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不同森林类型建设者生物量模式研究

湖州市不同森林类型建设者生物量模式研究

一、湖州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维俊[1](2016)在《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性及养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祁连山区气候呈大陆性高寒半干旱、半湿润特点,分布在其阴坡、半阴坡的森林植被除了受恶劣的气候影响外,还受地形、土壤、干扰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较为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差。加上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该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服务功能降低,逆向演化显着,进程加快,给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祁连山森林结构特性和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植被恢复的合理调控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生态服务功能中的作用。本文以分布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森林生态学、土壤学、化学计量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建立的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和设在不同海拔梯度固定样地的植被调查,叶片和枯落物及土壤养分的室内测定,应用经典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揭示了青海云杉林林分结构特点、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变化规律、土壤有机碳与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了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内碳、氮、磷在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高等植物共有30科63属88种,主要以菊科、蔷薇科、唇形科、龙胆科、玄参科、豆科、毛茛科等为主。森林垂直结构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青海云杉林径级结构呈倒“J”型,无明显断层现象,林木更新良好。小树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明显的聚集分布,中树空间分布呈轻微的聚集分布,而大树分布表现为明显的随机分布,同时不同径级的青海云杉林个体之间具有空间分布互补性。(2)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青海云杉林5个结构属性的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密度>平均冠幅>显着度>盖度>平均树高,变异系数为43.7%79.6%。Moran′s系数表明各个结构属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大小顺序为密度>平均树高>盖度>平均冠幅>显着度,变化范围为-0.0470.382。指数理论变异函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不同结构属性的空间变异,变程为24.668.1 m,各属性变量的结构比除盖度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其他指标均为强烈空间相关,各属性指标分维数接近2,空间依赖性较小。植被密度和盖度空间分布呈带状结构和斑块结构叠加的特点,其他指标呈较强的斑块状空间结构,密度和盖度对平均冠幅、显着度和平均树高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适宜的采样间隔和采样面积分别为10m和0.5hm2。(3)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土壤ph、水解氮和全磷为弱变异性,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为中等变异性,它们的大小依次为速效钾>有机碳>速效磷>全氮>全钾>水解氮>全磷>ph。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明,ph、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均符合球状模型,有机碳和全钾均符合指数模型;ph、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变程依次为108.8m、88.5m、112.8m、131.9m、143.3m、73.3m、73.2m和134.7m。从空间结构特征看,ph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而养分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ph和养分均呈斑块状分布,有机碳和氮素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全磷和速效钾分布变化较为明显,速效磷和全钾分布变化较为平缓。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ph和养分的取样设计和空间分布图制作等提供参考。(4)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不同土层有效微量元素锌、锰、铜、铁、硼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均为:铁>锰>铜>硼>锌,有效微量元素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060cm土层有效锌、锰、铜、铁、硼均值大小分别为:0.52±0.27mg·kg-1、6.26±1.76mg·kg-1、2.44±0.98mg·kg-1、94.69±25.48mg·kg-1、2.19±0.70mg·kg-1。060cm土层中,锌、锰、铜、铁、硼密度大小分别为:2.21±1.27mg·m-2、26.24±7.64mg·m-2、11.50±6.41mg·m-2、447.78±178.04mg·m-2、9.76±3.32mg·m-2,有效性指数大小为:铁>硼>铜>锰>锌,其中:铁、硼、铜有效性指数大于1,而锌、锰有效性指数小于1。不同土层有机质与锌、锰、铜、铁、硼等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h值与锌、锰、铜、铁、硼等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速效磷仅与硼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机质和ph值均对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具有重要影响。(5)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观测大样地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到2030cm以下趋于稳定(p>0.05);土壤ph值不断增大,仅在010cm与1020cm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不断减小,全氮含量到3040 cm以下趋于稳定(p>0.05),速效氮含量变化剧烈(p<0.05),全磷含量差异性不显着(p>0.05),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相同;土壤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差异性不显着(p>0.05),速效钾含量仅在010 cm与1020 cm差异显着(p<0.05)。土壤有机碳与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极显着和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之间呈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基本化学性质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精度(R2=0.793),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化学因子依次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全磷含量。(6)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青海云杉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9536.72、21.4141.61、12.4120.70,均值大小依次为枯落物>叶片>土壤,C:P和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0.2739.8、398.6698.1、134.1219.7和18.1326.86、6.7126.28、7.9616.56,均值大小依次均为叶片>枯落物>土壤。随海拔梯度的增加,除土壤C:N比差异性不显着外(p>0.05),叶片和枯落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显着性各不相同。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比两两均具有显着正相关(p<0.05),叶片与枯落物及土壤与枯落物C:P比均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叶片与土壤C:P比及不同组分N:P比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青海云杉林碳、氮、磷在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

董考丽[2](2013)在《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被生物量及其碳储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存在的生物有机体累积的干物质的总量。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碳储量的载体,林分生物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森林碳储量的多寡,根据林分生物量可估算出整个森林的碳储量,准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对于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储量具有科学意义。本文以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回归模型包括对数回归,指数回归,线性回归,幂回归,二项式回归模型模拟了油松人工林立木生物量回归模型;利用四川省一元立木材积公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系数法对其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估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该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为评估四川省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油松人工林分的单木生物量(W)与胸径(D)、树高(H)之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以单株生物量W为因变量,以树高H和胸径D的组合变量D2H为自变量,利用5种数学模型拟合了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其中以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方程W=16.232+0.0323(D2H)+10-6(D2H)2效果最好,显着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较好的预测油松立木的生物量,有较强的适用性。(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山区的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积累有显着影响,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显着,坡向、海拔对油松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该区油松在海拔700m-1100m中低山地区生长良好,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积累变少;平地、缓坡和斜坡更适宜油松生长;该区油松多数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地带;不同坡位上油松生物量积累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厚度和油松生物量积累成正相关,50cm以上的厚土层尤其适宜油松生物量的积累,贫瘠的土层土壤肥力差,不适合油松生长积累。山地黄棕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尤其适合油松生长,黄棕壤次之。(3)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区油松宜种植在海拔700m-1700m的山区,北或东北朝向的阴坡面,且种植土壤以山地黄棕壤最为理想,土壤厚度50cm以上为宜。在这样的环境因子下油松生长较为理想,有利于其生物量积累。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的主导因子,所以今后该区在造林过程中,要首先考虑计划造林地的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以便合理选择宜林地。(4)从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来看,油松人工林集中分布在朝天区的曾家镇、临溪乡、李家乡、平溪乡和两河口乡这5个区域,其中曾家镇的油松人工林分布范围最集中,该区油松生物量积累最多,碳储量最高。

林声洪[3](2013)在《海南省白沙县森林资源碳汇变化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海南省白沙县1993年、2009年的两次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采用方精云等研究的各森林类型生物量模型,结合国家发改委《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2011年)中关于林业碳贮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对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贮量、碳密度及碳汇价值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展开相关预测。还就白沙县森林资源变化特点和影响白沙县碳汇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生物量模型计算得到1993年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441.768万t,其中,阔叶林、橡胶林的碳贮量最大,分别为353.470万t、71.723万t,分别占总量的80.01%、16.24%。2009年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682.265万t,其中,阔叶林和橡胶林的碳贮量最大,分别为410.727万t和220.565万t,两者碳贮量分别占总碳贮量的60.20%、32.33%,这说明白沙县森林类型分布不均匀,主要是阔叶林和橡胶林的碳贮量占据主导地位。2.森林的年龄结构是导致森林碳汇能力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1993年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级碳贮量汇总后由高到低分别是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2009年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级碳贮量由高到低分别是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同一龄级,不同类型树种的面积与蓄积量各不相同,碳汇能力表现各异。3.白沙县两次二类调查,2009年比1993年人工林面积增加了89499.3hm2,占2009年人工林面积的91.94%,而天然林面积减少了1876.7hm2,占2009年天然林面积的2.49%。1993年天然林平均碳密度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人工林平均碳密度低于全国水平;2009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平均碳密度均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说明白沙县林分质量有所提高。但从龄级面积分布来看,天然林为中龄林多,过熟林少,人工林中幼龄林多、过熟林少,龄组结构均不合理。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幼、中龄林的碳密度低于近、成、过熟林的碳密度,故白沙县森林碳汇能力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4.根据国家林业局2004年4月28日发布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1993年白沙县森林固碳总价值为530122万元,其中以阔叶林、橡胶林的固碳价值最高,分别占总价值的80.01%、16.24%,这两种森林类型的固碳价值占全县总固碳价值的96.25%;2009年白沙县森林固碳总价值为818718万元,其中以阔叶林和橡胶林的固碳价值最高,分别占了总价值的60.20%、32.33%,它们的固碳价值占了全县总固碳价值的92.53%。期间橡胶林面积迅速扩大了49206.8hm2,其固碳价值提升了178612万元,这表明它们的固碳价值有着巨大的发挥潜力,可为全县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5.按照国家发改委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法得到1993年和2009年白沙县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分别为3.197万t、5.515万t,1993—-2009年间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为2.318万t。在1993—-2009年间,取15年平均森林转化面积,即平均每年有2819.3hm2的非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测算抑制了森林转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1.164万t。6.假设森林覆盖率不变、主要优势树种不变的情况下,预测2010-2015年间白沙县森林碳贮量将增加39.7341万t,抵偿本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折算的碳排放后,估算本地区累计净碳汇贡献12.2406万t;预测2010-2015年间,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碳排放累计产生碳排放27.494万t。预测2010-2015年间累计净碳汇贡献价值为14689万元。

陈望雄[4](2012)在《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预警为主线,利用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TM遥感影像、环保监测网络体系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应用BP神经网络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然后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在此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1)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a.小班水平上,借助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了胸径、树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天然林更新状况、群落层次结构、林分郁闭度、近自然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N、P、K、森林火灾、病虫害程度等14个指标建立了基于小班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依据因子分析方法中的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小班健康得分并对其进行健康分级。在所选的329个森林小班样本中,优质小班14个,健康小班76个,亚健康小班221个,不健康小班18个,分别占所选样本总数的4.25%,23.1%,67.17%,5.47%;分别占总面积的7.33%,24.62%,61.34%,6.71%。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若不加以保护和经营,可能向更严重状况发展,为此应加大营林力度、落实经营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来改善森林的健康状况。b.从景观水平上,利用2006,2009年两期东洞庭湖区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在ENVI4.9遥感软件平台下,进行图像增强,图像裁切以及几何精校正等图像预处理。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Map模块进行空间叠置分析,获得2006年和2009年岳阳土地利用类型图,将处理好的图片进行栅格化并导入fragstas3.3软件,计算出本研究相关的14个森林景观指数指标,并从景观格局要素构成、形状特征、异质性与多样性及空间分布4个方面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混交林和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优势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大,形状和分布比较复杂,但斑块的连通型较好。竹林和草地呈散点分布,斑块形状和分布复杂程度较低,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都较小,其破碎化程度较高,反映人为因素对其健康状况影响大。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指数较大,边界形状复杂,景观斑块化程度较高,反映其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更好地整维持其健康状况。较高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研究区域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定性的信息量较大,异质性较低。较高的香农均匀度指数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存在优势类景观,如混交林的异质性较高,竹林的异质性较低。c.区域水平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环境、森林结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从区域水平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将评价指标等级分为五级,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隶属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计算各指标值在各指标等级的森林健康状态隶属度。将五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后可计算出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指数γ=3.133。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0.1632程度上属于优质状况,在0.1810程度上属于健康状况,在0.3917程度上属于亚健康状况,在0.152程度上属于病态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Ⅲ级,即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介于Ⅱ级和Ⅲ级之间,严重偏向Ⅲ级,处于从健康状况向亚健康状况发展。总体评价结果与咨询的专家意见相同,评价结果较准确。(2)在选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3层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用于预测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的健康状况,从预测结果看均方误差为9.83e-6,R=0.99994,表明输出值和期望值跟踪较好。依据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的权值和阈值,建立了森林小班健康评价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利用模型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能克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主要围绕木材生产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游憩价值等八个方面展开。对研究区价值量构成分析,木材生产效益为6.537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149.73亿元·a-1,保育土壤价值18.541亿元·a-1,固碳释02价值69.69亿元·a-1,积累营养物质价值1.48亿元·a-1,净化大气环境价值20.854亿元·a-1,森林防护价值12.538亿元·a-1,游憩价值为11.81亿元·a-1,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效益为291.18亿元·a-1。如计算森林对环境气态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益,实际服务价值要比计算价值大。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可知,马尾松提供的服务价值最大,为89.575亿元·a-1,其次是杉木林,提供的服务价值为58.052亿元·a-1,阔叶树也比较大,达到了37.186亿元·a-1,三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0.3835亿元·a-1。各种林分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马尾松>杉木>阔叶树>国外松>竹林>经济林>杨树>三杉。从单位面积林分类型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马尾松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为6.033万元·hm-2·a-1,其次是国外松为6.017万元·hm-2·a-1,经济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3.083万元·hm-2·a-1。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与江西和河南进行横向比较可知,在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东洞庭湖区域单位面积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健康状况良好的江西省存在不少差距,甚至在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防护价值和游憩价值方面比健康状况一般的河南还低。所以,单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角度去衡量森林的健康状况,东洞庭湖区域的森林总体上没有达到健康状态。(4)结合不同尺度水平下研究区域森林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该区域森林总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并从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政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吴志民[5](2012)在《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定位观察、资料调研和抽样调查等综合研究方式,对闽、浙、湘等毛竹主产区各类毛竹林生物多样性状况与经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样地调查,查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政策和标准规程,并经过2年多的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分别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提出了我国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对略和建议:一、从技术层面看:1、发展毛竹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长期生产力的营林技术措施。毛竹-阔叶树混交具有较好的土壤自肥能力,对林分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高度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虽然短期具有较高生产力,但因其林下植被发育差,土壤自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不断补充大量养分才能维持林分生产力。建议在低产林改造过程中,保留适当比例的阔叶树;而对地力衰退的毛竹纯林,则建议适当保留一些地带性建群种的幼树(300株/hm2),促进毛竹纯林向混交林演替,提高毛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立地长期生产力。2、毛竹林林下植物数量与林分的经营强度呈负相关。由于人为干扰,经营水平越高,毛竹林下植物数量和丰富度就越低,其多样性指数也呈相似规律,但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建议高度集约经营仅用于笋用毛竹林中,而对材用毛竹林则适当降低经营强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3、在抚育方面,垦覆严重抑制林下植被的发育,降低植物多样性,破坏动物及其它生物的栖息环境,且易引起水土流失,建议仅用于缓坡笋用毛竹林中;劈山对毛竹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影响小于垦覆,建议应用于材用毛竹林经营。4、在毛竹林施用化学除草剂后5年内林下植被受影响严重,但随后毛竹林下植被可自然更替并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建议谨慎使用化学除草剂,而且间隔时间要长。5、林下植被表现是毛竹林地养分状况的指示器。林下植被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当林下植被生物量达到每公顷4吨时,毛竹林地土壤养分会得到改良,毛竹林地力得到有效维持。二、从政策方面看:1、我国虽已制定了一些保护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但对竹林和竹子的定位不恰当,也没有适合竹子特点的专项法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法律及实施细则,给予竹子资源一个合适的定位,以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严肃性。2、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实行信息公开,并确保必需的人才、资金和行业政策。3、要积极推进毛竹林的多功能分类经营与管理。一是对毛竹公益林,在有利于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允许对成熟竹林进行更新采伐。二是对现有毛竹商品林,仍未放开年度采伐限制的省份,应理顺机制,逐步允许经营者根据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自主调配采伐额度,并报地方林业部门备案。在发挥其商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竹林的其他功能,鼓励乡土竹种造林和将人工纯竹林改造为多树种混交林分,形成镶嵌式多样性自然景观。三是根据各地条件和需求,加快速生商品林建设,努力提高毛竹商品林的单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以达到损失少量毛竹商品林的生物多样性来换取更广大面积毛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4、考虑到现有对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不足以激励地方和竹农放弃纯林集约经营的做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现行政策,逐步提高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和单位补偿标准,鼓励竹农和其他经营者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和管理竹林。5、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研及管理机构间的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促进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及时制订和修订竹类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标准或规程。6、加强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一是进一步丰富宣教内容和形式,提高宣教成效;二是既要加强对普通公众的宣传教育,更要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三是加强宣教人员的培养,提高宣教人员的业务素质。

周龙[6](2011)在《野生樱桃李群落特征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分布在西天山的新疆特有野生果树资源-野生樱桃李为材料,从群落物种多样性、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育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小西沟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植物98种隶属36科84属。其中乔灌木共有6科15属22种;草本植被共有30科69属76种。大小西沟植物群落中不同生活型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分别为0.95、1.28和5.61,Simpson指数分别为0.7、0.83和0.94, 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34、1.93和3.2,三种指数的大小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研究发现,从海拔1000-1500m的范围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主要出现在海拔1100-1300m的范围。大小西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野生樱桃李、野山楂、野苹果和野杏,基于群落优势种和重要值划分群落类型为4个主要群落类型,体现了该区植物群落类型特点。2.对8个天然群体20个表型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不同群体间表型性状差异显着,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群体之间为7.82-19.76%,在群体内部为6.96-40.9%,群体内部的表型差异大于群体间。通过计算20个表型性状的相对极差百分率和表型变异系数发现总体上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纵横径、果核重、叶片主脉长度、花冠直径、果柄长度、一年生枝条长度、粗度和果实硬度是引起野生樱桃李群体间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研究表明8个野生樱桃李天然群体分为三个大组,聚类结果从地理分布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从生境上也和分布区环境特点吻合。3.确立了野生樱桃李最适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0μ1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浓度为1μl,Mg2+浓度确定1.0 mmol/L,TaqDNA酶用量为LOU,dNTPs的浓度为0.20 mmol/L,引物浓度为0.5μmol/L最佳循环次数为35个循环。用5对引物对50份野生樱桃李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71条带,平均为154.2条。在种群水平上共检测到330条多态性带,每对引物平均可扩增出66条多态性带,多态性带比率为42.8%。7个天然群体所检测的多态位点的丰富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蒙古庙沟>小西沟>一道沟>河漫滩>马金堂沟>庙尔沟>阿培英沟。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的86.05%存在于天然群体内,13.95%存在于天然群体间,表明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天然群体内部,少部分来自于天然群体间。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系数发现天然群体一道沟和河漫滩的遗传相似性水平最高,天然群体小西沟和马金堂沟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分化程度高。以平均遗传距离0.028为阈值7个天然群体被聚为四大类,SSR聚类结果基本和表型聚类一致。4.对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濒危原因分析发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本身繁育系统上的限制,又与外界环境的恶化相关,是各种生物学特征之间以及生物学特征与环境之间不协调作用的迭加效果。在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策略的同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和科研力度,建立离体保存基因库,注重在保护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保护和利用紧密结合。

巨文珍,农胜奇[7](2011)在《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总结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方法、生物量模型应用的进展,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及其研究难点和趋势,指出生物量模型的研究及结合不同技术研究不同尺度的森林生物量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武文婷[8](2011)在《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自动调节能力和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调节城市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是城市生态学、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缺乏公众评估、缺乏综合创新评估体系、指标计量方法混乱、指标参数针对性差、缺乏精细化动态分类评估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先进、合理、创新的专家和公众信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了适合、有效的创新评估指标模型、计量方法和相关参数,并以着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市为对象,进行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细化动态分类综合量化评估,从而为城市绿地的环境评估、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促进绿色GDP核算、实现低碳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科技发展的意义。

张骏,袁位高,葛滢,江波,朱锦茹,沈爱华,常杰[9](2010)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碳储量和固碳现状及潜力》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是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建立的。以浙江省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和估算了全省21个县149个样地(年龄从5a到50a),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种主要林型的碳储量和碳平衡。结果说明: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164.43tC.hm-2;其中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高,达216.18tC.hm-2;针阔混交林其次,达181.36tC.hm-2;针叶林最低。浙江省森林以幼龄林(小于30a的占87.5%)和马尾松林(大于55%)为主离成熟状态还相差很远,尤其是针叶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高纬度地区碳密度。全省生态公益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加权平均得0.08tC.hm-.2a-1,在碳积累上还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封育改造、择伐补阔或以灌促阔等森林管理措施,加快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直至常绿阔叶林演替,将最大化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幼林或受干扰森林的未来碳储量(最高增长31.44%),并成为较大的碳汇。

李永亮[10](2010)在《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群落动态以及土壤因子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1.群落调查共发现高等植物171种,蕨类植物两种。在所有调查群落中,单种属科较多。植物的分布区类型以旧世界温带分布种和北极分布种占有明显优势。维管束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2.按照《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7个群系组或群系。在调查了代表性植物群落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所调查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TWINSPAN将57个样方分为11组,结合区域内群落物种组成、生境等方面的特征,将所调查植物群落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8个群系或群系组。3.对于森林群落,在不同垂直分层中,各垂直层多样性指数之间差异显着,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吻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h都是草本层最大,Simpson指数则是草本层最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群落间变异系数表现为乔木层和灌木层较大。不同类型的群落之间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4.研究了不同强度旅游干扰对本区森林、草甸和灌丛的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强度的干扰下,云杉林中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2)草甸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有下降趋势;3)金露梅群落在不同的干扰强度下,群落优势度、均匀度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因旅游干扰而显着降低(p<0.05):4)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5.对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取样,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CA)方法,分析了不同样方中土壤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域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为泽生苔草群落→西伯利亚早熟禾群落→金露梅群落→沼桦群落→西伯利亚云杉群落;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优势度显着增加,而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金露梅群落最高;3)土壤含水量和群落物种优势度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

二、湖州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州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性及养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森林动态观测大样地研究现状
    1.2 林分结构研究现状
    1.3 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现状
    1.4 土壤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1.5 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现状
    1.6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地概况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技术路线
        2.4.2 样地设置与植被调查
        2.4.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4.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林分结构
    3.1 物种组成
    3.2 径级结构
    3.3 空间分布格局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
    4.1 群落结构属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群落结构属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群落结构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
    4.4 群落结构属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5.1 土壤pH和养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
    5.2 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5.3 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6.1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
    6.2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
    6.3 土壤有机质和pH值及速效磷与有效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与其它化学性质相互关系特征
    7.1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变化
    7.2 土壤剖面基本化学性质含量变化
    7.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基本化学性质相互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1 叶片—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含量总体特征
    8.2 叶片—枯落物—土壤的C:N、C:P和N:P生态化学计量比总体特征
    8.3 叶片—枯落物—土壤的C:N、C:P和N:P的相关性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性
    9.3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3.3.1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1.3.3.2 碳储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构造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条件
    2.5 水文条件
    2.6 土壤类型
    2.7 植物类型
第3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1.1 人工油松林立木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
        3.1.1.2 人工油松林的生物量与碳储量估算
        3.1.1.3 基于不同立地条件的油松林生物量分布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油松林生物量调查方法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2.2.1 油松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
        3.2.2.2 林分蓄积量的估算
        3.2.2.3 生物量的估算
        3.2.2.4 林分碳储量的估算
        3.2.2.5 生物量分析
第4章 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析
    4.1 立地因子-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关系主成分分析
    4.2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4.2.1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
        4.2.2 坡向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3 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4 坡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5 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6 土壤厚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3 其他因素对生物量的影响
    4.4 油松人工林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4.5 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4.6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3)海南省白沙县森林资源碳汇变化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物量的概念
        1.2.2 森林生物量研究的历史原因
        1.2.3 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1.3 碳贮量研究进展
        1.3.1 碳贮量的概念
        1.3.2 碳贮量研究现状
        1.4 森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研究方法
        1.4.1 样地面积法和平均木法
        1.4.2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
        1.4.3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1.4.4 遥感技术方法
        1.5 土壤碳汇功能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内容
        2.1.1 调查资料
        2.1.2 生物量计算
        2.1.3 碳贮量和碳密度的估算
        2.1.4 碳汇固碳经济价值计算
        2.1.5 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
        2.1.6 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2.1.7 森林龄级划分
        2.1.8 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划分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2 白沙县林业发展史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个时期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碳贮量
        3.1.1 相同时期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碳贮量比较
        3.1.2 不同时期相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碳贮量比较
        3.2 两个时期不同森林类型各龄级树种的生物量与碳贮量
        3.2.1 不同时期同一森林类别不同龄级的碳汇能力比较
        3.2.2 不同时期天然林与人工林的面积、碳贮量和碳密度比较
        3.3 两个时期不同森林类型固碳经济价值的比较
        3.4 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的比较
        3.5 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3.6 2015年碳汇能力与碳汇价值预测
    第四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白沙县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4.2.2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评价
        4.2.3 森林含碳率特征
        4.2.4 森林生物量及碳密度特征
        4.2.5 森林有机碳贮量
        4.2.6 碳汇价值
        4.2.7 碳汇生态功能
        4.3 建议
        4.3.1 强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措施,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4.3.2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分区域布局管理林地,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4.3.3 实施生态补偿,发展森林生态游,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方式
        4.3.4 提倡全社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多途径减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4.3.5 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开拓林业经济新格局的设想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1.2.3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内容
        1.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森林生态系统预警内涵
        1.3.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预警研究概况
    1.4 维持森林健康状况,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数据获取
        1.7.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资源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森林资源概况
3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基于小班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测度分析
        3.1.4 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3.1.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6 健康等级
        3.1.7 结果分析
    3.2 基于景观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景观类型划分
        3.2.3 景观格局指标选取
        3.2.4 结果分析
    3.3 基于区域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1 建立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3.3.2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计算隶属度
        3.3.5 模糊综合评判
        3.3.6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4.1 预警方法
    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3 结果分析
        4.3.1 训练结果
        4.3.2 预警模型
        4.3.3 模型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2 评价指标计算
        5.2.1 木材生产经济效益
        5.2.2 涵养水源
        5.2.3 保育土壤
        5.2.4 固碳释氧
        5.2.5 积累营养物质
        5.2.6 净化大气环境
        5.2.7 森林防护
        5.2.8 森林游憩价值
    5.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5.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构成分析
        5.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
        5.3.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横向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改善措施研究
    6.1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的问题
        6.1.1 林分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
        6.1.2 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1.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
        6.1.4 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
        6.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
        6.1.6 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失控,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6.2 改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措施
        6.2.1 调整林分结构,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2.2 加强林政管理力度,减少景观破碎化
        6.2.3 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标准及经营方案
        6.2.4 完善森林融资机制和林权流转机制
        6.2.5 规范林政管理,加强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2.6 充分利用森林防护价值,发展林下经济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1.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7.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7.1.4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措施研究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讨论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土地经营方式及其格局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2 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1.1.3 毛竹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
        1.1.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现状研究
    1.2 研究的背景与立项的依据
        1.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竹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1 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
        2.1.1 丛生竹遗传多样性研究
        2.1.2 散生竹遗传多样性研究
        2.1.3 混生竹遗传多样性研究
    2.2 竹类植物物种多样性
    2.3 竹类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3.1 散生竹生态系统多样性
        2.3.2 混生竹生态系统多样性
        2.3.3 丛生竹生态系统多样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营林技术措施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资料调研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区的毛竹林生物多样性
        3.2.2 劈山、垦覆等林地抚育措施对毛竹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对毛竹林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
    4.1 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可持续生产力
        4.1.1 毛竹—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情况
        4.1.2 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4.1.3 毛竹-杉木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4.1.4 小结
    4.2 毛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可持续生产力
        4.2.1 毛竹天然竹阔混交林竹材产量的分析
        4.2.2 毛竹天然竹-阔混交林自肥能力的分析
        4.2.3 毛竹天然竹-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分析
        4.2.4 小结
    4.3 毛竹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3.1 毛竹林下植被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3.2 毛竹林下植被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4.3.3 小结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分析
    5.1 中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现状及对竹林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5.1.1 国家法规
        5.1.2 行政性法规与部门规章
        5.1.3 地方性法规
        5.1.4 其他一些相关规定
    5.2 中国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分析
        5.2.1 关于竹林或竹子的定位
        5.2.2 关于森林(竹林)所有权制度
        5.2.3 关于保护管理体制
        5.2.4 关于分级保护制度
        5.2.5 关于保护管理投入
        5.2.6 关于保护管理形式
        5.2.7 关于自然保护区中竹林的采伐问题
        5.2.8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5.2.9 关于社区政策与公众参与
        5.2.10 关于科技支撑
        5.2.11 关于产业政策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积极方面
        5.3.2 不足方面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对策
        6.1.2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建议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野生樱桃李群落特征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植物种类组成情况
        2.2.2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物种多样性分析
        2.2.3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2.2.4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物种多样性垂直变化
        2.2.5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的种群结构
        2.2.6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2.3 讨论
        2.3.1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植物多样性分析
        2.3.2 群落不同植物生长型多样性分析
        2.3.3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植物季相变化
        2.3.4 野生樱桃李群落类型多样性分析
        2.3.5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海拔梯度的关系
第3章 野生樱桃李表型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多样性
        3.2.2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的形态变异特征
        3.2.3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的相对极差分析
        3.2.4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5 基于形态特征的天然群体聚类分析
        3.2.6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7 天然群体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
        3.3.2 不同生境条件下野生樱桃李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3.3.3 野生樱桃李表型变异规律
        3.3.4 野生樱桃李表型性状的分类价值
第4章 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药品及其配制
        4.1.3 DNA的提取
        4.1.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4.1.5 引物的筛选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基因组D N A的提取和检测
        4.2.2 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4.2.3 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野生樱桃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
        4.3.1 DNA浓度和纯度影响因素
        4.3.2 SSR-PCR体系优化影响因素
        4.3.3 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4.3.4 天然群体遗传分化研究
        4.3.5 天然群体的聚类分析
第5章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5.1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致濒原因分析
        5.1.1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濒危表征
        5.1.2 野生樱桃李濒危机制综合分析
    5.2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保护对策
        5.2.1 就地保护
        5.2.2 迁地保护
        5.2.3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5.2.4 增强当地居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
        5.2.5 建立现代化的离体保存基因库
        5.2.6 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5.3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展望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野生樱桃李分布区物种多样性
    6.2 野生樱桃李表型多样性
    6.3 基于SSR的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
    6.4 野生樱桃李种质资源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6.5 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论文

(7)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1.1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研究方法
    1.2 乔木层地下部分生物量研究方法
    1.3 灌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2 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单木生物量模型
    2.2 基于材积转化的生物量模型
    2.3 相容性森林生物量模型
    2.4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物量模型
    2.5 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转换的模型
    2.6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物量模型
3 森林生物量影响因子的相关研究
4 森林生物量研究趋势

(8)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相关概念
        1.1 城市绿地和城市绿地系统
        1.2 城市绿化
        1.3 绿量
        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1.5 森林、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林
        1.6 城市森林
        1.7 植物群落和城市人工植物群落
        1.8 碳汇
        1.9 生物多样性
        1.10 游憩功能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动态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
        2.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2.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2.1.4 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
        2.4.1 国外研究动态
        2.4.2 国内研究动态
        2.4.3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2.4.4 杭州市城市绿地相关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综合创新评估体系的构建
        1.2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计量方法和参数优化研究
        1.3 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面积的分类转换系数研究
        1.4 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调查研究
        1.5 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实证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公众评估重要度、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2 评估指标计量的优化方法
        2.3 指标价格变量参数来源
        2.4 生态服务功能的调查和价值量评估实证方法
        2.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杭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3 社会经济概况
    4 地质地貌特征
    5 气候资源特征
    6 水资源特征
    7 土壤特征
    8 植被与森林类型
        8.1 概况
        8.2 森林类型
    9 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 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面积转换系数研究
    1 城市绿地的分类
    2 不同类型绿地面积转换系数研究
        2.1 城市广场的绿化面积转换系数
        2.2 公园绿地(不含城市广场)的绿化面积转换系数
        2.3 风景林地的绿化面积转换系数
        2.4 其它绿地的绿化面积转换系数
    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1 引言
    2 调查问卷的设计、检验、发放和回收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2 调查问卷的试答和调整
        2.3 有效性检验
        2.4 问卷类型和调查方式
        2.5 抽样设计、样本发放和样本回收
    3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3.1 有效样本的专家和公众来源
        3.1.1 有效样本的专家来源
        3.1.2 有效样本的公众来源
        3.2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4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中公众评估重要度模糊评估研究
        4.1 生态服务功能中公众评估所占比例研究
        4.2 生态服务功能中公众评估重要度模糊评估研究
        4.2.1 模糊综合评估理论和模型
        4.2.2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中公众评估重要度模糊评估
    5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度模糊评估研究
    6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6.1 基本原则
        6.2 指标筛选的方法
        6.2.1 指标筛选的思路
        6.2.2 指标的初步筛选
        6.2.3 最终确定的指标
        6.3 城市绿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4 城市绿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公众指标体系构建
        6.5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7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指标的内涵
        7.1 涵养水源
        7.1.1 调节水量
        7.1.2 净化水质
        7.2 保育土壤
        7.2.1 固土
        7.2.2 保肥
        7.3 固碳释氧
        7.4 净化大气环境
        7.4.1 吸收污染物
        7.4.2 滞尘
        7.4.3 降低噪音
        7.4.4 杀菌抑菌
        7.4.5 提供负离子
        7.5 调节小气候
        7.6 保护生物多样性
        7.7 景观游憩
        7.8 社会效益
        7.8.1 美化
        7.8.2 保健
        7.8.3 科普和科研
        7.8.4 带动周边土地增值
    8. 城市绿地植物负面效应及其重要度研究
        8.1 专家角度的城市绿地植物负面效应指标分析
        8.2 公众角度的城市绿地植物负面效应指标
        8.3 专家和公众角度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植物负面效应指标分析
        8.4 城市绿地植物负面效应指标的重要度分析
    9 小结
第六章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计量研究
    1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计量
        1.1 涵养水源物质量
        1.1.1 调节水量
        1.1.2 净化水质
        1.2 保育土壤物质量
        1.2.1 固土量
        1.2.2 保肥量
        1.3 固碳释氧物质量
        1.3.1 植物固碳量
        1.3.2 土壤固碳量
        1.3.3 释氧量
        1.4 净化大气环境物质量
        1.4.1 吸收污染物量
        1.4.2 滞尘量
        1.4.3 降低噪音量
        1.4.4 杀灭病菌量
        1.4.5 提供负离子量
        1.5 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量
        1.6 改善小气候物质量
    2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计量
        2.1 涵养水源价值量
        2.1.1 调节水量价值
        2.1.2 净化水质价值
        2.2 保育土壤价值量
        2.2.1 固土价值
        2.2.2 保肥价值
        2.3 固碳释氧价值量
        2.3.1 固碳价值
        2.3.2 释氧价值
        2.4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
        2.4.1 吸收污染物价值
        2.4.2 滞尘价值
        2.4.3 降低噪音价值
        2.4.4 杀灭病菌价值
        2.4.5 提供负离子价值
        2.5 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2.6 改善小气候价值
        2.7 景观游憩和社会效益价值量
        2.8 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
    3. 小结
第七章 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调查研究
    1 引言
    2 调查地点和方法
        2.1 群落学调查
        2.2 降温、增湿、遮阳效应测量
        2.3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计量
        2.4 多样性指数计算
    3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种类组成
        3.1 风景林地植被类型及其种类组成
        3.2 公园和其它绿地植被类型及其种类组成
    4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4.2 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的乔、灌木比例
    5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5.1 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研究
        5.2 植物群落Simpson指数研究
        5.3 植物群落Shannon-Wienner指数研究
    6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降温、增湿、遮阳效应研究
        6.1 植物群落降温效应研究
        6.2 植物群落增湿效应研究
        6.3 植物群落遮阳效应研究
    7 小结
第八章 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1 绿地面积转化与比较
        1.1 绿地面积转化
        1.2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绿化面积比较
    2 城市绿地涵养水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2.1 计量依据
        2.2 风景林地涵养水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2.3 公园绿地涵养水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2.4 其它绿地涵养水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3 城市绿地保育土壤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3.1 计量依据
        3.2 风景林地固土保肥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3.3 公园绿地固土保肥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3.4 其它绿地固土保肥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4 城市绿地固碳释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4.1 计量依据
        4.2 风景林地固碳释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4.3 公园绿地固碳释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4.4 其它绿地固碳释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 城市绿地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5.1 吸收污染物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1.1 计量依据
        5.1.2 风景林地吸收污染物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1.3 公园绿地吸收污染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1.4 其它绿地吸收污染物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2 滞尘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2.1 计量依据
        5.2.2 滞尘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3 降低噪音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3.1 计量依据
        5.3.2 降低噪音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4 杀灭病菌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5.4.1 计量依据
        5.4.2 杀灭病菌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5 提供有效负离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5.5.1 计量依据
        5.5.2 提供有效负离子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5.6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评估综合分析
    6 城市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6.1 计量依据
        6.2 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7 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7.1 计量依据
        7.2 景林地调节小气候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7.3 公园绿地调节小气候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7.4 其它绿地调节小气候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8 城市绿地景观游憩和社会效益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8.1 支付意愿法的基本特征和范畴
        8.2 调查问卷的设计、检验、发放和回收
        8.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8.2.2 调查问卷的试答和调整
        8.2.3 有效性检验
        8.2.4 抽样设计和样本发放
        8.2.5 问卷类型和调查方式
        8.3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8.4 城市绿地植物景观游憩价值量评估结果与分析
        8.4.1 支付意愿(WTP)响应统计与分析
        8.4.2 个人WTP和占家庭年收入百分比的平均值统计与分析
        8.4.3 景观游憩价值分析
        8.4.4 零支付理由对评估价值的影响和调整
        8.5 城市绿地植物的社会效益价值量评估结果与分析
        8.5.1 支付意愿(WTP)响应统计与分析
        8.5.2 个人WTP和占家庭年收入百分比的平均值统计与分析
        8.5.3 社会效益价值分析
        8.6 人口统计学特征、绿地满意度与支付意愿和WTP支付大小的相关性
        8.7 支付意愿偏差问题探讨
    9. 评估结果综合分析
        9.1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综合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9.2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价值量分析
        9.3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同指标价值量比例分析
        9.4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价值量及其动态分析
        9.5 城市绿地景观游憩和社会效益价值量及其动态分析
        9.6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评估及其动态变化
    10.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之处
    3 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详细摘要
Abstract

(9)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碳储量和固碳现状及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2 研究方法
    2.1 植被碳储量
        2.1.1 植被生物量调查
        2.1.2 植被生物量估算
        2.1.3 植被碳储量换算
    2.2 地被物层碳储量
    2.3 土壤碳储量
    2.4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3 结果
    3.1 碳密度
    3.2 碳平衡
4 讨论
    4.1 碳密度
    4.2 碳平衡
5 结论

(10)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目前研究状况
        1.2.1 喀纳斯植被研究进展
        1.2.2 植被分类研究
        1.2.3 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1.2.4 干扰对植物群落影响研究
        1.2.5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描述
        2.2.2 野外调查和采样方法
        2.2.3 土壤分析
        2.2.4 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
        2.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概况
    3.2 新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组成概况
        3.2.1 山地针叶林
        3.2.2 阔叶林
        3.2.3 灌丛
        3.2.4 草甸
    3.3 喀纳斯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3.3.1 三种类型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3.3.2 不同类型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
    3.4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
        3.4.1 不同干扰下西伯利亚云杉林的变化
        3.4.2 不同干扰下草甸植被的变化
        3.4.3 不同干扰下金露梅灌丛多样性的变化
        3.4.4 不同干扰下各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变化
    3.5 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演替
        3.5.1 群落的DCA排序分析
        3.5.2 演替系列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动态
        3.5.3 土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问题
    4.2 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组成问题
    4.3 群落物种多样性问题
    4.4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
    4.5 新疆喀纳斯湖北端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演替
        4.5.1 喀纳斯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
        4.5.2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4.5.3 土壤理化因子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湖州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性及养分特征研究[D]. 赵维俊.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3)
  • [2]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D]. 董考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3]海南省白沙县森林资源碳汇变化及价值研究[D]. 林声洪. 海南大学, 2013(02)
  • [4]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D]. 陈望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3)
  • [5]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 吴志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6]野生樱桃李群落特征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周龙.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6)
  • [7]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J]. 巨文珍,农胜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2)
  • [8]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 武文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9]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碳储量和固碳现状及潜力[J]. 张骏,袁位高,葛滢,江波,朱锦茹,沈爱华,常杰. 生态学报, 2010(14)
  • [10]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特征研究[D]. 李永亮. 西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湖州市不同森林类型建设者生物量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