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测定及其发展

低温测定及其发展

一、低温测量学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嫣婕[1](2021)在《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文中研究指明

梁家伟[2](2021)在《高中生气候变化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探究 ——以Z校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勇[3](2021)在《煤矿企业组织韧性研究》文中提出

蔡世远[4](2021)在《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系统要发挥作用,物流支撑是关键。应急物流中心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选址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救援成本,减少资源占用率,对应急救援效率的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优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介绍了应急物流中心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其优势,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该省当前各类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论证了在湖北省建设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但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因此,该选址问题必须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章通过两个阶段研究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第一个阶段从应急物流能力和应急需求两个方向确定了16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地区应急物流能力与应急需求评价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17个地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区应急需求差异较大,应急物流能力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均衡性差,优势资源聚集明显。随后将该省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Ward法分为四类,选择综合评价指数较高的前三类地区作为应急物流中心备选地址,剩下第四类地区予以淘汰,得到了初步的选址方案。在第二个阶段构建了带容量及时间窗约束的选址-分配模型,每个应急物流中心都有最大储备量限制,每个受灾需求点都有救援时间要求和不同的权重,需要在满足上述约束的前提下使应急物流中心至各受灾需求点的权重距离最少,以此反映应急救援效率。其中备选应急物流中心为第一阶段前三类地区范围内的节点,受灾需求点为全省82个市(县)节点。获取各地的数据后设计出对应的遗传算法,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遗传算法的种群规模与最大迭代次数。各项参数确定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一个较理想结果: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应选址在武汉、黄冈、孝感、荆州、宜昌、襄阳、十堰、恩施八个地区内。结果表明与现有规划方案相比,该选址-分配方案目标函数值更低,能使应急物流中心的救援效率更高。文章设计的方法和模型能为地区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提供可行、易操作的方法。

陈思羽[5](2021)在《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教育现代化,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进阶能够架起一座连接学生学习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桥梁,保证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热力学是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开发模式,构建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理论模型,描述不同阶段学生的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与思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习进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化学热力学学科知识本体、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角度(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结构图。依据ChemQuery评价系统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层次划分(观念、识别、形式化、建构、生成)编制测量工具,经过两轮试测利用各指标参数对测量工具进行修正。利用开发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的概念理解能力逐渐提升,高二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2,高三年级学生能力约在水平3;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不同子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高三年级学生对“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理解水平较高,高二年级学生对“吸、放热反应”、“盖斯定律”理解水平更好;通过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进阶研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启示,即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何琦敏[6](2021)在《地基GNSS水汽反演及其在极端天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导航技术,在诸多重要领域(例如,测绘、气象、交通、环境和农业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NSS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汽探测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它克服了传统气象观测水汽的诸多缺点(成本高、时间分辨率低、仪器偏差与漂移影响较大、易受天气影响等),能够实时反映大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全天候地获取全球大气水汽信息。然而,GNSS气象学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学科,在多尺度的天气灾害事件监测与预报模型的应用研究还很有限。本文以利用地基GNSS水汽反演技术监测极端天气的相关理论与应用为研究目标,对大气改正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优化了GNSS水汽反演中的关键参数,对不同数据处理和观测模式的GNSS水汽产品进行了精度评估。首先建立了高精度的GNSS水汽监测系统,进而开展了极端天气下的水汽、温度、气压、风速和降雨量等多气象参数的研究,挖掘了水汽变化过程中的极端天气短临预警信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5种主流的大气温度与气压经验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年、半年和日变化项的特征,为相应的模型选择以及优化提供理论参考。(2)针对气象数据的低时空分辨率问题,考虑了温度和气压的时空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IAGA(Improved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IAGA)改进的时空克里金(Kriging)模型(IAGA-Kriging),解决了气象数据的时空不连续性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其精度优于传统的时空插值模型。(3)研究了多种基于地表气象参数建立的Tm回归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充分考虑了Tm的非线性特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对相应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通过组合ANN或SVR模型,能够有效减小线性Tm模型的系统偏差。(4)建立了基于BNC+Bernese组合的GNSS水汽监测系统,并对该系统在不同观测和处理模式下输出的水汽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双差法反演的PWV(DD-PWV)对卫星星历的精度依赖性较小,即使在台风天气中,实时和事后的DD-PWV精度无明显差异。当使用精密单点定位法(PPP)反演PWV(PPP-PWV)时,实时的PPP-PWV精度低于事后精度。(5)以2018年香港超级台风“山竹”为例,研究了台风登陆前后,气温、气压、风速、降雨量和PWV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产品监测台风的新方法,建立了台风移动的理论几何模型,使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5种不同等级的热带气旋移动速度,与气象部门发布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为GNSS气象学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参考,拓展了GNSS技术在热带气旋中的应用。该论文有图51幅,表33个,参考文献198篇。

庞丁玮[7](2021)在《基于SSR和叶形的黑枣无性系多样性评价及品种“冀洪1号”果实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冀洪1号”黑枣,为2017年河北省审定通过的无核黑枣优良新品种,主要分布在唐县杨家庵村、白合蒋里村等地。本研究首先对“冀洪1号”黑枣转录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筛选和开发,并利用开发出的引物进行了验证分析,构建了品种DNA指纹图谱,为黑枣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基于叶片形态指标测量及几何形态学分析,揭示“冀洪1号”黑枣与普通黑枣的叶片形态变异规律,为探究其亲缘关系提供依据;最后以“冀洪1号”黑枣品种的果实为材料,普通黑枣为对照,对其外在品质指标以及近成熟期、经自然晾晒后内在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探究两不同时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及两品种之间的差异,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对黑枣转录组测序获得的52537条Unigene进行筛选,检测出包含EST-SSR的Unigene序列数为15286条,发生频率为29.10%。其中数量最多的EST-SSR重复类型依次是二核苷酸、单核苷酸、三核苷酸,二核苷酸中以AG/CT为优势重复单元,单核苷酸中以A/T为优势重复单元。重复长度类型中,10~16 bp的EST-SSR位点最多。2、利用13对多态性引物对25个黑枣无性系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5条条带,多态性带数为28条,多态率为80%,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69条。根据13对EST-SSR引物的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冀洪1号”黑枣样本并非起源于同一无性系,但总体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其余无性系间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有规律性的成组分类。最后利用这13对多态性引物构建25个黑枣无性系的指纹图谱,用于黑枣亲缘关系的鉴定。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冀洪1号”黑枣与普通黑枣的叶形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冀洪1号”黑枣的4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普通黑枣,且“冀洪1号”黑枣叶片较大,普通黑枣叶片较小。基于Morpho J软件叶形变异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分别占总体变量的50.537%和12.910%(共63.447%),薄板样条网格图结果显示,“冀洪1号”黑枣与普通黑枣形态相似,仅在叶柄及叶片最大宽度处有微小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冀洪1号”黑枣与普通黑枣重叠的部分较多。仅有62.5%的“冀洪1号”黑枣与64.7%的普通黑枣能被准确的区分开。4、“冀洪1号”黑枣在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形指数、种长、种重、种形指数等外在品质方面均显着高于普通黑枣,且在种子数量方面显着低于普通黑枣;近成熟期,“冀洪1号”黑枣N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普通黑枣,脂肪含量、K元素含量显着低于普通黑枣,其他指标则差异并不显着;经自然晾晒后,“冀洪1号”黑枣淀粉及水分含量显着高于普通黑枣,K元素含量显着低于普通黑枣,其他指标则差异并不显着。在果实自然晾晒过程中,“冀洪1号”黑枣与普通黑枣在N元素、可溶性糖、淀粉、可滴定酸、可溶性单宁、膳食纤维含量方面均呈显着上升趋势,在水分含量上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在总蛋白含量及K元素含量上均无显着差异。在脂肪含量上,“冀洪1号”黑枣呈显着上升趋势,普通黑枣与近成熟期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并不显着。在P元素含量上,“冀洪1号”黑枣有所上升,但差异并不显着,而普通黑枣呈显着上升趋势。

孟雪[8](2020)在《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其中近1.8亿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关注儿童权益,创造适宜他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016年,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新生人口的生育与抚养。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儿童福利相关基本需求获得不断释放,并对儿童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市儿童面临着健康水平下降、伤害事故频发、自然观缺失与心理问题等多重危机。如何调整资源配置与改善环境质量,营建儿童支持性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以承载儿童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住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优化思路与改善对策,以期为城市住区层面的儿童友好环境设计提供实践指导。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从多个层面剖析儿童友好理念与住区空间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解析相关理论基础,明确物质空间为切入点的儿童友好环境研究理论认知原型;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外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经验,明晰实践中的实施要点与物质空间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视角进一步限定,从环境行为视角出发探究住区空间与儿童行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住区功能维度与儿童发展需求,提出优化目标。在系统调查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明确儿童与家长环境感知偏好、儿童活动时空特征以及现存空间环境关键问题,并综合调查结果,建立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集。建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提出优化思路的重要前置条件,有助于明确现存关键问题,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基于前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遵循量表开发流程对儿童友好度评价量表进行开发,以我国4座大型城市为主要调研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运用测量恒等性分析证实其对于跨年龄儿童群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依据路径系数计算指标权重,建立包含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环境儿童友好度对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量化分析环境儿童友好水平的影响效用,有助于明晰如何通过环境改善提升居住满意度,并为优化设计提供适时反馈。研究以生活满意度模型为原型,提出改进后的理论模型,明确环境儿童友好度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调研问卷样本数据,采用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环境儿童友好度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效果进行检验。围绕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6项核心指标,结合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对优化设计要点进行系统凝练,提出符合城市住区共性需求、具有普适性的优化设计对策。具体来说,分别从游憩资源补充、步行环境改善、街区交通组织、服务设施完善、邻里氛围塑造与环境风险防控6个方面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住区空间环境系统构成,探究其科学评价方式与优化设计思路。研究成果可为住区空间环境量化分析与客观评估提供可靠支撑,为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既有环境更新提供实践指导,并为相关设计导则研发与规范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推进儿童友好住区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剑珩[9](2020)在《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老旧社区,主要指建设于20世纪70至80年代,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12000人,占地10-30公顷,至今仍在居住使用的社区。这些老旧社区多存活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优越。但其内部景观设施通常存在着种类不齐全、损坏严重、位置不佳等多重问题。因此,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优化改造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总结梳理并搭建“微改造”理念存在于老旧城区社区层面的结构系统,经过对老城区的社区实况调研以及案例分析,为更好地开展老旧社区环境微改造工作提出有效建议,在社区层面以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作为切入点,最终实现对老旧社区“微改造”理念的进一步扩展与景观设施改造的实际应用。首先基于广州市微改造更新模式的背景下,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的筛选理解和应用提取,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对应的阐述和分析。接着,根据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以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进行的功能分类标准,提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分类和内容;然后,以广州市越秀区部分老旧社区的景观设施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使用后状况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关于社区景观设施的满意度、需求度等属性的数据整合及分析,披露调研对象于景观设施改造方面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继而,针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对优化配置目标、影响因素、基本原则、基本步骤以及配置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及深入研究;最后,以流花街桂花岗社区为例,先了解其所处的越秀区的位置、地貌特征、自然条件等基础属性,再因地制宜提出具体改造方案,以期为今后类似社区微改造项目的开展,能起到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游佳欣[10](2020)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学科方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

二、低温测量学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测量学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4)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2.2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突发事件概述
    2.2 应急物流与应急物流中心
        2.2.1 应急物流概述
        2.2.2 应急物流中心特征
        2.2.3 应急物流中心组成部分
    2.3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法
        2.3.1 选址优化算法
        2.3.2 综合因素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分析
    3.1 湖北省现状分析
        3.1.1 湖北省各类突发灾害现状
        3.1.2 湖北省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3.2 湖北省建立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3.3 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
    3.4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地区应急物流能力及需求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确定各评价指标
        4.1.3 评价指标选取说明和解释
    4.2 熵权法概述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确定
    5.1 建立模型
        5.1.1 问题说明
        5.1.2 模型假定与符号说明
        5.1.3 模型设计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5.3 算法设计
        5.3.1 遗传算法概述
        5.3.2 遗传算法设计
    5.4 模型求解
        5.4.1 参数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概念
        (二)学习进阶
        (三)化学热力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的模型建构
    一、Chem Query评价系统的研究
        (一)观念框架
        (二)Chem Query评价系统水平划分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的构建
        (一)化学热力学核心概念的解构
        (二)化学热力学结构图水平描述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测量工具的开发
    一、测量工具的编制
    二、初测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五)测量工具的修正
    三、第二次测试工具质量分析
        (一)整体质量分析
        (二)各项目拟合及误差分析
        (三)单维性检验
        (四)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整体数据分析
        (二)不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比较
        (三)不同主题项目难度水平比较
    四、教学启示
        (一)利用学习进阶设计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习进阶优化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评价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框架较为合理
        (二)编制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
        (三)不同年级学生处于不同进阶水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地基GNSS水汽反演及其在极端天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2 大气水汽反演理论
    2.1 地基GNSS水汽反演
    2.2 探空数据水汽反演
    2.3 大气再分析资料水汽反演
    2.4 本章小结
3 区域大气改正模型
    3.1 常用的大气经验模型
    3.2 基于ERA5 的中国区域大气经验模型构建
    3.3 常用的大气插值模型
    3.4 基于IAGA模型改进的时空Kriging大气插值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4.1 几种气象要素和地理高度与T_m的相关性分析
    4.2 基于地表气象参数和高程改正的T_m单因子回归模型
    4.3 基于地表气象参数的多因子T_m改正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高精度地基GNSS水汽监测系统与精度验证
    5.1 软件介绍
    5.2 实时GNSS-PWV精度分析
    5.3 台风天气下GNSS-PWV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利用地基GNSS水汽产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
    6.1 地基GNSS水汽产品在典型极端天气中的应用
    6.2 台风天气下大气参数的变化特征
    6.3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水汽资料监测台风运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SSR和叶形的黑枣无性系多样性评价及品种“冀洪1号”果实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录组研究
        1.2.2 植物叶形性状研究
        1.2.3 果实品质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转录组测序方法及分析
        2.3.2 EST-SSR分子标记统计分析
        2.3.3 叶片图像获取
        2.3.4 叶片性状测定及分析
        2.3.5 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2.3.6 果实外观品质测定分析
        2.3.7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分析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黑枣EST-SSR引物开发与鉴定分析
        3.1.1 黑枣叶片EST-SSR位点的总体分布特点
        3.1.2 EST-SSR的序列类型及特性
        3.1.3 黑枣不同基序重复次数分布
        3.1.4 EST-SSR引物的验证
        3.1.5 EST-SSR标记的多态性
        3.1.6 基因位点分析
        3.1.7 基于黑枣转录组EST-SSR的聚类分析
        3.1.8 黑枣EST-SSR指纹二维码的构建
    3.2 基于叶形性状的变异分析
        3.2.1 叶片性状方差分析
        3.2.2 叶形变异的主成分分析
        3.2.3 薄板样条法分析
        3.2.4 判别分析
    3.3 黑枣新品种“冀洪1号”果实品质测定与评价
        3.3.1 果实外在品质比较
        3.3.2 种子外在品质比较
        3.3.3 总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变化
        3.3.4 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3.3.5 果实糖类含量的变化
        3.3.6 果实水分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3.3.7 果实单宁及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黑枣EST-SSR分子标记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4.2 叶形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4.3 黑枣无性系果实品质比较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A1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环境中儿童成长现状
        1.1.2 国际社会对儿童权利与友好环境的关注
        1.1.3 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儿童的忽视现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研究与基础解析
    2.1 儿童友好环境的理论基础
        2.1.1 儿童权利观念变革
        2.1.2 可持续发展思想导向
        2.1.3 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支撑
    2.2 儿童友好环境的实践探索
        2.2.1 儿童友好环境典型行动回顾
        2.2.2 儿童友好环境实践经验总结
    2.3 环境行为视角下的儿童特征深层解析
        2.3.1 儿童行为与环境研究的理论支持
        2.3.2 儿童行为活动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
    2.4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目标
        2.4.1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展
        2.4.2 增进儿童环境探索与认知
        2.4.3 提升儿童社会交往与参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的调研与筛查
    3.1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儿童及其照护者的环境感知与偏好分析
        3.2.2 儿童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3.2.3 儿童相关空间环境问题汇总
    3.3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确定
        3.3.1 要素筛选
        3.3.2 要素归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1.1 研究思路与基本逻辑
        4.1.2 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4.2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量表初步设计
        4.2.1 量表基础研究
        4.2.2 量表项目设计
        4.2.3 量表预测试与信度效度检验
    4.3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初始模型构建
        4.3.1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4.3.2 评价体系的初始模型构建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4.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模型建立
        4.4.2 模型的识别、拟合与修正
        4.4.3 模型的测量恒等性检验
        4.4.4 指标权重计算与评价体系建立
    4.5 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4.5.1 实例选取与评价结果分析
        4.5.2 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基本思路
        5.1.1 理论模型选取
        5.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5.2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5.2.1 数据类型与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与变量解释
        5.2.3 多重中介模型基本设定
    5.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1 基于个体差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结果初步分析
        5.3.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作用路径与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
    6.1 游憩资源补充增进儿童活动机会
        6.1.1 游憩目的地增补构建系统性网络
        6.1.2 游憩要素完善迎合儿童环境探索需求
        6.1.3 辅助设施配置增进游憩舒适性与保障性
    6.2 步行环境改善强化儿童出行体验
        6.2.1 步行基础设施完善契合儿童行为模式
        6.2.2 街道环境吸引力提升激发儿童出行兴趣
    6.3 街区交通组织提升儿童出行几率
        6.3.1 细密路网控制引导儿童主动出行
        6.3.2 步行网络营建保障儿童出行连续
        6.3.3 交通流速限制降低儿童出行风险
    6.4 服务设施完善满足儿童生活需求
        6.4.1 儿童服务设施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6.4.2 儿童服务设施供给优化与品质提升
    6.5 邻里氛围塑造促进儿童社会交往
        6.5.1 设施功能整合实现代际共享
        6.5.2 邻里空间营造促发居民交往
        6.5.3 邻里活动引入增进代际互动
    6.6 环境风险防控增强儿童安全保障
        6.6.1 犯罪安全控制提升感知水平
        6.6.2 交通安全措施强化出行防护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住区实地观察结果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3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
附录4 测量恒等性检验模型适配度
附录5 中介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州旧城区丧失活力背景下的改造认知与挑战
        1.1.2 政府助力下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视
        1.1.3 社区“景观设施”层面的研究需求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微改造概念
        1.3.2 景观设施
        1.3.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
        1.3.4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
        1.3.5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优化配置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综述
    2.1 微改造的多方位理论探讨
        2.1.1 “微改造”的由来
        2.1.2 “微改造”的适用区域
        2.1.3 广州微改造的实施流程研究
        2.1.4 微改造与全面改造理念的横向对比
        2.1.5 广州微改造与全国微更新理念的横向对比
    2.2 社区景观设施之于广州微改造模式的作用
        2.2.1 社区景观设施于老旧社区的重要性
        2.2.2 社区景观设施于使用者的心理影响
    2.3 景观设施文献综述及国内外实践探究
        2.3.1 景观设施文献综述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4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内涵
        2.4.1 景观设施的分类
        2.4.2 景观设施的系统构成与性质
        2.4.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职能
    2.5 广州市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及其设置现存问题
        2.5.1 景观设施设置的不全面缺陷
        2.5.2 景观设施的区域整体规划欠缺
        2.5.3 景观设施发展中文化内涵被遗漏
        2.5.4 景观设施设置上系统协调性缺乏
        2.5.5 景观设施的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法、内容及范围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范围
    3.2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现状调研分析
        3.2.1 实地调研的开展
        3.2.2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调查对象的选取
        3.2.3 广州市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现状
    3.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情况的评价分析
        3.3.1 越秀区内三个老旧社区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三个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的现状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4.1 问卷调查对象
        3.4.2 问卷设计
        3.4.3 问卷整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设计策略
    4.1 景观设施设计愿景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意识形态因素
        4.2.2 自然地理因素
        4.2.3 公共空间景观氛围因素
        4.2.4 景观设施自身因素
        4.2.5 城市更新手法及社会经济因素
    4.3 景观设施设计需满足的基本原则
        4.3.1 原则一:功能性与形式美并存
        4.3.2 原则二: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考量
        4.3.3 原则三:讲究互联性与系统性
        4.3.4 原则四:注重协调性与整体性
        4.3.5 原则五:因时而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景观设施设计的基本步骤
        4.4.1 前期准备
        4.4.2 综合统筹定位
        4.4.3 优化组合确定
        4.4.4 具体组织实施
        4.4.5 后期管理维护
    4.5 景观设施具体设计策略要点
        4.5.1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要点
        4.5.2 休憩设施设计要点
        4.5.3 康体设施设计要点
        4.5.4 照明设施设计要点
        4.5.5 标识设施设计要点
        4.5.6 环卫设施设计要点
        4.5.7 装饰性设施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设计实践
    5.1 广州市越秀区概况
        5.1.1 区总体规划
        5.1.2 越秀区城市肌理浅析
        5.1.3 设计区域背景概况
    5.2 流花街桂花岗社区设计前期调研
        5.2.1 社区背景
        5.2.2 使用者对景观设施满意度和需求度的前期调查分析
        5.2.3 桂花岗社区景观设施现状调研及分析
    5.3 流花街桂花岗社区整体微改造方案设计理念
        5.3.1 交通安全设施专项设计
        5.3.2 休憩设施专项设计
        5.3.3 康体设施专项设计
        5.3.4 标识设施专项设计
        5.3.5 环卫设施专项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低温测量学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D]. 王嫣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高中生气候变化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探究 ——以Z校为案例[D]. 梁家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煤矿企业组织韧性研究[D]. 刘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4]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蔡世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基于ChemQuery评价系统的“化学热力学”学习进阶研究[D]. 陈思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地基GNSS水汽反演及其在极端天气中的应用研究[D]. 何琦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基于SSR和叶形的黑枣无性系多样性评价及品种“冀洪1号”果实特性分析[D]. 庞丁玮.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8]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孟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D]. 原剑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学科方向发展历程研究[D]. 游佳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低温测定及其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