2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研究重点及难点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
    2.1 SCP范式的概述
    2.2 SCP框架结构的具体内容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行为
        2.2.3 市场绩效
第3章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3.1.1 江西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3.1.2 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3.1.3 江西有色金属行业历年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3.2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优势正在减弱
        3.2.2 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不足
        3.2.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3.2.4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仍需加大
第4章 基于SCP范式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4.1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
        4.1.2 产品差异化
        4.1.3 市场和进出壁垒
    4.2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以铜为例
        4.2.1 价格行为
        4.2.2 企业并购重组行为
第5章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市场绩效分析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绩效综合评价
    5.1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5.1.1 总资产贡献率
        5.1.2 主营业务收入
        5.1.3 产业技术进步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绩效综合评价
        5.2.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介绍
        5.2.2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市场绩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
        5.2.3 结论
第6章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开源节流,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6.2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6.3 推进企业实施资产、资源战略重组
    6.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有色金属行业的投入
    6.5 调整有色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
    6.6 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再生利用
    6.7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和谐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6)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急缺矿产界定
        1.2.2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
        1.2.3 急缺矿产储备规模
        1.2.4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时机选择
        1.2.5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释放
        1.2.6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相关分析
    2.1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
        2.1.1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的界定
        2.1.2 有色矿产资源急缺性评价
        2.1.3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品种的确定
        2.1.4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品种的转换
    2.2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供应中断的判断
        2.2.1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供应中断的定性判断
        2.2.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供应中断的定量判断
    2.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内在机理与基本原则
        2.3.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内在机理
        2.3.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基本原则
    2.4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主要方式
        2.4.1 矿产地战略储备
        2.4.2 矿产品战略储备
        2.4.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方式选择
    2.5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储备的作用
        2.5.1 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2.5.2 调节市场供求、抑制价格操纵
        2.5.3 降低进口成本,抗击金融风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规模设计和启动时机选择
    3.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3.1.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设计目标
        3.1.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设计原则
    3.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有色急缺矿产的需求状况
        3.2.2 有色急缺矿产的供应状况
        3.2.3 政府支付能力
        3.2.4 有色急缺矿产供应中断的成本因素
        3.2.5 其它影响因素
    3.3 有色急缺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规模
        3.3.1 有色急缺矿产供求差波动系数
        3.3.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规模模型
    3.4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启动时机选择
        3.4.1 发达国家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建立过程
        3.4.2 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时机选择应遵循的相对准则
        3.4.3 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时机选择模型
        3.4.4 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时机选择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释放
    4.1 国外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做法和经验
        4.1.1 美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做法
        4.1.2 日本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做法
        4.1.3 国外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启示
    4.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决策过程和方法
        4.2.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决策过程
        4.2.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的决策方法
    4.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价值评价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3.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价值评价模型
        4.3.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价值的一般解
    4.4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释放策略
        4.4.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的释放与封存
        4.4.2 参数σ、λ等对P_H和P_L的影响
    4.5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释放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的运行管理
    5.1 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应急组织构架设计
        5.1.1 组织构架原则
        5.1.2 组织设计思路
        5.1.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的组织构架
    5.2 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治理模式选择
        5.2.1 股东至上单边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5.2.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治理模式选择
    5.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治理机制设计
        5.3.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
        5.3.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模型
        5.3.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相关者博弈案例
    5.4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分配机制
        5.4.1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共享的动因
        5.4.2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利益共享的合作博弈模型
        5.4.3 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体系合作博弈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我国铜矿资源的储备与释放
    6.1 全球铜矿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6.2 我国铜矿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6.2.1 我国铜矿资源的供应状况
        6.2.2 我国铜矿资源的需求状况
        6.2.3 我国铜矿资源的进口状况
    6.3 我国铜矿资源战略储备规模和启动时机
        6.3.1 近年来中国铜资源可供量
        6.3.2 我国铜资源的趋势消费量与波动指数
        6.3.3 我国铜资源的战略储备规模
        6.3.4 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建立时机选择
    6.4 我国铜矿资源战略储备的释放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加强我国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资本的含义
        1.2.2 资本配置效率的界定
        1.2.3 资本配置效率分类
    1.3 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
        1.3.1 边际产出均衡法
        1.3.2 弹性系数法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2 资本配置效率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2.1.1 金融发展理论萌芽和形成过程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2.1.2 金融发展理论创新过程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2.1.3 金融发展理论深化过程中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
    2.2 金融体系与资本配置效率
        2.2.1 股票市场与资本配置效率
        2.2.2 银行与资本配置效率
    2.3 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3 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整体测度
    3.1 面板数据计量方法介绍
        3.1.1 面板数据定义
        3.1.2 面板数据模型分类
        3.1.3 Hausman检验
    3.2 不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3.2.1 模型设定
        3.2.2 模型回归结果
    3.3 时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3.3.1 模型设定
        3.3.2 模型回归结果
    3.4 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
        3.4.1 模型设定
        3.4.2 模型回归结果
    3.5 结论
4 资本配置效率地区差异检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
        4.1.1 按省级行政区划进行划分
        4.1.2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4.1.3 七大经济带
    4.2 资本配置效率地区差异:一个简单的综述
    4.3 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检验
        4.3.1 模型的设定
        4.3.2 数据的选取
        4.3.3 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检验
    4.4 资本配置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模型的设定
        4.4.2 Wald检验
        4.4.3 数据选择与检验结果
    4.5 结论和建议
5 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我国行业的划分方法
    5.2 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一个简单的综述
    5.3 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检验
        5.3.1 模型的设定
        5.3.2 数据的选取
        5.3.3 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检验
    5.4 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的影响因素与门限特征
        5.4.1 模型的设定
        5.4.2 门限值τ的确定方法
        5.4.3 Wald检验
        5.4.4 数据选择与检验结果
    5.5 结论与建议
6 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
    6.1 资产重组的定义
    6.2 资产重组的类型
    6.3 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
        6.3.1 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理论研究
        6.3.2 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6.4 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6.4.1 数据选择
        6.4.2 模型的设定
        6.4.3 回归结果
        6.4.4 回归结果分析
    6.5 资产重组对资本优化配置作用不显着的原因
    6.6 结论与建议
7 金融发展与资本配置效率
    7.1 中国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7.1.1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7.1.2 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1.3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7.1.4 中国股票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2 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7.2.1 银行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7.2.2 股票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7.3 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综述
    7.4 我国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金融发展变量的选取
        7.4.2 研究模型
        7.4.3 数据来源
        7.4.4 回归结果分析
    7.5 兼论市盈率与自发投资水平
    7.6 结论与建议
8 市场化与资本配置效率
    8.1 市场化与资本配置效率:一个简单的综述
    8.2 市场化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8.2.1 市场化程度的衡量
        8.2.2 模型的设定
        8.2.3 数据来源
        8.2.4 回归结果分析
    8.3 结论与建议
9 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9.3.1 本文的创新点
        9.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在拓宽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选题依据
    五、项目支撑条件及研究工作情况
第一章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研究的意义
    1.1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意义
        1.1.1 影响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障碍分析
        1.1.2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意义
    1.2 生态创新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意义
        1.2.1 生态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2.2 生态创新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意义
第二章 全国及广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2.1 全国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2.1.1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2.1.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2.1.3 矿产资源基本形势分析
    2.2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2.2.1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2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第三章 矿产资源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1 广西经济结构分析
        3.1.1 广西经济社会现状
        3.1.2 广西经济发展与地区布局
        3.1.3 广西经济结构分析
    3.2 广西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
        3.2.1 广西矿产资源概况
        3.2.2 广西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3.2.3 广西矿产资源优势分析
    3.3 矿产资源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3.3.1 矿产资源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3.3.2 广西矿产资源对国家矿业发展的作用
        3.3.3 广西矿产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
    4.1 需求预测的依据及基本原则
        4.1.1 需求预测的依据
        4.1.2 需求预测的基本原则
    4.2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
        4.2.1 有色金属需求预测
        4.2.2 能源需求预测
        4.2.3 钢材需求预测
        4.2.4 水泥需求预测
    4.3 广西矿产资源可供性与需求关系分析
        4.3.1 矿产资源储量保证程度
        4.3.2 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4.3.3 广西矿产资源需求形势及可供性分析
第五章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5.1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
    5.2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遵循的基本原则
    5.3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
        5.3.1 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5.3.2 矿产资源保证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5.3.3 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架构
    5.4 实现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5.4.1 实现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5.4.2 实现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创新战略研究
    6.1 生态创新战略提出的背景
        6.1.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6.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诱发诸多地质灾害,严重危及生态环境
        6.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球化学影响
        6.1.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分类
    6.2 生态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
    6.3 生态创新战略遵循的基本原则
    6.4 生态创新的战略目标
        6.4.1 生态创新战略的根本目标
        6.4.2 生态创新战略的核心目标
        6.4.3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创新的战略目标
    6.5 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创新战略
    6.6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创新体系
        6.6.1 传统技术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6.2 生态创新体系各要素的整合
        6.6.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矿业生态创新体系的构建
    6.7 广西实现生态创新战略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6.7.1 广西实现生态创新战略的保障措施
        6.7.2 广西实现生态创新战略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9)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
    2.2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2.3 产业创新理论
    2.4 产业关联理论
    2.5 技术创新测度理论
    2.6 基于技术创新扩散的公共政策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机理研究
    3.1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的内涵
    3.2 技术创新在产业间传导的行为主体
    3.3 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媒介
    3.4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传导的环境因素分析
    3.5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模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份额测度模型研究
    4.1 索洛经济增长方程及其变形
    4.2 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标度方法
    4.3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创新传导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份额的实证研究
    5.1 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
    5.2 产业间技术创新传导份额的测度
    5.3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现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效应判定
    6.1 不同部门在产业技术创新传导过程中的作用
    6.2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效应指标构建
    6.3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的聚类分析
    6.4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的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创新传导机理的产业技术政策研究
    7.1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现状及问题分析
    7.2 产业技术政策优化对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4 本章小结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10)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
    1.1 世界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1.2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1.3 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2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缺乏战略性的规划
    2.2 尚未建立起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
    2.3 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无序发展
    2.4 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 产业布局分散
    2.5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低
    2.6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3 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政府对产业的宏观调控与引导
    3.2 加快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3 积极构建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
    3.4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发挥产业聚集经济效应
    3.5 积极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发挥企业规模效益
    3.6 建立和完善专业性和综合性市场体系
    3.7 建立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加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3.8 营造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

四、新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组织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D]. 唐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D]. 唐兴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4]LPXD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秦怀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5]基于SCP范式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D]. 张小平. 南昌大学, 2011(07)
  • [6]有色急缺矿产战略储备与释放研究[D]. 姚志华. 中南大学, 2012(02)
  • [7]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国富.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创新战略研究[D]. 唐善茂. 吉林大学, 2007(04)
  • [9]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D]. 陈丹. 吉林大学, 2006(05)
  • [10]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J]. 王爱兰. 资源科学, 2006(05)

标签:;  ;  ;  ;  ;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组织管理新体制与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